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21

主题

桂林

全集已写完。第186集。阳朔古迹,古镇,古村。山水。传说,。旅游故事200篇

查看:114083 | 回复:655
发表于 2012-3-19 22: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20-12-12 11:12 编辑

前言: 阳朔每一个古村古镇风景和故事都尘封一段故事,只有你去慢慢挖掘,你一定被这些远古离奇的历史所沉迷.





那下面我像大家介绍阳朔美丽的风景和传说故事吧!


以下故事由强哥花了五个月编辑整理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


1古镇,古村.古迹,40



2十里画廊景点30


3阳朔县城景点.507 ?# _, v6 v8 q5 i$ d
. \+ t1 i$ O) f' j) t
4漓江景点80



第1集
阳朔古县城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 现在,说起阳朔西街,几乎是天下人皆知,而作为阳朔西街“母体”的阳朔古城,却鲜为人知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现存的阳朔古城墙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





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000819c5zh44zsokzkj94o.jpg


7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3-19 23:05 显示全部帖子
先沙发,慢慢欣赏
发表于 2012-3-20 11:38 显示全部帖子
啊强  支持你
发表于 2012-3-20 13:10 显示全部帖子
占个坑...
发表于 2012-3-20 15:25 显示全部帖子
又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2-3-20 21:44 显示全部帖子
感谢各位的支持了,我会努力的
发表于 2012-3-20 21:4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06 编辑



第2集

阳朔画扇之乡——福利古镇

福利古镇原址在东郎山东侧,唐宋时名“黄道街”,后逐步往漓江边迁移,民国时改今名。福利古镇现位于阳朔县漓江下流东岸,依山傍水,为阳朔有名古镇。因此地多荔枝树,村舍隐伏其间,故名伏荔村。福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画画,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一。
  其实福利古镇,并不在我徒步漓江的计划范围之内。不过当我在到达阳朔,买了阳朔骑行地图之后,这个远在地图右下角的红色古镇标记便再也逃不出我的视线了。作为沟通长江和珠江唯一通道的漓江,在它的边上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古镇呢?这个疑问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于是在上午骑行遇龙河之后,没有按照骑行地图的路线前进,而是顶着阳朔七月份正午毒辣辣的太阳,继续向福利骑去。
  一骑,两人(双人车),继续上路。虽然我在骑行过程中,为了专心不摔倒所以不怎么开口说话,可是在孤独的乡野上听着烟云用重庆方言哼着古老的民谣,倒也是安然自足。时间渐逝,毒辣辣的太阳也开始便的温柔,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把思绪放在了其他地方上。倒是又想起了福利来,不知道它是否能承载我历经“千辛万苦”的期待呢?
  再转过了最后一个转角之后,一个渔村出现在我眼前,在这个渔村里,才可以摆渡到对岸的福利古镇去。在渔村的渡口边上,依稀看到了福利古镇的轮廓。过江后,便来到了这个被喻为“画扇之乡”古镇。
  当同船的本地人卸下他们的货物离开以后。我才轻轻的,从渡船上跳到了岸边的台阶上,真正的踏上了福利的土地。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没有过分的人流,一个凉亭,一分安静,一份不一样的感觉。
  凉亭边上,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在卖着冰凉虾和冰糖水,过往的本地人不需要吆喝便站在摊前,等待着喝口冰糖水或者冰凉虾。我们也忍不住多要了几碗,冰凉甜爽的,一下肚,就让精神提升了不少虽说福利素有“三山环古镇,一水抱绿州”之雅誉。但作为一个匆匆而过,而且是看过了大山的人来说,这个美誉,我便只能理解到七八分了。那一水自然指“漓江水”,那绿洲则和我在渡头村上游所看到的一处绿洲颇为相似。镇很宁静,偶有游人大部分都到上游的绿洲去享受漓江清澈的水和草地去了,所以在古镇里所见的也大多数为本地人。街上的店铺也开了三,两几家,多为卖古镇的特色物品比如画扇,墨石,毛笔等等之类。走进店里,画香满鼻,墙壁上,四处挂满了画扇和众多的书画作品。老板也不是很在意是否能卖出东西,手里拿着书,用眼光扫了我们一眼便又低头看书去了。挑选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画扇,询问了几句,也不敢多加打扰,就离了开去。
  阳朔福利历史文化悠久,造就了许多能人巧匠。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却培养了不少画家。能人巧匠仓促间也难以寻觅,但在古镇家家门口都可发现凉放着画扇的坯子,也足见其画风之盛了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
  
  、福利古镇旅游交通: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福利的小型面包车或骑自行车,10公里路程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 阿狼哥 去年去过,骑自行车去的。刘三姐拍摄地就在镇子后面的河岸旁。 2012-7-31 17:24
发表于 2012-3-20 21:4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07 编辑



第3集

兴坪古镇

  
   古街是一条长1公里多的石板街。从古镇东南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东南侧狮子旦为熙平县城遗址。现城墙轮廓尚清,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现呈现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现仍枝繁叶茂,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一千七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沧桑…….
  
   古街边的关旁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了,现存偏殿及戏台。庙内的“万年戏台”,为桂北地区较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广西的戏曲史及沿革衍变很有研究价值。戏台台口两柱因演戏所留叉眼痕迹20多个,尚依稀可见,台缘横贯着四幅木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乃是四出传统戏曲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颖考叔金殿举鼎夺帅”。戏台内左侧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是否出自怪杰郑板桥之手,有待专家考证。
  
   古街临江段有乾元桥,由于历史变迁,桥两头已不到桥下水,但桥面路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石板面上的个个小坑,极清晰可见,站在桥面上,不由得让人们缅怀它悠久的历史。在榕潭古渡码头边,仍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见古代三层八角亭和北帝庙遗址,现已由日本友人建成“和平亭
  
  兴坪古镇旅游交通:从阳朔有班车到兴坪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3-22 22:15 显示全部帖子
阳朔文化古迹,古镇,古村。古桥之旅游篇》(原创完整版) 很好、很有心,谢谢啊强~![/b]
发表于 2012-3-22 22: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08 编辑



第4集

阳朔葡萄镇明清古民居群

阳朔县葡萄镇罗明村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约有20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据当地文物研究人士介绍,这些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起码已有400年历史,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在当地实属罕见。
    来到罗明村,但见东南方向有座低矮的小山,中间贯穿着一个岩洞,高约5米,宽4米,纵深4米左右,一些绿色灌木生长于洞内,一眼望去,恰似一轮挂在半空的皓月一般,当地人因此将此山称为“月亮山”。
    步入村子中央,一排排古民居映入眼帘。民居错落有致,紧紧相连,一条小河从古民居前潺潺流过,四周树木葱郁,构成一幅质朴厚重的自然画卷。
    据估计,古民居群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青石作基,青砖盖体,经过岁月冲洗显得有些斑驳。向上望去,屋脊灰浆掩盖,翘立起伏,两端如凤头般惟妙惟肖。穿行古民居群中,但见锃亮的石板路弯弯曲曲,而每座民居之间均相隔2米左右,大小一致的天窗均匀开设,置身其间,生发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古民居均分为上下座,古屋中央留有一口天井,黑黝黝的铁环紧扣厚实的木质大门,气势雄伟。屋内大都用杉木相隔,没有一块青砖泥坯,祖厅、接待厅、厢房、储物室、卧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有大户人家的风范。该村85岁的肖希老人介绍说,年轻的时候,他家的老房子曾经住过15口人,房子冬暖夏凉,十分舒服。
    该村现在居住着肖、蒋、王、秦四姓,170多户,近千口人,而肖姓人口最多,古民居群便属肖姓所有。该村今年55岁的肖运山在镇政府工作,据他介绍,其先祖从湖南省邵阳市搬迁至此,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祖上曾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极为重视翰林墨香,秀才层出不穷,虽无一人进入官场,可地方府衙对肖姓家族敬畏三分,不敢随意前来横加敛财。
    现今,一些村民仍然居住在古民居群里,其周围虽然建起了一座座楼房,然而村民对古民居群保护有加,从未随意破坏,古民居群得以保存完整。在阳朔境内的平川地带,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实属少见,为此,当地政府已着手对其进行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