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26

主题

西北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复制链接] 查看:37731 | 回复:47
发表于 2014-1-29 22:46 1 显示全部帖子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2-20 06:26 编辑

  砂岩是一种很特殊的沉积岩,是很容易受自然力的影响就改变的。若就地质年限而言,无论自然的水流刻蚀、人为的凿刻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景观。砂岩是极易风化的。也只需千年左右甚至几十年,新的景观就有可能又被彻底消磨掉。
  近期,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南南北北的跑了一些砂岩景观。让人感慨的是,人生仅仅区区几十载,相对于以千年、百年为单位计算的地质年限,简直太短暂了。那些极短暂的几乎是地质史上一瞬间完成的变化,穷尽我们自以为很漫长的一生,也无法亲眼看见全部过程,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演绎从前和将来的事情。


  现将最近胡乱跑的一些地方罗列成集。




〔Ⅰ〕、商州崖穴探秘



一,前言
  很久以来,一直想去看看陕西商州一带,那些传说中的崖壁洞穴。恰巧终南队有此探访安排,我们便趁势加入了这个行程。我们这辆车一组4人。所探访、观察的洞穴群共6处(其中3处较深入探访测量),另外我们这组还走访了老街2条,古戏楼1座

二,传说
  商州一带,据称有数百座崖壁洞穴。关于这些人工开凿的洞穴用途,迄今就我搜集到的资料大致主要有两种说法:
  1,洞穴是有类于僰人悬棺的墓葬崖穴(某些考古学家的说法)
  2,洞穴是“古代巴人”的居住场所(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
  很遗憾,我们的探访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最终否定了这两种说法。或者说我们观察到事实无法支持这两说法,甚至与之相悖。当然,我也知道,写下这篇帖子,可能会惹来诸多争议甚至指责。在此俺有言在先:俺不想浪费时间去与任何人辩论,只想各玩各的,各说各的。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何我们国内的人类考古学研究成果很难被国际上认可?难道全是西方学者的固执偏见所致吗?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在人为制造历史。难道我们自己没有错吗?



三,行程
  我们的行程是从西安出发,沿高速公路一路东行。商州高速口下高速路,再沿307省道折回西行边走边玩。沿途崖壁洞穴区很多,但因这些崖洞都位于河流的北侧,我们只选择了3处易于涉水过河的地方实地探访。其他洞穴,也就只能隔水相望了。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四,探访
  1,“巴人洞”
  这里首先要否定的是这些洞穴是“崖墓”的说法。
  ①作为墓穴,很难想像在洞穴内的关键部位凿出透亮的窗口,使得整个洞穴显得很亮堂。更不会开凿出诸如厕所、厨房(炉灶)之类的设施,这是完全供“活人”使用的一比一大小的设施,而非缩小版的陪葬冥器。
  ②如果这些是平民墓穴,建造的数十立方米的巨大空间,似乎有点太庞大了些。要是这些是“贵族”墓穴,这个古时经济并不是太发达的地区“贵族”也可能显得多得离谱了。一般而言,除过帝王将相达官富豪的墓穴,大多岩崖墓穴都是很狭小,半人高,可纳棺入内长宽空间足矣。无必要耗费如此之大成本建造太大的洞穴。这些洞穴单元平面面积大约9~15平方米左右,而这恰是中原农耕文明的最简建房单元面积。明显是居人所用。
  ③那些被认为是搁置棺木的,悬在半空的木桩。据我们观察,实际上遗存的连接洞穴间的栈道桩。
  ④迄今为止,在我们到过的所有洞穴区,我们没找到任何殡葬用品、殡葬遗迹。残碑、梼材、七寸钉、陶片之类的东西一丁点儿残片也不曾发现。
  ⑤崖穴选址大都面南向阳,用风水先生的话讲是“阳气很重”。这不太符合人类对冥界的想像模式。
  ⑥古代民间墓葬区的洞穴排布多是零乱无序的。因为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不可能同时死去,墓穴当然无法同时规划、挖掘了。但这里的崖穴却排布得井井有条。
  ⑦在靠近杨斜镇的地区,崖穴孔略小且很少有“窗户”。也显得比较杂乱。我也曾一度认为那些可能是墓穴。但攀爬上崖壁,进入洞穴测量后,发现这些洞穴几乎是“巴人洞”另一个版本,只是稍稍缩小了一点点而已。缩小的原因,我认为是为了节省开凿成本。杨斜一带是个更坚硬花岗岩地貌,开凿难度更大,缩小开凿空间无疑是可以节省费用。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1,1,2.jpg

15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0 2 显示全部帖子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1 3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1 4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1 5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发表于 2014-1-29 22:51 6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发表于 2014-1-29 22:53 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斧头 于 2014-3-4 07:44 编辑

  在这里,我们也否定了CCTV10《地理中国》的说法:所谓这些洞穴也许是“古代巴人”开凿并居住的。

  我个人以为,CCTV10关于这些洞穴产生和用途的推测。是不严谨的。“巴人居所”是个伪命题。其理由如下:

  ①这些所谓的“巴人洞”是开凿在硬度最大砂岩——粗砂岩上的。古“巴人”是生活在铁器尚未广泛使用的青铜器时代的古人类,这些洞穴至少是需要铁器才能开凿的。如果用青铜器能开凿这些洞穴,恐怕人类的居住史乃至关于整个人类历史教科书就要重写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也要重写了。我们现在已知的物理知识,青铜器是很难开凿这些硬度很高的粗砂岩的。更有甚者,当我们一路西进时,随着地貌的改变,我们发现在杨斜一带,很多洞穴开凿在硬度更高的花岗岩上。当然,我们可以假设,“古巴人”已经掌握了“火烧泼水”的石料开凿工艺。但如此一来,砂岩的开凿还是无法解释,此法对付花岗岩尚可。施法于粗砂岩,恐怕就效果不大了。再退一万步,就算那时的古“巴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但要用2千年前的铁去开凿这些洞穴,就当时而言,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古“巴人”真的富有到了那种程度,历史书可能要重写了。再退上一万万步,就算“巴人”非常耐心地用青铜器开凿出了这些洞穴,那么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那些刻痕中央就可能遗留有青铜磨损后产生的浅灰黑色铜锡合金的痕迹,很可惜,没有!

  ②开凿年代与自然风化程度所需时间极度矛盾。该地区的属于秦岭花岗岩与砂岩的过渡地貌带。从地质年代上讲,该地区地质变化是剧烈的,风化非常迅速。我们可以获得的已知信息,这里的洞穴内最后有人类活动是1930年代左右。即使如此,那时的裸露岩壁的石刻栈道不少已经风化的无法行走了,甚至几乎彻底无形了。倘若假设崖穴开凿于2~3千年前。恐怕洞穴很难保存得如此完好。当然,您也可以假设“古人类先开凿,后人不停修缮”的说法。但如此一来历经2千年的折腾,向阳靠窗一侧的崖壁墙,会越修越薄,最终岩洞会变成个崖上的大豁口,而非洞穴。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没考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对风化进程的加速。

  ③无可靠的史料可查。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现在能搜索到的资料。直至1700年前后,无这些岩洞的开凿可靠记载,而史料中工程量小于该工程的项目却找到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在明代以前资料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记载,是值得思考的。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洞穴根本就是清末以后开凿的。与那些2~3千年前的古代巴人没啥关系。充其量后可以说这些开凿洞穴的人中,也许会有“古代巴人”的后裔而已。

  ④洞穴内外的所有细节与千年以上的历史和当时人类掌握的技术不符。几乎没风化的洞内壁凿痕、50公分的圆形铁锅灶台、今天农村尚能见到的旧式门枢结构、极其规整统一四方镶木用石孔……,太多太多的信息,都指向距今最多不足3~4百年前后的时代。

  ⑤这是个居住率不高的临时住所。灶台的烟熏痕迹很薄,几乎无法察觉。只有个别洞内放置油灯的凿孔空发现很薄的烟熏痕迹。最易被尿酸等腐蚀性液体毁坏的厕坑的边缘楞角整齐分明,厕坑内壁平整,一切几乎都是全新的。不似古人类长期使用了的坑穴。更不大可能有千年的历史。

  ⑥这里不是一个永久性人类居所。这里无法找到我希望找到的永久性人类居所所必需的公共域,无法解决古人类的精神寄托问题,没有找到可供礼仪、祭祀、图腾的场所。这里都是些各自为阵的列车卧铺车厢式的简单居住单元。若以这里为居住中心,无论是农耕还是狩猎,生存成本都相对偏大了,附近不乏许多更佳的宜居区。这里缺少无论农耕还是狩猎文明都必须有的私有域晾晒场所。这里不符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选择居住地的第一原则:水源易得性。

  ⑦…………算了,就此打住吧,我还能列出N条否定证据。

  我真的很不理解,主流媒体为何要如此不负责任地把这里渲染成“古代巴人曾经居住”的洞穴。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5 8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29 22:55 9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发表于 2014-1-29 22:55 10 显示全部帖子
陕甘地区砂岩地貌带上的洞窟探秘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