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3534

主题

昆明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复制链接] 查看:5670 | 回复:48
发表于 2014-11-1 21:21 41 只看该作者
绿幔散木 发表于 2014-11-1 21:15      浴滇南勐拉温泉绿幔散木《山水间印记》之二   秋末冬将临,土黄天,正值时令易序, ... ...

这个季节洗温泉超好!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1-1 21:29 42 只看该作者
绿幔散木 发表于 2014-11-1 21:15      浴滇南勐拉温泉        绿幔散木《山水间印记》之二     秋末冬将临,土黄 ... ...

很不错的天然温泉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1-1 22:14 43 只看该作者
绿幔散木 发表于 2014-11-1 21:15         浴滇南勐拉温泉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4-11-1 22:20 44 只看该作者
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14-11-1 23:12 45 只看该作者
绿幔散木 发表于 2014-11-1 21:15         浴滇南勐拉温泉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4-11-2 11:39 46 只看该作者
同一个世界 发表于 2014-11-1 21:21 这个季节洗温泉超好!

此泉值得呆几天。
发表于 2014-11-2 19:41 47 只看该作者
雪岭岩羊 发表于 2014-11-1 21:29 很不错的天然温泉

那是自由行的好去处。
发表于 2014-11-3 11:30 48 只看该作者
重返维西傈僳同乐村   胡云龙原创

  我第一次看到影友拍的云南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外景照时,就深深被它的某种神秘感吸引。高山上,鳞次栉比的木房子组成的村落似乎隐藏着什么神秘的东西。而当我于今年六月首次踏访同乐村,得知当地傈僳族同胞如何由最初的散居状态选址在此地聚居落户的传奇后,一种强烈的愿望产生了:不能走马观花,有必要再次回来深入了解。自打结识了29岁的同乐村民王世山,。从微信中时常可以看到他的动态:参加维西县千名傈僳青年”阿尺木刮”集体舞蹈比赛;他家山脚下九分田的谷子今年长势喜人 ;秀出的三岁女儿的美图一组……特别是而今跻身画家行列的刘宇同学 看了我拍的同乐村,敏锐指出此处“大有整场”。
    于是,14年国庆长假刚过,我就背起行囊,踏上了重返同乐之路。在维西客运站,邂逅了来自上海、操北方普通话的南京人丁本义。他一副旅行家的行头,决定与我结伴而行,我俩搭客车在朝徳钦方向约80公里的地方下车,不一会,小王与一位同伴如约而至,骑摩托载上我们顺两个月前竣工的7公里水泥路盘山而上,我们在离村前一公里的地方下车拍照,小王则先回家备饭。
     我向丁先生介绍起上次听到的故事:百多年前,散居这一带的傈僳族遇到了疫情,老人孩子相继死亡,牛马牲口也遭了殃,人们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大家向路过的一位西藏的高僧求助。高僧被毛驴驮到一座山头,用事先画好的两块布幡分别抛下,在第一块落下的地方有一块大青石,高僧说,这就是“落户石”,在第二块幡落下的地方,是一眼碗口粗的清泉。高僧道,这就是水源。随即飘然而去。于是自古散居的傈僳在这里建起了如今的同乐村。村里现在140户傈僳,所有的房屋除了基础是石头,从墙壁到屋顶全是圆木和木板造就。屋顶上分压着一块块三、五公斤的石头。屋子周边也是木板横竖分隔的栅栏。一眼望去,整座村寨在绿树错落的山野中,人字顶的屋面阴影下是暗红黄的墙面,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透过长焦镜,可见飘扬着的鲜艳的党旗和国旗。这种从前由游牧民族过度到农耕民族的干栏式群体建筑而今在南疆已经少见了。我和丁先生本想等拍炊烟袅袅的景象,结果失望了。后来才知道,村子离耕地较远,正值农忙,干活的大多要天黑才回来。再说如今的同乐村,几乎家家都用电炊具做饭,即便有火塘,想要看到炊烟袅袅是不大可能了。当被王世山的手机催促回家吃饭时,我又见到他漂亮的妻子小于。我问她,还认得我?小于腼腆而大方的答道:认得!  
     火塘的烈焰把堂屋里照得通红透亮,左侧粮柜上几乎和所有同乐傈僳人家一样都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彩色画像。正是秋收时节,满屋子金黄的玉米。老式堂屋中央是火塘,两边是相向的无脚沙发,圆木做的墙壁已经被火烟熏得黢黑,墙角里挂着几扇腊肉。屋里比较凌乱,有缝纫机,电炊具,各种洗涤用品。按我的安排,菜是炒洋芋丝,煮南瓜腊肉、白菜汤、卤腐。小王非要给我们每人斟上一杯自烤的大麦酒。饭后,应我和丁先生的要求,请来了两位唱调子歌手,一男一女端着碗。不知是酒还是水,火光撩动,他俩轮流引吭歌唱,唱词大意是:今天有远客到来,欢迎你啊,让我们举起酒杯......我和小丁一句傈僳话也听不懂,只是觉得那歌声好像来得极久远,气氛也很独特。我们专心地听着,而男女主人却非常投入地地玩弄自己的智能手机。据说,全村差不多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手机,条件好的玩智能。我和丁先生及时抓拍了眼前的场景,由于光照不足,我不得不启用闪光。送走了歌手,小王陪我们走访了他的两家亲戚,在小王的姐姐家,大人孩子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女人们都戴着草绿色的解放帽,刚收工回家吃罢晚饭。全家人并不畏惧我们的相机,她们表情自然轻松,时而开怀大笑,那种会心的笑会一下子打动并感染你,使你没了作客的陌生。我们的拍照如愿以偿。 最后来到小王家斜对面的邻居家,这是当晚我们借宿的地方(去年村里火灾,八户被烧,政府扶持救济在村头外观按传统模样,屋内照现代格式统一盖了新房准备用来接待客人,不知什么原因都还闲空着)这主人家今天请人收玉米,专门从枝叶街买来鲜鱼待客。人们都在喝酒,啤酒瓶一地都是。女主人在一旁编玉米串,四五个人帮她把编好的一大串玉米拎出屋外凉晒。拍了不少傈僳家景,依靠在床上不知不觉竟睡着了,醒来时喝酒的客人早走了,天将放亮,屋内光线不足,可是影调极好,我用奥林巴斯17MM1:1.8定焦头抵在胸口手持相机长时间曝光居然拍到了清晰的照片。在同乐村,手机只有中移动好使,我的电信要找信号强的地方才可勉强通话,丁先生的联通彻底没戏。我俩约定起床后分道扬镳。丁先生徒步下山,边拍边走。我则在村里转悠扫村。走过村里唯一的广场,民俗陈列室禁闭,门口停着几张摩托和农用车。我爬到村子最高处,试图俯拍同乐,结果角度不合,失败了。好在遇到好天象,用600mm镜头拍到了远在几公里外山脚的汉族村寨,拍到了晨雾中同乐坡顶上出工的村民和收割的场景。下山回村,遇到两个小孩,我掏出随身的奶糖递过去,一位老奶奶应声出来,她会说汉话,配合我拍了几张照片,那两个孩子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亮,其中一个脸上脏兮兮的,怎么也不笑,不过还自然。
   回到主人家,小王一大早就上山犁田去了,正在家门口磨面的女主人给我热了剩饭,倒满茶水,手机叫来一位亲戚用摩托送我。小伙子告诉我,同乐村差不多三分之一家庭有摩托,说话间一个伙子的摩托从旁边急驶而过,发出巨响,似乎是学着城里飙车的青年卸掉了排气管。山路坡陡弯急,山风在耳边呼呼直响,溪流在潺潺欢唱。
7公里山路几分钟就到了。再见,同乐!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发表于 2014-11-3 11:31 49 只看该作者
重返维西傈僳同乐村

  我第一次看到影友拍的云南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外景照时,就深深被它的某种神秘感吸引。高山上,鳞次栉比的木房子组成的村落似乎隐藏着什么神秘的东西。而当我于今年六月首次踏访同乐村,得知当地傈僳族同胞如何由最初的散居状态选址在此地聚居落户的传奇后,一种强烈的愿望产生了:不能走马观花,有必要再次回来深入了解。自打结识了29岁的同乐村民王世山,。从微信中时常可以看到他的动态:参加维西县千名傈僳青年”阿尺木刮”集体舞蹈比赛;他家山脚下九分田的谷子今年长势喜人 ;秀出的三岁女儿的美图一组……特别是而今跻身画家行列的刘宇同学 看了我拍的同乐村,敏锐指出此处“大有整场”。
    于是,14年国庆长假刚过,我就背起行囊,踏上了重返同乐之路。在维西客运站,邂逅了来自上海、操北方普通话的南京人丁本义。他一副旅行家的行头,决定与我结伴而行,我俩搭客车在朝徳钦方向约80公里的地方下车,不一会,小王与一位同伴如约而至,骑摩托载上我们顺两个月前竣工的7公里水泥路盘山而上,我们在离村前一公里的地方下车拍照,小王则先回家备饭。
     我向丁先生介绍起上次听到的故事:百多年前,散居这一带的傈僳族遇到了疫情,老人孩子相继死亡,牛马牲口也遭了殃,人们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大家向路过的一位西藏的高僧求助。高僧被毛驴驮到一座山头,用事先画好的两块布幡分别抛下,在第一块落下的地方有一块大青石,高僧说,这就是“落户石”,在第二块幡落下的地方,是一眼碗口粗的清泉。高僧道,这就是水源。随即飘然而去。于是自古散居的傈僳在这里建起了如今的同乐村。村里现在140户傈僳,所有的房屋除了基础是石头,从墙壁到屋顶全是圆木和木板造就。屋顶上分压着一块块三、五公斤的石头。屋子周边也是木板横竖分隔的栅栏。一眼望去,整座村寨在绿树错落的山野中,人字顶的屋面阴影下是暗红黄的墙面,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子,透过长焦镜,可见飘扬着的鲜艳的党旗和国旗。这种从前由游牧民族过度到农耕民族的干栏式群体建筑而今在南疆已经少见了。我和丁先生本想等拍炊烟袅袅的景象,结果失望了。后来才知道,村子离耕地较远,正值农忙,干活的大多要天黑才回来。再说如今的同乐村,几乎家家都用电炊具做饭,即便有火塘,想要看到炊烟袅袅是不大可能了。当被王世山的手机催促回家吃饭时,我又见到他漂亮的妻子小于。我问她,还认得我?小于腼腆而大方的答道:认得!  
     火塘的烈焰把堂屋里照得通红透亮,左侧粮柜上几乎和所有同乐傈僳人家一样都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彩色画像。正是秋收时节,满屋子金黄的玉米。老式堂屋中央是火塘,两边是相向的无脚沙发,圆木做的墙壁已经被火烟熏得黢黑,墙角里挂着几扇腊肉。屋里比较凌乱,有缝纫机,电炊具,各种洗涤用品。按我的安排,菜是炒洋芋丝,煮南瓜腊肉、白菜汤、卤腐。小王非要给我们每人斟上一杯自烤的大麦酒。饭后,应我和丁先生的要求,请来了两位唱调子歌手,一男一女端着碗。不知是酒还是水,火光撩动,他俩轮流引吭歌唱,唱词大意是:今天有远客到来,欢迎你啊,让我们举起酒杯......我和小丁一句傈僳话也听不懂,只是觉得那歌声好像来得极久远,气氛也很独特。我们专心地听着,而男女主人却非常投入地地玩弄自己的智能手机。据说,全村差不多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手机,条件好的玩智能。我和丁先生及时抓拍了眼前的场景,由于光照不足,我不得不启用闪光。送走了歌手,小王陪我们走访了他的两家亲戚,在小王的姐姐家,大人孩子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女人们都戴着草绿色的解放帽,刚收工回家吃罢晚饭。全家人并不畏惧我们的相机,她们表情自然轻松,时而开怀大笑,那种会心的笑会一下子打动并感染你,使你没了作客的陌生。我们的拍照如愿以偿。 最后来到小王家斜对面的邻居家,这是当晚我们借宿的地方(去年村里火灾,八户被烧,政府扶持救济在村头外观按传统模样,屋内照现代格式统一盖了新房准备用来接待客人,不知什么原因都还闲空着)这主人家今天请人收玉米,专门从枝叶街买来鲜鱼待客。人们都在喝酒,啤酒瓶一地都是。女主人在一旁编玉米串,四五个人帮她把编好的一大串玉米拎出屋外凉晒。拍了不少傈僳家景,依靠在床上不知不觉竟睡着了,醒来时喝酒的客人早走了,天将放亮,屋内光线不足,可是影调极好,我用奥林巴斯17MM1:1.8定焦头抵在胸口手持相机长时间曝光居然拍到了清晰的照片。在同乐村,手机只有中移动好使,我的电信要找信号强的地方才可勉强通话,丁先生的联通彻底没戏。我俩约定起床后分道扬镳。丁先生徒步下山,边拍边走。我则在村里转悠扫村。走过村里唯一的广场,民俗陈列室禁闭,门口停着几张摩托和农用车。我爬到村子最高处,试图俯拍同乐,结果角度不合,失败了。好在遇到好天象,用600mm镜头拍到了远在几公里外山脚的汉族村寨,拍到了晨雾中同乐坡顶上出工的村民和收割的场景。下山回村,遇到两个小孩,我掏出随身的奶糖递过去,一位老奶奶应声出来,她会说汉话,配合我拍了几张照片,那两个孩子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亮,其中一个脸上脏兮兮的,怎么也不笑,不过还自然。
   回到主人家,小王一大早就上山犁田去了,正在家门口磨面的女主人给我热了剩饭,倒满茶水,手机叫来一位亲戚用摩托送我。小伙子告诉我,同乐村差不多三分之一家庭有摩托,说话间一个伙子的摩托从旁边急驶而过,发出巨响,似乎是学着城里飙车的青年卸掉了排气管。山路坡陡弯急,山风在耳边呼呼直响,溪流在潺潺欢唱。
7公里山路几分钟就到了。再见,同乐!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山水间印记之三  2014马年 浴滇南勐拉温泉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