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2176

主题

福州

徒步环保考察三江源系列之二:重启长江源活动(2014年3月底)

[复制链接] 查看:47909 | 回复:94
发表于 2013-9-16 10:0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3-9-20 21:09 编辑

雕友群明年活动计划:上半年长江源(坨坨河),下半年澜沧江源和长江当曲源(均在玉树杂多县境内),争取完成中华三江源全程徒步环保考察的心愿。

视频: 2008三江源探源纪实《江源何处》第6集




【活动主题】
三江源地处世界第
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是亚洲大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称“亚洲冰塔”,它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森林、高寒灌丛、草甸、草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是中国江河支流最多,湿地资源以及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的原始栖息地,其生态环境仍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状态。然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开发进程的加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土著文化面临各种挑战。因此,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弘扬传统优秀的生态文化,推动高原生态文明的建立,促进本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本次活动争取得到玉树州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支持和配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


【目的地“关键词”】
(1)三江源是我国生态系统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2)三江源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3)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4)三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线路规划】
长江第一大桥------茶目错-------长江第一弯--------雀莫湖-----
姜根迪如冰川-------长江源头-------唐古拉山脉主峰
各拉丹冬
雪山
--------水晶矿---------温泉兵站------------青藏公路结束



【时间进度】
第一阶段:2013年9月-----11月,发帖,面向全国招募队员(需具备
户外

相应资历),组队八人左右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筹备,探路、后勤保障、联系相关
机构,组织环保考察专业培训


第三阶段:2014年4月份,实施,全程徒步,认真细致完成长江源环保考察活动



【执行方案】
2014年3月底
青海格尔木
市集合,至沱沱河镇(也叫唐古拉山镇)采购补给。
徒步行程于长江第一大桥(青藏公路沱沱河大桥)出发。顺着沱沱河逆流而上,
经茶目错、长江第一弯、雀莫湖、姜根迪如冰川至长江源头。返回经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水晶矿、温泉兵站到青藏公路结束。全程徒步大约460公
里,活动头尾大概26天。

【媒体支持】
《中国国家
旅游》杂志、《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等




【报名QQ群】 106141118
【联系邮箱】 138010660@qq.com



【线路示意图】




附录:徒步环保考察中华三江源系列之一:黄河源
极限户外》黄河探源(文:响马   图:花雕)
https://www.8264.com/home.php?mod=space&uid=13172&do=blog&id=316364


相关参考资料:https://user.qzone.qq.com/138010660/  (花雕QQ空间)




37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40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16 10:14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3-9-16 10:18 编辑





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起源
  长江起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在四川宜宾岷江和金沙江汇合为长江。江水浩浩荡荡,注入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长度
目前公认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全长6397公里。但确定大河源头的标准,即以河源惟远、水量惟大和对应于河流主方向等标准。一些人包括地理学、测绘学专家认为当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8倍;当曲应作为长江正源。江源之争对长江的长度计算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新数据6211.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是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

深度
长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宜 宾--兰家沱 1.8米
兰家沱――娄溪沟 2.5米   
娄溪沟--羊角滩 2.7米   
羊角滩--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桥 3.2米
长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称。
武 桥--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矶4.5米   
燕子矶--龙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一带做试验时曾测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关浦口间曾测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处有一处叫牛关矶的地方曾经测到103米的深度,但长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通航。

史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流域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余公里。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1个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杭州、南昌、长沙、苏州、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上游地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中游地区: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下游地区: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源头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与位于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发源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四川境内又称川江,重庆到湖北宜昌称峡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称为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Yangtze River)。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支流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运河相交。

干流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航运发达,有黄金水道之称。

分段
  长江的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县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在"长江"这一总名称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称。这是长江与黄河显著不同的一点。自长江源头至长江南源当曲河口,通称为长江正源沱沱河,长度为358千米;自当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通称为通天河,长度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河口,通称为金沙江,长度为2308千米;自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俗称为川江,长度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千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就指的是这一段,也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荆江的下半段素有"素颜"之称。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长江,俗称城府,因九江市古称浔阳而得名。江苏省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镇江市的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长江门户在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下被迫开放,外国船只由吴淞口上溯航行,首经扬子江,外国人便把它作为长江的代称,音译为"Yangtze River",广为流传。






自然特征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被认为发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传说中的洪水资料。这次洪水是由范围极广而又持续不断的大雨发生的。黄河、渭水和长江横溢堤岸,几乎将整个华北平原淹没,使其变成汪洋泽国;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续多年不退。自那次灾难以来,还发生过多次严重洪水。历史记载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1,030余次严重洪水。特别广泛的洪水,长江发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汉江发生了30余次;长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会发生一次灾难性洪水。广泛的洪水也可在较短时期内发生。1870年以来即是如此,在这一期间内,长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发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国性的灾难。1931年洪水起源于覆盖流域中、下游多数地区的、猛烈的、连续的季风雨。在5~6月间,6次巨大洪峰顺江而下,摧毁23地的防护堤坝,淹没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万人失去家园或遭受其他苦难。包括南京、武汉及其他城市在内的许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没。在武汉,洪水持续4月不退,深度超过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过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于连续的季风雨而发生另一次强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时超过1931年洪水水位几乎2米(5英尺)。然而,由于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许多潜在后果得以避免。

长江文明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其是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巫山人
  巫山县城距三峡大坝124公里,上溯重庆480公里,东距湖北宜昌167公里,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总人口62.4万。200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亚洲人的祖先,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则是华夏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流芳千古的《神女赋》、《高唐赋》,以及“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的竹枝词等名诗名赋,更是赋予了长江流域恒古千年的无穷魅力。

巫文化
  巫山地处重庆市最东端,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位居巫峡口北岸长江和大宁河的交汇处,东邻湖北巴东,以上古唐尧时代巫咸(尧帝的御医)而得名,春秋战国为楚国巫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巫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更名为巫山县。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是上古时期长江三峡区域,由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以占星术、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神秘莫测的巫文化和传颂千古的神女文化,是长江流域独有的历史文明文化和现代三峡旅游文化。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贸港口,苏州、无锡等是风景游览地和新兴的工业城市。

长江三峡
  汇千川百流,劈崇山峻岭,跨巍巍峡谷,越万里平原,万古奔流的母亲河-长江,以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带着远古的神韵,伴着惊涛的风采,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各拉丹东雪山一路滚滚而来,穿越神州大地,孕育了独特的江南风韵,即而浩浩向黄海。
  万里长江之神韵,当推二百里三峡,奔腾的江水和陡峭的峡谷高度集中于此,无峰不雄,无滩不险,山之雄奇豪放,水之幽静绚丽,云之变幻莫测,雾之神秘缥缈,写不完,说不尽。
  三峡概念指重庆市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三个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192公里。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和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孕化出滚滚长江,造就了巍巍三峡。长江三峡这一大自然的杰作,自古以来,就以它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醉人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人。

功能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

渔业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鯿、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还有水力发电等等用处。

诗句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林》   
3.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   
4.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   
5.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秋日登吴公台上寺》   
6.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   
7.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8.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晴江秋望》   
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1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5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16 10:18 3 只看该作者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是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北源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藏语里“各拉丹东”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它像一座父亲山,而它的儿女,就是它身下七十几条现代冰川的冈加曲巴冰川。这七十几条现代冰川提供了长江源源不断的冰川水,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而南侧较长一点的冰川,则是长江源头的真正所在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南源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编辑本段沱沱河  亦作Tuotuo He,托托河。亦称乌兰木伦河,蒙古语意为「红河」。


沱沱河
  中国长江的源头。发源于唐古喇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中。长375公里(233哩),与当曲、楚玛尔河等共同组成长江江源水系。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以认识到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中国曾在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1977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发源于各拉丹冬的沱沱河是万里长江的正源。
  沱沱河从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米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千米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
  河水在流出了巴冬山后,先经过一片广阔的河漫滩,再经过一条峡谷,流到葫芦湖附近,急转东去。在经过了130多千米的流程后,河道变得开阔起来,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
  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它是长324米;宽11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沱沱河从这里继续向东,到囊极巴陇时与当曲、布曲、朵尔曲汇合,它经过375千米,在这里形成宽30多米的大河,从这里起它的名字叫通天河。


交通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是长江源景区,车开过去相当方便。

碑记
  走过三江源的沱沱河大桥,远远就能看到桥北的小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发白色花岗石纪念碑。纪念碑立在姜古迪如冰川下游约300公里处的沱沱河沿。“长江源”纪念碑在一片洁白之中,带着一种无法言状的庄严和圣洁——俯瞰着蜿蜒曲折的沱沱河,俯瞰着岸边的小镇和来来往往的车队行人。蓝天白云与它作伴,皑皑雪山是它的背景。纪念碑高2.5米,重14吨,选取了7块优质花岗石材。碑石正面雕刻着***主席题写的“长江源”三个大字,背面刻着碑文: 摩天滴露,润土发祥。姜古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长江之源,海拔五千四百米,壮乎高哉。自西极而东海,不惮曲折,经十一省市,浩浩汤汤;由亘古至长今,不择溪流,会九派烟云,坦坦荡荡。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国之魂也。江河畅,民心顺;湖海清,国运昌。感念母亲河哺育之恩,中华儿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玉洁冰清,还诸天才;青山碧水,留以子孙。国家
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测绘局/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 敬立

勒石立碑
  1999年6月5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等政府部门共同在长江源头勒石立碑,国家主席***亲自题写碑名,以示对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立碑江源,本是民间环保志愿者杨欣的创意。他在1998年即提出了这个想法,意在通过这一行动,吸引一批科学家同往江源考察,以向国人警示长江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并请曾和他一道前往可可西里建筑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另一位志愿者金辉撰写碑文。1999年4月,政府部门接手这一计划,杨欣淡出;金辉精心撰写并几易其稿的碑文未被采用。现征得这两位会员的同意,将金辉碑文原稿刊布于此,以表达我们对长江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该文和现在的碑文均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容滔滔长江亘古奔流之豪气,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英魂,堪称文之精品。


附记
  戊寅岁末,多年来为保护长江源只身呼号奋斗的民间环保活动家杨欣先生,策划于一九九九年世界环境日在长江源头建立一座环保标志纪念碑,嘱余作碑记。大江之标碑,历史之文字也,辉之不敏,不堪此任,初稿幸得吾师仿佛先生脱胎换骨之匡润,且蒙徐怀中、张卫明、韩宝章、裴飙、顾德希、傅建平、吴稼祥、张文敬、杜兰弟、张守仁、姜成楠诸先生之赐教,乃有此文。大江东去,逝者如斯。忍看江河日下,痛当饮水思源。保护长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家园,要你我他付诸行动。谨以六百三十字文,献给六千三百万年与六千三百公里之大江,献给大江之子。


谜团
沱沱河泥沙增加
  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和《维护健康长江报告》显示,长江水质总体尚可,但已呈现恶化之势,加强水质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个省区市。根据长江水文局2004年度对长江流域内37447公里河长进行的监测评价,长江水质总体保持良好,水质较好的一、二、三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2.5%,但劣于三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比例已由上一年度的22.5%上升至27.5%,其中四类水河长2611公里,占7%;五类水河长1886公里,占5%;劣于五类水河长5817公里,占15.5%。
  长江的年净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35%,但其排污量也占到了中国总量的34%。2004年度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88.1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248.2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4.8亿吨,增幅为5.4%。其中生活污水超过80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25.3亿吨),占29.6%,工业废水202亿多吨,占70.4%。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的年废污水排放量仅为95亿吨,80年代末为150亿吨,7年前的1999年,废污水排放量为202.4亿吨。
  沱沱河的泥沙量已有所增加,其原因是洪水流经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草场遭到了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但沱沱河具体是否遭到了破坏以及具体原因还都不得而知。


冰川逐年退缩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江源区的冰川正在逐年退缩,尤其是上万年前的古代冰川的范围正在缩减。
  1979年我国正式确认沱沱河上游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首次向全球发布了1976年长江科考队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姜根迪如冰川照片;
  2009年6月曲向东先生携“2度计划”摄制组考察队28人赴三江源地区考察,成功拍摄黄河源星宿海对比图片,往昔星罗棋布的湖泊已变成今天的戈壁荒野。随后对长江源的考察因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在经历了上百次的陷车之后,考察队不得不止步于距姜根迪如冰川仅仅18公里处;
  2010年3月12日曲向东和“2度计划”摄制组考察队20人,再探长江源,成功拍摄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现貌图片。冰川的萎缩震惊世界!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使多年来一直存在在某些国家和某些专业领域的话题,瞬间成为全球话题和倍受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的真相究竟如何?眼见的是否为实?耳听的是否就虚?中国政府的态度该如何解读?由此而引发的政治经济环境将如何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没有机会置身事外?我们到底该如何反应,该做些什么?
  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发布厅,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MBA校友会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发布会,发布的内容是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2009和2010年。图片拍摄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正源:星宿海和姜根迪如冰川。图片的拍摄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曲向东和他“2度计划”考察队的队友新加坡RH能源公司董事长王海荣先生。他们带着七十年代著名摄影家茹遂初先生拍摄的两地的照片,分别于2009年2010年两上高原,进入三江源地区考察,寻找茹遂初先生拍摄的地点。终于2010年3月15日成功抵达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完成了考察拍摄目的。   从他们现场发布的图片来看,三十多年沧桑变化,黄河正源的星宿海已经名不符实,过去星罗棋布的美丽的湖泊风景,现在已经变成干涸的湖底、荒芜的戈壁;而在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则明显可以看到大片的冰川退缩融化。
  看了这两张图片,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正在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与会的学者、专家与“2度计划三江源考察队”的曲向东、王海荣从这些话题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甚至不乏激烈的争论。


高原湿地退化
  高原湿地的严重退化。1994年,当曲处处是沼泽、海子等,2006年9月,原来的海子、沼泽等湿地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湿地变成“实地”,大部分地方都已盐碱化。当曲源头的湿地面积至少减少了一半。高原湿地的退化,对长江源来说是一个不幸的生态噩耗。高原湿地的逐步消失从当地来看并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于气候变干、降雨量减少造成的,但退化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场沙化、荒漠化。由此,大量的黄土势必将注入长江,使长江变成“黄河”。


生态再受威胁
  盗猎者与反盗猎执法者用枪对峙,盗猎者猎杀各种珍贵动物并使用氯化汞毒剂。氯化汞的使用意味着如今的盗猎团伙使用的盗猎工具已经变化,不再用容易暴露的枪支盗猎,而是用具有麻醉作用的毒剂来猎杀稀有动物,这给保护长江生态带来了更加严峻的问题。


科考勇士解密探险:当曲变长了 她是长江源?
  惊险科考 暴风雨中唱儿歌
  既是领队又担任此次漂流船船长的刘建称,当漂流小分队得知漂流船不能逆流而上,而给养只剩15包方便面和少许干粮时,队员之间开始相互谦让,有的说自己不喜欢吃方便面,有的说自己拉肚子不想吃,都把面让给队友。脱险那天的早餐,他们将最后的3盒方便面全部煮了。马达感冒、冯春拉肚子,站起来都费力,但他们仍然不让其他队员背着走:“我们自己可以走,你们保存点体力吧!”   与大部队失去联络的那3天,每天都会遭遇至少1场的暴雨和冰雹。这时,队员们就会将动力船推靠岸,躲在防雨布下唱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每次“演唱会”的开幕曲,然后是唱儿歌,一直唱到暴雨、冰雹停了后再踏上漂流的征途。作为1986年的老长漂队员,王列诗感慨地说:“如果遇到不可抵抗的因素,我们肯定是要保证队员的安全。20年前是激情和冒险,20年后更多理性和思考。”


“当曲变长了”
  “再探长江源”科考探险漂流队完成对长江当曲河源的科考探险,返回成都的消息经本报报道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昨日,刘建、王列诗、高明等队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独家解密此次科考探险之旅。
  此次再探长江源,科考队首要任务就是测量当曲的长度及流量等方面的精确数据,让数据来证明当曲和沱沱河谁更应该是长江的正源。科考队领队、本报首席记者刘建称,科考队完成了对当曲的全面考察。但相关的数据并不能马上公布,此次活动的首席科学家唐邦兴教授等专家还要进行整理和论证,论证后才能向社会公布,并提交给有关部门。刘建说:“目前可以公布的发现是,当曲和沱沱河一样发源于冰川,并非此前大家认为的那样发源于沼泽,这说明当曲变长了,她更可能是长江正源。”



发表于 2013-9-16 10:20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3-9-16 10:21 编辑




沱沱河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它从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000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

简介
  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正源(长江北源为楚玛尔河,南源为当曲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五千八百公尺 ,群峰上有四十条现代冰川和许多冰斗。它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群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的西侧,两河受冰川融水补给,成为长江的最初水源。东西两支汇合后称纳欣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美曲汇合后才称沱沱河。沱沱河出唐古拉山区后继续北流,截开祖尔肯乌拉山较低的山岗,流至囊极巴陇附近,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

详情
  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以认识到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中国曾在1956年和1 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2010年的考察中,终于确定当曲是万里长江的正源。
  沱沱河从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米长的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千米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
  河水在流出了巴冬山后,先经过一片广阔的河漫滩,再经过一条峡谷,流到葫芦湖附近,急转东去。在经过了130多千米的流程后,河道变得开阔起来,在流到青藏公路的沱沱河沿时,它已是深3米,宽20-60米的大河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它是长324米;宽11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沱沱河从这里继续向东,到囊极巴陇时与当曲、布曲、朵尔曲汇合,它经过375千米,在这里形成宽30多米的大河,从这里起它的名字叫通天河。

源头
  长江源头冰塔林千姿百态,银雕玉砌,其冰川融水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河──沱沱河的源流。长江源头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用来铺设华丽宫殿的长达数尺的大块水晶石,就产于格拉丹东冰峰附近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带;在尕卡 迪如雪山北麓的玛尔肯湖中,有着品位极高的磁铁矿藏和铅锌矿藏。景色迷人的祖尔肯湖中,盛产肥美的无鳞鱼-高原裸鲤。终年白雪皑皑的崔英山上,栖息着成群的雪鸡,山坡和山脚下则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草原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有野生的雪豹、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1999年6月5日,在长江源立下了“环保纪念碑”,高1.5米多,用花岗岩制成,正面有***书写的“长江源 ***”字样。长江源是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区。中央电视台对立碑经过、落成仪式等在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进行了《为了绿色家园》专题播放。

河流形态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一称当拉山,绵亘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及青海、西藏边境,东南延接横断山脉区的怒山,为长江、怒江、澜沧江源地。沱沱河最初水流有东西两支来水,东支水流出自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西支水流出自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东南。东西两支汇合后在长15公里、宽3公里的U形冰川槽谷中北流称纳钦曲,为沱沱河源头水流。
  各拉丹冬雪山群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约15~20公里,面积约660平方公里。雪山群中角峰、冰斗、刃脊等冰蚀地形发育,有21座海拔6000余米的山峰,主峰各拉丹冬位于雪山群东北部,海拔6621米。雪山群有数十条现代冰川,一般长5~8公里,最长的山谷冰川达12.8公里。各拉丹冬雪山群东部187平方公里属尕尔曲流域,西南部268平方公里属藏北内陆湖区的赤布张湖水系和奇林湖(色林错)水系。雪山群西部和北部207平方公里属沱沱河流域,约30条冰川融水注入沱沱河。
  各拉丹冬主峰西南5.5公里处有海拔6543米的第三高峰。高峰西侧有两条较大冰川呈钳形绕行于海拔6371米的姜根迪如峰(亦名姜古迪如峰)南北两侧。南侧冰川长12.8公里,冰舌宽1.7公里,北侧冰川长10.3公里,冰舌宽1.4公里。雪线海拔5820米,冰舌前端海拔5400米。冰川融水汇成湍急的水流奔腾出山,南侧冰川水流向西北流长3.8公里,北侧冰川水流向西流长3.5公里,两流汇合成纳钦曲东支水流。继续北上又流长5.7公里与来自尕恰迪如岗雪山群的纳钦曲西支水流汇合。自南侧冰川的5820米雪线起算,东支总长18公里(未包括雪线以上的冰川上段4.3公里)。
  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南北长27公里,东西宽16公里,面积约205.4平方公里。主峰嘎尔岗日海拔6513米,位于雪山群中部,约有26条现代冰川伸向四侧,一般长约4~6公里,最长约10公里。雪山群西南侧111平方公里属赤布张湖水系。东北侧约94.4平方公里有约20条冰川融水汇于沱沱河水系。尕恰迪如岗主峰东南侧冰川长约8公里,冰舌宽1.3公里,冰舌前端海拔5440米,雪线高5930米。数股融水汇合成小溪成为纳钦曲西支水流称拉果曲,循北北东方向,流长19.3公里,在巴冬山西北与东支水流会合,下称纳钦曲。
  纳钦曲东西两支汇合后,沿着两大雪山群之间的古冰川槽谷北流,谷地长15公里、宽3公里,两侧众多冰川融水呈树枝状纷纷注入,河水散流在谷底宽达1.5公里的冰水砾石河床中。冰川槽谷中存在着中碛垅,水流切穿末期终碛垅带,形成小型峡谷段。峡谷内水流合一,成为急流,坡降陡增为13.3‰,河宽30余米。河水出峡谷复成散流,又曲折北流,与来自右侧的切苏美曲会合,以下始称沱沱河。
  纳钦曲河段自5820米雪线起算,长43.9公里。属山区散流河道。沿河分布两级阶地。
  一级为堆积阶地高3~5米,二级为基座阶地高12~15米,基座多为雁石坪群紫红色页岩,上复2~3米晚更新世冰水沉积。在拉日干木章巴河汇口下游对岸,有水平产状的更新世河湖相黄色砂砾层构成阶地基座。砂砾层为钙、泥半胶结,粒径约1~2厘米,成分主要为灰岩、紫红色砂岩等,与下伏的第三系桔黄色砂泥岩以侵蚀面相隔。从阿卡扎秀日山起到波陇曲口止峡谷段,左岸的夷平面上有中新世的中基性喷出岩大面积覆盖。   切苏美曲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群北部雪山与海拔6166米的甘末星金雪山之间,切苏美曲源头冰川冰舌前端海拔5408米,冰川融水陆续汇合两侧雪山来水曲折北流注入纳钦曲,切苏美曲长36公里。
  沱沱河自切苏美曲口继续北流16公里,奔错河由左侧注入,又经1.2公里,拉日干木章巴河由左侧注入。此段沱沱河分汊较多。
  奔错河发源于海拔5385米的拉曼山南侧,出山后东流转北入奔错湖。奔错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湖面积约7平方公里,湖面高程4967米。奔错河穿湖4.5公里后由北端流出,东北向流长约17公里后汇入沱沱河。奔错河全长约43公里。   拉日干木章巴河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中段的岗钦雪山群中部海拔6021米的雪山,积雪面积约14平方公里。拉日干木章巴河出山后,西南流转东流约36公里注入沱沱河。
  沱沱河继续北流约31公里,枪木加哈河(玛老陇曲)由左侧注入。枪木加哈河源于祖尔肯乌拉山西段海拔5755米。出山后北流转东,上段称玛老陇曲,全长约43公里。
  沱沱河自拉日干木章巴河口至枪木加哈河口,此段系流经唐古拉山与祖尔肯乌拉山之间的雀莫错盆地,河谷开阔,河床宽达3公里,两岸有众多支流入汇,汇口处多发育宽阔的冰水冲积扇。在砂砾河床中河水散乱漫流,主槽不明显,属山区散流型河道呈辫状(见彩页),下段则逐渐收缩有宽谷游荡特征。砾石棱角分明,粒径为1~2厘米。
  此段沱沱河东侧有内陆湖—雀莫错。雀莫错又名祖尔肯湖,是一个面积约88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水面高程为4923米。湖中有小岛名巴日苟啥布栽,海拔5032米,面积约4.7平方公里。湖南侧有夏里陇巴、波尔藏陇巴、鄂尔托陇巴和夏里玛日角曲等小河注入,形成面积约679平方公里的内流区。
  1976年考察认为,雀莫错东北与沱沱河支流吾果曲上源相距仅4公里,中间垭口开阔,仅比湖面高出40余米。中更新世纪末期,雀莫错水面辽阔,水位较高,曾通过垭口附近,外流入沱沱河。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祖尔肯乌拉山抬升,湖水出口受阻,加之全新世以来,高原气候变干,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泊日渐萎缩,部分湖底出露,与沱沱河隔断而成为内陆湖。
  沱沱河穿过雀莫错盆地后到达祖尔肯乌拉山区。祖尔肯乌拉山东段山势低矮,海拔5300~5500米,西段岗钦、波陇等山则为5700~6000米,有较大面积的雪山冰川。东西段之间为低矮丘岗,沱沱河由此切穿祖尔肯乌拉山北去。岗钦雪山面积约为94平方公里,融水大多流入沱沱河。雪山北部流出的岗钦陇巴等溪流,在沱沱河左岸形成巨大的冰水扇。从冰水扇下游的阿卡扎秀日山起到葫芦湖南的波陇曲口止,此段沱沱河切穿祖尔肯乌拉山形成峡谷段,水流归一,不再分汊,河宽约60米,水深约0.5米。
  沱沱河自枪木加哈河口处又北流约34公里突转约90度急弯,在葫芦湖以南向东偏南方向流去,在急弯处有波陇曲(江塔曲)和半咸河等支流由左岸注入。
  波陇曲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北麓,出山后北流转东,有江塔曲穿过20公里的沼泽地来汇。波陇曲纳江塔曲后继续东流,有半咸河(长58公里)自北侧来汇,然后注入沱沱河。波陇曲全长约81公里,流域面积约1349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平缓,平均海拔4866米,为沙质河床,水量较为丰沛,系沱沱河第三大支流。
  从沱沱河源头到波陇曲口长约126公里。据卫星照片判断,本段是沿着一条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发育的,两岸出现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976年以前公开出版的地图上,从未标出这一河段,而误为沱沱河源头在祖尔肯乌拉山北麓。
  距半咸河仅1公里处有葫芦湖,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湖水面海拔4807米。形似葫芦,是一个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内陆咸水湖。有大小水洼多处,若干年前可能是原来与沱沱河相连的残迹,后因湖面退缩,而成内陆湖。
  波陇曲汇入后,沱沱河急转约90度大弯,由南北向折向东南流入沱沱河盆地。这是一个平面形态不规则,长轴呈北西西向展布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堆积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厚200余米,结构松散、抗冲力差。河流发育其上旁蚀展宽、漫无约束,形成高平原上比较典型的宽谷游荡型河流。沱沱河又东流约36公里后,保查曲由右岸汇入。
  保查曲(又名萨保查曲)源头出自欧乌、格尔高地,海拔5610米。西流绕过5216米的萨保高地,流经长约20公里的能通行的沮洳地;东北向流至多曲鄂日玛注入沱沱河,全长约60公里。此处沱沱河宽50余米,水深1.2米,系沙质河床。
  沱沱河纳保查曲继续东流约30公里至玛章错钦湖口,斜日贡尼曲穿湖北来注入。玛章错钦是沱沱河北岸的通江湖泊,上源斜日贡尼曲源出海拔5727米斜日贡尼山地西侧望牲山。该湖为相连的东西两湖,西湖长形,西北—东南长约9公里,最宽处1.5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东湖圆形,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系淡水湖。
  斜日贡尼曲穿湖7.7公里后,由湖南端流经10公里注入沱沱河。斜日贡尼曲全长约118公里,流域面积1668平方公里,海拔在4666~5727米之间,下游两侧多沼泽、湖泊。
  沱沱河继续东流约11公里折向南流8公里,至些底玛尔托处错阿日玛湖口。此段河床有宽达数公里的沙滩,水面宽50~62米,水深0.5~1.5米。河北岸有数十个小咸湖散布,范围绵延长16公里。
  错阿日玛湖上源吾果曲,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脉巴布日依龙格玛楼可山西侧的吾果山,海拔5710米。吾果曲从5205米高程山腰流出,向东北流约30公里汇来自南侧的阿茸贡玛。
  继续东流32公里注入错阿日玛湖,此湖西南至东北长7.5公里、宽1.5~2.5公里、面积约13平方公里。吾果曲穿湖3.6公里从东北端流出,蜿蜒东流12.4公里注入沱沱河,吾果曲全长约78公里。
  沱沱河折向东南流约12公里,有扎碎达改曲由右岸注入。此段沱沱河沙滩缩窄为800~1000米。扎碎达改曲发源于海拔5286米的桑玛日山北侧,出山东北流全长37公里。
  沱沱河继续东南流约9公里改向东北,又流约25公里至奔德错切玛口。此段沱沱河水面宽35~40米,水深0.7~0.8米,沙滩宽1~2公里。
  奔德错切玛是一个三角形的小湖,面积约4.5平方公里。湖南侧有约11平方公里的沮洳地,上源为湖西侧的小河钦陇巴,流长约17公里由湖南端入湖,穿湖2公里由湖东部出湖,又流长5公里入沱沱河。
  沱沱河又东流10公里至扎木曲(介普勒节曲)口。扎木曲挟旁仓尼亚曲等水自左岸注入。
  扎木曲上源名岗齐曲,出自扎金日山东北,源头分水岭为多索岗日,海拔5689米,流出约33公里后康特金石格曲注入下称扎木曲。扎木曲曲折东南流,长约52公里的冬多曲北来注入,水量增大,又东南流22公里再纳旁仓尼亚曲随即注入沱沱河。扎木曲全长约144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约9立方米/秒,为沱沱河第一大支流。
  沱沱河纳扎木曲后,东流约16公里至扎日呃哇曲口。扎日呃哇曲(长21公里)汇合三条小河由左侧流入。沱沱河再东南流2公里至沱沱河沿(集镇)与青藏公路相交。






  沱沱河沿附近,河谷宽约10公里、河床宽500~600米。河谷中分布堆积、基座、侵蚀三级阶地。沱沱河沿以下右岸老第三系紫红色含盐碎屑岩广泛出露,构成第三级阶地,阶地面上发育着面积不大的盐湖洼地,部分支流呈干涸的盐滩。集镇位于沱沱河南岸,海拔4533米,是长江干流上游沿江的第一个集镇,为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政府驻地,有学校、医院、商店,并有气象站、水文站、兵站等单位。
  沱沱河穿过青藏公路曲折东流约4公里,于右岸纳诺日巴根曲(河长23公里)又东流再折向东南流约21公里后,诺日苟曲经雅西措北来注入。此段沱沱河一般有2~3个汊道,汊道水面宽30米、水深0.4~1.2米。雅西措是沱沱河左岸的咸水湖,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约12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为4493米。沿湖有5条河流注入,最长的是长约54公里的诺日苟曲。
  沱沱河继续东南流16公里转东流19.2公里至囊极巴陇与长江南源当曲(又名阿克达木河)会合,以下称通天河。
  囊极巴陇以北7公里有海拔5062.6米的囊极山。囊极巴陇河为山南流出的小溪,长8.3公里。囊极山西北6公里处有阿希措咸湖,湖面海拔4502米,面积约9平方公里。湖水曲折西南流注入另一咸湖,面积约3平方公里。湖距沱沱河约600米,但不相连。
  囊极巴陇丘岗紧邻沱沱河、当曲会口左岸,岸壁陡峭高15米,由新第三系紫红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组成。由于沱沱河与当曲流经地区泥沙含量及成份的差异,故汇流处水色明显不同,沱沱河水色棕红,当曲则为灰白。两河汇口位于东经92°54′48″,北纬34°05′38″。沱沱河最长的一级支流为扎木曲,长约144公里;斜日贡尼曲约118公里,次之。流域面积最大的亦为扎木曲,3900平方公里;斜日贡尼曲1668平方公里,次之。
  沱沱河流域内湖泊约有2165个,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沿河湖泊较多,比较大的有雀莫错、玛章错钦湖、葫芦湖等10余个,以雀莫错最大,面积88.2平方公里,玛章错钦湖次之,为60.3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多数连通沱沱河,有的内流湖距沱沱河很近,中隔高差不大的滩地。据分析这些湖泊原系通江湖泊,由于当地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湖面日渐退缩,日久,部分湖底出露而与沱沱河隔断成为内流湖。

自然环境
气候
  沱沱河流域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耸、空气稀薄、南北均有高山、地形封闭、受海洋性风系影响微弱,属高空西风带控制区。气候干寒,多风少雨,天气多变,终年低温,没有明显的四季,仅有干湿二季的区别,10~4月为干季,5~9月为湿季。沱沱河沿年平均气温为-4.2℃,7月最热平均气温7.5℃,1月最冷平均气温-24.8℃,极端最低为-33.8℃。每年冻结期长达7个月。若以气温的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沱沱河源头海拔5820米处较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高出1287米,则沱沱河源头年平均气温应约为-12℃,各月平均气温均为负值。
  沱沱河流域处于西风带内,冬半年盛行西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风季。沱沱河沿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最大风速约40米/秒,相当12级。6级以上大风年平均74.5天,占全年刮风日数72%。1972年6级以上大风达134天。每年1~5月多沙尘暴,1966年3月沱沱河沿附近刮沙尘暴达12天之久。由于海拔高,气压较低,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3%。人在该地区易发生高山适应不全症,即高山缺氧反应,如头昏、头疼、四肢无力、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等。
  流域内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据实测资料统计,沱沱河沿年平均降水量为283.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为174毫米(1972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34.4毫米(1963年7月17日),降水集中在7、8、9月三个月,7月最大,5~9月占年降水量的85%~96.7%。在年平均降水日98.7天中有57.9天为降雪。年平均雷暴天气为58.2天。年平均冰雹日18.4天,最多时30天,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在1170.8~1660.8毫米之间。

水文
  沱沱河封冻期较长,到每年4月气温回升,冰雪融水补给开始,水位上升。随着高原湿季的到来,降水量增加,6月以后水位涨势加大,年最高水位出现于8月,10月水位逐渐下落,年变幅约在0.90~1.60米之间。水情变化以及封冻、解冻过程均为气候条件所控制。
  沱沱河多宽浅河段,故多散流、漫流、支汊、串沟,水浅、流速不大。
  沱沱河沿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1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283.1毫米,平均年径流深51.9毫米,实测最大流量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多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26亿立方米。囊极巴陇沱沱河口以上集水面积17616平方公里。据青海省水文总站推算,沱沱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2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18亿立方米。沱沱河年径流量约占通天河玉树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量的7.7%。
  1978年长江江源考察队曾在沱沱河一些地区,施测水位、流速、流量。7月10日17时测得沱沱河口流量为35.4立方米/秒,断面面积42.1平方米,水面宽61米。7月23日测得姜根迪如峰北侧冰川水流平均流速1.14米/秒,平均水深0.4米,水面宽5米,流量为2.28立方米/秒。7月24日测得南侧冰川水流平均流速0.88米/秒,平均水深0.40米,水面宽14米,流量4.97立方米/秒。7月18日在纳钦曲与切苏美曲汇合口实测流量为12.1立方米/秒,平均流速0.87米/秒,最大流速1.24米/秒,平均水深0.3米,最大水深0.7米,水面宽46.4米。
  从切苏美曲口起至波陇曲口止,沱沱河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1978年7月19日,江源考察队曾在纳钦曲峡谷谷口观测水位,当时日气温上午8时为-3.2℃,14时为25℃,日变幅达28.2℃。随着日气温的变化,水位在一日内呈有规律性的涨落,当天12∶00时水尺读数为0.12米,24∶00时水尺读数为0.44米,变幅达32厘米。
  沱沱河自波陇曲口至囊极巴陇平均坡降为1.29‰,历年最大水位变幅不足2米。
  沱沱河干支流上源多为雪山冰川,冰雪融水补给量大,因地面温度和气温皆低,故水温也低。1978年7~9月沱沱河沿月平均水温为3.7℃~6.9℃,最大值为9.2℃。
  沱沱河泥沙粒径沿程变化较大。床沙中值粒径:距河源43.9公里的切苏美曲汇入处为41.5毫米,距河源61.1公里的拉日干木章巴河汇口下2公里处为16.5毫米,距河源285.9公里处的沱沱河沿仅为3.5毫米,囊极巴陇则为3.3毫米。
冰川

  沱沱河源头的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和岗钦等雪山上,现代冰川十分发育,其冰川形态类型有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以及过渡型冰斗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等。
  冰川面积各拉丹冬雪山群外流水系55条冰川,面积为394平方公里;内流水系30条冰川,面积268平方公里,合计662平方公里。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外流水系16条冰川,面积94.4平方公里,内流水系10条冰川,面积111.0平方公里,合计205.4平方公里。祖尔肯乌拉山外流水系14条冰川,面积73.8平方公里,内流水系6条冰川,面积20.0平方公里,合计93.8平方公里。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岗、祖尔肯乌拉山三处雪山群外流水系共85条冰川,总面积为562.2平方公里;内流水系46条冰川总面积399平方公里。
  根据前碛垅发育,并有冰核前碛垅存在和冰舌下游段支冰川与主冰川脱离等情况。沱沱河流域冰川近期继续处于小冰期后的周期性衰退之中。1978年考察时发现,冰川有明显的消融退缩,1976年考察时的冰洞,两年后已消融崩塌,不复存在。

  江源地区冰川有以下特点:
  1.雪线高
  因气候干冷,雪域海拔高,冰川发育具有大陆冰川特征。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坡雪线海拔达5820~5870米,南坡为5760~5770米,东坡5740米,北坡最低为5540米。较青藏高原多数雪山和冰川为高。
  2.雪线温度低
  根据沱沱河沿气温推算,各拉丹冬雪山群北坡雪线554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10.2℃。
  3.阴阳坡冰川发育不对称
  各拉丹冬雪山群阴坡雪线较阳坡低,冰川规模阳坡较阴坡大。受地形影响,有大面积粒雪盆的山谷冰川因补给充足,发育规模较大。
  4.冰川消融不强烈
  夏季以太阳辐射热为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各拉丹冬雪山雪线5500米处7月平均气温为0℃,考察队7月22~26日在姜根迪如峰北侧冰川4天测得:早8时平均气温1.2℃,晚8时平均气温5.1℃,故冰川消融不强烈。
  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多呈白色,蓝色冰极少,气孔小,管形气孔也不大,冰舌前端冰密度较大,坚实。在冰川剪切面上,常夹带着数量可观的泥和砾石,冰川污化程度较大。

冻土
  长江江源地区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成为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平原。冰期到来,气候转冷,地表逐渐冷却。当地表热消耗超过来自地球内部热流时,形成冻土层。江源地区冻土北界在昆仑山北坡青藏公路61号道班西大滩附近,海拔4350米;南界在唐古拉山南坡青藏公路116~117道班处,海拔4780米,南北宽约600公里。往西延至藏北羌塘一带,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唯一发育有大面积厚层永久冻土的地区。位于其间的沱沱河河谷冻土层厚约8~88米,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口较高处厚达128~175米。
  沱沱河流域的冻土在冬半年出现冻胀裂缝、冻胀斑土、冰椎、冻胀丘等现象,夏半年则会发生融冰滑塌、融冻崩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融冻泥流现象。夏季仅表层1~4米融冻,到冬季表层又重新冻结,并与下面永久冻土相连,向深处发展,使冻土厚度增加。

沱沱河气象站
  长江源头唐古拉山麓,屹立着一座设备先进而齐全的气象观测基本站――沱沱河气象站,坐落在海拔4700多米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基本站。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之称,它对中国和亚洲甚至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世界的气象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沱沱河大桥
  距沱沱河站南面三四百米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
  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大桥下,驻有全国海拔最高的基层政权——青海省格尔木 市唐古拉山镇政府。
  “唐古拉”,藏语意为“平坦之境”。唐古拉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镇,辖区面积多达5.1万平方公里。目前,沱沱河的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沱沱河的取名最早来自修筑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将军。有青海的地理资料记载,沱沱河的名称源自蒙古语,意为“平静的河”。为了方便旅客观赏长江源头的风景,青藏铁路公司特意在车站修建了观景平台。类似的观景平台在青藏铁路“格拉段”上还有5处,从北到南依次为玉珠峰、楚玛尔河、沱沱河、布强格、唐古拉、错那湖。青藏高原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了昆仑山,进了鬼门关;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但今天,沱沱河无疑已成为青藏铁路上极具吸引力的著名景点。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丛中,冰川在阳光下融化汇聚成河,河流全长346公里,海拔4300米至4600米。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在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至20公里的区域内,有3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发育有130多条现代冰川。

相关
  沱沱河成了长江第一污染源
  在这里,有万里长江第一桥、万里长江第一小学……正当沱沱河沿接受并熟悉这些个“第一”的时候,一项新的第一却被加在她的身上——万里长江第一污染源。
  杨长民1998年便在沱沱河边开饭店,一天下来,餐馆并没有多少剩菜剩饭需要处理,倒是香烟盒、塑料袋、瓜子 壳等生活垃圾让老杨一天得往路那边的垃圾坑跑上一两次。
  从老杨的餐馆出来,过319国道,就到了沱沱河沿二三十家店铺“约定俗成”的垃圾坑。因为临近国道,这里并不是政府规定的垃圾站。政府修的垃圾站在马福海开的“西宁餐厅”正后方。那是一块用水泥砖墙围起来,约100平方米的区域。让人意外的是,垃圾站内没有垃圾,只有马福海养的两只羊和被羊踩的很碎的羊粪。“羊圈”外,垃圾遍地。正在厨房内配菜的李宏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垃圾站的设计有问题,不方便车辆倾倒垃圾。因为离得远,居民不可能一天为那点垃圾跑一次。”当地居民韩明福讲,“我所知道的是,在沱沱河沿,老百姓交了卫生费但垃圾是自己倒的;在雁石坪,老百姓交了卫生费,垃圾却还是被倒进了河里。”


发表于 2013-9-16 10:38 5 只看该作者
黄荣福:长江源生态现状与环境保护
黄荣福 研究员,男,汉族,1941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1965年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30多年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植被与环境,高山植物适应与进化、植物资源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曾参加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登山考察,可可西里综合考察,江河源区综合考察,喜马拉雅地区综合考察多次。参加编写出版了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青海植物志、藏药志、青海经济植物志等13篇著作,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近400年来,世界上有484种已知的动物灭绝。很多物种,人类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它的面目,就已经和这个文明世界失之交臂了。这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北麓,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也是我国和亚欧大陆第一大河。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海拔6621米)西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末端至东海之滨的入海口,全长6380公里,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

自古以来,长江汇集了众多的山川溪流,年经流量达10乘以10的10次方立方米,浩浩荡荡,润泽九州大地,哺育中华民族,繁荣了华夏经济和文化。

至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对长江中、上游矿藏、土地和生物资源无休止地索取。

工业废弃物,矿渣、污水不断向长江水系中排放,致使长江中上游草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的功能。源头区大片草原沙漠化,山林裸岩化,沼泽、湿地日趋干枯,河床,湖泊水位下降,扩大了河滩,湖滨裸露面积。地表土壤大量流失,长江流水已变混浊,中下游许多河段河床被垫高,航行和排洪功能降低,汛期洪水迅猛,水患频频发生。

1998年夏季发生全流域长时间持续特大洪水灾害,除天气因素以外,上游和源头区生态环境被破坏不能不是重要因素。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长江中上游和源区生态环境是根除长江水患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发展,保护几亿人民美好家园的基本保障。

1999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主席亲笔题写“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和“长江源”标志碑在长江源的树立,表明了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长江领域乃至全国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长江源区地貌和气候

万里长江源于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核心部位的唐古拉山北麓与可可西里山之间。

唐古拉山脉为一系列短轴断块高山和断陷谷地和盆地,地势高,山脊和山顶平缓,主峰格拉丹冬周围峰峦重叠,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终年冰雪覆盖,发育了广阔的山顶冰帽冰川(或成平顶冰川)和众多山谷冰川,成为长江和澜沧江源头持久永续的巨大固体水库。北麓山间宽谷盆地和山麓洪碛、冲碛扇开阔、平缓,海拔4600—5200米,溪流、河道纵横。约有136条冰川为长江源河流的水源。冰川末端海拔通常在5380—5400米,冰川面积达642.1平方公里,冰雪储量65.3377立方公里(相当于储水404亿立方米)。

源头区主要河流延唐古拉山北坡从西向对有沱沱河(上游为纳钦曲),嘎尔曲(通天河的上游),布曲和冬曲(在青藏公路东侧汇入嘎尔曲流入通天河)以及当曲(源于唐古拉山东段的雅舍日阿巴雪山)。发源于可可西里山东段的楚玛尔河是长江源的北支,水源主要来自山麓泉水和降雨,水量较小而不稳定。

长江源河流中流域面积最大(14867平方公里),流程最长(从姜根迪如冰川末端至青藏公路沱沱河大桥,长296公里),径流量较大(9.27亿m的三次方/年)的是沱沱河,被确定为长江的正源。

长江源区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寒冷、多变,空气稀薄,日照强,日温差和年温差大,风大,风雪频繁。

年平均气温-4.1摄氏度(沱沱河沿)—— -6.7摄氏度(格拉丹冬),全年无4季之分,只有冷暖级差别。

冷季漫长(长达8个月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26.3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温度达-45.2摄氏度以下;暖季短促、温凉,最热月平均温度也在-0.2摄氏度以下,极端最高温度可达23.4摄氏度,但夜间仍在零摄氏度以下,几乎每天都有冰冻发生。

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空气中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60%。年降水量在282毫米(沱沱河沿)至500毫米之间(格拉丹冬雪山和冰川地区可达6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量的75%都集中在6—8月,并且都为固体降水。年蒸发量达1646毫米以上。年日照时间达2870小时。辐射量达6900瓦/m的平方。常年多西北风和偏北风,平均风速3.4—4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全年大风天气130天左右。

由于温差大,物理分化作用强,地表多为砾石和粉沙,沙尘暴频繁。冷、暖季节交替时节,雪灾频繁,年均积雪62天,最多达186天。

1981年以来就发生过4次大雪灾,如1985年10月7—8日连续降雪33个小时,积雪55厘米以上,覆盖面积达15677平方公里,降雪后气温降至-30摄氏度— -42摄氏度,牲畜受冻挨饿,死亡20多万头只。

由于长江源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和暖季夜间温度都在零摄氏度以下。因此,地下普遍保存了历史上冰期形成的多年冻土。在海拔5000米以下的宽谷湖盆和平滩地带,多年冻土厚1—50米,暖季辐射融化厚度为0.8—4米;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多年冻土厚10—128米,暖季辐射融化厚度可达2.8米。

多年冻土区地面季节性融化和冻结的活动层厚度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与地面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基质的性质直接有关。

有植被覆盖的地面,季节性融、冻活动层薄,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地表融、冻活动层厚。

如在海拔4800米的宽谷盆地,有草丛覆盖处,在6月初地表融化厚度为0.5米,而附近草丛植被破坏了的裸地上,地表融冻层厚度为1—1.5米。

地表融冻层加深以后,在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的情况下,地下水位降低,地面干旱层加大,加之经常性大风吹袭,促进了沙化和沙丘形成。

长江源区的土壤和植被

长江源区在青藏高原腹地,地貌和自然地理过程比较年轻,气候条件特殊。地面寒冻分化作用强烈,土壤发育过程缓慢,成土作用时间短,土壤比较年轻,质地粗,沙砾性强,其组成以细沙、岩屑、碎石和砾石为主。土壤类型简单,主要有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沼泽土和高山寒冻土。

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以及高寒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分布较广。所在地形多样,有宽谷湖滩,山前洪积或冲积扇,古冰积台地和河谷阶地,土壤母质多为冰水沉积物、冲积、洪积物、湖相沉积物等。表层土壤比较干燥、疏松,沙、砾性强,有机质含量低,通常偏碱性。

地表植被为高寒草原,主要建群为紫花针茅、青藏苔草以及豆科黄芪和棘属的杂类草。伴生种类主要有羊茅、早熟禾、萎陵菜、火缄草、风毛菊、卷鞘鸢尾以及雪灵芝、点地梅等垫状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种类和比例组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寒草原。

长江源区高寒草原覆盖度低,一般为10%—40%,草群高度2—12厘米,并杂以许多垫状植物和匍匐植物,由于气温低,生长期短,生物量小,作为草场,一般需4公顷以上才能养活一只羊。

高山草甸土一般分布在长江源区寒冷、半湿润的环境中,如河谷、湖滨洼地,山谷阴坡,冰水渗流的山麓缓坡、台地、山谷冲积扇以及由于地形影响降水较多的山麓地段。

高山草甸土是在寒冷、半湿润气候和高草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所在地区大气比较湿润,年降水量达350—450毫米,或地表浅层常有融雪水渗流或灌注,地下不太深处就有永久冻土存在,使其表土经常处于湿润和冻融状态。

高山草甸土最表层(10—15厘米)常由草甸植物的根系密集交织、盘结被成的毡状草皮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高。但由于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腐质化程度较低。

草皮层以下植物根系较少,土壤含大量岩屑、沙砾和石块,并接近永冻层。暖季到来时土壤开始由上至下逐渐解冻消融,这时上层土壤水分饱和且不易下渗(下部有冻结层隔水),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达。

由于草甸土上层的草皮层与下部沙砾曾土壤间结持密切程度差,在频繁的冻胀、融缩和斜坡重力作用下常发生错动或下滑,形成龟裂状或多边形斑块状草甸景观。

在比较平缓的丘顶、坡麓、沟边、湖滨、河滩和流水不畅的平坦地段,常积水和频繁的昼夜冻、融等原因,形成高差10—30厘米,直径20—100厘米或更大的小草丘和凹坑相间地面景观。如格拉丹冬东北坡麓和北坡洪积扇下部都有大片沼泽冻胀草丘。高山草土地表为高寒草甸植被所覆盖。

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群落覆盖度比较高,一般都可以达到80%—95%,优势种比较单一,主要为高山蒿草或藏蒿草,有时也与无味苔草或唐古拉山点地梅共为群落的优势种。群落中的伴生种植物有唐古拉山点地梅、喜山葶芳、珠芽蓼、圆穗蓼、矮羊茅、藏三毛草、藓状雪灵芝、矮火绒草、红景天、萎陵菜、毛茛等。群落植物高度一般仅2—10厘米。

长江源区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冰缘地区是受严寒、冰冻、风雪、辐射影响导致温差变化最频繁、最剧烈的地区,那里发育了最年轻的寒冻土(或称高山粗骨土)。它是由高山冰缘地区的裸崖经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和冻融崩塌而形成的砾石、岩块和碎胥堆碛物。土体中经常有冰雪水淋溶和渗流,湿度很高,暖季融冻深度不足1米。在坡面较陡处土体不稳定,常为滑塌或流动,表面常为砾石、岩片覆盖,细土和岩屑仅停积于石块间缝隙中,石砾含量占70%以上。

在寒冻土地区的植被为高山冰缘稀疏植被,此种植被盖度小,群落中植物个体密度低,通常零散分布,盖度为1%—3%。

组成高山冰缘稀疏植被的植物种类比较复杂,而且常因所处生态环境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也与下限植被有一定的关系。

长江源区高山冰缘稀疏植被一般分布在海拔5300—5400米以上,下界通常为高寒草甸,无明显的优势种群落,主要由适应于冰雪和土壤砾质性很强的轴根性植物组成,如鼠、风毛菊、兔耳草、红景天、雪灵芝、点地梅、苞毛茛、雪兔子、多刺缘绒蒿、小垂头菊、虎耳草、单花荠、藏玄参、金腰子、冰雪鸭趾花等。

高山垫状植被在寒冻土分布的山冰缘地区也时常出现在山口平台、缓坡,风口山坡等处。由簇生柔子草,唐古拉山点地梅、各种雪灵芝等垫状植物,或单一种群,或几种组合构成垫状植物群落,成斑块状散布在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带中,有时被称为高山冰缘稀疏一垫状植被带。同时,垫状植也广泛地分布在这一地区以下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植被群落中,构成这些植被群落中的垫状层片,这是长江源区及其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的显著特征。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区系特征

生物多样性从一般意义上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生物的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最基本和最直观的是生物物种多样性,它反映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现存物种的多寡和它们所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某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区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生物进化有关,而且也严格地受到过去和现代生态条件的制约。

长江源区的生物是随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和全球气侯干冷与温湿频繁交替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成。特别是全新世后期距今5500年以来,长江源区的气候进一步向干冷化发展,地势也上升到先进这样的高度,在如此高海拔、寒冷、干旱、多大风、强辐射、缺氧、生长季很短等的严酷恶劣的环境下,只有那些经过长期演变、适应的生物才能生存与发展。

因此,先进长江源区生物物种并不很多,生态系统也比较简单,但却十分特殊。

据多年来对长江源区的考察、采集,该地区计有种子植物约200种,隶属于28科,88属;哺乳动物19种,隶属于10科、18属;鸟类32种,隶属于16科28属;鱼类6种,隶属于2科3属;昆虫143种以上,隶属于37种70属。

这些物种大都为青藏高原特有种或青藏高原至喜马拉雅和中亚高山分布类型。

许多种类的种群数量很大,是构成本地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垫状植被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建群种,如紫花针茅、草藏苔草、冰川棘豆、矮蒿草、高山蒿草、藏蒿草、藓状雪灵芝、垫状点地梅、簇生柔子草、黑唇鼠兔、喜马拉雅旱獭、藏原羚等。

同时还有许多五中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如黑颈鹤、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马尿泡等。

植物区系与适应特征

长江源区约有植物200种,绝大部分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和青藏高原至喜马拉雅或青藏高原至克什米尔或中亚高山分布的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的有72种之多,如马尿泡、大紫花针茅、黑毛风毛菊、唐古拉山点地梅、卷鞘鸢尾、紫花籽芥、冰川棘豆、改则雪灵芝、昆仑雪兔子等。

长江源区的植物一般都非常低矮,呈莲座状、匍匐状。垫状或丛生,高1—10厘米,叶面具蜡质层、角质层或毛被等附属物。这种形态和构造都有利于对高、寒、干旱和强辐射等不利生态环境的适应。

长江源区70%以上的植物都是多年生地面芽植物。地面芽不仅能依靠基部密集莲座状凋萎宿存的老叶残基或枝叶以及地面相对高的温度保护越冬芽过冬,而且在暖季到来时利用地温一般高于气温(4—5摄氏度)的特点较早萌发返青和较早地孕育花芽分化形成。

在长江源区,植物生长期短,土壤冻结期长,在2—3个月的生长季内,地表平均温度高于大气温度50摄氏度以上,高于地下(5—10厘米)1.5—3摄氏度以上。

因此,大量地面芽植物是对该地区严酷生态环境最好的适应。莲座状,匍匐状和垫状生长型植物不仅有地面越冬芽,而且其叶或茎枝贴地生长,能更好地利用地面相对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十分短促的生长期内完成生长,开花和结实过程。

由于长江源区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生长气期短,许多植物不能正常结子,或结子时灾害性天气频繁,种子成熟度和生命力都比较差,加之每天都有霜冻出现的寒冷天气,使得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受到很大威胁。因此,生长在这里的植物绝大多数都依靠营养繁殖来延续和扩大种群。

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群落的优势种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都也根状茎、其他主要伴生植物也都有根状茎或匍匐茎或根出条(垫状植物)进行无性繁殖。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严酷而极不稳定,促进了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许多植物染色体的倍性较高(一般稳定环境中2倍体比例较高)即染色体为4倍体、6倍体或8倍体的植物所占比例很大,表明这些植物染色体等位基因多,遗传多样性丰富,选择适应性强。

动物区系和特征

1、哺乳东西

长江源区计有哺乳动物12种,分属于10科12属。种类虽然不多,但都很特殊。有些是世界上高度濒危的物种,非常珍贵和稀少。如雪豹,一般活动在高寒高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以及雪线附近的高山冰缘地区。据估计,每100平方公里才有可能有1只,整个青藏高原约有1000只,长江源区主要出现在当曲河中上游,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级保护动物。

其他种类动物绝大多数都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动物系统学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材料。如藏狐、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藏羚、黑唇鼠兔、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松田鼠等。

这些特有动物种群数量都比较大,是长江源区原始高寒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环节。有的动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近些年来遭受盗猎者乱捕滥杀,如藏羚、棕熊等。野驴和野牦牛还是有蹄类大型家畜品种改良的遗传资源。在长江源区牧民的畜群中也时常有雄性野牦牛闯入,使家养牦牛得以复壮。

2、鸟类

长江源区有各种鸟类16科27属32种以上,以高山裸岩至草地、沼泽和水域各种生态环境中都有鸟类分布。

高山冰缘沙砾和裸岩地带活动和栖息的鸟类主要有藏雪鸡、高山岭雀、秃鹫、胡兀鹫、猎隼、游隼、渡鸦等。其中藏雪鸡和猎隼为国家1级保护鸟。雪鸡栖息于高山冰缘地带,以多种高山药用植物为食,本身也是珍贵的滋补品和药材。

高寒草原中主要分布一些适应干旱的鸟类,常见的有角百灵,小云雀等,此类鸟均在地面草丛中筑巢、产卵。

在较湿润的高寒草甸环境中生活的鸟类主要有白腰雪雀,褐背地鸦、棕背雪雀和长咀百灵等。白腰血雀和褐背地鸦常常利用鼠兔废弃的洞穴或鼠兔洞穴的旁侧在地下洞穴中筑巢、产卵、育雏,形成高原上特有的“鸟、鼠同穴”共生现象。

水域或沼泽地中的鸟类主要有赤麻鸭、棕头鸥、燕鸥和黑颈鹤等。黑颈鹤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鸟类,在长江源主要栖息于当曲河上游沼泽地带。

3、鱼类

长江源区各河流和湖泊水体中有鱼类6种,均系无鳞鱼。

有人认为青藏高原和长江源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河流和湖泊水浅,冰封时间长,冰层厚,鱼类冬季往往钻入冰水下部泥沙中很少活动,经过长期适应与退化,鱼鳞逐渐退化,只剩下腹部残留少数鳞片。此外,许多湖泊中鱼的种类和区系成分与河流中的相同,表明在古代这一地区许多湖泊与河流曾经相通。

长江源区6种无鳞鱼包括鲤科裂腹鱼2种:一种为裸裂叶须鱼,一种是小头裸裂尻鱼;鳅科高原鳅4种:刺突高原鳅,小眼高原鳅,斯氏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

裸裂叶须鱼常栖息于急流多石的河段,较幼小的个体常在岸边缓流处。该类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小头裸裂尻鱼多栖息于河流和湖泊的岸边缓水处或河湾附近,以硅藻为主要食物。

刺突高原鳅分布最普遍,常栖于河流、湖泊近岸多草的浅水处,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

小眼高原鳅主要栖息于河流近岸边以沙砾为底的浅水缓流石块下,以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硅藻、绿藻和植物碎片为食。

斯氏高原鳅主要栖息于小河溪流的石头下,主要食物为底栖硅藻和摇蚊幼虫。

细尾高原鳅多见于浅水急流河底卵石下,以底栖硅藻等藻类为食物。

鲤科的2种裂腹鱼都是较好的经济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供人们捕食。

自古以来,长江源区人口稀少,当地居民均为藏族,以放牧牛羊营生、从不食鱼。因此,各河流和湖泊中鱼的种群数量很大,引来多种水鸟栖息和繁衍。

但是,因受海拔高、水温低、饵料少、生长季短等限制,鱼类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据测,1条体重500克的裂腹鱼大约需经过15—20年的生长。

近十多年来,长江源区青藏公路沿线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输油、通讯管线、食宿站点不断增设,外来人口增长很快,捕鱼又比较简单易行,故鱼类资源受以很大威胁。

经有关鱼类专家调查,沱沱河沿附近70年代小头裸裂尻鱼平均体长172.65毫米,到90年代初所采标本平均体长下降到74.55毫米,鱼群趋于小型化。有些近公路的河段几乎无鱼可捕,表明源区鱼类种群或资源已明显减少。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长江源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对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研究表明,自第四纪末次冰期以后全球气候转暖。全新世以来(距今大约1万年)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区气候波动频繁,干冷和温湿气候交替发生,而每次变化的气候期内所形成的不同水热条件对当地自然环境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总的变化都反映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在距今8000—5500年期间为全新世以来最温湿的时期,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比现代好。距今5500年以来,长江源区及整个青藏高原的气候又向干旱化发展,冰川普遍退缩,湖泊面积小,盐分浓度增高,一些原来与长江源河流沟通的湖泊封闭或隔离成内陆水系。如雀目错、苟鲁错,马章错钦等湖泊。同时由于气候旱化,地势高寒,地表多为寒冻风化和冰水沉积的砂性土壤,加之全年多大风吹蚀,因此地面覆沙面积很广泛,并且由西向东不断扩展。

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增高,长江源区气候和环境变化更加明显。据近几十年来对长江源区和比邻地区的考察和有关气象、水文资料都显示,长江源区近几十年气候干旱化程度更为加剧。气温明显增高,冰川大幅度退缩,多年冻土上部辐射融冻尺加深,降水减少,河流流量锐减,沙化面积迅速扩大。

以沱沱河沿附近为例,60年代平均气温为-4.6摄氏度,到80年代平均气温上升到-3.9摄氏度,20年气温升高了0.7摄氏度。雨季推迟,降水平均减少7mm/10年。最近5年与1980年以前相比,年降水减少50毫米,沙尘暴增加3次。沱沱河沿1980年以前汛期河水最大流量一般均在600m的三次方/秒左右,1992—1993年汛期最大流量为580m的三次方/秒,1993年以后逐渐减少。到1997年、1998年汛期最大流量只有230m的三次方/秒。

冰川退缩是气候变暖最显著的标志。格拉丹冬东的岗加曲巴冰川,从1970年到1990年20年内冰舌末端至少退缩了500米,年均后退25米,并且出现了快速的崩解式后退。即冰川最前端的冰体由于迅速强烈消融而脱离冰舌,形成与冰川整体断开一定距离分散的冰塔状“死冰”或奇形怪状的冰林。

在长江正源沱沱河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从1970—1990年的近20年间冰舌末端后退了至少600米,每年平均退缩20米以上。

沱沱河北支流岗齐曲源头乌兰乌拉山多索岗日峰(5717米)北坡,1970年时有冰川6条,总面积5.9平方公里,冰舌末端海拔高度为5320米,1990年实地考察时只见到3条冰川,另外3条已经消失,剩下的冰川面积也只有2.4平方公里,冰舌末端已退缩到海拔5400米左右。

沱沱河西北部的东岗扎日峰(6102米)东北坡的还东河冰川1970—1990年期间也后退了50—80米。

冰川末端退缩敏感地反映了气候变暖的过程,这是由于大陆性冰川前进运动的速度缓慢,当气候变暖时冰川末端的消融量超过冰川前进运动补给到末端的冰量时,冰川末端即显示出明显的后退。

近二三十年来气候明显变暖还使得长江源区大片多年冻土上部辐射融冻尺深度增加。在暖季融冻尺深度增加以后,加之降水减少,引起地下水位降低,从而使得地表土壤干燥,沼泽干枯又引起植被退化和植物种类减少,进而加强了沙化的进程,使得长江源区环境逐渐恶化。

长江源区在70年代以前除沿青藏公路和沱沱河附近有少量人员居住和放牧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尚属无人区,自然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完好的原始自然状态,是青藏高原腹地的一块净土。随着长江源周边的经济发展,青藏公路不断改造翻新以及输油、通讯管线的增减和商业食宿网点大量增加,使得人为活动更加频繁,并从公路沿线向源区纵深渗透,使得长江源区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60年代长江源区所有人口不足1000人,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和沱沱河沿附近的唐古拉山乡,主要从事放牧和为公路运输服务的行业,牧业人口不足600人,牛羊不到100万头只。

到80年代以来,长江源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员)和牧畜有了大幅度增加,除公路沿线运输服务、商业食宿网点等人口增加了几十倍以外,定居和半定居的牧业人口和牲畜也增加了许多倍。

包括西藏安乡县移居到长江源区的牧民在内,这一地区现有牧民7000人左右,各类牲畜约36万头只,牧场已从公路沿线扩展到长江源区所有草原。

根据调查和测算,长江源各类草原有效面积约60—80万公顷。由于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生长季节短,草原植被稀疏,草丛低矮,生长缓慢,生物量较低,平均需4公顷草地才能养育1只羊。按此标准,长江源区合理有效的最大载畜在15—20万头只。然而目前实际已有牲畜达36万头只,严重超过该区草原负载能力。使得许多草原退化。尤其是在原来水、草较好的居民点附近和河滩草原放牧过度而引起或促进了沙化。

因此,应减少源区牲畜总量,使其控制在该区有效草原科学承载的范围之内,并合理配制畜群,划区分季轮牧,加大出栏率,加速牲畜周转。这样既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持草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在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严酷,灾害性天气特别频繁的地区应迁出牧民,退牧还野,使得长江源区保持一定范围的野生动物栖息活动领域,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深入长江源区探宝采宝、非法盗猎珍稀特有动物的事件经常发生,对长江源区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非法无序的民间原始方式采矿、淘金既破坏和浪费了许多矿藏资源,又毁坏了大片地表植被。对藏羚的大肆捕杀盗猎使原本珍稀特有的生物种群变得更加濒危。80年代在格拉丹冬一带经常可以见到藏羚现在已经很少见到。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或禁止在长江源区的无序采矿和淘金。严禁捕杀和盗猎珍稀野生动物;建立长江源保护区。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委员)

(原文链接
https://www.cctv.com/tvguide/onlinestory/dsmh/20040523/100230_1.shtml




发表于 2013-9-16 10:39 6 只看该作者
大美无言:长江正源之各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
·税晓洁

税晓洁,又名税宏洲,男,19696月生于陕西周至县,后随父母移居湖北十堰市,做过小贩、工人、干部、记者等,现为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曾获湖北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中国新闻奖副刊好专栏奖等奖项。1999年度获《中国摄影》优秀专业反转片摄影师提名奖。组织和参加过大学生自行车万里行、大学生东风汽车质量万里行、大学生希望工程万里行、徒步汉江、徒步长江、神农架野人考察、雅砻江流域综合考察、雅鲁藏布江科考漂流探险等活动。其文章、摄影作品多刊登在《中国国家地理》上。


税晓洁一直致力于宣传汉江、宣传南水北调、宣传十堰、宣传湖北,曾获湖北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摄影》优秀专业反转片摄影师提名奖等奖项,先后为《中国摄影》美能达摄影师、《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香港亚洲新闻图片社签约摄影师、《旅行家》杂志特约记者、《户外探险》杂志特约记者、《良友》杂志特约记者、《风景名胜》杂志特约记者、《中国乡土地理》杂志特约记者、《中国三峡工程报》特约记者、《成都商报》特约记者、上海《青年报》专栏作者、《中国国家地理》基金项目特约作者等,新浪旅游特约撰稿人等。主要著作有《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山西教育出版社)、《寻找野人——神农架神秘探险之旅》(湖南文艺出版社)、《我难忘N的个隐秘之地》(广西师大出版社)、《n个隐秘之地》(台湾高谈文化)、《发现山岩父系部落》(中国青年出版社)、《三江源生死之旅》(青岛出版社)、《雪山的表情》(青岛出版社)、《长江》(广西师范大学传版社)等。



(一)、雀莫错和雀莫山以及神秘的吉日乡
夜色如墨,群犬狂吠,车灯里面出现了几排这一带藏区常见土房子和几个模模糊糊的人影。一直没有看见灯光。在几个闻声出现的藏胞引领下,我们在其中一间安营扎寨。这竟然是一间有木地板的屋子,点上蜡烛,埋锅造饭,我打起手电筒四处打量,墙上有黑板,上面有藏汉文的语句,门框旁还贴着课程表,显然,这是废弃的教室。——没想到,这次走这条新路线,我们在离开青藏公路的当天,就到达了我和杨勇二十年来一直觉得很神秘的,总只闻其名未见其踪的吉日乡旧址。次仁扎西是我们在去玛曲乡的路上巧遇的一个搭车的藏族小伙子,粗通汉话,三说两问就成了我们的向导,他说:顺利的话,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雀莫错和雀莫山。这让我们大为惊喜。雀莫错是各拉丹东以北的一个咸水湖,面积相当于10多个杭州西湖,可谓万里长江的第一大湖。湖边拔地而起一座雀莫山,海拔5845米,高出湖面千米之遥。山体呈圆锥形,山顶却是圆的,酷似一个火山口。雪线以上的峰顶,终年积雪不化,远远看去,就象带了一顶白皑皑的帽子,酷似日本的富士山。雀莫错和雀莫山是长江源区的一个重要地标,也曾是我念念不忘的地方。走传统路线的话,从雁石坪附近的老温泉兵站离开青藏公路向西,翻越小唐古拉山后不远,就能看见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继续前进过姜埂曲、尕尔曲后再折向北,很快就能远远看见雀莫山和雀莫错,这时再折向南,差不多绕雪峰走大半圈,才能达到各拉丹冬雪峰西南坡的长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遥想10年前,我们“徒步长江”进入江源,走的就是雁石坪那条传统路线,一路不断遭遇陷车,最惨的一天只前进了一公里。等到终于过了尕尔曲,情况没有好转而是更糟,雪越来越大,整日不停,持续不断的天地混沌无情地一点点浇灭着我们最初的激情和好奇。回想起大雪淹没前的美景,也不再激动,只觉得恐怖。甚至,曾经带领1986年杨勇他们“长漂”队等多支探险队进过姜古迪如的当地资深向导达尔吉大哥,也一筹莫展,开始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怀疑,而我们的gps,这时根本就成了玩具。此刻,我们才开始真正体会到行前格尔木市提供的详细资料:该地区地势高耸,平均海拨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缺氧,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这里一年只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为-4.4℃, 极端低温为-45.2℃。常年大风,平均3.5米/秒,大时有40米/秒,大风天每年达130天, 当地人称:“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后来,我们只好舍弃了长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随偶遇的牧民布托,去了附近的尕尔曲源头——各拉丹东雪山东坡的岗加曲巴冰川。那一次,我们才知道,长江源并非一些人宣称的所谓“无人区”,岗加曲巴冰川下就有两户牧民。他们在此不仅有游牧的帐篷,就在冰川下地势更低的一块台地,还建造了两间土房子作为永久定居点。类似的情况,我们前些年在海拔5590米的雅鲁藏布江源头杰马央宗冰川下也曾遭遇,那里也正是当地牧民的家园。
长久以来,我们屡屡被媒体和一些所谓探险家所误导,城市人难以抵达的很多地方,被这些人为拔高自己而渲染成“无人区”。甚至,沱沱河以下至治多、曲麻莱县的广阔地域,也曾被夸张成“八百里无人区”,使很多后来者忐忑无比。原玉树州州长罗松达哇先生曾气愤地对我说:“你们有些人,来探险的时候,说我们这里是无人区,搞环保的时候,又说我们超载过牧。怎么回事嘛……”其实,只要有平和诚实的态度,不为了吹嘘自己的艰险而过分渲染,其实答案很清楚的。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实在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当年,岗加曲巴冰川一带属于西藏安多县吉日乡第四村,其中一家的男主人泽玛,就是村长。那时侯,我们便奇怪,在各种各样的地图和资料上,都是以唐古拉山为界,北边这一带属于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怎么会有西藏的的居民和建制?这个谜团,这次,我们在漂流当曲时,已经释然。在唐古拉山以北几十公里的当曲第一桥边,我们看到了两块国务院2004年竖立的“西藏实际使用管理线”水泥大碑。这里在地图上属于青海玉树州杂多县,而目前实际上生息着西藏那曲地区巴青县的牧民,为巴青县所实际管辖。各拉丹东这一带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在权威的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西藏地图册》中,有关安多、聂荣、巴青等县的介绍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其中的某某乡某某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内”等等之类。现在的各拉丹东地区,实际上分属西藏安多县的雁石坪镇和玛曲乡管理。“大致以姜埂曲和各拉丹东主峰为界。”玛曲乡党委占堆书记对我们说,“原来的吉日乡已经在前两年被撤销,目前的姜古迪如冰川一带,是我们玛曲乡的第六村,有200多人,村长叫格刀”。
这个长江源头第一村的村长格刀一家,现在就居住在这个吉日乡旧址。夜深人困,匆匆晚餐完毕,我们在木地板上铺起睡袋,暂时收起好奇,静待天亮。夜里下了一场雨,滴滴嗒嗒进了屋子,打湿了我们的睡袋。次晨,睡在车上的李国平早早起来,兴奋的进屋宣称拍到了野牦牛。原来,这是一头混进家养牦牛群的家伙,人们对这家伙持有些无可奈何的欢迎态度,正值发情期的这家伙,对于牦牛群的种群繁衍,也算一家好事。李国平已经在格刀家喝了早茶,对于我们大队人马的到来,格刀一家谈不上冷漠,也谈不上热情。一切都似乎回到了十年前的岗加曲巴,当时那几户牧民同眼前的格刀一家一样,表情也都不很生动,刚一见面,很难感觉到他们对外人是否热情,连好奇都说不上,而且一般不笑。我们想,这大约是长期在缺乏同人群交往联系的环境中生活,不需要太多的交际能力吧……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进行,进了帐篷,照例没有客套,我们先喝起了香喷喷的酥油茶。居住在吉日乡旧址的目前只有格刀和父母、以及哥哥弟弟等一大家子,共16口人。
格刀38岁,做村长差不多有10年了。他的老婆娜妮35岁,也是六村人,他们有4个孩子。
格刀告诉我们:“我们全家有400头羊和40多头牛,家境在当地属中等。”他说,“姜古迪如冰川下,居住着六村的两户牧民,南扎和拉西。都有定居的房子,大概是199年建的吧,就在冰川下面一点点的地方。”天气一直不见好转,雨雪交加,时断时续,天地总是灰蒙蒙一片。中午过后,队长杨勇决定还是上路。向导次仁扎西不禁面露难色,从吉日乡旧址到姜古迪如冰川,当地人常走的路线是先到岗龙强玛,再沿雪山边缘前进,路况相对较好,次仁扎西也很熟悉。而杨勇坚持要先到雀莫错,然后绕行,这家伙想着要爬到雀莫山顶,视野开阔,四周好好看看沱沱河主流和各支流河段的情况。这样的话,很多路段,对于次仁扎西也是未知。再则,正值雨季,陷车会先到什么样子,次仁扎西表示:肯定“多多有了。”头两个小时走得很顺利,有几段平直的宽谷路段,车速差不多能达到每小时五、六十公里。这对于早已习惯每小时十几二十公里速度前进的我们,简直称得上“高速公路”。天空的颜色随着雨雪停歇忽灰忽白,两边的山头时隐时现,周遭的一切都显得神秘而庄严。在这被渲染成“无人区”的荒原,不禁有一种梦幻的感觉。等到走完一条小河谷,爬到一个小山顶,进入一片湿地,打头探路的江铃陆风车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陷住了。天气好的话,车子也就冲过去了。昨晚开始的那场雨雪,把一切都弄得湿淋淋的,这段无草的地段,现在是一个烂泥滩, 大家都很平静,没别的,习惯性的打千斤顶、捡石头,各就各位。这次南水北调西线考察,长江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通天河、黄河源头等等,我们已经在高原奔波了两个月,遭遇陷车无数,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这一次,糟糕的是,周围很难找到石头,并且,忙活半天后猎豹车去拖小陆风,结果自己也深陷泥潭。雨越下越大,车辙渐渐成了河,一边打千斤顶,一边还得梳理水道,进行排水工程。水冷得刺骨,鞋子全湿了,换上漂流时候的雨鞋,过不了多久也全是水唧唧的。老天爷变着花样的一会儿雨,一会儿雪,一会儿冰雹的考验我们。努力总有收获,无法前进了,车子一米一米的往回退。先弄出了猎豹车,开到了一块硬地。这时,已经下午六、七点,距天黑也就一两个小时了。杨勇说:“扎帐篷吧,今天只能这里了”。风大得让人头晕,吹得帐篷老要跑。订上全部帐篷顶的时候,太阳却露出了笑脸,风也停了。老天爷还是照顾我们的,这难得的好天,鼓足了大家的干劲。天黑以前,我们幸运地把陆丰车也弄出泥潭,开到了安全地带。天黑以前,我们吃到了杨勇杨大厨热腾腾的饭菜,探了一下午路的次仁扎西,也带回了好消息,“明天顺着山脊,阿拉巴拉(藏语,马马虎虎的意思。)可以走吧。”第三天,我们陷了三次车,终于在下午四点多,开到了雀莫错边的一处高地,gps数据显示,这里的具体位置是北纬33度47分151,东经91度15分234,海拔5100米。不敢再下到湖边了,湖滩四周的沼泽这时在我们看来,都闪着不怀好意的恐怖光芒。这一天,实际上我们还算比较幸运,虽然有两次车子都陷得很深,但周围石头很多,只需多费力气就是。
从这片高坡俯瞰雀莫错,湖中半岛在灰蓝的湖面中像一片枯叶。湖面东北的雀莫山。腰部以上全在云雾中,只露出一圈白白的雪线。这里,距我们昨天的营地,也就十公里左右的样子。也就是说,如果天不下雨,顺利的话,我们昨天就可以早早到达这里。然而,在这片海拔四五千米的荒原,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老天爷随便一个玩笑,就够我们折腾半天。
这处高坡是一个不错的营地,遍地都是野葱。酷爱野外做饭的杨勇,给大家做了一顿葱爆羊肉。吃饭的时候,太阳突然出来了,光芒四射。左侧的雪山,露出了下半身,切苏美冰川亮晶晶的似乎触手可及。然而,雀莫山顶却一直没有现身。一夜无话,早上起来,帐篷上一层厚厚的霜。天还是阴阴的,虽然太阳也偶尔从云层中射出几条光带,但一直没有照亮整个湖面,雀莫山也完整地露出了几次,让我们看到了全貌,但杨勇的攀登计划不得不取消。从我们的位置看,山峰似乎离我们很近,但我们都明白高原的能见度极好,看山跑死马的道理。几处遍布沼泽和烂泥滩山沟,汽车难已通过,硬闯的话,耗费油料和食品,在这无边的荒原无异于自杀。徒步过去的话,来回至少两天。罢了,做人不能太贪心,顺应自然吧,饭后两个小时,我们决定奔赴姜古迪如冰川。

(二)、冰川环抱的河流
只有一台车子小陷了一下,我们竟然很顺利地冲过了湖边的一条大河。开到对岸的一处高地,大家松弛了下来,爬山,绕着雀莫错拍照。继续前进,还发现了一条老车印,虽然走着走着就找不到了,但前方出现的一面大湖,让对没有能够攀登雀莫山一直在唠叨的杨勇大为兴奋。在湖的另一边架起三角架,取景器里的这个无名湖泊,俨然雀莫错的姊妹湖。天气也在这时也好了起来,虽然没有蓝天,但突然亮起的天空和云缝里的几束光芒,已然让我们很知足。刚拍了几张,却又下起了鹅毛大雪。老天爷催我们继续赶路了。
上车继续前进吧,杨勇执意把车子开到了一个高高的布满尖石的山顶等光线,要再好好看看雀莫错姊妹湖和雀莫山。等了半个小时,也未能如愿,风雪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只好安慰自己,人不能太贪心,继续前进吧。完全没有路了,向导扎西次仁也不禁茫然,只能凭着感觉找准方向摸索着前进。风雪中,一头公藏羚羊的尸骸出现在眼前。两只长长的尖角直直竖立,肉体已经全部腐败,只留下一张皮毛,分不清是被狼所撕咬还是人类伤害。这一天,白屁股的藏原羚我们看到不少,活的藏羚羊,却再没有看到。与前两天截然不同。继续前进很长时间,都是平缓的草原,植被并不好,稀稀拉拉,很多沼泽已经失水,变成一坨坨的草甸。小湖泊和水潭子很多,在风雪交加中闪着白茫茫的光,像一面面蒙着雾气的镜子。心中其实很忐忑,走的只是大致方向,路到底在哪里?向导次仁扎西也不能肯定。走到一条大河的时候,杨勇心中有了数,这是切苏美曲,我们的路线完全正确。顺着河流我们不久就找到了从岗龙强玛方向来的“大路”,踏上正途。接下来的行程顺利,路边出现了一座空无一人的牧人的土木房子,是冬季的定居点。房前的小河边出现了两道彩虹,让大家大饱眼福。过了那个土房子不久,开始爬坡,快到山顶的时候,天晴了。从山顶的景色俯瞰前方,让人心花怒放。左边的雪山怀抱是亮晶的冰川。顺着冰川往下看,切苏美河谷清清楚楚展现在我们眼前,网状河系亮晶晶的像一条条彩带,随着太阳光芒闪着变幻色彩。按照我们的习惯做法,不走路了,开着车子爬山,到高处看个仔细,车子爬不动了,就徒步前进。一直到太阳落山,我们才顺着山腰下山,绕到了冰川下的一顶帐篷前。这是一个七口之家,男主人是41岁的那那。他和47岁的妻子苏蒂有五个孩子,两个大女儿18岁的次央措姆和14岁的德兴旺姆以及16岁的大儿子才仁旺堆在家放牧,小女儿12岁卓玛观琼和小儿子9岁的尤拉在玛曲乡上学。这里的孩子,比内地的小学生享有更好的待遇,不但学杂费全免,书本费和部分伙食费都由政府承担。那那家有牛120头,羊700多只,显然比村长格刀要富裕一些。在这里,牛的价格是每头2000元左右,羊300多元一只,那那用牛羊换来了一台东风卡车和一台吉普车和一辆摩托车。那那热情地为我们腾出了一顶帐篷,这里是他们的夏季牧场,冬季,他们就住在更靠近冰川的土木房子里。房子是1999年来自日喀则南木林县的6名工匠帮他们建造的,花了一万五千块钱,工钱是七头牛。那那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他们叫格尼,冰川称作吉饶迪如。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热勒,住在旁边另一条山沟的冰川下。在伟大长江发源的各拉丹东雪山,众多的冰川和雪山融水以及泉眼形成母亲河的最初水流,其中正源姜古迪如冰川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76年测定南侧冰川达12.6公里,北侧冰川长10.1公里。至于各拉丹东地区冰川的确切数目,目前似乎还是个谜,有资料说是69条,然而安多县的一份资料说“在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达15-20公里的范围内,有3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冰雪覆盖面积达790平方公里,有冰川130余条。” 爬到那那家附近的高岗远看,对面的一列列雪山银光闪闪。长江正源沱沱河,不仅接纳了各拉丹东雪山融水,这些雪山冰川汇集的河流也是重要的水源。事实上,我们对于母亲和源头的认识实在还是很有限。直到30年前,中国人才找到长江源头。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正式发布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 次日,美联社从东京发了一条电讯,除转述了新华社上述电讯内容外,并强调“这一水源测定工作是由中国水利工作者去年到青藏高原上这一无人居住的地区调查长江源头时进行的。他们纠正了过去有关这条河流的长度和水源方位的错误情况”。至此,万里长江这条我国第一大河取代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6671公里)和南美洲和亚马逊河(6500公里)。从入海水量来看,长江平均年径流量9682亿立方米,也属于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55100亿立方米)和非洲的扎伊尔河(即刚果河,14140亿立方米)。在此之前,人们对于长江源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几乎就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写照。从现存史籍看,早在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尽管全文仅1100余字,已经有“岷山导江”之说,认为嘉陵江、岷江是长江之源。 《汉书·地理志》中,班固说“……遂久县,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汉代的遂久在今云南丽江、宁蒗一带,绳水即金沙江。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初年以前,人们已经知道金沙江源远流长,但并没有将其作为长江干流。三国时期的《水经》云:“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认为岷江或者嘉陵江是长江之源。——这种说法沿传至明代中叶,历时2000年之久。直到明代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在云南实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首次明确指出金沙江为长江源流之后,才纠正了“岷山导江”的传统认识。徐霞客在其著作《江源考》中说:“长江亦自昆仑之南,发于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今云南石鼓北),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他指出:“岷江经成都至叙(今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今云南昭通)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其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徐霞客明确指出,岷江不过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就如渭水入黄河,是黄河的支流一样。他说,“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他分析了前人未能探察到长江源流的客观原因:“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徐霞客说,“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他激动地说,“不知禹贡之导江,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在那种唯圣贤书为上的年代,在很多著作不敢违背经书之言尊圣思想占主流的时代,这种敢于批判经典,这种勇敢、无畏的科学态度,是非常难得的。这种气魄,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他进一步分析说:“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岷六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其实早在唐代,汉藏民族往来密切,对交通必经的金沙江上源通天河已经比较了解,只是还未将之与长江河源联系起来。唐朝初年,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中有《寻江源记》,说明唐代以前就曾有人探寻江源,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内容不得而知。公元862年,唐人樊绰著《蛮书》(又称《云南志》)中有关于通天河源头犁牛石的记载“江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陇川犁牛石下,故谓之犁牛河。”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曾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历时四个月,后写成《河源志》,但长江源未经探寻,仍循原说。但《元一统志》记载说:“金沙江古丽水也,今亦名丽江,白蛮谓之金沙江,磨些蛮谓漾波江,吐蕃谓聱枢。源出吐蕃共陇川犁牛石下,亦谓之犁牛河……此江沿河出金,白蛮遂名之金沙江。”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为编制全国地图,皇帝曾多次派人到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考察和测量,面对密如蛛网的河流水系,只能望洋兴叹,说“江源如帚,分散甚阔”,把江源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作江源。但是,当时根据实测资料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已经比较准确地绘出了通天河上游水系的大致位置。礼部侍郎齐召南根据前人资料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著有《水道提纲》,记载了以木鲁乌苏河为江源,并提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即沱沱河)、喀七乌兰木伦河(即尕尔曲)和阿克达木河(即当曲),对江源水系的描述已相当全面,但是对木鲁乌苏河上游诸水位能正确划分主支流,源头在何处更未涉及。齐召南在《水道提纲》中说:“金沙江即古丽水,亦曰绳水,亦曰犁牛河,番名木鲁乌苏……出西藏卫地之巴萨通拉木山东麓,山形高大,类乳牛,即古犁石山也。”明、清时代所指的犁牛石、犁石山或巴萨通拉木山,即为当拉岭,又称朝午拉山,“当拉”是唐古拉的译音。七旬老人石铭鼎先生仍保持着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在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楼里,俯瞰浩淼长江,他仍对这个犁牛石究竟在那里,念念不忘。他提醒我们:在当代的几次江源考察中有两处疏漏值得注意:一是均未对巴萨通拉木山,即历代提到的木鲁乌苏河(即布曲西源)的犁牛山、犁牛石,进行实地考察,估计其位于唐古拉山口以西,但具体位置不明。二是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的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马鹤天所著的《西北考察记》中记载有当曲(阿克达木河)源于中坝得玛东卡峡咀山那尺山之西北麓,不知此山究竟在何处?不可思议的是,到了民国年间,关于长江源的记载重新趋于混乱,甚至出现谬误。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说:“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这本书还告诉读者,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北麓,于是便有了“江河同源一山”,“长江、黄河是姊妹河”之说,并载入中小学地理课本。近百年以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指代长江,即扬子江。原因在于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日暮途穷,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横行长江。洋人们一般都是从吴淞口入长江,首先经过的镇江、扬州一带的河段,史称扬子江。于是,他们便把中国长江更名,以扬子江取代。长江的英文旧译名便是“扬子江”。到民国时期,官方的水利部门中,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为长江正名,还长江以“长江”之名。解放后不久,1950年,林一山即受命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治理长江的战略计划。1958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考虑到长江江源地区水文站仍是空白,决定由长办负责前往江源地区察勘设站,随后,重庆水文总队成立长江河源水文勘测队,队长王振先。该队于当年6-7月,陆续在公路沿线设立了楚玛尔河、沱沱河水文站。1959年青海省在布曲雁石坪设立水文站,并在得列楚卡(即今尕尔曲口)进行水文测验。这几条河上的水文观测资料,为以后研究江源水系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年7月21日,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会同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青海省有关单位在兰州军区的支持下,组织来自14个单位和部门总计28人的考察队,历经艰辛,于8月23日到达姜古迪如冰川,终于确认了长江的正源是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古迪如冰川。这次长江源考察野外共历时51天,最大成果就是证实了沱沱河上源确实源自各拉丹东雪山环抱中的冰川,沱沱河上段是由南向北穿祖尔肯乌拉山而过,然后才折转东流,并非以前认为的发源于祖尔肯乌拉山北麓。
1978年,长办再次组织队伍对江源进行进一步考察,再次明确了这个结果。
(三)、姜古迪如冰川的缩减与长江到底有多长?
2006年8月29日,我们离开吉饶冰川下那那家的夏季游牧帐篷(gps实测北纬33度38分944,东经91度07分396,海拔5190米)向姜古迪如冰川进发。过切苏美曲还算顺利,小心翼翼顺着河滩按照老经验一次冲过。再向西,是一大片水草丰美的山下平坡,全是沼泽地。走了一两个小时,大约一、二十公里的样子,车子又被陷住了。到天黑也没能把车子救出来,一干人马只好心平气和就地扎帐篷宿营,明日再战。
次日睁开眼,大地一片白茫茫,昨夜的一场大雪让周围的一切都银装素裹。顾不上吃饭,先把车子弄出来要紧,昨日大半天的捡石头、垫木板、打千斤顶的辛劳没有白费工夫,加上气温骤降大地封冻,车子很快就被救了出来。继续前进,不久,左侧的山沟又出现一个冰川,老习惯,停车细看。一个叫阿布的当地牧民走了过来,告诉我们冰川的名字叫打鲁迪如冰川。车子在沼泽的大小草甸间,蹦蹦跳跳走得实在很艰难,走到实在没法前进的时候,改为徒步。走向打鲁冰川的这一段路,显得很漫长。记忆里超过1个小时,才到达冰舌。走到近前,有点失望,没有渴望中的冰塔林之类的奇观。考察队长杨勇1986年“长漂”和以后的日子,曾多次来过这里。他说,“直观看来,这个冰川似乎退缩的没有姜古迪如明显,整个各拉丹东地区的冰川,因为小气候和具体位置不同,也许并不是都每个缩减,总量上还在保持相对平衡。具体怎样,真需要好好研究。”玛曲乡第六村村民阿布的家就在打鲁冰川脚下的一个高地上,这里也是各拉丹东雪山群的最北端。我们从此折向南,沿着沱沱河左岸继续向姜古迪如冰川前进。首先要过的是打鲁冰川下很宽的河谷,宽到出乎我的想象,感觉里宽到有好几公里。河滩里满是乱石,横七竖八,尖石耸立,难走极了,一直在担心扎破轮胎。好在杨勇和李国平车技高超,顺利通过。继续前进的沼泽和烂泥滩使我们伤透了脑筋,不时被困。向导次仁扎西裹着军大衣在前面找路,找得也有些发晕,不时遭到杨勇半开玩笑的破口大骂。这一段大约二、三十公里的路,我们走了整整一个下午。倒没出什么大问题,除了沼泽和烂泥滩陷了几次车。沿途山沟里冲下的一条条乱石滩,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考验。这么宽而且深的河沟以及这么多的大石头,是杨勇以前几次在这里考察时前所未曾见到的。他认为,这应该就是雪山、冰川融化的速度这几年在明显加快,以致形成冰川型泥石流或冰湖溃决型洪水的一个例证。
天气的变化在这一天丰富多彩,忽阴忽晴,云层翻动,也使得我们对面的尕恰迪如岗怀抱中的众多冰川蒙上了一层神秘感。美极了,光线好的时候,我们的镜头里同时能拍到四条冰川。
2006年8月30日19时,我们终于看见了姜古迪如冰川。车子越过牧民的土木房子,一直开到了冰川脚下一两公里的一处高地,才停了下来。很不错的一处营地,虽然搭起帐篷的有些倾斜,晚上睡觉不是很舒服,打水要走很远,但南北两条冰川都能看见。月亮升了起来,朦朦胧胧的冰川白花花的,也似乎触手可及。
安顿下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刘砚气喘吁吁打来了清水,杨大厨开始做这一天的第一顿饭。点起煤气罩,切菜配料,烧菜炖肉,杨勇在野外拥有的佐料总是远远超过我们家厨房。和这家伙在一起的最大好处就是做饭不用我们操心,总能吃到有滋有味的正宗川菜。这家伙在家,恨不得袜子都要人脱,野外做饭却是他的专利,不容别人剥夺,这正对我等从不进厨房之人的胃口,这几个月的野外生活,我们的正常生活是早晚各一顿饭。今天因为早上急着救车,接着就是看冰川和赶路,早饭也就省略了,野外生活就是这样。次日起来又是大雪,天混地沌,我们只好蜷缩在帐篷里无所事事。正有些觉得沉闷,村长格刀介绍过的冰川下的那两户牧民拉西和南扎以及南扎的弟弟各扎来访。两家的大致情况为:南扎家7口人,有牛80头,羊300只;拉西家也是7口人,牛80头,羊200只。冰川下的土房子,现在他们没有住,一个原因是要在更下游的夏季牧场放牧;另一个原因是前不久一只老熊竟然破门而入,跑进了屋子里折腾得一塌糊涂。一个月前,在通天河畔的曲麻莱县勒池村,我们还得知有人被熊吃掉,看来,野生动物多了以后,事情的另一面,也值得重视。风雪中,大家还是雅兴大发,这几个江源牧民和我们在一块光滑的岩石壁上写了“长江源”几个红色大字,合影留念。下午,天似乎在一瞬间放晴了,我们抓紧时间爬向冰川左侧的一个高坡。山陡峭海拔高,走得人累极了,也没什么,多休息几次慢慢爬。走到高处,只见脚下的冰川像一条长龙,一直伸向我们视线尽头的山谷深处,和雪粒盆融为一体。这天的云彩很丰富,照得冰川像一个大舞台,给我们展示各种各样的白,原来白色也可以这么丰富。虽然大家都走得很累,但觉得愉快极了。等我们下山走到冰舌前的时候,天色已经不知不觉暗了下来。赶快返回营地,野外还是要安全第一。坐在夜幕下的姜古迪如营地,在月光下闪着银辉的冰川掩映下听水声,哗哗啦啦的水声改变了我原先以为是涓涓细流的印象,和我们一个多月前在南源当曲的印象截然不同,最初的沱沱河已经俨然一条大川。又是新的一天,天气还是直到下午才放晴。在这个季节,这里就是这样,前半天基本都是阴天雨雪,下半天才放晴。这一天,我们不管风雪,又早早再次来南侧冰川前的冰舌仔细观察,还是没有看到冰塔林之类的奇观,冰碛湖也没有找到。杨勇他们1986年“长漂”竖立的纪念碑,也找不见踪影。杨勇指着冰舌以下几百米处的乱石滩说:“原来应该就在哪里,现在谁知道冲哪里去了。”我们也没有找到媒体上提到的其他各种各样的探险队留下的纪念碑,也被冰川后退留下的乱石冲得不知去向。唯一见到的是2005年和2006年杨欣的“绿色江河”在冰舌前新立的标志碑,位置和坚固程度似乎也成问题,冰川继续退缩的话,也有被冲走的危险。有人担心姜古迪如冰川的退缩,是否影响到整个长江的长度?那么,万里长江的起点,究竟是从哪里算起的?万里长江到底有多长?回顾这个问题颇有意思:民国时期的长江长度,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采用江源、河口位置不已,量算方法各异,曾先后出现过不同数据。1936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曾根据扬委会所报之5890公里在《中华民国统计提要》中予以公布;1947年《长江水利季刊》先后采用5230公里、5690公里;1948年《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基本资料汇考》中为5591公里。建国后,1954年长委会为弄清长江长度,以东经91度、北纬34度为江源进行量算,经核定为5498公里,泛称5500公里。1976年的江源考察之前,关于长江的长度,即使在长办内部,也曾经有过好几个数据:长江流域情况报告5500公里,水文处量算5701公里,基本资料组量算5769公里,全国河流特征值统计中刊布5796公里,经常使用的河长是1956年7月技术处鉴定,总工程师会议通过的5800公里。1976年那次划时代的江源考察之后,长办确定以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8分为长江源头。1978年再次考察江源后,又确定了以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南侧冰川5820米高程处为长江源头。1980年长办水文局为彻底弄清长江长度决定重新量算,并确定以河口位置为长江口50号灯浮处。定位方法重庆以上江段按几何中线,重庆至浏河口按最低水位时之几何中线,浏河口以下按主航道中线量算。量算方法以读图仪为准,用手工量算考核。河道弯曲系数按前苏联《河道水文地理察勘规范》进行。据此,长江以沱沱河为源总长度为6397公里。之后,在1987年定稿的一份《考察报告》在结语中又指出:“根据长办最新量算成果——以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各源头分别算起,截至同一点——长江口50号灯浮,长江干流长度分别为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以当曲为源全长6403公里,以楚玛尔河为源全长6288公里”。
这份权威的报告说:“我们认为,今后有关出版物或正式文件,应以此数据为准,一般提到长江长度,仍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00公里,涉及具体长度,可采用6397公里”。实际上,目前全世界著名的各大河的河长,普遍也是都很难说有精确数字。非洲国际河流尼罗河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在6700公里上下浮动;密西西比河既有美国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公布的长度6415公里,也有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公布的有6262公里、6020公里等不同数据;南美洲国际河流亚马孙河在全球万里长河中河长最富争议,其长度数据有介于7025公里与6275公里间的多种。依据前者,亚马孙河为世界第一长河,并且是世界上惟一超过7000公里的河流,依据后者,该河长度则不仅不及尼罗河,而且不及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仅列全球第四。但是,我们从各拉丹东出来以后,在格尔木市的书店发现了我们一直很关注却无法看到的中央电视台前段时间热播《再说长江》的文字解说词版,赶忙买而一本。在这本书里,关于长江三源,却又出现了三个奇怪的数据,书中说,沱沱河长度642.1千米,当曲长度641.1千米,楚玛尔河长度530.3千米。其中沱沱河和当曲的长度,比以前的数据长了近一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2006年9月1日,我们这支南水北调西线考察队在姜古迪如南侧冰川前活动时,向导次仁扎西在冰舌前的一块巨石表面发现了一层金粉,真正的金子,亮晶晶的,应该也是冰川后退留下的痕迹,被我们视为奇观。我们这天的主要任务是爬南北两侧冰川间的一座高山。离开冰舌向上,远看并不高峻的山体其实很陡峭,脚下全是大大小小的乱石,前面行走的人必须走得小心翼翼,要不然,踩飞的石头就可能砸到下面人的脑袋。海拔已经是5800米以上,走的却是比昨天轻松。眼前的景色也要比昨日开阔很多,越爬越高,脚下的沱沱河网状水系越来越清楚,阳光也使时强时弱,眼前的一切都似流动的画卷。一直爬到了雪线以上,gps测定的数据已经达到海拔6000米。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大学生杨帆还不死心,要继续向上,一直走到雪深过膝,没有办法走了才罢休。在这个高度,南北两侧的冰川都能看得很清楚,可惜即使杨勇的612相机也没有那么宽广的视角,大家只好用数码机多拍接片,也不知道效果会如何。下山的时候,大家觉得对面的一个高坡也许角度更好,打算下到河谷在上爬山的时候,却是太阳已经西下,只有向营地的方向走。这时,我们的位置在南北两侧冰川之间,要返回营地,就必须过南侧冰川下的河流。没想到,水已经大到要难以涉水而过。只好绕来绕去,寻找和水分岔较多的地方,结果还是鞋子精湿。这颇大的水量,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沱沱河和当曲何为长江正源之争。

发表于 2013-9-16 10:40 7 只看该作者
(四)、沱沱河与当曲何为长江正源之争
各拉丹东出来之后,9月28日,我们专程从西藏那曲地区的索县、巴青一带,翻越唐古拉山再次来到两个多月前下水开漂的当曲源区。走到我们漂流第三天到达过的当曲第一桥(gps实测北纬32度53分092,东经93度50分947,海拔4710米。)发现水量明显小了很多,直观看来,甚至比各拉丹东雪峰下阿布家帐篷前那一带的沱沱河,水量还要小。沱沱河与当曲何为长江正源的争论的几个重要指标中,长度和流量是两个关键点。1978年曾随队考察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老专家夏鹏章老先生曾对我说,当年8月28日,我们到达了当曲源头,那时认定的当曲源头多朝仁,也叫多朝能,位置在东经94度30分43,北纬32度36分13,是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坡面上流出来的一股小水。霞舍日阿巴山顶基岩裸露,向下渐为岩屑坡覆盖,岩屑坡下海拔约5000-5100米的宽缓夷平面上普遍发育沼泽草甸,有多股水流从海拔5050米的松散覆盖层下流出,其中一股水初始流量为0.1升/秒,差不多也就是二两酒那么多的样子吧,被定为源点。1985年,为了抢在美国人肯·沃伦之前首漂长江,西南交大职工尧茂书从沱沱河漂流到玉树直门达孤身遇难,激起了一股异乎寻常的力量。1986年,由四川地理学会、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驻川记者站等联合动议,得到四川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大力支持的杨勇他们那支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4月21日在成都成立。6月14日,江源小分队在沱沱河源头以下18公里开始漂流。漂到沱沱河沿后,由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长春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唐邦兴、孙广友、邓伟、蒲健辰、武云飞等组成的陆上科考分队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这是继长办70年代的两次考察之后,对长江源区的又一次重要科学考察。他们重新确定了沱沱河和当曲源头的位置,并认为当曲应为长江正源。“根据冰川末端才是河流源头这一普遍认识,我们订正了沱沱河和当曲的主源头位置。”他们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详细介绍说,以1973年到1976年由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10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又采用1983年和1984年的卫星相片对地形图作了检验和修正,重新量算的长江源区各河长分别为:当曲(以扎西格君为起点)353.13±0.116公里,沱沱河(以尕恰迪如岗西南无名冰川的纳钦曲西支源流为起点)346.28±0.168公里、楚玛尔河为518.50公里。他们还为新的沱沱河源头及当曲新源头起了新名字:尧茂书冰川、徐霞客高原。
他们说,“我们首先要指出的是沱沱河主源头并不在姜古迪如冰川的末端,从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读出,沱沱河的上游称纳钦曲,它在北纬33度28分30、东经90度59分20处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即源于姜古迪如冰川者,而西支称拉果者则源于与之相对的尕恰迪如岗冰川群东南的一支无名冰川。经本次量算,东支长度为9.4公里,西支长度为14.8公里,较前者长5.4公里。因此,沱沱河的主源位置应在尕恰迪如岗冰川一条东南无名冰川的末端,在卫星图片上这一源头也看得十分清晰。我们建议将此冰川命名为尧茂书冰川,以纪念长江漂流的第一个中国人。”“当曲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麓,上游称旦曲,其源头也有二,一个是源于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多朝能,另一个是在多朝能东北的扎西格君东侧的丘状高原上。通过卫片解译发现此处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未绘旦曲河谷的大片沼泽,而且扎西格君的源头亦应在现标绘点上溯1.76公里处。卫片显示,这里泉水出露为小湖,并形成扎西格君的初始水流,两岸布满沼泽。从新源头算起,扎西格君比多朝能长0.02公里,前者至汇口为12.59公里,后者至汇口为12.57公里,说明两者的长度相当接近。然而扎西格君的流域面积为61.6平方公里,而多朝能仅为32.1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一倍之多。前者流量也比后者大得多,它在与后者汇合前,在被称为卡史贡坝子的宽阔的山间盆地里由6股水流形成了向心状水系,与多朝能汇合后便称旦曲。据前人资料,旦曲在多朝能汇口附近流量为每秒38立方米,而多朝能仅为每秒0.1立方米,相差十倍之多。可见,扎西格君作为当曲源头更为合理。为便于研究并纪念长江的伟大探源先驱,我们建议将扎西格君源头的无名高原命名为徐霞客高原。”对此,曾参加过上世纪70年代那次至关重要的考察的当事人,长办老专家石铭鼎先生曾给我回忆说,在此前后,美籍华人黄效文等考察江源后也提出了类似看法,黄先生认为,即使按现在资料当曲若由霞舍日阿巴的水源算起,也应比沱沱河长2公里,当曲与沱沱河合流的地方,水量比沱沱河大5倍……并且,当曲正源在霞舍日阿巴山之东北约120公里至150公里(按藏族说3天马程),以此计算,更比沱沱河长的多。不同的立足点和不同的算法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石铭鼎先生回忆说,这些新的见解,新的数据,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月25日的一则报道,标题称“长江源何处,究竟长几何?科学考察队实地考察正本清源,巨龙出涓涓当曲,长江总长是6275公里”……类似消息,《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作了报道。对此,1987年底,长办曾有专函致有关部门认为:“据了解,近年来有关长江河流与长度问题的论述及探讨性文章,基本观点尚不曾超过本报告(《长江江源地区考察报告》)所论及。”——长办1978年再次考察江源后形成的这份报告认为:“长江河源定为“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较为确切,它可以反映出长江源水系的实际面貌。对此,我们曾就上述成果,先后向地理、地质、测绘、水文等科研单位的专家作过介绍,并征求意见,大多认为应定为“三源”。特别是参与1976年首次江源调查后定源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专家,针对再次考察后的新成果,修正和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同意长江河源定为“三源”。但是,也还有某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主张“一源论”,即以沱沱河或当曲为正源;有的主张“两源论”,认为沱沱河、当曲可并列为南北两源;还有的认为,确定河源是个学术问题,可以各种观点并存,不必强求一致。”关于河长,除了选用的位置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分歧是,冰川长度是否计入河长?当代长江起止点有多种主张,冰川是否记入河流长度,也有不同看法。石铭鼎先生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争论并没有结束,最近几年,随着科技进步,一些先进手段的采用,使得这个问题屡次被提了出来见诸媒体,还是集中在沱沱河与当曲。据报道,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刘少创博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对长江源区进行量测,结果为:以当曲与沱沱河交汇处囊极巴陇(东经92度24分40秒、北纬34度05分40秒、海拔4470米)为起算点,当曲长360.8公里,沱沱河长357.6公里(以位于北纬33度28分、东经91度08分的各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分水岭为计算终点,将姜古迪如冰川的长度12.5公里也计算在内),当曲比沱沱河长3.2公里。尕尔曲、布曲均短于当曲和沱沱河。……刘博士采用的当曲源头是位于唐古拉山北麓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与西藏自治区巴青县交界处的杂多县一侧,地理坐标为北纬32度44分、东经94度36分,海拔5040米。另据台湾媒体报道说,2005年6月15日13时15分,由香港中国探险学会黄效文带领的十九位国际科学探险队员,在西藏高原青海省南缘发现长江新源头:加色格拉峰当曲上游多朝能,比当前中国官方认定的格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多了六点五公里……慈济《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等人曾随探险队实地采访,并在《经典》九月号以《发现长江新源头》为题大幅报导。黄效文等人在慈济松山联络处举行记者会,并公布长江新源头的座标:东经九十四度三十分三十七秒,北纬三十二度三十六分二十秒。重新定位加色格拉峰当曲上游若霞能为长江源头,其长度比格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多四点一公里,流量也多了五倍。关于这些,石铭鼎先生2005年在武汉给我详细分析过,他说:“这些情况,其实没有多少新东西,情况我们早就了解,但是仍然认为沱沱河是长江正源。因为确定大河正源,不能只看河流长度,主流与支流的流向关系也很重要。”他指出:“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沱沱河由西向东,非常顺直,发源地是地势较高的冰川;而当曲的源头是海拔较低的沼泽,由很少的地下水汇集起来的,且偏向东南,有个大拐弯,所以虽然降雨多,河水流量大,但它与长江干流的方向不够顺畅。因此,综合来看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更合适,单以水量或长度来确定正源不够科学。”石铭鼎进一步分析说,现在认定的长江源地区地理位置是东经90度33分至95度20分、北纬32度26分至35度45分,面积约102700平方公里。江源一带共有五条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别是: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卡日曲),布曲和当曲。这五条河流呈扇状,组成江源水系。其中,1976年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后,依长度原则对当曲、布曲、尕尔曲诸河的主次关系进行重新划分:布曲为当曲支流,尕尔曲为布曲支流,从而使当曲下游河段延长至沱沱河口,布曲和尕尔曲划归当曲水系……为此,当时还曾建议更改原有地图:木鲁乌苏河一名不再沿用、“通天河沿”改名“尕尔曲沿”、“阿克达木河”改为“当曲”、“拜渡河”改为“布曲”、“得列楚卡河”改为“尕尔曲”。这些意见随后被地图出版部门采纳。2006年,就在我们漂流当曲之后,另一支考察队也漂流了当曲的一段,又在媒体上掀起了新的一轮江源论争的热潮。谈到长江正源的争论,我们这支考察的队长、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客座研究员杨勇对我说:必须注意到来自各拉丹东雪山岗加曲巴冰川的尕尔曲、姜梗曲和来自唐古拉山口附近冰川的布曲、旦曲等汇合而成的木鲁乌苏河被汇入了当曲水系。同时,当曲支流前庭曲、鄂阿玛纳草曲、扠吾曲等都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冰川。他认为,当曲源区的泉眼、沼泽、湖泊、湿地的水源也是唐古拉山脉冰川和大气降水所供给的。长江源的主要标志还是应该以冰川为主。他说,争论这个,意义不大。在事情的另一方面,石铭鼎和夏鹏章先生不约而同提到:事实上,长江三源的流量,目前只有沱沱河与楚玛尔河有多年的观测数据,而当曲的数据,都是每次考察时各支队伍随机测量。对于长江源区的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我们的这次考察中了解到,目前,沱沱河水文站只是一个汛期水文站,楚玛尔河和当曲也没有进行常年水文观测。实际上,目前关于江河源头,全世界也尚未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但也有习惯共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流长度,所谓河源唯远论。
2、 流量,以河流水量最大者为河源。
3、 长度和流量。
4、 流量和面积。
5、 干支流排列。
6、 流向方位论,河道顺直,地理位置居中的为河源。
7、 河谷的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河流发育期河谷形态论。
8、 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9、 河源地势论。
10、历史传统、流域面积、源头形势论。
11、一源论。
12、多源论。依我这个俗人在两个源头的直观感受来看,非要争个正源,那万里长江源头还是各拉丹东比较好,那个迷人雪峰,那圣洁冰川,那绝佳到难以言说的风景,都真是太美啦!当曲,一片沼泽,差远了。
(五)、归途
离开姜古迪冰川的归途,我们大胆走了河床,远比来的时候要顺利很多。很快,就到达了1999年国家测绘局设立的由***同志亲笔题写的“长江源”纪念碑。仔细看来,设立在一块高地上这块纪念碑的选址,也许颇有深意,来自东边各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群的水流和西边尕恰迪如雪山冰川群的水流在纪念碑旁汇合。从比较详细的地图上看,尕恰迪如雪山冰川群的水流要伸得更向南一些,也许是有心人的伏笔。站在纪念碑朝两遍看,东西两座雪山怀抱中的冰川栩栩生辉,静静伫立,动人的光芒让人深刻感受到什么叫大美无言。车还是陷了几次,所幸都如大碍,大伙齐心协力很快都弄了出来。次仁扎西一路兴高采烈,平常在家做摩托车生意的的他,这次成交了两笔,一台卖了5000块钱,另一台是3头牦牛来换。并且,他送走我们还不用再受累来这冰川,几天后,就在吉日乡政府旧址村长格刀假药开村民大会,在那里就能完成交割。阿布的帐篷过了,那那的帐篷过了,切苏美冰川过了,归途的速度快到出乎我们的意料,当天,我们甚至就走过了吉日乡旧址,来到一条小河边宿营。吃完晚饭,杨勇却是有点后悔:走得太快了,应该在岗龙强玛那里拐到岗加曲巴冰川去看看。我说,是啊,真的应该去,如果能到那里拍到十年前布托和那两户人家的对比照,该多好啊。杨勇埋怨我,我看你没精打采的样子,还以为你归心似箭。我说,哪里啊,有点感冒而已。唉!只有留点遗憾吧,下次再来。在这个河边营地,看到的各拉丹东主峰已经只是远远的一个小三角了。在姜古迪如冰川,因为位置的关系,是看不到主峰的。归途这一路,能看到的主峰,也远远没有岗加曲巴那边的尕尔曲河谷那里漂亮。其实,欣赏各拉丹东雪峰最美的角度,是从雁石坪进来的那条传统线路。很难忘记10年前“徒步长江”时初见各拉丹东的震撼,多年以后,情景历历在目:黄昏时分,被风雪和陷车折磨了一天的我们精疲力尽,刚搭好帐篷准备宿营,天竟然一下子放晴了。向导达尔吉大哥等烧火做饭,我背了个相机爬向不远处的一个山坡,还没到山顶,视线尽头就突然闪出了金黄的金字塔尖。各拉丹东就在我最没有准备的时候出现了。再往上,雪峰的大部分清清楚楚呈现在眼前。没容我怎么愣神,随着太阳和云彩的变幻,各拉丹东就玩起了色彩:金红、火红、深红、嫣红、鲜红、淡红、粉红、橘红、酒红、玫红、绯红、桃红、紫红、洋红、品红,应有尽有,完全超出常识,感觉比色谱还丰富,能想出的关于颜色的词语全用上也不够……看得人真是一愣一愣的,非亲历难以体会,语言真的难以形容。最神奇的是,随着太阳下落,雪山以上开始被大片大片的乌云笼罩,就山尖周围不大的一块亮亮的透出天空,却从一片深红变着变着变成了一片白。洁白的雪山和白色的背景,竟然也是和谐到让人无话可说。前后也就不超过半个小时的样子,眼前的格拉丹东雪山完全超出常识中在内地所见一切风景。那天,遥望雪峰,我竟有了想跪拜的冲动,不由自主的。这时有点明白了雪山的魅力,这么纯净的东西的最能唤醒人内心最柔软的那么一团的。
长江正源沱沱河最初的水流,在青藏公路上穿过万里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大桥附近,有一座由***题写的“长江源”纪念碑,灰白色花岗石质地,1999年6月6日落成,目前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这里叫沱沱河沿,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所在地,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大本营。很巧,竟然在这里遇到我的老师《楚天都市报》首席记者张欧亚,他随一家商业公司组织的长江源探险队,也要进入长江源。我们在高原已经活动了两三个月,已经适应高原气候,这支庞大的记者队伍却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够呛,到达当天就有四人被紧急送回四、五百公里外格尔木。不久,又有两批十多人被紧紧送回。更令人扼腕的是,进入尕尔曲后,他们还发现了一具探险者的遗体。他在发回的报道中说:“……遭遇不测男子下身着牛仔裤,在其下游五十米处发现酒店一次性刮胡刀和一天蓝色睡袋。据判断其遭遇不测在十天以内,探源队员在其身上发现一张6月17日在成都某店的购物发票,显示其当天以5900元购买瑞士天梭手表一只,并有一招行消费卡回单,卡号为:95599819121××××0519,在另一张单据上发现签有“张杰”的名字。青海登山队高队长初步认为遇难者可能是因河水发力暴涨时意外死亡。”消息传来的时候,因为身份不明,唯一的线索的成都的一张发票,我们和张欧亚老师又联系四川媒体。《四川日报》首席记者戴善奎、《华西周刊》记者郑婷等忙活了一天,后来,我们在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得知,死者分被确认,是内蒙古临河人,他们那支探险队的凌桑已经联络好死者家属。在进一步确认不需要帮助后,我们才踏上了下一段的行程。
(六)、万里长江第一大拐弯与大湖玛章错钦、葫芦湖
回到唐古拉山乡所在地沱沱河沿,一个消息使队长杨勇决定继续沿沱沱河而上,考察河边大湖玛章错钦后,再一直上溯到万里长江第一大拐弯和葫芦湖。这个消息是,我们最初找的向导蒙琼回家去了。蒙琼的家就在玛章错钦一带,因为回家必经的沱沱河支流扎木曲水太大,无法渡过,他已经在沱沱河沿的女儿家困守十多天了。我们最初的计划,就是沿沱沱河边而上,一直走到姜古迪如冰川。向导蒙琼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牧人,熟悉这条路,他当时说,冬季没问题,这雨季,这条路也许能过。本来,蒙琼在带我们去沱沱河沿以下的雅西错那天,已经答应和我们一起去碰碰运气。但是,那天夜里的一场大雨使他改变了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面色严肃的来找正在整理装备的我们:“这么大的雨,扎木曲肯定是过不去了,没有办法的……你们的钱我不能挣了。我带你们,就得对你们负责。”无奈之下,我们只有面对现实,这才直奔姜古迪如冰川而去。现在,蒙琼能回家去,说明扎木曲可以过了,到玛章错钦看来问题不大。可是,再也难找合适的向导了。唐古拉山乡乡长周毛对我们说:“这高原上的河,变化很快,谁也说不清楚,只有到河边才知道。”在沱沱河流域,据统计较大的湖泊有2000个,雀莫错、玛章错钦、葫芦湖都是比较大的。这些湖泊,有些比如玛章错钦连通着沱沱河;有些像雀莫错,已经演化为成为内流湖,与沱沱河割断了。杨勇认为,考察这些湖泊,对于本次南水北调西线考察非常重要。就此而退,他不死心。考虑再三,杨勇决定还是即刻上路。从长江源纪念碑旁的一个隧洞里穿过青藏铁路,我们奔向西方的荒原。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就过了一条很宽,但水量不大的河。继续向前,仍然有简易的乡村道路,有几条岔路,没有向导,只好按经验找车辙多的继续前进。走着走着,走到一户藏族同胞的帐房前,却是彻底没有了路。问路,怎么也问不清楚。很简单,我们没有人通晓藏语,而这几位藏族同胞都不会说汉话。“玛章错钦,玛章错钦……”,几位藏族同胞终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望右一指。gps测了我们的具体位置,再对照地图仔细察看,正确的方向算是找到了。没有路了,这一带小湖密布,小心翼翼绕行,走着走着,路竟然出现了。再继续走了没有十分钟,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河的对岸停着一辆吉普车,几位藏族同胞正在河中探路,看样子,水有齐腰深。杨勇判断了一下,开起自重较轻的陆风车先冲了过去。接着,猎豹车也跟着冲了过去。我在车子里面,只见浑浊的江水呼啦啦淹没了挡风玻璃,瞬间的心惊过后,车子就歪着上了对岸,平安无事。几位藏族同胞冲着我们直啧啧嘴,其中有一位汉话不错,交谈下来得知,他们正是来自葫芦湖一带的玛曲乡扎木拉村,此番出来是去安多县卖羊毛。他说,前面再没有这么大的水了,只是要注意陷车,并详细给我们说明路径。继续前进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就看见了玛章错钦。眼前的玛章错钦大湖,大约是因为和沱沱河连通,在这个雨季呈一种浑浊的红色,远没有卫星地图上看起来漂亮。远远望去,浩瀚的湖面上空,时而飞起一些不知名大鸟。在五、六月,湖中间的半岛是一个重要的鸟类产卵孵化地。前些年,据说在岛上和湖边,用麻袋捡鸟蛋几乎成为一种副业。甚至沱沱河沿的很多过路客,都食用过这些美味。但愿这种现象不要再发生。为了更好地考察湖泊,杨勇故伎重演放弃依稀可见的道路,开车爬山。有几段路,车子走的几乎直立,几乎就是车技表演。就这样走走看看,一直折腾到黄昏,我们才在湖对岸的一座土房子前停了下来。这也是当地牧民的一个冬季定居点,现在主人不知道游牧到哪里去了。门上有锁,偷懒一下省的搭帐篷的计划落空,四周看看,水源有点远,便继续前进,又犯了一个小山包,找个一条小河边宿营。刚吃完晚饭,狂风大作夹着瓢泼大雨扑面而来。帐篷被打得啪啪直响,耳边风声呜呜怪叫,正好催眠。第二天的路变得艰难起来,又翻过一个山包后,进入一片星罗棋布的小湖泊和沼泽、烂泥滩交织的谷底。远处的沱沱河边,有一个较高园园山包,杨勇按照惯例想爬到山顶去看。车子绕来绕去,常识的好几天路线都未能如愿。走着走着不是大片沼泽就是被湖泊挡住去路。
继续往沱沱河的上游前进,中午时分,车子终于很严重的陷进一片烂泥滩。没有二话,按部就班救车,折腾了两个小时后,顺利脱险继续前进,过了一个名字很好玩的小湖多改差错时,我们又看见了金字塔般的雀莫山。天气不错,山顶的积雪亮亮的,像戴了一顶白帽子。再往前翻过一个山口,车辙印彻底找不见了,按照经验试探着往高处走,结果使远处看起来平平的山坡竟密布湿软的沼泽,两辆车子分别陷了一次,其中一辆耗费了我们三个小时的时间。全部脱险后,我们改为向下,下到山谷底部过河时,探路的陆风车再次深深的陷入泥潭。这次情况非常严重,车子的底盘整个深入烂泥,前进后退都是只有四个轮子空转。这时,天已经快黑了,妖风又起,寒冷异常。情况显得糟透了,前路不明,车陷深潭,这次看起来要把车子弄起来并不轻松。大家默默的各自走各自的事情,打千斤顶的打千斤顶,捡石头的捡石头、搭帐篷的搭帐篷、做饭的做饭。在野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计划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基础。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远处的山巅出现了一群羊,这意味着,这里有人烟。高声呼喊半天,没有丝毫回应。队长杨勇命我前去查看,我追踪而去,羊儿们却是越走越远,下了山头走出了我的视线。我只有追着羊群翻山,走了两座山后,终于在羊群的下面终于看见了一顶帐篷。我有点走不动了,站在山顶扯着嗓子呼喊。不知道是主人听到了呼喊还是归家羊儿们连带着我引起了我的注意,两个人影朝我这边走来。我实在不想动了,站在山顶默默等待。我只能说我们非常幸运,羊群的主人占多,听不懂更不会说汉话。但另一位来此收羊毛的先生尼达来自安多县城,可以和我简单对话。打问葫芦湖,两位却都不知道,再问大大的湖,两位说那叫“扎木拉错钦”。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回事。看来,地图上还是标明当地人的名称比较好,要不,这不必要的麻烦真使人烦恼。两位都很热情,随我翻了两座山,来到陷车处,尼达先生和占多先生指明的去葫芦湖(扎木拉错钦)的正确的路径,竟然就是顺着我们陷车的这条河流淌水而上,一直到分水岭。然后,再沿着另一边的河流,继续淌水。我们这一陷车竟然歪打正着。顺利过河的话,我们真不知道又转到哪里去了,只会更加麻烦。忙活到晚上10点多,凄厉的寒风中,车子终于救出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早早上路。次日顺着河流上行,我们还是走错了一次路,原因在于河流走着走着分成了两股,而我们不幸顺着左侧的一条又爬进一片缓坡沼泽。好在队长杨勇经验丰富,果断决定找路下山,从另一个河流翻过了分水岭。分水岭的另一边一片荒凉,红红的荒坡上没有什么植物,让人想起新疆的景观。分水岭这边的河流,少砂石而多软软湿湿的泥地,陷车的危险大增,小心翼翼前进,车之陷了一两次,算是非常幸运。顺河而下,水越走越大,车子跑得水花四溅,杨勇说:这越野车可真是真正的越野了。虽然巅得人七荤八素,但总体很顺利,下午二、三点,在河流的尽头,葫芦湖猛地跳入我们的眼帘。这是我们此行所见的最美丽的一个湖,初始所见是一个宽宽的带状,湖边的高山裸露着地壳运动留下的挤压痕迹,颜色整齐而深邃。我们顺着湖边环形,看到了一处巨大的雅丹地貌。湖的左侧一边,是一片浩大的草场,我们渡过三、四条大小河流来到湖边高地的一户人家(gps实测,北纬34度21分644,东经91度03分900,海拔4820米。)。很遗憾,这家人没有一位能听得懂汉话,基本无法交流。凭着手势和我们所会得的所有藏语,我们只弄明白了老阿妈叫秋竹,最漂亮的一个姑娘叫才仁卓玛。黄昏时分,我们爬上了这户人家左侧的山顶,长江第一湾出现在眼前。站在山顶,眼前的景色令人陶醉,右手便是浩瀚的葫芦湖,前方是沱沱河的重要支流塔曲、波陇曲、扎木拉茶曲、蜿蜒而来,在黄昏的暖阳下呈彩带状。南来的沱沱河主流在此接纳西来的扎木拉茶曲,转头向东,一直奔向东海。如此壮观的景色使我们流连忘返,一直等到最后一抹夕阳里去,才依依不舍下山。归途,按照杨勇的一贯作风,不走回头路。走着走着走到了几条支流汇合后的扎木曲快要汇入沱沱河的地方,水量巨大,冒险过河时结果车子先进乐和的正中央。救车就到天黑也没能弄出来,只好把车子扔在水流中,等待次日天亮。
老天很是关照我们,这次陷车的地方,旁边又是恰好有一个无人的空房子。车在河中间,拉车的钢丝绳加上登山绳长度还是不够。这户牧民的屋外,恰好有一堆作牧场防护栏的铁丝。四股铁丝拧成一股,就这样,也把车子拖了出来。这个位置,其实直线距离到沱沱河沿也就一、二十公里,但拖出车子的我们,不得不再逆流而上,绕行百余公里重新找支流汇聚前的水小路段。在第二天深夜,又是风雪交加中,我们终于又回到了青藏公路,大家又在兴高采烈的讨论下一步可可西里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行程。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9-16 11:11 8 只看该作者
花雕 发表于 2013-9-16 10:40 (四)、沱沱河与当曲何为长江正源之争 各拉丹东出来之后,9月28日,我们专程从西藏那曲地区的索县、巴青 ... ...


很详细的哦!强烈支持花大侠
发表于 2013-9-16 11:18 9 只看该作者
花雕 发表于 2013-9-16 10:03 【活动主题】三江源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是亚洲大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称“亚洲冰 ... ...



:victory:
好活动,支持!!!





发表于 2013-9-16 11:22 10 只看该作者
花雕 发表于 2013-9-16 10:03 【活动主题】三江源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是亚洲大河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世称“亚洲冰 ... ...

支持好活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