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728

主题

宜春

亚青寺

[复制链接] 查看:105750 | 回复:116
发表于 2013-3-2 11:54 21 只看该作者

23、经堂、居士区及亚青寺的主要商业区。据说亚青寺每年有好几百居士在此小住。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4 22 只看该作者

24、山坡上正在建设中的修行屋。所说到时候这个小山坡全部会挤满这种修行屋。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5 23 只看该作者

25、喇嘛区的僧舍。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5 24 只看该作者

26觉姆岛与昌曲河。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6 25 只看该作者

27、远眺昌曲河的蛇形状。景色优美。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7 26 只看该作者

28、这是喇嘛区的一个建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围墙外的木板可能是有人经营,卖给僧人做修行屋的。

说说藏传佛教寺院的经济。藏区在民主改革前,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形成完整的“政教合一”制度,实际控制了藏区地方的一切政治权力。反映在经济上,形成寺院集团的独立经济实力,占据着藏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使寺院成为藏区三大领主之一,成为压在广大农奴头上的一座沉重的大山。佛教传入藏区,要传播,要生存,必须解决经济来源,以解决寺院建设、维护,僧人衣食宿行开支。佛教的传入,受到吐蕃王朝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寺院在经济上,起初实行的是王室供给制。公元八世纪,吐番王朝第四代统治者赤松德赞统治期间,实行“三户养僧”制度,即对每位僧人划三户属民,供给僧寺衣食之需。这些属民免除差税兵役,向寺院提供青稞、酥油、衣服、马匹、纸、墨等生活资料。根据所供养对象即寺院僧人的地位不同,供给的生活资料也不同。这项制度以后衍变为“七户养僧”,使藏区百姓都加入到了供养僧人的队伍中。以后随着藏传佛教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实行“政教合一”,经济上实行残酷剥削,寺院有农奴,占有牧场、土地、房屋、商业资本,收地租、牧租、放高利贷,寺院甚至还直接向百姓摊派数十种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寺院还可以直接得到地方政权的津贴资助,同时利用布施、化缘、捐赠、念经、卜卦、出售“神药”等手段,向百姓索取财物。

新中国成立后,藏区寺院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制度上,废除了寺院集团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享有主要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建立了新型寺院经济模式,经济来源上主要提倡寺院自养,也有少量政府财政支助。原则上是以寺院为单位,利用各个寺院财力、劳力及所处地理环境资源进行活动的集体经济,有些还以少数僧侣私营经济作补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佛教寺院经济结构大体分为两方面:寺院集体所有制与僧侣个体所有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要特征。集体所有制是佛教寺院经济的主体部分,其生产资料归寺院共有;个体所有制主要是指各级活佛和少数普通僧侣经营创收所得。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佛教活动受到限制,寺院经济同样受到制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落实宗教政策,特别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型,藏区佛教寺院经济的结构与模式,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而发生变化。

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主要有三种:寺院公有财产,活佛占有财产,僧侣私有财产。寺院公有财产,指生产资料与资金归寺院公共所有。如前所述,寺院公有分三个层次,康村、扎仓、喇吉三级组织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其独立的经济,凡上一级的财产,必为其所属单位所共有,而下一级的财产,即不为上一级所有,亦不为平行的其它单位所有。活佛占有财产指以寺院大小活佛名义占有的财产,这部分财产完全由活佛本人或其管家管理,财产的处分权与受益权均由活佛控制。活佛财产的继承权按照法缘关系确立,其财产也按照活佛的世袭代代相传。僧侣私有财产在寺院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普通僧侣生活颇为拮据,私有财产通常是政府发给的生活保障资金、家庭提供的有限的物资生活资料等。有些寺院的僧舍是僧侣的私有财产。通常有两种情况,有的是僧侣出家,其家庭或其自然村出资帮助承建僧舍;有的是师徒相传的。

藏传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2007年我曾在玉树结古寺与两位年纪在四五十岁的喇嘛交谈,我询问了很多问题,其中涉及到寺院的经济来源。喇嘛告诉我,主要有三大块:政府拨款,主要用地寺院的硬件建设;信众布施,也就是信教群众的捐献;自营创收。我原来只知道寺院替人做法事,可以获得一笔收,结古寺的喇嘛告诉我,他们寺院在玉树城里有一些店铺,经商有一笔收入。后来我从玉树至昌都的公路上看到一个年青的僧人赶着一大群羊,开车的藏族司机告诉我,这是寺院养的羊,不杀的,到时候就卖掉。那时,我才知道,寺院还从事畜牧业生产。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寺院的基础建设,如经堂、院墙、院内道路建设,有些寺院大规模的维护维修则有专项拨款;其次是给每位僧侣发放布施,这项没有多少钱,每年一次;给寺院管委会提供活动经费以及给担任了一定职务的僧人提供工作经费。政府拨款的大头是用于寺院的整体建设。

2、创收所得。汉传佛教的禅宗后来为什么立得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创出了一条农耕自养的道路,“一日不耕,一日不得食”。寺院自养的办法,在民主改革后逐渐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推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各个寺院都在走创收自养的道路。创收的途径、项目,各寺院根据自己的资源各有侧重,主要包括:土地、房产出租、商业、畜牧业、餐饮住宿旅游业、制作宗教装饰品和服饰(工艺生产制作)、医疗等。

3、社会保障。我们这次到川西,不少地方挂出横幅,在宣传开展在编僧人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这使我们知道寺院里的僧人还有在编与不在编的区别,也使我们知道僧人也象内地群众一样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险。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宗教局、民政局每年还有针对性地慰问生活困难的僧人,发放面粉、救济款、慰问金。

4、信众布施。布施是指信教群众到寺院捐给僧人的款物。布施数量多少与寺院僧人的名望成正比,名望越高的活佛,所得捐赠越多。由于藏区全民信教,因此每个寺院多少都会有前来朝拜的信众,不过信众每人布施的钱物并不多。一些有名气的寺院在固定的法会期间,信众们也会给寺院发放一定的布施。我看到一个资料,政府相关部门在法会期间,也会给每位僧人发放钱物。一般每位僧人所得布施金额约为十几元至数十元不等。

5、诵经收入。在藏区,一些信教群众会请出家僧人到家里举办佛事活动、诵经祈祷。这些外出诵经的僧人由各寺院按一定成规习俗确定人选,所选外派人数的多少标准不一,一般为4至7人,外出诵经的人选也不固定,可轮流外派。外派诵经的僧人由施主供给茶饭,法事结束后给每位参加诵经的僧人发放布施,这部分收归僧人各自所有,不必交公。至于诵经布施金额,一般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信教群众家庭经济状况,二是参与诵经僧人的身份名望,活佛与一般僧人,男僧与尼僧均有区别。有的尼僧一次外出所得布施只有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我看到一个贴子,说在色达荣喇活学院,有藏民死后送来天葬,天葬开始前要请僧人诵经超度,寺院安排了一群觉姆到天葬场现场诵经,事后,死者家属给每位觉姆一元钱的纸币。虽然诵经收并不多,但对那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来源困难的寺院里的僧人来说,还是难得的收入。

6、化缘所得。外出化缘一般不是为了个人所得,而是为了寺院集体之事。寺院要搞一些硬件建设,如寺院经堂、僧舍的修缮等;有的是因为寺院所需的日常开支,如日常供奉酥油灯的燃料,每年定期举办大型法会事先要筹措相应的经费等。外出化缘事项一般是由寺院的管理人员考虑、组织,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管理层人员的一种职责。化缘一般是集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如集体诵经,替人做法事,也有分组进行的。

7、家庭供养。有不少的寺院经济基础薄弱的寺院,僧人的衣、食、住都要依赖于家庭、亲属供养。所穿袈裟主要由家人缝制,家庭条件好的僧人可另备一套新袈裟,用于宗教节庆活动;饮食方面,粮食也主要由家庭承担;僧舍主要靠自己解决,除有的是师徒相传外,多数还是靠家人、亲属承建。当然,僧舍也有寺院集体建设的,也有僧人家乡宗族、自然村出资建设的,也有僧人租赁的其他形式。

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三大块,政府支助、寺院创收、个人收入。现在政府在加大对寺院硬件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僧人民生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同时,提倡和推行寺院走生产、经营自给之路。寺院通过发展旅游、从事林业、牧业、农业生产、经商等形式,增加收入,改善寺院环境、改善僧人生活。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8 27 只看该作者

29、亚青寺、章台草原、昌曲河蛇曲线。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1:59 28 只看该作者

30、亚青寺扎巴区或称喇嘛区。




亚青寺


31、喇嘛区僧舍,其规模远差于觉姆的僧舍。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2:00 29 只看该作者

32、亚青寺的狗。据说这里的狗晚上会咬人,而这条狗看上去倒还温和。




亚青寺


33、夕阳下的觉姆岛。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2 12:01 30 只看该作者

34、觉姆岛与章台大草原。




亚青寺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