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8786

主题

乐山

独行客带你畅游国宝级石刻 --安岳茗山寺和明王洞纪行

[复制链接] 查看:16542 | 回复:28
发表于 2014-9-29 19:33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30 12:39 编辑



茗山寺里这两块唐代石碑还有点价值,其余塑像是现代产品,显得破破烂烂、一片荒凉。庙子的角落里还有一只狼狗在冲我狂吠。




发表于 2014-9-29 19:33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30 12:41 编辑



不同的是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在这里座上了正座。安岳石刻中都把土地置于较重要的庙子位置,而不象其他地方的土地都只能冷冷地坐在庙外的小房子里。

    我心中的茗山寺不应该是这样。据资料记载:茗山寺石刻主要是北宋作品,有毗卢佛与东岳大帝合龛,毗卢佛,观音、大势至佛,文殊,十二护法神。于是,我在庙里转了一圈,走出庙门沿顺时针方向跟着小路去找石刻。

首先看到一组护法神龛。诸神手持法器,怒目圆狰,高度与真人相似,近看还真有点吓人。

发表于 2014-9-29 19:44 13 只看该作者
邢台厚朴 发表于 2014-9-29 19:31 支持好活动。

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14-9-29 19:46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26 编辑


这就是著名的毗卢舍那佛。像高6.3米、头部高1.3米。佛像头戴化佛高冠,身穿通肩垂地袈裟,双目下视,双手结金刚合掌印于胸。这是我看到的四川境内卢舍那佛塑造最为完美、精致的一尊,让人百看不厌,感悟很多。

这尊卢舍那佛的精美之处在于内在神韵。佛像面部安详、神态淡雅、雍容华贵,把一尊石刻刻得如此形神皆备、内外传神,气度不凡,让人对北宋石刻深深折服。卢舍那佛头上的化佛高冠,精美有加,细部维妙维俏,在千年后我们还能看到北宋石刻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此乃我等三生有幸。

发表于 2014-9-29 19:59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28 编辑


这是文殊菩萨造像。文殊菩萨像高5米、头高1.3米,头戴五佛高冠,右手平置于胸,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重达几百斤的左手和经书,石刻匠人巧夺天工设计成衣袖,支撑得稳稳当当。几年前我在大足石刻中见过类似的设计。但文殊菩萨手托的经书掉了,石像前摆放着维修用的铁架子,估计正在修复。

文殊菩萨脸部丰满、璎桃小嘴、神情淡雅,气度不凡,胸前装饰有璎珞,更显抚媚。龛后刻有8尊坐佛,奇怪的是右侧5尊风化严重,左侧3尊完好无损。我推开挡道的铁架子,远远的从下向上拍了很多张文殊菩萨的脸部特写。

发表于 2014-9-29 20:00 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29 编辑


这是观音、大势至菩萨坐于金刚座上。


观音全高4.5米,头戴华镂空宝冠,身着通肩袈裟,石刻略有风化,仍不失高贵和气度。

发表于 2014-9-29 20:00 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31 编辑


大势至菩萨像与观音菩萨像等高比例,并肩坐在一起。

茗山寺最典型的佛、道同龛石刻。即佛教的毗卢佛与道教的东岳大帝合龛。

发表于 2014-9-29 20:00 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32 编辑


与道教的东岳大帝合座一龛的佛教毗卢佛造像。

与佛教毗卢佛合座一龛的道教东岳大帝造像。

发表于 2014-9-29 20:00 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29 20:34 编辑

   初看这二位合龛的佛、道人物像,我还以为是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的合龛像,还在奇怪土地在此竟然修成了正果。细看才知道这是佛教和道教人物合二为一的造像。川内较大的寺庙里也有佛、道人物合塑的,但没有这么正规和庄严,且佛教人物与道教人物合龛的一般是观音菩萨,而这里是毗卢舍那佛,很有独到之处。细究其原因,发现一清朝石碑文似乎可以说明:“炼金丹,修舍利,道不离夫仁义。东青牛,西白马,理本原于至诚。所谓自作自受,晓于前而扬于后也。”



茗山寺石刻主要是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两尊石刻造像前建有小屋,又是大门紧锁,连一个缝都不留下。我实在不甘心,灵机一动将门前放置的油画木架“车”了一转,用木架格子作梯子,踩在上面,手举着相机来了个盲拍,拍了许多张,从中选了一张。




发表于 2014-9-29 20:00 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往事如风 于 2014-9-30 12:44 编辑

踩在油画框上举拍的观音。维修观音菩萨的铁架子还在,不过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围着山顶转了一圈看完了全部石刻,没拍满意,又转回来换了镜头再拍一遍。拍完石刻,让我感触很深,北宋石刻佛教人物都体现出人物的世俗化、人性化,都脸部丰满,雍容华贵、神态安详,气质不凡,说明北宋社会稳定,人民丰衣足食,审美观体现出的是富态美,是物质丰富后追求的精神美。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中原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大包容心态。试想,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佛祖、菩萨等造像以人物干瘦转变成丰满、富足、华贵的外表,需要多大的民族自信力,才能消化这些外来文化,真正体现“洋为中用”的强大生命力。可以想象,在一个兵荒马乱,人民腹不裹食的社会里,肚子都吃不饱,自然没有精力来追求精神上的美。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北宋以后、盛唐中国石刻艺术水平达到最高峰,以后就逐渐衰落,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宋、唐石刻。而安岳石刻保存如此完好,更加不易,得力于当地农民的“文革”时“革命意识差”,而且寺庙大都在荒郊野岭。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一堆无头佛像和残砖烂瓦,一遍凄凉。

    拍完,转回到护法神石刻前,正收拾器材准备走,从背后传来一个老太婆的声音:“你什么时候来的,我怎么没看到?这里不准拍照知不知道?”吓了我一跳。我回头一看,一老太婆睡眼腥松,双手叉腰,怒气冲冲的样子。我赶紧说:“我没拍照呀!”她说:“没拍照,你拿着相机干啥?”我没好气地答:“拿着好玩!”老太婆没了言语。

    来安岳拍石刻,遇到最多的就是这些石刻的看护人莫名其妙的都在打招呼:“不要拍照,到处都安了摄像头。”不知他们为何对不准拍照这事这么上心。本来高高兴兴的心情一下子没了,对老太婆说道:“怕人拍照,有什么毛病?”老太婆没吭声,我掉头大步流星向山下走去。走到停车处,除了老太婆,仍然没见过第二个人,心里还是没弄明白是咋回事,这么多的国宝咋就没几个人欣赏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