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551

主题

龙年,我在热贡土乡过春节

[复制链接] 查看:1588 | 回复:2
发表于 2012-4-6 13:3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藏獒- 于 2012-4-6 14:43 编辑


吾屯下寺晒佛


来到下寺,急匆匆进入寺院大门,门外的热闹已经留不住我了,因为里面的长号已经发出了低沉的鸣叫,晒佛之前的法事活动已经开始,锣鼓也在叫,人流更是形成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圈,我只好把照相机举过头顶盲拍一气。

这个寺也叫“森格兄下寺,藏语称格丹彭措曲林,意思是“具善圆满法洲。与吾屯上寺和年都乎寺、尕沙日寺、郭麻日寺、卧科寺等并称为隆务四寨子寺。据当地口传,吐蕃赤热巴巾时期,藏军在此戍边,曾建小寺1座,后人称之为玛贡娘哇

到了明代,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经师东科多吉嘉措;度扩建,改宗格鲁派。十七世纪中叶,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上迁投毛恰尕寺(该寺早已消亡,故址传在五屯下部塔出),与玛贡娘哇合并,形成后来的五屯下庄寺。此后,该寺曾三次修缮或改建。

吾屯下庄寺僧亦擅长绘画、雕塑。而正月里的祈愿法会,也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动。这里寺院的祈愿法会,正月初五从上寺开始,每个寺院三天,轮到正月十五结束在隆务寺。每个寺院都有晒大佛、转佛、跳欠三项活动。但又各具特色。

随着长号的再一次长鸣,人群开始攒动,像卷轴画一样卷起来的织毯大佛像被人群高高举起,像长龙一样蠕动着出了寺院,向右经过八塔,在寺院墙外的一个巷道穿过,走向寺后的晒佛台。

寺院僧人的护法队伍和信众们抬着的大佛盘旋而上,展示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个色彩艳丽面容端庄的大佛像。山下的活佛在率领众喇嘛诵经,信众们在不停地磕头。这是一个展示寺院实力的时刻,是人佛共度的时刻,也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时刻。

展示完毕之后,要在另一边也就是绕着寺院一周进入寺院。看客多少,参与者多少,佛像大小,色彩如何,出自谁手,年代多久,都是各寺院晒佛中关注的,虽是佛事活动,却也有着俗世间的一些攀比和竟争。

龙年,我在热贡土乡过春节

寻找隆务街

晒佛过后,人们各自回家。春节是热闹的,也是忙碌的。还有一些时间,我就到同仁老城区去寻找在文史资料中看到的一些东西。这应该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是能够感受到古代高原生活和体会青海地方风土人情的宝贵场所。

然而,我在老街徘徊很久,得到的最多感受是失落。这个有着230年的历史的老城区,已经面目全非。

那是公元1765年前后,临夏、兰州、循化、保安等地回汉商人常到隆务寺一带经商。夏日仓六世活佛动员周围群众在隆务河西岸圈地百余亩,建设商人居住地,分上下街,南北城门各一,将散住在周围的商人安置,当时称克哇加曲,意为80家商人。   

从建筑来看,同仁县城保存较完整的非宗教古建筑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中主要是旧式民居以及一些商住合用式建筑。建筑风格主要为青海地方乡土式与不同民族形式的融合,其中汉式符号语言最多,传统庄廊布局也有所体现。

我在老街上看到了一些仿古新建筑,多了一些浮华之气,少了一些文化味道。这些建筑的民族语言符号主要在门口及细部处理上有一些应用。也看到一家古建筑公司的工地,还在修建中。

道路布局仍然能看出当年的影子,严谨中不乏灵活,有一个Y字型交汇处,还有随地形变化而存在的自然弯曲。这是古人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睿智匠心,很多新的规划布局中很难见到这种道法自然,水乳交融的格局了。刀劈斧砍的硬线条让人心浮气躁。

行走在充满向往而又让人怅然若失的街道里,还真让我发现了几座老旧建筑,欣然停下脚步,看到那沧桑与浮华的对抗,历史与现实的纠结,让人又说不出的感觉。如果说在多年前是为了当时的繁华,今天的大拆大建也没有错,那是为未来准备的!

龙年,我在热贡土乡过春节


发表于 2012-4-6 13:45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藏獒- 于 2012-4-6 14:44 编辑

我穿越



在郭麻日的古巷道里,在历史的遗迹中,我看到土墙上走出来了一支军队,那是近700年前元朝廷的戌边卫士,有甘州蒙古兵1000人,撒里畏兀儿兵500,后来又加入了一些汉人,前来这里守卫,以防吐蕃作乱。这就是史载同仁土族的来历。

而我的另一根迷走神经,则牵着我来到了西夏王室,随着王权的坍塌,远在边境的军队成员脱下军装以自救,当起了边民。我亲身经历了这里王权更迭,由统治者变为阶下囚,由阶下囚变为统治者的时事变迁。

吐蕃人来了,党项人来了,蒙古人来了。。。。。。谁来了我穿谁的衣服,做谁的臣民,但我说我的话,我有我的习惯于传统。没有文字记录下我的语言,但口口相传,我的祖先我的认,我的传统我传承。这也是一部分土族人的来历吧。

从郭麻日的巷道里出来,我要到吾屯下寺去。村边上来往的汽车很多,乡村的交通现在也方便很多,本想拦车,可是路过的车上都坐满了人。我就边走边往后回头,看还有没有能坐上的车。

自从去冬参加了徒步群的徒步活动以来,明显感到不怕走路了。原来有一站路就坐一站路的车,现在有车也不那么迫切地去坐了。我甚至可以边走边思考,边走边发现拍摄的目标和对象。可以发现坐车时发现不了的东西。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隆务河边,竟然想起了走出隆务河的又一个民族。

龙年,我在热贡土乡过春节

保安

这就是现在生活在甘肃积石山东乡族保安族回族自治县的一部分人。150多年前,他们就生活在隆务河岸的保安、下庄和尕撒日一带。在这里的时候,当地的土族和藏族人把他们叫“黑黑”(回回之意)。1952年在民族识别时确定为保安族。

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公元1227年,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一些蒙古军队和探马赤军中的中亚色目人就地驻扎屯垦,被称为守边防番的“营伍人”。元世祖后期,将探马赤军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从此在同仁戍边屯垦的军士,成为保安族的先民。

明洪武时,建有保安城、下庄和尕撒尔,称保安三庄。大约在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1858年至1863)因与附近其他民族矛盾,保安人离开保安地方,迁到甘肃河州,现在的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的后裔。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尤其是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

原来保安人居住过的保安城,地名还在,那里有同仁县的一个镇的建制。15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产生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奋斗史。

从郭麻日到吾屯下寺的这段路上,在隆务河的那座大桥上,我看着冻僵了的河水,好像思绪也被冻僵了。

龙年,我在热贡土乡过春节

发表于 2012-4-6 17:14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继续要 看的入迷了 然后就没有了么?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