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美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复制链接] 查看:155787 | 回复:512
发表于 2014-11-12 06:04 71 只看该作者

中午返回自己的帐篷休息





这次选用的AKU徒步鞋。从06年到14年,我的主力徒步鞋用的都是这个牌子

发表于 2014-11-12 06:04 72 只看该作者

封闭环境下,中午大本营帐内的温度高达50.3摄氏度,湿度更是只有0.7%,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帐内厚厚的羽绒睡袋

发表于 2014-11-12 06:04 73 只看该作者

下午Andy组织全体队员开会,讲解大本营以后的攀登路线和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14-11-12 06:05 74 只看该作者

所有队员在户外练习冰爪的穿戴




发表于 2014-11-12 06:05 75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1-12 06:05 76 只看该作者

来在澳大利亚的Huy被送上了救援直升机,成为我们队伍当中第一个退出的人,这也是他连续第二年尝试攀登阿空加瓜失败。





夕阳下,救援直升机缓缓升起,这样的画面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与回味。

发表于 2014-11-12 06:06 7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ohnlubao 于 2014-11-12 11:26 编辑

Day 8 Base Camp---Camp 1---Base Camp (4200m-5000m-4200m)

四个半小时,海拔800米的提升


今天早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营地的诊所复检。我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这次能不能通过检查。如果没有通过,难道就真的要打道回府了吗?走进已经熟悉的诊所,再次接受血氧含量测试,可得出的数据依然在78%左右,没有达到80%的标准。我有些茫然,不知接下来要面对的会是什么。医生看了我的测试结果,接着便和Andy交谈了几句。因为他们彼此间说的是西班牙语,我坐在旁边一句也没有听懂。2分钟后,医生找来另外一个血氧仪开始从新测量。此时奇迹发生了,我的血氧含量从之前的78%一下提升到了86%!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心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里的体检如同虚设。因为就在一周后,我在微薄上认识的一位朋友便因为血氧含量太低(不到70%)而被强制要求从大本营处下撤。现在想想,我之所以最后能够在“通过”检查,可能是因为当时我的血氧含量处于达标线的边缘,所以医生和Andy在交换了意见后才给了我一次可以继续向上攀登的机会。总算是“过了”血氧浓度测试,但这仅是体检的一部分,营地的医生同样对我的心率表示出了些许担心。我的心率此时已经接近120次/分,我跟医生解释说自己的心率平时就偏快(这是事实)。医生和Andy听了我的说法后犹豫了一下,可最终还是让我通过了体检。就这样,我幸运般的踏上了继续冲击阿空加瓜顶峰的旅程。


同许多高海拔山峰一样,普通人在攀登阿空加瓜时大多选择的是“喜马拉雅”式登山。世界范围内普遍认知的登山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做“阿尔卑斯”式登山,英文名称Apline Style; 而另一种在国内则被称为“喜马拉雅”式登山。对于后者,国内的翻译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英语里并没有这个说法,与“喜马拉雅”式登山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叫做ExpeditionStyle。虽然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知这两个名词,然而这当中却有不少人对“喜马拉雅”式登山以及“阿尔卑斯”式登山存在着相当的误解。我并不想具体去解释二者的不同,因为这里不是教科书。我只想说我个人钦佩并欣赏“阿尔卑斯”式登山,但对于世界上95%以上的人来说,“喜马拉雅”式登山可能是他们攀登高海拔山峰的唯一选择。


对“喜马拉雅”式登山来说,往返各级营地进行物资运输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今天我们的队伍将从4200米的大本营出发,前往5000米的C1营地进行第一次物资运输。考虑到这是我们进山后的第一次负重,加上C1营地存放物资的空间有限,Andy建议大家今天只携带公共食品以及个人冰爪和冰镐上山。我们每个人从大本营需要负责背负6公斤的公共食品到C1营地,这是队伍未来几天在山上的食物。除了要求的这些东西,今天我还把为冲顶所准备的最外层保暖衣物放进了背包,打算把它们留在C1营地,这样下次再上C1时就能减轻至少1.5公斤的负重。所以综合算下来,我今天的负重大约是在13-14公斤左右(包括背包自重、路餐、水和相机等)。上午10点,营地餐厅帐内一片繁忙。向导Javier在一个大袋子上写上了从今天到冲顶期间每天的路餐安排,而大家则要求根据上面说明各自准备自己的路餐。Andy昨天在说明会上曾建议大家今天穿双层高山靴上C1,目的是为了提前适应高山靴所带来的那种束缚感。原本我是想照着做的,但后来看Andrew等人都没有穿,我便又换回了此前一直穿在脚上的普通徒步鞋,毕竟穿高山靴走碎石坡的感觉实在不很舒服。我喝着为这次登山而专门准备的High5功能性能量冲剂等着队伍出发。High 5是英国知名的功能性运动营养产品厂商,生产不同的冲剂/能量棒/能量胶供参与不同强度运动的人们选择。考虑到我自身的体能以及阿空加瓜的攀登强度,我为这次登山购买了High5 的X'treme Energy Source和EnergyGel两种产品。前者除了能优化补充碳水化合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含有高咖啡因(300mg/L,跟红牛的剂量相当),可以让使用者在高强度运动下保持耐力和注意力。也正因为是高咖啡因的缘故,厂商对X'tremeEnergy Source的用法和用量都有比较明确的说明,以防使用者摄入过量。由于之前的感冒,我在这次登山前的2-3周时间里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体能训练,所以我曾怀着侥幸心理一度想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功能性饮料身上。然而想法却与现实情况截然相反,X'tremeEnergy Source在这一天仅仅攀登到一半路程时就被我完全放弃了,直到这次登山结束我也再没碰过它。至于说为什么,原因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身体在如此环境之下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大剂量的咖啡因,它直接导致了我在今天攀登的途中出现了心率不齐的现象。我心里清楚,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其实High5的各类产品都有比较详细的使用说明。对于X'treme Energy Source,厂商建议使用者在正式使用前需要找机会先试用一下,以防出现不良反应。然而这样的提示显然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也因此犯下了一个危险的错误。好在这个错误被我及时制止,否则后面的事情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上午10:40,队伍整装出发。Andy今天带队的速度明显比之前慢了N个档次,但我仍然不觉得轻松。干燥的空气加上4200米的海拔,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跟着前面一个人的脚步默默的走着。我们攀登的时间正直阿空加瓜每年温度最高的季节,除非是有新的降雪,否则路线上很难会有积雪覆盖。换句话说,在这一时间段攀登阿空加瓜,你在路上遇到更多的将会是无穷无尽的碎石/沙石路面。对登山有所了解的人们可能会知道,行走在这样的路线往往并不比积雪路面要容易。今天的攀登从一开始就是碎石坡,坡度很明显,但好在还算平整。“Z”字形的路线带我们逐渐远离了大本营。40分钟过后,队伍上升到了约4380米的高度。这里位于两山狭窄垭口的底部,周围全是乱石,比之前从大本营刚出来的那段路明显难走了许多。Andy趁着此处还算开阔下令队伍进行短暂休息,因为再往上我们就必须要一气呵成通过碎石陡坡直到上方垭口处。这段陡坡可能是除冲顶外,整条攀登路线上最难走的一段路。它虽然不长,但却全是小块碎石和沙土。这里道路狭窄陡峭,中间还要穿越一块已经退化掉了的冰塔林,这让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小心。队员之间的距离在这段路上被逐渐拉开了。Laurent已经明显感觉到有些吃力,他用手杖撑住自己,想让身体能够得到片刻的休息。Don虽然走在后面,但看起来状态不错,我想深为户外医疗专家的他应该很清楚如何控制和分配好自己的体能。一番艰难的爬升过后,我终于上到了垭口。眼前的视野一下开阔了起来,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真正属于山的世界。尽管这次登山途中的美景还有很多,但我对这里的印象却一直非常深刻,因为它让我有了一种真正高海拔登山的感觉。前面的道路平坦了不少,坡度也很小,这正好让大家可以舒缓一下身体,同时也可以看看周围的景色。来到4610米的高度,队伍停下来进行今天的第二次休整。考虑下一个休息点即将午餐且前面的这段路会比较平坦,我们的这次休息时间很短,大概只有5分钟左右。从4200米到4600米,我们只用了90分钟,这样的爬升速度让我感到吃惊。虽然这段路程的实际徒步距离只有约2.2公里,但不要忘了这里已经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中午12:45,队伍抵达海拔4695米的地方路餐休息。这里位于平缓路段的末端,继续向前便是今天的第二个连续爬升路段,而C1 营地就在它的上方。大家各自找地方坐下,卸下背包吃起了路餐。Karen落在了今天队伍的最后,Andy带着她10分钟后才走到这里。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除了偶尔有几名其他登山者经过之外,我们听到更多的只是风音。其实这里的风并不小,只是因为我们的衣服裹的都比较严实,所以感触不深罢了。


休息了约50分钟,我们背起背包开始冲击5000米的C1营地。从这里到C1营地是一段长度为1.4公里的连续碎石坡,海拔提升在300米左右。很多人在路餐后都会如同一部刚加满燃料的汽车动力十足,而我却是个例外。不管在哪里,路餐后的我往往都会经历一个状态的低谷,似乎此时身体内的血液都被调到了胃部去帮助消化。我在出发后不久便被队伍甩在了最后。连续的上坡让我走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加上之前High5冲剂的阴影,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重重的压在了我的身上。我很想加快自己的行进速度去追赶前面的队伍,但很快便明白此时自己的身体状态已经无法达到那样的要求。最后,我索性与Karen一起在Andy的带领下慢慢地向C1营地方向移动。Andy带着我和Karen在后面走的很慢,几乎每走十步就会停下来休息一下。但即便这样,我仍然会有一种快喘不上来气的感觉。其实就路况和难度上说,从路餐休息点到C1营地间的这段路并不能与今天的第一段连续爬升相比,可似乎队中的每名队员都觉得这最后一段的爬升是当天最累的路段。也许这与体能也有关系,毕竟第一段爬升时大家的体能都还很充沛。离C1营地越来越近了,但脚下的路却越来越难走,坡度也越来越大。下午15:05,我终于上到了海拔5000米的C1营地,这个时间比队中的其他人晚了大约5分钟左右。站在相对平缓的地面上,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此时唯一可以想到的事情就是大口的喘气。在我的记忆中,4700米到5000米之间的这段连续爬坡可能是此次攀登阿空加瓜除冲顶当天外感觉最累的一段路。短暂的休息让我缓过神来,我把背包里的公共食品和自己的大冰镐以及冰爪交给了向导。登山公司在这里放置了几个蓝色的大塑料桶,专门用来存放队伍这些物资。这时我又想起背包里还有两件准备存放在这里的保暖衣物,但此时却为时已晚,塑料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存放空间,谁让我是最后才抵达C1营地的人呢。无奈之下,我只好把东西又放回了背包,今天这1.5公斤的重量算是白背了。


身体的疲劳已经让我没有力气再去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后便到了要返回大本营的时候。原路返回,大家下山的速度都快了许多。尤其是在今天的第二段爬升路段,队伍在下山时已经不能用走来形容了,多数时间里队员们更像是一种小跑。等下撤到中间平缓地带后,大家之间的距离被再次逐渐拉开了。Michi和Sandra他们在Andy的带领下一直冲在最前面,而我和Frank及Don等人则在后面边拍照边下撤。这段平缓地带中有不少可拍的景色。对我来说,登山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个顶峰,沿途的各种风景同样是我所看重的。这也是我当初选择“360”路线的初衷,否则我完全可以选择沿传统路线攀登。连续的碎石坡让下撤的难度变得更大,我的膝盖在下撤到4350米时就已经开始有些不听使唤了。不过最终还好,我还是顺利的回到了大本营,返回时大约是下午17:10。


4200米大本营到5000米的C1营地,我的GPS显示的单程距离约为4.7-4.8公里,但海拔提升却有800米,平均坡度超过了20度。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即使算上中途休息/路餐的时间,我们从大本营到C1营地单程也仅用了四个半小时,这样的数据让我和Andrew都感到有些吃惊。今天我们帐篷的旁边多了一顶MSR (美国的一个著名户外品牌)的多人帐,原来进山第一天在Vacas山谷入口看到的那几名自主攀登者来到了这里。他们此时有人正在做饭,有人则向Andrew等人打听着山上的情况。对于自主攀登,我从来都是很向往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明天将会是我们在大本营的最后一天休整,我已经跟Christian预订了中午的洗澡时间。后天队伍将从这里出发,开始正式向南美大陆的最高点发起冲击。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4-11-12 06:06 78 只看该作者

从大本营(Base Camp)到C1营地(Camp 1)的GPS轨迹




发表于 2014-11-12 06:06 7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4-11-12 06:06 80 只看该作者

向导Javier在一个大袋子上写上了从今天到冲顶期间每天的路餐安排





所有队员需要根据上面所写的东西自己准备未来几天的路餐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