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6607

主题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复制链接] 查看:7880 | 回复:20
发表于 2009-5-26 20:3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飘尘 于 2009-6-1 13:01 编辑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一直以来对天主教堂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在爱尔兰结识神父Noel的原因。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数百年来,夹杂在北京四合院中,矗立在街道旁的天主教堂,也都早已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为这座古城增添着带有异国情调的绚丽。我决定走近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调研天主教堂在北京市内的现状。

  天主教堂在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目前北京仅有门头沟区后桑峪村天主堂一所教堂是元代所建,该教堂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目前北京市内主要的天主教堂包括王府井天主教堂、西直门天主教堂、宣武门天主教堂、西什库天主教堂、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南岗子天主教堂等。经过仔细查证,我按照从南至北将北京市内的主要天主教堂考察了一遍。



  拜访天津市内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组图]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5-26 20:36 2 只看该作者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南岗子天主教堂
  
沿着法华寺街狭窄的街道一直走到幸福大街,在东壁街路口立着的一块清晰的路牌:南岗子天主教堂,原以为教堂近在咫尺了,可始终没有发现它的踪影。经过当地居民的指点,才在永生巷深处发现了它。大门紧闭,只好硬闯,与神职人员沟通后,让我们参观,由于某单位正在录制节目,我们只能遗憾的在教堂外参观。

发表于 2009-5-26 20:38 3 只看该作者
  教堂始建于1910年,是由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柯来孟神父、仁爱会修女依搦斯、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人共同筹建。教堂基地共三块,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块地都在南岗子附近,所以称为南岗子天主教堂。1923年,仁爱会修女们集资2万银元,对南岗子教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收购永生巷一带荒地约28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建房。东部建楼房37间,为病、老修女住所,平房20余间,为诊疗所、职工宿舍和奶牛棚等。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西部建教堂一座,即现在的南岗子天主教堂。另建学校一所,后为惠我第四分校,即现在的永生小学所在地。1952年修女院改为孤儿院。1958年教堂关闭,交由崇文区教育局使用。直至1986年天主教堂圣堂恢复使用,宗教活动才正式恢复。与神父道别时,我告诉神父还要去其他的天主教堂,神父微笑着说:天很热,辛苦了。

发表于 2009-5-26 20:40 4 只看该作者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该地原属法国领事馆,因当时外国天主教徒众多,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领事协商转让该地建造教堂,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司铎高嘉理始建于1901年,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后又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教堂建成后,本堂神父为法国人柯来盟,副本堂神父为法国人贾廷坤。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发表于 2009-5-26 20:41 5 只看该作者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圣弥厄尔,意为:“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他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他的使者。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教堂的入口在南面,从外到内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个主尖塔和多个尖塔状装饰物上下呼应。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发表于 2009-5-26 20:42 6 只看该作者
  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圣堂的大门不开,没能拍到教堂内部,只能拍些教堂的外景,由于空间有限,也很难拍到教堂的全景。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是北京市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1958年东交民巷天主教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厂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教堂迁出,教堂经过再次整修,于1989年圣诞节前重新开放。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是北京传统民居的样式,但门窗却是拱形,是中西合壁之作。平房内许多教友们正在认真地的学习圣经,没有人来骚扰我们。一对儿外国中年夫妇和我们一样慕名而来,拍了几张照片离去,圣母山的圣母玛利亚正端详的望着我们。
发表于 2009-5-26 20:47 7 只看该作者
  王府井天主教堂
  人来人往,游客云集,慢慢走进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王府井天主教堂,原名圣若瑟天主教堂,也称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1655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利类思和安文思两位外国神父宅院,二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天主教堂,由于地震和战乱,历经风雨曾多次被毁。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发表于 2009-5-26 20:48 8 只看该作者
  1720年北京大地震,教堂被震毁,次年重修,重修后的东堂内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圣像。1807年,因清政府禁教,教士们夜晚清理、搬运,不慎打翻了灯烛,一场大火将房屋烧毁,只有大堂幸免。1860年,清政府受法国要挟,将东堂发还教会。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教会用"庚子赔款"重建,即现在的东堂。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被迫关闭。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

  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原先围绕教堂的围墙被拆除,扩建教堂前广场,广场两侧设有座椅可供行人小憩。加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每次去王府井天主教堂,在教堂前广场都能看到一些玩滑板的年轻人,他们时尚的打扮与庄严的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王府井的一个亮点。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教堂坐东朝西,占地近1万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与中式结合,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随着人群我们也进入教堂,一场教义启蒙正在进行中,这是为对天主教感兴趣的人的一个感召,引领他们走进天主。
发表于 2009-5-26 20:49 9 只看该作者
  宣武门天主教堂
  北京市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宣武门天主教堂,也称为南堂,1605年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创建。1650年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北京城内第一大教堂。顺治皇帝曾二十四次来此看望汤若望。1720年北京大地震,教堂被震毁,1721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教堂,重建的教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发表于 2009-5-26 20:51 10 只看该作者
  1730年教堂再次在地震中损毁,雍正皇帝赐银一千两用于教堂的重建,重建后的教堂延续了原先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门窗屋顶皆用穹窿设计,显得更加敞亮和气派。1775年教堂被毁于火灾,乾隆皇帝赐银万两重建。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烧毁,1904年重建。文革期间教堂被迫关闭,1979年圣诞节前教堂重新开放。

[飘尘]走进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


  这也是我们在北京看到的最繁忙的天主教堂,教友们不断的涌入教堂大门,大门右侧有一处假山和水池是圣母山,假山里立着一座纯白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圣母玛利亚雕像下石头上写有“万福”字样,教友们都在进入教堂前先在圣母山前祈祷。过圣母山穿过月亮门就进入了东院。

  在教堂院内东墙、西墙的墙体内各有一块高两米余、宽近一米的汉白玉石碑。东碑的碑文为清世祖顺治皇帝1657年御赐的《天主堂碑记》。由于长年风雨侵蚀,碑首、碑座均有破损,某些字迹已经缺损或模糊不清;西碑碑身尚在,但碑面已几乎看不出字迹。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