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乡

毕业坡-武家湾-白陉古道-横水-仙红双-磨马古道-马武寨-抱犊沟-关山骑行穿越

[复制链接] 查看:77193 | 回复:1061
发表于 2013-7-12 17:31 1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北★方 于 2013-12-13 10:59 编辑

毕业坡-武家湾-白陉古道-横水-仙红双-磨马古道-马武寨-抱犊沟-关山骑行穿越

  10月3日早上,一行10余人从老君庵市场出发。在获嘉稍事停留,向薄壁方向行进。秋庄稼已经收完,冬小麦还没播种,勤劳的大地处于暂且的休息期,过获嘉以后,路两边的视野开始空阔起来。薄雾托浮着晨阳,车轮按摩着路面,树叶在微风中轻颤。但没多久,情况就出现了变化。农民凉晒的玉米几乎占了半个路面,为了防止车辆辗压,边上摆了很多石块、砖头、酒瓶等物,将骑友强行挤到了公路中间。更些危险的是,不但路右边有粮食,左边也不甘显弱,一些来往的大卡车在路窄处速度照样不减。骑友既要时时小心脚下面的障碍物,还要留神身身边呼啸而过的机动车,心里都有些紧张。本来就不宽的公路变成了晒粮场,给往来的车辆与行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希望这种情况能引起有关部分的重视,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第一次上毕业坡,是在去年冬天,由于早上没吃饭,骑了一小段就没劲了,后面的路是先推车后坐车。这回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又有老五兄在前面带着,马不下鞍,终于比较顺利地骑完了全程。个人感觉骑毕业坡的另一条经验是,放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这一方面可以给自己提劲,同时还能给几十里的漫漫长路增加一些调剂。可能是节假日吧,路上的车比平时增加了许多,上上下下,来往不断。骑车的朋友也不少,其中还有来自南京等地的朋友。毕业坡虽然漫长难骑,但沿途的景色还是不错的。峰回路转,几十道拐弯,只要你留心,每一弯都是一处新天地。山路边,黄澄澄的甘菊在向骑友露出灿灿的笑容;山坡上,爬山虎紧贴山体,顽强地伸向上方,原本碧绿的叶子变成殷红色,如一条向上攀爬的赤龙。目光再往上,在崖壁间,星星点点,无数的太行菊盛开在半空中。或许是经过了生存的艰难,到了开放的季节,它一古脑地将自己的丰姿、自己的愿望尽情地倾诉了出来,几乎没有半点保留,以至于白色的花朵好象完全遮掩住了了绿色的枝叶。在视野开阔处,回望山下,阡陌田野成了缩微景观,大地一片苍茫。雄伟的太行山托起了我们,在它的肩头,我们自己也仿佛变得高大了。


  穿过宝泉山洞,骑过悬崖边的惊险公路,走过潭头村边长长的拥堵的车队,就到了平甸。午餐安排在平甸村的四季春农家旅社。这处农家旅社的前身是平甸小学,它与一座庙宇比邻,庙东学西,有门相通。庙名为玉帝庙,老乡说有400多年的历史,庙中的几块石碑表明在乾隆、嘉庆、道光、民国等年间玉帝庙经过多次修葺。


  庙坐北面南。大殿匾额上书“玉皇大殿”,门前一杆杏黄旗高高飘扬,檐下挂着一口巨钟。大殿正对着一座戏楼,庙的正门在戏楼下方。经过风月的风雨,戏楼有些破败落寞,看出来已经多长时间没用过了,但从工整的格局、雕花的柱础、绘彩的椽头等处可以想像其兴盛时繁华景像。笙歌箫鼓、灯火灿烂,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曾在在这座舞台上走过了一幕又一幕。



  有一句话叫“禅房花木深”,用在这里是十分合适的。静静的院落中,花木葱茏,生机无限。院子的西北角,有一株高大的杜仲树,茂盛的树冠中可见粒粒果球。在原平甸小学的门前,几棵一人多高的小杜仲树就是这株树的种子飘落到地面扎根长出的。殿前,两株翠柏在正午的阳光中发出明灿的光彩。柏树下,木槿与夹竹桃花事才过,旁边的大丽花却正当时,花朵硕重、枝杆粗壮,花色有明艳的朱红、有娇艳的玫瑰红。高低错落的花台上一串红如燃烧的火苗,鸡冠花如不怒而威的雄鸡。在窗前、在阶下、在墙角,绣球花、月季花、孔雀草全都沉醉在梦境一般的烂漫中。地面上秋光满眼,墙头、屋顶也别有洞天。瓦松与香薷草长在院墙与房顶上,坚起一座座色泽朴素的如松塔一般的花穗。



  瓦松在市里都是出现在花盆中,在平甸却是真正长在瓦上。这里几乎每座房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瓦松生长,很是有些别致。座座长有瓦松的老房子下,人们平和地生活,好客又大方。年轻人将绳子一端系在篮子上,一端系在腰间,爬到树上摘梨。看到游客过来,他会热情地让拿几个,形状不好的、有虫的、碰烂的不让你拿,专门给你好的。



  艳阳在天,远山近坡怀抱着一湖碧水。岸边蒲草白绿相间,已呈秋态。蒲下鬼针草茎紫叶暗、花谢果露。草底蒲公英却仍如初春一样绽出碎金点点。假日的武家湾聚集了来自各地游客,公路上停满了汽车,游人在此或钓鱼、或玩水,或漫步,或求几份野趣,或觅一种闲情。



  过武家湾再向前行,就到了孤(古)石村。村中有座寺院,以“一柏一石一庙”闻名。寺院新修了外墙,辟有月亮门,门上方题“孑然独秀”,旁挂“晋豫会馆”铜匾,还新增了几幅电脑喷绘的图文。一幅为黄新友将军的介绍,将军解放前曾在附近战斗过。还有两幅为灵岩寺及该寺开山主持凤头和尚的介绍,真正的灵岩寺距此处还有一段距离,当地正在搞开发,将孤石庙划归灵岩寺。另一幅名为“孤石藏真”,简介了徐昆生平及他所写《孤石记》的主要内容:

  孤石大亩许,不与四山连,杰然独世于黄尘,坦荡间,其状偃蹇如蹲,其形五色如煁炼,天下奇石也!环石多居人,名孤(古)石村。

  孤石别称“一柏一石三(113)座庙”(观音、文殊、关公而闻名与世。)

 《孤石记》名句如下:

  米家“一品石”,则品于一耳。

  三公非孤号,公孤则以尊而孤人。

  杰杰于芳草蒨树间,故孤。

  环石多居人,名孤石村,石有邻,孤不孤矣。

  肩负熙熙,似为石来。

  老幼攘攘,似为石往。

  吾欲彷六一居士,以不孤为孤,携一壶酒、一卷书,坐孤石上,看孤云出岫,独酌而酣,便放孤鹤于青霄间,看其孤舞,以待东方孤月之上,独歌独啸,令行人彳亍骇观,忽疑石化我,又以为我即石也。

  石乎石乎,殆陵川有而天下无乎。

  或闻孤石之说,褰衣愿偕。

  徐昆,字后山,号柳崖居士,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阳城县教谕,是管理一县教育的官员。时人传其为蒲松龄再世。他写了一本《柳崖外编》,曾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称。

  进入园内,在孤石前新立的石碑上,刻有《孤石记》全文。从侧门进入前院,正殿坐北朝南,里面供着商人所敬奉的关公。关公殿的对面是一座戏楼,楼前有正门与外连通。


  从马圪当到双底,一路青山夹道,碧水并行,花开林茂,路平车少,令人神清气朗。两旁高山呈台阶状向上耸立,郁郁草木生于台阶处,如带如环,使得山峦看上去就像不断生长的硕大春笋在负势争高。脚上磨河水比前几次经过时大了许多,急湍若奔,滚滚向前,遇石击浪,白花翻卷,轰鸣哗响。至榆树湾村,水流始缓,波平色碧,莹然如宝石。



  前两回路过双底,以为村里只有路边的几座房子。这次向北爬上高坡,才发现坡上多处民居高低错落,另有一方天地。可能是远离闹市,住宿的老乡家里还保留有一些过去年代的物品。一张样式已很难看到的老桌子上摆着一个黑漆略脱的老式刻花嫁妆箱,箱边的玻璃上印有绶带、毛选、红旗、青松、鲜花等文革前后常有的图案,图上有文: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 干一辈子革命。这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仿佛过去的时光并未走远,又仿佛时光飞逝、转瞬数载。



  在双底村中,几株红豆杉树挂着小而红艳的果实。红豆果外面包着一层软软的果肉,果肉前端开着圆形口子,圆口里暗青果核半藏半露。果肉酸甜,果核坚硬。在壶关县红豆峡景区曾经买过几串红豆饰品,那里的红豆如绿豆样而色红。现在,见了直正的红豆果,才知道红豆的红只是指外面的果实,如果用果核做成手鐲等,应该是暗青色才对,不知道壶关县红豆峡的红豆工艺品是用什么加工出来的。



  很有名气的72拐就在双底村的西面。乘着天色还早,几个骑友决定上去看一看。从10月1日开始,白陉古道结束了几千年免费出入的历史,实行凭票游览,每人25元。经房东的费力协调,才给了我们一些优惠。工作人员的胸牌上有黄围山景区字样,估计是由他们来开发经营的。我们游览的线路是从东口的晋门阁进入,登72拐,游悬崖古道,从西口的白陉阁出来,再顺着黑毛沟公路返回双底。

  登72拐的一个感受是:不如资料中所说的险峻。坡度不大不陡,路面很宽,路边有短墙护着,两旁山势平缓,右无峭壁,左无深渊。花草树木漫山遍野,其中有一种小花,叶如竹叶,花似芝麻花,叶青花白,甚是清雅,但不什么人给它起了一个有些讨厌的名字:石生蝇子草。如同在公园里散步,我们很快就到了72拐的顶端。再往前走,基本就是直路了,坡少拐少。路仍旧是很宽,下面的沟壑却变得深不可测了。施工人员正在路边修水泥护栏,有的路段已经建好,有了护栏的存在,从心理上也给游人增加了安全感。晋门阁旁的景区图上,沿途标了很多景点,可能是天近黄昏,可能有的特征不明显,也可能是急着赶路,我们几乎没遇到一处有标志的景观。同是卵石山,白陉的与另处有些不同,每隔几步就在路中间有一细排砖石微凸,横着立在那里,据说这是为了保护路基,但感觉给行旅增加了不少麻烦,需要时时小心才能不被其绊倒。夕阳将群巅染成金黄色,千山万壑逐渐沉寂,我们也加快了返回了脚步。出白陉阁折向南不久,从公路向上望,一座老桥横跨山间,上书“行巅第一桥”,不知何年修建。山上某处可能正在放水,一挂长长白瀑飞流而下,在苍茫暮色哗然有声。第二天我们骑行再从此处经过时,已不见踪影。




  住处离秦家磨的小壶口瀑布很近,因骑行了一天,都有些累了,就没再去看。房东家的一位年轻人讲,陵川实际上很缺人,用水基本上全是从磨河引过去的。


  双底离横水约有20里左右的路程。基本上是上坡路,黑毛沟段坡度犹大。不过沿途绝美的风景补偿了爬坡的辛劳。黑毛沟两侧山势陡峭,惊险刺激,崖壁上青松黄栌交相辉映,如锦如绣。太行菊如片片雪花飞落峭壁,紫菀在沟边摇出一丛清幽与浪漫,野菊送给山坡几点明灿,清潭倒映着群山,溪流冲刷着浅滩。

  过了黄围山景区山门,就进入了横水。村中有几处古建筑,看起来颇具规模与气势,匆匆而过,没来及进去游览。


  出横水不远,在一红墙机井房之类的简易建筑处下大道,向右拐入通向小郊村的窄路。路右几株高大的核桃树果实已被收摘干净,如老僧入定,静默不语。一排小白杨则一付天真烂漫样,以满树的黄叶问候仲秋的到访。坡上的野菊欣然享受着属于自己季节。沙参举着串串蓝紫色的铃铛,与身边淡粉色的香薷不知在交流着什么悄悄话。




  小郊村中正在修水泥路,骑友搬着车从正在施工的铁杆上小心翼翼地通过。此时,从双底村的房东处打着电话,一骑友的钱包忘在那里了,骑友于是提前回去了。一方面我们为骑友未能随队坚持到底遗憾,一方面又为能遇到这么好心的房东而感动欣慰。小郊村的村头有几处老式风格的房子,在一片普通的民居中很是突出。门头有木雕,墙上有砖雕,刻工细致、讲究。一处门额上题“耕读传家”,另一处题“桂馥兰香”。虽然墙体已经裂缝、屋顶长着衰草、雕花已经褪色,但可以想见当年的辉煌。




  过小郊村,是一长长的大上坡,骑友大多下车推行。漫山五彩斑烂中,金银木向我们伸出欢迎的手臂。金银木枝条上结一簇又一簇的小红果,色泽鲜亮,如微型樱桃。秋叶令人感动,秋果让人欣喜,艳艳的红果使骑友的心感觉更充实了些。到坡顶,穿山洞,一坡下路,就到了腰带村。腰带村头,秋意浓重,洼地枯叶堆积,坡头黄花如醉。




  腰带村的前面是西闸水。西闸水的村头有破旧大院,门上写“国营林场”。村中高墙上排笔刷有“西闸水村”四个大字。出西闸水,又是先上一大坡,然后绕山下去。至一三岔路口处向右下拐,这是往东闸水村的方向。两村之间散布着块块庄稼,片片花草。庄稼地多为两层梯田,田中密密的茎叶渐干,到了该收获的时候。地头的花草正喧嚷有劲,蓝刺头示威似的挥舞大锤、地榆举起桑椹一样的果实炫耀……




  东闸水村中没有明显的村名标识。东闸水后面,道路漫长,村落稀少。翻过一道道山,跃过一道道岭,山山岭岭似无穷无尽,骑友可以尽情地浸淫在无边的美景中。远山的巨笔在天际划出或平缓或起伏的线条,近处的花草树木热情地向骑友问候:青松郁郁苍苍,沙棘橙橙黄黄,地榆翘首致意,青冈伸臂相迎,山榆树摇满枝灿烂,小红菊绽几朵淡雅,勾儿茶浆果有红有黑,马角刺葛针既尖且硬,野梨叶殷红如染,大火草虽残犹开……




  骑过转弯处一处废弃的房舍,一根橙黄色的引水管道从山下伸向高空。几头老牛脖子里挂着铜铃,叮叮当当在路边悠闲漫步,偶尔一声长鸣,中气十足。有牛就说明离人家不远了,果然,一处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出现在前面,正在吃午饭的两位中年人说这个村子名叫仙红双。仙红双又称仙红磢,很有个性的名字,其含义待考。


  仙红双的前方出现岔路,我们沿右侧的那一条走。很快就来到“陵川县磨河饮用水保地”墙碑,至此,已进入“磨河饮用水一级保护区”,另一处铁牌上写“全长5公里”。前面不远处,左侧的土石路通向山上,右侧的水泥路是我们要去的磨河泵站。继续下坡,穿幽谷、踏水路,来到“磨河提水站”,这里是晋城市的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区。路右有一池蓝绿色的清水,一股溪水从山脚哗哗注入池中,池静溪动,水清山灿。路左一小瀑也从山洞流到这里集合,名为“陵川县小磨河第六泉。”此处正在施工,已建好的一座楼房上有“小磨河二泵站”字样。一骑友问往马武寨的路,有人回答“给20块钱再告诉你”,不知是是不是开玩笑。




  顺坡而下,行过一架飞瀑,再转一道弯,地面有人用红漆刷一红色箭头,箭头所指,一条土路岔向山上,磨马古道由此开始。前面的骑友可能没有注意这个细节,顺河滩骑到了“大磨河泵站”。再往前无路,重又折回。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听说大磨河泵站的风景不错,在路口吃过自带的午餐后,几位骑友又骑去那里观光。




37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50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23 20:32 1062 只看该作者
北★方 发表于 2013-7-12 17:31   10月3日早上,一行10余人从老君庵市场出发。在获嘉稍事停留,向薄壁方向行进。秋庄稼已经收完,冬小 ... ...

好活动!好景色!支持了!
发表于 2013-12-17 04:40 1061 只看该作者
北★方 发表于 2013-7-12 17:31

支持,赞一个!
发表于 2013-12-17 01:01 1060 只看该作者
林岭风清 发表于 2013-12-13 14:10 欣赏支持!

发表于 2013-12-17 00:59 1059 只看该作者
睿峰890 发表于 2013-12-14 19:37 不错,顶一个.

发表于 2013-12-14 22:25 1058 只看该作者
北★方 发表于 2013-7-12 17:31   10月3日早上,一行10余人从老君庵市场出发。在获嘉稍事停留,向薄壁方向行进。秋庄稼已经收完,冬小 ... ...

欣赏支持北方大哥
发表于 2013-12-14 19:37 1057 只看该作者
不错,顶一个.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2-14 15:15 1056 只看该作者
北★方 发表于 2013-7-12 17:31   10月3日早上,一行10余人从老君庵市场出发。在获嘉稍事停留,向薄壁方向行进。秋庄稼已经收完,冬小 ... ...

欣赏支持
发表于 2013-12-13 22:19 1055 只看该作者
充满魅力,叫人喜爱。
发表于 2013-12-13 20:48 1054 只看该作者
北★方 发表于 2013-7-12 23:22

支持,顶一个!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