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6 06:29 编辑 巴音善岱庙再游 巴音善岱庙曾于2010年5月探访过,因遇雨半途而返。2011年6月25日26日,笔者与摩友李明升各骑摩托车再做了探访。从临河家中出发经潮格镇骑行190公里柏油路就到了巴音善岱庙。 我总是在想,巴音善岱庙所处的位置属巴彦淖尔的边远地区,即使在清朝、民国年间也是一个远离zz中心的地方, 为什么建了那么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到了实地探访后心中的疑问释然了。 今年是少有的大旱之年,穿越阴山峡谷时节令已经过了夏至,山中的许多榆树还没有发芽,山北的草原也是枯黄一片,仅偶尔有些淡淡的浅绿色。但是一靠近巴音善岱庙的地界,眼界就豁然明亮了起来,一望无际的草原,绿色一片,尽管还不是那种深绿,但浅绿浅绿的草原很是迷人。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下午2时许,还来了一阵风和雨。这里的雨水比其他地方要多些,植被也明显好于其他地方。这里也应该是古代茶叶之路的经过之地,民国时期这里也是“绥新公路”即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公路的必经之地,许多中外名人曾在这里驻足。生态环境好,又是交通要道,这应该是在这里建造庙宇的重要原因。这里的地貌也很有特色。庙宇所处的地域属于丘陵草原的高地上,在其北面、南面有更高的山脉,在东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西面是泛着金色光辉的沙漠,视野很是开阔;丘陵草原的地貌造型浑圆,给人一种圆融、憨厚的感觉,看着特别舒服。庙宇的下面是一条由东而西的宽阔的河床,四面八方的山沟均指向了这里。古代植被好的时候周围的溪流应该均流向了这里。这种地貌给人一种“众望所归,从善如流”的感觉,真是天赐的宗教圣地。 庙宇正在重建,金碧辉煌的主殿已近完工。重建气势不凡,主殿从宏伟壮丽角度讲在巴彦淖尔市范围内当属第一。 我带了几本自己撰写的《巴彦淖尔游记》送给了庙里的喇嘛。民国时期日本为侵略中国曾派学者在此考察,并留有考察记录,我将其中的一段写有该庙宇的文字和照片附在了该书中,他们看后很是欣喜。 我们原计划要探访附近的沙顶湖,当地牧民说在庙的南面约10公里,但没有道路可走,没有向导是找不到的,我们只好作罢。第二天一早我们试图直接向南穿越阴山,行进了10公里后遇见一牧民说道路很难走岔路又很多,我们又原路返回。这10公里的植被仍是很好。 十年前我曾在公司门口遇见一徒步旅行者,邀其到办公室喝了点啤酒,送其到公司澡堂洗澡,送了他一本《十年旅痕》的书,又资助了他一百元。在回返的路上收到了这个人的短信,说他已来到了临河。晚上约李明升与他小酌了一会。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小子”的樊永平,已徒步走遍中国大陆,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徒步人物”,并将他撰写出版的有60万言的《十年徒步神州行》赠与了我们。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2 11:15 编辑 巴音善岱庙三百公里探访遇雨未果 巴音善岱庙曾经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始建于公元1778年(清乾隆43年),位于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乌宝力格嘎查。曾经是中国西部第二大藏传佛教寺庙,鼎盛时期拥有僧侣一千五百多名。不仅是个寺庙,还是个研究机构,有六个学部,专门研究佛学和其他科学知识。1927年,中国和瑞典联合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1935年日本为侵略中国所进行的学术考察都经过了该庙,并对该庙有所记述。2010年5月15日16日,李明升、张玉麒和笔者三人三百公里骑摩托探访该庙遇雨未果。 中午出发时天气稍热,骑着摩托车温度正适宜。从达拉盖山口穿越阴山时最为惬意,太阳温和地照着,风不冷不热地吹着,一边走一边照相,真爽!晚上在赛乌素镇吃饭时三人要了一锅草原炖羊肉,喝了一瓶白酒,纵情地吹牛,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早晨起来,院子里是潮湿的,昨晚下了小雨。早八时出发,雨大了起来,三人研究了一下,安全第一,还是回吧。往回走了五、六公里,雨停了,太阳也露出了一些光线,还是继续探访吧,于是又掉转车头奔向巴音善岱庙。这一段是刚修好的水泥路面。路上无人少车,路两边是开阔的草原,跑起来很是舒畅。走了不久,雨又下起来,愈下愈大,且云层很厚,短时间估计停不下来,三人又商量,还是回返吧,于是又掉转车头回返。一直到出了山口,濛濛细雨一直陪伴着我们。手套是湿淋淋的、鞋里是水淋淋的。 冒雨在乌拉特草原上骑摩托车狂奔还是第一次,雨中的阴山非常美丽。山上边云雾缭绕,山体经雨水冲刷后更显洁净。黑的更黑,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像初出浴的处子那样健壮、伟岸、纯洁。尽管很是辛苦,尽管没有到达目的地,但在雨中的草原上狂奔,在雨中穿越阴山,也是一次很美、很难得的旅途享受。 巴音善岱庙在民国的文献中大多称作“三德庙”。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徐旭生曾在所著《徐旭生西游日记》中对三德庙做了如下的记述:“二十七日,早起见山坡上有两三个喇嘛吹一白物,呜呜作响。迟一二十分钟,聚有十八九个喇嘛,皆穿法衣到山上鄂博前做佛事。早餐后上山去看,则彼等佛事已将完,有两三个喇嘛在鄂博石坐上圆顶周围旋转。以后又上到圆顶上面,不知是整理上面树枝呢,或是随便闹着玩的。但是下面的人方在郑重的念经。” 1935年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在其所著《蒙古高原行记》中对三德庙作如下记述:“从这里向西南乘汽车走了30分钟,从山阴处看到一座大喇嘛塔,那里就是三德庙。接着向前走,寺院的全貌很快展现出来,在片麻岩的山腹中,有几十处白色墙壁的堂宇和僧房重叠在台阶上,在夕阳的照射下极为壮观。寺庙面向南面的大沙漠,有一种震慑沙漠的气势。我们为安德雷斯的探险队没有见到这样壮观的景色便买棹而返感到可惜,海德在去新疆的路上曾在这里养病,滞留了很长时间,他称三德庙是纯粹的西藏式大寺院”。1927年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还在三德庙发掘出三具小恐龙化石。同行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还有如下记述:“1927年8月29日,我们离开三德庙继续西行。路在正南方。从营地的那一道干沟向坡上走去,我们得沿这个方向走许多天的弯路。绕过这干枯的,平铺在三德庙西部的一带沙漠,我们前面的哈喇纳林山高耸着它那低垂蒙昧的山峰,一些沙丘时而是长着植物的,时而又是光秃的,探险队便在其间通过。沙丘构成盾牌、半月、尖塔和海豚脊背等种种形态,这景致直令人回忆起塔里木的荒漠。” 巴音善岱庙不幸毁于**,2008年开始重建。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2 11:52 编辑 点不斯格庙一游 点不斯格庙位于乌拉特前旗西北山中20公里处。从镇东侧的续灯禅寺东行一公里进入刁人沟再行16公里即到。在行进到10公里时还可看到几棵盘根错节的巨大古柳,当地牧民称之为“龙树”。2010年5月8日9日,李明生、道劳金、张玉麒、杨碧龙与笔者一行五人各骑摩托车探访了点不斯格庙。 早八时启程时,天气尚可,虽有些风但可承受,进入乌拉特前旗境内时,风大了起来,快入城时经过路边的煤场,风将煤、土吹的昏天暗地,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中午用过午餐后在大风扬沙的关照下于下午四时许到达点不斯格庙。在途中还遇见开封青年曹洪伟,他计划用滑轮的方式游遍中国。 点不斯格庙正式的名称为“寿华寺”,坐落于多处山沟交汇的四周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的一个高坡上,“点不斯格”的汉语意译就是这个地貌的概括。凡是有庙的地方,风水就好。假如没有大风杨沙,假如不要太干旱,这里定是溪水潺潺,山上绿草茵茵,河槽中树林密布,四面八方的香客从各个沟中涌向这里进行朝拜。我想那时的情况一定是这样的。 点不斯格庙建于1701年,也就是清康熙四十年,为藏式建筑,给人感觉很“俏”。有一座大殿和一个僧舍。据当地老乡讲,原来有好多座,“**”时毁的就剩这一座了。点不斯格庙曾为乌拉特前旗副旗庙,是用蒙语诵经的寺庙。现在的这座大殿粉刷一新,挺好,但失去了原先的沧桑感,给人感觉好像是一座新建的庙。 不巧的是住寺的喇嘛正好不在,点不斯格嘎查的办公室就在庙的旁边。我们就在嘎查办公室渡过了一个大风呼号、风沙弥漫、寂寞难耐的夜晚。 第二天早晨的温度在零下,喝饱奶茶后开始回返,路过乌拉山镇又去了续灯禅寺、乌拉山天池。续灯禅寺建于2003年,由美籍华侨兴建,寺庙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天池位于乌拉山镇北13公里处,上世纪70年代在陡峭的山沟间筑起的一座混凝土坝,将溪水截住,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观,既高耸险峻,又小巧玲珑。站在湖边,乌梁素海尽收眼底。 这次的旅行是很辛苦的一次。去时顶风,回来时还顶风,嘴里没少吃沙子;返回时风又大天又冷。李明生戏谑说一群“疯子”遇上了“疯天”。这次往返全程370公里,下午4时左右各自回到家中。 ![]()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2 12:19 编辑 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700公里探访 五一小长假前单位、家里一直有事,临下班才确定可以出行。到哪里旅行一晚上辗转反侧不能确定。凌晨2时睡梦中确定去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随即将这一计划短信发给了几个摩友,早7时多齐鸿雁来电话说他们夫妇与我同行。 在城市里窝了一冬天,又可以在蓝天、白云、清风、大地中风驰电骋。我们两骑三人于2013年4月29日10时许从临河出发,经乌不浪口于下午6时到达新忽热古城。这段里程为250公里。我们已是第二次来这里,看的更为详细。第二天一早齐鸿雁就着早晨第一缕阳光又进行了拍摄,回来说拍到了新忽热古城最美的照片。 经查阅地图、问询当地住民,可知从新忽热到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有三条路。一条是土路里程在60公里;一条是油路里程在300公里。我们选择了一条一段是油路一段是土路的路线,即从新忽热到石哈河、双盛美、北场、达茂旗明安镇。这段里程在100公里。祭奠堂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西5公里处的查干少荣山中。 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设在一条缓缓而上的山沟的尽头,门口有威武的哈萨尔塑像。祭奠堂为砖混结构,后侧有敖包,左侧有蒙古包、苏力定、勒勒车,这些均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从门口到祭奠堂两侧的山坡上布满叠压而成的岩石,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对着你慈祥的笑。整个区域自然、简朴、肃穆。 在快到祭奠堂的沙石路上正常行驶中突然摔倒。从技术层面分析应是轮胎面碾过布满石粒的斜路面时重心偏移所致;从精神层面分析应是对哈布图·哈萨尔不由自主的跪拜。 哈布图·哈萨尔,成吉思汗的二弟。成吉思汗最初的崛起,就是在哈布图·哈萨尔的帮助下开始的。哈萨尔以“神箭”著称。是蒙古民族历史上伟大的zz家和军事家之一。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后,将属民编成若干千户,分别授予其家族成员。哈萨尔得到四千属民,并以呼伦贝尔湖、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作为领地。今乌拉特、茂明安、科尔沁、阿鲁科尔沁、扎莱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子部、和硕特部均属哈萨尔后裔,其人口约占全国蒙古族人口三分之二。成吉思汗曾说过:“有别里古台之力,哈萨尔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茂明安部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祭奠祖先哈布图·哈萨尔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祭祀堂原为纯白蒙古包。1664年,从呼伦贝尔草原来到阴山,随部迁移祭祀。1960年改为石头建筑。1988年6月,重建了砖混结构的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 回返时经由50公里土路到石哈河镇。在中途十字路口恰好遇一牧民给我们指点了正确的方向;在去往小佘太的途中又观瞻了一段以前未见的长城。当晚住小佘太。齐鸿雁第二天一早5时起身去拍摄著名的小佘太长城,回来不无遗憾的说光线不好收获不大。这次同行的齐鸿雁夫妇年龄均已56岁开外。齐兄去年新买了摩托从西藏单骑回临河。我这次出行前也新买了摩托,买时犹豫再三:我这50开外的人该不该再玩摩托。比起他们来真是自叹费如。 五月一日早晨我们从小佘太出发,经由大佘太、乌拉山镇、乌前旗黄河大桥、穿越库布齐沙漠的鄂尔多斯沿黄公路,又经临河黄河大桥于晚6时回到家中,结束了这次途经三市740公里的旅行。 ![]()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2 17:10 编辑 哈日朝鲁嘎查祭敖包 从网上得知,2009年5月30日即端午节第三天,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哈日朝鲁嘎查有祭敖包活动,内容还有赛马和摔跤等,于是约了几个朋友前往观看。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认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哈日朝鲁敖包坐落在潮格温都尔镇北约10华里的丘陵顶上,附近有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哈日朝鲁庙,是自治区重点文物。我们去时敖包附近已有一大片人,汽车、摩托车也打下一大片。听嘎查长介绍,这个祭敖包是由嘎查组织的,这个敖包是一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今年是大祭。 祭敖包吸引了不少的人前往。蒙族同胞着盛装扶老携幼虔诚地祭拜,旗里的市里的不少的媒体记者和摄影家赶来采风的亦不少。祭后举行了摔跤和赛马活动。一个蒙族同胞就像行吟诗人一样,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蒙歌一边跳着舞,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祭敖包其实就是敬天地、敬大自然。天地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就像爱护我们的父母一样爱护天和地和大自然,做她的孝子贤孙,但我们做的对不起天地大自然的事情太多了。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2 18:01 编辑 乌拉特草原环绕游 巴彦淖尔的一些摄友们要去乌拉特后旗靠近边境的地方拍摄赛马,我与常占文、张玉麒两个摩友去凑热闹。结果在距目的地还有25公里的地方返回,路太难走了。于是改变方向,成为了乌拉特草原的环绕游。 2009年5月22日下午4时从临河出发,经陕坝于傍晚到达赛乌素镇;第二日早7时多出发,看了哈日朝鲁庙、风蚀地貌,经宝音图、巴音前达门、杭盖戈壁,于傍晚到达二狼山水库;第三日经善岱古庙、宝莲寺,于中午2时回到家中,累计行程420公里。 赛乌素北面的哈日朝鲁庙和巴音前达门的乌力吉图庙均是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均未经修缮,更显示了它的沧桑。宝音图风蚀景观,在公路上远远的就可看到,像一个巨大的烽火台,从另外的角度看又像昂首远眺的骆驼,我看又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巴音前达门的南面阴山的北麓有一片美丽的草原,青青的草原望不到边际。与其他地方的景色迥然不同,大自然独独垂青这块土地!沿着草原间的土路,有一段绵延了十几公里的边墙遗址。风景好,心情就好,在这一段骑行度过了最愉快的时光。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当时真想在这就地搭帐篷住上一晚。 晚上我们是在二狼山水库大坝上呼吸着清新空气听着哗哗的水声进入梦乡的。早晨睡眼惺松中常占文说:“你看,有石羊”。在前面十几米的半山崖上,有两个石羊正在悠闲的散步寻觅。我们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个镜头。拍完后我们招呼了一声,两个石羊箭一般冲向了山顶。 回返的途中,我们又参观了善岱古庙和宝莲寺。在善岱古庙喇嘛们正做早课。喇嘛们念经的声音和伴随着的鼓乐,仿佛能沐浴人的心田,使人久久不愿离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NIYUMING 于 2023-1-13 07:20 编辑 老磴口阿尔寨石窟两日游 原计划5月2日3日出去玩两天,5月1日单位家里忙了一天,晚上有些疲乏,傍晚时分又起了黄风,联系了几个人又都不能走,走还是不走一时打不定主意。早晨起来精神挺好,天气也挺好,还是走吧。7时开始准备,9时20分一人骑着摩托车启程了。 “夏天走带冬天的衣裳,走一天带三天的干粮。”这句话对摩托车户外更合适。尽管气象预报气温9到28度,也没雨,但我还是带上了毛衣、风衣、雨衣。经过3个小时骑行了124公里,12时许到达了乌海市碱柜镇。用过午饭后,经过浮桥到达了黄河对面的巴音木仁苏木。 巴音木仁这个地方,自清朝至民国就属阿拉善旗,民国时冯玉祥设立的磴口县zf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俗称“老磴口”。建国初期才将县府搬到现在的巴彦高勒。幸运的是现在还能看到当时的历史痕迹。现在还在使用的“磴口东大寺”具有民国时宁夏的建筑风格。我去时两位穆斯林老人正在虔诚的做礼拜。这座寺后来重新翻修,但保留了原先的形式和风格。其附近还有一座废弃的“磴口中寺”的遗址,其残留的大屋顶昭示着岁月的沧桑。从其建筑形式和砖的颜色看,应是建国前的建筑,拆了颇为可惜。在其不远的地方又盖起了新的“磴口中寺”。 黄河在这里特别窄,也就300米左右,形成一个“壶口”。清朝、民国这里是十分繁华的水旱码头。阿拉善的盐、畜产品经驼队运抵这里或用船运往下游各地,或渡过河运往各地。当时沙漠没有逼近黄河,沿黄河岸边可乘畜力车或骑马骑驼到达现在的巴彦高勒,所以当时两地联系十分密切。 这里也是“蒙古回回”的聚居地。听两位做礼拜的老人说,他们在西沙窝住的比较多,离这里80多里。关于“蒙古回回”或称“缠头回回”,民国时期范长江经过这里时就有过记载,说他们“高高鼻子,略带灰色的眼睛,住蒙古包,说蒙古话,穿蒙古服装,也过蒙古游牧生活,但他们不信喇嘛教,而信回教”;“据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是哈密人,迁移到这面来的。故大致为新疆东土耳其人(缠回)之一支。后来血统与生活为蒙古人所同化。而宗教尚保存其旧日之传统”。 下午3时许在碱柜加满油,又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阿尔寨石窟,经过一个多小时骑行了50多公里,穿越过千里山山脉后,眼界突然开阔起来,远远的地平线上突然凸起一座山梁,那形状在网上看见过,是熟悉的,那就是阿尔寨石窟!在山中骑行,山是秃的,草是黄的,一出山脉,一望阿尔寨,地面上的草现出了青色,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 阿尔寨的门票是50元,我掏出了内蒙古作家协会的“采访证”,给与了免费的优惠。对我骑摩托大老远来访表现出了惊讶,也表达了友好和热情。 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有“草原敦煌”之称。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在当地流传着成吉思汗率军在阿尔寨筹谋攻灭西夏,并在此疗伤的历史传说。 登上阿尔寨石窟山顶上眺望的感觉很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成吉思汗当年在这里疗伤修养,当今在附近也建起了豪华的宾馆,真想在这里休息一晚,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但时间尚早,还是赶路吧。于是奔向今晚的休息地——公其日嘎。 走到半路听见保险杠响,停下车看是螺丝掉了,用随车带的绳子捆扎了一下又继续赶路;到了公其日嘎在找宾馆时链子断啦!我的摩托车跟了我13年,对我很友好,从不在半路给我找麻烦,只是在到了目的地时偶尔发个脾气。7时多到达公其日嘎,当然是修车、住宿、吃饭。不管是在阿拉善草原、乌拉特草原,还是鄂尔多斯草原,骑摩托车狂奔的感觉非常好。天大、地大、路好、人少,眼界宽,心也宽。今日行程245公里。 第二天早7时出发,骑行了40公里的“搓板路”上了锡尼镇到巴拉贡的柏油路。刚出发时天阴着但和风习习,9时许,起了大风,一会吹冷风,一会吹热风,一会是黑风,一会是黄风,到了巴彦淖尔境内时风和缓了许多。半路在风电场照相时,妻打来电话问干啥的了,我走时妻不在家便如实汇报。妻说“神经病”。作为男人,时不时就想醉一次。出来发发疯,放松放松,就当是醉了一次,说“神经病”也对。中午12时半回到家,两日总行程420公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