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1-10 02:14 编辑 四、为什么登山——探险精神的内涵 1、登山运动的发展变化——登山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终极体验是独攀。 导演彼得·莫里默:“登山技术是攀登高山的一门技术,而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已经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进步。二十世纪上半叶,大规模的探险队使用了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来征服世界最高峰,他们胜利地站在历经风雨的世界屋脊上。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登顶不再是问题,而是如何登顶的问题。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上,攀登技术和登山哲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用较少装备的小队,对付更陡峭和更危险的峭壁。” ![]() BARRY BLANCHARD 巴里·布兰查德(登山家):“这些都将会是阿式攀登的变革方向,爬的更难,爬的更快,用更优化的方式去攀登,一根绳、一个包、一套系统,就这些就这样,你要用这点装备完成所有挑战。” ![]() Mcdonald 伯纳黛特·麦当劳(登山家) :“当你纵观登山历史你会发现,登山就是自由的某种形式,是身体的自由,当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而自由的终极体验就是独自攀登,无拘无束,无人打扰。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4-12-11 02:56 编辑 2、登山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生死——我们知道可能死亡,仍然努力实现梦想。 ![]() Alex 亚历克斯(登山家):“我觉得徒手攀岩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话题,因此引起了每个人的强烈反应,如果你跌落死去,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傻子,你是个冒险者,胆大包天的人,嗯,‘真是个白痴’,如果你成功了,大家都会像对待英雄那样祝贺你。可现实中,无论发生了哪一种,你都是同一个人。” ![]() Marc:“对于徒手攀岩,人们总是感到害怕,有如此巨大的风险,就不该去做。这是树立了一个怎样的榜样呢?我是说,我知道有危险,我不是要欺骗自己徒手攀岩没有危险,不过我很可能,对一切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风险。我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想去做。” ![]() Marc的女友Brette:“我真的不得不在自己的生活中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确实把自己置于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境地。比如,随便一个雪崩就能丢命,置身于那种情形次数越多,意外发生的几率越大。是的,有时候是取决于徒手攀岩的次数。他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愿望,想在极致水平上做得更多。我当然担心他。” ![]() ![]() Messner 梅斯纳尔(著名登山家):“徒手攀岩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形式,在最疯狂的情况下生存的艺术。” 导演:“徒手攀岩是最纯粹的、最冒险的登山形式,同时也是最致命的”。 Messner:“大概有半数的徒手攀岩者死在了山上,这是悲剧,很难为其辩护,但这是人生哲学,只要你去冒险,你需要的就是难度和危险。如果没有死亡威胁,那么登山就什么也不是了,那只会是幼儿园,但不会是冒险,也不会是艺术。” ![]() Messner:“整个游戏非常简单,我们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本能告诉我们‘不要去那里’,可能发生各种事,可能坠落,可能被暴风雪吹走,我们知道也可能死在那里,不过,我们仍然要去那里,我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的愿景。” 读注: 2022年4月24日,尹烨和窦文涛在抖音直播对谈时,曾经谈到生死问题:“为何有生老病死?死亡也是一种程序,没有死亡,每个出生都将是悲剧。只有有了死亡,才让生有了意义。每个生命都向死而生。因为面对死亡,所以在拓展生命长度的同时,每个人都要拓展生命的广度、深度、维度,让自己觉得生命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4-12-16 06:32 编辑 3、如果能够克服限制,你会做什么? ——真正困住一个人的,往往是Ta的内心。 导演彼得·莫里默:“在对Marc为期两年的拍摄里,就像是在追踪闪电,现在是时候将这些素材整理汇总,将Mrac归还山野了,他还有无数想爬的山峰。于是我想,拍摄该画上句号了。” ![]() 但正当我们剪辑素材时,Marc在阿拉斯加的朱诺等到了攀登窗口期,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厉害的登山者Ryan Johnson,以有保护的形式组队攀登,他们完成了门登霍尔塔(MendenhallTowers)北壁的冬季首攀。 顶峰有信号,Marc发了消息给他妈妈和Brette,Ryan给他女友发了视频,“亲爱的,应该和我一起来的,Marc在这里,风景好美,下撤路线有点长,所以我们该走了,是的,不是垂直下降”。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还是杏无音讯。 Brette在塔斯马尼亚的帆船上,她是第一个意识到他们还没按时撤回的人,她联系到当地救援队,搭乘了最近一班飞机,落地阿拉斯加后联系了我们。 Brette:“他们没有按时撤下来,所以……我不知道该……” 导演:“很遗憾……” Brette:“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电视新闻播音员:“一名来自Squamish的登山者在阿拉斯加失踪了,Marc-André Leclerc和他的搭档最后一次有消息是在3月4日(2018年)……” ![]() 导演:“我们跟着Brette到了朱诺,在搜救队办公室见到了Marc的家人,Marc在Squamish的一些朋友也过来协同搜救,但风暴来袭,直升机无法到达现场,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天气好转,祈祷着他们还有着生还的可能。” ![]() 导演:“经过了四天的漫长等待,天气终于放晴,搜救队将直升机开到那片区域,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的下撤范围,下了很多新雪,直升机降落下去会非常危险,但他们发现了一根绳子被埋在了雪崩的残骸下,生还毫无希望。” ![]() ![]() Brette:“我们想要带回他们的遗体,但找不到,他们消失在了冰川里。我记得我当时坐在那里,坐在冰川上,我在想,为什么……我为什么……没和他一起去?我应该在他身边的。 Brette:“我从未想过生活会变的如此……如此痛苦,直到你亲身经历这种痛苦,这就像是,你一直生活在一个神奇快乐的世界里,突然悲剧席卷了你的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Brette:“他离开以后,我心灰意冷,对什么都毫无兴趣,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了。我觉得,或许我也应该消失不见。” Brette:“但我想起来,他曾对我说过,他说,如果他遭遇了什么不测,他希望我可以勇敢的走下去。他不想让我迷失自我,他想让我继续攀登,继续生活,快乐的生活。但这真的太难了,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 Brette:“我回到了阿拉斯加,那里真的很美,但没有了Marc的阿拉斯加黯淡无光。” Brette:“唯一能让我感到解脱的时刻,就是在山上。我总是回到我们曾经一起爬过的地方,到处都是和他的记忆。” ![]() Brette:“这个岩钉,我确信是Marc的。”“我感觉你就在这里,Marc。”“我真的好想他,怀念和他一起攀登的点点滴滴,真希望我们可以再次一起回到这里。” ![]() Brette:“我知道你也会在这里的,我知道你会为我自豪的。谢谢你真诚相待!谢谢你毫无保留的对我!” ![]() Marc母亲:“这是他的标志性微笑。” 导演:“笑起来像你。” ![]() Marc母亲:“我每天都会看,没有了Marc,感觉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但事情本可以不这样的……抱歉。这就像是,你被带到了一个迥异的地带,要重新学会适应全新的生活。” ![]() 导演:“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月,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齐聚Squamish,来缅怀Marc。” ![]() 阿根廷登山者:“我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过来,来这里参加Marc的追思会。他留给我们的印象传奇生动,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Marc-Andre-Leclerc。” ![]() HEVY DUTY 海威·丢第(斯夸米什“攀岩市长”,Marc的朋友)“他是个非常特别的人,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他热爱生活,在短暂的一生里,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印记。” ![]() Marc母亲在追思会上的发言: “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养育孩子是件多么辛苦的事情,但是我很感激,感谢上帝让我明白和理解我的孩子,而不是阻挡他对群山的热爱。我当然会为他担心,哪有做母亲的不担心自己养育的孩子离开她,走进那个美丽而又危险破碎的世界。 ![]() ![]() 我相信Marc在用他喜欢的方式活着,他生来就是属于大山的,站在群山之巅,穿过孤寂的山谷,用心深爱着一个人,他的Brette。 ![]() 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说,‘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绝对安全的,你所处的正是未知的边缘。’Marc-André,现在你真的到了世界的边缘,我希望那里的山令人惊叹,日落也很美。 我们因为拥有你这样的儿子、兄弟、伙伴和朋友而富有,谢谢你给予我们25年的宝贵时光!” As any parent knows,raising children is a tough job,but l am thankful that at least God granted me the grace to understand this about my son,to not stand in the way of his passion for the mountains. Of course,worried.What mother doesn't worry about the children she's raised to leave her and go out into this beautiful but dangerous and broken world? I believe Marc-Andre lived the life he was intended to live.That he was meant to scale mountains,stand on summits,find his way into lonely walleys......and love one woman with all his heart,his little B. Tolkien in The Hobbitsays,“There are no safe paths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You're over the edge of the wild now.” Well,Marc-Andre,you are truly over the edge of the wild now.I hope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amazing and the sunsets are beautiful. We are all richer for calling you son,brother,partner and friend.Thank you for giving us 25 remarkable years. ![]() 导演:“认识Marc以后,作为朋友也作为登山者,很难将他登山的理想主义和悲剧性后果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心目中,登山运动始终是个矛盾,是个谜。但我相信Marc这一生中度过的时光是美好的,他一直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路上。” Having come to know Marc as a friend,as well as a climber... it's hard to reconcile the idealism of his ascents with the tragic consequences. That's why alpinism remains such a contradiction in my mind,such a mystery. But l believe what Marc did with his time on Earth was beautiful. He followed the course of his own dreams. ![]() Marc母亲:“我们很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心里想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想经历的冒险,但却总是犹豫不决。这就是我对Marc-Andre人生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你能够克服那些你视为限制或害怕的事物,你会做什么?你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吗?” A lot of us live our lives thinking of the things we'd like to do or the adventures we'd like to have, but we hold back. That's what really stands out to me about Marc-Andre's journey. It's about what is it that you would do if you were able to overcome the things that you see as limitations or the things that you're afraid of? You know,what would you do?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3-12 03:23 编辑 五、一点感想——生命即自由 探险精神的传承 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生与死的迷思 登山与人生 信仰是光 God is love Glorify God 《登山家》这部片子内涵丰富,反复看了几遍,意犹未尽,于是决定整理一篇观影笔记,将主要内容记录下来仔细琢磨。因为影片中语言表达的内容丰富且清晰,所以除了附加的标题和说明,观影笔记尽量忠实记录影片语音原文。但是,笔记没有按照影片播放顺序做记录,而是遵循认知逻辑,围绕Marc的故事,从结果(Marc的登山成就)追溯原因(登山家的成长之路),剖析精神内核(Marc的登山理念),探寻哲学根源(为什么登山),思考人生意义(登山与人生的关系),用层层递进的顺序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导演的深意,启发人生的思考,而这些都是影片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笔记整理的很辛苦,但是觉得收获很多,这些心血付出的很值得。观看影片和整理笔记过程中,有一些感想,简要概括如下: “为什么登山”之所以难以回答,是因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为什么登山”隐含的问题是“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登山与人生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任何过于简单的回答都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似是而非的“因为山在那里”的所谓经典,就在于涵盖了人们各不相同的理解。 《登山家》的魅力是导演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清晰准确的语言,揭示了“为什么登山”的谜底——自由,登山是为了人生的自由和幸福。 卢棱说,“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的本性,然而现实中的人却生活在不自由的状态中,饱受种种奴役。人要努力挣脱枷锁,勇于与不平等做斗争,才能主宰自己,获得自由。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动态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个ren quan利。自由在不安定中反思、超越,实现个体与社会统一。历史是自由逐渐实现的过程,永不安定地推动进步。 清华大学秦晖教授说: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很多人说它们是矛盾的,实际上,在经典意义上的西方生活中,它们是各有所指的。所谓的民主,是用在公共领域,也就是在公共事务上要多数决定。所谓自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个人领域中要个人自由,不能要求个人服从整体。比方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言论,有想嫁给谁,想吃什么的思想,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有人来干涉,甚至也不需要集体来干涉,这就是他自己的事情。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无法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社会关系演变的本质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斗争,各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个人主义尊重个人自由和幸福,集体主义强调所谓的集体利益。 追求自由幸福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质。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念主导形成的社会自发秩序构建起了法治社会、市场经济,由集体主义理念主导形成的大一统社会构建起了砖制社会和计划经济。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自由幸福?对于群体来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对于个体来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要面对什么样的命运。每个人的起点和生活方式不同,然而所有人的共同宿命其实都是在攀登一座叫做自由的山峰,在攀登过程中经历着奋斗挣扎,也体验着这一生的喜怒哀乐。 也许,不仅仅是人类,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自由——这个世界就是上帝玩弄的一场叫作“自由”的游戏,人类意外被选作了主角。 ![]()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3-25 03:39 编辑 探险精神的传承 在影片中,登山家Mcdonald 伯纳黛特·麦当劳说:“当你纵观登山历史你会发现,登山就是自由的某种形式,是身体的自由,当然也是哲学上的自由,而自由的终极体验就是独自攀登,无拘无束,无人打扰。” Mcdonald的这句话也可以套用解释个人与文明的关系:当你纵观人类历史你会发现,人生就是自由的不同形式,既是身体的自由,也是哲学的自由,自由的终极形态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人生如同登山,是为了自由而勇敢探索、不断攀登的过程。原始人类的生存充满艰险,现代人的生活同样面临各种挑战,探险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禀赋,并且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原始荒野延续到现代都市当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各类极限运动仍然是最直观地体现和最直接地体验探险精神的方式,也是伴随着时代进步将探险精神不断推向更高水平的文化现象。探险文化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Free solo(自由独攀)是最富有探险精神的运动项目之一,回顾现代登山运动和Free solo的发展历程,是认识理解探险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现代登山运动的发展是沿着喜马拉雅式-阿尔卑斯式-Free solo的趋势逐渐演变的。 阿式攀登(Alpine-style climbing)得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其根源可追溯至18世纪末的登山启蒙时期。1786年,法国医生米歇尔·帕卡德和向导雅克·巴尔马首次登顶勃朗峰(海拔4807米),开启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早期的登山活动多依赖大量后勤支援和固定营地,但19世纪后期,阿尔卑斯地区的登山者开始尝试更轻便、自主的攀登方式,逐渐形成阿式攀登的雏形。 20世纪初,阿尔卑斯登山进入“黄金时代”,登山者们以轻装、快速、无氧的方式挑战险峻路线。例如,1938年艾格峰北壁被首次登顶,标志着技术难度的突破。这一时期的阿式攀登强调自主性和轻量化装备,与喜马拉雅式(大规模团队、固定路绳、多次运输)形成鲜明对比。 20世纪70年代后,阿式攀登被引入喜马拉雅山脉。1975年,雷纳德·梅斯纳尔和彼得·哈贝勒以阿式风格首登迦舒布鲁姆I峰(8068米),1978年梅斯纳尔无氧登顶珠峰,彻底颠覆了高海拔攀登的传统模式。21世纪以来,阿式攀登向更高难度延伸,如K2、南迦帕尔巴特等8000米级山峰的冬季首登(如2021年K2冬季首登),并融入现代技术装备(如轻量化冰镐、GPS)。 阿式攀登的精神内核: 1、自主与极简。 轻量化:仅携带必要装备,拒绝冗余物资。 自给自足:不依赖固定路绳、搬运工或预设营地,全程自主决策。 2、快速与高效。 通过减少暴露风险的时间提升安全性,强调“速度即安全”(如乌里·斯特克速攀卓奥友峰)。 3、冒险与责任。 接受攀登的高风险性,但要求严谨的风险评估与技术能力,避免鲁莽行为。 4、纯粹性。 反对商业化辅助(如氧气瓶、修路队),追求人与山之间最直接的对话。 重视路线原创性,推崇“公平攀登”(如不利用前人遗留的锚点)。 5、环保与传承。 减少对山峰生态的干扰,遵循“无痕山野”原则。 延续阿尔卑斯传统,将登山视为兼具运动性、艺术性和哲学性的实践。 ![]() 纪录片《山谷崛起(Valley Uprising)》讲述了现代攀岩运动发源地——优胜美地的攀岩历史和Free solo(自由独攀)的有序传承。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二战结束后经济的发展,以及以文化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嬉皮士运动”的兴起,攀岩运动逐渐在旧金山一带青年中流行起来。位于这一区域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因其绝佳的自然环境和大岩壁构造迅速成为攀岩胜地。 20世纪80年代初,在优胜美地攀岩的John Bachar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由独攀攀岩者。对John来说,自由独攀标志着对攀岩的终极把控,他说,“你必须身心合一去做正确的事,我把它看作是和岩石融为一体。” Bachar就像Royal Robbins,他是个纯粹主义者,很有哲理的在攀岩。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John坚持己见,不断提高标准,持续把自由独攀的极限推动了20年之久。然后有一天,52岁的时候,这位岩石大师中的大师,在攀爬时坠落,离开了这个世界。 20世纪90年代末,Dean Potter冲进优胜美地山谷,开始做一些骇人听闻的独攀。Dean是一个狂热的风险追逐者,他比任何人都愿意“脱去”不必要的装备。他是革命的先锋,在大墙壁上以快节奏、高风险的速攀形式拓展着边界,以人类尽可能快的方式攀爬这些岩壁。速攀是一种新的攀岩方式,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快、更有效。Dean是第一次真正把优胜美地带向一个新的方向。Dean在做一些以前没有人做的事情,他在一天内自由独攀了Nose和半穹顶。 Alex Honnold看了Dean在一天内自由独攀Nose和半穹顶的新闻,他回忆说,“这在我看来是攀岩里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了。我退学了,然后上路,开始到优胜美地来与前辈们一较高下。看看其他人都做了些什么,看看我是否也能做同样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像Dean Potter一样优秀。” Alex在18小时内完成了对优胜美地三座最大墙壁的攀爬,打破了Dean的统治,挑战Dean的至高无上地位。 Alex在自由独攀领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把无绳的行为准则带到了更大更难的线路上,他把自由独攀推到了全新的高度。 “他接受了Bachar开创的东西,并继续坚持下去。我甚至不敢相信他独攀的一些东西。我的意思是,他独攀了Bachar做梦也想不到的线路。” Alex说,“我在优胜美地的独攀是对Dean在我之前的成就以及Bachar在他之前成就的延续,仅仅是变得更难更大。独攀肯定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我是说这绝对像期末考试,你对此有信心吗?你觉得这个姿势舒服吗?你能做到吗?” “独攀的一部分吸引力在于身体上的挑战,比如你必须爬得好才能确保你不会掉下来。然后,它还有一部分是身处于一个巨大的岩石海洋上的一个小点的位置,你完全是一个人在这个冷漠的岩壁上。难点在于你要很好的控制自己,只要你做到了,那么即使你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你也可以享受这段经历。” Marc所做的也是对Free solo成就的传承、延续和创新,他为将自由独攀拓展到各种地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什么Free solo伴随硅谷一起迅速崛起,而不是诞生在阿式攀登的故乡——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域? 现代运动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自由精神最充沛、科技与文明最发达的地方,才能产生Free solo这样极富反叛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极限运动,冒险精神与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与市场经济、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是相辅相成的。 1995年,离开苹果公司十年之久的乔布斯,在电视采访中提到嬉皮士运动对自己的影响,“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有些东西是超越日常忙碌琐碎的生活的。生活不仅是工作、家庭、财产职业,它更丰富,就像硬币的另一面。虽然我不谈论它,但在我们生活的间隙,尤其是不如意时,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冲动。许多人想找回生活的意义,有人去流浪,有人去印度神秘仪式中找答案。嬉皮士运动就是这样,他们想寻找生活的真相,生活不应该是父母所过的那样……我欣赏这种精神,我想把它融入到产品中。只要用户使用产品,他们就能感受到这种精神。” ![]() 一个人只有活在某种文明之中,才能体会到自由与幸福。文明是对自由的一脉相承的延续、积累、创新,这个世界本质上只有自由主义这一种文明,与之对应的既不是文明也不是文化,而是野蛮。文明是一个整体,现代登山运动是自由这种叫作文明的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现代登山运动也是登山爱好者的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登山也只能是人生的一部分,登山是为了人生的自由与幸福。因为,生活才是人的根本,登山是生活开出的花朵,为人生增光添彩。若为登山不顾一切,或为登顶漠视生命,都是搞错了登山与人生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可本末倒置。从这个角度说,登山既是人生目的——获得自由,也是“谋生”手段——获得人生的幸福。归根结底,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追求自由与幸福是人的天赋quan利,只有尊重人的天性的社会才能产生文明。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3-25 04:11 编辑 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幸福是一种感知和体验。 幸福既不是欲望和梦想的满足(因为那些都是无知、匮乏、缺失、伤害的弥补和痛苦的恢复),也不是穷极无聊的寻欢作乐和穷奢极欲(这些只是对于幸福的无知和获得幸福的无能),幸福是和谐美满的日常生活,而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是活在当下,为所当为。活在当下,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持续不断的探索的状态,探索并不意味着幸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幸福只是一种可能,而失去一切才是必然结局,正如尼采所说,“人终将失去一切,不妨大胆一些”,人所经历和体验的只是过程,而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为所当为,做自己为了人生的幸福该去做的事。用耕耘收获幸福,不仅仅因为耕耘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耕耘本身蕴藏着幸福。 在人们的感知中,时间如同一条河流,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爱因斯坦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时间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四维的时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意味着,当我们谈论时间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时空的整体性质。 苏格拉底曾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尚未到来,人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那么,如何把握现在? 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做自己擅长又热爱的事情,这样才能体验到“心流”和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海洋体验”。“擅长又热爱”,前提是先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人是什么?我是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了解人性和自己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基本需要的逐级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幸福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但那不能叫作幸福。名利恩惠只能提供给人更好的条件,却不能给予一个人“心流”和自我实现体验本身。活在当下,就是活在热爱和专注之中,而不是被外界支配、为别人而活。热爱是原因,专注是表象,乐趣是动机,自由是本质,最终,做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Marc的一生就是热爱的一生。Marc的专注、极致、简单、简朴,都是因为对自由的热爱。 Marc对大山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8岁时,Marc就被登山吸引,立志成为一名登山家。 Marc的女友、同为始祖鸟运动员的Brette说:“我真的非常喜欢看他攀岩,马克是个非常平静、稳定、具有控制力的登山者。我知道他想徒手攀岩了,因为我也喜欢。我觉得自己也很冷静,很擅长徒手攀岩,所以攀岩会让我感到兴奋。岩壁就在你眼前,你不能去想其他任何事,此刻你是在与岩壁互动和即兴表演,而你只是在控制自己的身体。” Brette说:“我了解马克,在斯夸米什攀岩就是为了好玩。不过,马克的视野正朝向阿尔卑斯山,他要在那些美丽的峭壁独自攀岩。他喜欢大山,他也绝对有野心。他想改进以前所做的工作,为登山技术做出历史性贡献。” Marc接受导演采访时谈Free Solo: “你们接近我要拍一部电影,这似乎是一次很酷的经历,但我从来没有让你们来拍过我真正的Free Solo。因为你们在那里的话,那就不是我的Free Solo了。如果有人跟着你,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是的,即使他们不帮你。我在寻找的探险地离我并不太远,我感兴趣的唯一方式,就是独自完成登山过程,如果我做到了,我就可以回来完成拍摄。” “对我而言,最好的登山方式,就是除了自己的登山技能之外,什么都不带,登顶,并孑然一身行走在山顶上。独自在山上,全神贯注于大自然,听着树叶的沙沙声,听着风穿过山脊的声音,体味大山的气息。” 导演:“在独自攀爬大山的过程中,马克遵守几条简单的规则:不带通信工具,而这本是出错时的生命保障线。还有,他是到了就爬,这就是说此前他从未到过这座山,也从未进行线路预演,他必须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登山家BARRY BLANCHARD 巴里·布兰查德: “攀岩运动的最高标准是见到山就爬。攀岩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准备的情况下接近一座山,到了山脚,立马就爬。但是,这只适用于最优秀的攀岩者在最佳状态下进行。你知道,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游戏。” “不受阻碍地翻过这座山,你会像登山者一样,长出翅膀,获得完全的自由。绝对清醒,绝对活着,接收任何进来的脉冲,并几乎本能地做出反应,那是一种伟大的舞蹈。” Alex 亚历克斯(登山家)评价Marc:“Marc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动力的登山者,但他不在乎荣誉,甚至都不在乎是否有人知道他在爬什么。” Marc的女友Brette也说:“我觉得你们拍摄马克会是件很酷的事情,说实话,他不在乎影片,他并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向世界展示他的攀登壮举,他去爬山了,他太忙了。” 叔本华曾说,“我曾经愚蠢地认为,歌唱得好,字写得好,文笔好,球打得好,抑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就是有才华,后来才发现,灵魂的觉醒,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独立,才是真正的才华。”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活着,Ta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在表演,也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为自己活着,不是主张自私自利,而是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马斯克传》说,马斯克童年时就很聪明,对读书如饥似渴,理解事物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更快,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他总陷入发呆的状态,当人们跟他说话时,他经常没有反应,眼睛呆滞地望向远处。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让他的父母和医生以为他耳聋。为了增强马斯克的听力,医生甚至摘除了他的扁桃体,但这并不管用。其他孩子对马斯克的这种梦游状态表现得并不友好,他们会在马斯克身旁突然跳起来或者大喊大叫,但他总是置若罔闻。他周围的人觉得他这种行为很粗鲁古怪,他的同龄人很不喜欢他。后来,马斯克的父母才慢慢搞清楚,原来与众不同的他只是喜欢思考,并且思考的时候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于马斯克来说,这种状态却让他受益匪浅,他解释说,他在五、六岁时就找到了抵挡外界干扰的方法,让他可以集中精力在一项任务上,他在思考问题时,大脑中呈现出清晰具体的图像,而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很大一部分大脑被内部思维占据了。马斯克认为自己的大脑相当于一块图形芯片,让他能够看见世界之外的东西,并复制到他的脑海里,想象它们与其他对象交互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图像和数字,我可以在大脑中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演算,”马斯克说,“比如加速、动量、动能为何因物体而异,这些总会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马斯克还说,“我现在无法做到这样了,因为有太多事情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人的价值在于思想和新知,人的尊严在于自由与创造。一个人只有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向内求,才能够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才能够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幸福就是活在当下”是有前提条件的,“活在当下”的前提是要活在某种文明当中。只有在自由平等包容的社会,一个人才能够做到“活在当下”。在一个时时处处“为你好”的掠夺性社会,个体面对有组织犯罪,是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而无视那些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对一个人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的算计、监控和侵害的。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3-12 04:04 编辑 生与死的迷思 导演Peter Mortimer说:“Free Solo是最纯粹的、最冒险的登山形式,同时也是最致命的”。 著名登山家Messner 梅斯纳尔说: “Free Solo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形式,在最疯狂的情况下生存的艺术。” “大概有半数的Free Solo登山者死在了山上,这是悲剧,很难为其辩护,但这是人生哲学,只要你去冒险,你需要的就是难度和危险。如果没有死亡威胁,那么登山就什么也不是了,那只会是幼儿园,但不会是冒险,也不会是艺术。” “整个游戏非常简单,我们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本能告诉我们‘不要去那里’,可能发生各种事,可能坠落,可能被暴风雪吹走,我们知道也可能死在那里,不过,我们仍然要去那里,我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的愿景。” Marc的女友Brette说:“我真的不得不在自己的生活中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确实把自己置于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境地。比如,随便一个雪崩就能丢命,置身于那种情形次数越多,意外发生的几率越大。是的,有时候是取决于徒手攀岩的次数。他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愿望,想在极致水平上做得更多。我当然担心他。” Marc 谈登山理念、风险意识和生死观: “目标是尽可能安全地攀爬,不过,你到了山脚,总有一些你无法掌控的东西,你能控制的只是你所能做的,可你无法控制山的举动,而这才是我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山是活的,环绕着你,而你靠的是它的慈悲。” “你必须考虑到雪崩,随时崩塌的冰塔,你必须学会读懂大山发出的信号,雪和冰的状态,什么时候会有太阳,天气会怎么样,这就像下一盘棋,你有了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可不可预知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我认为与环境的互动,与大山的互动,这就是登山最大的乐趣之一。如果你足够聪明,做了正确的行动,那么你有时候能够应对困难,完成一次伟大的攀登。最酷的感觉之一,是人类可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中,体验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对于Free Solo,人们总是感到害怕,有如此巨大的风险,就不该去做。这是树立了一个怎样的榜样呢?我是说,我知道有危险,我不是要欺骗自己Free Solo没有危险,不过我很可能,对一切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风险。我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想去做。” Marc出事后,导演Peter说:“认识Marc以后,作为朋友也作为登山者,很难将他登山的理想主义和悲剧性后果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心目中,登山运动始终是个矛盾,是个谜。但我相信Marc这一生中度过的时光是美好的,他一直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路上。” Marc母亲在追思会上的发言,引用了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的话,“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绝对安全的,你所处的正是未知的边缘”,Marc母亲接着说,“Marc-André,现在你真的到了世界的边缘,我希望那里的山令人惊叹,日落也很美。我们因为拥有你这样的儿子、兄弟、伙伴和朋友而富有,谢谢你给予我们25年的宝贵时光!” 人类历史是文明与野蛮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人类的生存始终面临挑战,人类社会始终需要探险精神。不同的是,在一个文明社会当中,个人的探险精神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互惠双赢的,因此,探险者总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祝福。只有在文明社会,一个人对自由与幸福的勇敢追求,才称得上探险精神。只有文明社会才能产生真善美,只有身处文明社会,一个人才能得到自由与幸福,Ta的人生才具有价值与意义。 而在实行掠夺性制度的野蛮社会,个人的“进取”和“作为”是建立在互害模式下的你死我活和相互侵害,那些无视他人生命财产的泯灭良知、丧心病狂的胆大妄为者,它们的行为本质上是在造孽和作恶。无论它们的野心和贪欲是否“成功”,得到的只有千夫所指、人神共愤的诅咒和唾弃。 文明有没有方向?经济学家哈耶克给出了答案,有!哈耶克说,人人都向往的地方,不是天堂,也是食堂。人人都想逃离的地方,不是地狱也是监狱。现实世界如果允许人类自由地迁徙,那么人流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一个人若是漫不经心地变老,而未能看到自己将身体力量与美发展到极致之后可能成为的样子,那是一种耻辱。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是在追求自由的意义上对于生命价值的度量,而非对于追逐功利虚荣的鼓励。 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已经死去。 只有真正活过的人,才没有白活,才不怕逝去。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1-16 05:14 编辑 登山与人生 在完成了托瑞·艾格峰的Free Solo之后,Marc说: “去托瑞·艾格峰Free Solo,似乎是将我学会的各种技能完美结合起来了,全力以赴,就像是我的全部生命把我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地方。” “当你在山中执行任务时,生活中那些表面的琐事似乎都消失了,你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在完成了一次重大攀登之后,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你会无比珍惜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这很有趣。当你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时,你认为目标的实现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但最终留下来的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你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需要制定计划,需要全身心投入,然后在美丽的地方停留了很长时间,然后又必须努力工作,克服某种心理障碍,那么你将拥有更多故事或者记忆和经历,而那才是我发现最重要的东西。” Marc的女友Brette说:“马克下山后,放射着能量。他经历了一些极端体验,这种经历使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深刻。” 哈萨克斯坦登山者dentis(无氧登顶14座八千米级山峰):“山峰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kuang ye之地,我们去往这些区域,记录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能力,远离人类文明的陷阱,但由于人类是社会群居动物,当我们顺利返回人间,我们非常乐意分享身处绝境的经历。运动的本意是引领我们去往自然环境,随后以一种更为成熟且更为睿智的心态,回到我们的现实社会之中。” 《登山家》以Marc母亲对Marc的评价结尾,并且向观众发出追问,“我们很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心里想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想经历的冒险,但却总是犹豫不决。这就是我对Marc-Andre人生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你能够克服那些你视为限制或害怕的事物,你会做什么?你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吗?” 导演以此结尾,无疑是画龙点睛,将登山与人生联系起来,唤起观众对人生的反思和对梦想的追求,帮助人们正视生活,解放自我,追求自由——如果能够克服限制,你会做什么? 我觉得,Marc母亲片尾的追问有着深邃的内涵——真正困住一个人的,往往是Ta的内心,不要因为未曾行动给人生留下遗憾而追悔莫及。 ![]() |
本帖最后由 行云流水ss 于 2025-3-11 02:37 编辑 信仰是光 历史学证实,科学的产生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这与人们的想像正好相反。 关于神的表述,《sheng经》有两句重要的话: 《旧约·创世纪》记载,“神说:‘要有光’,于是世间就有了光”。 《旧约·箴言录》告诉人们,“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始”。 《登山家》是对“为什么登山”的精彩回答。 导演Peter Mortimer在用这部影片解答“为什么登山”这个哲学问题——追求自由和幸福——这正是登山的意义所在。 登山与人生的关系,是解答“为什么登山”的底层逻辑。“为什么登山”的谜底是“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活着”就是人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人的“三观”,也是一个人的信仰。没有信仰是可悲的,信仰扭曲是可恶的。 我认为,人是为追求自由和幸福而活着的,这是人性的根本,也是人生存在“意义”的前提。自由既是幸福的条件,也是幸福的手段、要素和幸福本身。幸福是相通的,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这也是人与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的原因。决定幸福观的是“三观”或者说见识。人性是相通的,人生价值是普世的,幸福跟人性一样也是有规律性、普遍性和标准答案的。 阿克顿说,宗教是打开历史的一把钥匙。不理解儒教就不能理解东大,而不理解基督教就必然不能理解西方。基督教异于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地方,是它的“无限可能”。特别是发生在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路德、加尔文以回归初代教会的方式,挣脱了传统教条的束缚。宗教改革带来的现代世俗精神、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现代zheng zhi精神、现代科学精神四大理念,彻底改变了文明的走向。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宗教改革是现代世界的起点”“没有宗教改革,就没有现代世界”。 500年来,多次社会调查发现,新jiao tu只占西方总人数的40%,但是在科学领域的人数竟然超过80%。培根、牛顿这些“现代科学的拓荒者”都是新jiao tu,这绝非偶然。 https://mp.weixin.qq.com/s/jPqd98S9reBDuYbdYnl6DA 那么,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上帝? 被评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物理学家的杨振宁,承认造物主存在,但却不是“人型生物”。 在《圣经》中记载,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东大古代也有女娲造人的说法。这似乎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了上帝就是一种“人型生物”,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的高级生物。 然而这是错误的,只是人类的错觉而已!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上帝,但却存在造物主。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是由其它生命进化而来的,这点从地球上已经存在的生物中就可以找到证据,所以不存在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实际上,所谓的上帝只是早期的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具象化,可以说上帝就是大自然的代表,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化人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PQDR9DL0521F5QQ.html 2021年,杨振宁在回答“到底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时,他认为宇宙存在造物主。他表示,年轻时他曾坚决反对将造物主形象化为自然界的存在,然而现在的他超过90岁而且坚信世界的结构并非偶然产生的,因为偶然无法创造如此精妙的事物。 他指出:“如果你问的上帝是人形的,那我想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造物主并非宗教中所描述的拥有人格的神,而是推动宇宙发展的一股力量。在物理学领域,这股力量被称为“第一推动力”,也可以用造物主或上帝来表达,意指同一个概念。 实际上,杨振宁对于宇宙造物主的理解早在1997年就已经表露无遗,他曾发表过关于物理学理论的宗教体验。他一直坚信,当人们对自然界越了解,就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妙与神秘,而这种精妙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尽管他并未将宇宙造物主形象化为有人格的存在,但他确实承认了某种神秘的力量的存在。 牛顿作为经典力学的创始人,本来是坚定的科学支持者,但在晚年却疯狂地研究神学。他和杨振宁一样,认为世界存在着第一推动力,并试图找到这个力量的源头。牛顿认为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它只是在不断变换运转方式。这么一来,问题来了,宇宙最初的力量又是由谁创造的呢?力量的创造最初源于何处?于是,在晚年,牛顿得出了结论,即“神”是造物主,一种无形的力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252481755416613&wfr=spider&for=pc 总而言之,科学家眼中的造物主和普通人眼中的造物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普通人眼中,造物主就应该是万能的神,是高纬度的生命体或者是其它高级文明。但科学家眼中的造物主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宇宙运转规则的化身。 更准确来讲,造物主指的是一种超越了人类认知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的存在,才诞生了我们的世界,同时这股力量也维持着世界的运转。 虽然,这个造物主不是某个生命,而是人类现在还无法认知的科学,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人类无法理解的领域,也许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终究会理解这股力量,明白世界的本质。 ![]() 《登山家》纪录的是典型的西方人文现象,人物和故事的底层逻辑是西方思想价值体系。清教伦理塑造了现代文明,有几句以信仰为核心的箴言,可以概括我对影片的理解: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苏格拉底) 神说:“要有光”,于是世间就有了光。(《旧约·创世纪》)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始。(《旧约·箴言录》)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boduo的quanli,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quanli。(《独立宣言》) 人就是挂在意义蜘蛛网上的动物,你想不想寻找,意义都在。(马克斯·韦伯) 自由的理念是最宝贵的价值理想——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阿克顿勋爵) 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福祉的首要推动力。(密尔《论自由》) 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伊迪丝·伊娃·埃格尔《越过内心那座山》) 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敢。(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知识是关于事实的,智慧是关于道德的。一切知识与事实都将淡去,只有道德才能引领我们生活。没有道德,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刘军宁) 智慧是对天之道、人之道、天人之道在广度与深度上的理解与体认。智慧是从人自知其无知开始的。(刘军宁) 智慧在本质是关于道德的,是关于人类如何更好地在一起生活的。魔鬼的“智慧”是不道德的。(刘军宁) zhengzhi智慧不是整人与权力斗争的智慧,而是使人们如何更自由、更体面、更道德地共同生活的智慧。智慧不仅涉及对真理的发现与掌握,而且还涉及如何构建更好的社会、更好契合人类本性的zhengzhi秩序。(刘军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都和制度有关,正所谓地狱里来的魔鬼,不可能带你去文明的天堂。被文明征服是幸运的,被野蛮征服是灾难的。真正的天堂,你可以骂他是地狱,真正的地狱,你只能夸他是天堂。(泰戈尔) 所有专制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降低国民的心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个国家zhengzhi上的缺点,会变成国民性格的缺点。(马克斯·韦伯) 要使一个国家从最野蛮的状态进入最富裕的状态,只需要和平的条件、简单的税收体系和宽容的司法体系。(亚当·斯密) 自由的极致就是可以离开任何不喜欢的人和事。(萨特) 世界上可供选择的两条路,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莫言)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真正能够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肖申克的救赎》) 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集中营,而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伊迪丝·伊娃·埃格尔《越过内心那座山》)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尼采)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 没有以信仰为核心的西方思想体系的构建,就没有形成“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文明的清教伦理、契约精神、市场经济、法治框架、自由主义,极权专制就会肆无忌惮,希特勒、萨达姆、卡扎菲、金太阳、大救星就会世世代代层出不穷,社会就没有公平正义,个人就没有自由幸福,现代登山运动这样体现自由精神的文体活动,就会被千军万马步调一致前赴后继的感恩牺牲奉献消解在乌托邦的谎言和刀枪不入的迷梦里。 ![]() Marc和《登山家》所宣扬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星光,为黑暗中迷茫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心理学家弗兰克说,人在任何情景当中都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无论顺境还是逆境。 韩国电影《熔炉》有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