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285

主题

绳降

《溪降手册》节录

[复制链接] 查看:62906 | 回复:75
发表于 2012-5-14 19:55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16 编辑

3.3
背包的携带

3.3.1  吊包

如果你的背包很轻、下降距离也不长,背着背包下降没什么问题,如果背包较沉重,下降距离较长(或者是悬降),你的腰部会非常累并且容易出现倒翻的危险,因此应该以悬挂的方式携带背包。大多数攀登安全带腰后都有一个拖拽环可以挂背包,但是把背包挂在身前重心位置会更合理。安全带上的半圆锁、攀登保护环、腿带都可以挂背包。

还可以用一根抓结绳或者长扁带系着背包,然后再用一把快挂连接到安全带上,开始下降时先背着背包,这样起步比较方便,进入垂直绳段后从背上取下背包,使之自然悬吊在比脚稍低的高度。降到水中后也不需要再处理背包,直接拖着它游泳即可。

背包下降时,如果背包体积比较大,那么入水后解脱背包的困难程度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因此可以在入水之前停一下,先解下背包任其落入水中,或者先脱出一只胳膊,降入水中之后再脱出另一只。



3.3.2  扔包

溪降过程中并非全部时候都需要携包通过障碍,跳潭、冲马桶以及一些高度不大的下降之前都可以选择扔包这种方式。

扔包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许多人乐此不疲。但动手扔包之前一定要确定几个问题:

1   高差不大,你也不会把包扔到岩石上,包里没有脆弱、不耐冲撞的物品;

2  下方没有激流,或者有激流但也有足够的阻碍地形,有把握避开洄水区,特别是瀑布主流后面的洄水区(那是人类禁区),背包不会被水冲的找不到;

3  背包的浮力足够,可以长时间漂浮于水面。活动过程中防水袋可能漏水、你也可能帮他人分担了一点负重,这都会让背包的浮力发生变化;

4   背包口已经封好,包内物品不会掉落;

5  下方没有其他人,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妨碍。

   

扔包通常需要用点力气,但在一些冲马桶水道、倾斜型瀑布前,可以轻松地把背包放到水中冲下去或者横着滚下去。


3.3.3   遛包

溪谷中的某些涉水路段,水势平缓、水深适宜,可以将背包置于水中,用一根扁带或牛尾绳挂在安全带上拖行或任其顺水漂动,我们称之为遛包


3.3.4  控水

从水中拖起背包,不要急于背上肩,先把它放倒在地面,有时候靠石头把包底垫高,让里面的水流出来,这个可能需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但是耽误这点时间是有必要的。


3.3.5  谨慎处理背包

触动他人背包要谨慎。如果有人把背包放在不够安全的地方,你可以提醒他,或者在一两米的范围内移动一下而不要搬动太远;即使出于好意,也不要未经允许就帮别人搬运背包。

任何人都不要移动操作手的背包,背包里可能有重要的公共器材,擅自移动可能给操作手的工作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操作手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背包,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背包上做醒目的识别标志,以避免他人无意错拿。如果你的背包无意中被他人带下了瀑布,最后收绳操作时才发现需要的器材一样都没有,那将非常麻烦。操作手会携带较多的金属器材,背包的比重较大,要保证背包有足够的浮力,否则一旦沉没遗失甚至会给全队的行动造成困难。

唯一例外是那些泡在水中无人照顾的背包,只要可能尽量把这些背包提上岸并就近放好。免得它们顺水飘远、或者因为浸泡时间过长而使内容物品进水。

只要不是溪降专用绳或者Dyneema绳,尼龙材质的静力绳、辅绳比重都大于水,入水必然沉没。仅装着绳索的绳包也容易沉没。

可以通过分散携带金属器材、多带一点衣物、以及往包里装几个空饮料瓶来保证其浮力。使用性能可靠的防水袋并且多层套用,保证其不进水当然也是保证背包浮力的好办法。

发表于 2012-5-14 19:56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20 编辑

溪降的公共操作技术


4.1  锚点

架设并使用一条绳索线路是从设置锚点开始的,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严格的操作,是经验、技能和理性思考的综合结果。你可以总是找一个棵树,总是简单地打个结然后就开始一绳到底的下降,你也可以每次都能从中得到成功的满足感,但在这个阶段你的自信存在很多盲目成分,你还不能够分析存在的全部风险因素,也不了解更多更好的方法与技术。



4.1.1  锚点的设置

来到一处下降点前面,你首先需要寻找一个临时锚点系绳,保护自己到瀑布或悬崖边缘做充分观察。然后再回来寻找锚点和思考锚点如何设置。锚点系统的设置涉及多种复杂的考量,是多种因素反复权衡的结果。总的来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锚点位置所决定的下降线路,二是锚点本身的安全性。任何一处下降点都存在一条最好的下降线路、一条最差的下降线路,以及若干条各有优劣的下降线路,锚点的分布情况以及运用锚点的能力将限制你的选择,使你极少有机会享受那条最好的线路,甚至有些时候,你找遍溪谷也只有一个自然锚点,只对应一条下降线路。但无论如何都不要选择那条最差的线路,这条线路很可能是瀑布主流中的下降,或者太接近主流,下降时容易摆荡到主流中。只要瀑布的水流有可能冲击到腰部以上就十分危险的,极易呛水、窒息。设法攀爬、高绕,寻找其他锚点,哪怕是把瀑降变成岩降也在所不惜。溪降的最高目标是穿越溪谷,不是在水中寻找刺激。

除上述两点之外,溪降的锚点设置还需要考虑重要的第三点:收绳的难易程度。这一点在后文章节4.5
中详述。

锚点系统的设置一般应符合SRENE原则即强度strong、可靠性Secure 、富余Redundant、均衡Equalized和无延伸Non-Extending),这五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SRT线路不会像攀登那样产生大指数的冲坠,因此拉力强度并不需要太高,体重的静态拉力加上绳上操作中产生的冲击力也很难超过2KN,即便预留5倍的安全余量,也绝不会超过10KN。但是溪降中的线路都是多人次的使用,必须有足够高的可靠性,因此双锚点甚至三锚点仍然是常用的,以此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并进一步增加安全余量。

多锚点系统在挂上下降绳后,要尽量保证每根锚点绳都紧绷、每个锚点都大致均匀受力,使其符合均衡和低冲击的原则。如果设置思路是一个主锚点加一个备份锚点,那么备份锚点也要尽量符合均衡锚点的要求:角度不能偏离太多、中间的锚点绳要绷紧,否则一旦主锚点失效,备份锚点可能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而相继失效,整个设置就是去了备份的意义。

特别要强调的是:锚点的布置一定要符合夹角原理。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双锚点未必一定比单一锚点受力小,某些时候,共同受力时,每个锚点的受力甚至会比它单独受力更大。根据力学原理:合力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分力的夹角度越小,力的大小也越小,一直到角度为零,两个力减小为总力的一半,根据计算,夹角小于60度时,拉力随角度变化的速度非常慢.所以一般要求两个锚点的连接绳之间夹角小于60度,最多不要超过90度。如果两个锚点之间距离比较远,只能通过延长锚点绳来缩小夹角,如果有条件,可以多设置沿受力方向前后(上下)排列的多锚点,能够有效地降低夹角效应。

同样的,根据夹角原理,如果你在树上打个绳结但绳圈太紧,或者围在树干上的扁带长度比较勉强,以及在柱状锚点上用单套结(鞍带结)套扁带,其受力情况都非常不理想。

但是偏移锚点不在此例,偏移锚点只是改变了绳索的走向,绳索在偏移锚点处可以自由滑动,因此,即便夹角很大,主锚点仅改变受力方向,受力大小不变。但是只要偏移锚点与主绳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滑轮原理就开始起作用,偏移锚点的受力就将超过主锚点、大于主绳上的实际拉力。


4.1.2   自然锚点的搜寻

溪降项目以自然锚点的使用为主,寻找和利用自然锚点也是一件非常富于趣味的工作,是动脑和动手的结合,需要很好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幸运的是,喀斯特峡谷中自然锚点总是大量存在的。

树木是最常用的自然锚点。

如果近处就有一棵树,哪怕只有10cm粗,只要生长良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锚点。不要担心长在岩石中的树,它们可能比生长在土壤中的树木更加稳固。无论多粗的树都要尽量把绳圈套在其根部,避免产生杠杆作用,有时候树木是倾斜生长的,受力过程中绳圈会向上移动,那么可以用双套结固定,或者用双八字结、称人结,绳头绕树时多在树干上绕两三圈再成结,这样增加的摩擦力能有效地抓紧树干。当然,这样做需要考虑对树木生长的不良影响,可以在大队伍完成下降后,由最后收绳的操作手更换成普通的连接方式。

有时候需要攀爬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找到位置合适的树木做锚点,这可能需要冒一点险。可以由队伍里两三名体重较大的队员串联在一起做人体锚点,如果有可能就尽量备份一个自然锚点。保护绳一端直接连接攀爬者,另一端不要用绳结固定,而要连接一个下降器,万一攀爬者摆荡、滑坠,人体锚点不要指望能瞬间把他拉住,而是让保护绳在下降器中自然滑动、缓冲一段后再制动。

除树木外,岩石是另一种最常用的自然锚点。

岩壁经常有一些塔状、刀状的凸起棱角等,可以作为开放性锚点使用。评估岩石锚点的安全性通常要比评估树木锚点困难,它们的可靠性经常弱于强度,可以承受非常大的拉力,但绳圈容易脱出从而导致锚点失效。因此在开放性岩石锚点上做绳圈时一定要足够宽松,以降低其脱出概率,必要时可以设置辅助定位锚点,帮助绳圈保持位置,必要时应该安排人值守该锚点。

多用扁带、少用圆绳来连接开放性锚点。受益于截面形状,扁带跟岩壁的接触面大、摩擦力也更大,并且不像圆绳那样有滚动的趋势,不容易从锚点上脱出。扁带的纤维受力更加均匀,因此抗磨性也好于圆绳。

在岩壁上发现对穿的孔洞是格外令人高兴的事儿。这些石孔绝大部分很不起眼,有时候就它就在你腿边,你却在为找不到锚点发愁,有时候它们只是岩壁上一个小小的凹陷,仔细检查、清除砂石腐叶后你才发现它在另一边有个出口。多数对穿孔的尺度都比较小,作为封闭性锚点其可靠性显然不用担心,但强度就难以评估,因此,除非洞壁尺度足够大,对穿孔不应该作为单一锚点使用,应该配合其他锚点。

溪谷底部还经常有另一种岩石锚点:由风化崩塌、洪水搬运冲积而来的大石头。

那些体积足够大、堆积多年的石头,如果每年的山洪都不能推移它们其稳固程度自然可以放心,如果水线以上找不到,那就到水面以下摸索,只要耐心大多数时候你都能成功。大石也是开放性锚点,绳套脱出的风险较大,需要格外留意,还有些时候石头底部的缝隙会卡住绳子,导致绳圈受力不均,要及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成型扁带的尺寸经常不够套住大石头,因此大石锚点需要消耗比较长的锚点绳。这种时候,经验不足的操作者特别容易把绳圈做的太局促,降低了锚点的受力强度。

少数时候可以利用岩石的缝隙设置临时锚点,在绳头上打个足够大的绳结,或者系一块石头、连接一个保护器等,然后把它们卡在岩缝中充当岩塞。这种锚点可靠性一般较低,但在一些临时性、或者强度要求不高的绳索线路上有用武之地。

总的来说,因为这些树木和岩石的存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长的锚点绳,在喀斯特峡谷中就总是能找到锚点,可以借以不断下降直至完成整条溪降线路。

但实际中存在一种较为多见的例外:连潭连瀑地形。在连潭连瀑地形的中段少有自然锚点可用,那些地方的河床和岸壁经过流水千万年的冲刷,总是干干净净,并且极为湿滑,连在平面上立足都不稳当,更不要指望可以向上攀爬、高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在那里寻找锚点,还可能被水流冲下下一个瀑布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遇到连潭连瀑时要一律假设中间没有锚点可用,不可过早解除第一个瀑布上的绳索系统。你可能需要从第一个瀑布上面将锚点绳一直牵引下来,有时候需要牵引数十米长,这种做法存在较多不利:过长的锚点绳加剧了整个系统的延展窜动,容易磨绳;自身的防磨也不好处理;下降是多段的但绳段只有一个,团队通过时排队时间很长,效率很低。

这种时候,人工锚点才是最佳选择。




4.1.3  人工锚点

这里的人工锚点是指由膨胀钉和挂片构成的永久性锚点。相对自然锚点而言人工锚点的优势无可比拟:安全性很稳定且容易评估、线路设置的自由度大幅度提高。河床近水处的岩壁年年被洪水冲刷,松软的表层早就被剥离了,留下的部分都很坚硬,适合打膨胀钉——这不包括一些常年有浅水流经的地方,那些地方,即便是瀑布或岩壁的垂直面也有很厚的钙化沉积层,剥离它们、让硬质岩层露出的工作量会非常大。

设置人工锚点同样是一件需要反复权衡、容易让人犹豫不决的事情,并不是掏出锤子手钻,走到岩壁跟前叮叮当当敲一阵子那么简单。

既然使用了人工锚点,就要更多地考虑下降线路的优劣,不能像自然锚点那样妥协。适合打挂片、同时又有很好的下降线路的岩壁区域并不会太多,安装人工锚点时要谨慎,要真正把它们做成永久性的,否则损失的就不仅是一个钻孔、一个膨胀钉,而是一片岩壁,甚至废掉整面岩壁、继而废掉整条下降线路。

人工锚点因为选址自由度大,因此对避免磨绳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佳方式是在下降点前的水平位置设置基础锚点,然后在下降线路的垂直面上安装定位锚点,这样才能保证绳索线路的悬空,不接触或少接触岩壁。但是迄今为止,受溪降运动的人数规模和绝大多数参与者技术能力的限制,受力锚点只能做在转入垂直绳段之前的水平面或者倾斜面上。

除此之外,人工锚点的选址仍然是一件令人犹豫的事儿,有许多因素需要权衡。

首先,人工锚点要尽量设置成高位锚点,优先在高于腰部的岩壁上选址。

选址时先要观察和确定下降线路,然后在线路上方确定挂片位置。用锤子敲岩石,听声音是否空洞,多敲几处加以比较,很容易判断出最结实的地方。这是判断岩壁是否可靠的唯一方法,仅靠目视是无法确定的。

除非下降线路强度很小,或风险后果小(比如下降距离很短,万一脱离只会落入深水),否则人工锚点也应该是双锚点。两点之间的间距不要小于15cm,要优先考虑前后或上下排列的锚点,这样,在保证夹角不过大的同时还能拉开两点之间的距离,避免膨胀钉对岩石的楔胀效应。膨胀钉和挂片擅长承受剪切方向的拉力,钉孔要尽量与受力方向垂直,避免承受拉拔力量(虽然正确安装的钉子挂片也能承受相当大的拉拔力),钉孔还需要与岩壁表面垂直,以保证挂片装上膨胀钉后能紧贴岩壁,但这一点可以通过休整岩壁表面来修正,工作量不算太大。装好挂片、挂上绳子之后,绳结不能摩擦到岩壁,这一点在开始打孔之前就要估量好,经常只移动几厘米就有不同结果。钉孔中的粉末岩屑要清理出去,可以含一口水向孔里喷。

锚点的布置存在大量的细节,本章节不能尽述。无论操作者经验多么丰富,都不能保证锚点系统的设置永远能做到最好。经常的,只有在主绳挂上锚点系统后,或者经过一两个人的下降后才会发现某些不适当的地方,这时不要将就,要对锚点系统做必要的调整。



4.1.4  活锚点(逃生锚点)

活锚点是溪降特有的技术,特别是用意大利半扣+骡马结设置的活锚点。

无论自然锚点还是人工锚点都可以设置成活锚点,一旦下降者因为头发衣物卡入下降器、绳索在8字环上翻成雀头结、或者入水后被多余的绳索纠缠而无法解脱,都可以随时打开锚点向下放绳。极端情况下,完全松脱活锚点、任由受困者坠落到水潭或者被水流冲走,其生存几率可能都比困在绳上更高。理论上设置活锚点时绳索长度要大于等于下降高度的两倍,而实际运用中只要有几米长的余绳就有其发挥作用的余地。

活锚点在避免磨绳上也很有用处,详见后文章节4.8.2

保护器、STOP下降器等也可以设置活锚点,但未必比意大利半扣的活锚点更安全,并且肯定不如意大利半扣便捷,只要设置正确、运用熟练,从打开骡马结到开始向下放人只需要不到十秒的时间,并且可以全程单手操作。

发表于 2012-5-14 19:56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24 编辑

4.2   绳索整理


上次使用过的绳索如果整理的不好,下次使用时它一定会给你添麻烦,之前偷懒节省的时间和体力这时候全得还回去,甚至还得支付利息。

绳子每次使用完毕都需要盘起来以便运输,整理的过程也是对绳子进行检查的重要过程。盘绳时绳子的每一厘米都要从你的手掌和目光中通过,如果有损伤必定能发现(除非你的经验非常不足),这样的检查都不能发现损伤,则可以认为整条绳子都是完好的。

如果是一根特别短的绳子,比如只有二十米、顶多三十米,可以用绕圈的方法盘绳。绕圈盘绳有优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盘绳方法,利用手掌和手肘绕绳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几乎不需要专门学习,在手掌和脖子上绕绳可以有非常快的速度,而且绕好的绳圈正好可以斜背在肩上。但是圈式盘绳有个致命的缺点——每绕一圈绳索就扭转一周,打开绳圈的时候非常容易绞结,如果绳索长度较大,这个缺点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背包的容量够,可以用一把锁扣挂在头盔的颌带上,绳索穿过这把锁后,双手将绳索不断往背包里塞,直到绳索全部塞进背包、自然堆积然后压实。下次使用只需往外抽绳即可,绳子不会有任何绞结。这种方法美国人称之为溪降收绳法canyon coil)。

溪降最常用的盘绳方法是蝴蝶盘绳。蝴蝶盘绳可以将绳子挂在脖子上操作,且非常省力,适合收盘较长的绳子。盘好的绳子可以装进背包,也可以继续挂在脖子上携带和运输,这一点非常适合溪降项目绳索在运输使用运输中高频率转换的特点。打开盘绳时绳子会有一些扭转绞结,但不算严重。蝴蝶盘绳可以达到很快的盘绳速度,盘好的绳子也不容易散开,但学好这种盘绳法并不容易,很多人操作了无数次仍然没有掌握其中的一些诀窍。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将绳子背在后背的盘绳法,其实是蝴蝶盘绳法的一种延伸,尤其适合整理超长绳索,比如200M的一整根绳子,基本只能用这种方法整理和人力运输。

在使用主绳时,除非这根绳子不久之前就由你本人或另一个可以信任的操作手整理、检查过,否则还得按标准流程先整理一遍。在一个安全的立足点打开绳盘,注意绳子要远离水流,免得被冲到瀑布下面去,如果没有安全的立足点,则先把一端绳头固定在某个锚点上,然后从头至尾把绳子搙一遍,检查绳子中间是否有损伤或者意外存在的绳结。如果绳子上存在损伤就立即更换,如果存在隐患就把隐患处放到线路的下部,完好的一头连接锚点。

整理完毕的绳子应该自然堆积在地面,以方便下一步的布绳工作。



4.3   布绳

除非绝对确认下降绳的长度可以触底,否则一定要打绳尾结。

向下放绳前操作者必须挂上自我保护,并留意地面堆积的绳子,不要被高速下坠的绳子绊住腿脚。

把绳子抱成一团往下抛是愚蠢的做法,未经整理、或者未经充分整理的绳子不要指望能顺利地放下去,它们会在中途搁置、牵绊或纠结成一团,还经常神奇地在中段自动打一个单结甚至八字结、只能从绳头开始一点点抽绳才能打开这个结。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必须把绳子提上来重新整理,由下降者降到空中处理纠结的绳子可就太辛苦了。

正确的抛绳方法是先将绳头放下去几米或者十几米,然后用蝴蝶盘绳的手法在手中盘上十几米,看准方向用力向前抛出(绝不可用圈式盘法,否则绳索极易在空中纠结),这段绳子下落时会把地面剩余的绳子带下去,如果抛绳时挂在了两岸的树木上,只能抽回来重新抛。在大高度的下降线路上绳索的下坠将会过快,出于爱惜的目的需要手握绳索用点刹的方式减速。

如果下降线路是倾斜型的,或者灌木较多,无论怎样做绳子都不能一次放到底,那就只能由首降的操作手在下降中途整理顺畅。也可以考虑用溪降收绳法带绳下降,要比悬在空中整理绳索轻松流畅,在大高度的下降线路上还避免了绳索自重造成的下降吃力。缺点是操作手无法检查是否打了绳尾结,也不能直观地观察绳索的余长,经验不足者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如果下降线路是瀑布浅水的过水面,那是最好的情况,只要盘一小段绳头抛到水流中,剩余的全部绳索就会被水流流畅地带下去,简单而省力。

如果队伍人数多,遇到高度较大的下降时有必要布置两条下降绳。如果下降地形复杂两条线路最好分开,比如用一个偏移锚点拉开两绳间距,否则非常容易相互干扰。只要两条线路相隔不远,先布好一条线路、再由一名下降者把另一条绳子带下去是很容易的。




4.4  首降

首降操作手的下降通常要比后续下降者困难,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多,安全风险较大,其技术和经验的要求仅次于最后收绳的操作手。他在下降过程中除了整理绳索,还要一路清理可能存在的松动浮石,观察磨点并固定绳保等。

首降者完成下降后要及时与上方操作手沟通,告知线路情况,或者做必要的调整。极少数情况下首降者可能需要使用SRT技巧上升,返回锚点处重新布绳;

下降终点如果是水潭,首降者要排查水底情况,确认是否可以跳潭;

如果需要继续绳降,首降者要打开绳尾结,然后指挥上方操作手调整绳长,保证绳头刚好接触水面或高于水面一米。要考虑到绳索多人下降后会有所延长,这个距离可以再高一点;

如果遭遇连潭连瀑地形,首降者需要前进观察地形水情,要使用下降绳做自我保护,如果下降绳的长度不够就要预先带一根绳接上;

随后,由首降者安排后续下降人次和下一个瀑布的布绳操作。
发表于 2012-5-14 19:56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43 编辑

4.5 收绳

收绳操作是溪降项目最关键的环节。在溪降操作中,绳索是循环使用的,溪谷又经常是不可撤离的,一个下降点上的绳子取不下来,可能会让后面的下降无绳可用,导致整队困在峡谷中进退不得。

溪谷瀑布的复杂地形中,收绳的困难程度也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哪怕线路上没有任何凸起的障碍物,有时候仅仅是高瀑上的摩擦力或者绳子自身的绞结就能让绳子几乎不能抽动。



4.5.1   收绳的操作手

在高度较小、地形较简单的瀑布上收绳,可以使用单人、双绳下降的方式收绳,高度较大或地形较复杂时,需要采用双人配合的方式,这两人都必须熟悉收绳操作的全部流程。有时候进一步采用三人配合的方式提高安全性,第三人的能力要求可以较低,因为同在下方的那名主操作手可以随时对他进行指导。

能够承担收绳任务的操作手,必定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能力最强的人,同时心理素质也要足够好:瀑布上面只剩你一个人,你要独自完成一系列细致、经常还很费力的技术操作,你知道你将承担比所有人都大的安全风险,你要控制自己的心理压力水平,不能出差错,从容而高效地完成每一道流程的操作。



4.5.2   调整锚点

在前文章节4.1.1中讨论过设置锚点时两个方面的权衡:安全性和是否便于下降。溪降中还有第三方面的重要权衡:是否便于收绳,有时候为了满足收绳的需要必须在前两方面做出一定的妥协,因而选择并不是最好的锚点、也并不是最好的下降线路。

更多的时候,需要收绳的操作手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满足第三点:安排其他队员由主线路下降,操作手另外布置一条便于收绳操作的下降线路;或者等所有队员完成下降后对线路进行调整使之便于收绳。通常需要做的是前移锚点,通过延长锚点绳或者使用靠前的锚点,让锚点锁与下降绳的连接点尽量接近瀑布边缘,假设你的眼睛从这个点上可以直视下方的立足点,那就最有利于抽绳。有时候需要向一侧移动锚点和下降线路,以避开可能存在的岩石缝隙、凸起和灌木植物之类的阻碍物,即便静态下很好,也要考虑到抽绳时绳子会不会滑到阻碍物里。

锚点位置调整完毕后,将锚点上的丝扣锁更换为梅伦锁,如果丝扣锁上那根绳子等会还要使用,就把它悬挂在下降线路上,但是要另外固定一下。

此时,所有能够接触到的绳保要全部取下。



4.5.3   单人收绳

瀑布高度不大、地形较为简单时可以采用单人双绳下降、然后收绳的办法,这是最简单、风险最小的收绳方式。

现有一根绳索,其长度至少双倍于下降总高差时的操作步骤:

1    找到两个绳头,对齐后用双绳方式理绳,直至绳索中点

2     挂入梅伦锁,拧紧梅伦锁丝扣

3     两个绳头分别打绳尾结后抛下瀑布

4     试着向两边抽绳,不用抽多,证明其滑动良好即可

5     检查锚点系统,检查是否有遗留物

6     安装下降器下降,只能使用ATCGIGI等双绳下降器

7    下降完毕,取下下降器,抽绳

现有两根绳索,每根长度都大于下降总高差时的操作步骤:
1  分别整理两绳,如果其中一根已经悬挂在瀑布上就只整理另一根
2   将其中一根绳的绳头穿过梅伦锁,与另一根绳连接。现在梅伦锁的一侧有个绳结,一侧没有(必须用欧洲死亡结,下同)
3   如果两根绳型号不同,摩擦力有区别,则用摩擦力较小的那根绳穿过梅伦锁,让摩擦力较大的那根绳在有绳结的一侧,检查梅伦锁丝扣是否拧紧
4    打绳尾结后向下抛绳
5   试着向两边抽绳,不用抽多,证明其滑动良好即可
6   调整绳结与梅伦锁的距离,不要靠的太近
7   检查锚点系统,检查是否有遗留物
8  安装下降器下降,只能使用ATCGIG等双绳下降器,如果绳索中间有绳保一定要取掉
9   在有绳结一侧绳索上做标记,可以挂一把锁,或者把牛尾绳挂上去
10   下降完毕,取下下降器,从有标记的一侧抽绳,不能抽另一根绳,否则会卡在梅伦锁上


双绳下降可以由单人完成全部收绳操作,但一般仍然需要在下方留守一人。收绳的操做手操作过程比较辛苦,抽绳时应该让他得到一点休息,万一收绳者遇到问题,下方留人也能及时配合协助。这个人不一定要是操作手,体力较好的普通队员也可以。

如果两根绳直径差别很大(比如超过1mm)则不能采用双绳下降。两根绳在下降器中滑动速度差别过大可能导致危险。

在一些地形较简单的下降点上,布绳时可以直接按收绳的要求布置两根下降绳,然后将两绳同时在一个HMS主锁上打意大利半扣(需靠近锚点),该半扣制动端的两根绳索即可以作为下降绳分布下降。全队下降完毕后,收绳的操作手取下HMS锁,即可双绳下降、收绳,操作过程简单高效。






4.5.4   双人配合收绳

如果瀑布高度较大,或者地形非常复杂,可以采用双人配合收绳。

如果现有绳索中只有一根绳索的长度大于瀑布总高差(简称长绳),而另一根或者多根较短的绳子(简称短绳)只有用绳结连接后长度才够,并且绳结位于下降线路的中间,那就必须用双人配合法收绳,否则,双绳下降还要在中途过绳结,操作太过麻烦。

  • 分布整理各绳。如果要用多根短绳,先将短绳全部连接好
  • 将长绳挂入或穿过梅伦锁,与短绳连接
  • 两侧绳分别打绳尾结,分别抛绳
  • 试着向两边抽绳,证明其滑动良好,并证明其中一侧已经固定
  • 调整绳结与梅伦锁的距离,在保证长绳触底的前提下,尽量使绳结远离梅伦锁
  • 下方操作手将短绳装入自身下降器或保护器,收紧绳索并打锁
  • 检查锚点系统,检查是否有遗留物,确认下方操作手已做好保护准备
  • 安装下降器,开始下降。如果绳索中间有绳保一定要取掉
  • 下降中途,下方操作手缓慢放绳,全程放绳总长度1-2m即可,如果立足点足够宽敞也可逐渐向前移动站位点
  • 下降完毕,解除下降器,从短绳一侧抽绳
  • 如果瀑布高度很大,安装下降器可能会极其吃力:绳索自重很大,而且一提起这一边,另一边绳索就立即下坠。此时可能需要用上升器抓住另一端绳索,或者用抓结抓住两端绳索才行。

如果只用了一根两倍于瀑布高度的下降绳,那么从任意一侧抽绳都可以。

下方操作手的站位要靠后,尽量让上方操作手能够看到你,要选择一个相对宽敞和稳定的立足点,不要站在水潭里,水的浮力会抵消部分体重,上方操作手的体重可能会把下方操作手拉动。

下方操作手要像攀岩的顶绳保护一样注意力集中,随时进行操作。收绳的下降没有绳保可用,需要下方操作手用放绳的方法避免磨绳,万一下降者中途卡住,放点绳子或许能帮助他解脱。







4.5.5    三人配合收绳

在高度特别大,手语交流难以看清,或者地形过于复杂,瀑布上、下直视困难时,应采用三人配合收绳法。

三人收绳与两人收绳其他步骤一样,但两侧绳索都需要操作手用下降器做保护,防止上方操作手用错绳子,导致坠落。

上方操作手检查绳索滑动时,要分别向两侧用力抽绳,以证明两侧绳索都已做好保护,然后提拉有绳结一侧的绳索使之绷紧,从无绳结一侧下降。

   


4.5.6   
四步确认流程

配合收绳时,要严格执行四个确认步骤:

  • 当面确认。相互配合的两人或三人在未下降前碰头,确认收绳方式,约定其他必要事项
  • 目视确认。收绳操作手要尽可能观察绳索是否触底,下方操作手是否已做好保护准备
  • 抽绳确认。用力抽绳,不能抽动即可证明绳索下方已经固定
  • 手语确认。以手语确认,并且必须得到下方人员的明确回复


4.5.7   抽绳的站位

抽绳时的站位非常重要,即便其他步骤都正确,站位不当也可能导致抽绳困难。站位点首先要尽量靠后,这样可以减少绳索在岩壁上的摩擦,同时也要拉开两侧绳之间的距离,欧洲死亡结不容易在岩石上卡住,但如果从灌木、岩缝中通过,卡住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有时需要向某一侧移动、躲避。



4.5.8  其他细节

多数时候梅伦锁可以自由活动,但某些时候,梅伦锁会稳定在贴着岩壁的水平状态。此时,准备抽动的那根绳子要布置在下方、靠岩壁的一侧,如果相反,抽绳时绳索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梅伦锁会更加贴紧岩壁,摩擦力会增加很多;

受地形限制不能直视下方时,可用抓结抓住双绳保护自己出露于瀑布边缘目视确认;

收绳操作步骤多,操作者活动范围大,很难仅用一个固定的自我保护点,但始终不要忽略自身安全,要随时改变和调整自我保护;

收绳的操作手要尽量在身边留一根足够长的备用绳索;

准备使用的绳索一定要系留,不可失落。如果只失落短绳,还可以用长绳把短绳重新拉上来,如果连长绳都失落,你就会独自被困;

绳索之间不允许存在切割性(摩擦性)连接,这样非常容易造成绳索的损伤,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不要将下降绳直接穿在锚点绳上,一定要用金属器材连接;

梅伦锁不同于丝扣锁,不存在所谓松半圈的说法,必须拧紧丝扣才能达到最大强度,不要忽略检查;

收绳时的绳索布置其实是一个1/2滑轮,根据滑轮原理,此时锚点系统的理论受力是保护者拉力和下降者体重与下降动作产生的冲击力之和,因此锚点系统的受力比单纯的下降大很多,设置时应留出足够的安全余量。

抽绳时容易带下落石,注意防护。
发表于 2012-5-14 19:57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44 编辑

4.6 卡绳的处理

绳子很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因素被卡住,但是,如果是执行了规范的流程且操作无误,那么就可以相信绳子不会卡死,绝大多数时候只是摩擦力造成的抽绳不畅。

大幅度抖动绳子,大范围移动一下立足点,或者再向后退一点,反复尝试,多数情况下绳子会重新松动。否则用上升器挂上绳子,用全部体重拉一下,也可能有效果。

如果仍然拉不动,就要考虑建立一个拖拽滑轮组系统来抽绳子。有利的是,瀑布下面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找到够用的锚点,只要滑轮组省力比够大,总能把绳子抽下来。这样的强行操作可能会让绳索与岩壁有接触的某处外鞘破裂,但这也比整根绳子抽不下来好。

如果一两个成年人的体重都不能拉动绳子,那么卡绳点的强度显然可以满足一个人SRT上升的拉力,因此可以考虑顺着绳子爬上去处理卡绳,但是卡绳点的可靠性显然无从得知,如果它因为某种原因自行松动,上升者就会遭遇严重的坠落,潜在风险很大。用另一端的绳子SRT上升、抽绳端固定做保护显然安全的多,但前提是之前的抽绳还没有把另一端绳头提到半空,你还够得着它。这就面临一个权衡:是继续使劲抽绳,还是停下来、乘还能够着另一端的绳子,安排人爬上去处理?这只能在现场视情况而定。

最好别让自己陷入这种纠结的境地,事先把收绳的准备工作做到最好。

4.7
辅助保护

在一些定点的绳降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辅助保护方法,溪降当中不宜使用。

上方副保护绳:溪降对操作效率要求高,追求轻装快速,使用上方副保护绳不符合这一思路,副保护绳也不利于入水后的快速解脱。此外,极端情况下无法观察下降线路情况、下降者困在绳上时可能导致危险。

法式抓结的辅助保护很安全,但有时也不利于快速解脱,并且限制了下降时双手送绳技巧的使用。

下方保护方式可以常用。只要下降终点可以立足,就可以较多地做下方保护。下方保护很枯燥很辛苦,可以由队员们轮流承担。但下方保护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经验不足的人通常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每个下降点、跳潭点旁边都应该有操作手值守。在下降点旁边值守的操作手应该对下降队员的安全事宜逐人检查,提醒他们挂临时保护,指导下降动作和线路等,并有规律地对锚点、下降绳的完好性进行检查,值守跳潭点的操作手要提示跳潭要点,必要时做一些心理引导。

如果队伍中有不会游泳的队员,水中的辅助保护也很有必要,跳潭点下方有水性好的队员等候会给跳潭者很大的信心,在一些较长的水潭中可以帮助不会游泳的队员尽快通过。

4.8
横向和斜向绳索线路

一个队伍中只要配备了前文章节2.3.7中的器材,并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就可以布置多样化的绳索线路,即可以丰富溪降的通过手段,也提高了队伍的应急能力。

斜向线路指下降线路上布置的张弛系统,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下降方式,架设难度不大。它对下方锚点位置要求高,但对锚点强度要求不高,绷紧绳索也比较容易,简单的1/3甚至1/2滑轮组即可绷紧到适用的程度。如果发生紧急伤害,张弛系统是从瀑布上运输伤员最快捷安全的方式。

横向线路分两种,一种是明显松弛的路绳,用以帮助在岩壁或者河岸上横切攀爬。

需要注意的事,根据夹角原理,一旦路绳的使用者发生滑坠,两端锚点的受力会很大,因此要充分考量滑坠概率和风险后果,保证两端锚点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溜索则是一种需要高度紧绷的横向线路,在技术救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架设难度比较大所以溪降穿越中并不会使用,但一支高水平队伍应该具备架设溜索的技术储备。如果你能架设一个合格的溜索,基本也就能够架设一个垂直拖拽系统,也说明你能熟练使用基本滑轮组,这都是技术救援的基本技能。

此外,在某些水潭里也可以铺设一条横向路绳,便于队员快速牵拉通过,或者作为安全绳防止队员被冲下下一个瀑布,这种路绳对锚点强度的要求更低,有时仅靠人力牵拉即可。

发表于 2012-5-14 19:57 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锐度 于 2012-5-17 16:53 编辑

4.9  磨绳



4.9.1   案例与分析

根据UIAA(国际登联)的统计,现代登山史上从来没有一例登山绳正常受力被拉断的记录,所有的绳索断裂事故都是外因造成的——比如岩石上的磨绳点。

假设在一条下降线路上,你从上方观察到两处岩石磨点,一处是个明显的锐利凸起,一个与绳子肯定会有接触但光滑而平缓,你认为哪个磨点更容易伤害绳子?如果看着这本小册子你的第一答案是前者,那么事实上的答案将是后者——摩擦性的磨点才是绳索最大的杀手。

切割性磨点都比较醒目,容易被观察到并引起警惕,继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摩擦性的磨点总是被人忽视。我们亲历和收集了数十起磨绳案例,90%以上都可以确认是摩擦性的磨绳。在一些多次磨绳的地方,我们仔细考察了那些磨点,它们有的较为尖锐粗粝,有的则完全可以用光滑来形容。绳索与它们的接触强度也并不大,绳索线路在这些磨点上经常只是一个非常平缓的转折角(比如160度或170度)。因此,一定不要认为只有尖锐的岩石才会伤害绳子而那些光滑的接触点可以被忽略。

此外,从现象上看存在以下规律:

高度较大的下降更容易磨绳。但是较低高度的下降中,切割性磨点的杀伤力不容小视。

位处于绳段上半部分的磨点容易磨绳,如果磨点非常靠上、距离锚点很近,以及位于下半部分的磨点,磨绳概率会大幅度降低

磨点的岩石都很坚硬。如果表面是较厚的泥土层或者钙化沉积物,则很少磨绳。

磨绳案例的发生总是比较突然,至少从现象上看,经常有一两人次的下降之后即发生磨损的案例。笔者目睹过一次磨绳的全过程:

当时采用了低位锚点的设置,锚点是水中的岩石,绳索大致水平,在一块圆滑的岩石上转而垂直向下(事后反复摸索该岩石,都无法感觉到明显的粗糙之处)。队员用匍匐式下降法,经过岩石后向下悬降,此时绳索有两次明显的窜动,第一次窜动就发现绳鞘磨破了,第二次则绳鞘完全断开,和岩石接触的部分全是绳芯。由于事出意外,来不及采取应急措施,任由那名队员继续下降三十多米后着陆。随后立即查看伤处,绳芯并无断裂。可以确定,这根绳外观较新,下降前也刚刚做过检查,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损伤。

由此分析,在承重过程中,绳索不可避免地由于受力不稳地而产生窜动,绳索的其他部分都可以自由延展,唯独与岩壁接触的那一点绳鞘受到巨大摩擦力的阻止,造成应力集中,很容易被拉断,而绳鞘一旦局部断裂,会迅速发展为全面断裂。

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绳鞘的脆弱,绳芯显得非常坚固。在上述这些案例中,无论绳鞘的损伤多么严重(最严重的一次,绳鞘被扒开约2M),绳芯几乎都很完好,我们无法确定绳芯部分的抗磨极限在哪里。(上升器对绳索的伤害也是如此。PETZL的上升器会标示最大拉力值,如BASIC标称4KN-6.5KN,这个数据其实是上升器在不同类型的绳索上造成外皮断裂的测试数据。)

偶尔几次,我们观察到绳索明显扭曲变型,似乎内芯已经发生了断裂,但绳鞘看上去基本完好。在某次绳索拉力测试后我们小心解剖了一小段这样的绳子样品,意外地发现内芯虽然绞结、但每根细绳芯都是完好的。对此我们难以理解。

所有这些案例中,仅有一种类型的绳芯损伤是容易判断的:如果绳鞘和绳芯都有断裂且极不整齐,纤维有烧灼状的硬结现象,那就可以确定这根绳子是被落石砸断的。




4.9.2    避免磨绳

不要指望能用锤子把岩石磨点休整光滑,除非你把整片岩层都敲掉。

要加强检查。如果绳子在某处只是起毛,那可能是一种征兆,要仔细分析起毛是否是磨点造成的。如果某处绳鞘已经出现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断裂,那就不要指望它能坚持多久,它发展到完全破裂是非常容易的事儿。要立即更换整根绳子,或者将这个伤处调整到非常接近地面或者水面的绳段。

值守锚点的操作手要频繁地将下降绳提上来检查,必要时要达到每下降23人即检查一次的频率。

操作手还要提醒每个下降队员注意观察绳索的完好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避免磨绳的最好的方法是让绳索线路彻底避开磨点,但这极大地受限于锚点情况,溪降不可能像探洞那样,靠密集的人工锚点来绝对保证绳索的悬空。

绳保能有效地防止磨绳,其关键不仅在于靠厚度降低压强,还在于让绳索能够保持一定的滑动,避免应力集中;

背包也是很好的防磨绳工具,对付切割性磨点效果最好。先设法系留背包,在包里装点体积大的软东西,最好是一卷绳子,然后垫在下降绳下面。这种方法仅适合靠近锚点时用,否则下降绳很容易滑开。

尽量降低绳索系统的延展性,不要使用动力绳,锚点绳也要选用延展率较低的,否则就用两根甚至多根并用来降低整体延展率;

我们反复强调平稳下降,意义也在于此,鲁莽的下降操作显然更容易磨绳;

除上述之外,活锚点的运用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每下降数人之后就放松活锚点,把绳子往下放一点(哪怕只是10cm),能够大幅度降低磨绳的概率。用双套结做锚点也能进行类似操作但没这么方便。另外双套结另一端的绳子需要加以固定,以策安全。
发表于 2012-5-15 00:02 17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你们的辛勤劳动值得所有户外人的尊敬!~~
发表于 2012-5-15 17:29 18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实用的技术
发表于 2012-5-15 19:07 19 只看该作者
等待中,谢谢分享。有一问题请教老师,petzl手钻的使用,我费神费力也打不好一个洞
发表于 2012-5-15 19:25 20 只看该作者
学习再学习,好玩的运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