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户外知识

历时四个月收集无数户外网站---野外生存教程(个人编辑版)

[复制链接] 查看:255855 | 回复:509
发表于 2012-7-23 21:22 91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好东西,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2-7-31 12:46 92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户外活动的执行方案

第四节、对户外领队的几句话

一直觉得应该对领队说上几句话,不管你是自称的,还是加封的,不管你是专业的或是业余的。一个有责任的领队,就是活动成功的一半。

一个队伍的组织和实施活动计划就相当于一次战斗,需要有一个完美的计划和一个合理的分工以及可以预知和不能预知的应对方案,没有这些做保证,问题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处理不当就难免给户外抹黑。

一、你是否有完整的安全理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就像一次战斗。合理的计划、完整的分工、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活动方案、活动总结、队员的意见。

二、心理责任。除了安全,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出来户外大家都是个体,但相对于社会而言,我们确实是一个小的团体,这里所说的责任,是整体责任,包括个体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三、自我理性评价自己,是否具有领队素质。客观评价你自己能力,你是否有组织的经验和能力,你能否让你的队员对你信服,并听从你的指挥,你有没有能让大家安全的理念和信心,你对线路的了解有多少,当你的既定线路不能通行的时候你怎么去应对。在这里最关键的就是组织,你能否把一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族别,不同素质,不同信仰的人成为一个整体,让每一个队员成为遵守纪律的成员。

四、是否有正确而能被大家接受的徒步理念。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有其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基础的社会活动是没有前途的。户外徒步活动自然是社会活动,自然有其文化基础。你能知道多少户外活动的好处,知道多少户外活动的功能,而你所知道和理解的功能又有多少能让你的队员接受。你能否让这些功能用你的语言组织成一套基本还算完美的理论,传授给你的队员,并不断接纳你的队员在徒步中的体会。

五、你是否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传播的媒体。你的很多经验、理念、指令等都需要通过语言,清晰清楚的告知大家,况且要说的幽默风趣,连贯协调,就是不要求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你能做到多少?你能拿起麦克风,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这里吗?

六、你有多少才艺可以展示,你怎么能让大家主动的展示才艺。如果你的才艺了的,那么你可以多多展示。户外是个平台,来参加的驴友很多,你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大家,让所有参与的驴友都有机会参怀到这个环节。

七、你怎样面对挑剔而不守规矩的队员。这个问题在户外带队时经常遇到,那么怎样才能让队员满意。那只能尽量保证活动心中有数,让每一个队员从你身上找到安全和归宿感。要告诉队员,自己不是完美无缺,也会犯错误,而且无法保证活动大家百分百满意。

六、在遇到紧急问题需要处理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个你一定在活动前要想到,把活动预案做好。虽然不要求你做成书面的,但你应该让队员知道,遇到不可预知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要做最后决定的时候,宁可放弃也不绝不勉强。

九、行进中你怎么把握速度和控制时间。这就需要你提前做好功课,根据报名的队员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赶早不赶晚。

十、对于掉队队员怎么处理。队员体力体能因人而异,这个没有办法强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排一名收尾队员跟着。如果实在走不了那就只能分包,分物品了。


还有就是可以让落后队员在前面带上一队时间的队,让他慢慢找会自信。告诉他正确行进的办法,合理控制步伐。不要因落后而变换行进速度和节奏。

发表于 2012-7-31 12:48 93 只看该作者
绳结最后发吧,图片太多
发表于 2012-7-31 12:49 94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一节徒步穿越探险

一、徒步穿越常识

徒步穿越是指,在徒步区域里或在野外环境中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点到终点的穿越里程。中间可能要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原、溪流、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户外活动。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体。穿越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体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还要有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一次成功的穿越,行前要精心定制份好穿越计划,对要徒步穿越的区域进行了解,包括穿越时间的天气、地貌、难度、风险系数,所需的装备、食物、药品等等。

   
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穿越者必须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野外情况。

   
徒步穿越含山地丛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峡谷、平原、山岭、长城、古道、草地、环湖、江河等很多分类徒步。

   
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一个体能训练计划,在耐力、力量、负重行走等方面渐渐增进,体能耐力训练可以通过游泳、爬山、长跑、骑自行车去获得,力量训练可以每天坚持做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去获得。(详见第四章第六节)

二、徒步穿越的基本原理和要领

徒步行走不单是腿部运动,而是种全身运动,注意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控制节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脉搏尽量不要超过120次/分钟,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脚掌触地,从脚跟到脚尖位移,什么时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节奏去走,不要时快时慢,时跑时停,尽量保持匀速。

刚开始徒步可以放缓一点,让身体每个部分都先预热,有个适应的过程,5-10分钟后才加快步伐,行走中从安全角度出发,队员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一般为2-3步距离,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种原因暂停时,如系鞋带、脱衣服、喝水等等,暂停队员与前进队员就不会互相影响,一般情况下,暂停队员靠右边停留,前进队员从左边跨过,如果在斜坡,暂停队员靠上坡。与迎面而来的其他队伍相遇时,也是按我右他左,一般是下坡的让上坡的,礼貌相让通过。暂停人员与队伍的安全距离一般在白天不能超过十分钟或者200米以内,夜晚必须在20米以内。在行走中,要养成个良好习惯,集中精力行走,不要边走边笑,打闹嬉戏,更不能大声歌唱,这样不但分散其他队员的注意力,同时还会无谓消耗自己的体能。(FB游除外)。

   
行走重心在上坡时,应在脚掌前部,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重心放在后脚掌,同时降低重心,身体稍微下垂,无论上坡下坡,对于坡度较大的坡迹,应走“之”字形,尽量避免直线上下,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走法,上下坡时,手部攀拉的石块、树枝、藤条,一定要用手试拉,看看是否能够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动作。经常有队员因为拉的是枯萎腐烂树枝、藤条,跌倒受伤,导致意外。

   
行走中的休息原则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一般途中短暂休息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以站着休息为主,调整呼吸。长时间休息以每60-90分钟一次为好,休息时间为15-20分钟,长时间的休息应卸下背包等所有负重装备,先站着调整呼吸2-3分钟,才能坐下,不要停下来就坐下休息,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自己或者队员之间互相按摩腿部、腰部、肩部等肌肉,也可以躺下,抬高腿部,让充血的腿部血液尽量回流心脏。谨记:休息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躺下休息这么简单。

三、不同地型的穿越技巧

1、青石板路路面特点:

  这种路面主要集中在古城区,或者是山区景区小道,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铺设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走的人比较多,这种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经变得非常光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发生事故,轻则跌跤、崴脚,重则骨折重伤。

  行走经验:雨后,上山时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还要放松。行走时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尽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时包的重心应该是中部偏下,手尽量扶着岩壁或树木。下山时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倾。脚的落点尽量踩在石板之间的缝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两个人之间一点要拉开距离,避免一个人跌倒后铲倒好几个。雪后,最好用四齿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脚一定要落在路旁树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2
、碎石、跳坡路面特点:

  所谓的碎石、跳坡就是没有明显的路,所谓的“路”主要由山谷沟壑经长期雨水冲刷和山洪暴发形成。在这种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头上跳来跳去前进,细沙、小溪、巨石参差交错,“杀机”四伏。

  行走经验:克服对碎石、跳坡的恐惧心理是最主要的,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雨季,大雨来临之前、大雨刚过时不要去峡谷跳石,小心山洪暴发。准备好一双底厚一点硬一点的登山鞋,在碎石、跳坡之前要先检查鞋带是否松动,然后要把背包肩带和腰带拉紧,让背包紧贴背部,以免跳跃时背包晃动、重心不稳导致失足。碎石、跳坡时眼睛要注意观察前方的情况,准确判断下一个落脚点,注意观察某些石头上留下的长期作为落脚点的暗痕。另外,一定要把鞋底清理干净,如果鞋底粘上了沙子,就要小心你的膝盖和门牙喽。


3
、土质、沙底、小碎石路面特点:

  这种路面很常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头风化和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坡经过人们的长时间踩踏形成的。也许你觉得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么可注意的!那是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雨季时这种路面就是传说中的烂泥路,非常容易跌倒,伤到膝盖。

行走经验:大雨后经过太阳的曝晒,土质、沙底、小碎石表面已经被晒干,但实际上已经吸足了水分,这个时候上下山时很容易出现危险,走这种路面时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为支点,以免不注意一脚踩进很深的烂泥里。另外,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雨雪天气土质、沙底、小碎石路面非常容易结冰,危险系数比较高,遇到这种情况上下山时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东西,注意攀扶物体时要先确保该支点是牢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4
、丛林、灌木路面特点:

  丛林、灌木包括很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灌木丛和人造灌木丛。自然灌木丛主要分布于茂密丛林中,灌木种类较多且较为低矮,一般土质湿滑松软,可能会有沼泽,危险性较大;人工灌木丛主要分布气候较为干燥的山麓坡地,是人为栽种防风固土用的,所在地一般土质干燥、含沙土较多、貌似坚硬其实一踩就滑,部分区域存在流沙的情况。

行走经验:走灌木丛要带上眼镜、帽子、拉上冲锋衣的拉锁,队员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的距离,防止前面的队友带倒的树枝反弹回来伤到自己。时刻提醒后面的队友注意距离,过远容易迷路!徒步经过自然类灌木丛时最好有辅助设备及经验丰富的领队或当地向导探路先行,要注意灌木多带短刺、蚊虫较多,建议穿高帮防滑鞋底、纹路大且凹凸较深的丛林靴,要穿长袖、长裤,注意脸部的保护。人造灌木丛较自然灌木丛灌木高且多刺,建议准备手套(最好皮质)、长袖高领防刮衣裤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类灌木丛时尽量走土质不滑、较宽的路,最好扶着枝干新鲜且可以支撑手力的活树枝,换手扶枝要牢固,落脚要稳要慢。


5
雪中步行,在下雪时行走,或走在积雪时间较长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较小且保持固定步调,靠自己的步伐有节奏地走。若胡乱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节奏常会造成疲乏。行走在雪地要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步伐行进是很重要的。

  如果积雪仅到埋过鞋子的程度,几乎不影响到步伐,可如履平地般的行走, (日积雪高过膝盖时,仅仅是举步就相当耗费体力.疲劳困倦就更不用说了。若积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自己的脚和腰推开摆在眼前的雪,采取步步为营的走法即所谓“除雪前进的方法”,以尽量减轻疲劳,除雪前进的要诀是,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上半身)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体重推开雪往前进。在行走在雪地时,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脚下的碎石,土坑,岩缝,下脚一定要轻,感觉不对就赶紧收脚。

若数人结队行走于膝盖以下程度积雪的雪地,脚步需与领头队员的脚印重叠前进,如此比三三两两凌乱地走,疲劳程度要来得低。走在柔软或积雪深的雪地,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脚会陷人雪中,且能轻松自在地走在雪地上。

6、下达坂,哑口,在高山险阻的地点行动时,你只能爬上去,这样下达坂、哑口时就要注意,身体向山体倾斜,重心在背包上,记着走S或Z型,来回交换脚步,让脚踝休息。同时注意上方队员脚下的落石,以避免掉落的危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很沉着,并确保三点稳固。在行走的过程中,队员最好不要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同样适应爬坡。

7、热带丛林行进,在热带丛林中行进,为防止蚊子、蚂蟥、毒蛇等的叮咬,建议穿着长袖衣裤和高帮徒步鞋,扎紧裤腿和袖口并带上手套。最好用香烟火熏蚂蝗自动脱离,然后用烟灰或者盐粉直接涂抹伤口上,即可止血并不会发炎和留下疤痕。用止血贴之类贴在伤口上,非常容易导致伤口发炎。这是笔者多年丛林穿越得出的经验之谈。
    热带丛林的行动,由于环境阴冷、潮湿、地滑,蚂蟥、毒蛇、毒虫相对较多,而且很多植物带刺,因此意外伤害的机会大增。当进林区,为了避免与大型动物“短兵相接”,在行进时,要定时发出声音,好引起动物的注意,避免意外。


   
在这样的区域行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应选择林间主干道或小道行走,进入前定好方位角,观察好下一个相对较高的树木等目标点,分段推进,前队可以用一面红色或较鲜艳的小旗指引后队方向,以免迷路。

2.
在浓密的灌木丛中行走,提前穿着好长袖衣裤,带上圆形丛林帽和手套,避免和减少蚂蟥、带刺树枝等动植物的潜在意外伤害;前面的队员建议手持登山手杖“扫路”前进,打草惊蛇;用正确的丛林鞋带绑扎方法绑好鞋子,避免因鞋带过长挂树枝而影响行进。
如图:丛林鞋带的绑法——美丽的麻花辫



3.
对于较茂密的灌木丛最好绕行,非必要勿用开山刀开路,可以推开挡路的树枝快速通过。同时要大声提醒后面的队员,以免树枝反弹打到后面的队友。太密的竹林密林,脚下视线受阻时要密切留意脚下,勿被地面的树桩或藤蔓绊倒,避免深坑跌倒或者歪脚,同时要及时有效大声提醒后面队友。

4.
尽量采取排成“一字长蛇阵”的方式行进。很多地区当地山民有上山入林放置捕兽器打猎的习俗,一字长蛇阵可以大大减少这样的意外伤害。遇见三岔路口,建议留人等待后队。浓雾或者地貌复杂视线不清时,建议指定每人一个号码,根据需要报数以便确定全队每个成员的位置和状态。

5.
丛林行走,“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有小路不走兽道;有兽道不开路;走高不走低”为基本原则。天黑不入林,除非你对地形了然于胸,滚瓜熟烂。天黑不进谷,贸然进入可能会被困断崖。天黑没有到达预计终点,而且线路不明时,就地寻找庇护所准备过夜,避免浪费的无谓精力。



8
、过独木桥,很多远足穿越线路在溪流河谷、废弃的乡间小道、山崖栈道的边缘,会遇见很多敷设很久的独木桥。通常有1-5根不等并排架设在一起,因少人踏足、少见阳光,桥面很湿滑且长有青苔。通过时还会晃动,对身体的平衡能力和重心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发表于 2012-7-31 12:50 95 只看该作者

通过这样的独木桥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首先观察独木桥的风化腐烂情况,用脚在上面轻轻测试独木桥的稳定状况并分析桥面的湿滑状况及桥面的最大承受力度,再判断是否可以安全通过。特别是多天的穿越活动,在背负的装备物资比较重的情况下,更要留心观察细心考虑。

2.
评估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另外寻找方法通过,可以考虑高低绕的方式,或者溯流而上寻找合适的地点绕行。

3.
过独木桥时可以考虑用竹竿或登山手杖作平衡来调整身体重心。要注意力集中,不要看脚下激流,盯着桥面与前方的桥头,脚成外八字,一步一步移动通过。平衡能力不好的队员最好解下背包,空身而过,背包由平衡能力比较好的队员协助背运过去。

4.
独木桥不太长,队伍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拣用地面干枯的木条或竹竿(也可用辅绳),由平衡能力比较好的队员先过去,在溪流两边寻找固定点固定好,其余队员可以扶着通过独木桥。
如图:因地制宜团队配合通过激流独木桥



如图:其他一些通过独木桥的办法



9
、较易崩塌和风化落石地段, 崩塌和风化落石较易发生的地形,广泛出现在山坡、边坡以及河、湖、海等岸边地段上。

(一)、主要形成条件如下:

1.
通常在50米以上急陡山坡或者河、湖、海岸上,坡度在30-60度上。

2.
岩溶裂缝发达,结构破碎。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落石和崩塌较为常见。

3.
特别是岩层面与裂缝面与山坡方向一致时,更容易发生崩塌和落石。

4.
暴雨或连日豪雨,天然或人工斜坡渗进大量雨水后,山体松动,极易引致高空落石、山泥倾泻从而引发山体崩塌。
    (二)、对于在这样的特殊地形行进和通过,应注意如下几点:

1. 能躲则躲,三十六计走为上。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应该尽量避免人为所引起的落石。走在多松动的岩石地段,不小心碰落了石块应高喊“注意落石”!及时大声通知下面的人躲避,避免因此造成大事故。


2.
若遭遇严重落石,须趁着停止落石的空档,迅速逃离现场,但事先应寻找能躲避落石的大岩石下或转弯角落以躲避。择机安全、快速通过。适当采取措施保护头部很有必要,建议戴上一些保护器物,如头盔、厚衣物、背包等。队伍行进中遭遇有可能引致落石的陡坡地段时,应该保持一个安全合适的距离,依次通过,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

3.
暴雨或连日豪雨后,应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


4.
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就表示斜坡内的水分已饱和。斜坡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梯级状,露出新鲜的泥土等,都是山泥倾泻崩塌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

5.
如遇山泥倾泻崩塌阻路,切勿尝试踏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小径继续行进或中止行程。

6.
队友无论被落石击中还是被山泥崩塌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伤亡。

如图:崩塌落石路段团地拉开距离依次通过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




四、徒步的饮水技巧,少量多次,

徒步行走时,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约3升的量,根据天气情况去增减,宁多勿少。如果途中溪流、湖塘、沟河有水补给,一定要先观察水源污染情况,是否有无人畜活动、是否有动物尸体倒于水旁,有无粪便、毛虫污染,是否发黑发臭,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采取沉淀、过滤、离析等方法处理后才饮用。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用少量水珠涂擦嘴唇,等过3-5分钟后,嘴唇不发麻发痒、无臭无味才饮用。野外补充的水,有条件的话最好煮沸五分钟再饮用。喝水要以量少次多为原则,喝水也是主动的,不要等口渴了才被动喝水。每次喝两三小口为好,太口渴了可以宿短喝水的时间,增多几次喝水次数,一次喝水太多,身体吸收不了浪费宝贵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脏的负担。一般的徒步等户外运动消耗水份的补充方式最好是250CC/15min为好。正常的徒步时间里排尿也应该是4小时/次,可以通过观察排解的尿液颜色,了解自己体内水分脱失症状。尿液呈深黄色,微感口渴,脉搏速度正常为轻微脱水症状,尿液呈暗黄色,口内黏膜干燥,口渴,脉搏速度加快但弱为中度脱水症状,重度脱水症状为无尿液,脸色皮肤苍白,呼吸急促,口渴昏睡,脉搏快而无力很弱。

五、徒步穿越疲劳的消除办法,

也许有人认为徒步行走在山野中,跟平常走路一样没有什么区别。的确是没有区别。但是当您全副武装地走上3~4小时后,距离目的地还有一两个山头时,区别可就大了。腿部肌肉向您抗议,疲劳使您无精打采,由于困倦而产生的渴睡现象不停地诱惑您,使您觉得路程越来越漫长了。那么,是否有一种永不疲倦的走路方法用在山野的徒步行走中呢?答案是有的。只要能理解和掌握下面几种方法,灵活运用,战无不胜。 

龟步——在长途行走过程中,不要以为昂首阔步的大步向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要知道步幅大是利用腿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持久力,所以步幅小一些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利用我们腿部肌肉的韧性,它们对持久战是相当有办法的。

吹气——跟着就是要调节我们的呼吸了,要努力让自己的呼吸与运动呈有节奏的状态。令肌肉持续缓慢而不休止地运动,再加上平稳均匀的呼吸。简单的说就是几乎每走一步呼吸一次。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就能做到平均每两~三步就换气一次。如果我们不习惯的话,也可以强迫自己呼吸,只要大口地吹气就可以了。但要注意,不要太过强求,不然会拉伤肺部和肋间肌的。调匀呼吸是保持体内能源的好方法。  

利用肌肉——要使走路变成有节奏的最自然的有氧运动,上下坡时,也要随着这种节奏尽量利用肌肉的运动,尽可能的减少骨骼和关节的负担。尤其是在下坡时,特别是那些长程的下坡路,这是要善于利用双脚,使其可发挥立刻停止的作用。因为与其在长程下坡后骨骼和关节有不良影响的话,倒不如让肌肉承担多一些会比较好。 

  休息补充——还有在路上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及适时补充能源。每走上相当一段时间或路程后,要适当地休息片刻。休息时应摄取一些马上能转化成能源的糖类和水份,使身体及时得到补充,以求快些恢复体力。并可松开鞋带,但必须记住未到宿营地前,千万不要脱下鞋子。因在长途行走中,双脚会稍微发胀,中途休息脱鞋,下段路只会叫您苦不堪言。

六、徒步穿越的注意事项,徒步穿越是指全程徒步,从A点到B点,中间可能跨越山岭、丛林、沙漠、雪域、溪流或峡谷等地貌的一种探险活动。徒步穿越的注意事项有:

 (一)团队精神,集体穿越(3人以上)是表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机会,成功、愉快、顺利的穿越是要靠集体中每一个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尤其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团队精神更加重要。

提示:

  1、确定一个队长,并赋予他相当权力,有民主也要有集中,这点很重要;

  2、明确分工,如:领队、协作、收队、财务、 向导;

  3、人数较多时要注意行进队型,队伍过长容易走失队友或有人出现意外而不能及时发现;

  4、所有装备和给养应根据各人体力好坏及性别做科学分配背负,以便使队伍能保持一致的速度;

  5、如有人遇到严重的伤病,整个穿越计划必须作出应变,全体放弃或部分人带伤员撤退。

(二)、体力分配要控制好

  一般而言,在上坡时可半小时休息5-10分钟,下坡时每1小时休息10-15分钟。

  提示:

  1)全程尽量保持匀速,掌握节奏,按计划的休息时间休息和进食;

  2)根据大家途中的体力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必要时宁可延长穿越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过分透支,要为后来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使体力留有余地。

  (三)、方向问题

  出行前尽可能地搜集活动地区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将要出现的较大转向和明显的标志物做初步了解。当有等高线地图时,可将预定线路和方向进行分析,如:需翻越几道山梁、经过几个丫口、大致海拔上升和下降情况。这样有助于在行进中判定方向。

  提示:

  1、携带较准确的指北针和海拔表(有的地区很需要);

  2、携带并保护好地图和资料;

  3、带信号笔和扑克牌,以备迷路时作路标记号用;

  4、如对穿越地区所知资料甚少、条件又较复杂时,最好请走过的人同行或找当地向导带路。

  (四)、防水问题

  在雨季或多雨地区,特别是长时间的穿越,如防水准备不充分整个活动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如:无干燥衣物可换,相机、电池、食物等物品遭打湿破坏。因此在出行前要对活动地区的气候做些了解,并做好相应准备。

  提示:

  1、帐篷应选用三季或四季帐。专用高山帐不能用,专业高山帐的防风保暖性更好,但是防水性并不见长;

  2、使用背包罩或塑料布遮盖背包,即使背包有防水功能也要如此;

  3、在向背包内填装物品前,用塑料袋或密封袋先包裹一下,这样既可防水也有利于物品分类;

  4、有条件就准备好防水冲锋衣裤(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但雨具一定还要准备;

  5、防水登山鞋有条件就准备好些的,反正可以用很长时间(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

(五)、饮水问题

  在短途穿越时,如已知补水困难就应带足饮用水,每人每天大约2升(如不需做FB餐的话)。长途穿越,可在途中的溪瀑、江河、湖塘取水,但一定要观察其污染情况,如:水附近有无人畜活动、有无动物尸体、有无粪便及其他污染物。水中有大量泥沙时要使水沉淀10分钟以上。蚂蝗多的地区,打水时要用敞开或透明的容器,以便能及时发现水中是否有蚂蝗。

  提示:

  1、缺水地区饮水要按计划分配饮用。除特殊情况外,在找到水源前绝不要把水饮尽;

  2、野外取水后,有条件务必使水煮沸后(煮沸5分钟)再饮用;

  3、有条件可以带过滤器和净水药片以替代无法使用加热的情况。

  (六)、生火问题(详见第十一章)

  出行时要携带一种一个以上的火源,如:打火机(多种类型)、火柴、火镰等。有条件最好携带野营炉头、气罐或者燃料罐。在营地生火时要留意营地是否是禁火区,不然除了生存需要不要违规。生火前先准备些干燥的细柴禾(比筷子略细),放在用石头堆好的灶底,再往上面架粗的柴禾,点燃细木用嘴使劲吹,就可以把火吹燃。当下雨或柴禾较湿时,可劈开粗木从中间取干木,砍细后作引火柴(此时需砍刀或其他工具)。

  提示:

  1、看好风向,不要把火堆放在帐篷的上风处,并与帐篷保持一定距离;

  2、离开时用水和土石压盖将火灭掉,并一定检查火是否确实熄灭。

  (七)、露营问题(详情看第十章)

  寻找安全、避风、干燥、平整的高处扎营。此时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如:是否有落石滚石、风向如何、有无动物巢穴、蜂巢等。尽量不要在河畔扎营,除非确定是枯水期,水位不会变化。营地不要紧靠水边,蚊虫较多。

 
(八)、野外生物

  出行时要准备清凉油、风油精、红花油等药物。打绑腿可以有效防止蚂蝗、蛇及其他生物对腿部的攻击。毒蛇大量出没之地可以准备蛇药。

  提示:

  1、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切忌大声尖叫和乱跑。动物一般情况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受到惊吓而误认受攻击而反击。此时镇定大概是唯一的法宝;

  2、世界上只有很少的毒蛇是好斗并主动发起攻击的,除非你不小心踩到它,也许它会愤而自卫;

  3、如不幸被毒蛇咬伤(无法判断是否是毒蛇时当有毒处理),除紧急处理外,心理的平稳会将你的生存可能提高数倍。

  (九)、营养补充(详见第十二章)

  在较长时间的野外穿越中,体力消耗大,排汗多,人体容易出现盐份缺失、电解质失调、营养不足等现象,那样会严重影响体力和健康,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因此要及时补充。

  提示:

  1、携带牛肉干、巧克力等高热量和营养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2、携带维生素合成药片,每日一颗;

  3、每天要补充盐份,吃些含盐食品;

  4、果珍冲剂是不错的电解质平衡饮料(当然还有许多类似冲剂),平时在水壶中放一些随时补充。

  (十)、保暖问题,许多地区(如:沙漠、山区)昼夜温差较大,有的穿越海拔上升大也会出现几个小时就有较大温差(海拔上升温度会下降,-6度/垂直1000M)。注意保暖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和睡觉前。

  提示:

  1、对所到地区可能的最低温度作好充分估计,相应准备保暖衣物和选择合适睡袋;

  2、当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湿后,热量散发的速度是惊人的,此时要尽快换上干燥内衣。有条件可选用coolmax等排汗快干面料的内衣;

  3、高寒地区则需要更专业的装备和知识。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

  1、攀爬和下降除非万不得已,宁可绕行多走些路,也不要尝试危险的攀爬和下降,特别是独自一人穿越并负重时。如必须攀降时,应先卸下背负,空身攀降,然后用辅绳或带子把装备提吊;

  2、平衡在路经险境时(如独木桥、涉水、崖边等)应记住把背包的胸带和腰带松开,以保证能及时迅速卸载而丢卒保车;

  3、夜路除特殊地区外(如沙漠)不要轻易冒险走夜路,很多迷路都是发生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而且夜路很容易造成失足。当不得不走夜路时,有头灯准备是最好的,手电筒会占用一只手,不利于平衡保护;

  4、涉水在不明水深和水下情况时先不要冒然涉过,应尽量想法探明。有携带沙滩鞋的尽量不要光脚涉水,因为容易滑倒和扎伤,还要小心水中的石块,它们常常是非常圆滑,一不小心就会失足;

  5、应将所有遗留的可见垃圾全带走。长途穿越应至少将那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带上,直到有统一垃圾堆放地。所以垃圾袋是必须要带上的。

(十二)、常用装备,穿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难度,不同的时间长短,不同的季节气候,在选择装备时差异很大。有时计划选择不当会使穿越中负累不小,而有时又因为装备不全,感到非常棘手甚至危及安全。出行前在对活动地区尽量充分了解后,仔细挑选应带装备和给养。许多装备用品都有不同的品牌和种类,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慎重选择,给大家列出常用的一些装备:

  1、公用装备:帐篷,炊事用品(炉具、燃料、炊具等),绳索视情况选择携带,专用工具(砍刀、手斧、行军铲等),公 用药品(通用药,紧急救护药等),胶带,营地灯,其他集体专用器材(攀岩器材,登雪山器材等),公用食品营养品,海拔表,指北针,温度计,地图

  2、个人装备:背包,睡袋,防潮垫,手套,帽子,换洗衣物,墨镜,头灯,水壶,个人卫生用品,防晒霜,润唇膏,摄影器材,望远镜,笔记本,笔,个人药品,打火机、火柴,餐具,干湿纸巾,便鞋或拖鞋,个人食品,其他杂品等。

  (十三)、徒步旅行的防病准备,徒步旅行对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无疑可以增强体质,但是,如果不做好徒步旅行的防病准备,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防疲劳。预防的关键在于,一要步姿正确,二是不要心急,三是要会走路,走小路而不走平坦的公路,既使走公路也不走平坦的中心而是走高低不平的路边。

  2. 防脚打泡。万一选鞋不对或步姿不正,行走中感到脚的某个部位有疼痛或摩擦感,可在该处贴上一块医用胶布或在鞋的相应部位贴一块单面胶,在一般情况下,这就可以防止打泡。

  3. 防寒暑。北方徒步旅行要带一些质轻防寒性能好的衣物,如果行走在广阔的北方平原,风速较大,衣着应及时调整。南方徒步旅行,夏季要防暑防雨。

  4. 解渴要适可而止。出发前最好准备一壶清茶水,适当加些盐。清茶能生津止渴,盐可防止流汗过多而引起体内盐分不足。

  5. 热水洗脚去疲劳。

6. 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感冒药、防暑药和外伤药,备一酒精盒浸1~2根马尾。

七、中登协关于户外步行计算方法

(一)中登协《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讲义》给出的路线粗略计算时间的公式:
   
徒步时间=(行军距离/每小时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时(上升用时)+(以上用时×每小时5分钟休息时间)
    例如:某甲由A点穿越到B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9.7km,海拔从A点305米爬升到B点的950米。即旅程预计时间为:(9.7/3.2≈3小时)+(600/305≈2小时)+(5小时X每小时休息5分钟)=5小时25分钟
    注意:此为总行程粗略计算时间,如果负重大于20kg及以上,需要的时间可能要稍为多些,线路的特殊困难地段地点较多需要的时间可能也更多些。此外,如果线路的弯曲转折线路较多,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差就较大,通常会在计算的时间基础上,加上10%-25%不等
(二)拿史密夫定律 (Nalsmith's Law)

1
、《拿史密夫定律》是根据西方人的体能而订定的一条关于徒步旅行者行进速度的计算方法。“一个人在正常负重 (不超过体重 1/4) 下,每小时可走平路 4km ,而每爬升500m,需多加一小时。”
    例如:某甲由 A地走到 B地,两地水平距离为 4km,累积爬升量为500m,则某甲需2小时才可完成旅程。由上引申得每行 1km需时15分钟,每爬升 20m需时 2.5分钟。利用此方法可计算出旅程大约所需时间。
    注意:由于《拿史密夫定律》非为中国人而设,建议参考该定律核算旅程的所需时间,然后按实际的差异再作调整。建议中国人总量的多加 10%—15%。

发表于 2012-7-31 12:52 96 只看该作者
有好多章节发不出来,可能有关键字吧过滤吧!
有需要电子版的加我QQ吗?55916117 加时请注明 野外生存资料
发表于 2012-7-31 17:32 97 只看该作者
好啊,新驴求之不得的好东西。
发表于 2012-8-1 12:21 98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二节 沙漠探险

浩瀚无垠的沙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它不但蕴藏着神秘的古城遗址和众多的墓葬文物,更有神奇的自然景观。而大漠的荒凉和美丽之中却蕴含着无处不在的威胁,这就要求探险者必须有相当的体力、勇气及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人在茫茫沙海之中,是非常渺小的,只有顺从沙漠的规律才能安全地走出沙漠。


   
一、充分的行前准备
   
探险总是和危险联系在一起,但周密的计划、细致的准备会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这也是探险者在困境中求生存的信心所在。
   1、沙漠探险季节的选择
我国沙漠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属于干燥气候带,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温度高达摄氏50—60度,冬季严寒,温度低达摄氏零下20—30度;雨量极少,大多数地区全年降水量不到250毫米;风多而大,特别是风口地带,狂风到来,飞沙走石,内蒙至新疆一带的沙漠每年四月和十一月有季节性强风,常形成沙流。鉴于这些气候特征,选择探险旅行季节时尽量避开炎热的夏季和风季,通常应选在9月至来年3月之间。

2、制定线路和战术

制定探险路线和战术时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在确保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制定出力所能及的探险方案。

首先要考虑的是线路问题,是穿越,还是往返,是探险还是冒险。根据队员情况制定适当可行的线路。

第二要注意的是沙漠情况了解。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冬季探险,白天平均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一般探险者携带的所有装备、食品、水在沙漠中生存活动也不能超过7天,行军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由于这是全自助式无后援沙漠探险,探险者出发时要背负所有的装备和给养,第一天是在高负重情况下行军,对探险者的体能和毅力都构成严峻的考验,根据探险行程,可以在宿营地有计划地预留部分食品,作为返程时的补给。
   
第三沙漠探险可分为无后援式和有后援式。无后援式是指进入沙漠后,就失去了后方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支援,只是在驼队的协作下纵深沙海,大多数探险队采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探险也是有限度的,因为骆驼在沙漠中负重也不能超过200公斤,在冬季,骆驼每隔7—10天也要饮一次水,一次饮水量也在100公斤,所以一般探险天数在10天之内,行程在100—200公里之内。有后援式沙漠探险适用于长距离的沙漠穿越,属于大兵团协同作战,耗资巨大。比如,90年代初期,中日和中英两次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小规模穿越队伍在驼队的协作下,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100公里处东西向穿越,数只支援队用上百峰骆驼,从沙漠南缘的国道出发,每隔150公里向沙漠纵深100公里处投放补给品。


二、沙漠穿越方向判断
正确地判断方向,在广阔的沙漠上行走,因为视野空旷,难以找到定向的参照物,加上起伏的沙丘、高大的沙山和洼地,人们一般不可能走直线,所以,沙漠行军中正确地判断方向是沙漠探险的先决条件。
(一)、用仪器判定方,用罗盘和地图标定方向是早期沙漠探险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根据地图标定目标地区的位置和方位角,然后根据罗盘所指的方位角行进。由于沙漠中不可能沿直线行军,用这种方法在沙漠中行军时要不断地校正方位,不然的话很难到达预定目标。在长距离沙漠探险和穿越中,准确到达目的地或在茫茫沙海中找到预投的补给品是非常困难的。80年代后期,随着个人卫星导航系统(gps)在民间的普及,使得沙漠探险更为精确,在沙漠中迷途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目前所有的沙漠探险队几乎都使用gps导航。
(二)、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
1、用北极星判定方位
北极星是正北天空中一颗较亮的恒星,夜间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正北方。北极星是小熊座的a星,大熊座(主要是北斗七星)和仙后星座位于北极星的两侧。我国位于北半球,终年夜间都可以看到北极星。


2、利用太阳判定方向
 太阳东起西落是最可靠的“指北针”。太阳由东向西移动,而影子则是由西向东移。例如,在我国西部的沙漠,早晨8时,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中午14时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下午8时太阳到正西,影子则指向正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世代生活的维吾尔族驼工,他们就是靠这种方法在沙漠中行走,绝不会迷失方向。当然还有一些较精确的方法判定方向,如“立竿见影”法、手表判定法等都是在沙漠探险中很有用的。
3、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
风是塑造沙漠地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迎风面,坡度较小,沙质较硬。东南面背风,坡度大,沙质松软。另外,沙漠中的植物,如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都向东南方向倾斜。但这里还是要说明的是,上述是沙漠地区的一般特点,风向还因地区的不同而异,沙丘的走向也有所不同,要得出正确的判断,须事先掌握目标地区的气象和地貌。

1人点评 收起
  • 西域雪狼 三、沙漠紧急情况处理 1.寻找水源,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 2012-8-1 12:23
发表于 2012-8-1 12:21 99 只看该作者

三、沙漠紧急情况处理
1.寻找水源,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则意味着地下8—10米的地方有地下水。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尾闾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他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次水,挖了一个15米长,5米深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300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
另外,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或苦水,也可以挖一个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用这种方法每天可以取1升多的蒸馏淡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人不能直接饮用(骆驼可以饮用),必须用蒸馏等方法处理。

另外,沙漠里的水,也不要随便喝。矿化度非常的高,又苦又咸的,非常糟糕。塔里木盆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干旱。来了洪水之后,一些水洼子就会储存一些水。但是,这些水很脏,有一些动物在里面喝水或者洗澡之类的。最好带上净水过滤器。或者带上过滤的药片。

  一般说来,除泉水和井水(地下深水井)可直接饮用外,不管是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还是通过渗透、过滤、沉淀而得到的水,最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那么,怎样进行消毒呢?方法如下:

  将净水药片放入水容器中,搅拌摇晃,静置几分钟,即可饮用,或灌入壶中存储备用。一般情况下,一片净水药片可对1升的水进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2片净水药片进行消毒。

  如果没有净水药片,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碘酒代替净水药片对水进行消毒。在已净化过的水中,每1升水滴入3-4滴碘酒,如果水质混浊,则在每1升水中滴入的碘酒要加倍。搅拌摇晃后,静置的时间也应长一些,20-30分钟后,即可饮用或备用。

如果以上的消毒药物均没有,正巧随身携带有野饮时用的食醋(白醋也行),也可以对水进行消毒。在净化过的水中倒入一些醋汁,搅匀后,静置30分钟便可饮用。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2.躲避沙暴,一般要去沙漠,不要在春季和夏季去。从三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五月份,沙漠的气候变化可谓瞬息万变。风很大,特别是沙暴,容易迷途并危及生命。沙暴到来得异常迅猛,当感觉到好像有种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时,仅在几秒钟之内,天地就变成了黄色,裹着沙尘的狂风铺天盖地,一切能抓走的东西它都要抓走,而且闪电般地抓得无影无踪。打在人身上的沙子就像砂纸一样打磨着每一寸皮肤。

  沙暴真是很可怕的东西。一场沙暴过后,大难不死。抬头一看,所有的景观全部改变了,很容易迷路。一次,当地石油勘探公司的宿营车被沙暴困在沙漠里一整周。车与车之间联系不上,人们都不敢出来,一出来就被沙暴给吹跑了。大家困在里面,好容易沙暴停了。人们打开车门一看:嗬!沙子都已经埋到车轮上。车轮还有1米多高哩!。可见,沙暴的确十分可怕。沙暴的可怕,早已经记载在古人的资料里了。过了这么多年,沙暴同样也叫拥有现代化手段的现代人害怕。沙暴来的时候,首先,天边涌来了黑黑的云,慢慢地,它就向你所在的方向逼近,探险队感到不对,就要从马上下来,用毡子把自己全身包起来,最好躲在骆驼的身边。

万一在沙漠中遇见沙暴,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窒息或被沙暴埋葬的危险。骆驼比较有经验,它就随着沙子的埋伏不断地抖动。这样,就不至于被沙子埋了。人也要随着动一动,这样也就不会被沙子埋了;同时,也不会被沙暴吹跑。余纯顺就是遇到沙暴,偏离了自己的航线,没有找到预先埋好的各种给养,最后不幸脱水而死。

3.对付高温,沙漠里的沙暴,夏天也有。但夏天最大的危险是高温。沙漠里人脱水速度之快,根本是你无法想象的。并不是渴了,你才想起喝水。等你真正感到口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能喝水了,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了。一进沙漠,你就要不停地喝水,够喝就行了。哪怕你不觉得口渴,哪怕你不想喝,只要你一小口一小口的喝,就可以了。另外,还要记得带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参加沙漠旅游,切莫单独行动,要随身备足饮用水,并与骆驼建立良好的关系,骆驼是你在沙漠中最可信赖的朋友。

  4.学会与骆驼相处,骑骆驼时,要防止骆驼站起来和卧倒时将人甩下,在这时要抱紧驼鞍或驼峰。平时不要靠近骆驼的后脚和头部,以防它踢人和用嘴喷人。骆驼虽然温顺,但受惊后却很危险,要防止突然的响声如突然的喊叫和刺目的颜色、突然打开色彩艳丽的自动伞等,会剌激骆驼。长途骑骆驼不要绷着劲,要顺着骆驼的步伐自然骑坐,随时调整坐姿,并适时下来步行一段。

  5. 对付草蜱子,夏天,沙漠会出一种非常可怕的小生物。我们叫它草蜱子。那个东西的嗅觉非常敏捷。人往哪里一站,它闻到人身上的味道,就会从四面八方爬了过来,一个劲地向人的身边凑。本来,它的身体只有绿豆那么大,暗红色的。等它吸完血之后,身体就会膨胀5-6倍。它的嘴就像锯子一样,把人的皮肤切开,整个脑袋伸进皮肤里吸血。吸一次,它就可以好几年不用再吸血了。而且,它在吸血的时候,同时也分泌一种使人麻醉的东西,这样人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等到有人发现另一个人的头上满是大包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虫子已经吸了好久的血了。所以,对付这种虫子,要做好防护。衣服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空隙,衣裤之间要连得很紧,像石油工人经常穿的连裆裤最好。

  发现虫子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人的皮肤里,就是把它拽出来,也只是把它的身子拽了出来,它的头部还在人的皮肤里。它就烂了,会感染人的皮肤。这样,你可以点一支烟,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这个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6.夜行晓宿,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取决于三个相互依赖的因素:周围的温度,活动量及饮水的储存量。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如果人们将水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便随之增加了。专家们有一句警语:“不要与沙漠对着干,而要去适应它。”  有一个英国飞行员,迫降在西撒哈拉沙漠后,在11天内步行了224公里而获救,秘诀就在于“夜行晓宿”。如果在白天行走他所带的水是绝对不够的。

   7、对付沙漠里的动物不要随便招惹野生动物,比如野猪、狼等。平时,你不去主动袭击它,它也不会攻击你。但是,一旦把它惹火了,它就非得和你拼命不可。另外,沙漠里的一些小动物,诸如野兔等,也不要打它吃。因为,这些动物身上往往有很多病菌。吃了之后,就很难保安全。不要在很热的时候,图一时的痛快,脱了衣服就往水里跳,湖里也许有很多危险的东西。

8、学会在沙漠中走路,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在沙漠中行军要走得舒服,就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防沙套(雪套)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脚就会被磨破。
9学会用双杖走路,负重在沙漠中行军,在松软的沙丘上下翻越,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用双杖行走能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节省很多体力。

10
不要怕走弯路,一望无际的沙海,并不是一马平川。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上陡坡。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如果有驼队的话,踏着骆驼的蹄印走,可以节省很多体力。在沙漠探险中,在前面带路的人很重要,要能找出好走的路,并且采用慢行、每小时休息10分钟的方法,一般队伍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11、沙漠露营,在沙漠露营和在其它地区露营还是有区别的。通常要注意两点:一是营地要选在避风的地方,又要防止流沙的掩埋,这类地方往往是在沙丘之中的平地上;二是营地万万不可扎在红柳、胡杨树等植物附近,因为在有植物的地方,往往寄生着一些有毒的虫子,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塔里木蜱”,通常成活在红柳和胡杨树下,这种“蜱”携带一种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一种致命的病(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小时内死亡。
在冬季,不会有大风,也没有咬人的毒虫,露营地点的选择也比较随意。冬季的夜晚非常寒冷,即使用双层帐篷,帐内也会结很厚的霜。在沙漠中有许多枯死的树木,最寒冷季节也可自己动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烧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烧热的沙子上。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全自助极限探险,探险者可以不带帐篷,以减轻重量。


   
四、沙漠生存原则

首先,做好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沙漠中遇险。预防措施包括下面四个方面:动身前要通告家人朋友自己的前进路线以及出发与抵达的日期,这样做的好处是家人朋友可通过抵达日期内未抵达来判断旅行者可能遇险,并组织搜救队伍沿前进路线附近进行搜救,以提高搜救准确率和成功率。出发前喝足水、带足水、了解找水的各种方法临出发前要给身体补充足够量的水分,并根据个人能力和行程携带足够量的饮用水。同时,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在沙漠中寻找水的各种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带好沙漠旅行装备沙漠中风沙大,易迷路,夜间气温低,因此防风沙的护目镜、指南针、GPS以及保温衣物和帐篷是沙漠旅行的必备装备。此外,旅行者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携带其他装备。
    其实防止迷路,沙漠地区景物单调,常常使人迷失方向。沙漠地区因风的作用,沙丘移动,道路不固定。寻找辨认道路可根据地面上的马、驴、驼的粪便来辨认,有规律者,一般是人畜走过的路线。如实在无路可走,可以沿着骆驼的足迹行进。在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上,道路少但比较顺直,变迁不大,只要保持了总的行进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区,个别路段会被覆盖,出现左右绕行的道路,这种绕行距离一般不会很远,应及时回到原行进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岐途。在沙漠地区,还应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楼的迷惑。
    五、沙漠遇险自救
   
减少身体内水分流失夜行昼宿,不可在烈日下行动,在阳光直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选择阴凉处多休息,少用力;勿抽烟,少说话;尽量少吃或者不吃东西;不要用嘴呼吸,用鼻呼吸。
    在沙漠中不能穿短袖衣裤。穿衣戴帽既可隔绝外界的热空气,还能防止热辐射。头部除戴帽之外,还可用毛巾或布等包盖,避免头部暴晒。若能挖一沙坑,上覆以雨布等物,既遮挡了太阳的直射,又能减少炎热的地表沙传导的热量。躲避阳光时,人们采取的姿势也颇有讲究,坐姿较卧姿比躺卧姿势每小时可减少排汗液150g,因为坐着比躺在地上受阳光辐射小。

寻找水源和含水植物地面比较潮湿,长有芦苇、芨芨草等植物的地面下一般可以挖掘到水源;有昆虫、走兽(尤其是骆驼)、飞鸟出没的地方附近一般有水源;干涸的河床或者群山间的低洼地很可能找到水源;此外,牧民废弃的牛羊圈可能有水源;一旦发现远方出现乌云、雨水或者闪电,马上开始朝那个方向寻找;沙漠水源中的水往往含有碱性矿物质,所以不要直接喝,要滤过后再饮用;骆驼刺、龙舌兰的花茎、桶状仙人掌及其果实、柔软鲜嫩的绿色植物一般都含有较高的水分。

    我国沙漠地区找到的通常是含矿物质较多的盐碱水,为获取可饮用的淡水。可挖一个直径1.5m、深1m的沙坑,上面覆一层透明洁净的塑料薄膜,四周用石块或沙子压牢,再在塑料薄膜中间放一块小石头,使之呈漏斗状。在这个漏斗状的薄膜尖端下面预先放一个接水的容器,阳光透过塑料膜使湿沙坑中的水气蒸发,水蒸气遇到塑料膜结成水滴,顺漏斗状的塑料膜滴入容器中。据试验,这种简易的太阳蒸馏法,每天可产生淡水约1.5L。冬季在沙漠中,可将苦咸水装在容器中冻冰,以使其淡化。结冰的即为可饮用的淡水。
    合理饮用水在缺水的情况下,水的合理饮用极为重要。应该采用“少量多饮”的方法。试验证明:一次饮1000mL水,380mL则由小便排出;假若分10次喝,每次100mL,小便共排出80-90mL,水在体内就能得到充分利用。每昼夜喝水500-600mL,在5-6天内对人体不会带来害处。
    寻找食物可用枪或设套捕捉野兔;以设套、挖洞等方式捕捉鼠类;沙漠地区可食的植物有沙枣、沙蓬、小根蒜、肉苁蓉等。必须指出的是,只有在充足的饮水条件下,才能进行猎捕动物、采集食用植物的活动,否则体力消耗过大,也容易消耗体内水分。
    沙漠中暑的救治,沙漠中暑是非常严重的病症,死亡率很高。特征是体温非常高,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此时应将患者抬至阴凉处,脱掉衣服,向患者身上泼凉水,同时,不断向患者全身扇风降温。当患者清醒后给他喝凉盐水。

建造御寒防暑的避难棚,建造时间选择早晨与傍晚;不要直接在沙漠里搭建,最好挖掘沙地,建造地下避难棚。

六、沙漠遇险救救

1
发出求救信号,夜间可在高处点燃火堆;白天可以点燃青草放出白烟;在易被空中或地面发现的地方用石块或者其他物品摆放求援信号;用镜子或其他反光的金属物作信号反光镜,每隔一段时间向地平线方向闪动一次,以便让救援飞机发现。迷途遇险的人员最好穿白衬衣,白衣服可反射太阳辐射50%,也便于救援者发现。


2
、做标记,在前进过程中留下记号可将沙漠中的石块摆出一定形状留在行进路上;将饰品以及多余的衣物沿途摆放。
最后,在沙漠中遇险获救后,要做好以下几点:


3
、不要猛烈饮水进食。认真总结遇险原因和求生经验在沙漠中生存,必要的生存技巧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缺水、干渴、炎热、孤独的沙漠之中,失望、焦虑的心理会促使人精神失常,缩短生存的时间。为此,沙漠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平时要加强自身克服困难、战胜孤独、争取胜利的勇气和心理训练。

发表于 2012-8-1 12:22 100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户外探险活动

第三节、抱石探险


一、抱石简介

  抱石(bouldering),直译为抱石,指攀登者在无绳索的状态下攀登不超过5米高的大圆石,不依赖任何外在的辅助力量,只靠攀登者的自身力量完成攀登过程。抱石运动极大的磨练人的勇往直前的意志和精湛的攀登技巧,因而使这项运动极富刺激性,它要求人们在各种高度及不同角度的岩壁上,连续完成转身、引体向上、腾挪甚至跳跃等惊险动作,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身,是一项刺激而不失优美的极限运动,被全球的攀岩迷们称为"峭壁上的芭蕾"。因攀登者在攀爬时可集中精力,充分享受攀爬的乐趣、体验后的快感,因此这也是全世攀岩队伍发展最为迅猛的原因之一。

  抱石是攀岩的一种形态,但是与多数攀登形态最大不同处,是抱石不用绳索等器材保护,因而攀爬高度不高,以确保攀登者坠落无危险。而方法也异于一般攀登确保,抱石(spot)其目的也非使攀登者远离地面,而是使攀登者坠落时,身体为垂直地面,避免使攀登者因坠落而造成背与头部伤害。此外抱石的难度分级也异于运动攀登

  抱石因少了绳子的束缚,因此比起须要保护的运动攀登,抱石更充分展现力与美。自1998年起,欧洲有了正式的抱石国际赛"Top Rock",1999年起抱石赛被纳入世界杯赛程,平均一年有6场赛事。此外,在法、意两国也有固定的国际赛事。自1999年起亚洲极限运动资格赛(X-Games)将抱石纳入部分赛程。2001年第一届亚洲抱石锦标赛在台湾举行。2002年起部分国际赛亦将抱石赛纳入赛程。

室内人工岩壁攀登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1987年举行了第一届室内人工岩壁攀登比赛,这种岩壁是用现代科技材料模拟峭壁的形状制成的,它的出现不但为攀岩爱好者创造了极方便又良好的健身和训练条件,也标志着攀岩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人工岩壁比自然场地更惊险和难以攀登。而且它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攀登的支点和路线可根据运动员的水平任意设定、对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人都很适用。

  抱石是最原始的一种攀登形式,它的攀登形式直接,动作夸张、漂亮。它因少了绳子的束缚,因此比起须确保的运动攀登,抱石更充分展现力与美。抱石从一开始起,就带着向难度挑战,展现人体攀爬潜能的意味,具有夸张的力度美感。抱石中常见腾挪、窜跃等大幅度动作,或者是使用极滑的、极小的支点,总让人发力、怒吼、晃荡、摇摆,躯体和肌肉极度曲张,令人叹为观止,具有极强的欣赏性。抱石适合:15-45岁人群

二、抱石益处

1、抱石是一项全身心、由内而外的综合体育运动,既能锻炼人身各部分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增强自信心,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压力。

  2、抱石是极其消耗体能与热量的全身运动,能锻炼到身体各个部位每一条肌肉,可以在短时间内蚕食身体各部分的多余脂肪和赘肉,达到重塑体型的效果,因此在国外,备受青年女子青睐。

  3、抱石是全身心运动,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及青少年来讲,是最好的身体均衡发展的锻炼活动,同时对其自信心及坚强性格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抱石运动特点

1、抱石的攀登形式直接,动作夸张、漂亮。抱石从一开始起,就带着向难度挑战,展现人体攀爬潜能的意味,具有夸张的力度美感。抱石中常见腾挪、窜跃等大幅度动作,或者是使用极滑的、极小的支点,总让人发力、怒吼、晃荡、摇摆,躯体和肌肉极度曲张,令人叹为观止,具有极强的欣赏性。

2、抱石必须的装备。抱石的必需装备只有攀岩鞋和镁粉袋,落地不好的线路可能还需要一些抱石垫;但无论如何,这比传统的主绳、安全带、铁锁、扁带、下降器、快挂等要简便得多。号称贵族运动的攀岩,终于有了平民化的分支。

3、攀爬时交流方便,气氛热烈。抱石因为线路较短,可以让一大群朋友轮流不断地尝试,容易形成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氛围。而且抱石路线一般比较密集,使得抱石者有机会聚集。大家一起分享信息,研究动作;共用抱石垫,互相保护;每个人都受到关注,每一份帮助都发自内心。这正是体育的精神所在。

4、容易实现难度突破,不断进步。传统攀岩中20米的路线常使人筋疲力尽,因为体力不足而无法攻克难点;而且即使离终点一步之遥脱落,也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抱石就不同了,本来不高,动作也少,这一步做不了就反复练,完不成可以跳下地马上重来,不会有什么遗憾。还可以让高手演示,近距离观摩,手把手指点,非常容易提高。

5、抱石资源丰富,路线开发简易。攀岩开发一条难度路线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选择、清理、高空作业设置保护点等等,所以好路线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抱石路线的成长速度远胜于此。一片散布乱石的谷地,一双识货的慧眼,加上大小几把刷子,就能立即产生数条抱石线路。

6、拍照及摄像方便。摄影师可以纯粹地从美学和观感的角度来选择拍摄位置。没有任何技术操作的障碍,上下左右都很方便,与抱石者的交流也很方便,甚至可以很容易地摆出特定的吸引观众的姿势。这样的素材将为推广攀岩运动,吸引商业投资作出极大的贡献。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