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727

主题

其它

正品、真货、甩单、跟单、假货......

[复制链接] 查看:85677 | 回复:2
发表于 2005-11-26 23:38 1 显示全部帖子
  写下这个标题,忽然觉得不太好下笔。想想自己,02年开始出去野营的时候,月收入不到千元,不也是在易趣上淘便宜货吗。现在新人和淘货的朋友心态我都很理解,那都是钱闹腾的呀,有了钱谁不知道买鸟的东西啊。<br /><br />  以前也在网上看到过老驴写如何区别这些的贴子,但很少看到有深入分析的。说实话,我觉得大家对这些货的了解根本不够,通常只是知道什么货是怎么样来的,但里面的差别就不了解了。加上一些做水货的销售商灌输的厂货和正品只是渠道不同品质相同的概念,很是误导大家,我想今天没事就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br /><br />  先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一下正品和其它货品的区别:飞鹰认为只有正规渠道、正规销售的产品才能算是正品,其它都是水货。虽然正品货里也会出现问题产品,但一定能得到售后保障,这也是品牌货为什么价格会贵的原因之一(售后是要花钱的)。<br /><br />  再从工厂的角度来区分一下:正品是品牌商下单,工厂按品牌商的要求加工生产然后卖给品牌商的产品;真品是从这一批货里弄出来的东西(我不认为会有很多机会要么是偷);甩单,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这个词,奇怪的是我和很多工厂打交道都从来没听他们讲过这个词;跟单,给品牌商的货做完了,有人跟着这批货在工厂下单或工厂自己做同样的东西;假货,这个好象就不用解释了吧,呵呵。<br /><br />  现在我再详细的讲一下它们之间在品质上会有什么区别,有时可能会涉及到工厂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希望你看着不会睡着。<br /><br />  正品,通常品牌商在确认下单后,会对工厂的生产工艺有严格的要求。我见过的服装工艺单最厚的都快变成一本书了,细到每个纽扣钉在什么位置,用什么颜色,钉几针都有详细说明。然后呢,工厂生产的时候,品牌商都会派专人在工厂跟单(这个跟单是工厂名词,指跟踪生产工艺的人不是指水货),这个人会对生产工艺非常的熟悉,任何一个生产环节有哪怕一点点小的问题,他都有权要求工厂重做。跟单员通常会在工厂里呆着一直到这批货全部完成。这一点,可以保证正品货的品质,也是正品与其它水货最根本的区别。因为品质有很多是很细小的或是看不到的东西,但它们确实存在着差别。<br /><br />  真品,我认为的真品应该就是和正品同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但这种货太难流通到市场上了。有人会说了,工厂生产完后总会剩下一些产品的,比如说品牌商定了2000件,那工厂生产出来2100件,多出来的不就流出来了吗。我回答说没错,工厂生产的原因一定要比原定数会多一些出来,以免生产过程中有残次完成不了交货数量,但同时我想提醒你工厂多生产出来的这些极小的数量通常按合同是可以要求品牌商收货的,也就是说合同签2000件,但工厂是有权或者合同上也会写明品牌商要全收这2100件的。或许又有人会说那工厂把这100件拿出来可以多卖点儿钱,那我只好说你对工厂太不了解了,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是绝不愿意压在仓库里的,只要能变成钱就绝不会留下想着什么卖给别人能多赚点儿。并且,也没什么工厂会为了这么点儿货得罪品牌商而导致将来没有订定给他。<br /><br />  跟单,有时市场上会有一些跟单货出现,比如我见过的一些跟单货,一看就是大厂做的东西,很好,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一些与正品的不同之处。通常,跟单货会采用跟原单(正品)同样的材料或是换用其它材料,跟着原单的款式来做,然后偷偷弄到市场上销售。这种货如果是大厂做的,品质上还能过得去,但如果材料不同那本身就差了很多,就算材料也一样,款式也一样,工艺也相同,还是会有差别,差别在哪儿?在于没有质量监督,就是没有跟单员跟单监督生产工艺。我们知道工厂里的工人通常是计件拿工资的,当对质量要求较高有人监督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慢慢的做,把活儿做细才能赚到钱。而没有人监督时往往会加快生产进程以便每天能多做几件多赚点儿钱,那你认为这种时候品质还能保证和正品一样吗?呵呵<br /><br />  假货,现在满世界哥伦比亚、TNF之类的假货,打远一看就觉得不对劲,从款式、生产工艺、材料各方面都假。甚至我还见过同一种东西打了不同的LOGO在卖的,呵呵,真不知道现在的造假者怎么想的,至少做假也专业点儿嘛:)<br /><br />  其实说这么多,是想让大家认识到,正品和水货之间永远都是有差别的,无论是跟单、甩单、尾单,无论是怎么样的货,都和正品是不同的,有时可能很容易分辨,有时可能肉眼看不出来,但内在品质是不同的。并且,真正能做好货的大厂,工厂是不愿意把货流出来的,因为一旦被品牌商查到,可能他们就会损失每年很大的订单。如果换了你是厂长,你愿意为了多卖几千块钱而损失每年几万件衣服的订单吗?我见过一个工厂里,很大,每年生产几十万件戈尔的服装,他们的仓库里就有整箱整箱的因各种原因堆放着的成品衣服,问他们为什么不甩出去卖了,他们就是这么回答我的:这点儿东西对我们来说算什么啊,要是品牌商不给我们单子,那我们吃什么啊?也许不是每个工厂都这样想的,因为我也知道有些工厂自己都在接完订单后跟单做假货,但我也相信这样的工厂不会太大,质量工艺也很难保证。<br /><br />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让大家都抵制水货。因为凭心而论,有些跟单的东西做得确实很不错的,我自己也买过跟单的货,不为别的,就是便宜。市场上嘛,各有各的需求,有人喜欢正品的东西买着放心,有人就喜欢水货买着便宜。再重申一点,正品和水货的区别一是品质上的,二是售后服务的方面(这一点很重要)。<br /><br />  如果一定要淘便宜货,我建议最好先选正品过季打折的东西,有时折扣也会很低。其次是淘有信誉的店卖的水货,通常有信誉的店老板自己会比较品质,所以搞水货的时候也会把关较严,而且虽然是水货但他为了将来长远生意有时也会提供售后服务。最差的就是在网上淘不明来路、见不到实物的货品,这种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br /><br />  各取所需,各有所求。任何一个市场都有需求,飞鹰希望零售商们能真诚对待顾客,希望消费者们买装备时也能多一些理性,祝我们在户外玩得开心,不要被装备所累。<br /><br />  以上所述为飞鹰个人见解,欢迎讨论。<br /><br />  
发表于 2005-11-27 08:45 2 显示全部帖子
<!--QuoteBegin-xx1199+2005年11月26号 , 12:12 PM--><div class='quotetop'>QUOTE(xx1199 @ 2005年11月26号 , 12:12 PM)</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说来说去,都是暴利行业,靠!<br />[right][snapback]157218[/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呵呵,了解户外行业的人都不会这么说的。相比零售业来讲,户外店的利润率比普通零售店要普遍低5个点左右。<br /><br />人们总是喜欢拿生产成本来衡量零售价,然后讲户外行业是暴利。如果这样算,哪一行不是暴利?不信的话把自己的行业说出来,让大家来分析一下生产成本,再看看自己这行的零售行情,我敢打赌,80%以上的行业都比户外要暴利!可是我从没见过谁把自己的东西照生产成本往外卖,你会吗?
发表于 2005-11-27 08:50 3 显示全部帖子
看看一个转贴,可能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也可以说明一些事实。这里面有些错误就是拿纯的生产成本去计算利润,看看大家都是在哪个行业里的。<br /><br />2005年十大暴富行业大揭秘: <br />1:化妆品男士也许该怀疑,大宝是暴利产品吗?NO。这里的化妆品是指进口高端产品。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国零售价格为560元,而其制造成本仅为人民币6.5元。惊讶么?就算研发成本都加进去,每单只成本也不超过人民币10元。资生堂650元/50克的眼霜连包装成本也只有10元不到。而欧伯莱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成本仅在3元左右。呵呵女士们,现在不再认为你们往脸上涂抹的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了吧?在这里,女士是第一受害大头! <br /><br />2:日用品 <br /><br />其中以个人清洁化学制品利润最恐怖。以牙膏为例,其中最贵的成分―发泡剂成本仅为600元/吨左右甚至更低,而这600元的发泡剂足足能够装满6000只最大号的180克牙膏。剩余的有效成分成本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碳酸钙粉末每吨用量成本仅为120元左右,最高级的含氟牙膏其有效成分―单氟磷酸钠每吨成本不过100元。国产的低端产品就不算了,就算是用硅磨料的佳洁士,180克装市场零售价为13元左右,6000只能卖多少钱?洗头水就不说了,比这个更恐怖。 <br /><br />3:饮料 <br /><br />这其中,非碳酸类果汁饮料的利润最大,市场零售价2块钱的果汁饮料连包装成本+设备成本只有7分钱,而易拉罐饮料则更低,仅有5分钱。 <br /><br />4:白酒 <br /><br />以五粮液酒厂为例,每吨粮食能够生产100市斤左右白酒,其中10市斤最品质好的是五粮液,其余则被用作什么五粮春啦、浏阳河啦类似低端产品。每吨粮食的收购价格大概是400块钱,而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零售则最多可达到15000元左右。大家不要相信某些白酒所谓的N年陈酿,厂家没那耐心真的去陈酿,只不过是用现代工业的催化剂加快发酵过程罢了。 <br /><br />5:药品 <br /><br />药品的暴利大家是知道的。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药品的利润应该是最高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比较以上行业,药品的设备、厂房及研发成本都要高出许多,所以只能排在第5。而进口药品的配方研发一般是在国外进行,导致其研发成本更高。虽然其有效成分不值几个钱,但厂家的时常出新却是实实在在的。当金六福卖不动的时候,五粮液可以注册一个金七福的品牌继续卖以前的酒,而药品却不行。新药就是新药,没听说过麦迪霉素淘汰以后改个名字继续卖的。 <br /><br />6:保健品 <br /><br />这东西是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从太阳神到脑白金,就从来没有一个保健品能真正起到其宣传效果。这里排行的保健品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由正规厂家通过正规配方生产的产品,并非假冒伪劣产品。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保健品在前两年的暴利状况已经改观了很多,尤其是异军突起的脑白金,虽说是购买美国的淘汰配方,但其不到200的售价比起其每单位十多元的成本(包括包装成本、配料成本、广告成本)来说,比例显然低了很多。与药品不同的是,保健品的研发及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吃不死人就成,最好也别吃出事来。 <br /><br />7:通讯 <br /><br />其中以移动通讯更甚,典型的一次投入长久收益的例子。GSM基站每台的造价约为人民币20万,但其确可以负担最多15万门的信号流量,以每人40元月租算,就算这15万人不打电话,一个月的月租就能买30个基站。当然,移动通讯行业还有其他设备及科技成本投入,这里就不细算了,总之将其排在第七位比较合理。 <br /><br />8:软件 <br /><br />任何软件在中国卖的都不好,这里阿拉只针对买正版的人。每张光盘的制造成本是9分钱,高档软件的包装成本不过5元钱,但软件的大头往往在于研发。WINDOWS98卖了近8年,赚的钱已经足够再研发40个WIN98了,但是这是外国。如果比尔盖茨生在中国,相信其早被饿死或还在中关村当装机工。 <br /><br />9:小家电 <br /><br />比起冰箱彩电,小家电的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飞利浦就是做小家电起家的大公司之一。其实,1800元的刮胡刀制造成本往往只比180元的刮胡刀高1.5-2倍,但在零售时却可以卖到10倍价钱。谁用飞利浦刮胡刀举手:您好几百的高科技产品其实也就值20块钱。 <br /><br />10:汽车 <br /><br />国外的汽车利润已经很透明了,每量成本在8000美金的车零售能卖到10000美金就不错。但国内却不然。本田飞度那种破车大家都觉得很便宜,其实那车在中国的售价足足比国际参考价高了1000美金。更低的材料成本,更低的人员成本,更高的利润,中国人很多人还被蒙在鼓里,天真的人为汽车真的便宜了。其实那群洋生产商正躲在被窝里偷着数钱呢。<br />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