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39

主题

这是我的第一次穿越:千家垌!

[复制链接] 查看:40412 | 回复:83
发表于 2008-2-3 20:11 21 显示全部帖子
沿路是保护极好的树木,就连枯死的大树也是无法运出来的,就这么烂在山中...

IMG_389.jpg

IMG_390.jpg

发表于 2008-2-3 20:15 22 显示全部帖子
奇石激水,急流而下,耳边一直哗哗地响着

1.jpg

2.jpg

发表于 2008-2-3 20:19 23 显示全部帖子
边走有很多可爱的小花与红红的果子

[ 本帖最后由 藤之蔓 于 2008-2-3 20:22 编辑 ]

3.jpg

4.jpg

5.jpg

6.jpg

发表于 2008-2-3 20:23 24 显示全部帖子
到处是这样的潭子,清流澈的水,让人一而再地想亲近

7.JPG

发表于 2008-2-3 20:25 25 显示全部帖子
在里面有很多条小的瀑布,都是挺漂亮的

8.JPG

发表于 2008-2-3 20:29 26 显示全部帖子
很快就到了四十八步,据说在这走48步就到了湖南的地界也....

9.jpg

发表于 2008-2-3 20:34 27 显示全部帖子
撒开大步往前走啊,勇往直前的感觉,虽然一路山石难行,青苔也让不少人摔了跤,或爬山,或涉水,我们的登山鞋同时也成了水鞋,所以晚上我们尽是在烤鞋了.....拄着竹棍,拉着周围可以拉着的竹子树枝,一路前行

10.JPG

11.JPG

12.JPG

发表于 2008-2-3 20:39 28 显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日光海岸 于 2008-2-3 20:31 发表 图图 很美啊


谢谢夸奖啊,拿个小DC乱拍,逮着什么拍什么咯....

----------------------------------------------------
由于前一日下雨所困,但今天状态极好,我们决心直杀上千家垌,过了四十八步,很快就到了古怪冲瀑布,

IMG_400.jpg

IMG_401.jpg

发表于 2008-2-3 20:41 29 显示全部帖子
千家峒传说

  瑶族为什么要前赴后继,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去寻找千家峒呢?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外,千家峒传说的广泛流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瓠,是一只龙犬。他帮助评王打败了高王,娶了评王的女儿三公主为妻。盘瓠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与三公主生活得很幸福。评王将盘瓠封到桂林附近做官,盘瓠王不愿做官,与三公主来到一个四面是山,当中是小平原,只有一个石隧道通往外界的地方生存繁衍,生下了6男6女。评王赐给他们12姓: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
  当6男6女长大以后,评王到这里看望女儿女婿。盘瓠为了款待岳父,亲自上山打猎,追赶一只山羊,不慎在追捕中落到桐木树叉中被夹死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随后赶到,杀死山羊,用羊皮做鼓面;砍倒桐树,用桐木做鼓身;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瑶族长鼓。跳长鼓舞时用手拍打鼓皮,其用意之一是替盘瓠报仇。盘瓠死后化为一个石狗,成为瑶族的图腾、保护神。
  盘瓠的子孙辛勤地开垦这片土地,几百年后,已有几千户人家,称为千家峒。千家峒自然风光美丽,那里山峦壮丽,河水蜿蜒,森林茂密,鸟语花香。远处瀑布高悬,近处溪潭温泉。传说千家峒土地肥沃,灌溉充足,一粒稻谷成熟后象花生米那么大,一年耕种几年也吃不完。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不需要交租、交税,没有官府,没有君王。
  千家峒象桃花源一样,是一个与外世隔绝的世界。但是它也像桃花源一样,终于有一天被人偶尔走过一条隧道发现了。传到官府里,官府派粮官去收租收税。瑶族人民纯朴而热情,每家款待粮官一天,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年。官府以为粮官被杀,发大兵秘密围剿千家峒。千家峒里的石狗突然叫了起来,引起瑶民警惕,做好了抵抗官兵的准备。但是寡不敌众,瑶民鲜血流成了河。几天以后,瑶族12姓的代表聚会平石庙,决定逃离千家峒。临走前将一只牛角锯成12节,每姓保存一节,发誓500年后,瑶民的子孙后裔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峒团聚,将12节牛角合拢,吹响3声,方可入峒。临行前又将盘王铜 像和金银财宝埋在平石岩下的石洞内,石洞旁边有一座石童子为记号。
  12姓瑶民含着眼泪翻山越岭,走到湖南道县,过一座水中浮桥。一半人过去了,被官府发现,派兵拦截,另一半人只好退回。过了浮桥的瑶民去了宁远九嶷山,又去了广东。退回的瑶民去了江永县源口,又去了广西。这些瑶民离开千家峒以后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漂泊,他们的脚步到了贵州、云南,到了东南亚,到了美洲、欧洲。不管走到哪里,瑶民都怀念千家峒,他们一代一代地讲千家峒的故事,唱千家峒的歌。
  由于岁月的变迁和民族迁徙等原因,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瑶族人民在500年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千家峒运动,寻找千家峒,杀回千家峒。虽然瑶民的鲜血流成了河,但千家峒却不知在何方?
寻找千家峒运动

1831年,湖南省江华县爆发了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占领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十多个县。这支武装队伍曾提出“打回千家峒”的口号,并有起义军战士唱的“千家峒歌”至今流传在宁远县瑶山之中。
  1941年,以广西大瑶山为中心的近十县瑶民,由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山主的压迫,掀起了向千家峒武装迁徙的运动。以金秀县萧成朝为首的领导人利用盘王信仰和道教形式鼓动群众,他派出一批骨干到各乡宣传:“瑶族出盘王了,他要我们都回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生活。”他们将瑶民按团、营、连、排、班的军队建制组织起来,集体回到千家峒。但千家峒在哪里?他们并不确切知道,准备打出瑶山后,一路走一路找。1941年阴历八月初一,瑶民按计划 出发,他们打着红旗,扛着刀枪,冒着倾盆大雨,向着蒙山县武装迁徙。这支队伍遭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
  以上两例,是武装性的千家峒运动。
  早在19世纪50年代,湖南江华县的瑶民邓元珠为了寻找千家峒,与亲友等人结伴,长途跋涉到了广西、云南等地。后来自认为在广西石河县的石碧洞找到了千家峒,欣喜万分。他花银三两,找人带了“路引信”给家乡江华县瑶民亲友。从那以后,江华县就不断有人去广西石碧洞寻找千家峒。例如1933年,江华县湘江乡和高塘乡几百户瑶民自发集资400多银元,选派赵明禄等15人组成先遣队。他们前往千家峒(石碧洞)垦荒种地,如成功则大批瑶民随后而来。遗憾的是,由于气候恶劣,野兽横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先遣队员陆续又回到了家乡。
  1957年,广西恭城县、灌阳县瑶民在周生隆、周昌和两位乡长的领导下,选派几十名代表,外出寻找千家峒圣地。这件事被错定为反革命事件,两位乡长被判刑,直到80年代才平反。60年代后期,湖南江永县大远乡的赵顺德、赵顺旺两兄弟以打猎为生,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湘、粤、桂交界的山区寻找千家峒。1975年,广西荔浦县、永福县有几百名瑶民离乡背井,聚集在全州火车站,目的是要回到千家峒生活。80年代,荔浦县瑶民赵德标继承爷爷、父亲的遗志,寻找千家峒,几次登上都庞岭顶峰韭菜岭,最后在湖南江永县大远乡落户。
  以上几例,是自发性的千家峒运动——指瑶民或单枪匹马,或爷、父、子相承,或几村瑶民自发集资,寻找千家峒或返回千家峒的活动。
   1998年,寻找千家峒达17年之久的宫哲兵教授,终于向世界宣告:千家峒找到了——它就在都庞岭! 包括广西灌阳县东部、湖南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

   这就是千家垌的故事

   经过两天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千家垌

   回头看看来时路,好高啊

IMG_402.jpg

发表于 2008-2-3 20:45 30 显示全部帖子
沿着山路爬上千家垌,气喘吁吁,还得走过些相当恶心的烂泥路才能到达这失落的家园,
沿路是有些年头的树木,不知多久没有人在这里居住过了

IMG_403.jpg

IMG_404.jpg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