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5542

主题

上海综合

牛仔行摄 ||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复制链接] 查看:41610 | 回复:63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1 显示全部帖子

水竹居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2 显示全部帖子

7岁成诗的杜甫从少年时期就显示出过人才华,书香门第的他受其祖父的影响,在诗歌上的造诣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几次参加科考未中,但一首《朝献太清宫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于是拜官于堂,任保卫东宫太子卫队的干部,想来这官不大但很清闲,不耽误吟诗作对的功夫。人到中年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坎坷,杜甫在公元756年遭遇“安史之乱”被叛军押入长安,几年的时间,从挣扎在生死之间到官场沉浮,让杜甫看淡了世态炎凉弃官入蜀,在成都五年时间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3 显示全部帖子


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此联悬挂于草堂工部祠,由清人钱保塘撰,顾复初书,商衍鎏补书。上联指杜甫当年在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筑了简陋的茅屋,而诗人不朽的诗作,却使这简陋的茅屋与诗人的大名流芳千古。下联则指不同时代的两位宋代大诗人黄庭坚、陆游,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推崇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情怀,又皆流寓蜀地故而“升堂入室”,其塑像在工部祠内配飨,亦永受后世人凭吊、瞻仰。

花径。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4 显示全部帖子

“草堂”二字由青花碎瓷镶嵌

花径现在成了杜甫草堂的网红打卡地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5 显示全部帖子

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6 显示全部帖子

武 侯 祠

以前去过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的武侯祠、河南南阳的武侯祠,成都的武侯祠更是慕名已久。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南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在位)诏令刺史傅琰修立先主祠,位置在惠陵东,应是今汉昭烈庙的前身。惠陵旁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塑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此后,武侯祠这一名称不再专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而是将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囊括进来,统称“武侯祠”。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7 显示全部帖子

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形成了前(刘备殿)后(诸葛亮殿)两殿并立,前殿如朝廷礼、后殿如家庭礼的君臣合祀格局,直到今日。

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8 显示全部帖子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19 显示全部帖子

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

发表于 2021-10-29 15:26 20 显示全部帖子

惠陵旁的甬道,和杜甫草堂的花径很像

和王平合个影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籍贯益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原属曹操军队,在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得以投降刘备。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王平时为马谡军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大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如果当年马谡听了王平的规劝,历史会不会改写?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