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065

主题

珠穆朗玛峰

谈谈1996年珠峰那场山难。

[复制链接] 查看:221225 | 回复:61
发表于 2008-6-10 01:0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这几天,把乔恩的空气稀薄一书看完了。前两年看过电子版,这回看了书,这也是我这几年来惟一看过两遍的书。因为要看的书碟太多,我不愿意重复看,这本书是个例外。它非常惊心动魄。

讲1996年发生在珠峰的山难事件。写得极好。这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故,我自己也曾经跑到珠峰大本营两趟,对珠峰有某种情结。
乔恩的叙述很全面客观,也很坦诚。在灾难中,谁也靠不住。

我很同意一个观点——如果你需要在八千米以上借助他人力量才能上顶峰,那你就不应该出现在那。
1996年,长眠了十二个人。在次年,此事件中举足轻重的两位向导,洛桑江布和布克瑞夫也分别死在了雪山上。
布克瑞克死在了尼泊尔的安娜普尔纳山,那个地方我也去过,当然了,我只是隔着费娃湖远眺了一下下。并且当时也不知道地名——通常旅行我都不做功课,查地理资料都是回来后写游记时慢慢查。去前如果了解得清楚了,就难免要受他人论断的影响。

生活本身就是虚无的,为了对抗这种杀人的虚无,有的人选择了未知的恐惧。探险就是最极端的方式。 热爱雪山的那些人,十之七八会死在所爱之上——我相信他们也曾无数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灾难是迷人的,甚至把主角自己也迷住了。英雄往往需要悲壮来成全,死就是悲壮的极限。为那些曾经或者至今仍然安睡在雪山上的孤独的灵魂而怅惘。
2人点评 收起
  • qdjn 热爱雪山的那些人,十之七八会死在所爱之上——我相信他们也曾无数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09年在珠峰被落石砸伤的小伙子,不仅不吸取教训,停止攀登,还继续疯狂,最后永远留着雪山上,他的父 ... 2015-11-21 22:05
  • qdjn 我很同意一个观点——如果你需要在八千米以上借助他人力量才能上顶峰,那你就不应该出现在那 完全同意。 2015-11-21 22:03
发表于 2008-6-10 01:02 2 只看该作者
对于有兴趣的事件,我愿意把它变成罗生门。所以我把高铭和写的书也买了回来。

1996年珠峰山难里,其中有一支队伍是高铭和为首的台湾队。只有高铭和一人上了顶,然后下撤时暴风雪,在八千多处过了一夜,后来夏尔巴人把他抬下了来。高铭和失掉了鼻子,手指,脚趾。
高铭和在序言里提到了乔恩的书,他也不满意乔恩写到他的片断。

我是很喜欢乔恩那本书的,乔恩是个很尖锐的记者,对自己也很不客气——我想他这种痛苦地坦诚也是疗伤的一部分。

高铭和的书很无聊,不过也正常。
那一晚山上死了很多人,两个大佬挂了,一个是为了保护客户,一个是自己身体不好忍着坚持爬的,再加上出了诸多问题在没爬前多费了体力。另外那晚还死了一个日本女人,她离营地只有三百米,可惜了。
高铭和是惟一一个到天亮还幸存的。他自己总结为啥他能够活下来。1穿得多,穿了六层衣服。2爬珠峰前的两年时间大多数都在西藏,身体比别人早适应高海拔。3三个活佛摸过顶。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08-6-10 09:19 3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发表于 2008-6-10 09:20 4 只看该作者
谈的不够详细呀.继续.
发表于 2008-6-10 10:42 5 只看该作者
继续!
发表于 2008-6-10 12:46 6 只看该作者
电影版的《空气稀薄地带》描述台湾团队时非常鄙视他们。

一个台湾队员在把一个冰抓反着带。钢齿向上。
另一个台湾队员穿着内靴,直接滑坠。

在他们眼里,台湾队员几乎是登山的白痴。

我有些不相信。

我这里有一本专门记述Rob Hall 和Gary Ball 的书。

Hall 的确是一个以Himalaya为家的人。


关于10多年前的那一次山难,天气仍然是主要的因素。

事后人们对于极高山探险有了更细致的约定。

Hall死后,他的朋友Russell Brice 成为 King of Himalayan.

对于生活是否虚无的描述,我可能更喜欢生活是一个过程。

对于此次山难的描述,在网络上应该很多。

无意叙述山难事件。很困难。

“It was clear to anyone listening to the Mount Everest radio traffic that Rob Hall had decided to die. Fal Hall, there seemed to be little drama in the decision – but for someone in his position, there rarely is. In the brutal cold and almost oxygen-free air found at Everest altitiudes, a sort of wozzy resignation sets in. Decisions to climb or descend, rest or trudge on, get made with a fatalistic shrug. At the moment, Hall was shrugging toward death.
David Breashears and Ed Viesturs were in radio contact with Hall as he made his decision. Filmmakers and climbers who had known the famous guide for years, they were 2,400 m below him, in the relative safety of a mountainside campsite. Hall, on the other hand, was 120 m shy of Eeverest’s 8,848-m summit – the highest peak in the world – stuck on an outcrop where he had spent the night after a sudden blizzard pounded the mountain. The situation was probably not survivable, and yet the other climbers were determined to help Hall live throught it. “Think about Thailand,” Viesturs said. “Once you come down, we’ll tour the beaches and finally see those skinny legs of yours out of a snowsuit.”
Hall laughed weakly, but didn’t stir. Quickly, someone in camp patched a satellite call to New Zealand, where Hall’s wife, pregnant with their first child, was waiting. “I’m looking forward to making you completely better when you come home,” she called to her husband when the connection was made. On top of his mountain, Hall may have smiled. “I love you,” he said. “Sleep well, my sweetheart. Please don’t worry too much.” No one ever heard from Rob Hall again.”

这就是Hall的最后时刻。令人心碎。

[ 本帖最后由 icebear 于 2008-6-10 13:36 编辑 ]

hall.jpg

hall1.jpg

hall2.jpg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08-6-10 12:51 7 只看该作者
怎么就没了,继续
发表于 2008-6-10 15:46 8 只看该作者
关于台湾那一支登山队,表骂我,我也觉得他们比较差劲。不管是从体能还是技巧。
就算是由高铭和自己写来这段经历,都能够处处看出这支队伍的业余。其中有一点,高铭和应该负很大责任的,他们竟然没有随队医生,而是带了两个护士去。
以致于大多数队员在咳嗽一直好不了,状态很差,队员对护士也很有意见,认为她们除了发药,什么都不会。
高铭和自己是因为上珠峰前两年一直在西藏生活,所以身体只需要从四千海拔开始适应珠峰就行,而其他队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们之前在北美训练过一次,当时身体最好的那个队员就挂在了那。
在珠峰挂掉的那个陈玉男,乔恩书里有提到。陈玉男的方向感好像很差。。。之前就迷路了几次。
出师未捷身先死。
发表于 2008-6-10 15:47 9 只看该作者
乔恩的书现在再版了啊。。。你们去买啊。这书绝对值得收藏。写得太好看了。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发表于 2008-6-11 00:43 10 只看该作者
对于科莱考尔在书中的描述 当事人并不完全认同 还有很大争议.LZ对该事件的认识大概也完全来自into thin air吧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