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9987

主题

盘锦

秋游古长城环保行-界岭口-青山口

[复制链接] 查看:31393 | 回复:126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1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北秃鹫 于 2014-10-29 09:18 编辑














上到山顶,又看到了五彩石。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海底,经过高温高压和地壳运动形成了这独特的地貌。长城就建在五彩石上。


长城就建在万年前形成的五彩石,这著名的五彩石,它可不是水泥粘的,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专家说,这里以前是海底,是30亿年前远古海底的鹅卵石、泥沙在高温高压下,又经过地壳运动形成的。这儿的五彩石众多,成为万里长城一大独特景观。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北秃鹫 于 2014-10-29 09:20 编辑


上到程山之巅,不要着急向右走,在左侧长城内有一奇怪的石墙。

这就是《明长城考实》中提到的在长城内侧一峭壁上筑有一道高三米、长约三十米保存较好的砖墙壁障,当地人叫做“东架城”。下面是黑龙沟,沟对面黑龙头山主峰下有道与“东架城”形制基本一样的墙遥遥相对,俗称“西架城”。这两道墙独立于长城并建在长城内侧的悬崖上,令人匪夷所思,它防谁?怎样防?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北秃鹫 于 2014-10-29 09:21 编辑



     我们在秦皇岛境内(包括与邻市交界)长城上见到的这种双线长城,共有5处。具体位置自东向西:1、平顶峪-板厂峪;2、青山口竭家沟村西北;3、河口-邬家沟一带;4、河流口附近;5、冷口小龙庙村北。
       关于这些“错城”,人们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解释。集中起来可以分为“老边说”和“复线说”。
       一、关于“老边说”
       曾经有人提出,在双线长城处,其中必有一条是“老边”,即为明代以前的古长城,如秦长城、齐长城、燕长城等等。
       首先,明代蓟镇长城是徐达主持修建的。长城学界至今并没有这条长城与古代长城相重叠的说法和证据。
       其次,我们在这些“错城”的内线和外线,都可以找到其属于明代长城的证据。也就是说,这些“错城”地方,无论内线和外线,都是明代修建的;而且其中有一条是明代晚期修建的。
       平顶峪-板厂峪、河口-邬家沟、小龙庙北的双线长城内外线均设有敌台。(我们知道,敌台始建于戚继光守边时代)据此可以判断,这3处内外线长城无疑均为明代所建。
       河流口、青山口竭家沟的外线长城虽然没有敌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为建敌台而堆砌好的方形石台。而且在有些地方的石砌墙体上可以找到石灰勾缝的痕迹。这些都是有别于古长城的鲜明特点,说明它们属于明代未完成的长城。
       明季修缮长城的高峰期是在戚继光任总兵的年代,特别是万历初年,在首辅张居正、兵部尚书谭纶的大力支持下,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得到较好的保障。但是在万历十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财政空虚,入不敷出,军费严重不足。所以在以后的长城修缮中,施工规模已经无法与戚继光时代相比。直到明朝灭亡,除平顶峪-板厂峪段外线长城完全建成外,其余地方的外线长城都处于边使用边建设中的未完成状态。
       这些未完成的外线新长城,经历数百年风雨,往往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比内线长城年代更为久远的“老边”。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老边”之说完全是一种误解。
       二、关于“复线说”
       “复线说”认为是出于加强防御的需要而多修了一道城,称之为“复线长城”或“瓮城”。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明代长城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境线”,也不是敌我对峙的“战线”或“防守阵地”。长城线外有属于明朝的辽东镇(万历朝后新建了辽东镇长城),长城外侧广袤的山地在明朝看来只是“不毛之地”,没有明确是谁的领地。人民可以自由通行,明守军也常派“夜不收”式的小队伍外出侦察,而且必要时还要统兵外出扫荡。戚继光数次击败“土蛮”之役也都是在长城关口之外展开的。
       明代长城是用以对付元朝残余势力以及游牧民族流寇式的袭扰和屠掠的设施。这些入侵者不一定什么时候就闯进来抢掠财富、人口、牲畜,并不是占领地盘。长城成功地把来犯之敌限制在三十几个关口,大部队驻扎在距离关口约十几里的“营”“寨”里准备应敌。长城并不需要现代战争意义上的“防守纵深”,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非关口地带遭到攻击的事件。
       而“错城”所在这些地方,长城之外都是荒山野岭,至多只有单人行走的小道,不是外族入侵的主要通道。试想,连那些屡遭入侵的要塞如冷口、青山口、界岭口、箭杆岭、义院口、董家口、九门口等处都没有建什么“复线”和“瓮城”,不可能到这些本来威胁最小的地方空耗人力物力去建双线长城。
       所以,“复线”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线长城”呢?很长时间没有人找到答案。
       我们在多次走长城中注意到一个情况:这些双线长城的内线都有一座或两座水关。而外线则全是沿着分水岭走的,五处“错城”无一例外(见附图)。后来又查对了卫星地势图,一个新的判断由此产生——
       所谓“错城”,是古人利用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为了应付山洪对水关的破坏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即在有合适地理条件的地方,放弃屡屡被毁的水关旧城,沿着外面的分水岭修建一条新城。
       山洪是长城的大敌。以小龙庙“错城”为例:有人估算过,内外城所包含的山谷面积约为64万平方米,一场50毫米的降雨,就有水量约3.2万立方米。由于山势陡,土层薄,蓄水有限。如此大量的山洪在很短时间内冲过水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砖石结构的水关是绝对无法抵御的。关城被破坏,屡修屡毁,而且汛期之后,即是“匈奴草黄马正肥”的秋警时期,守城将士所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外线长城修建的年代有先有后,平顶峪-板厂峪、河口-邬家沟等处比较早,而河流口、小龙庙、竭家沟等处晚一些,甚至可能是明末才开始修建的,不少地方长城没有来得及包砖。
       对于有些认为外线长城是“老城”的观点,还有一个最直接、简单的判断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切事物,“新的总会比旧的更为合理”。只要比较一下各处“错城”的内外两条长城线,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外线长城的走向更为合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造长城时,已经有了相对平缓、可以避开水关的外线的话,那么,没有谁会蠢到偏要重新在附近的坡度极大(需要建那种“倒挂长城”),又要建水关的地方重新建一道长城吧。再说,如果原来已经有了外线长城,你偏要往后退让一块地方建新城,上级(皇上)会批准吗?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北秃鹫 于 2014-10-29 09:22 编辑



前队三人错过 这段错城!!走到了对面!!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7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9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北秃鹫 于 2014-10-29 09:22 编辑







黑龙头山上的长城依然以石头为底用砖规整砌筑。

发表于 2014-10-29 08:35 10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