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4

主题

太原

山西古城古镇古村古民居分布

查看:88622 | 回复:148
发表于 2012-3-4 12:32 显示全部帖子
风中飘落的絮 发表于 2012-3-4 07:02 感谢分享

:handshake
发表于 2012-3-4 12:34 显示全部帖子
盛开的格桑花 发表于 2012-3-4 12:19 楼猪辛苦了呀

花花额的女神
发表于 2012-3-4 12:36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小本子 的帖子

这古城古镇古村落,骑行是个很好的主题线路啊
发表于 2012-3-4 12:38 显示全部帖子
很给力 学习   学习
发表于 2012-3-4 12:42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3-4 12:42 编辑

回复 波爵 的帖子

   山西也看过好多大院,但是’王家大院‘规模.气势.现保存完整集各大院大乘。
咱和lk漩涡意见一致
发表于 2012-3-4 12:5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38 编辑

襄汾:汾城古县城丁村民居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
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村民俗博物馆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

  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

  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丁村民居  在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村内遗存明、清两代民居院落二十多座,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康熙咸丰间,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村子的布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组群,院落多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院门位置明代多在东南角,清代则活泼多变。

  建筑形式有厢房、正堂、过厅、门楼之分,位置不同,造型亦异。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造型优美,刻工流畅精致,是我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佳作。
丁村民俗博物馆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

  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

  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襄汾:丁村民居3.jpg
襄汾:汾城古县城、2.jpg
襄汾:丁村民居.jpg
发表于 2012-3-4 12:5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39 编辑

汾城古县城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襄汾县西南汾城镇中,距襄汾县城公里。汾城古建筑群是古太平县城的主要建筑,太平县创建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现存建筑有:

  城隍庙位于镇之西北(古太平县城西北),创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636年),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所建。庙内山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配殿等均保存完好。

  文庙位于镇之西北(古太平县城西北),城隍庙之东南。创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

  县衙大堂位于镇之东南(古太平县城东南),创建于唐,原为鄂公帅府,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毁于大地震,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

  社稷庙位于镇之西南(古太平县城西南),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大殿、钟鼓楼等。

  洪济桥位于镇之西南(古太平县城西南),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清乾隆年间将廊桥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修缮。桥为东西向石砌单券单孔,桥面上设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式廊房。

  商铺有三座,分别位于镇中古街和洪济桥东。古街中的两座商铺紧紧相连,坐东向西,南侧商铺面阔五间二层,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遗构。北侧商铺为面阔三间二层的药铺,名为“世德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二层直棂窗、梁架结构均保存完好,洪济桥东商铺为面阔五间二层,建筑年代不详,但为清代遗构无疑。尤其是其一、二的门窗仍保存完整。

  民居,主要为为文庙东北侧的五氏知府宅第和城隍庙东侧李氏民宅。王氏知府宅第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公元1573——1620年)。该院落为一进四合院式结构,正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式建筑;与正房相对的西面为一间悬山顶式的垂花门楼,南北为面阔三间前檐硬山顶式建筑。城隍庙东侧民居建筑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上判断为清代建筑无疑。现存一进院落,坐北向南,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悬山顶式建筑。

  关帝庙位于镇之东南(古太平县城东南),县衙大堂东南侧。创建年代不详,现为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的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顶式建筑。前檐歇山顶式廊为明清时期后筑。

  城墙为创建年代不详,西城墙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重筑,现存城墙约1000米,高7.4米,宽5米。

  学前塔,创建年代不详,但从建筑风格上分析为明清砖塔无疑。塔平面八边空心,九层,高21.5米。

  汾城古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襄汾:汾城古县城、3.jpg
襄汾:汾城古县城、.jpg
襄汾:汾城古县城、2.jpg
发表于 2012-3-4 12:54 显示全部帖子
感謝分享
发表于 2012-3-4 13:0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爵 于 2012-4-8 21:42 编辑

汾西:师家沟民居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师家沟,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正如该村《要氏族谱》所记载:“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
师家沟的形成及师家大院的闻名与师氏家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庞大的师氏家族系历经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家族繁衍与发展经历了从兴到衰的过程。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当时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师代家族耕读传家,农商合一,兼营钱庄、当铺,放高利贷,滚动发展,资金不断积聚壮大,逐步跻身于晋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

  师氏家族在发迹的同进,也与其他晋商一样,用赚来的钱广置田产、扩充家业、起房盖屋,尽显阔绰。他们不惜血本,历经二百余年,建起了占地广阔的豪宅大院,以显富贵。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封建观念和乡风民俗的束缚,建筑布局上具有典型的封建等级观念,装饰艺术饱浸丰富的乡风民俗。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住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的隐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男女归位的宗法礼教,又充分显示了建筑的时代性、社会社、民族性,同时也呈现出它传统基础上的变异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种势态。
师家沟以师族为首居而名,以师家大院闻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期,逐步扩建而成,占地面积十多公顷,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家院落,建筑群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赏月房、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用房。

  院落门前以巷道相连,狭长巷道采用传统的月洞门分隔空间,院与院之间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门,或上楼门与其它院落相互联系,真可谓是“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主体建筑一周有一条用长方条石铺成的人行道长达一千五百余米,故又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整个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间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充分体现出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特点,又融入平原地带多进四合院的空间布局。

  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气势宏伟的景观洋溢着黄土高原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空间处理、地形利用、窑洞民居、建筑装饰、雕刻书法等风格正是许多晋商豪宅大院所无与伦比的。它的营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鉴,曾被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师家大院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其木雕、石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柱础石、匾额、帘架、门罩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仅以“寿”字为,变化多样的窗棂图案多达一百零八种。

  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又由于地处偏僻山乡,在数百年的动荡与战乱中得以幸存。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发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
汾西:师家沟民居.jpg
汾西:师家沟民居.2.jpg
师家沟民居.牌舫.jpg
发表于 2012-3-4 13:12 显示全部帖子
波爵 发表于 2012-3-4 12:34 花花额的女神

嘿嘿,客气了,俺都不好意思咧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