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草,是常态,常见之物,塘,今日我们不谈池塘,它是一块圈马、养马之地,由于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马象征着战场,马的匹数是厮杀的一个过程,也是脚力,代步工具,托运的最佳动力。今日的马草塘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文字,剖析它,在结合游玩性质的徒步,不仅发现笔直的跑马道,还发现由于圈马,而修建的城池,几个朝代之前的马草塘,是驻兵的兵站,这里的坡地地势呈两公里乘以两公里见方的草场,按照四方格局,最窄处的草场仅有300米宽,这里有交汇的河流两条,呈一个“人字型”,它既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这座兵站城池的护城河,与之相对应的屏障,就是连贯的石山,这个放牧的圈马兵站,它的城墙就修建在这三百米的最窄之处,一头连着山势,另一头连接“龙江河”断崖之处,这个“人字型”的河流,左为“下枧河”,右为“龙江河”,在两江汇合之处,呈一个龙头也像一个龙尾,它是官运连通的代名词,又是驻防官兵登上这座城池的唯一码头,地面留有石砌石头路痕迹可供参照。龙江河一侧的河,很奇怪,都是断崖切面,真真的是天然屏障,现在乘船游河,这两公里的河道,你懂马草塘历史的顽主,会欣赏到历史在与你照面。“下枧河”这一侧,是马饮水和洗澡的河道,河对岸一侧也算断崖吧,只要在上游和下游两端留有人员看守,饮水的马匹就会老老实实呆在这个兵站,有了战事它们就是劳动力,无战事这里就是它们的安逸窝。 回到今日,这个郊区的兵营的城墙,目前只是矗立在路边的夯土,咋一看仅仅是一道土梁,不会有几个人把它与城墙相联系起来,这道夯土城墙又是马草塘村与木棉村的分界线,在木棉村与夯土城墙的这一侧,看到有老板在投资,修建有钓鱼池,也把勾机开上了这段夯土城墙,把八十多米长的夯土城墙,活生生的削了一层皮,把原有夯土城墙,平均高度降低了一米左右,只有说不知者不为罪,这里的夯土城墙在路边没有立碑篆说,叙说它曾经的存在。当然了,过了今年的4月份,台风季的上演,可能这段被扒了皮的夯土,如果没有妥善处置,雨水的冲刷之后,又是另一番天地。说到夯土城墙,我们在河池镇卫生院一侧,也看到一个四方形的夯土城墙遗迹,夯土的存在感,不是毁了之后等着重建,这些有待估价的演化,会流泪吗。 回到马草塘马的饮水,不得不说这个“下枧河”,虽然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在下枧河一侧的马草塘,平地没有几个山泉眼,到了冬季的枯水季节,人工取水做饭,估计也得依靠下枧河的河水,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流河小水电站,此电站距离马草塘草场区域的直线距离约有一点五公里,沿河流的水源也仅为三公里,此电站的水源地的出水口距离电站约有一百米远,这个出水口,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号称出水量巨大,全广西没有与之可比较的泉水出口,它可以夜以续日、没有枯水季节,这里落差约为七米高,每天带动两台发电机发电,从电站出水口到达“下枧河”的平均水位,落差仅为两米高。作为你来宜州旅游,首选之地不妨申请来流河电站机房和库区参观,但是前提要注意安全,有接待对口最好,这个出水量只有到达大渡河与金沙江流域才可看到的那种流速。 另外,宜州地界曾经还有几处跟马和草有关联的场地,这里一并讲一讲,在龙江河上游,距离马草塘村约有二十公里远,也是河的右岸,有一个古波(坡)村,村庄距离“龙江河”有两公里远,村庄的山脚,发现有马的壁画,从发现至今约有五十年的历史;这里画马的壁画群,都是朱砂所画,村口有泉水潭出水口,这个村有宜州文史的考古工作者写过几篇马的文稿,所撰稿符合马所需的草料以及水源地。宜州还有两条重要的水源发源地的源头,是水草丰美且适合养马之地,一个是清潭村,另一个是屯蒙村,屯蒙村也是一个前朝兵站和屯垦以战养战的农耕栖息地。宜州清潭村,也是一个有着画马的壁画所在地,这里的水源出水口众多,又是一处柳州府与屯蒙村之间的中转站。有着画马岩壁的画,宜州就出现两处,一个是怀远镇古坡村,一个是石别镇清潭村。马草塘既然是一个养马场,它又是一个内藏乾坤的练兵场地,马草塘还附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外古城”,既然有外,必然还有一个“内古城”。内古城就矗立在外古城一侧的连绵群山,它又是四面环山,在群山合拢的一侧,它与外古城的草场相连,在这个最窄的通道位置,建筑有一百来米长的内城墙,也就是今日人们所说的夯土内古城城墙遗迹。内古城,按照东南西北方向进一步标注,它的东面与北面,又与外古城所依托,存于安全之列。然而西面与南面,的布置就有暗哨和流动的明哨,而且西面与南面又分别有两个低矮的隘口,这两个低矮的隘口就属于战略要地,重兵防守之地。特别是南面这个隘口,隘口的下方就是木棉村,木棉村一侧就是龙江河。隘口面朝木棉村的这一小段斜坡,由于长期处于暴晒和熏烤,岩石开裂、碎末严重,泥土钙化相当的严重,所以产生一个新名词,喀斯特石漠化,地表博物馆。在内古城的西面,有一个四面环山的高台,这里更像一个瓮城,瓮城一侧的山间,以及南面的山间,有一条山脊士兵巡逻古道,也是牧牛道;走在这条山脊古道上,你可以想象当年的士兵拿着冷兵器在此巡逻,日复一日,枯燥无味,我们今天,是一种顽主的心情上达山脊,时不时还可以瞭望一下宜州城,非常的惬意,时光会回味无穷。 西面的山脊古道,还有一个一米来长的石板桥梁,也是一个楼梯,你只有到此一游,才懂不枉来此走一遭。还由于西面的山脊古道,两侧都是矗立的悬崖,稍有一不留神,就会直接掉落山崖的危险,望结伴亦游的同时,你要美颜拍照,就不要来此玩抖音。南面的山脊古道虽然仅有区区的六百米长,西面的山脊古道也有八百米长,全程走下来,需要用时七个小时左右,特别是南面,面朝木棉村一侧,山顶还有悬空的乌龟石,我们曾经在此发呆,看着龙江河一艘艘游船来回的穿梭,吹着山顶流动的空气,享受远景,山脚的人儿,动物们的走动,心情好得不得了。 站在南面望着龙江河,能看到六坡河与龙江河的落差汇合,如果没有洛东电站的蓄水高位,眼前的瀑布会非常的耀眼。南面还有两根人仔山石柱,其中一根被雷所劈,夭折过。所景所物皆源于亲身经历,没有虚假。六坡河的上游就是屯蒙村,肉眼在往五公里外看,就是洛寿河了,洛寿河的源头之一,就是清潭村。这里说一个粮仓,它的存在与宜州内外古城兵站,还有宜州县衙古城,息息相关,曾经宜山县衙治理下的洛西,“可能存在一个时间段的漕运”,苏村的庙门屯,到宜山县衙的北门,有一条石板路,可能是专门的运粮路线,庙门以下的河道是通航的,庙门河下游一公里,河水虽然一分为二,两河在此落差很高,但是在此有一个拦河石水坝,它所调节的功能跟灵渠和都江堰类同。有一条分叉河,疑是船闸的痕迹。在现今的洛寿水库正下方,河道又分为三股水源下泄,一条是电站落差引水,一条是洛西灌溉用水,还有一条是河道。洛西灌溉用水,也叫洛寿渠,利用这里的高水位,导引进渠,直接灌溉洛西几千亩农田。洛寿渠,按目前所公开的资料可以查询到,这一百来年的修渠的文字记录,1943年至今,所采用的渠道有些许变动,1942年之前,工匠所修建的料石坝横切在湖村,现今湖村村口小型路灯发电机房与洗衣台的位置,地面堆砌的巨石板水坝,依旧原封不动的有遗迹存在,这里的一侧料石都是有规则的,这里就是曾经的拦坝引水入口,粮食收割之后,利用小木船通过渠道在运输回到宜山县衙存放,这个利用水渠漕运,是否存在,还需考证。从湖村到达现在的洛寿水库,有三条河道痕迹,主河道弯曲、部分已经断流。在现在的水渠一侧,有开挖的低洼凹渡槽痕迹,与村民了解得知是1943年的作品。从湖村到达洛西地界,所修筑的水渠有两种,一种实心结构建造,另一种就是采用圆拱的工艺,以期达到石桥工艺的渡槽。代表作品就是1943年建造的洛西十一拱水渠桥梁,你只要在洛西地界、提到十一孔,每个人都懂它的存在。这个十一孔,是现在桥梁的典范工艺。说到实心结构,是一种从头到尾像积木那种堆砌,造就成本笨重、没有工艺,也特别容易垮塌。反正在洛寿渠,你会真真切实的感触良多。 兵站有了,粮食解决了,剩下就是运筹帷幄。流河电站距离现在的龙皇桥电站,也就十公里的距离,龙皇桥电站就是洛寿渠经过的位置,两个电站之间隔着一道龙江河,如果采用铺设水底管道的工程,流河电站的水是有可能直接灌溉洛西镇的万亩水田的,在采用一些其它的工艺,经过拉孔水库还可以把水引到土桥水库,在开挖水渠,把水引到屯蒙,洛岩一带,农业用水肯定可以受之于民的。 也许吧,曾经马儿奔驰的马草场,地名的变迁,有了今名,在外古夯土城墙一侧的马草塘村村口,与公路分开一条泥土路,土路约有两公里长,非常笔直,很适合骑着马朝前冲刺,或者更像赛马场,路线分别处于三个土包,有上下坡之分,一场赛马下来,就可以区分那一匹马儿更适合于冲刺,也许马儿还分驮运的辎重兵种。总之,这里没有水帘洞,却有适合弼马温升迁的达达。 这段夯土城墙、公路在此要冲,靠山一侧,第一块自留地的边角,砌着一排整齐的石块,这里安葬有三位烈士,立有水泥柱墓碑,上方印有五角星。三座墓,已经算是半个陵园了。陵园上方的半山腰处,就是“铁城”碑刻地。其实,只有按着地名,想到了马儿,才会更贴近这里的地气。至于流河寨、望妹石,古城峒,马安村,以及三江口的奇遇双江景区,都是后来者的代名词。每天有游船在此地河道穿梭,游客一波又一波,所欣赏的人文景观,何惧古今,这篇文是仓促写成,把几年积攒下来的游玩思路,来一次大杂烩,希望没有跑题,这一段一个小时乘船游河,一般以冯京公园码头为起点,水上的管辖权有些憋屈、其实需要进一步扩大管辖的力度,那些破坏石林,甚至在所谓的一块块裸露的石头上,占为己有,在沿河游江的美景逗留地,一个个坟茔撵上了、与游程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一种悲哀吧! 望妹石,只有亲临其境,你就会感觉到它是老龙头,山海关城墙延伸到水里,才会有那么多的典故。何谓象形,碑刻有望妹石的这块独立巨石,镶嵌水中屹立不到,任其冲刷,这块巨石又是龙形的两个眼睛,后方约两丈远的另一块陆地、巨石,是其真身,他既是遥望相思,又是据此不远、两座狮子山形的尾巴,望妹石此处的顶上,被四座坟茔霸占,碑刻望妹石的出处正下右方,还有一座2016年来此的崭新坟茔。在龙的真身,也就在老龙头额头上方的那块巨石上,密密麻麻的挤满一座座坟茔,都赶上了赶圩的早班车,像与宜州旅游齐名,这就需要立法进一步管辖马草塘已经、名不经传的“龙江河”、“下枧河”两岸的坟茔,还游船来宜观光的通视权,以正其名。 |
这是西面的山脊,裸露的脊背。左侧为内古城的盆地内的农田。 这是南面的山脊,一段下坡路线,前方的河流就是“龙江河”。 由于水位下降两米,特意乘坐每天14点固定航班,游弋一下龙江河河道,左侧为河道屏障,前方已经是三江口。 也就是昨天,2021年3月23日,再次来到木棉村,左侧山脊为内古城的南面山脊。 再次登上这段夯土城墙,发现勾机所挖的路线。 这一截保留下来的5米长的石头路,由于矗立在“望妹石”后方50米处,可以按照此,推算出只有修建有古码头,才会配得上修这一道石头路。 看完望妹石,在来看此处新吊桥,吊桥位置右侧是流河寨,歌仙景区地。 原路回程,站在马草塘村一侧,把这段夯土城墙,再次记录下来。 回到木棉村,前方山脊,就是我们探了无数次的山脊古道,也就是士兵巡逻山脊古道路线,由于需要手脚并用、某些位置呈九十度角,需要徒手攀爬才行进的士兵巡逻线路,你会感到无比的刺激。 |
拦河坝是一项伟大的世纪工程,即抬高了水位,又可以以引渠的方式把下游的滩涂田地浇灌个透彻,流动的水源造福一方百姓,自发明了“水轮泵”这个东东,当时吧,有篇文章说得好,宜州的地形地貌适合大力上马,所以在当时,十里一坝,迎来了好的曙光,我曾经听到最好的声音,那就是我家的田地不愁浇灌了,而且还是保水田。光景不在往复,前进的步伐和动力,造就了很多的新事物,有上往有下的灌溉模式,可能基础不牢靠了,我们很向往登顶怀远八滩山,我曾经在八滩山的河对岸,发现隧道,向小一辈务农子弟的问话,他们也搭不上修建的原因,后来我反复推敲,才发现当时的坝,利用水轮泵的卷水上扬,浇灌更高层面的田地,当然,今天的八滩山坝已经永远沉入水底,所以两岸的水渠已经成为摆设,八滩山距离古波(坡)村约有五公里,位于河流的上游。八滩山也是龙江河逆流行舟的龙神,曾经的行舟商贾终点站,就在这里上岸,商品的流通就开始交由马帮来完成。八滩山附近还有一个村庄叫“马道”村,名称来由不详。八滩山处于三江口,龙江河与小环江河在此交汇。作为黔桂古道(庆远府管辖的怀远小镇,现属于宜州怀远镇)龙江河一脉古驿道,自1944年,怀远开始修建铁路桥和公路桥之后,马帮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马不在作为最佳的动力。1944年左右的年份,怀远镇的马帮所走的路线古驿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在走五里桥、揽树、德胜镇,逐渐改走怀远平桥、木寨、索敢,毕竟当时穿梭的动力机车,还没有真正的**。也有部分小宗货物走水路到达安马街,在交由马帮继续行旅货物。2015年,偶然的机遇,我们一行前往罗城县天河镇游玩,在当时古街铺子,发现一间客厅的地板上,全是一百年前海外生产的地板砖,尽然出现在这里,就非常期许了解一些搬运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在之后的岁月,我们发现了天河县古驿道,以及安马街至天河县的古驿道。(当时庆远府管辖天河县,天河县就是现在的天河镇。)天河镇门口的天河又是“下枧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另外,关于十里一坝,你可能不信,我可以指点一下,毕竟有些坝已经完完全全被库区淹没了,比如八滩山坝,龙江河上游的上磊坝,木逻坝,长瓦坝;小环江河的安马(外麦)坝、北关坝。下枧河的中枧坝、小龙坝、白伟坝、祥贝坝,下枧河流域还有更加矮小的坝,比如:古文坝、欢村附近有两个坝、地良坝,这里着重讲一下地良坝和中枧坝,上下水位落差超过一米的水坝,所需要安装的“水轮泵”不需要另外修建导引沟,水轮泵不是抽水机,它不消耗电能,安装条件是有落差高度的流动水源地。中枧坝,辉煌时期,安装的“水轮泵”机组达到七台,而且七台泵同时卷水上扬,上扬高度达到五米以上。很可惜,小字辈的人儿,再去中枧游玩,只剩下一个空壳,一根根引水管道锈迹斑斑,已经是中看不中用了,属于老态龙钟吧,产物去意已决,后续无人管理的状态,包括曾经的水渠,已经淤塞变成臭水坑了。地良坝,主要是他修建了50多米长鹅卵石导引沟,所以智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他的利用率就相当高,也无需投入后期的管护。 |
关于驮马道,这里可以给出三条步行线路,目前不收费,纯粹的石板路,因为村民还在继续使用,走在这三条驮马道的线路,你可以感觉到在穿越,主要是这三条驮马道线路远离喧嚣、远离尘土飞扬的公路线,真正的干净的石板路,村民还在使用马匹驮运货物。当然了,你务必备上蛇药,开路先锋务必要做到打草惊蛇。线路一、以安马高速公路为起点,导航前往白屯村公所,行驶约有七公里,在村公所附近,有球场、小学、商店、药店,停车之前务必问询清楚,关于收费问题不详;白屯村公所到达白屯屯、也就是徒步的起点,约有两公里远,路面是水泥硬化道路,路与小溪一起进到白屯屯,很容易辨认,小溪的源头就是白屯屯。这两公里的行车路很窄不利于会车,更没有停车场,药店老板是本地医生,你也可以与之商量包车事宜。特别是热浪来袭的天气,只要气温高于二十度,户外活动要么取消,要么就要多背几斤水,保障游玩的尽兴,住在山区的村民家中没有多余的水送给你。这条石板路的路线为:白屯-羊角-敢化。白屯到红薯也属于石板路,是一条岔道。原则上原路往返是最安全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走小路到达高均、茶洞,这些路线岔道多,容易在山区里迷路。另外,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你又联系好包车事宜,也可以直接驱车到达高贝村,需要过一个山洞隧道,高贝村没通公路之前,也是一个世外桃源,本身处于四面环山,有水,而且天河县古县道就经过高贝村。1960年之前的岁月,安马街-高贝-四吉坳-大莫-屯相-华张-天河镇,这条古驿道一直是村民出行的捷径。白屯村公所至高贝村约有七公里,部分路线为乡道。 线路二、安马高速路出口、怀远高速路出口、德胜高速路出口,导航的目的地是:环江县大才乡,到了大才再导航暖和村,由于上一次我们是在德胜镇直接包车前往,具体路线没法给与分享,以暖和村为起点,有三条石板路路线,你如果请村民为向导,协商价钱,也是最实惠、最安全的理念,终点为十公里外的沙峒屯,要叫包车司机提前前往沙峒屯接送。如果是自驾驱车,一个往返就是二十公里,请谨慎参与。此路线名为才安古道,是河池资深户外驴友开发的石板路路线。这里不分享图片,你如果参与行走,务必把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自觉带回城市里的垃圾桶,包含粽子叶、餐纸、空矿泉水瓶、塑料包装袋、包子馒头的包装袋、甘蔗渣、花生壳、瓜子壳、卫生巾等等私人物品。 线路三、宜山县至天河县古驿道,其中一截路线,约有五公里,原路往返有十公里。导航的目的地:宜州古龙村村公所,路线为:古龙村-拉柳-柳峒-剪刀峒-下峒,完整的石板路为柳峒至下峒。拉柳至柳峒的石板路一直尘封在杂草灌木丛中,保存较完好,只是尘封、路还在。剪刀峒已经搬迁,只剩下地名而已。剪刀峒至后峒,属于岔道,也是石板路。 以上三条路线,在赶圩的街圩日,两条天河县古驿道都出现村民肩扛背挑的身影,这个是特别深有体会,一个是古龙圩,另一个是安马圩。才安古道,所处的位置是大才与安马的交界处,深山的原住民村落都搬迁出来了,只剩下石板路,望大家好自为之。 |
关于野外丢弃的垃圾,再增加两点,拾起并带回的垃圾还包括:鸡肋骨、鱼刺,酒瓶、酒罐、一次性碗筷。很多户外人把易分解的垃圾作为原则,认为是可以随意丢弃,都认为在大自然中他们是可以溶解的。殊不知,为何在大流行病之后,需要掩埋处理。这个是生存法则里面一项看似简单,又极易误解,存在的误区和误会。易溶解的垃圾您如果选择集中、密闭掩埋,会很对的起你生活的地球。为何我们去河边游泳,经常看见死老鼠飘于水中,凡事肉身带骨的,你不及时掩埋,就会产生污染,后果是可以预见的。至于高山登顶大本营、气候分界线的鳌太、等等户外经典路程、路线,所看到的一切的垃圾,散落于天地之间,尔等在经此一游,常常会反问这些丢垃圾的人,没有素质。记得我2003年第一次坐着卧铺车到达海拔四千米的那曲,两边只有绿油油的草坪,哪个就已经在净化心灵,当时铁路也在紧锣密鼓的架设,所以懂很多,也看到了很多,也在去机场的路程中,看到了那种山腰裸露之石,就塌、散落、沿着斜坡一路流到山底,那种石漠化,已经领教。 |
这里收录一位未曾谋面的QQ好友,骑着小毛驴的阿凡提大叔,他教会我很多的课外知识,原本与他交流,我之前是不会画线、画图作业,在他的指导下,一举突破了这一瑕疵,把图上作业的交流,也就很顺畅的运用到户外探路来,宜山县至天河县的古驿道的突破点,就是凡提大叔提供,以及与之交流,结果,再由我进行实探,走一遭,得到贵人相助之后,我把大致走向给理清了头绪。(你也可以使用简洁的名称:石板路、驮马道、某某古道等等名称,我喜欢使用庆远府管辖的地盘,总结我的户外游玩,我的兴致思路是古代用兵)。其实点击电脑左下角的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画图,画图框就出现了,我还使用一个笨笨的办法,打开QQ,在双击所加好友的头像,所出现的聊天窗口,在点击聊天窗口左下角的“剪刀”,对着所需的图进行剪辑,在“打勾”完成这一步骤。回过头来,在点击“画图”作业的画图框,找到左上角“编辑”字样,点击,找到“粘贴”,确认,(这一过程就是复制和粘贴),接下来就是选颜色,找到画笔,对着图、使用画笔,“画画”,再者,完成画图作业之后,再次点击QQ聊天窗口,的“剪刀”,对着自己所画的图进行剪辑,在发送给好友,一次交流就这样轻松完成。(至于现在的手机版本很发达,你把你的手机交与自己的孩子,摆弄、他会很快的帮你完成手机制图作业,我这里使用的版本,操作繁琐。)再者,现在发明创造太多,手机定位和导航,已经把传统手工作业抛之脑后、弃之不用了,我呢是落后太多,没法使用手机的版本进一步的与大家交流,所以摆弄旧的操作。 |
马草塘只有一条五公里的断头路,刚学习锻炼身体那会儿,我们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时间,在零公里处集合,也就是沿着公路线,走到5500米处,在折返回到零公里,用时约为两小时十分钟,有时候走得快步一些,一小时五十分钟也能折返一次,而且沿路都有固定的里程碑数字,两公里的位置刚好在木棉村的村头,三公里的位置是夯土城墙脚靠近马草塘村的一侧,也许是一种默契吧,每公里有固定的坐标,匀速的步伐,使我对着每一公里的行程,特别喜欢对着时间进行心算,久而久之,每十分钟一公里的速度就印到脑海里,放慢脚步十六分钟走一公里就算是最佳的一种行进方案,二十分钟走一公里,适合饭后小步。步伐快到一公里九分钟,已经算特快步伐了。平地徒步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十六分钟一公里来计算,误差肯定有,与现在的叮咚计时器,可有的一比。每一次户外,很多的顽主,都带着各式各样的计步器,它也是按照规律累计的一种程序,也是有着误差的。再则,有一种登山模式,可以分享一下,也就是每登上二十个台阶,或者每五分钟的时间,止步的同时、大口喘气二至十秒钟,在接着继续行进,规律就是每二十个台阶停留一次,大口大口喘息,在继续行进。你不妨试一试,当然了,这种方式和方法,不适合剧烈运动的人群,特别是那些背着登山包的顽主,都喜欢一口气登顶,然后在去寻找水源喝水,您如果按照以上方法,在大多数的人群里面,特别是酷暑天候,非常顶用。 在谈谈电脑上看地形图,我所寻找到的都是免费地图,不是那种收费的、每天都可以更新,而且也算旧图吧,版本都是两年之前的卫星地形图,一草一木还停留在两年前的模样,某些场景看了之后,感觉它的存在,实际到达现场一看,它已经变动过了。作为对比,有了对比,才能更进一步的做出判断。对于卫所,我个人在河池地界只知道四个疑是地址,他们都有夯土城墙,龙岸镇、怀群镇、河池镇、德胜镇。怀群镇的剑江就位于“下枧河”上游的支流。河池镇和德胜镇都位于“龙江河”上游地区。对于“以扼七十二峒之冲”的这些卫所,马草塘的兵站起不起到支配,尤为难辨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