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户外知识

历时四个月收集无数户外网站---野外生存教程(个人编辑版)

查看:255813 | 回复:509
发表于 2012-6-5 19:15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五章 户外探险、救援基础知识

第五节、野外距离时间估算

一、野外旅游目测距离

1、利用行人作参照物直接目测距离

要牢记并使用以下口诀观察行人目测距离:“五清六不清,七空八不空,千米看劳动”。具体目测判断的方法是:人在500米时可以通过其衣着和体态动作分清男女,在600米时就分不清男女了,所以叫“五清六不清”;人在700米行走时可以看到其迈步时两腿形成的空间,但在800米时就看不到两腿形成的空间了,叫“七空八不空”;人在1000米的时候只能看到坐、站和劳动弯腰等大一点的动作变化,其它就分不清了,所以人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千米看劳动”。在2000米的时候人体只是一个小黑圆点,就什么也分不清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为了防止人们视觉上的误差,还要记住“低误远,高误近”,就是说人体目标在比较低的地形上时容易误远,人体目标在比较高的地形上时容易误近。


2
、是利用电线杆作参照物目测距离

村庄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是50米。城镇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00米。高压电线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是200米。微波接力塔两塔之间的距离一般是50000米(50公里)。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距离来目测判断你要寻找目标的距离。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线杆的制作工艺及质量的提高,电线杆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步加大,这是在目测距离时应该注意的。

3、是利用眺远法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目测距离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原理利用人体两眼之间的间距来进行的。大家都知道在三角函数中,知道两点就可以求出另一点,人体两眼之间的间距大约在0.1米(10公分)左右,当你知道前方目标的间隔(米)时,就可以利用眺远法目测实际距离。具体方法是,向前伸直左胳膊竖起大拇指先闭上右眼,睁开左眼,顺大拇指右端对准前方(左眼、大拇指、参照物三点成一线)的参照物一端,如电杆等,然后闭上左眼,睁开右眼再看大拇指右端的移动变化,判断出这两点的距离是多少米,再乘以10,就是这个目标的距离。当然这种方法必须经过反复的锻炼才能提高目测距离的准确性。


4
、是利用物体形象目测距离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目测者通过长期观察已知距离的物体,在一年四季的视觉变化来目测判断距离的。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是作为军人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训练的项目,掌握它的难度很大,一般人员不易掌握。利用人体肉眼目测距离最常用的方法大致有这四种。还有其它一些不太常用的方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目视估算距离:

1、伸直右手手臂,竖起拇指放在眉心位置。先闭一只眼睛,对拇指内侧看到事物做出记录,然后闭上另一只眼睛,看同样的右手大拇指内侧,在目标区域的大致位置。

估算两眼间目视的目标区域大致距离。如一个士兵正常每步75厘米,普通成年人身宽五十厘米左右,楼房层高三米以内、三扇的窗户宽在两米左右,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米。用目视测距范围

内可利用的地物估算出两眼间目视的大致目标区域距离。人的瞳孔间距约6cm,单臂长约60cm,二者之比为10倍。相似三角形原理。因此:估算的目标区域距离 × 10 =目标距离(这种测算方式只能大致估算距离,误差因人估算能力有所区别)

2、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
  距离(米) 分 辨 目 标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
  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
  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可分。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3、用指北针测

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

4、用臂长尺测

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臂长尺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

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大分划-小分划。
  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这个侦察员先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分划,然后照直后退30米处又测得该两地物的间隔是5个分划。把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
30×5=50米。


4
、用望远镜测
  用望远镜测量距离的方法是:拿起望远镜,先调整一下目镜的间隔和焦距,便能清晰地看到:在右镜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十字分划。从十字交点起,左右的叫方向分划,上下的叫高低分划。每一个大分划是十密位,每一个小分划是五密位。
  测量方向角时用方向分划,测量垂直角时就用高低分划。测量时,要持平望远镜,用任一方向分划(或高低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读出到目标另一端间的密位数,即为该目标的方向角(或高低角)。

如果所测两目标间的方向角,大于望远镜的全部方向分划数,可在两示间选一辅助点分段测量,再将各段的密位数相加。
  测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后再根据已知目标的宽度(或高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距离=目标宽度(或高度)×1000密位数
  例如,已知某目标的宽度是100米,测得其方向角为70密位,到该目标的距离则为:  100米×1000/70=1429米

6、步测。用双脚测量距离,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步子有多大?走的快慢有个谱。不然,也是测不准确的。
  《队列条令》上对步子的大小有个规定,齐步走时,一单步长七十五厘米,走两单步为一复步,一复步长一米五;行进速度每分钟一百二十步。
  为什么规定步长一米五,步速每分钟一百二十步呢?这是根据经验得来的。无数次测验的结果说明:一个成年人的步长,大约等于他眼睛距离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从脚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长就是75厘米。
  还有一个经验:我们每小时能走的公里数,恰与每三秒钟内所迈的步数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钟能走五单步,那每小时你就可以走五公里。

发表于 2012-6-5 19:16 显示全部帖子
五章 户外探险、救援基础知识
第六节、野外辩别方向技术
我们在郊野活动,指南针可能因进行活动时损坏而失灵,因而用其他方法找寻方向的技巧亦应稔熟,并能灵活运用。以下是三种有效的方法:
1. 利用太阳、月亮和星座。
2. 利用太阳和手表。
3. 利用天然景物。
    一、利用太阳
    天空依顺时针方向运转,这现象是因地球环绕太阳运转及自转是逆时针方向所形成。所以,我们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升至最高点时(日过中天,亦即中午时分),太阳的位置在我们的南方;太阳再向西方走,亦即是日落。太阳下于地平线后依然往西走,第二天早上从东方升起。由于地轴倾斜,北半球在夏季里,太阳照射时间较长,因此太阳会较为早些升起于东北方,而较迟时间落下于西北方。相反,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照射时间较为短,因此太阳会比较迟些升起于东南方,而较早时间落下于西南方。
    所以太阳的阴影亦可以作为找寻方向的方法,如下表一及图一所示:


竖立木棒据其阴影可找寻方向,其方法如下:
    将木棒垂直插在地上(图二),以木棒的根部O点为圆心作一个圆周,以上午某时木棒阴影与圆周线之相交点作A点,又以下午木棒阴影与圆周线上另一点为B点,AB弧中点与O点之连线则为南北指向线。


    1. 利用太阳和手表测方向
    1.1 将指针的手表表面平放,转动手表使时针指向太阳,将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于表面时针尖端,转动手表使幼枝阴影重叠于时针上,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夹角分中,此分角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1.2 将指针的手表表面平放,令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于表面之中心点,转动手表使幼枝阴影与时针重叠,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夹角分中,此分角线所指的向就是北方。
    1.3 将指针的手表表面平放,用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于表面之中心点,转动手表使阴影线之位置为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之夹角分角线(即分角线指向太阳)、则中心点与表面数字12之联线向为北方。

           
    2. 利用太阳的位置推算方向
    太阳约上午六时由东升起,至中天时约中午十二时,约下午六时运行至西方落下。它由东水平线至西水平线转运了180度,所需时间为十二小时,即上午六小时,下午六小时。由此我们便可以由手表指示的时间推算方向,其方法为:
    2.1 紧记每一隻手掌的大姆指至尾指之距离代表一小时。
    2.2 紧记中午12时正太阳位置在正南方。
    2.3 紧记上午六时至中午十二时前,手掌以顺时针方向移动。而中午十二时至下午六时前,手掌以逆时针方向移动。
    2.4 测量时面向太阳,伸直一只手,手指散开,用大姆指或尾指搭着太阳,然后根据当时是上午或下午几时,再用上述第3点方法移动手掌,最后移动到的手掌直指向的方向便是正南方位。


    例一:上午十一时
    方法-:测量者面向太阳站立,伸直手掌用大姆指或尾指搭着太阳顺时针方向那面,因为12时是正南方,而11时距离12时是一小时,是一只手掌位,因此现在这手掌所指方向便是正南方位,如图二所示。

  

    例二:下午三时
    方法-:测量者面向太阳站立,伸直手掌用大姆指或尾指搭着太阳逆时针方向那面,因为12时是正南方,而下午3时距离12时是三小时,是三只手掌位,因此最后栘动那只手掌直向的方向,便是正南方位、如图三所示。
    二、月亮
    月亮是地球唯一之卫星,其光亮是反射太阳光线,由于其运行位置于不同方位,受光球面因而经常变化,我们见到月亮是由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受光球面有圆球,半圆,弯月等不同形象,称为「月相」。月相之变化,在时间和出现方向有一定之规律,因此,只要知道月相和时刻,就可以找寻方向,以下是月相及其位置(表二)。

1.独株树的阳面(即朝南方向)枝叶茂盛,而阴面(即朝北方向)枝叶较稀疏。
2.在密林中,岩石南面较干,而岩石北面较湿且有青苔。
3.桃树、松树分泌胶脂多在南面。
4.树墩的年轮,朝南的一半较疏,而朝北的一半较密。
5.山沟或岩石等物体积雪难以融化的部位,总是在朝北的方向上。
6.蚂蚁的洞穴多在大树的南面,而且洞口朝南。
7.一些自然村落一般都是集中在山的南侧,而且大门多数是朝南开的。一般古庙、古塔、祠堂等建筑物都是坐北朝南的。
8.若是夜晚天空可看到的星星,只要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的方向便是正北的方向。

发表于 2012-6-5 19:16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五章 户外探险、救援基础知识
第七节、户外恶劣天气及紧急情况处理
一、脱离团队
    在野外,脱离团队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发前应再三强调纪律性;安排一个副领队押后。 个别队员因体能下降或别的原因(例如中途径上厕所)暂时离开团队时,应马上通知前面队伍停止前时,原地休息,并安排专人陪同离队个别队员,无论什么情况,必须二人以上行动,严禁单独行动,    同时,也要做好万一脱离队伍的准备:
1、 全体队员必须明确每天的路程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可以全部依赖领队而盲目跟从。
2 、每个人都要带地图、指南针、水壶、粮食、灯具、救生盒等必需的个人装备,绝不可出现多人共用某种装备的情形。
3、万一离队时,如果确信自己可以继续走到目的地,就要继续前进,直到和队友会合(编者:不建议采取);如果体能有限或过分恐慌,应先留在原地, 再想办法回到团体行进的路线或上一次的宿营地寻找避难所,等待队友救援。
4、领队应随时注意清点人数,一旦发现有人离队未归,应马上安排整个团队或在原地等待或派人搜寻。
二、迷失方向
    在人迹罕至的野外环境中。尤其是在灌木从生的树林里或是遍布大石头的地方,容易因看不清楚足迹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有时也可能在雨中、雾中或傍晚时分因视野不开阔而迷路。
    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首先,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尽量找回自己有信心找到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
    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有信心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
三、没能按照计划到达营地
    进行野外活动时,如果比预定的时间晚,并且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天已变暗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如果路程很明显,现在的位置也很确定,同时也已离目的地不远的话,就可以点灯继续前进。
2、但如果发生了其它的不利情况,例如下雨而气温下降,或迷路无法回到原地,或队员中有人身体不适。或在黑暗中行动很危险的话,就要预防万一而决定在当地露宿过夜。 此时,如果带有帐篷且找着可以设营的地方,那就可以按照一般的方式来设营过夜。但如果没有携带帐篷或地形处在斜坡上,无法设营时,就尽量多穿衣服,注意保暖。若是携带了食物和炉具的话,就可以调理用餐。
3、为了预防万一,平是就要养成带好充足的水和应急食品的习惯。
四、遭遇毒蛇
    在野外遭遇毒蛇时。经常是在以下的情况发生:无意中踩到蛇;抓树枝触到蛇;早晨收拾背包时发现蛇;等等。
    这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极大的恐慌,一旦被毒蛇本能的自我防卫而咬伤则非常危险。 预防蛇咬的措施就是要准备一根手杖,边行时边打草惊蛇,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识趣地离开,如果发现了毒蛇,最好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咬伤的办法。另外,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就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并带好蛇药。 需要捕捉或杀死毒蛇时。应尽量用石头或“丫”形树枝打或控制住毒蛇的头部,尽量不用手去接触蛇,并将蛇放在布袋里。因为毒蛇的毒牙向内弯曲,在布袋内不易伤人(注意:捕蛇非常危险,不要轻易尝试)
五、遭遇猛兽
    除了饥饿的肉食动物或受伤的猛兽以外。一般的动物很少主动袭击人类。只要我们不侵犯它们,它们就不会发动攻击。但是,在狭路相逢或者我们携带的食物吸引它们时,就相当危险了。 在行进过程中大声地说话、吹哨子,都会惊坳一些野兽,它们会识趣地离开,如果与熊、野猪等猛兽不期而遇,也不要表现过分惊慌,慢慢地眼看着它保持微笑后退着远离它们,有时野兽会自己走开。碰到狼、野狗时,千万不要转身逃跑,应蹲下身捡拾石头、木棍。并背靠石壁或大树,防止它们从后面袭击,并伺机爬到树上避难。
六、蚊叮虫咬、蚂蟥骚扰
    会咬伤人的蚊虫有两种:
    一种是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预防的办法时使用防蚊喷剂或蚊香,不过这样会污染环境。相对环保的方法是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
    另一种是蜜蜂、黄蜂、大胡蜂等。被蜜蜂、黄蜂或大胡蜂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蜜蜂叮咬后通常在伤口内留有刺囊,应该用刀片将其它刮出,用香皂和水清洗伤口,容易过敏性休克的病从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它人如何在被叮咬后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七、高空落石
    若遭遇严重落石处时,须趁停止落石的空档,迅速逃离现场,事先应寻找能躲避落石的大岩石下或转弯角落,以便通过。切实保护头部,戴上一些保护器物(如头盔、厚衣物、木板、铁锅等)较为妥当。
    应该尽量避免人为所引起的落石,如果在多岩石的场所不小心碰落了石块,应高喊“注意落石”,通知下面的人,避免因此造成大事故。队伍行进中遭遇有可能引致落石的徒坡地段,应该保持一个安全合适的距离。
八、暴雨
    遭遇暴雨时,领队应根据行进的路段和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
1、继续行进时,因暴雨影响能见度,应更加注意辨别方向。雨湿路滑,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进行安全。
2、避雨时,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3、在宿营时遭遇暴雨时: A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大小决定是否要作出营地转移决定,将帐篷转移到安全地点; B对帐篷进行加固,挖好排水沟; C将帐篷内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 D必须轮班外出值班,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危险存在,马上撤离帐篷。
九、雷击  
1、预防:
(1)、天空上塔状积云雨来临容易形成雷电。
(2)、头发竖起或者皮肤发山颤动容易遭到雷击。
(3)、如果气象预测有雷暴雨。
(4)、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或者溪谷中活动。
(5)、不要到高而空旷的地区活动。
(6)、注意观测积云雨是否增大增强。
2、躲避雷击的方法:
(1)、观测天象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严禁躲在铁皮屋里,岩石下比较较好。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五分之一及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2)、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如果是在海岸线,很所小石头,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切勿打手机,可以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
(3)、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是带有金属的眼镜框、皮带扣头、登山杖等一定要拿下来。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
(4)、 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
     注意:在高山被子雷云笼罩时,雷电也会从侧面来袭。因而,要特别注意;山脊很危险,躲在山脊下方的平垣地区较安全,不可大伙儿挤在一起,要尽量采取低姿势,所有的金属类都要拿下来,放在背包里。在打雷时,海岸线穿越躲在有许多小石头的地方半蹲下也是好办法。如果有大石头,可躲在与大石同高的距离内,但记得不要贴着大石头了;如果是在森林,躲在与树林高度同距离内的地方也可以,但是,大树正下方不可以,切切!注意一点水是容易传电,所以有积水的地方很危险,严禁站在水里,站在垫板上或踏在背包上都比较安全。
3、危机处理:
(1)、及时急救,仍有生还机会,不能放弃。
(2)、患者平卧,宽衣,解带。
(3)、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
(4)、用手指或者针,针刺人中穴、十宣(十指尖),涌泉、命门。
(5)、等有心跳、呼吸,再及时送医院。
十、洪水
    持续降雨容易引发洪水。原来清澈的水一下子变得混浊就是同山洪暴发的先兆。这时,应先择高大的树顶作为避难所,及时向高处转移。如果不幸落入水中,应拼命抓住自己的背包(背包可充当救生圈),或者抓住随山洪冲来的大树木。 切勿低估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会集涌而下,于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游人适在溪中,极易为洪水冲走,引致伤亡。
1、预防:
(1)、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
(2)、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
(3)、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
(4)、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
(5)、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                   2、危机处理:
(1)、峡谷、溪谷活动中天气恶劣变坏,下雨的时候要密切注意观察下雨量的变化,
(2)、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溪谷。
(3)、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
十一、沼泽
    沼泽地形主要是淤积而成的, 山脊两坡面顺势而下形成的合水线,把汇集的雨水经过比较长的距离后流进水库,随雨水冲下来泥土细沙,在进水库时雨水流进水库去了,但淤沉下来的泥巴却留了下来,形成烂泥潭——沼泽。
友情提醒:在水库或者河床边上的冲沟渡河,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地形,选择好合适的坚固地段渡河,能绕即绕过去,不要冒险尝试。渡河前要准备好绳索,按照野外集体渡河战术去操作。
1、预防:
(1)、团体行进时,万一遇到沼泽地和湿地,留心观察,评估风险,不可冒进。
(2)、通过时每5个人用绳索进行结组连接,人与人之间保持2~3米的距离纵向行进。有队员不幸落入沼泽,可获得队友的及时救助。
2、危机处理:
(1)、如果个人行时时落入沼泽,千万不要乱动,用力挣扎只会越陷越陷深。
(2)、可以松开背包带,把背包带放在身后,仰卧在背包上抽出一条腿,再抽出一条。或者把背包放在胸前,仰卧在背包上,“游”出沼泽地。
十二、森林火灾
    除闪电和干燥气候引发的大火外,人为疏忽是山火的最大隐患。
    应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严格野外用火制度,不乱丢烟头、火种。
    野炊时,准备一桶水或沙土放在营火旁边,随时备用,撤营时,必须将营火完全熄灭才能离开。
    一旦发生山火,在燃烧初期应尽量灭火;火势失控时,尽量顶风逃往山下或河边等安全地带,避免被火围困。如已被火围困。可采用砍伐或在主动放火,利用火烧后周围的树林、灌木形成空旷地带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十三、地震
    地震发生时,马上熄灭营火,尽快逃往空旷地或大树底下,而在山的斜坡则非常危险,地震可有引发泥石流。绝对不可进入洞穴中。
十四、崩塌,崩塌广泛出项在山坡、河湖岸、海岸上。
    1、形成条件:
(1)、通常在50米以上急陡山坡或者河、湖、海岸上,坡度在30-60度上。
(2)、其次是岩溶裂缝发达,结构破碎。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
(3)、特别是岩层面与裂缝面与山坡方向一致时,更容易发生崩塌。
(4)、暴雨时或经连日豪雨,天然或人工斜坡经渗进大量雨水后,极易引致山泥倾泻,引发山体崩塌。
2、预防:
(1)、暴雨时或连日豪雨后,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
(2)、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显示斜坡内的水份已饱和,斜坡之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梯级状,露出新鲜的泥土,都是山泥倾泻崩塌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
(3)、如遇山泥倾泻崩塌阻路,切勿尝试踏上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小径继续行程或中止行程。
3、危机处理
(1)、队友被山泥崩塌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伤亡
(2)、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准备适当工具进行救援。
十五、滑坡
    根据速度分四类
    高速滑坡——最危险,每秒形成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滑坡的主要特点: 多出现在暴雨与冰雪融化的季节,且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特点。
十六、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生。
    1、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
(1)、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2)、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
(3)、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
     2、预防:
(1)、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谨防山洪、滑坡、泥石流。
(2)、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山。
(3)、不可存侥幸心理。
3、危机处理:
(1)、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
(2)、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3)、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
(4)、切勿上树躲避。
十七、中暑  (详见第三章第一节)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分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
    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十八、失温(详见第三章第九节)
(什么是风感温度?什么是高空风?什么是中心体温的部位?参考: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手脚表面是35度)
    导致失温的原因: 衣物寒湿、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
    失温的症状: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失去意识。
    参考温度: 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37度-正常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33度-严重,意识模糊。
               30度-无针刺感觉意识
               28度——死亡
   危机处理:
   [推荐记住两个字即可避免失温——“勤快”,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
(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
(3)、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4)、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5)、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6)、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中心重温。
(7)、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
十九、高山反应
    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为760毫米汞高,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通常海拔超过3000米即为高海拔地区,一般人到这个高度就开始有高山反应了。
    高山反应是因为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随着气压降低而降低了,使氧气不能充分进入人体血液,导致高山反应。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气候环境,反应各有不同。关键是每个人的适应不同。以前上到6千米都没有高山反应,并不能代表这次你上个4千米也没有反应。
    1、主要症状:头昏,耳鸣,呕吐,口感差,不想进食,昏昏嗜睡,微发烧。严重者反应迟钝,呼吸急速,情绪不安,精神亢奋,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   
    2、预防:
(1)、控制每天上升高度,每天上升高度尽量控制约700米左右。
(2)、行程合理,勿过渡疲劳。(编者:有多名山友反应,控制负重问题很重要。)
(3)、大量喝水,饮食均衡。
(4)、勿早睡,勿动脑,轻微活动,主动适应。
(5)、睡眠充足,除非很需要,尽量不要服食药品。
3、危机处理:
(1)、供吸氧,快速下撤,尽快下撤到海拔较低处,脱离高海拔地区。
(2)、患者休克,优先处理,注意失温等并发症。
发表于 2012-6-5 19:16 显示全部帖子
第五章 户外探险、救援基础知识
第八节、正确使用登山杖
      手杖并不是单纯的拐杖那么简单,根据国外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坡时,膝盖部分的受力在没有使用登山杖的时候比使用登山杖的情况多出22%的大腿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多出21%。
    在山地运动中,人平均每小时能走3公里,一天走8小时,即每天走24公里;人的步幅约80公分,一公里约走1250步,每天走24公里,即30000步;以一个体重70kg的人计算,背包重15kg,人加包的重量约85kg;85kg走30000步,即一天8小时的徒步,双脚会承受2.55吨的压力。而人体正常能承受的步行是每天10000步,超过的部分会对膝关节及裸关节造成伤害,长期下来会使得关节炎等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国内很多的户外爱好者都有类似的伤病,就是这个原因。(以上数据来自运动伤害学)
    一、关于单杖、双杖
      手杖主要有两个作用,平衡和支撑,或者完全可以归纳成一个作用,平衡的支撑。
      陆生哺乳动物一般采用四肢着地的行走方式,分担身体重量,而人进化外两只着地行走后,原来由四个受力点分担的重量,现在由两个点来分担,腿部的负重先天就增加了一倍,再加上背包的重量,长时间行走,腿部的负荷可想而知。即使手杖可以增加受力点,降低腿部的负荷,但是如果只使用一只手杖,不论你把它摆在那边,支撑的力量都不是平衡的,即使手杖一侧降低的压力会转移到没有使用的一侧,反而会因为受力不平均而增大受伤的可能性。
      再者,从理论上说任何受力点与地面接触都会产生反作用力,人体的双腿作为平行的两点,在行走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如果只是用单手杖,在一边产生反作用力,而一边没有的情况下,人体的平衡性反而降低了,当然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协调,这些问题都可以背掩盖,但在突发状况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问题还是会爆发出来,这时候危险就产生了。所以在欧美,手杖大多是成对销售的,更有一些品牌设计了左右手不同的款式,适应两手不同的抓握需要,而在国内由于传统对拐棍的意识,以及对概念上的认识不清,很多人在山地运动中任意使用一只手杖,这是对于对手杖使用的最大误区。
      手杖不是腿脚不变时支撑身体的拐棍,它是帮助你省力行走的工具。较倾斜的陡坡,手臂往前将登山杖的位子放在身体的前面,利用登山杖支撑身体往上,减轻腿部的压力。由于下坡的冲击力比较大,需要利用登山杖来减轻腿部的负荷。
    二、手杖的伸缩长度
      手杖上都会有很多刻度,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刻度有什么用,实际上,也就应该按照身体的比例进行调整,这些刻度就是方便按照身材比例进行调整的标准。
      调整长度时,一般的说法是将身体站直,大臂自然下垂与地面垂直,小臂曲起与大臂形成一个直角。知识抓握手杖的长度就是合适的长度。实际上根据地形条件的不同,手杖的长度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配合地形条件。一般说法的调节方式虽然基本正确但这种方法适合平坦地形的徒步行走和健步走运动使用,跟科学的方法使用身高乘以0.66,得出的高度就是手杖的合适高度。而对于复杂的山地环境来说,手杖的长度应该比平时略长,正确的长度是身高乘以0.7即为合适的杖杆长度。长度是可以调整的,不要懒于使用这项功能
      登山杖合适的长度,徒步用登山杖:升高×0.7Or手臂成垂直    竞走用杖:身高×0.66 。经达长期使用,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
    三、如何调节长度
      大多数手杖的损坏都与长度调节的不当有关,经常看到有些人在刚开始使用手杖时将其中的一节拉的过长,有的甚至连固定杆杖的膨胀塞都露了出来,实际上这部分是手杖着脆弱的部分,拉到这里使用,手杖难逃命运了。
      所有的手杖在每一节的尾部都会有一个STOP的标志,这里是手杖调节极限,如果拉到这里依然觉得不够长,要不就是你的身高已经超过了2米,要不就是你用错杖了。山地手杖一般是三节的结构,很多人不知道,能拉出来的两节能拉多少才真确,实际上如果一节拉的过长,而另一节拉的很短的话,也是不正确的,长期如此也会对手杖造成损害。一般能拉出的两节上都有105至140的刻度,你身高乘相应比例得出来的数字是多少,就将两节都拉到相应的刻度上在固定,就是你需要的手杖长度了。调整登山杖时不应该超过登山杖上多显示最大调整长度,腰部手杖的每一节都拉到合适的长度,拧紧,在使用它。
    四、手杖常用小问题
      确切地说如果你选择一个好的手杖品牌,并且使用方法正确的话,手杖是不容易损坏的。它并不属于一件易耗品。但是手杖不是铁杖,它也有一些脆弱的零件容易出现问题,有些零件会因为磨损而失效。
    容易发生的问题有:杖托丢失;杖尖磨平或脱落;固定杖杆的膨胀塞失效;腕带断裂。这些问题如果不是经常,大量发生,都属于正常现象。杖托丢失大多是因为安装时没有真正安好,好的手杖品牌杖托都会有一个锁死装置,一点锁死很难取下;杖尖的磨损也很难避免,在坚硬的材料也不可能保证永不磨损,杖尖的脱落一般属于链接的工艺问题,发生问题的概率极小,但并非毫无可能;膨胀塞失效一般是有磨损会在特殊环境下螺纹变形造成的;腕带的断裂则一般是因为腕带的材质,在长期使用或极端环境下产生材质脆化的结果。好的手杖品牌对这些易损零件都提供可更换的配件,所以即使发生问题,也不能担心,只要不是杖杆本身的问题,那里坏就换那里就是了。
    五、购买的原配件手杖适用与所有环境吗
      其实我们购买到的手杖基本可以称之为裸杖,这是手杖适合一般情况下的使用。好的手杖品牌还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了很多可跟换的配件,使手杖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跟大的作用。
    杖尖保护套:很多人认为那个橡胶套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存放手杖的时候起到保护擢用,防止杖尖刮坏其他物品,其实这个橡胶套的作用远不止这样。如果在坚硬的岩石、水泥、柏油马路的路面行走,使用橡胶套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普通杖尖,即降低了杖尖的磨损,有能提供更加的弹性和摩擦力。
    杖托:杖托起的作用是防止杖尖过深地插入地面,是手杖更易操作,同时降低杖尖损坏的可能性,更具不同的使用环境大致分为:沙托、雪托、泥托、山地托等。大致来降,越松软、越不稳定的路面。需要受力面积大的杖托。
    腕带:腕带的使用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长距离的换血和健行需要完全包裹手腕的全裹式腕套提供更多的支撑;而在一般的滑雪和山地运动中,脚宽的化纤合成织物腕带,更舒适也更轻便;而对于极限环境下的使用,传统的尼龙材质腕带,在可靠性上更胜一筹。
    六、腕带的正确使用。如果你以为腕带的作用知识让登山杖不会离开自己的手腕而已,那么你就错了,腕带的重要性可是不亚于登山杖本身的强度!下坡时,登山杖所承受的冲击力有腕带传导到我们的手臂上;上坡时,手臂的推力有腕带传到登山杖产生上坡的助力。
     七、手杖的选择与使用
       手杖作为帮助我们减轻负担的行走工具,既然使用就要注意使用的科学性。经常看到有人使用两支不一样的手杖,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不同的手杖在重量和设计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使用中人很难找到平衡感,使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登山杖、健行杖和滑雪杖也要转向使用,这三项运动的手杖要求都不相同,所以手杖在设计制造的时候重点也不同,只有专物专用才能避免因用途不当造成的损坏,达到最佳效果。还有一些因素也是购买和使用手杖时需要注意的。
    杖尖:不同系列的手杖,杖尖也是不同的,可根据主要的使用环境来选择不同的杖尖,可根据主要的使用环境来选择不同的杖尖。
    手柄:每个人的手型不一样,抓握的习惯不一样,经常使用的环境气候也不一样,所有适合自己的手柄的角度、围度、造型。材质都不相同,而实际使用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选择手杖是这一点必须注意,多尝试不同的手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杖杆长度:有一些品牌提供不同的手杖长度可供选择,如果你的升高没有那么高,完全可以选择短一些的手杖,这样至少在重量上又可以降低一些。
    如今手杖不仅作为行走是减负的工具,也可以当多A字帐篷的支撑杆使用,所以正确地认识手杖,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一定能给我们的旅程带来更多的乐趣。
八、山杖“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户外活动中,适当地利用装备,有时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在徒步的时候如果能有根登山杖与你同行,能为你带来不少便利。
1、最好有根可以自由伸缩、携带方便、有防震功能的专业登山杖。如果没有,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地用树枝、木棍代替。
2、当你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前进的时候,登山杖可以保持你的身体平衡,避免一些摔倒或磕磕绊绊的发生。
3、过河的时候,登山杖等于你的身体又增加了支点了,有利于在湍急、湿滑的河流中保持平衡。
4、上坡的时候,登山杖可以帮助你的脚助力,下坡时可以帮助减少膝部的震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5、走在有灌木丛的山路上时可能会有蛇,这时可以用登山杖在前面探路,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6、虽然不是丐帮,但是有了登山杖,就等于你也有了一根打狗棒,逢村过寨的时候,你可以用它来对付野狗。
7、休息时可以用登山杖把地席支起来做一个简易的遮阳棚来遮避太阳。
8、冬天的时候,经过有雪的低矮树木时,可以用登山杖把树枝上的雪打下来,这样雪就不会掉在身上了。
9、有的登山杖还可以作为照相机的独角架使用,在徒步的同时,如果你还有摄影的爱好,这种登山杖是个不错的选择。
发表于 2012-6-5 19:17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一节、背包的选择与使用
本来不想单独立章在说户外装备的选择,但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户外市场,还是给大家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吧,装备是用的,不是耍酷的,你想用低价购到高性能的装备那是不可能的,装备的价格和性能是等值得,我的建议是在自己能承受的价格,选择最好的。还有就是在选户外装备时不要一次全购齐,玩上几次,看哪些装备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多听听老驴的意见。户外的学习很重要。希望下面的这些介绍能对你有些帮助。
当你选择背包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了。你需要哪种类型的背包哪?你需要多么大的背包?你需要哪些功能?你能接受的价位是多少?
  一、背包的选择
总的来说,市场上有软式的一日背包(Daypack), 外架包(External Framed Pack),和内架包(Internal Framed Pack)。(本文所提到的外架包和内架,是指背负系统是外置的和内置的)买那个类型的包主要是看你平时热衷于什么样的运动。
一般来说,如果你只是参加一般的都市旅游,单日远足或是单日的郊区攀登活动,不用帐篷睡袋炉子什么的,买一个25-35L背包就够用了。各种品牌的差距不大。这些包和学生用的双肩背差不多,功能多的包也带个腰带。选购的时候要注意看肩带的做工,拉链最好是粗齿式的YKK。
二、背包的结构类型
外架包曾经一统户外大背包的天下。这种包外面有一个H形的金属架,外面可以挂摄影箱,炉子之类的器械。外架包价格不是很贵,而且填装背包也比较方便。如果你经常去的地方比较平坦开阔,大背包可以选择外架包。外架包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外架包不如内架包背起来舒服。它的背负系统主要是靠厚实的肩带,路线复杂时背包者比较难掌握平衡。如果你需要参加穿越树林山洞小溪的远足,滑雪、攀登,最好不要带外架包。
当你在户外店看到花花绿绿,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内架包时,你很可能感到无所适从。内架包现在基本上垄断了大背包的市场,众多厂家也都在这个领域各展身手。虽然内架包最开始是为登山者,滑雪者,已及高难度远足者设计的,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以很多人买大背包时都选择内架包。内架包也有一个架子,只不过架子被放在了包内侧。架子一般是铝合金,光纤玻璃,或是碳纤维的,这个架子可以贴着背包者的身体。好的背包还可以根据你的体形而调整架子,现在这种调整基本是从腰带或肩带上要调的,不是你所理解的调整支架。挑选一个内架包,一定要挑一个贴身的,只有贴身才能把重量合理分配。一个真正的好包,不是背着的,而是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的。
首先,你要决定买多大的包。内架包的容量一般从45-120升不等。对于一般的旅行者,一个65-75升的包是可以胜任绝大多数的长途旅行的。如果你需要在野外长期露营,如果你属于那种户外运动的死硬分子,或者你出门时经常像搬家似的,那么你就需要一个大点的包(男性以雪狼同学标准计算178公分背75+15升的或者是80+15的,身高在172左右的背70+15或者65+15的都可,女性以云儿淡淡为例,背55+15的就够了,现在的背包本身就大,我走狼C八天,就背了LOWER的65+15的刚好,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在里面过多的装些没用的东西)。而且,理论上讲,每个人背的重量最多只应该是自己体重的三分之一。装太多东西,到时候背的时候只有自己才知道有多苦。所以, 悠着点儿好。
 买包时不能光看容量和号码,还要看你该用多大的背负系统(suspension system)。选包之前你最好请家人朋友帮你用尺子(最好用裁缝用的软皮尺)量一下你的torso length(躯干长度)。这个躯干长度指的是从你的第七块脊椎骨(就是你脖子和肩膀交接处最突出的那块骨头)到和你胯骨平行的那块儿脊椎骨之间的距离。这个躯干长度和你的内架需要相符,千万不要以为你1米8的个就该背个大号的包。有的人身子长腿短,有的人身子短腿长。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躯干长度小于45公分,你应该买一个小号的包。如果你的躯干长度在45-52厘米之间,你应该选一个中号的包。如果你的躯干长度在52厘米以上,你应该挑一个大号的包。好的厂家提供特大(56厘米以上)或特小号(40厘米以下)的包,这些是理论资料,我没有实践过,我是按身高和体重买的。其实这都是理论参数,在选购背包时,把背包装好,到外面试背一下,走上两到三公里,舒服就可以了,背包的调整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合身,需要至少三次以上的两天以上活动才能调整好。
  三、背包的功能部件
1、谈谈背负系统吧。背负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内架以外,还有肩带(Shoulder Belt),腰带(Hip Belt),和胸带(Chest Belt)。好的厂家和经销商可以根据你的体形更换肩带和腰带(我们现在的背包的这些东西,是没办法换的,只有登山背包在可以)。另外,因为男女体形不同,好的厂家专门为女生设计了一些款式的背包。这些包的背负系统是根据女性的身体特点特别制作的。各厂家的尺寸不一样,一般来讲,腰带的尺寸如下:如果你的腰围(绕胯骨一周)为68厘米以下,选特小号。如果你的腰围为68-78厘米,选小号。如果你的腰围为78-92厘米,选中号。如果你的腰围为92-106厘米,选大号。如果你的腰围为106厘米以上,选特大号。至于肩带吗,调节好了和你的肩胛骨之间不会有什么空隙(驼背的人例外)。好的包可以自己任意调节在肩膀上的重量分配,你可以根据体力以及环境随时调整。总之,好的背负系统调节合适了,可以把大部分重量(60%以上)转移到胯部和臀部,那样你的肩膀会轻松很多,活动起来也更灵活。到时候你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享受大自然。
 2、简单谈谈功能吧。先谈材料,一般好的包选择500D Cordura这种既结实又能防一点儿水的材料。一定选超强度材料的包底。这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之一,最好用1000D Cordura的面料。 要大号的YKK拉链。虽然这些东西太大了增添重量,但还是结实点儿好。背负系统一定要有好的填充材料,要结实。太软了等你背多东西时就惨了。内架和你身体之间的填充材料可以稍软点,最好是那种网眼的,可以吸汗。包内侧最好有那种可以伸长的"领子" (Storm Collar)。当你不需要带很多东西时,你的包看起来很小。比如95升的包吧,也许看起来像个70升左右的。可拆卸的背包盖。当你建立营地以后,别的东西可以放在车上或营地里,把背包盖一摘,把必需品放在里面,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小背包。一般的包有个装睡袋的口袋,你如果不需要睡袋也可以装点别的。有的包不但可以从顶端填装,前兜(Front Pocket)里面和包本身相通。如果装好包以后需要从包下面拿东西,可以从前兜拉开拉链去拿,省得从顶端一件一件去翻。另外,装水瓶的口袋也很有用。最好能有捆绑东西的功能。至于能否携带冰镐三脚架根据个人需要,一般人用不上。饮水系统Hydration System之类的则要看个人习惯和爱好了。
3、当你确定你所需要的容量以后,你要选择几种品牌样式,一一试背,然后再确定。如果你可以从朋友那里借几个背包,分别试用几次最好。我国内的朋友都很推崇德国的Big Pack,VauDe,CT等。其实品牌并不重要,性能最重要,但我们很多人挑选商品时免不了要走进这个误区。如果背负系统合适而且做工好,档次和价钱都不重要。记住,甭管是什么"档次"什么牌子的包,不合适照样把肩膀勒出血印子。
四、背包的填装
 其实最重要的是背包的填装。内架包如果填装不合适,背起来很不舒服,受累不说,没准您还得闪了腰。一般来讲,背内架包需要身体向前微倾。这也是内架包的缺点,毕竟时间长了身体会很累。
背包的选择,雪狼建议适合就好,不管是内架还是外架,以上只是对背包选择的经验,还有背包的品牌,就像上面说得一样,背起来舒服才是最好的,不要一味追求品牌,如果在克拉玛依走户外,如果是发烧友,建议你购一个1200元左右的,如果是一年出不来几次,那买个500多的就可以了,背包不好,权当锻炼了吧。哈哈。
一般重的东西应该放在靠近顶端并贴紧背部,比如炉子,灯具。重心高了你就可以挺直腰。相机和镜头如果能放在一个小的摄影包里也可以放在顶端。如果到了景区你就可以取出来用。
   你把睡袋和不需换穿的衣服放在最下面,其它不用的东西最好也放下面。需要经常取用的东西则放在侧兜,如防雨的冲锋衣,地图,指南针之类的。
   重的,密度大的东西要放在离身体近的地方。重量离身体越远,躯干肌肉越要用更多的力量平衡那些东西往后拽躯干的力矩。背包的重量分布是紧次背包总重的因素,这点很重要。实际这也是为什么背包要尽量合身。
   另外重东西在上部是省力,但在需要灵活性的场合(在没路的地方困难攀登和滑雪)重东西放在下边靠进身体重心更稳定,背包跟随性更好。
   长时间背负重量转移到胯部一般说来在80%至85%以上。肩带应该通过肩带与背包上方的连接带悬在肩膀上方一寸左右,肩带与身体接触是在肩膀前方和胸前,背包不是用肩膀背的。
   背内架包前倾问题是讨厌,在灵活性要求不高时我在肩带上挂些东西在胸前。你要是喜欢摄影就把所有家当挂在那,重量前后比较平衡了,而且照相也方便多了。地图罗盘和零食也可挂在那,注意前包的重量是在肩带上,因为肩带是悬空的,所以前包重量和主包一样是由胯部承担的。
总之两句话:左右平衡,上重下轻,(滑雪,就是上轻下重,)

发表于 2012-6-5 19:17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二节、如何选购睡袋
冰天雪地,北风四虐,天昏地岸,百米不见天日这时你需要什么,帐篷、睡袋,还是需要一个舒适的酒店,虽然这样的天气在户外遇到就像中奖你样,但你常年在外面走,中奖是肯定的。现在市场上的睡袋参驰差不齐,而你又对睡袋不是那么了解,下面就以来介绍一下睡袋的选择及各项技术指标。
 睡袋最主要的指标是温标,也叫舒适低温。舒适低温指外界气温降低到某一温度时,大多数人使用该睡袋感到舒适,如果温度再降低,就会感觉寒冷。舒适低温在睡袋上有2种标识方法,1种是标识一个绝对温度,比如-10度,表明该睡袋的舒适低温是-10度;一种是标明温度范围,从红色过渡到绿色或蓝色,比如红色从5度开始,到0度时过渡为淡绿色,在-5度时过渡为深绿色。这种温度表示的意义是:5度偏暖,0度适宜,-5度时感觉很寒冷,这个睡袋的舒适低温是0度。需要说明的是舒适低温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睡袋产品没有行业协会,没有行业标准,国内没有,国外也没有,一些大的品牌商和研究机构根据实验室试验和野外经验,对自己的产品标定舒适低温。这个温度只具有参考意义,它会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我们从这几个因素去选择睡袋:填充物的种类质地和重量;内外料的质地;功能设计;包装和辅配件。
 一、填充物
 睡袋填充物主要有两种,羽绒和化纤棉(也就是我们常说得七空棉),此外还有单层的抓绒睡袋或睡袋内胆。
 羽绒又分为鸭绒和鹅绒,同等条件下鹅绒的保暖程度稍高于鸭绒。羽绒主要有3个性能指标:第1个指标是填充重量,比如400克鹅绒睡袋,1100克鸭绒睡袋,这个重量不是说睡袋重量,而是指填充羽绒的净重量;第2个指标是含绒量,羽绒是由羽片和绒组成的,羽片有支撑作用,保暖主要来自细绒。含绒量用百分比表示,如80绒表示100重量单位中绒的含量是80单位。鸭绒一般最高含绒量在85到90,鹅绒的含绒量可达90到95;第3个指标是绒的膨胀度,膨胀度(Fill power)是指一盎司羽绒在68.4克压力下有多少立方英寸,羽绒的膨胀度越高,绒的保暖性能越好。一般国产鸭绒的膨胀度在450左右,国产鹅绒的膨胀度从450到600。美国进口的安第斯山地鹅绒含绒量可达95左右,膨胀度最高达到700到800。
市场上有时会发现特别便宜的羽绒制品,比如100元一件羽绒服,150元一条的鸭绒睡袋,这样的产品一般不可选。因为羽绒无法现场检验的指标:耗氧指数和清洁度。羽绒需要经过多道专业清洗去脂程序,有些小商贩把初级的羽绒稍加清洗后就做成成品,这些制品根本无法使用,简单的鉴别方法是用木棍敲击成品,会有粉尘漏出,闻一闻会有异味,如果清洗,水中有臭味。羽绒本身是高品质的产品,希望大家选购真正的好产品。
化纤棉的种类很多,质量参差。最普通的喷胶棉,到四孔棉,七孔棉,3M棉,POLARGUARD 3D/HV棉等。填充密度用每米方克重表示,如260克/米方,320克/米方。三夫系列野营睡袋使用的是台湾产的四孔棉,320克/米方填充的标定舒适低温是-3度。同样厚度的杜邦七孔棉睡袋舒适低温可达-9度左右,POLARGUARD的保暖功能相似。
 对比羽绒和化纤棉两种填充物,羽绒保暖程度更高,在同等保暖程度下重量可以实现最轻;化纤棉保暖程度相对低,包装体积大,可压缩性差;羽绒贵,化纤棉便宜;羽绒潮湿会丧失几乎全部的保暖能力,而且不易干,所以严酷登山环境下往往使用有防水透气性能的材料做羽绒睡袋的外料,化纤棉有一定的拒水性能,湿后保持一定的保暖性能,而且晾干速度快;羽绒制品的使用寿命很长,良好保养可使用10多年,而化纤棉睡袋的寿命不过3、4年,到了年限以后他们保温就不会太好,这就是有时我的睡袋买了两年没用过,怎么会不暖和呢,就是这个道理。
抓绒睡袋使用抓绒(fleece)缝制而成,可以单独作为夏季睡袋或卫生睡袋。也可以配合其它睡袋在冬季使用,以增强保暖效果。根据时间经验,一个-3度的睡袋,加抓绒睡袋后保暖效果可达-10度左右。
睡袋内胆是为了卫生而设计的,专门为你外出住宿时使用。
二、内外料
普通棉睡袋使用涤纶或尼龙材料,涤纶尼龙布又有密度和质地的差异,这里不再细说。羽绒睡袋对内外材料的要求很高,至少要保证230T以上密度的尼龙材料才保证防绒。很多国产尼龙布密度不够,不能防绒,生产商采用加涂层的办法防绒,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因为羽绒睡袋的内外料需要有良好的透气性,否则散发的湿气会聚集在睡袋里面,使羽绒的保暖性大大降低。高织纯棉或涤棉也能防绒,但重量大,压缩性差,一般不使用于高端睡袋。
 三、功能设计
 睡袋的设计也很重要。先说外形,常见的睡袋有3种形状,玛咪式,信封式,混合型。玛咪式或木乃伊式,这种睡袋肩宽脚窄,肩部宽度一般75到85公分,脚步宽度45到55公分。玛咪式睡袋是同样重量下能够达到最好保暖效果的睡袋形状,适合寒冷季节使用;信封式睡袋顾名思义,肩布和脚部一样宽,像个信封,这样的睡袋比较宽松,适合夏暖季节和体形宽大的人士;混合型睡袋式前两者的结合,脚部宽度在55到65公分,建议新疆的朋友不要购这种信封式睡袋,在新疆不实用。
 现在国际流行的睡袋是小方帽,人体流线型(最宽的部位不在领口,而在肩肘部)。以前的大圆帽既增加重量,又不利于保暖。
 睡袋的其它功能设计:双拉头的拉链;拉链防夹带(拉链内侧一层薄而硬的PP带,防止拉链吃布);拉链防风夹层(拉链内侧的棉质防风夹层,防止冷风从拉链进入);胸领(或叫隔断领,收紧领),收紧后可放置冷空气从脖颈进入;口袋;左右拉链的设计,同款型的睡袋分左右拉链,可以拼合成双人睡袋;睡袋的尺寸:L,M,S等不同号码,以方便不同身高的人士。
 四、包装和辅配件
 睡袋包装以牛津布压缩袋为最好,可大可小,结实耐用。睡袋的辅配件主要是拉链、扣子和绳子,选择睡袋一定要选择拉链质量可靠的睡袋。
五、如何选购、使用和保养睡袋
经过上述讲述,您对睡袋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选购睡袋前,请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准备在怎样的低温环境下使用睡袋?我个人的抗寒能力如何?我是不是很在乎重量?我准备花多少钱?回答完上述问题后,你就有了基本的选择范围,然后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咨询选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只希望在0度左右的环境使用睡袋,不妨选择温度更低一些的,比如-10度或-15度。如果你的抗寒能力比较弱,建议你也选择温度指标更低的睡袋,毕竟我们对付暖热比对付寒冷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在外面宁可热了睡袋当被子,也不能冷了。
 使用睡袋中,注意保持干燥,因为睡袋潮湿后保暖程度大大降低,尤其是羽绒睡袋,会完全不保暖。所以在大雨天气或水上活动时,要保护背包以免进水,或者提前把睡袋用防水袋密封起来。睡袋受潮后,在条件允许时要尽快晒干或风干,潮湿的羽绒睡袋不能长时间保存,否则会发霉甚至蛀变。建议大家每次出发前都打好睡袋的防水,因为在新疆的山区,你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下雨,有时雨来得还特别急。
 另外无论是羽绒睡袋或化纤棉睡袋,在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尽量以宽松自由的状态保存,以保持羽绒和棉的本性,延长使用寿命,尤其是羽绒睡袋,尽量保存在专用的羽绒睡袋存储袋里(宽松透气的棉质袋子)。最后睡袋作为贴身的卫生用品,尽量避免相互借用。
 化纤棉睡袋和抓绒睡袋都可以直接洗涤,如果洗衣机够大的话也可以机洗。晾晒时尽量平铺或多处挂搭,以免过渡下垂。羽绒睡袋的洗涤方法:根据羽绒专家的建议,羽绒睡袋4年左右清洗一次即可。使用寿命约10到12年,可清洗3次。如果不太脏,可简单清洁,如用毛巾粘酒精清洁表面材料即可。户外运动中睡袋经常会比较脏,有更多的清洗次数。清洗方法如下:手洗或专业机洗。手洗用专用的羽绒洗涤剂浸泡,漂洗干净即可,不要过分揉搓,不要拧绞。如果想机洗,请交给专业的洗涤公司。清洗后风干或晾干,确认干燥后轻轻拍打,待其自然膨胀后存入睡袋存储袋。
 羽绒睡袋洗涤忌用碱性洗涤剂,忌拧绞,忌火烤烘干。羽绒睡袋可和棉质的睡袋内衬共用,以减少洗涤机会,同时棉质睡袋内衬有帮助吸汗的作用。关于睡袋我也就说这么多了吧,自己体验吧,必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发表于 2012-6-5 19:17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三节、帐篷的选择与使用
帐篷就是你户外的家,他不仅有防风、防雨、防雪、防寒、防尘、防蚊虫的功能,在野外环境中为你隔离出一个独立安全的个人空间。帐篷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内外帐,支架, 包装袋和辅助配件(含风绳扣,风绳,地钉,还有就是支架袋和地钉袋)。
 一、内外帐
 外帐是帐篷的保护层,一般帐篷外帐是带有涂层的尼龙布。涂层的厚度和质地决定帐篷的防雨性能,尼龙布的质地表现在结实耐磨防撕裂程度,外在观感也很重要。最常见的帐篷涂层是PU涂层,PU是聚胺酯高分子有机物,PU涂层是一种稳定耐低温的涂层,常用在各种织物上。PU涂层的厚度和涂层技术决定着织物的防水性,涂层厚度用mm表示,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涂层的静态防水柱高度。PU800涂层表明该涂层在800mm的静态水柱下是不渗漏的。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在野外环境中PU800涂层可以防小到中雨,PU1000-1200的涂层可以防中到大雨。超过1500mm 涂层基本可以使用在各种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工厂技术设备生产环境条件差,制作的PU涂层技术不稳定,经常号称PU1000涂层的布料实际防雨性能相当PU500,而且很不均匀,防雨性能没有保障。
 除了PU涂层,国外纺织公司利用化学有机高分子技术,研制了很多新的高功能涂层,象GORE-TEX(戈尔公司),POWER-TEX(SALEWA),CONDUIT(MOUNTAIN HARDWARE),OMNI,MEMOTEX等。这些涂层除了具有放水功能,还有透气的能力,被称为能呼吸的织物。透气原理是涂层是孔状的膜层,单孔直径小于气体水分子而大于液态水分子。这样外界的雨水等不能通过涂层,而人体散发的水蒸气能够透到外界去。需要说明的是,透气织物的透气性是双向的,所以在外界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湿气也会一定程度透到织物内侧去。
 除非很高档的专业帐篷,一般帐篷都使用普通的PU涂层。NFO-SUNSHINE帐篷和E225帐篷,分别是PU1000和PU1600的PU涂层,这两种产品在广州的某台湾工厂加工,工艺技术在亚洲属于一流,产品质量很有保障。E225使用的尼龙材料为进口产品,涂层还有防止紫外线穿透的功能,是原装出口欧洲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国内在较低价位性能最好的一款帐篷。OLIDAY帐篷自韩国进口,使用PU3000的涂层。现在市场上用是10000防水的我都觉得可笑,你在上面涂好几层啊你。
 尼龙布的质地主要取决于尼龙丝的质量,纺织密度,染色技术和纺织工艺。象美国杜邦公司的Codura尼龙织物,其耐磨指数超过普通尼龙丝的几倍。从密度上有170T,190T,210D和更高织数的尼龙布料。关于尼龙织物这里不做过多讲述,国外品牌的专业帐篷中,专业帐篷多使用指定的进口材料,普通帐篷使用韩国生产的尼龙织物。韩国的纺织涂层技术和缝纫加工工艺优于中国,80年代末相当一部分知名品牌的户外用品加工地从日本转向韩国台湾,90年代又逐步转向中国,马来西亚。中国很多外单加工厂中,相当比例的技术总工是韩国人。
 内帐相对要简单的多,低档帐篷的内帐使用尼龙布或一般的纱网,中高档帐篷的内帐使用致密优良的纱网,保障良好的透气性和防蚊虫功能。
 二、支架
 支架是帐篷的支撑骨架,常用的材料是玻璃钢和铝合金,玻璃钢和铝合金被加工成长度25cm到45cm,直径7mm到12mm的中间有孔的单节帐杆,多节帐杆用松紧绳连成一套,单节与单节用插接的办法连接。玻璃钢支架多用于中低档帐篷,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和高分子树脂的聚合物,质轻,强度大,成型性好,有一定的弯折性,成为帐篷支架的常用材料。帐杆性能取决于玻璃钢本身的质地和直径,直径越大强度越高,当然重量也越大。玻璃钢支架帐篷的防风最大在5到6级,3套支架或多套支架的玻璃钢帐篷在良好支撑的情况下,能够抗6到7级风,甚至8级阵风。在超出其承受能力时,玻璃钢支架会断裂,现场的处理办法是用胶带缠合后坚持使用(可以连同一支细木条缠合一起以增加强度),事后需要更换断裂的帐杆。
铝合金帐杆用于中高档帐篷,最常见的铝合金杆是韩国铝杆,使用T6系列铝材。最好的铝合金杆是EASTON T9铝杆,Easton是美国的冶金专家,通过对铝合金的反复研究,生产出7000系列的铝材,比普通铝材重量更轻,强度和柔韧度大大增加。Eureka k2帐为7075铝杆,HOLIDAY,JWS,LD8082都是韩国铝杆。
 帐篷的抗风性能不仅和帐杆的质地直径有关,还和帐杆的套数有关,一般来说帐杆套数越多,防风性能越好。如2组普通铝杆的帐篷可抗7-8级左右的大风。3套铝杆的防风能力为9级左右。使用3-4套7075铝杆的帐篷可以在11级左右的暴风雪环境中使用。(说明,帐篷的防风性能是相对的,它和支撑方法,地理环境,风向,积雪,防风绳,地钉,户外经验等都有关系,这里给出的防风级别只是根据日常使用经验提供的参考数值)。
 三、帐底
 帐底要求有防水和结实耐磨的功能,常用的帐底材料为PE布和防水聚酯布。PE帐底用在中低档帐篷,防水聚酯布用于中高档帐篷。PE是聚乙烯材料,看上去和低档的蛇皮袋相似,实际帐篷使用的是双面附防水膜的PE材料,包括大量的出口帐篷都使用该材料。帐底因为直接接触地面,容易受到碎石,草根树枝的刮划而损坏,预防的办法有2个:1是选择平整的营地扎营,撑帐篷前清理地面的硬物;2是使用帐篷地布,帐篷地布一般使用420D的耐磨牛津布,铺在地上形成保护层。
四、包装和辅配件
包装袋,帐钉,风绳、风绳扣等辅配件同样影响到帐篷的使用。有些包装结实,方便,大小适宜,用起来顺手。有些帐篷的包装或者太小,使用者每次使用后装起来都很费力;或者很不结实,几次使用后就破损,很影响心情。帐钉数量要够,铝钉强度更大,质量更轻。帐绳用于固定帐篷。
  帐篷的支撑方法
 常见的帐篷有3种支撑方法:1、内撑外披,即用支架撑起内帐,然后将防水外帐披上,然后固定好。这种撑法比较便捷,大多数帐篷采用内撑外披的支撑方法, 2、外撑内挂,即先撑起外帐,然后把内帐挂到外帐上。这种撑法更利于防雨,因为内挂的内帐总是和外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第一次支撑时要费些时间。3、是单架支撑,再用地顶和拉绳固定。这种帐篷支撑环境有局限性,必须是能够扎地钉或系绳子的环境,在水泥地面和硬石地面,帐篷不能自动站立。单杆帐和屋脊型帐篷使用这种支撑方法。
五、如何选购帐篷
 最后来谈谈如何选购帐篷。首先你要问自己3个问题:1、是你希望在每年的什么季节或什么环境下使用帐篷?2、是你的帐篷经常几人使用?3、是你希望花多少钱?
 如果你只是在春夏秋3季使用帐篷,而且是使用在低海拔地区(2000米以下),普通的PU1000到1500的玻璃杆帐篷就够用了。如果你喜欢1个人长途旅行,选购单人帐篷,或1到2人帐篷;如果是2人,或3人,选购相应尺寸的帐篷,一般来说,每个人占用的宽度是55到60公分。当介绍一个帐篷是2-3人帐时,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是瘦体型人士,3人,如果是胖体型人士,2人。
如果你在冬季以及相对高海拔的地区使用帐篷,建议你购买前和专业认识咨询,因为这样的环境存在相当高的危险性,关键时刻装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环境需要铝杆帐,PU1500以上涂层。
发表于 2012-6-5 19:18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四节、如何选购户外服装
户外服装主要讲究的就是防水,防风,保暖,透气。另外,这些衣服的耐磨性能也要求比较高。正是因为户外运动对服装的这些特殊要求,户外用品厂家在设计服装时就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尤其是近40年来,对特殊化学材料的运用促成了户外运动的技术革命。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用的一些器材和服装已经比几十年前首登珠峰那些前辈用的东西好的多。
 一、户外服装分层。
 什么是分层呢?一般来讲,户外服装分三层穿。它们是排汗层/内层 ,保温层 ,和外套 。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这三层的。冷了就加一层,热了就减一层。每次出发前,你可以根据你的目的地的天气情况自由搭配。
 1、排汗层
内衣经常是容易被忽视的。很多人参加户外运动时穿的还是平日的内衣。其实我平时也只穿天然织物,除了纯棉的我看都不看。但是在户外运动中,尤其在温差大的地方,棉制品属于禁忌。棉吸水性强,但干的慢。当你剧烈活动出了一身汗以后,一冷下来你很可能被冻病。在高寒地区,棉内衣可以成为杀手。户外的内衣像我们穿的秋衣秋裤,但一般都采用排汗性比较强的材料。一般你去湿度大或是不太冷的地方,CoolMax这种导水排汗性能好的材料做的内衣最理想, 真丝的也可以。如果你去比较冷的地方,Thermastat做的内衣则比较理想。 Thermastat除了排汗以外,保暖性能也很好。内衣也不用讲什么品牌样式了,买一套试穿两次。如果效果比较好,以后就可以一直用它了。内衣吗,不能太大,那样影响保暖性。当然,太紧了也不成,裹在身上影响活动自由。
 2、保温层
 这一层的材料多种多样。羽绒,羊毛,以及各种人造材料做的抓绒衣。羽绒轻,保暖性强,是户外产品中最受欢迎的天然材料。尽管人造材料越做越好,羽绒暂时还是不可取代的。薄的羽绒服和羽绒背心都是保温层很好的选择。不过羽绒也有缺点。当羽绒受潮时,它的保温性能大降,而且干的很慢。羊毛保暖性也不错,但毛衣防风性差,湿了以后干的慢。另外,羊毛衫容易变形,而且怕虫咬。这些年抓绒衫(Fleece)越来越流行。它的保暖性能很好,干的比较快。另外,好的抓绒衫比较轻,能防一点儿水,而且透气。传统的抓绒防风性不太好,风大时就不能当作外套穿。不过,最新型的材料像WindStopper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WindStopper采用了一种类似Gore-Tex的薄膜,虽然不能防水,但防风性能很好,比一般的抓绒衫要强好多。抓绒的缺点是体积太大,带两件以上装包时很占地方。各大户外产品厂家都生产各式各样的保暖层服装,而且大部分都可以和它们自己厂的外套连起来穿。买的时候注意,袖口,肩膀和肘部等地最好有Cordura一类的材料加固。另外,质量不好的抓绒衣物容易掉绒,试穿时留心一下。抓绒衫不贵,300元左右即可买到质量不错的东西。
3、防风防雨层
外套。这一层的材料要求可以防水防风,这样不管刮风下雨你都会受到保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冲锋衣裤。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水衣料有以下几类:Waterproof/Breathable(防水透气型,诸如采用Gore-Tex的压合尼龙材料)。Waterproof/Non-Breathable(防水不透气型,做雨衣帐篷一类有PVC涂层的厚重尼龙材料)。Water Resistant/Repellent(挡水型,只能挡少量水的密织尼龙面料)。注意防水(Waterproof)和挡水(Water Resistant、Repellent)的区别。有Waterproof功能的面料可以在有一定水压的时候防止水的进入。而有Water Resistant/Repellent功能的面料只是可以挡少量的水,雨下大了或者稍微有些水压的时候,它们就不管用了。采用Gore-Tex等防水透气材料做的外套,可以保证你坐在或跪在潮湿的表面而衣服里面不会湿。不过,不管什么防水材料,用过一段时间以后也需要进行DWR处理。DWR是Durable Water Repellent的缩写,是一种防水的胶。像Gore-Tex的冲锋衣,穿一定时间后最好用Gore出的Revivex处理。随着Gore-Tex等材料的出现,防水透气不再是什么矛盾的概念了。总的来说,这些防水透气材料防水效果更好些,但透气性一般。不过,这些材料还是比只能防水的材料要好。如果只防水不透气,衣服里面还是会很湿。天气很冷的时候,衣服里面甚至会结霜。买外套的时候最好买宽松一些,这样你可以在里面套上保暖层和排汗层的衣服。
 很多朋友都关心他们买到的衣服是否属于真的Gore-Tex,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即使请有经验的朋友帮你当场鉴定,绝大多数人也不可能辨出真假。一般来说可以当场测试防水性,注意看接缝处是否漏水。因为新衣服外层都经过DWR防水胶处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沾水。即使你拿到水龙头底下冲上几分钟,或者做个水窝等上几分钟,你甚至可以用手去压水,里面也不会湿,面料外层也不会沾水。透气性可以通过热水测试。倒半杯热水,将衣服里侧罩在杯口,用一块玻璃压在衣服外侧,看是否有水蒸气。以上办法只是证明了那件衣服的面料是防水透气的。具体是不是Gore-Tex还是不知道,但好像是否Gore-Tex也不重要了。毕竟防水透气的性能是买点,名子和牌子不是。另外你还可以检查衣服的做工和附料。Gore-Tex的衣服必需用Gore指定的Gore Tape Seam(压胶条)。针距的密度也都有特殊要求,不能太稀疏也不能太密。网状内衬的黑色纤维上应该有细微小孔,所有的拉链都应该用YKK的。 现在美国市面上卖的大多数户外服装都是Made in China.一件Gore-Tex的冲锋衣在美国卖200-450美元。即使在过季清仓时也要卖120-250美元。它的成本价不会很高,但最少也要在60-100美元之间。但这些厂家大都是在国内下订单生产服装,并没有正式销售渠道。除了少数像Ozark之类的厂家有真货卖,一般市面上流出来的最好的大概是来料加工的余料做的,偶尔还能见到一些出口剩下的次品,但这些东西的量极少。如果你买到一件3,4百元的Gore-Tex冲锋衣,如果可能还会带件抓绒那么 可以肯定它是假的。
顺便讲一下北美主要的户外服装厂家吧(排名先后按字母顺序排列)。 不管在欧洲还是美洲,户外产品的厂家大都是由家庭式的作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很多设计师本人都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像Gregory(背包),Dana(背包), Bibler(帐篷)最开始都是靠自己动手做器材开始而逐步发展成最受欢迎的厂家的。作为爱好者,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到了用户对产品性能的需求。同时,他们深知质量对于户外产品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也和用户一样重视产品质量。
  Arc'Teryx
  该公司的背包名气很大,但它们的户外服装做的也是很出色。很多人认为Arc'Teryx和Mountain Hardware是北美市场上最出色的户外服装厂家。谁是最出色的很难说清,但Arc'Teryx的东西细节上做的好是大家公认的。
  Mountain Hardware
  说到MHW,这家公司和TNF渊源不浅。MHW的发起人是一些原TNF的雇员,它的服装和帐篷设计师都是原TNF的主要设计人员。据说他们是因为不满TNF管理层偷工减料的政策而分道扬镳的。不知传闻是否属实,MHW的产品质量普遍要比TNF好的多。MHW在产品细节上设计的更合理,它的质量倍受用户拥戴,而且它在产品创新方面遥遥领先,已经成了户外服装的领头羊。
  Patagonia
  Patagonia主要生产户外服装,而这也是它的优势。它的服装裁剪上比其它户外产品更好一些,细节方面也很优秀。比如说,身材比较高的人很难找到合适的户外裤子的,像TNF等公司的裤子全都不够长,而Patagonia是少数几个公司提供这种特殊尺码的。另外,Patagonia的抓绒衣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The North Face
  TNF的产品比较结实耐用,一些经典产品也深受户外爱好者的欢迎。但是,自从TNF上市以后,公司的经理层更注重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该公司的产品定位已经从高档探险器材转到了大众用品上。这两年校园里穿TNF的学生越来越多,让人感觉这个牌子已经变成了时装。(听说在北京连外地民工都穿上了TNF,呵呵)近几年TNF在产品创新方面比较落后,它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大家普遍的反应是TNF的产品比同类产品要重(帐篷,睡袋,冲锋衣等)。另外,一些老用户纷纷指责TNF cut corner(偷工减料),质量下降(假货泛烂?)。前些时间还有传闻说TNF负债累累,有破产的可能。不知道TNF是否真的偷工减料,不知道它的经营状况如何,它的股票的确是从刚上市时的30多美刀降到了3美刀,最近一直在5美元左右徘徊。TNF最近更换了管理层,公司正准备严抓质量关。公司的网站也要在三月份全面更新(原来那个很烂)。前些天NBC放了5集精彩的TNF赞助的探险活动,大众反响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知道该公司能否重新崛起。
最后再简单讲讲常见的户外服装的材料吧(排名先后按字母排列)。 这些在高外都可以算得上是高档品牌。
  CoolMax
  这是美国DuPont公司出的一种聚脂纤维。它的排汗性能很强,可以很快把汗水从里层排到外面,使你的身体保持干爽。CoolMax干的很快,而且穿在身上很舒服,是做内衣和袜衬的理想材料。有些冲锋衣也用CoolMax做网状内衬。
  Cordura
  这是美国DuPont公司出的一种高强度尼龙。以XX纤度(Denier)为强度标准,越高越结实。例如,160 D 是最薄的,330 D 就比较结实了。500 D 的韧度很高,很多好的背包都选用它做面料,而1000 D 的Cordura只用在极品背包上。不但背包选用Cordura做材料,很多冲锋衣和抓绒衣也都在肩膀和肘部易磨损的地方用Cordura加固。
  Down (羽绒)
  这是天然的,呵呵。主产地为中国和匈牙利。羽绒保暖性强,而且极轻,还可以压缩到很小,不占地方。羽绒服羽绒睡袋在高寒地区必不可少。
  对鹅绒的分级,全世界没有统一标准。在美国是以fill power来测量的。fill power越高越好。500和550是现在市面上比较低的,其含绒量相对较低,羽毛和杂质的比例较大,所以蓬松度低。700fill power的鹅绒以上就很好了,800-830是最好的了。如果保养方式正确的话,一个好的羽绒睡袋或羽绒服可以用10-20年。
  Gore-Tex
  这是Gore公司的王牌产品。它的学名是polytetraflouroethylene(PTFE),Gore-Tex是一种多孔的薄膜, 它需要压合在一层尼龙材料里面才可以做衣服面料。因为它的小孔比水分子小而比气体大,所以理论上讲可以防水透气。所谓2层(2-ply)Gore-Tex就是外层是尼龙材料,里面是一层Gore-Tex。透过冲锋衣裤的网状内衬,你会看到压合在尼龙材料上面的白色胶状薄膜。3层(3-ply)Gore-Tex是2层的材料里面又加上了一层透气的材料。
  因为3层面料紧粘在一起,你就看不到里面那层Gore-Tex薄膜。它的优点是里面那层面料可以更好的保证Gore-Tex薄膜不被磨损,但它的缺点是比2层Gore-Tex重,而且透气性稍逊。因为绝大部分Gore-Tex都是压合(laminate)在尼龙材料上,你摸着的感觉是一层。我用Gore-Tex产品的感觉是防水不错,但透气性能不如其它不防水的材料。总的来说,Gore-Tex综合效果还不错,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水透气产品。  
  Gore-Tex PacLite
  这是Gore公司最新的防水透气材料。它比一般的Gore-Tex轻至少15%, 压缩后装包体积也很小。实际上,采用PacLite做的冲锋衣非常轻。TNF用PacLite做的Ama Dablam冲锋衣只有传统的Mountain Jacket一半重。Gore公司1999年的秋天才开始授权少数几个厂家生产。如  
  Polartec
  这是美国Malden Mills公司推出的材料。迄今为止是户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抓绒产品。Polartec比一般的抓绒衫轻,软,暖和,而且不掉绒。它干的也比较快,而且伸缩性也不错。Polartec分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100系列的为轻量级,适合做抓绒裤。200系列最常见,保暖性比100系列好,又没有300系列那么重,算多面手。300系列更暖和,不去很冷的地方用不着。
 这是Gore公司推出的防风材料,也是一种薄膜。它没有什么防水功能,但防风透气,而且比一般抓绒产品暖和,可以做外套穿,也可做保暖层的抓绒衣。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说的只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面料。这些公司经常出资赞助探险活动,所以它们的产品名声更响。现在特种化学产品种类繁多,欧洲亚洲类似的产品也不少。
为了便于大家查找资料和在购买装备时能给服装作些比较,本文中的英文我都没有翻译,但有的国内是没有销售商,大家根据以上内容,选观择自已的服装吧
发表于 2012-6-5 19:18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五节、徒步鞋的选购
户外鞋基本上包括有高山靴、登山鞋、徙步鞋、休闲鞋、溯溪鞋、攀岩鞋、沙滩鞋、滑雪靴、……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大家提到最多的是登山鞋和徙步鞋。国外有人把这两类鞋分得更细,高山靴(Mountaineering)、登山鞋(Trekking)、徙步穿越鞋(Hilingboots)和健步鞋(Trailshoes),大家主要购买的也就是登山鞋和徙步鞋,就这两种鞋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准备参与的活动
 根据你参与活动的强度、地形、路况等决定鞋的种类。当你参与的活动比较多样化时,也就意味着你需要不同的几种鞋来适应你的活动,千万别指望买一双鞋能带给你全面的功能。我现在高山靴、登山鞋、徙步鞋、溯溪鞋、攀岩鞋和沙滩鞋各有一双,到现在我还想不出有哪一双鞋能代替所有的鞋,穿着徙步鞋总不能去登雪山或是去攀岩吧。
论坛上问的最多的登山鞋无外乎去登低海拔的山或是山间的穿越、野营活动,在选择时可考虑轻量型的登山鞋或徙步鞋,高帮或低帮的选择要根据你的路况来决定,一般情况下,越复杂的路面、越不好走的路面越需要高帮鞋的呵护。
鞋底是否买V底也一度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先要搞清楚一点,防滑和耐磨总是一个矛盾,所有的户外鞋都只是在这两者之间做到一个平衡点而已,通常来说,登山鞋更注重鞋的耐磨及对脚的支撑性上,所以相对来讲会不太防滑。徙步鞋有些不使用V底更强调在防滑的基础上相对耐磨,但要明白,这只是相对,这样的鞋底和登山鞋的V底比起来耐磨性上总是要差一些的。如果是经常在北方山区登山,那V底无疑是个好选择,如果喜欢在南方的山水间徙步旅行,也许你应该更多的考虑防滑。还有人问GTX是不是好呢,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
二、资金的投入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GTX的防水透气面料肯定是你的首选。在价位的选择上,从目前国内现有品牌来看:
2000元以上的基本有:SCRPA、ZAMBERLAN;
1000至2000元的有:ASOLO、MONTRAIL、AKUVASQUE、TREKSTA、LASPORTIVA、LOWA等;
600至1200元左右的有:捷威,OURSKY,VS等;
现在户外鞋品牌太多,上面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在你准备资金预算的时候我要提醒一句:千万别指望花很少的钱买很好的鞋。你如果花到1000以上,鞋的品质相对就会更好些,如果你只花个二、三百,就把它当做入门级的鞋来用,再去奢望它能穿上一辈子还能防水透气显然有些不太明智。
三、款式、用料、做工、品质
从款式上,现在的鞋很多,有些人喜欢登山鞋头上包有橡胶,可防止经常踢到石头之类的损坏鞋头,而有些人喜欢整皮的样式,有些人喜欢拼皮的漂亮,现在可选的也很多,只管挑你喜欢的样式即可。用料上,翻毛皮通常较难清理,但比较时尚,除了野外穿越,城市里休闲也很不错,而光面皮比较好清理,
做工在鞋类产品上很难从外观辨别出好坏,你只能在鞋帮的胶合处、鞋舌的线缝是否整齐这些细节地方来看啦。
相对于其它户外装备,鞋类出现质量问题会多些,这和它的使用强度有关,也和鞋的品质有关。对于品质这点,最好的说服力就是鞋的返修率有多少,在你没有把握时,可咨询一下户外店的店员(但如果一个户外店的鞋类品牌不超过4个时,最好不要去问这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店员会向你介绍各品牌鞋之间的区别。
四、试鞋
这是买鞋时最关键的一点。鞋舒服与否、合脚与否只有你知道,所以,先挑上几款自己满意的鞋,然后一双双试,直至找到一款自己穿着舒服的鞋子为止。如果在漂亮与合脚之间有所犹豫的话,那一定要买合脚的!
穿上鞋后多走走,如果有试鞋台的话还可以在模拟的户外环境下试一下感觉。另外,现在国内很多户外鞋都是欧美的款式,与国人的脚型略有差别(欧洲人的脚比亚洲人脚掌窄、脚面低、后跟坡度小)。建议你在买鞋穿上厚袜子试,穿上后在鞋内还需留下1CM左右的空间(长时间行走后脚会肿胀),简单的方法是看是否能插进一根手指。人脚在下午、傍晚时会比上午大一些,在买鞋时需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要听信那些所谓的前人的经验,要大一到两码,其实没有那个必要,而且那是个错误的理论,真要是大成那样,估计你脚在里面像游泳一样来回滑。
五、磨合、保养
新鞋买回来后,在大强度活动前一定要磨合一段时间,以避免在活动时因鞋未磨合带来痛苦的经历。雪狼小窍门:新鞋穿着时可穿两双袜子,里面一层薄袜、外面一双厚袜,这样让袜子之间的磨擦减小鞋里对脚的磨擦,就不太会出现磨出水泡的现象了。但最好还是在城市里面穿行20公里左右最好。
在每次出行回来后,要保养你的鞋子,特别是高档的GTX鞋,用软刷子将鞋面上的脏物清理掉,然后用鞋类护理剂保养。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你鞋子的寿命是有好处的!如果用毛巾可以刷掉的最好不用软刷,即使软刷也会破坏鞋表层的防水。内层切记不要水洗,如果进水回来阴干行了,如果要是用水洗了,里面会出现内层的防水胶脱落。
发表于 2012-6-5 19:18 显示全部帖子
第六章、野营装备选择
第六节、野营配件选择
户外野营的五大部分:背包、帐篷、睡袋、服装、徒步鞋,其实有了这五部分还远远不够,这里面还有好多其他配件。下面就以这五件为基础一一说明。
一、背包配件
1、腰包:主要功能是装路餐用,零食,应急药品、头灯,军dao、电池等。
2、摄影包:装DV机,相机,相机电池,需要用防水袋做防水。
3、水袋:装全程饮用水,好处是方便,坏处是不知道里面余多少。
4、保温杯:有没有喝热水习罐的都带上。
5、盐袋:放入头包备用。关键时刻可以当消炎药用。
6、指北针地图GPS:指北针,GPS在出发前一定要做好防水工作,我就在过河时把GPS掉到河里面的经历,地图最好能伏上外膜。用专用的防水袋装上,不要等到看不清楚了在后悔,GPS点除了存好,还应在地图上标明,如果在有一个备份就更好了。
7、通讯器材:我们现在用得最多就是对讲机或手机。手机山区信号有限,所以对讲机就十分重要。防水就不说了,注意山区的电磁信号。还有就是通信频道。可能有时会不注意时转换。
8、备用食品:盐袋和压缩干粮两袋,记着过三月换一次。
二、帐篷
1、地席或地布:保护帐篷底部不受损,同时可以兼做野营垫,受伤时还可以做保暖用。
2、防潮垫:帐篷内使用,防潮保暖用。
3、炉具、套锅、挡风板:这些是吃饭的家伙必带的。清洗时就离开河边三到五米的地方。
4、汽罐:我们现在常用的就是高压汽灌,预计可以使用时间为4小时,天气寒冷或高海拔可能会少些。登山或高海拔建议大家用油炉。
5、坐垫:我们统称为P垫,座在PP下面的,体积小重最轻。在野营休息时可以坐在PP下面,防潮。
6、餐具:不建议使用一次性的。
三、睡袋
1、头枕:用处你知道
2、营地灯:野营当营区灯用,晚当帐灯用,没有头灯方便,但比头灯亮。
3、暖水袋:晚上保暖用,可以用饮用水瓶灌装热水代替。
4、dao具:一般户外带个军dao就可以了,那种功能六合一的,太多了也用不上。砍dao和丛林王dao具不建议带,一个是重,一个是那有那么多原始森林让你走啊,如果自驾耍酷可以带上。
四、服装
1、头巾脖套:防风,防晒,不同价格的效果相差很大
2、多功能头巾:个性,时尚,可以打出不同的效果
3、方巾:个性,时尚,可以当三角巾用
4、手套:防滑、防刺、防刮伤。
5、排汗内衣:夏天可以当睡衣穿,冬天当排汗层穿。
6、帽子:防晒,遮阳。要是GTX的,还可以装水
7、手杖:平衡身体减小对膝盖和脚踝伤害,如果韧性好点,可以当担架用。
8、保温服装:羽绒衣裤。建议九月以后在西北或东北使用,登山必备品。
五、徒步鞋
1、袜子:分两种,轻装徒步以半厚为主和重装徒步以全厚为主。登山的以全厚为主, 羊毛袜用于登山靴。出行前要考虑到线路的难度、天数备用一到两双。
2、护踝:如果山区上下坡特别多,山势特别陡建议使用,因为上坡对脚踝伤害特别大。
3、护膝:其实下坡护膝才作用,上坡作用小些。建议不常徒步的,或要走五天以上的高等级线路必备。他还要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当止血带用。
4、鞋垫:徒步鞋内一般都会有透气性鞋垫,建议不要在另外放了。
5、鞋带:出发前一定要检查。
六、其他小配件
1、防水火柴或防风打火机,如果你真想在户外尝试一下人工取火,可以不带。
2、防水袋:最好能备上一到两个,一是为了防水,二是为了提水
3、急救哨:这个小东西,高档点的背包,胸扣上面就有,如果没有那就买上一个装在背包胸扣上。
4、军工锹:这个的用处就太多了,挖排水沟,掩埋可分解垃圾、挖炉灶等
5、雨披:即使你的冲锋衣在是GTX的,还是建议你带上,除了防水,晚上还可以防在帐篷底下防水。
户外扎营路宿,就是我们流动的家,如果想在户外家里面过得舒服些,那就要多多学习,多带些功能性的装备,每次出发前都要提前检查装备,我也有过到营地不带帐杆的经历,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这种环境下想出办法来,以弥补这种不足,户外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老驴的经验只是他们的,你只能学习加以利用,不可照搬照套,要活学活用。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