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9434

主题

潜水

洞穴潜水 布希曼洞穴潜水(摘)

[复制链接] 查看:5565 | 回复:5
发表于 2013-3-8 17:1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从飞机上鸟瞰,人们很难发现美丽而充满恐怖气息的布希曼洞穴。

布希曼洞穴是那些血气方刚、追求刺激的年轻人梦想中的探险胜地。在南非卡拉哈里沙漠有一处断垣残壁,沿断壁前行,一个浮满了海藻的小池塘赫然在目。沿着池塘继续往前走大约150英尺,一个巨大的充满着淡水的洞窟——布希曼洞穴映入眼帘。

这个幽深晦暗的洞穴地形十分复杂,曾使许多著名的洞穴潜水高手铩羽而归,不过,独特的环境使许多曾“到此一游”的洞潜者把在这里潜水比作“太空行走”。

“整个人在水中漂浮,完全摆脱了万有引力……你可以随水流漂到任何想去的角落……水中十分安静,可以说人在寂静之中徜徉。这是一个奇妙的经历,一个不同的世界。”洞潜高手唐?雪利说。

新极限运动受宠 洞穴潜水危险大

对偏爱新奇和冒险的美国人来说,越来越多的潜水爱好者喜欢上了洞穴潜水这项新的水下娱乐活动。目前,获得洞潜资格的已达20多万人,并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为一项新的极限运动。

但是洞穴潜水危险性很大,除了被水中的石头或水草缠住以及迷路之外,氦、氮及氧气混合而成的呼吸辅助设备,在洞穴深处的高压下,常常成为致命因素。

比如,在高压下,这种混合气体中的氮气可能转化为带有麻醉作用的新气体,麻痹人的意识;而氦气则容易使人产生紧张及抽搐现象。如果潜水者呼吸得快而浅,那么体内的二氧化碳可能积聚在肺部,造成休克。

此外,如果潜水者急速上升,使体内外水压变化过快,氦与氮就会渗入人体组织,产生气泡,形成“深海晕眩”现象,轻者产生生理疼痛甚至瘫痪,重者可能导致死亡。因此有经验的洞潜者上浮过程往往要花上几个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

即便如此,那些极限洞潜高手也往往命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完成极限洞潜的只有12人,而成功潜下820英尺的仅7人,比完成月球行走的人数还要少。在这7人中,至少有3人在洞潜时差点丧命,其中包括第一个在布希曼洞穴中完成潜水的南非人戈密斯,他陷入洞底的淤泥足足2分钟,几乎回不了水面。

而葬身水底的除了戴夫?肖之外,还有完成布希曼洞穴探底创举的美国人谢克?艾克斯利以及英国人约翰?贝纳特。前者在1994年4月挑战世界最深洞穴——墨西哥的扎卡洞时永眠水底,后者则在2004年3月一次韩国潜水时失踪。

美国广播公司日前讲述了这个史前岩洞与一批洞潜好手的3次潜水

迪昂葬身洞底 双亲难觅尸骨

西奥-德雷亚仍然记得1994年的那天,儿子迪昂受南非洞穴潜水组织邀请,参加布希曼洞穴探险之旅。虽然迪昂-德雷亚只有2年洞潜经历,“他对我说,‘爸爸,受到这些人的邀请是一种荣誉,我一定得去’。”西奥回忆说,“如果说哪一天我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宁愿选择在洞潜时死去。”

由于迪昂洞潜资历只有2年,伙伴们只安排他在试潜中做接应工作。在探险队返回水面的过程中,当上升到196英尺处,他还愉快地与伙伴们交换着“平安”的手势。探险队继续上升,在接近164英尺时,他们发现迪昂的随身潜水灯缓缓向洞底沉去。探险队员立刻紧急交换了意见,队尾伙伴目测迪昂潜水灯的位置已经距离大队100英尺,做了一个“割颈”手势,队长吉利奥米只得放弃了救人的念头。“这个时候逞英雄,只会和迪昂共赴黄泉。”他在事后的潜水日志中如此写道。

充满恐怖气息的布希曼洞穴

当地人传说布希曼洞穴中居住着吃人的蟒蛇,但是夺去迪昂生命的显然不是巨蟒。人们猜测,像迪昂这种洞潜新人常常在潜水时因紧张而呼吸过重,二氧化碳就会在肺部积聚,从而导致昏迷。迪昂再也没有走出布希曼洞穴。

事发两天后,西奥租来水下探测器,试图确定迪昂的位置并打捞,可是探测器只找到了他的头盔,遗体已不知道随水流漂到了洞穴的哪个角落。西奥夫妇在洞穴入口处的小池塘举行了一个告别仪式。“迪昂给自己找了一个最美的墓地。”

遗体深陷淤泥 承诺重返打捞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迪昂的记忆淡化了,但是布希曼洞穴仍像一颗致命的钻石,吸引着一批批优秀的洞潜者一试身手,其中就包括戴夫?肖。在迪昂死后10年,这个在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员的澳大利亚人于2004年在布希曼洞穴进行了一次创举。

一般来说,洞潜者在布希曼洞穴都是进行一种“绳上拴肥皂”式的潜水,即快速下沉然后快速返回。而肖却像一般潜水者那样在布希曼洞穴的水中下潜近900英尺,并开创了在接近洞穴底部的位置探险的先例。“没有人潜到那么深,没有人这么做。”保持女子洞潜最深纪录的凡-谢克说,“要是这之前有人这么提议,别人一定会以为他疯了。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探险。”

准备下水的戴夫?肖


肖的探险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当潜到800英尺左右的时候,在水压的作用下,氧气瓶里的空气中所含的氮发生作用,他的意识开始模糊,这就是潜水者所说的“深海晕眩”。

所幸肖保持了神志清醒,继续往下潜去,终于接近了洞穴的底部,并且做了前辈们没有尝试过的举动:他偏离了垂直的洞潜路线,开始在洞底四周谨慎地勘察。也就是这个举动,使他看到了另一样出人意料的物体——迪昂?德雷亚的尸体。

“我发现他时,迪昂仰面朝天躺在洞穴底部。”肖回忆说,“由于潜水衣的浮力,他的手臂漂在水中,手掌张开。他脸上仍戴着潜水面罩,但是部分尸体已经腐烂见骨。”

由于迪昂的尸体大部分已经埋在洞底淤泥中,自己的体力也开始透支,肖最后放弃了打捞的念头,只在发现处做了个记号,结束了水底10个小时的探险。肖不仅给迪昂的父母捎去了这一消息,还有一个令两位老人更加欣慰的决定:他将再次潜回洞底打捞迪昂的尸体。

“我本以为迪昂得永远躺在那个洞里了,没想到肖提议要把他带回来。”西奥说,“我犹豫过要不要答应他,最后,让迪昂回家的念头还是占了上风。”

肖邀请同样是洞潜高手的谢利作为他的搭档一起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谢克眼里,这两个人是最完美的洞潜搭档。“肖有野心有冲劲,而谢利的技术和头脑堪称一流。”

行动突生意外 领队一去不返

肖和谢利开始制定详细计划。单靠两个人的力量还是不能保证把尸体打捞出水面,他们还需要9个洞潜高手在不同的水深处支援。

如何把尸体带出洞穴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迪昂的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但它已经是一副骸骨。”谢利说,“我们担心在打捞的过程中骨架会散开,最后,我们决定用裹尸袋把它包起来往上运。”

正式打捞的前两天,11名洞潜高手已经在布希曼洞穴集合,明确了各人的职责和行动范围,肖负责最危险的洞底作业。“我们别无选择,死一个总比死两个好,现实就是如此。”肖说。这就是他的行动计划中的最高指示。不过,他和谢利有一个私下协定,“如果肖需要我,他会用头灯发信号给我。”谢利说。

行动日终于到来。根据计划,肖必须潜到886英尺的深处,把迪昂的尸体放入裹尸袋,然后把它交给等候在725英尺处的谢利……11名洞潜者就这样一段一段接力,最终把尸体传出水面。从入水到尸体打捞出水,时间必须控制在70分钟以内,然后,位于最下层的肖和谢利才能开始上浮。为了缓解水压对于人体的伤害,他们得花上10小时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70分钟过去了,在浅水带负责接应的警方潜水人员还没有露出水面,我想肯定出现了计划之外的问题了。”在岸上支援的凡?谢克说。“肖是不是又被‘深海晕眩’阻碍了行动呢?”

直接负责接应肖的谢利也产生了同样的疑虑。“我往洞底看,希望找到肖上浮时带出的气泡,但是下面一点动静也没有。”谢利只看到下面有一束极其微弱的光在移动着。

“我和肖事先约好了,如果他出了问题,他会以灯光作为信号告诉我。”谢利说,“他并没有发出信号,我当时想他可能是晕了过去,如果我潜下去,说不定能弄醒他或者直接把他带上去。”

谢利开始下潜,当到达大约800英尺深的地方,他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那是他的氧气瓶输气管阀门在强大的水压下爆裂发出的。谢利顿时从救人者变成了等待被救者。

由于输气管阀门爆裂,谢利只能用手来控制氧气输出的速度。除了撤退,他别无选择。可是,缺少了他这一环最重要的接应,整个打捞计划的传输链被彻底破坏了。

在240英尺处准备接应谢利的彼特?赫伯斯特见时间已过,谢利和肖还没有浮上来,便潜往深处查探情况。彼特潜水时有个习惯,总喜欢随身带着潜水员专用的书写板。

这时,下潜的彼特发现了一束微弱的光——那是谢利的面罩头灯发出的。彼特打手势询问谢利是否一切安好,谢利指了指他随身带着的书写板。“我把板交给他,”彼特回忆道,“他只写了5个字‘肖还没上来’。”

由于输气管阀门爆裂,气压下降过快,血液和肌肉组织中形成氮气泡,导致谢利的身体机能出现失调。“我只觉得天旋地转,”谢利说,“就好像在梦境中漂浮。”

最后,入水整整12小时23分钟后,谢利被接应者托出了水面。在减压舱里呆了7小时后,他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被送往医院继续治疗。

而其余人员则再一次聚集到布希曼洞穴的入口处,向他们的领队肖作最后的告别。“哥们,你死得其所,我们将永远怀念你。”彼特对着水面默念。

两具遗体浮现 队友百感交集

第一次打捞的失败和痛失队友的打击并没有使这群洞潜者退缩。他们再次潜下洞穴,打捞留在水里的绳索等装备。突然,一名警方潜水员向大家报告:“我看到了迪昂。”彼特回忆道:“他们首先看见的是肖的尸体,而裹尸袋的系绳就绑在他的腰上。那时候,我真的百感交集。当时,他们已经浮上来了,我们肯定与他们擦肩而过。”

的确,两人的尸体在人们营救谢利时已经从洞底浮了上来,卡在了靠近水面的一处缝隙中。“肖保证一定会把迪昂带回来的,他的确做到了。”谢利说。

除了迪昂的尸体,肖还带回了一件带相机的面罩。人们终于能够了解在漆黑的水底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们推测水底发生了两件导致营救行动失败的事情。第一,迪昂的尸体比想象中的更重;第二,肖那个崭新的潜水头盔出了问题。按惯例,潜水灯应该从他身后绕过面罩,系在他的肩膀上。但是因为肖的面罩上装了相机,因此灯并未牢牢固定在他的肩上,而是随水飘荡,与电线和呼吸管绕在了一起。“他被缠住了,脱不开身。线绕成一团,让他难以呼吸。”谢利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西奥夫妇终于能和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当看见保存还算完好的骸骨时,两人老泪纵横。对于肖,没有人认为他这次的举动是无意义的牺牲。“虽然我很难过,但爸爸的确帮助了别人,这让我感到安慰。”肖的儿子史蒂文说。

谢克说:“肖热爱冒险、热爱洞潜,即便没有打捞迪昂的念头,他也会再回布希曼洞穴,因为这里实在太迷人了。每次下潜,我们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心理准备。”

发表于 2013-3-10 19:24 2 只看该作者
技术普及贴!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3-11 09:12 3 只看该作者
保定公爵 发表于 2013-3-10 19:24 技术普及贴!

谢谢,希望给潜水活动更多的介绍给大家
发表于 2013-7-5 22:22 4 只看该作者
这种活动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发表于 2014-1-26 10:47 5 只看该作者
他们都验证了自己的伟大
发表于 2014-2-17 21:57 6 只看该作者
CCR 每10套就有一人死这上面~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