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475

主题

安阳

寂寞虹梯关——古道险关忆峥嵘

查看:14406 | 回复:184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永不放弃1970 于 2013-11-22 08:31 编辑

default(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013年11月16日,我带领安阳驴帮户外的28驴友、安阳369户外的32名驴友、以及邯郸丁香花户外的30多名驴友,一共90多人浩浩荡荡开向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道险关--虹梯关--54拐。
出行攻略:碑滩-虹霓村-秋房沟-秋房梯-老虎路-老虎岩-庄凹-安凹-杏仡道-小梯沟-三通碑-虹梯关-54拐-梯后-碑滩,长17公里左右,拔高800米左右,中线。
16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永不放弃1970 于 2013-11-22 09:10 编辑

DSCF998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清朝建立以后,山西处于祖国的第二级阶梯上,山西周围的冀、鲁、豫诸省(华北平原)位于第一阶梯。一、二阶梯之间的一个天然屏障就是绵亘千里的巍巍太行山。从远古到近代,晋冀、晋豫的交通就只有少数几个孔道,这些孔道又都是峭壁巉岩,艰险难行,古人因有“太行八径”之说。数千年来,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太行险道上设关陈兵,据险以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平顺虹梯关,就是在这样的一条古道上设的一个古关。


    悠悠五百年过去,虹梯关、晋豫古道至今原貌犹存。而考察古关、重走古道,从陈卿起义,到李登平乱、夏言建碑,从晋豫粮贸,商旅交通,到三十里深山客栈相望,石墙累累,数百年古风古韵,橐曩不息,山贼草寇、官民对抗、绝地鏖兵;历历如在眼前。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永不放弃1970 于 2013-11-22 08:33 编辑

DSCF998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虹梯关设在从今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盘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从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走这条路从虹梯关乡往河南林州任村镇仅70余里,比现在开通的张河“挂壁公路”、经由太行水乡的公路都要近,但山路崎岖,其险无比。古时候没有现在的筑路技术,此路就成了千百年来晋豫交通的重要通道,主要用途有二,一用于商队,二用于军事。
  从臭水峧村的自然村杏仡道就走上了古商道。此道废弃时间并不久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张河“挂壁公路”凿通后才没有人走的。我们下车后往山底的方向一拐,马上就发现了自然形成和人工垒砌相杂的陡峭石阶,顺此石阶下行二里左右,发现一座山神庙。庙前碑记表明,此庙旧有,道光年间又重修过。从庙往上这一段,人称“小梯沟”。
  从山神庙往下,山路缘崖边向前,虽然很险,但已颇平缓。沿路石屋处处,大部屋顶坍塌,而墙、券犹存。三四十年前这些地方都有人居住,他们向过往客商出售“黄疙瘩”(一种用玉米面蒸成的干粮,耐饥且不易变干),相当于现在的路边店。此外,路上还有遗存的石槽、石碾盘等物。而在大的平滑的石板上,人们还凿有齿纹,用于防滑。
  这段较平整的山路中段,有一组三通大石碑,碑上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各地捐资拓宽商道的盛况。从两侧的两通碑上可以看出,捐资者的地域分布非常广:从今天山西省的平顺、长治、壶关,到今天河南省的林州、水冶、安阳,可见当日这条商路的受益者范围之大、使用人数之多。
1人点评 收起
  • 土豪杨 我来灌水,好比在大街上看下象棋,忍不住想说两句,不让灌水,就等于不让说棋。 2013-11-24 15:08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永不放弃1970 于 2013-11-22 09:11 编辑

DSCF997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虹梯关位于从缘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转折处。一出关门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层层石梯,此谓“虹梯”——不连关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数百米才能到达山底,从而东向河南。如果凭关据守,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古商道上本来没有关口,虹梯关是明政府于嘉靖八年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农民对政府暴政的反抗。


正德皇帝朱厚燳是个百事不问、对国事心灰意冷的人。他在位16年,中央和地方官员极端腐败。掯勒百姓,损公自肥,民怨鼎沸。正德十年(1515年),曾做过潞城县衙小吏的平顺县石埠头村人陈卿,和其父陈琦(虹梯关摩崖赢刻石上作“骑”)、叔父陈曩、陈良、陈铎,弟陈来,村人王廷禄等,联合附近的袁广、秦虎龙、秦彪以及河南的王仲兴、王仲杞等,在青羊里申河寨白果山(平顺县东北)依山筑寨,抗差拒赋,招罗人马,准备起义。次年正月,陈卿谋反事泄,


王廷禄被捕。陈卿等人更加紧准备,多方联络,时晋、冀、豫各地农民军纷纷来附,遂于嘉靖元年(1522年)揭竿起事。


嘉靖三年,潞州府派黎城县知事杨良臣上山,对义军进行了招安。义军首领陈琦受骗被俘,陈卿被判死罪。但同年九月在押解过程中陈卿逃脱。回到青羊山后,陈卿成为义军首领。这时农民军队伍空前壮大,达到二万人。陈卿率义军接连攻克了今长治晋城左权沁县等州县,兵锋直指中州。明嘉靖七年,朝廷命令晋、冀、豫三省会剿;十月初五,三省官军5万人向义军进攻,义军因正面出击,寡不敌众,终致失败。


扑灭义军后,朝廷派夏言来当地善后。夏言奏准皇帝,在晋东南一带加强统治。升潞安州为府,设长治县。嘉靖八年(1529年),新置平顺县,在行政上加强管理。军事方面,夏言设虹梯关、玉峡关二关,在玉斗崖、白云谷、虹梯关、潘溪峰设四巡检司,驻兵防守。


从现在仍树立在碑滩村的夏言手书的那一通特大号碑来看,夏言当时是很有些成就感的。增州设县,到处改名字,可想见意气之盛。“虹梯”二字也是夏言改的,原来叫“洪梯”。夏言这一改,故然文意雅驯,意境优美,但也仅此而已——百年而后,明王朝仍然灭亡在了“贼寇”的手里。


陈卿起事地点为白果山,我们询访村民,村民们说没有听说陈卿在虹梯驻扎,而据夏言撰写的虹梯关铭中“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的话来看,义军是曾经来过虹梯关,而且还据险打过硬仗。


最后,交代一下与虹梯关有关的两个主要人物下落:陈卿兵败落入敌手,同年解往北京遇害。夏言后来官至宰执,在著名的“河套之议”中站在曾铣一边,力主收复河套,被严嵩所谮,后被害。夏言设的虹梯关一直有兵丁把守。据民国《平顺县志》载,到清末兵卫扰存,民国二十年(1930年)后还驻警防守。


我们今到虹梯,距陈卿就义、夏言设关已经近480年,而于荒草巨石、险关峻谷中似乎还能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虹梯关一带的百姓对这个地方有一说法:百年不出真天子,一出一个草头王——这应该是对热血先人的一种民间记忆吧。


自当地的很像是“梁山好汉”一样的草莽英雄后,虹梯关后来还迎接过这样一些人:1926年河南韩欲明的天门会队伍,抗战时的太行四军分区、八路军新一旅、八路军115师344旅、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支队等。侵华的日军曾从河南的任村至此察看地形,大都望而却步。有少数意欲攀登者,被当地民兵用滚石一砸,就抱头鼠窜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永不放弃1970 于 2013-11-22 08:34 编辑

128894596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在荒草中翻看断石残碑,端详事实上和现代建筑比起来一点称不上宏伟的古关,我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古道、古关,它们的废弃是必然的,我们谈不上“惋惜”,更反对去做一些别有用心的“复原”工作,但面对这段存在过的历史,我们还是要表示尊重,向它们敬礼告别。
  这条商道应该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存在的基础是:中原地区黄河改道频繁,旱灾、蝗灾频繁,而太行腹地虽不富裕,这里的人却基本上能填饱肚子。所以,几百上千年,河南林州一带人从这里大量迁来平顺,成了目前平顺县东部的主要居民(平顺土著人称他们为“草灰”,他们则称原来的平顺人为“煤灰”)。山西人则顺此道往河南贩运玉米、小米等粮食,卖粮换钱。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些因素基本上已不存在,商道衰落势所必然。
  虹梯关基本上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它的价值也许更应该在军事地理方面。对于一般民众,它只是一个两米半高的石门洞而已。在漳河水上虹桥飞架、虹霓大峡谷的山崖上凿出了汽车路的今天,虹梯关的威名只适合存在于古章回小说的氛围中。
  古关睡了,我们不要用现代的方法惊醒它。那样会使它失去尊严。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default(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default(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default(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default(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1-22 08:28 显示全部帖子
default(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