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4832

主题

哈巴雪山山难后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18574 | 回复:31
发表于 2012-10-29 17:5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今天上午,哈巴村原著居民杨仕城,新浪微博第一时间描述了这次事故的结果,近几年登山的人数增多了许多,事故发生率也跟着这些人数形成了一个比例,也有人说,哈巴每年都有1个死亡名额,2个重伤名额,而且这些名额可能增加。事实上,这些名额和经济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为利益的存在,突然增加了许多的高山向导,增加的这些向导中,鱼目混杂,每个向导的户外服务素质,也是难以横定。那么对于登山新手来说,怎么去判断给你带队的领队,期间是否给你一个安全的过程呢?我不能帮你评判谁是好领队,谁又不是好领队,当是我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
在爬墙等红杏的帖子中我有这么一段回复:
户外我不是高手,登山经历也不算多,也不敢谈论什么登山这块的户外知识,只能就自己的理解范围之内说说了
1、哈巴登山从2000年开始,由自由组织登山转向到商业队登山,因为利益的驱使,所以很多当地人开始了高山向导生涯,他们自己的体质好,对地形熟悉,带客人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太多的科学登山带队考虑,无非就是向导、登顶、和下撤,可是哈巴登山致命的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
2、国外登山行程,总是有一个高海拔适应过程,而哈巴登山的行程时间普遍为3至2天,安排的行程比紧凑,高山反应导致出现身体状况,而对安全登山不利,很多时候,高山反应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问题,没表现出来,等表现出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比如常说的肺水肿,脑水肿,呼吸困难、脱水失温等等,没有一个科学的应急方案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预期风险评估,事先做好预防。
3、风险识别没有做好,登山的时候,并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难受的,而这个时候,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安全登顶下撤,向导也是这么希望的,可是我们心里阿弥陀佛的祈祷,起不了实际的作用,只有清楚的辨别哪些行走方式是不正确的,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哪些准备是必须的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发生,降低事故的出现。
4、不管是户外徒步、自驾还是登山,都难以保证百分百之百的避开风险,一旦被自己遇上了,我们就需要去应对和控制,事态的趋势发展,所以高山向导在这时会体现出他的能力和责任心了,有几点需要做的是,装备使用方法,哪些是保护我们的安全的,哪些是控制我们的安全的,哪些又可以应急的方案,向导们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5、已经发生的事故,就需要对伤员的伤情进行评估,然后处理事故,这涉及到户外救援了,我没有参加过高山救援,所以这里不多做解释。
6、每一位参加哈巴登山的,山友,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了解,事实上大部分玩户外的人都在玩命,只是他们自己不以为然罢了,这也包括我自己都会被一时的情绪给忘掉危险时刻存在。
以上是我做的一些总结,和以往的培训中所记录的部分知识,给死去的人加以安慰,不如让此事给我们一个猛的提醒,户外美景固然吸引人,但是风险时刻跟随着我们不管是何种方式出行,都该做适当的计划和对要做的事,有所了解,我们折腾的是人生不是生命

2人点评 收起
  • 渴了吧 “事实上大部分玩户外的人都在玩命,只是他们自己不以为然罢了” 2012-12-28 16:33
  • 张山疯 这次和我一起登哈巴的一共有11人,大部分是自行组织去哈巴的,普遍认为哈巴很容易登,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见到冰爪和冰镐,更不要说有什么领队来组织活动了。 2012-10-29 23:43
发表于 2012-10-29 18:24 2 只看该作者
谢谢,珍惜生命
发表于 2012-10-29 18:31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给你带队的领队或向导,再怎么牛逼,也不一定可以保证你的安全,因为那是属于他的身体和经历,而最重要的是领队,是否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是否会根据队员的情况来,带领大家户外活动。
第七版《登山圣经》的第21章,中有详细的介绍领队、向导职责与必备技能,希望每一个领队和户外爱好者都能认真的阅读这段文章,并回顾自己的带队经历和作为选择领队的参考资料。
以下转载,未经原作者和出版方许可,默默感谢。

《登山圣经》第二十一章领导统御

就如同每个登山队都需要地图和指北针一样,每回登山也都需要很好的领导统御,只不过领导的风格和形态会随登山的性质而异。在一个晴朗的周末与几位老伙伴登顶来回是一回事,和一群不认识的登山者一起技术攀登一座没人见过的山峰,又是另一回事了。

你和老朋友在非正式的情境下就能做到良好的领导,或许连自己都不自觉;若登山队成员彼此较不熟悉,则需要较为正式与中规中矩的规划。无论是哪种情况,领导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大伙一同登山,让这次登山之旅能够安全、愉快、成功。

领队

领队的特殊责任为规划行程及沿途做出决策。依队伍性质的不同,队伍的编制程度可以是高度组织化,也可以是几乎不存在。不过,某些必要的群体功能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做到的。领队可能会由赞助机构指派,也可能会以非正式方式自行产生,无论如何,大部分的登山队里都会有领队。

非正式的小型登山队通常不会正式选出领队。每个人在组织规划、分摊工作与团队合作方面都认为自己负有责任。所有队员很容易就能知道其他人在做些什么,因此协调不是什么大问题。负责筹组这支队伍或是最有经验的成员可能会被大家默认为领队,不过不可表现得太过专断。

相较之下,大型登山队无法出现上述的自发性领导,若有正式指派的领队,队伍通常会运作得较好。队员们无法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因此为了确定没有忽略掉任何关键细节,必须要有一个运筹帷幄的负责人。规模较大的队伍或许必须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因为队员之间可能互不相识。

登山队的领导结构多半不出以下几种。

平起平坐型:此类队伍是一群熟识的朋友决定一起去爬山。通常没有正式指派的领队,不过队员会非正式地分担重要工作;或许一个负责装备,另一个负责交通、食物,诸如此类。大部分的决定来自共识。不过,即使是这种最不正式的组织形态,通常也会有某位队员“脱颖而出”,被大家视为领队。领队通常是个具有冲劲、良好的判断力并关心团体的人,而且通常最能够激发大家的信心。

队伍召集人当领队:这个人是筹组登山队伍的人,也就是当初构思这条路线、而后去招兵买马的人。即使登山队没有正式的编制,召集人通常也会被视为是实际上的领队。

最有经验的人当领队:团体常常会将领导的角色赋予最富经验的成员,并听从他的判断。

登山社团与登山学校:如果该次登山活动属于某个计划,通常会由赞助机构正式指派领队。领队的产生通常要经过考核,以确定他具有相当程度的经验和能力。这种领导结构甚至还会出现层级,在一个总领队下会有几个副领队负责协助。谁是领队不但毫无疑问,而且不是这个队伍能自由选择的。领队应负责仔细研拟整个登山活动,负责装备、交通与其他后勤作业。这种登山活动通常以教学为目的,学生除了应服从领队的指导,亦应从中学到如何自我负责。

登山向导:登山队出钱聘雇能提供优秀领导的向导。专业向导通常是极为优秀的登山者,一手包办队伍的大小事物。向导替客户做决定,负起他们的安全。

领队的角色

领队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维持高山环境原貌的原则下,帮助大家完成一次安全、愉快、成功的登山之旅。领队需要有足以胜任此次登山的经验与专业技巧,但不一定必须是队伍中最富经验或最出色的登山者。领队的体能要能跟得上大家的脚步,不过不一定要是队伍中最强健的一个。不过,领队一定要有极好的判断力与丰富的常识,真心为整个团队着想。领队在沿路上可能还会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诸如:

安全的捍卫者:从最初的规划阶段开始,所有登山队的最大顾虑就是安全问题。领队应该确定每个人都有适当的装备、经验和体能,而且选择的路线对整体来说难易适中、安全无虞。如果队员在中途感到疲累、失去耐性或特别兴奋时,他们就会粗心大意;经验不足的队员也可能易于粗心大意。领队会把这种情况视为警讯而提高警觉,注意观察,好言提醒,必要时甚至不断唠叨。如果登山队必须作出艰难的决定,例如由于天候或时间因素必须撤退,此类令人不愿提起的话题往往也需要在情况变糟之前由领队及早开口。(见第二十二章《登山安全》)

计划者:如果队伍希望带着正确的装备、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地方而完成一次成功的登山,就需要注意许多细节。领队虽然不必亲自拟订所有的计划,但他必须负责监督,确定所有的必要准备工作都有人执行妥当。

专家:在有人提出疑问或是需要建议时给予意见,这是领队必须扮演的角色。训练、经验与判断力,都是扮演好这个角色的先决条件。并非只有队伍中技巧最好的人才能当个好领队,不过,的确需要先具备足够的经验,才能培养出“山野常识”。除了登山的专业知识外,领队还需要许多其他技巧。领队必须了解装备、导航、急救、救难与气象——事实上,就是对本书所介绍的诸多主题都有所认识。

老师:如果随行的队员经验不足,教授登山技巧便会成为领队角色的一部分。通常这不过是偶尔为之的建议或示范。然而,如果有些队员欠缺安全行进所需的技巧,或许暂时停止前进,立即为他们上课才是明智之举。很多登山老手发现,当他们传授自己得来不易的知识时会很有成就感。不过,在教导他人时应该谨慎,新手或许会因自己技术欠佳而感到难堪,或是被危险吓得却步不前。此时可不是吹牛皮的时候,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做错了;你应该说:“让我示范给你看我觉得可行的方式。”除非是有人做出危险的举动,此时直截了当地导正是必要的。

教练:这个角色和老师稍有不同。教练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加上鼓励和打气,以协助大家克服困难。真正的困难往往是缺乏信心。协助同伴克服困难,不但是帮他个人的忙,也可让整个队伍顺利前进。担任教练时要得法,在帮助他人发挥最大力量后看他们露出笑容,这是领导过程中一种很特别的喜悦。

首先提议者:登山的行进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决定:该在哪里扎营?要选择哪条路线?应该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该组绳队?这些决定本身往往并不难下,但必须及时做出。领队并不需要给予这些问题专断的答案,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公开讨论。

仲裁者:讨论一旦开始,分歧的意见就会出笼。集思广益、公开讨论所有的意见固然很好,但也可能导致犹豫不决(“到底要选哪条路走?”)或是引起争辩(“你错了!”)。无论是否为正式指派,任何担任领队的人都有一定的分量,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如果登山队所做的决定似乎犯了技术上的错误或是很危险,如果大家火气上升,或是讨论始终漫无重心,领队意见的分量往往能解决争端而继续行进攀登。

环境的保卫者:登山者必须尽力让高山环境不受到破坏,这样后人才能享受同样的乐趣。领队应该以身作则,切实运用各种对环境造成最小冲击的技巧(参见第三章《露营与食物》以及第七章《不留痕迹》)。如果其他队员未能做到,应该先提醒他们,一开始时先柔性劝导,必要时则采取坚决的态度。

领导风格

领队的领导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

目标导向型:着重于程序及结构——该做什么事、谁该去做、如何去做等。目标导向型的领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制定决策和指挥他人。

关系导向型:着重于体贴关怀,让一群人成为一个互相扶持与合作的团队。关系导向型的领队很重视他人及其意见,做决定时会与大家商量,因此可以凝聚组织的向心力和士气。

大多数人倾向其中一种类型,不过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两种类型不可偏废,而一个好领队会在这两种风格间做出平衡。适当的平衡点视登山队的性质和当前的需要而定。

任何一位领队都必须透过登山技能的学习与让队员成为一支快乐、有冲劲的队伍的过程来培养个人风格。

除此之外,要做你自己。有些人生性乐观话多,有些人保守内敛,任何类型的人都能成为成功的领队。比起努力仿效某种理想类型,做真实的自己更为重要。

当领队的诀窍
当领队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循,不过有几个指导原则:
1、领队不能自我中心;你所做的决定是为整个队伍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2、领队对每位队员的真心关怀会反映在队员的互相关怀上,进而强化队伍的凝聚力。
3、领队不可装懂、更不可炫耀;他应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如果不懂,就承认不懂——让大家一起帮你解决。
4、幽默感助益颇大。

危机中的领导

每个人都希望差错永远不会发生,但事情有时候就是会出错:也许是情况变得很危险,也许是有人受了伤。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就会从休闲娱乐转移到安全和生存的问题上,而领队的角色也随之改变。如果这支队伍有个指定的领队,这时他的领导风格就该变得明快果决。非正式的小型登山队或许也会自然出现领导者;由于显然有协调的需要,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指望最有经验的队友,或是不知道为何总是最能激发大家信心的人出来领导。

在意外发生时,没有时间进行冗长的辩论,需要的是迅速而有效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应该由一位经过训练且饶富经验的人来指挥责成。不过,领队应该尽量谨守“不亲为”原则,只负责指挥他人、保持全盘观察和思考接下来的行动。

在处理危机时,登山队应该遵循3个救难原则(见第二十四章《高山救难》):
1、救难人员的安全第一:甚至优先于遇难者的安全。
2、行动敏捷,但是要小心镇定。
3、利用你学过且练习过的程序,这可不是进行实验的时候。

大家常以为所有的登山灾害都是生死关头,而且其结果完全仰赖于救难人员的应对,但事实上通常并非如此。
第一,大部分的意外都会造成割伤、淤伤或扭伤,有时也会有骨折,可是更严重的情况只会偶尔发生。
第二,决定意外后果的因素往往不是救难人员可以控制的。指望领队能够根据他的训练和经验拟出适当的计划,并在情况允许下以安全而有效的方式执行,这才是合理的期望。
避免麻烦的最佳方法就是未雨绸缪。领队应该永远保持前瞻,提出“如果这样,该怎么办?”的问题。在营地里,他想到攀登的情形;在上坡途中,他预想下坡的状况;在行程顺利时,他想到撤退折返的问题。他会观察队友是否出现疲态、心里默记露宿的地点、注意时间,以及留意任何天候的改变。旅途种,他总是还未到达桥梁就在心里就先跨越一次,等于是“预支”麻烦。为了避免问题发生,或是在问题演变为重大危机前防微杜渐,他凡事都尽量先众人一步。
意外就是出乎意料之外,但你还是能借由上课、查阅资料、在心里设想意外状况预做演练等方式事先防范。急救训练是必备的。第二十三章《紧急救护》会介绍如何预防与处理一些登山者常遇到的医疗状况,但这无法取代实作训练。
一些官方与私人机构会提供急救课程,有些登山社团也会举办山区救难训练。
此外,多了解其他登山者的经历也能获益。美国高山协会及加拿大高山协会共同出版了一本《北美登山意外事故》(AccidentsinNorthAmericanMountaineering),这份极富知识性的年刊对山难事件有详尽的说明与分析。



发表于 2012-10-29 18:40 4 只看该作者
筹组登山事宜

就算路线很简单,执行起来也会十分复杂。一旦选定了目标,领队需要汇集资料,了解到达该地的方法以及路线的状况。你必须选定登山伙伴,决定需要什么样的装备以及由什么人负责携带。领队也需要拟定一份行程表,以确定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也仍然有充裕的时间完成登山。领队必须安排所有队员到达路线入口的交通,在出队前一段时间即需密切注意雪地状况和天候变化。表21-1的清单可以当作有用的指南。

(表21-1)筹组及领导登山之旅的检核清单
出发之前
▲研究路线
△翻阅登山指南和地图
△和曾经爬过这座山的人谈谈。
△确定这次路线的技术要求程度,以及是否有什么特别的问题。
△评估队员所需的登山技术程度以及体能状况。
△决定登山队的最佳人数规模。
▲确定装备的需求
△个人装备∶衣物、登山鞋、食物、扎营设备、冰爪、冰斧、头盔与其他技术装备。
△共同装备∶帐蓬、炉具、登山绳与硬体装备。
▲分配营帐、厨具以及登山装备
▲探查到达山区的途径
△开车路线∶确定偏远山区的道路是否开放。
△健行路线∶探查山径状况。
▲拟定登山行程表
△预估:开车所需的时间和公里数。
健行到高处营地或路线起点的时间和公里数。
攻顶所需的时间。
回到车内所需的时间。
△查询:气象预报和雪崩状况。
留一张行程表给留守的人。
出发前
△最后再查询一次气象预报和雪崩状况。
△需要时向公园或森林管理处登记。
在登山口时
▲检查装备与讨论计划
△个人装备∶确定每个人都带了足够的食物、衣物与必要装备;装备不全的队员不应该继续行进。
△共同装备∶清点帐篷、炉具、绳索与硬体装备。
△必要时重新分配队伍的共同装备,以平均每个人的负重。
△讨论计划∶攀登路线、扎营地点、时间分配与可能碰到的困难。
行进途中
△大家尽量走在一起。讲好特定的会合时间或地点,尤其是在交叉路口。
△决定绳队的调配。
登顶途中
△订出一个折返的时间。持续评估并视当时状况调整这个时间。
△各绳队的距离要近得足以沟通。
下山时
△指定一个人殿后。
△定期集合整支队伍。
△务必确定所有人都已下山,所有的车辆皆已发动,才可以离开登山口。

行前研究

一般而言,登山者会事先研究路线,因此他们知道会遇上些什么,进而先做准备。大部分热门登山地区皆可找到登山指南作为参考。这些指南会介绍到达该地区的方法,附有登山路线与地图,有时甚至还有照片。地形图也是极为宝贵的工具——请先确定你看得懂(见第五章《导航》)。

有些登山社团会存档他们每回出队的行程纪录,这些报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内容叙述,也在于它们通常会包含该队队员的名字。从最近才完成这条路线的人手上获得第一手资讯,可以补足你从登山指南中获得的资料。至于属于公有地的山脉,政府机构(例如负责掌管国家公园或国家森林的单位)可能是很好的资料来源。你应该将有关入山许可的条件,有无入山限制,费用如何等资料问清楚(见下文的“许可与费用”)。

关于如何研究路线的完整介绍,请参考第六章《山野行进》中的“汇集路线资讯”。

估量路况与天气

了解目前与未来的路况与天候状况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不过,登山者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可以取得有关于天候与目前路况的资讯,主要是透过网际网络。各个地区,山域或特定路线的可得资讯量差异很大,许多地区与山区只有很少的现况资讯,甚至是几乎没有。

有用的网站包括地方政府、国家公园或地区公园、私人休闲地以及其他包含详细天气和路况的网站。有些网站会有即时连线的天候状况及网络摄影机,可以让你看到此刻当地的状况。在地区性的登山网站搜寻目前的路况资讯也十分有用,你也可以在上头问问题。然而,关于目前路况最有用的资讯来源,是一个最近才去过那座山或那条路线的可靠人士;打个电话给国家公园办公室、登山器材店、山区飞行员或当地的朋友是不错的方法,尤其在攀登地点距离遥远时更应如此。

了解路况与天气预报的“艺术”成分,则在于理解天候的变化将会对路线及攀登目标造成怎样的影响。在很多地区,关于天气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天气会变。不过,温度、风速、湿度、降雨或降雪的改变会对你的登山计划造成怎样的影响?在心中先想好替代方案是个好方法,可以让你免于“被迫成行”——此举通常是个坏决策。

许可与费用

各地的许可与登记费用会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公有公园、森林或野地会有某种形式的政府管制。大体上,管制的目的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系或增加野地体验的价值。有些是为了游客的安全,有些则是为了救难或维护该地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地方会对扎营地点设有限制,进而影响登山行程的安排。

热门的登山地点或特定登山路线可能需要在一年或甚至更早之前预定,而某些地方的许可原则则是先到先赢。不论是何种方式,在安排登山行程时,都必须把得到许可所需的时间以及收到许可的时间纳入考量。如果有任何关于管制的疑问,最好先打个电话询问最新状况。如同天气或路况变化所会造成的影响,未获得入山许可亦会使计划生变。

筹组登山队伍

队伍能力
一支登山队必须要有相当的能力,才能保证旅程的安全、愉快与成功。能力是指这个团队完成路线并处理可能状况的能力。队伍的能力取决于队员对登山的熟练度、他们的体能状况、队伍的规模大小以及他们的装备。诸如队伍的士气、队员对于达成目标的决心以及领队的领导品质等无形的事物,都会影响登山队的能力。

一支能力强的队伍包含了几个经验老道的登山者,他们的装备妥当且体能状况良好。何谓能力弱的队伍则很难具体定义,因为一支队伍是强或弱,端赖其目标而定。如果路线极具挑战性,多加入一个不是很有用的队员可能会让队伍变得很弱。而当路线简单时,即使成员中有几个人能力较差,只要有两个能力强的队员也就够了;事实上,由向导带领的登山队通常都是如此。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若队伍中没有任何有经验的队员,则它的能力必然不强。

对路线的研究可以帮助决定此次登山需要何种程度的队伍能力。这条路线是否很困难?它有何种程度的技术挑战?这个地点是否很远,因此队伍完全只能靠自己?该地附近是否会有其他的登山队?

该找谁去?
经验:登山队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准备好面对挑战,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有些人在攀爬接近他们能力极限的路线时,只肯跟一些他们认可的人一块去。如果领队考虑要让一个自己不认识的成员加入,有几个问题该先弄清楚:经验是最保险的能力指标;一个曾数度爬过某种难度路线的登山者,再完成一次类似难度路线的机率就很大。登山能力必须要与路线的要求相符,例如室内岩场所习得的经验未必适用于高山环境。如果是远征队伍,领队有时甚至会要求一份正式的履历表;不过,如果只是周末登山,一些探询性的口头谈话或许就足以确定这人适不适合。无论如何,领队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这些经验较少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自己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次路线的挑战。

若登山队里头有新手,或是虽有经验,却从来没有爬过这种难度路线的人,就得要有愿意且能够指导他们的登山老手。如此一来,这回的登山行程几乎必然会拉长,而且成功机率会降低,务必确定每位成员都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

有时登山队是在目的地尚未选定前筹组的,也许当初只是几个登山者决定要“一起去闯闯看”。如果是这种情形,程序就正好相反,变成要以这个队伍为主,挑选适合队员能力的路线。评估每个人的技巧与体能,并选择一个大家都能安全抵达的山峰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能力最弱的队员既是限制因素。

契合度:幸运的是,大部分的人在登山途中似乎都会表现出最好的行为。一项未言明的认知——登山队友的性命确实掌握在彼此手中——大幅提升了彼此的契合度。不过,在筹组登山队时,还是应该将大家是否合得来的因素考虑进去,漫长而艰难的路线更需如此。在远征文献中,关于队员间口角争执的小故事俯拾皆是。再怎么说,登山队员意见分歧总不是好玩的,这不但会降低队伍的成功机率,而且登山乐趣绝对会丧失大半,甚至可能会危及安全。

如果有些人明显处不好,他们就不该被编在同一支队伍中,登山过程的紧张与近距离接触只会加深他们的敌意。如果两个人在登山途中处不好,其他的队员应该尽量居中调停,让他们不至于公开冲突。

该找多少人去?
登山队的人数一定要适合它的目标。能力和速度都该纳入考量——不过,这两个因素有时会相互冲突。

最低人数:根据第一章《野外活动的第一步》内“登山守则”的建议,登山队至少要三人成行才能保障安全:如果其中一人受了伤,第二个人可以跑去求援,第三个人则留在原地陪伴伤者。守则中另一个保守的建议是攀越冰河时,至少要有两组绳队:如果一组为了拉住跌落冰河裂隙的同伴而动弹不得,可以由第二组人马进行救难。

这些规则只是登山队伍最低人数的一般准则,其他考量应视此次路线的特性而定。较长的路线或许需要比较多的人数,除了有较多人可以帮忙背负装备和补给外,发生紧急事故时也可以提供较好的后援。有些路线在下山时需要用到双绳垂降,这表示至少需要两组绳队,除非其中一组愿意携带两条绳子。至于技术攀岩或冰攀,最佳的状况是一条绳子只有两个绳伴;无论登山队伍规模大小,这类登山活动的人数都应该是双数。

有时候,速度就代表安全;经验丰富的登山者都知道,大规模的队伍行进速度总是比较慢。例如,在某些路线上,登山一定要行动迅速,在天黑前结束活动。此外,队伍人数越少,就越不容易引发落石。一般的法则是路线越艰险,登山队的人数就应该越少。虽然一般认为三个人是安全的最低队伍人数,但一些长程的技术攀登路线却是由两位动作敏捷、经验丰富的登山好手完成的。

最高人数:登山队伍的人数上限,取决于速度与效率的考量以及对高山环境影响的疑虑,这也可能会由该地的土地使用规定来决定。大型队伍可以携带较多的装备,紧急时也可以提供较多的帮手;不过,一支较大的队伍未必就是较安全的队伍,队伍越大,就越容易分散,也就可能会导致较大的雪崩,踢落更多的松岩。

大型登山队可能会伤害脆弱的高山环境,也会破坏大家山野寻幽的乐趣。为了减少冲击以及保存珍贵的景观之美,国家公园和山野地区通常都会限制登山团体的人数(通常以十二人为上限)。最起码,我们必须尊重这些规定。在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有责任感的登山者甚至会对自己施以更严格的自律。

装备

登山队必须决定携带哪些个人装备和团体装备。

个人装备是每位成员都必须携带的东西,例如冰斧、背包、衣物等。有些个人物品(例如冰爪或雪崩救难讯号器)只有在大家都带时才有用,因此事先协调是必要的。如果登山队的规模很大,应该有人专门负责为大家协调装备。

团体装备则是大家共用的东西,例如帐篷、锅具、食物、登山绳、攀岩装备、雪铲等等。队中必须有人负责决定需要带些什么、询问队员有些什么装备,然后决定谁该带哪些东西。

登山队额外多带一点装备到路线入口处,或许可以多一份安全保障。如果情况变得比当初预期的还糟糕,或是有人忘了带什么东西或是根本没出现,你的队伍依然可以装备齐全的上路。真正多余的配备可以留在山脚下的车子里。

如果你是领队,离家之前要再三检查自己的装备。领队自己忘了携带重要的装备,那可是够难堪的了。

时间管理

对于高山世界来说,登山者只不过是游客。每回登山都可能会碰到暮色苍茫、补给耗尽,或是好天气转坏的时刻,此时该是你返家的时刻。登山途中,时间必须仔细调配,重点不在于行进速度多快,而是在于时间的利用是否明智。

登山之前要先拟定行程表,预估每个部分需时多长,而且要多预留一点时间以防万一。一般的估算方式如表21-2所示。

(表21-2)估算行进所需时间
行进类型估计时间
循山径健行往上2.0小时
越野跋涉1.0小时
攀登山峰4.0小时
在峰顶停留时间1.0小时
下攀时间2.0小时
回到山径上1.0小时
健行出山1.5小时
总计12.5小时
预留因应突发事件的时间2.0小时
总共时间14.5小时

在表21-2的预估中,如果天黑的时间是晚上九点,而队员想在八点左右返回登山口,则必须在清晨五点半出发。

设定一段缓冲时间也是很好的作法。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在没有预留因应突发事件的状况下,登山队预估从峰顶下到登山口需要四个半小时,但他们可能会觉得估五个半小时是合理的。这表示他们必须在下午三点半下山,否则就得冒着摸黑下山的风险。

大部分的登山指南都会针对热门的登山路线提供预估时间,有时还会估计到达该山区的时间。不过,不同登山队所需的时间其实差异颇大。如果你对某本登山指南摸的很熟,就可以知道它估计的时间和你个人所需的时间相比是长还是短,然后就能据以调整。找某个曾经走过这条路线的人问问,同样有助于估计时间。

如果没有资料可循,就用你的经验当作法则。譬如,许多登山者发现,如果是容易的路线,他们平均每小时可以行进约3公里,若是轻装非技术攀登的路线,每小时可以上爬300公尺的高度。

尽量不要在预定结束行程时间之后的几小时内安排重要业务会议、飞机航班或社交活动。一般而言,登山所需的时间往往会比预期的要长,如果大家因为某人要赶飞机而必须在尚未登顶的情况下折返,或是必须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下山,他们可不会觉得高兴。

为自恃做准备

什么时候登山召集人可以觉得自己已准备妥当?什么时候算是足够?一个检验的好方法是自问:我们的队伍是否已经具备在正常情况下依赖自己所需的人手、能力和装备?如果发生严重的意外,当然应该向附近的山友求助,必要时也应该向山区的救难单位请求援助(参考第二十四章《高山救难》)。

多准备一点:如果是小灾小难或是天气转坏,所有的登山队都应该要有自立自强的准备。事实上,这表示你们应该“多准备一点”来保障安全: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衣服、多一点食物、多一点手电筒电池、多一点登山装备,尤其是多保存一点体力。基本原则是登山者除了计划好的行程外,还要有自恃额外的二十四个小时的准备,并了解如果他们需要外界协助,救援可能会被天候状况或地形所延迟。权衡多一点装备的好处与受它的重量拖累的坏处,这是每个登山者都必须修习的技艺。

将登山行程表交给留守人员:将登山行程表交给山下的留守人员,并说明你预计在何时回来,如果逾期未归,他该等多久才去通知相关单位。因此,在预估登山之旅所需的时间时,要尽量务实。也要说明若逾期未归,应该通知哪些相关单位。以美国来说,国家公园中的山难救援是由国家公园服务处负责的,其他地区则是由乡镇警长负责。

携带手机: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重量和花费日减,因此在山友之间日益普遍。有了手机,向救难人员求救的时间可以大为缩短,在登山队必须迟归、但平安无事的情况下联络家人也很管用,因而可以免除无谓的救难报案。

不过,了解手机的限制和了解它的用处同等重要。电池会耗尽,而且在很多山区都无法传讯与接收。手机仅可视为自恃的辅助品,而非替代方案。如果准备不足、装备不全、或是攀登路线超过队员能力,那么,登山队就不该上路,不能只想着“没关系,出了事可以打电话求救”。这种态度不但让自己陷于险境,还把那些可能得去搜救的救难人员拖下水。

登山途中

在进入路线起点前,队伍应花几分钟检查一下所有必需的装备和用品是否都带齐了。登山老手一定有过这种经验:一样重要的东西不见了,结果整个周末假期只好泡汤。有些人甚至会写下一张装备检验清单,在打包时用来帮助记忆。

无论是登山之际还是前往目的山区途中,步履速度的平稳都是很重要的,不过这并不表示一定要快。就长期来说,登山队的行进速度不可能会比走得最慢的队员更快,而如果那个人已经疲累到虚脱的地步,行进速度更会被拖慢。重要的是以稳定的速度保持前进。比起有人决定要休息就随意停下来,定期让整支队伍同时休息会更有效率。

登山队员应该一直走在一起——不一定要紧紧相随,但至少要能彼此沟通。毕竟,我们之所以加入团体爬山,原因之一就是人数多比较安全,如果团体分散了,安全也就减弱了。通常能力较强的队员会往前猛冲,使得那些比较可能会需要协助的人与那些有能力提供协助的人越隔越远。最容易分散的时刻是技术要求高的路段,因为这时比较高明的队员的行动会较为迅速;下山也是容易分散的时刻,这时有人恨不得健步如飞,其他人却拖着一身疲惫蹒跚前进。

一群朋友组成的小型登山队自然比较容易走在一起,会发生问题的多半是大型登山队。大型登山队通常都有指定的领队,好处之一就是领队能够协调大家的行动。队员应该以自己的步伐速度攀登,但也应该在预定的约定地点和大家会合,特别是在:
交叉路口——以确定每个队员都没走错路。
危险地点(例如过溪)——以备万一有人需要协助。
滑降路段的尽头处——因为大家在滑降之后很容易分散。

指定一个强健的队员殿后(尤其是在下山时)以确保没有人落单,这才是明智之举。

领队不一定要走在前头,事实上,很多领队情愿走在大伙中间,这样比较能够留意整个队伍。不过,领队应该随时准备在遇到困难时跑到前头,例如在找路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地形时。

领队的责任是把事情做好,但不一定要亲力而为。授权他人有许多好处。授权可以让领队对整个行程保持一个全面性的观点,不会被繁琐的小问题、小决定绑死。授权让队员有机会参与团务,觉得自己有用,因此有助于建立团体感情。另外,授权有助于培养个人责任感,因为这等于明白告诉大家做事情、做决定并不只是领队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有人碰到困难而需要特别支援,领队或许可以把私人教练的角色指派给一位能力强、经验多的队员。如果登山队的规模较大,尤其是教学单位,领队应该指派一位副领队,一方面协助事务进行顺利,一方面可以在领队无法继续领军时接手领导。


发表于 2012-10-29 18:41 5 只看该作者
成为领队

领队的责任是一种负担,不过也会带来很大的回报。担任领队让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得以将自己多年来所学得的各种知识传授下去∶如何为队伍设定平稳速度?如何观察地形、挑选路线?如何因应各种艰险?登山者之所以爬山,并不是因为他们必须爬山,而是因为他们喜欢爬山。领队可以协助他人得到这项运动的乐趣,光是这一点就够令人心满意足了。

有些登山者或许从来没想过要扮演领队的角色,但是随着经验日丰,你会发现领导他人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只是程度多少而已。一个登山队自然会指望最富经验的队员给予指引,尤其是在危机时刻。因此,所有的登山者都该先想想万一突然被寄予重任时自己该怎么做。

若是向往领队角色的登山者,则需特意找机会与心目中的能干领队一起爬山。仔细研究他们,观察他们如何筹备登山活动、如何做决定、如何与人共事。自告奋勇提供协助,这样就能参与这些事务。历练丰富的领队会凡事都先想在前头,预先看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以未雨绸缪。这种心理上的预做演练,是培养未来领队的绝佳训练。登山者应该养成为整个登山活动和整支队伍设想的习惯,而不光只是想着与自己有关的部分。

仔细观察大家所尊敬的领队总是会有所收获,但如果你过度仿效,或许就不对了。一个团体一定要能相信其领导者是真诚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培养自己的风格。领导不见得简单,可是应该很自然,例如一个保守拘谨的人,就不要强迫自己变得外向活泼。只要有高明的技巧与信心,而且真心关怀整支队伍的福祉,任何人都能当个成功的领队。

如果你是头一次当领队,要选一个你能力游刃有余的登山活动。或许还可以邀请一位你能够信赖且优秀干练的朋友参加。多花点时间筹备,请那些较有经验的队员提供意见。务必要授权给他人,这样才能利用他们的技巧;不要一直强调这是你头一次当领队,这样只会折损大家的信心。

在做领导决策时,第一章《野外活动的第一步》的“登山守则”是一套很完整的准则。这些守则蓄意带点保守成分。遵循这些守则或许会牺牲登顶的机会,但绝不会牺牲性命。历练丰富的领队或许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修正其中一些守则而依然能保安全,但他们不会严重悖离它,因为这些守则都是安全登山的具体规范。

每个人都是领队

每个登山队员都负有双重任务∶让队伍以安全的方式向目标迈进,以及凝聚团体向心力。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得负起领导的责任。所谓个人领导,就是知道团队的情形和进展:有没有人落在后头?问问是否有问题、为他人加油打气并主动帮忙。万一队员分散,登山队的力量会被削弱。随时注意队伍里的每个人在哪里,并协助让整支队伍走在一起。当你远远跑在前头且走得很快时,请记得常常往你背后看看。当你超前太多,请停下来,让队伍跟上你——并让他们在抵达时有个喘息的机会,不要他们一到你又开始行进。

寻找路线时也要参与。仔细研究登山指南和地图,这样你才会熟悉要走的山径与攀登路线。如果行进时每个人都积极导航,队伍走错路的机率就会小得多。

营造一种相互支持的氛围,这是领导的重要工作。队员必须知道他们的伙伴关心他们,而且愿意帮助他们。你应该积极参与,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帮忙搭帐篷、取水、背负绳索、请人分享自己的零嘴。士气是无形的,却会让队伍的力量更大。士气常常是登山成功的决定因素,而且绝对是让登山之旅愉快的决定因素。士气是每个人的责任。

你也要为自己的知识、技巧和准备度负起责任。在投入前先对这次登山之旅探究一番,确定这次活动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用品和装备都要准备妥当;如果你对这次路线是否适合你或是该带什么装备存疑,事前就要问清楚。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你觉得事情应付不来,就要讲出来。艰难的路段最好请人协助;宁可放弃,也不要发生意外。要为队伍及其福祉著想,而你所能做的贡献就系于你为领导所做的准备——或许说是系于你最好的准备。
发表于 2012-10-29 18:58 6 只看该作者
商业登山队伍中,领队往往决定了整个队伍人员的安全,同时肩负了户外目标实现的责任,登山最大的目标基本就是为了登顶,而合格的领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次活动的质量,《登山圣经》里列举说明了,领队应该具备的职责与素质。可是我们要去怎么选择领队呢?
首先对给你带队的领队进行历史了解,他的带队经历、以往客人对他的评价、性格了解等等,劈头就是一顿牛逼烘烘的介绍自己过去户外经历,我们很难不去怀疑他说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水分,或者他的户外方式是不是适合你,从初次的谈话内容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一定的素质,而不要被一味的好感或者坏的印象,而去影响你对他的判断。
发表于 2012-10-29 19:05 7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发表于 2012-10-29 19:29 8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发表于 2012-10-29 19:33 9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发表于 2012-10-29 22:05 10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的观点,现在很多人在参加这项活动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运气也让一些人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力。雪山攀登是一项危险的活动,从来也永远都不可以用“简单”来形容,大意、骄纵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登哈巴的时候,我的向导在教授装备使用时一再强调一定要自己掌握,不要觉得有向导就有依赖心理,我对向导说,我首先要对我自己负责才能要求你对我负责,这一点我明白。希望每一个登山的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 657149914 说得好,对自己负责才能叫别人对你负责,就算是商业团队,也不要一味指望别人对你负责 2012-10-29 22:22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