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7

主题

烟雨江南--呈坎

[复制链接] 查看:12919 | 回复:21
发表于 2012-10-15 17:1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结束了30天的欧洲之旅,回家后白天总昏沉的睡不醒,半夜却两眼放光,像夜明珠似的,大抵是时差使然。才休息两天,老爸又嚷嚷着要去江南了,说,黄山那边的小屋要装空调,你去给出个主意吧,看看买个什么式样的好。于是,老姐开车(怕我路上开睡着)载着我,父母及外甥女,二个来小时已到达甘棠小镇了。

我至不喜欢炎热的感受。时至七月,骄阳似火,即便待在室内,额头很快便也沁出汗来。跑了几家电器行,都说空调要隔天才能装,正茫然之际,无意发现离小镇稍远些的一家电器行,老板娘热情地介绍不同电器的功能,说下午就能给你们装空调,让我下决心一次搞定家里的大小电器。

傍晚,窗外的绿竹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的摇曳颤抖着,几只麻雀欢喜的落在上面,“咻咻”的雀来跃去。我坐在空调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整理欧游的相片。老姐在楼上孜孜不倦的拖地,外甥女在用她的电脑边听音乐边浏览网页,小点点(老姐的宠物狗)卷缩在我脚边睡觉,厨房飘来了老爸老妈做饭的米香菜香。我想,幸福不过如此,守着父母,度过一段时光。


呈坎

在小屋舒服的住了两日后,老姐看我天天宅在屋里弄照片,说,总不能一天到晚这么待着吧,出去走走啊。

去哪呢,这附近的西递,宏村,齐云山,屯溪老街,我去过N次了,黄山也登了四回,好吧,这次就去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看看吧。

跟着GPS,一路高速直奔位于徽州区北部的呈坎,下了高速,怎么眼瞅着要到三姨的家了。原来三姨家离呈坎并不很远啊。每回春节去三姨家探亲都没问问那附近有什么值得走走看看的。我想,即便问了,那么安静的三姨怕是也没去过。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是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的,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来之前在网上看了些资料,说如果没有导游带领,陌生人转到小街会转不出来的。可是,今天到达的时间刚好是中午,好像导游们都吃饭去了,也或今天天气不好,游客不多,导游们都回家休息了,除了卖票的就没见到导游。于是,买了票后,和父母,老姐,外甥女,还有小点点一起,这么自个儿转着看吧,走哪算哪了。

阴郁的天,云聚在一起,始终也挤不出雨滴来。一阵风吹过,消散了身边的暑气,带来一丝清爽。白墙黑瓦,绿柳荷红,如此的江南村落,似中国水墨画般,缥缈的朦胧着。烟雨江南大抵如此。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2-10-15 17:17 2 只看该作者

走过青石板小路,路边荷塘里的荷花正绽放。正是“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的时节,想起台北的荷花季早过了一月有余,江南的花季,姗姗来迟了。

村口有个平安坎,曰:“八卦村设坎得正,中国风水之典范。规避凶险,把握机遇,树立良好心态,弘扬徽州远古的过坎文化,传承和谐,美德徽州。”这些话俨然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和村子有些不搭。两头石狮子各守路的一边,坎不低,上了年纪的人如若没人搀扶,怕是一跤会摔倒西天去,和谐传承不了,倒是去了上帝那美德了。

不知何时,天上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小桥,荷塘,人家,一切极应景着江南的烟雨,真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啊。


发表于 2012-10-15 17:18 3 只看该作者


无聊的老人坐在村口看风景,看游客,消磨一段时光。消磨一段时光的游客,看风景,看老人,也成村口的一道风景。

一位暑期在家闲逛的大学生主动要求当我们的导游,谈好了价钱便由他领着我们往村里走。他悄悄地对我说,村口的荷塘不是古时候留下的,是为了旅游新建的,那池塘是挖出来的,有时候遇到枯水期,里面水都没有。


发表于 2012-10-15 17:19 4 只看该作者

他这番话我听了,哑口无言。刚进村时的万丈豪情被他一阵话浇熄了。原本的我是多么的佩服呈坎古人的智慧啊。我以为这池塘和宏村村口的水塘是一般的功能呢。

水车已弃用,说是用来磨米的。现在经由那位本村大学生的嘴说出来导游词,我倒怀疑起水车的真伪了。不过,现在转头看看村口的建筑,渐渐也能分辨是否属于古迹的部分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总喜欢落在小荷的尖角处,台湾的如此,江南的也如此。不知那尖角处是否有蜻蜓喜爱的营养食物,也或是一段爱情的起始点。

今天的村里少游客,清清静静的让人欢喜。和西递,宏村的游客如织,人头攒动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

马头墙的功能,大学生导游说又称风火墙、封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去吃了一家毛豆腐,据说这家豆腐的由来是有典故的。明代罗氏毛豆腐第一代创始人罗秀峰,他是在呈坎村内做豆腐的。有一天下大雨生意不好,到天黑还没卖完他担里的豆腐,只好挑着担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受伤的白狐,罗氏便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打算抱回家帮他疗伤,可一转眼白狐就不见了,罗氏只好挑着担回家。那时天气渐热,没卖掉的豆腐丢之又可惜,他便把豆腐放在竹片上。晚上睡觉时梦见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翁对他说:你竹片上的豆腐长毛了,不要丢掉,可以吃的,而且鲜美无比,因为是他的化身,拿去叫卖可以帮你壮大家业。罗秀峰醒来一看果真如此,那天刚好是一年节气中的立夏,因此罗秀峰把毛豆腐称为“毛豆福”,由此以感谢白狐给他带来的福气。渐渐的毛豆腐在当地传开来,每年立夏徽州百姓都要吃毛豆腐,吃上福气、交上好运。(来自网络)

吃了几块豆腐,喝了一杯豆浆,感觉豆腐并无特别之处,且豆腐的口感和精致度比起台湾的小吃都有些落差。或许因着故事的传奇色彩,毛豆腐便也名声远扬了,但我倒丝毫没看见此店家有家业壮大的迹象。

导游在我们和店家聊天之际,有些不耐烦,似乎想早早的带我们看完基本景点就此了事的感觉。我催促老爸别闲聊了,赶紧吃完走人,假若我不提醒他,他有的是话和别人讲。

发表于 2012-10-15 17:20 5 只看该作者

这是古时候的当铺,导游说,那砖墙砌的很高就是为了里面的人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和人砍起价来便会占尽上风。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的祖屋,燕翼堂,属于明代初期建筑,两进两间三层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高层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屋不同于西递,宏村的两层建筑,是极少见的三层, 靠天井采光,给人极为封闭之感,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本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思是在徽州一带,男生十三、四岁便要外出学经商,或读书中举,妇孺及孩子必须留在家里,因此,徽州人建房时要考虑房屋的封闭性,对防火、防盗等设施的考虑也特别周到。

门口的妇女们西家长东家短,属于信息集散中心,活得也有滋有味。


发表于 2012-10-15 17:21 6 只看该作者

门牌上的钟英两字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书。

小村人家带天井的内堂,朴素,明亮,简单的家什透露着些许过去与未来的信息。老人正用麻绳准备编织东西。老爸又找到人聊天了。老人说的话很难懂,老爸和老人两人东一句西一句的,各说各话,我是有听没有懂。言语间,老人慈眉善目的微笑着,看着让人便欢喜。


发表于 2012-10-15 17:21 7 只看该作者

历史遗留在斑驳墙上的痕迹,提醒人们曾有过的一段岁月。幸好,那不堪回首的一页已翻过去,尽管依然有残渣余孽偶尔会兴风作浪一番,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村口的小河是呈坎最重要的一条河,起到防旱排涝的作用。呈坎俗称“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水圳将河水引入村中,每条街每条巷弄都有水沟,源源不息地水,流过门前,令村民的生活极为方便,也起到防火的作用。“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也意味着财源茂盛、源远流长。

环秀桥上的小小廊桥,是村民们消暑纳凉的好地方。坐在廊桥里,闲话家常,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从桥下流过,流向远方,不也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发表于 2012-10-15 17:22 8 只看该作者

村里的居民大多以务农为主,生活的极为简单,是典型的慢活状态,是患现代文明病的人向往的生活,也是围城的状态,像婚姻,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真正的呈坎人如果没有外界的诱惑,活得有滋有味,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才知道他们的穷是无法在精彩的世界里生活的,他们的财富甚至买不起精彩世界的一片瓦,于是,他们开始苦闷,开始把村口围起来挣一些钱,让精彩世界来的人留下些买路钱。

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规模浩大,营造精细,建造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在徽州现存的众多古祠堂中,是最著名者之一。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

这是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匾高悬享堂上,其意,彝,鼎彝之器,不可侵犯;伦,则是指人伦五常;攸,意之久长;叙,指延续。

宝纶阁斗拱雕功相当精细,梁架彩绘自然典雅,虽历经四百多年,仍色彩鲜艳,令人啧啧称奇。尤其是祠内的几根柱子是价值上亿的金丝楠木柱子,堪称绝世奇品。


发表于 2012-10-15 17:23 9 只看该作者

树龄400年的桂花树是祠内的镇堂之宝之一,想象着四百年前种植此桂树的人早已作古,而桂树至今依然枝叶繁茂,不能不感叹时间之河冲刷一切物质之后,遗留与淘汰之选择及生命的相对延长与消失之无情。

走过小巷,一些无人居住且破败不堪的古宅看了让人心痛,这些破宅上都贴有“危房,小心经过”的字样。皖南民居有一些奇怪的保护政策,拆不能拆,卖不准卖,即使修缮也需审批。当然,修缮你还得有钱,否则,一切免谈。


发表于 2012-10-15 17:24 10 只看该作者

淡定的小猫,淡定的看着我,淡定的神态,让我也淡定了下来。

村民聚集一起聊天,话家常。老爸问他们,门票收一人80元,你们能分多少。这些村民义愤填膺的说,一分也没有。那么,这些每日收取的门票钱最终会落入谁人之手?我很好奇。听说,村民常常帮助外来的游客逃票,告诉他们从哪里可以逃票进入村内。这也难怪,门票费对于他们并无实质受惠,还让外来游客打扰自己宁静的生活,帮助游客逃票便是对收取费用的人的另类抗议。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