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429

主题

三门峡

奇峰霞举,条山连晋壤,风陵夜渡,烟树入秦川------五老峰漫游记

查看:17451 | 回复:219
发表于 2015-7-6 11:28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44 编辑

人说山西风光好,很久以前,就有一段情结,在内心纠缠,很想到山西这片热土上看看……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那还是懵懂的少年时代,就对金大师笔下的那个【风陵渡】产生了神往!金庸里大情大悲的桥段很多,若论最微妙、最隐晦同时也最让人感叹的,莫过于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七章。灭绝师太告诉周芷若,她的师父、郭祖师的徒儿叫做风陵师太。初读不以为意,再思之,如有牛毛细针刺入心中,隐隐小痛,却移不走,抚不平。(杨过与郭襄初次相逢的地点就是风陵渡口)”…… IMG_7227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1:38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精彩户外活动
发表于 2015-7-6 11:39 显示全部帖子
o唐伯虎o 发表于 2015-7-6 11:28 人说山西风光好,很久以前,就有一段情结,在内心纠缠,很想到山西这片热土上看看……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 ... ...

支持分享 户外
6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1:42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精彩分享
发表于 2015-7-6 11:4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47 编辑

还记得那个青涩的高中时代,有一天,在旧书摊上淘了一本很旧的线装《左传》,随手一翻,就看到了这么一段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原来,表里山河,这句成语,出自于左传啊!-------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意思是说外有河,内有山。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泻千里。它的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还有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因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IMG_7284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2:11 显示全部帖子
o唐伯虎o 发表于 2015-7-6 11:28 人说山西风光好,很久以前,就有一段情结,在内心纠缠,很想到山西这片热土上看看……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 ... ...

支持好活动。。。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3: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49 编辑

从地理学上看,中条山依黄河而行,山势狭长,整条山脉划开了中原与西北:它的北侧是运城盆地,南侧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门户。
就古人而言,中条山对国家意味着两种重要意义:金库与兵器库。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
中条山下的运城盐湖,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产盐基地,在大约7000万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它板块则不断下沉,形成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解池就是盆地中的最低洼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80万年前,盐湖一带有了人类活动,并且可以制造工具和使用野火。围绕食盐开采,盐湖周围建立了一系列,庙宇、城门、楼阁等建筑。
史学家称它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够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脉。所以,从黄帝起源时代一直到唐、宋、明,无数统治者都派重兵重臣守护着这条山脉,捂紧自己的钱包。 IMG_7468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3:2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50 编辑

文献中记载的”夏墟“位于中条山以北。也许,夏商时期,人们已经聚集在中条山一带,从事采掘铜矿和炼铸生活。围绕中条山,山西夏县发现了铜凿、铜镞和面范等古代铜制品,侯马则发现了大规模的东周时代铸铜遗址。紧邻黄河和中条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虢国墓地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铜器。
占据中条山为后勤基地,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关中——这是周人崛起之时,周武王姬发的战略规划。
与姬发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文公,以及战国时魏国的魏文侯、魏武侯:晋国占据运城盆地,借助中条山快速发展,当国力强大之后,得以率军向南进入黄河谷地,图谋中原;而魏国凭借中条山的铜矿,率先崛起于战国七雄之中。
到了近代,尽管中条山文明已经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而失去了往日辉煌,但由于地处晋豫交界的要地,它的军事意义却从未下降过,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重大。所以在近代人眼中,它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IMG_7515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3:3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52 编辑

抗日战争里,中国军队将中条山视为关中门户,因为日本人想打进西安,必须先拿下中条山。而日本人在占据中原后,将中条山称为"盲肠",认为拿不下中条山,帝国就是得了"盲肠炎。于是,日寇在1937年至1941年初期这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13次围攻中条山,但都被卫立煌指挥的中国军队击退——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群号称"冷娃"的陕西子弟兵,他们血战3年,用伤亡两万多人的代价,把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一直拒阻在潼关以外。为此,有音乐家曾谱曲赞美道:"中条山,高又高,它是我们的齐格菲,它是我们的马奇诺……" IMG_7540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7-6 13:3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o唐伯虎o 于 2015-7-6 15:53 编辑

抗战正面战场最为悲惨的一场战役,也是在中条山打响的,史书将其称为"中条山战役"。由于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当,会战中的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全军血战至最后一人,在大雨滂沱中举刀自戕殉国;12师师长寸性奇左腿被炸断后不愿被俘,拔枪自尽,麾下官兵无一人脱逃,全军殉国……战役结束,中国军队损失近8万人,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视为抗战中"最大之错误"和"最大之耻辱"。 IMG_7457_看图王.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3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