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7281

主题

湛江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复制链接] 查看:21694 | 回复:152
发表于 2011-9-27 00:42 7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9-27 01:04 编辑


进入札达县城的路改穿土林而过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7 00:42 72 显示全部帖子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7 00:43 7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9-27 01:01 编辑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进入札达县城必经的象泉河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7 02:30 74 显示全部帖子
发表于 2011-9-28 22:56 7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10-5 15:22 编辑

  古格王国遗址(套票200,包括托林寺和一个离札达县城40多公里的壁画门票)。
  说起古格王国,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张建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被称为世界屋脊考古人,1985年,张建林作为业务队长,带领着考古队员们到达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开始艰苦卓绝的发掘工作。
著有《荒原古堡;西藏古格王国故城探察记》,电子版本下载: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7919055.html 。
  关于象雄和古格的一些资料:
  阿里是4条大河的发源地,象泉河穿过札达盆地,流入印度,被称为萨特累季河;狮泉河流经克什米尔,下游是著名的印度河;马泉河则是流经西藏腹地的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最终汇入恒河;孔雀河也是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这4条河殊途同归,最终都注入了浩瀚的印度洋。
  早在吐蕃王朝以前,地处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上就有了当地的土著文化,藏文文献称为“象雄”,汉文文献记作“羊同”。象雄北接于阗,东邻吐蕃,地广千里,以畜牧业为主,物产与吐蕃相同,信奉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
  公元842年夏天,吐蕃最后一位赞普达玛在拉萨被刺杀,王室陷入长达50余年的权利争夺。 达玛的正妃和次妃各挟其子,借助不同的贵族势力争夺王位,拥兵自踞,混战持续30多年。其他贵族也趁机拥兵自立,战乱四起。不堪忍受的河陇随军奴隶终于揭竿而起,各地奴隶也起兵遥相呼应。 “四方骚然,天下大乱”。895年,奴隶起义军杀死了达玛的孙子贝科赞,贝科赞之子吉德尼玛衮的领地后又被对手趁乱夺取,年轻的吉德尼玛衮被迫向西部荒远的阿里夺路而逃。
  象雄土王之一的布让王札西赞接纳了落难王子吉德尼玛衮,并将女儿卓萨琼嫁给吉德尼玛衮,还让其继承家国。绝处逢生的落难王子重整旗鼓,逐步兼并了西藏西部辽阔的地区。晚年的吉德尼玛衮将三个儿子分封三处,幼子德祖衮继承象雄故地,建立古格王国;次子札西衮统辖布让,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也就是后来的拉达克王国。这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三衮占三国”
  受封做了古格国王的德祖衮生有二子,长子柯日,次子松埃。建国初时的古格君臣一方面出于对吐蕃盛世佛教的怀念,一方面出于对新潮流的迎合,以笃信佛教、崇尚佛法为基本国策之一。柯日王子出家修行,将王位让给弟弟松埃,取法名拉喇嘛意希沃。他主持修建托林寺,选派仁钦桑布等21名优秀青年前往印度学习显密教法,对古格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成归国的仁钦桑布在托林寺潜心译经授徒,被后世称为“洛钦”(大译师)。
  1042年,印度摩揭陀国超岩寺的上座高僧阿底峡有感于古格朝野的诚意,随古格使者来到古格。早在第二代古格王时就蜚声阿里的大译师仁钦桑布以85岁的耄耋之身拜阿底峡为师。阿底峡致力于教理的系统化和戒律、修持的规范化,撰著《菩提道灯论》,对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76年是藏历的火龙年,由古格王赞助在托林寺举行纪念阿底峡尊者的大法会,西藏各地的僧人和信徒都赶去参加,法会后奔赴印度取经求法的僧人达百余人。这次法会掀起了西藏佛教复兴的第一个高潮,历史上称之为“火龙年大法会”。古格王国也因之成为“上路弘法”的最初根据地。
  在所有记载过古格历史的藏族史书中,第九代古格王那德之后直至古格末期,是一长段谁也说不清楚的历史,只能找到一些关于古格王室供奉佛事的只言片语。由于一些西方传教士的文件、信函、旅行记大量被保留下来,使得古格末期成为整个古格王国史中我们所知最为详细的一段。

  我看过中央电视台对张建林的专访记录片(中央电视台《历程》栏目),张建林认为古格的灭亡过程大致如下:

  据西方传教士记载,传教士最早进入古格是1624年。当时在果阿教区有一个传说: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有上帝传播福音的遗迹,所以他们要去寻找上帝的这个遗迹。另外,那些传教士从遥远的欧洲被派驻到东方来传教,他们总想扩大传教的范围。他们到了古格,发现一座城堡在一片荒漠之中拔地而起,城堡里住着五、六百人,诵经的声音从各个寺院里传来,袅袅炊烟从各个窑洞里飘出,就像梦幻般的海市蜃楼。


  然而,文献的记载必须有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专家们在一个洞子里发现了一个用纸和布糊成的面具,这个面具从外观看像个骷髅头,它是喇嘛教里跳神时戴的那种面具。


  经过仔细察看,发现纸面上有一些西方文字。后来,经北京天主教爱委会主教团的几位主教辨别,认定是葡萄牙文的圣经。这个发现正好与史料记载吻合,当年来到古格王国的传教士就是葡萄牙籍的,他们使用的是葡萄牙文圣经。


  政教的尖锐纷争,导致王朝的灭顶之灾


  据西方传教士记载,1624年8月,正当古格王朝的国王和僧侣集团首领的矛盾日益加深之时,葡萄牙籍传教士来到了古格。


  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的国王便想到了利用外来宗教,遏止日益强大起来的僧侣势力。


  于是,包括王妃、王子和公主在内的王室成员,很快接受了洗礼,成为第一批教徒。


  一直以来,出发打仗时都由喇嘛来念经。现在国王改由传教士进行祈祷。这就等于剥夺了僧侣的权力,把僧侣集团惹恼了。而且当时为了建造教堂,把一些民房屋拆除了,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这些都给古格国王带来重重杀机,昭示了这里的日子并不总是太平。


  今天,考古人员在王宫内部发现了重重机关,王宫区的周围都是悬崖峭壁,只有通过开凿在山体中长达40多米的一条暗道,才能达到王宫区。


  古格人在王宫区修筑了庞大的工事,这样便兼顾了御寒和御敌的双重功能。在王宫区下面的缓坡地带,一些小山包上都修筑了碉楼、碉堡和防卫墙,它属于这个城堡最外围的防守阵地。


  选择在山顶上建立都城,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原来在土山东西两侧各有一眼泉水,尤其是东侧的泉水流量比较大,往下流成一条小溪,完全可以保证充足的生活用水。和平时期,古格人每天通过明道下山取水。战时则通过一条极其机密的暗道下山取水,这样就能够长期坚守,确保城堡无虞。


  然而,看似固若金汤的古格城堡最终还是被击破了。


  张建林在考察中发现一个洞穴,洞中的一切令人不寒而栗:里面堆放着残缺不全的干尸。这些尸体没有脑袋,有的胳膊被反绑着。从尸体堆积的厚度判断,大概有30具左右。


  这些残缺不全的尸体,已经无法讲述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故事。最可信的一种推测是:当年战败后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被斩去头颅,弃尸于洞中。


  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武器库,在其中的一个洞子里发现一堆藤盾牌和上万支箭杆;在另一间房子里清理出300多个不同形式的铁箭头。还发现许多残破的甲衣和头盔,以及一些刀、矛和已经被损毁的火枪枪筒和牛角做成的火药桶。


  另外,专家们还发现几个窑洞里放着许多拳头般大小的卵石。人们推测这些卵石可能是作为兵器来准备的。从山上居高临下投掷,可以击退仰攻的敌人。


  更重要的直接的证据,是散落在战场上的那些铠甲片,箭杆等。


  种种考古发现表明,当年这里的确进行过一场战争,而且战况比较惨烈。


  但是,考古调查也发现,王朝的军事物资储备相当充足,可见它的军事力量是比较强大的。从遗留下来的武器数量分析,似乎古格国王并没有进行殊死抵抗,因为他们并没有弹尽粮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古格城堡被攻破呢?


  专家们从保存下来的在西方传教士的往来信件和报告里找到了答案。


  当两个西方传教士踏上了古格的土地,末代古格王为了战胜政治对手,第一次向西方宗教敞开了大门。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僧侣们。


  僧侣集团先是劝说国王不要接受外来宗教,甚至劝说国王到寺庙静修思过,但都遭到了拒绝。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激化了。


  1630年,传教士首领安德拉德因传教有功,被升任为果阿地区的大主教,即将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上任了。而此时,国王身体又不太好。


  这对于僧侣集团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僧侣集团的首领、国王的弟弟发动对国王不满的一些贵族和僧侣,联合起来围攻王宫区。但是,遭到效忠国王的大部分贵族和军队的顽强抵抗。僧侣集团久攻不下,只好向拉达克王求援。


  拉达克王是吉德尼玛衮的大儿子。当年吉德尼玛衮将土地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后来,强大了的古格就吞并了自己二哥的领地。而大哥拉达克王也对小弟古格王生出了贪婪之心。它跟古格王国经常有边界之争。而且,拉达克王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古格王,后来古格王把她休了。为此,拉达克王一直怀恨在心。现在古格王国发生内乱,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好机会,拉达克王当然不会错过,他立即派自己的儿子带领军队前来围攻古格都城。


  然而,古格都城实在难以攻克。这时,古格僧侣集团的首领、古格国王的弟弟献出一计:诱骗古格国王下山,将他生擒。于是,拉达克王跟古格王说:你从山上下来,咱们签一个盟约,然后,你当你的国王,我们撤兵回家。


  古格王果然上当,他一下山就被拉达克的军队俘虏。并很快攻破城堡,把王室成员全部押解到几百公里外的拉达克首都列城。


  而拉达克王的儿子成为古格王国的新的统治者。


  一场内部战争就这样导致古格王朝的香火在第16代时悄然熄灭。


  硝烟散尽,带着国破家亡的悲痛,古格的百姓全部远走他乡,只留下空荡荡的城堡独守在人迹难觅的荒原上。


  当年的古格王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古格人还会不断地繁衍。古格的血脉也许悄悄地流淌在今天的阿里,或者流淌在今天的西藏高原,或者流淌在今天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古格永远是我们的一个诱惑,古格遗址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发现的课题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9 00:07 7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10-5 15:23 编辑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风沙很大,遇上这样的天气,眼睛睁不开,耳朵全是沙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9 00:18 7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10-5 15:23 编辑

   参观古格可以请导游,每人10元。
   导游告诉我们古格有三个殿,只有一个开放,另两个在修楫。我们往上爬时,不远处传来了歌声,我猜一定是“打阿嘎”: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关于“打阿嘎”:
  “阿嘎”系藏语,意为“白色的物质”。阿嘎是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是风化的石灰岩或沙粘质岩类被捣成的粉未,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西藏民间将阿嘎看得很宝贵,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头,阿噶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里的莲花大地的精华。

  阿嘎一般用于建筑物的房顶及地面。施工时,将其掺水砸实、磨光,建成后平整、光滑、坚实,不渗水,有如水泥。

  在西藏,阿嘎分布较广,主要是雅鲁藏布江水系的谷地,形成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及灌丛草原植被下,其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3100至4200米之间,最高可达4400米 。由于这一地带湿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形成与风化作用的进行,因此,热量和降水量虽不高,阿嘎也有粘化作用,即一定的粘结性,加水即可打制成形。阿嘎土的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实和浸油磨光。制作方法是:在卵石粘土劳实的上层上铺约10厘米 厚的粗阿嘎,人工踩实后,用石块和木棒蘸水拍打,边拍打边铺稍微细碎的阿嘎,如此一层比一层细。将阿嘎夯成土,一定要不断地加水,使土充分吸收,直至起浆。阿嘎土防水层的拍打质量视时间而定,相同面积夯实、拍打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最后还要边抹用槐树皮熬的浆汁,边用卵石磨光找平;再涂刷2至7遍的菜油或化开的酥油,一般以渗入阿嘎土层5厘米以上为好。无论是地面连是屋顶,施工方法均相同。由于拍打阿嘎费时费力,而这种劳动又多是集体性的,所以劳动者们在施工中统一节奏,边拍打边歌舞,建筑工人得以轻松愉悦地工作。

发表于 2011-9-29 00:23 7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10-5 15:24 编辑

  关闭了两个殿,也就意味看不到精美的壁画,只在一个洞穴中看到一幅壁画: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9 00:32 79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关键精 于 2011-10-5 15:24 编辑


古格王国依土林而建: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发表于 2011-9-29 00:42 80 显示全部帖子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看错的旅程(阿里大北线)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