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通讯导航电子

户外装备入门选——鞋包帐灯垫,睡袋刀壶炉...更新到GPS

[复制链接] 查看:50023 | 回复:139
发表于 2009-10-13 20:19 31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啊!学习了,一定顶起来啊!!!!!!
发表于 2009-10-13 21:12 32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经验,顶一个!!!
发表于 2009-10-14 11:39 33 只看该作者
[img][img][/img][/img]
发表于 2009-10-21 21:51 34 只看该作者

防潮垫



    防潮垫也是个要紧东西:背包顶上有没有扎这么个东西,从外观上影响着人们对背包人的专业水平的判断。背包顶上扎着个防潮垫,背包人又有意无意的露出点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的酷样,那明显要比背着个光背包,上面没有防潮垫,背包人双眼茫然四顾的那些更能吸引美眉崇拜的眼光。你看,广告里不是说嘛,“因为专业,所以防潮垫!”
    把防潮垫往地上一铺,躺上去,第一感觉就是背上暖暖的,软软的,很舒服。是的,防潮垫有三大功能,防潮,保暖,防硌。是啊,谁也不想睡在潮湿的地面,人却冷得直打哆嗦缩成一团,还被石子硌得浑身凹坑,醒来以后腰酸背痛得风湿。这样的睡眠肯定极大的降低户外的乐趣。防潮垫最常见的有三种,按照价格由低到高排列为:聚乙烯发泡铝箔垫,XPE发泡蛋槽垫,充气垫,下面咱就一一道来。
    聚乙烯垫最常见。它是用聚乙烯材料经过发泡工艺处理后按照所需尺寸切割成的。这种材料的好处是完全拒水,而且它的孔洞是封闭的,防潮性能非常好。好垫子差一点的垫子的区别一般在“发泡倍数”这个指标上,简单的说就是用多少料吹出多大的泡泡。料少空气多,吹出个大泡泡,那当然弹性和强度都不如料多空气少吹出的小泡泡好。而且发泡倍数小的垫子的恢复性能、耐折叠卷曲的性能都会好一些。我们这样说吧,发泡倍数大到一定程度这个垫子就成了一次性的垫子了。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厂家是把发泡倍数高的一层粘贴在发泡倍数低的一层上,制作出我们常见的双层双色的防潮垫,可以兼顾耐磨,弹性,硬度和柔软度,成本等各个因素。防潮垫有的会压上一层铝箔,这层铝箔没别的用,就是用来把人体释放的红外线反射回身体,不让它被地面白白吸收掉,使保暖性能得到提高。还有的双层垫会在其中的一层上会模压出蛋槽,这样比较防滑,而且空气可以在身下流通得好一点,睡起来会比较舒服,但是保暖性能不如铝箔垫。聚乙烯垫子有几个标准尺寸,一米八长,0.5/0.6/0.8/1/1.2厘米厚,50/55/60/65厘米宽,价格十几二十块,端的是平靓正。

    现在还有许多垫子说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发泡的,那可以理解成另一种聚乙烯材料,不过抗冲击和柔韧性能有所提高。做出来的垫子形式上和普通的聚乙烯发泡垫是一样的,价格也没有什么大差异。    XPE是另外一种高分子有机材料,交联聚乙烯。看来防潮垫是铁了心要跟聚乙烯耗上了。XPE的特点是其抗冲击性和柔韧性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是聚乙烯垫的高级品种。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孔洞不完全封闭,所以拒水性不如前面说到的普通聚乙烯垫和EVA垫强。为了弥补这个不足,这种垫子在加工的时候会用高温处理成“结皮”效果,把整个表面“烧结”起来,把小洞洞封住。所以这种垫子的特点就是表面是相对光滑的,结成一体。这种垫子常见的形式是蛋槽或者其他刻槽。价格大概是普通聚乙烯垫子的两倍左右。     要想和聚乙烯说拜拜,那只能用气垫了。其实户外用的气垫的全名是自动充气防潮垫。气垫里面是海绵,海绵里吸满了空气。把它压紧,海绵里面的空气跑出来,气垫就扁了。把气垫的阀门关起来,空气就进不去了,把它卷起来就可以带上路了。用的时候打开气垫的阀门,空气就会不断的被吸入海绵的孔隙当中,气垫内部的海绵会慢慢的恢复到放松的状态。等到海绵完全恢复,把阀门关起来,气垫里面就充满了跑不出来的空气。这时候,垫子就可以使用了。躺上去就像躺在席梦思上一样舒服。背舒服了,钱包可要吃点苦。一个单人气垫起步价在100元左右,可以买四五个普通防潮垫了。    现在说说几种垫子有什么不同。如果合理使用,小心保护,所有的防潮垫都可要使用很长时间,寿命不是它们最大的差别。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睡上去的感觉,和你为了这种感觉所付出的代价。几种垫子当中气垫最厚,最薄的都在2厘米以上,充满气以后躺上去很舒服,一般的小石子小树枝都硌不着你了。厚的高山气垫有七八厘米厚,甚至十厘米以上,在隔绝寒冷上面那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发泡防潮垫能做到这么厚,那也甭想卷起来带走了。发泡垫子厚的一般有1.2到1.5厘米,薄的0.6到0.8厘米,地面上稍微大点的凹凸就能隔着垫子传递到你的背上,所以舒适性不如气垫。但是做厚了就不好携带,所以这个是发泡垫没有办法克服的一个障碍。从重量上说,气垫就处于劣势了。气垫的海绵致密程度和它的性能成正比,和它的重量却成反比。所以说比较好的气垫也比较重,重到多少,我的SCALER(思凯乐)单人气垫在1公斤左右,而如果是个发泡垫,那可能只有三两百克,相差不少。价格上,气垫也不占优势,刚才说了,100块才起步,两三百不奇怪(我的SCALER接近200元)。如果是米国货THERMAREST之类的垫子,那就奔10的三次方去也。
    至于怎么选,看预算吧,当然最好发泡垫和气垫两种垫子都有。。在出驴的时候,如果目的地的地形不明,营地情况未知,那我肯定会带上气垫。因为有时候营地情况很恶劣,没有平地,全是石子,很潮湿,甚至有时候会泡在水里,或者天气很寒冷,那时候气垫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如果营地情况良好,有平地,或者是象小陆那样五星级的草地,那没说的,轻量化装备上。还有,我个人睡觉的时候睡得比较“开”,买垫子的时候我就考虑买宽一点的,例如60或者65厘米宽,如果睡得比较老实,那可以买50或者55厘米的,比较便于携带。如果习惯穿衣服睡的,最好买有刻槽的,这样表面比较防滑,睡起来可以稳当一点,如果习惯裸睡的,可以买平面的,反正皮肤的摩擦力比较大。我用的是哪一种,就不告诉你了。还有,气垫要不要双人的,要不要带枕头的,那就见仁见智,看自己的爱好吧。买的时候躺上去试试就知道了。    说到枕头,一般常见有自充气枕,有充气塑料枕,也有拿衣服垫在脑袋下面省掉枕头的,这全看个人爱好吧。我自己的是充气塑料枕,跟小孩用的游泳圈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重量,吹起来可以睡得很舒服,七块钱一只在南宁风雨者户外店买的,我觉得很值。    对了,补充一句,再好的自充气垫其实也要用吹气来补气的。压缩的时候也可以用吸气来达到更好的压缩效果。新手用气垫会觉得压缩打包的时候很麻烦,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好的气垫材料和工艺都很结实,不会在多次折叠后裂开,胶合处也不会脱胶漏气,所以不在乎折叠得很整齐。胡乱卷起来压出空气,然后拿嘴巴吸上几口扭紧阀门,就可以装袋出发。当然,回到家里,要把它打开,让它自充满空气恢复自然状态平放或者挂起来,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咱再说一次,平时注意保护装备,用的时候装备才会伺候好你。
发表于 2009-10-21 21:54 35 只看该作者

睡袋



    睡袋睡袋,就是睡觉的袋,除了睡觉没别的用。我试试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说明这个其实并不简单的东西。
    目前最常见的睡袋有三种,抓绒睡袋,化纤睡袋和羽绒睡袋。抓绒睡袋分成多少多少克抓绒(意思是单位面积的材料重量),化纤睡袋又分成什么四五六七八孔棉睡袋,指的是纤维的形式,羽绒睡袋则分成鸭绒鹅绒睡袋。抓绒睡袋比较薄,如果在户外单独使用的话往往说明在家里睡觉可能不需要盖被子或者只需要盖一张毛巾被,不具有睡袋的代表性,所以我们主要讨论化纤睡袋和羽绒睡袋。这两种睡袋做一个一般性的横向比较,性能差异如下:
    保暖性能,我们知道隔热靠空气,所以保暖性能其实就是固定空气的能力。这个指标上羽绒优于化纤(同样重量内容物条件下);
    防潮性能,化纤优于羽绒。表现出来是羽绒的保暖能力随湿度增加迅速降低,而化纤睡袋降低得没那么快,在潮湿环境下还能一定程度的保持保暖能力;
    单位体积重量,化纤大于鸭绒大于鹅绒;
    压缩能力(蓬松度,这个指标和保暖性能有联系),鹅绒大于鸭绒大大大于化纤;
    价格,鹅绒大于鸭绒大于化纤;
    寿命,羽绒睡袋大于化纤睡袋。所有的资料都说一个细心维护的好的羽绒睡袋可以使用十几二十年以上。
    一个好的睡袋,当然应该轻便灵巧,不占地方,防潮性能又好,保暖能力超强,还经济实惠。这当然是不可能滴。化纤睡袋比较便宜,但是要达到和羽绒同样的保暖程度的话,体积就增加很多。我们看到店里卖的三四十厘米长,十几二十厘米直径,有个小水桶大的那种十有八九就是化纤睡袋。再怎么压缩还是那么大,那么重。不过人家到底便宜,而且耐潮湿,所以我觉得在较高温度区间,例如十度以上,还是可以选择的。这样温度区间的睡袋个头会小一些,也轻便一些。化纤睡袋起步价一般在100元左右。
    如果一个睡袋压缩后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巴掌大小,还能工作在零度以下,嗯,那多半就是羽绒睡袋了。羽绒睡袋200元起步。低端的一般用鸭绒,或者是鸭绒混合细鸭毛,一般会标出哪样用了百分之几。这类型的睡袋一般舒适温标在5~10度,压缩起来很小,也很轻。不过因为细鸭毛还是比较硬,混有细鸭毛的睡袋容易漏绒。听说有人对羽绒这个过敏,那要注意点。我的一个睡袋是著名的CAMP的小蚂蚁,每次使用都漏个十根八根小鸭毛的,我不过敏,看惯了也就麻木了。
    羽绒睡袋的高端产品一般用鹅绒,也有鹅绒鸭绒混合型的,价格上就体现差距了。鹅绒非常柔软有弹性(据说某些品种的鹅例如什么匈牙利灰鹅的绒的特性更是好上加好)。用好的鹅绒制作的睡袋不会漏绒,蓬松度非常高,绒毛中间可以固定住大量的空气,保暖性能非常好。而且弹性优良,压缩后重新打开时能很好的恢复原状,重新吸收并且固定空气,恢复原有的保暖性能,而且多次使用性能不会有明显下降。压缩起来可以压得出奇的小,而且还非常轻。同样温标的鹅绒睡袋可能只有化纤睡袋体积的五六分之一,重量的十分之一,价格则可能是三五倍。
    睡袋的主要指标大概就是这些。我认为,与其去讨论该选择多少温标的睡袋,不如好好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用它。一个睡袋的温标其实是一个意义相当含糊的数字。除了我们常常说到的欧洲人和亚洲人耐受的温度不一样以外,你在什么样的帐篷里使用睡袋,在什么样的天气使用睡袋,穿什么衣服使用睡袋,怎样使用睡袋等等因素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睡袋带给你的感觉。而且,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举例说,在保暖性能比较好的帐篷里,干燥的冬天夜晚,一个在刚刚结束的篝火晚会上烤得浑身热乎乎的红花仔,穿着抓绒衣睡觉,睡袋里面还塞一个装满热水的水袋,然后把冲锋衣脱下来盖在睡袋外面,这样使用睡袋,也许用一个10度以上温标的睡袋就能应付零下几度的寒冷睡得舒舒服服。而假如是个需要享受新鲜空气,不盖外帐就钻进帐篷,还喜欢裸睡的瘦老野,那同样的天气下可能会需要用到0度以下温标的睡袋。如果你还喜欢轻量化,喜欢省出睡袋所占的空间来装更多其他装备,那你就可能需要为了其实不算太低的温度而掏更多的钱去买鸭绒甚至鹅绒睡袋了。所以要舒服的睡野觉其实有很多办法,不需要把全部压力都压在睡袋身上,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我推荐的初级装备,是建立在它是被使用在初级线路和初级环境的假设上的。大概是指不用淋雨,温度在0度以上。你可以购买一个抓绒睡袋,四五十元左右,再买一个5~10度左右温标的睡袋,鸭绒或者化纤都可以,价钱在两百块左右。天热的时候,用一条抓绒睡袋就差不多,冷一点的话就可以用5~10度左右温标的睡袋。如果更冷,则可以把两个睡袋套起来用,因为两层睡袋中间夹进额外的空气层,保暖性能甚至还优于两个睡袋单独使用相加。搭配上穿适量的衣服,热水袋之类的办法,零下几度我相信都不成问题。鹅绒睡袋在南方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大用得上的。相比之下,如果要买到零下几度的鹅绒睡袋,没有五六百以上怕是拿不下来的。
    我的小蚂蚁的舒适温标好像是10度的,抓绒睡袋则没有温标。但是两个配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显示出很好的效果。去年冬天抓绒睡袋买回来以后我把两个睡袋套在一起在露台试过,最冷的那几天,大风,温度在4度左右,裸睡,地面是瓷砖,用普通聚乙烯防潮垫,可以睡得非常舒服,不冷不热刚刚好。我想如果我穿上抓绒衣睡,那一定可以应付零下几度。和这个比起来,我的温标在零下10度的鹅绒睡袋,则在冰灾那年的元旦在大明山上试过了,温度在2度左右,裸睡会出汗。几种睡袋的性能可略见一斑。
    至于信封式睡袋好还是木乃伊式睡袋好,没有定论。保暖性能说应该是木乃伊式的好,可是使用方便来说则是信封的好。信封的可以打开当被子盖,可以两个睡袋连在一起。要哪种,各人各取所需吧。
    对了,买睡袋的时候最好配上压缩袋,用完了往死里压,可以减小体积便于携带。不过象防潮垫一样,回家以后记得把睡袋掏出来挂好,让它能恢复到自然状态。这样对里面的保温材料有好处,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发表于 2009-10-21 21:58 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otmot 于 2009-10-28 23:27 编辑

刀具



    把“户外第一重要工具”的奖牌颁发给刀子大家应该不会反对吧?既然叫刀子而不是叫撬棒或者别的啥名字,那肯定就只有一个用途,切割。既然是切割用的,那一定是越锋利越好用,越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一把刀子是怎样实现锋利的呢?
    户外装备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功能性很强,很明确,因为户外装备就是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完成某种功能的。所以我们先谈一下刀子在户外要干什么。在户外生活,刀具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种刀子们可能需要从事开路,砍伐树木,劈柴,割草,刮毛,剥皮,切肉切菜或者削筷子制作木器等等各种各样的活计。这里面既有要求准确、精细操作的切削,也有需要猛力砍、砸、撬的粗活。如果我们要砍,要剁,那我们得选刀比较沉,刀背比较厚,刀身比较宽的大刀。如果我们要切削,要刮,要整形,那就要选刀比较轻巧,刀背比较薄,刀身也比较窄的小刀,这样才适合精细工作。我们不能拿瑞士军刀去砍柴,因为没有力,也不能拿大砍刀来做精细活,因为不好操纵。
    然后我们需要谈谈刀子的硬度。刀子的硬度一可以靠材料实现,二可以靠热处理工艺实现。我们不去讨论太专业的东西。许多人在买刀子的时候喜欢看什么摩氏硬度啊,HRC58啊之类的指标,感觉上越硬的刀子越受欢迎。我倒是想先问问大家,刀子是不是越硬越好?
    常识告诉我们,刀子材料硬,就不易磨损,耐用坚固;刀子材料软,就容易磨损,容易卷刃。但是,硬有硬的缺点,硬就难加工,难磨砺,而且硬就脆,脆就易崩易断,刀身容易断裂,刀刃容易崩口。而软也有软的好处,它容易加工,容易磨砺,不易崩断。选一把好的刀子,就是要在软和硬,大和小,笨和巧,平和贵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当今公认的好钢象什么大马士革钢,日本安来钢玉钢,都是靠刀匠靠经验锤炼出来的,反倒没有人去追究它们到底硬度几何。
    最后我们再谈有关锋利的事情。选好合适刀型硬度适中的刀,我们就要把它磨得锋利无比,准备拿去开山辟路了。磨刀怎么磨,就要说到刀刃的形状了。一把刀,刀刃磨得越薄越锋利,确实是更容易切割了,但是也更容易磨损了。就像刮胡子的刀片,用不了几次就作废了,就是因为它薄如蝉翼,所以很快磨损,不能耐久。一把作为工具使用的刀子,对付的东西可能包括绳子,木棍,蔬菜,骨头等等等等,对付不同的对象,这刀子是有区别的。刮胡刀,它要的是刮得滑溜,刮得干净,所以它不考虑耐用的问题,一个劲的往锋利去,而如果你要砍柴,那可不能砍两下换把刀,砍两下再换把刀,我们需要把刀子造得比刀片要耐用一点。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刀刃磨得尽量薄,夹角尽量小,而有的时候,我们还不能磨得太薄,要留下一定的夹角,以兼顾耐用性。
    说了这许多,到了选刀子的时候了。首先,我认为一把刀对于户外是不够的,因为户外用刀的场合很多,没有一把刀能完美的覆盖这些用途。就好像一把刀不大可能锋利得既能切肉片切得薄如蝉翼,又能剁大骨头棒子剁得势如破竹一样。原因很简单,两种场合要求不同,一边要求锋利精细,一边要求有力强硬。而往往非常锋利的刀子都是不耐砍砸的。所以,我建议去户外应该准备两把刀,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可以随身携带,一把砍刀,挂在包上。
    瑞士军刀我推荐Victorinox的“德国军官刀”,具体的型号是 0.8461.MWCH。这把刀非常有特点,我认为可以称作是户外多功能刀具之王。这把刀首先是大,是瑞士军刀里面的大个子型号,长度有111毫米。大的刀当然用起来比较威力一点。它的主刀可以锁住,在使用的时候对手指很安全,而且可以刺,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防身。主刀是非常少见的前齿后刃,这是非常科学的设计。我们在使用小刀的时候,最常用来做精细切割的其实是离手掌最近,最好把握最好控制的后刃。而前刃因为离手掌远,其实是不好控制的。而普通的半齿刀绝大多数都是前刃后齿的,所以其实是拿刀刃上好用的部位干粗活去了,是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这把刀的主刀还有开刀孔,可以用大拇指把主刀推开,实现单手开刀,这好处就不必多说了。刀子还配有双层锯齿的锯片,这把锯子的威力是非常强劲的。直径十厘米的树干用不了一分钟就能锯断。那感觉跟普通的单层锯片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刀把的表面有防滑条,还有平口和十字螺丝刀,瓶盖和罐头起子,镊子、牙签、锥子等功能。我现在用的前驱和它比起来,主刀没有齿,不能单手打开,没有防滑条,多出来一把在户外没有什么用处的剪刀。这把刀可以用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杂活。淘宝的价格在200元左右,超值。



    第二把刀,应该是一把砍刀。刀刃要平,好磨,好切菜。考虑到过车站机场的安检问题,尽量不要尖头,样子不能太凶。刀的重量应该比较重,但是又能让你较长时间连续、较高频率的劈砍,不能用得太累。刀刃的形状不要太薄,夹角在20度左右,可以保证较长时间的使用。刀柄应该有防滑设计,这个很重要,否则你就需要用几倍的力气抓紧它防止脱手,你很快就会觉得五个手指头很疲劳,很酸痛。
   上次去下水源看见老莫用一把镰刀搞定所有的事情,包括割草,砍树,切菜,比我们的狗腿管用多了,让我相当受刺激。下得山来就在小陆地摊上买了一把柴刀,十四块钱。回来以后用细磨刀石把它磨得很锋利,用坚实的杂木棒子做成木柄,柄上用角磨机磨出指槽,显得非常漂亮。经过多次的户外考验,充分验证了这把柴刀的威力。砍树,劈柴,足够有力,切菜,也用来削树枝制作一些工具,都非常好用,每一次出去它都成为营地使用率最高的明星。用完回来就不像带去的时候那么锋利了,但是没有卷刃,没有崩口,说明它的韧性和硬度达到很好的平衡。回来花几分钟好好磨磨,哼哼,下次出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

    刀子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锋利,或者虽然锋利但是容易崩口,打磨费劲,在野外不好处理,要么就是太软,好磨但是不耐久。所以我的体会就是那些钢质太硬的刀子反而不好用,出厂的时候挺锋利的,拿出去用钝了以后在户外条件下不好磨,有时候磨得胳肢窝都要着火了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老莫的镰刀才让人感觉这么好用。它不算太硬,在野外好处理,随便找块石头认真磨几下就锋利得跟刀片一样;前面还带钩,在山上可以钩那些够不着的枝叶。另外这种形状在开路的时候用来钩断那些缠绕的树藤非常管用。树藤悬空,砍上去不吃力,拿砍刀很难处理。当然,镰刀也不是没有缺点的,镰刀的形状使它不好配鞘,不好携带,不好打包。另外在车站被X光出来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而且不识货的人会笑,带它形象不好,拔刀的动作也很难练得潇洒。
    刀子虽然是个暴力工具,不过也需要爱护。刀子用完以后把上面的油盐血渍树浆擦洗干净,晾干,在刀身上薄薄的涂一层油。如果是折刀,在关节上也加一点油,然后放进皮套里面保存好。涂油可以让金属和空气隔绝开来,空气中的水分就不能锈蚀刀子了。我一般不用什么枪油刀油,我就用干净的花生油。因为刀经常用来切食物,所以用可食用的油比较好。最后,刀子是个金属制品,不要拿去高温加热,这样有可能会退火,影响钢质。如果在营地拿来当了火铲,要马上浸到水里冷却,最好是不要这样用。
发表于 2009-10-21 22:01 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otmot 于 2009-10-28 23:29 编辑

水具



    装水的家伙,现在都进化出好多种了。希格雷肯和它们的山寨兄弟们,一升两升三升的水袋,各种各样材料各种各样形状各种各样容量的太空瓶,军用水壶,矿泉水瓶,不一而足。好在户外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地方,什么答案都是正确的。
    我们先讨论到底选水袋还是水壶。水壶包括各种水瓶,金属水壶,塑料水壶,圆的方的扁的大的中的小的水壶。水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硬壳,会占用一个固定的空间。这和水袋比在携带上应该说是占有劣势的,无论你是挂在脖子上,吊在快挂上,别在腰上,还是插在背包侧面,它都会增加那么一岣(gou第三声)东西,一岣你必须安置好的东西。如果你不是插在背包侧面,或者干脆装在背包里,而是挂在什么地方,那它还可能晃里晃荡,在你走路的时候拍打你的胸口或者胯部,让你感觉不舒服。要想不让它晃荡,你还必须用什么东西把它固定在你的背包上,或者身体上。我的第一个水具是希格的1升水壶,包上保暖套以后蛮粗的,插在哪里都不合适,就算是背包侧边的网袋也经常塞不下去。而水袋的形状扁平,插在包里不占什么地方。要选好携带的水具,水袋是首选。
    说到方便使用,那我要描述一下我用希格的时候是怎么喝水的。这个1升的水壶勉强可以塞进背包侧边的网袋里,可是塞进去了怕丢,又要用捆扎带固定好,等要喝水的时候就要下包,松捆扎带,拿出来,喝完,再费力的塞回去,扎紧,上包,才能继续出发,感觉很不方便。后来因为常常两个人出行,水量还不够了,又换了个雷肯的1.5升,那家伙更大更重了,除了塞包里哪都安置不下。要喝一次水难度可想而知。带它出去只好又在哪里多挂一个矿泉水瓶方便饮用,然后拿它来补充矿泉水瓶里的水。而水袋怎么喝水,只要把管子拉出来挂在胸前,拉开外盖,不用停步就可以喝到水,比水壶方便得多。所以论方便使用,水袋占有绝对优势。
    水具还有一个容量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成年人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要饮用1.5升水,如果从事户外运动,那大概还要多一倍。我们假设一下,两个补水点之间间隔两个半到三个小时,那就是说,每个人至少应该携带0.75升水,大约是一个普通矿泉水瓶一瓶半的容量。1升水所占的体积是一个1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方块,无论你的水壶形状怎样,这0.75升水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东西来装。如果用水壶,那又不好携带了;而如果用水袋,可以很轻松的装下1升以上的水,这0.75升都不够水袋鼓起来。所以,从内容体积上说,水袋又占优了。
    说到这里,似乎水壶已经一败涂地了,没得选了。有人会说,水壶可以耐高温,烧开了水灌进去就走,水袋不行,一般的水袋的标称温度都在60℃以下。且慢,这个不是绝对的。如果是各种塑料水壶,我是不会喝这种壶里面装的滚开的水的。即便是超级LEXAN塑料,或者Nelgen塑料,我的建议是,有机材料,无论如何都应该避免在高温下使用,即便是水壶标称的温度允许你装沸水。我可能没有什么道理,大家自己看着办吧。如果我们说的是金属水壶,例如希格之类的各种打着户外标签的水壶,那它们都是有抗菌防腐蚀内涂层的,我依然固执的守着我的成见,有机材料,尽量不使用在高温环境中。水壶能使用的材料,水袋都可以使用。水袋一样可以抗菌防腐,可以装牛奶,装果汁;也可以耐高温,可以直接装开水;可以高强度,装满水用重型汽车压过不损坏。新设计的水袋还可以大开口,可以把整个水袋底部打开,伸手进去清洗,可以拿来当水桶,这是一般的水壶不能做到的。现在的水袋从50元到300元的都有,高级的水袋大多具有大的开口,滴水不漏,水管接口在袋底,不会有残留,粘接工艺好,强度高,材料安全可靠,完全无毒,抗菌防腐(例如鲜橙多在里面装了一个月以后没有变色变味变质还能喝)的特点。低端的水袋大概在这些指标上就有差距了。
    说到这里,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拥有水袋对于一个水平在不断提高的驴子来说是迟早以及必须的事情,根本无需讨论。不过,这一次我推荐的初级装备,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水壶。而这个水壶目前足够你应付大多数情况。这个水壶就是我的过去役,现役,将来继续役装备,百变金刚——国产78式军用水壶,在军用品商店买,大概35元。为什么推荐这个水壶,是因为和它所拥有的强大功能比起来,不方便携带和容量不大之类的这些问题简直是微不足道。
    78式军用水壶整体形状为腰形,背带长度可调,可以调整到比较紧密的贴合腰部的曲线。行进的时候用背包的腰带压住其背带,就可以很好的贴身不晃荡。也可以缩短背带,挂在胸前,然后用背包的胸带压住背带把它固定住。它的容积是0.9升,省着点喝,可以顶上半天。不走在荒漠戈壁的话一般都足够坚持到下一个供补充的水源。水壶的外套是一个带盖子的腰型行军锅,足够单人使用。行军锅外面有设计得很好的钢质的手柄。这个手柄在锅顶上架起来可以当吊耳,吊着锅在火上烧,在锅边上支起来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做手柄,在锅底下则可以固定好锅盖。整个水壶还配有军绿色的帆布袋,还算结实。这个水壶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水壶的嘴和壶身之间有缝隙,这个神秘的缝隙在哪里我现在都不知道,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喝水的时候可以听到空气进出发出的吱吱声。它绝不会漏水,却可以在你拼命吮吸的时候不断往壶里补充空气,使你怎么吸都不会抽空壶里的空气而吸不出来。我每一次出去都带着这个结实可靠的家伙,可以煮小锅饭,烧水,当饭盒,当水杯,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油。现在锅外面烧得黑乎乎的,我觉得掏出来显得很有资历,倍儿有面子。如果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手柄在转换姿势的时候有时配合得不是很好,例如有时候把锅子坐在火里烧得滚烫的时候手柄却塌下来,搞得很难从火里拖出来,而且布袋子洗多了以后好像有点缩水,掏出锅的时候蛮费力的。不过这也许是为了行军的时候不发出声音设计的,情有可原吧。

发表于 2009-10-21 22:07 38 只看该作者

炊具



    炊具包括炉子和锅,一个烧火,一个做饭,没有其他功能,所以没有什么好说的,这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金钱至上的领域。尤其是锅,各种各样的套锅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锅样,便宜的只卖五六十,贵的却卖好几百。我现在用的是十五块钱买的不锈钢送饭罐,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是锅,不谈了。
    炉子还略有可比性。炉头按燃料分有常见的气炉和不那么常见的油炉;按照结构分有分体炉和一体炉。我们还是说清楚一点,免得新驴们迷惑。
    首先说气炉,气炉常见的燃料有所谓的长气和扁气,最常见的颜色都是蓝色的,而两种气罐的样子不同。长气罐的样子跟火机气差不多,当然要大一点,个子高;扁气则跟以前的那种墨水瓶样子差不多,也要大一点。零售的长气大概七八块一罐,扁气大概十五六块一罐。令人惊讶的是两种气罐的价格相差一倍,重量相差却不到十分之一。长气一般220克左右,扁气一般230克左右,这又是从何说起?



    原来,长气和扁气的成分是不一样的,用途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要稍微加入一点专业知识了,要不这两种气很难区分。长气的主要成分是液化丁烷,而普通扁气的主要成分是液化丁烷的表兄弟,异丁烷。两种气体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沸点(汽化点)相差10℃左右。在标准大气压下,丁烷的沸点在-0.5℃,异丁烷在-11.7℃。这个数据的意思就是长罐里面的丁烷气在零下0.5℃以下就变成老老实实的液体,不会喷薄而出,当然炉头也就烧不着了。而扁罐里面装的异丁烷呢,在零下11.7℃照样可以汽化使用。如果考虑到罐子里面的压力大于标准大气压力,它们的汽化点还要提高一点,那就是说,长气可能在零度以上就出不来气了,而扁气在零下几度的时候也可能出不来气了。另外还有一种绿色颜色的扁气,就是所谓的“高山气”,成分是丙烷混合异丁烷,它的沸点更是低到零下四十多度,所以专供高山高寒环境使用。无论如何,扁气在这里适用范围更广,更适合户外使用。而长气的适用温度范围比较窄,主要是给家用的卡式燃气炉使用的。而且扁气罐比较厚实,长气罐比较单薄,也是考虑到在户外多变的条件下保证安全的需要。可见,长气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甚至便宜到不是个真正的户外产品,其他的各项指标更不能和扁气相比了。
    现在大家知道了,长气和扁气不是在容量或者热值上有什么大的差异,所以说扁气能比长气耐用的说法是证据不足的。大多数觉得扁气更耐用的驴友都是出于一种直观的感觉,而且应着扁气贵一倍的心理,心理上就总觉得扁气应该耐用一点。当然,同品牌的扁气一般都比长气重一点,所以确实扁气也用得久一点。我想说清楚的只是长气和扁气在耐用性上的区别绝对没有价格上相差的那么大。
    长气罐和扁气罐的接口是不一样的,所以炉头和气罐的接口必须是配套的。事实上,因为扁气才是户外的正选,所以没有一种户外炉头的出厂标配是长气头的,全是标配的扁气头,要使用长气就必须使用转换头。
    选分体式还是一体式的炉子,也没有个绝对的标准。分体式的炉子炉头和气罐接口是分开的,使用的时候气罐待在一边,炉头待在一边。选用分体式的炉子第一大好处是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在煮大锅饭的时候,装满好几升水的锅子是很沉重的。如果是一体式的炉头,没准罐子会撑不住,而分体式的就没有这个问题。第二是分体炉可以很方便的使用长气。因为长气罐细长,不好象扁气罐一样稳稳的顶着炉头和锅子站在地上,所以有根管子把炉头和气罐分开是再好不过的了。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分体式的炉头毫无疑问会比一体式的炉头重,结构复杂,可靠性肯定就稍差一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可能碰到的情况合理选择。



    我现在用的是火枫的分体炉头,扁气口,但是我一直通过转换头接长气用。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一次,我会考虑选轻便小巧的扁气炉头。首先因为我们去的地方没有柴薪的甚少,只要不是赶路或者下雨,都可以停下来埋锅造饭,不用炉头。话又说回来了,真要碰到赶路或者下雨,咱吃顿把干粮就是,炉头加气罐多重啊,能不带咱还是不带的好。再者,如果炉头使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那还是应该用扁气。虽然扁气贵,但是扁气炉头拧上就用,简单可靠,用的少就无所谓了。所以,基于我较少使用炉头和气罐的情况,我推荐的是扁气加上一体式的小型炉头。看,多简洁,多轻巧!  
    如果你去的地方不能确定有充足的柴火,你对早餐午餐又不能含糊,而且就是赶路也要吃热食,然后晚上还要叹茶叹咖啡,这么高频率的使用,成本就要考虑考虑了。也许为了节约成本,背上一个稍微沉重一点的分体式炉头加上转换头用长气是划得来的。    一体式的炉头里面近几年增加了一个新家庭,那就是锅炉一体式的炉头。那其实已经不能叫炉头,象米国货JetBoil已经把自己叫“户外炊事系统”。这种炊具的好处,就是炉子和锅子在功能上是紧密配合的一套,协同工作得极好,热效率非常高。有的锅子外面还包着一个保温套,只有底部是裸露可以加热的,在煮食的时候热量散发少,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煮食速度,减少燃料的消耗。好的一体系统甚至可以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燃料消耗,带更少的气罐,可以用更长的时间。不过目前这种好东西多是国外品牌,它的价格都在好几百块钱以上。
    油炉现在也用得越来越多了。油炉全是分体的,一头是炉头,一头是一个油壶,油壶上面有一个打气筒,可以往油壶里面打气。打到一定压力,油壶里面喷出来的就是汽化的油。经过加热管预热以后送到炉头上去燃烧。大排档的油炉和汽油喷灯都是这个原理,压力大,油壶里喷出来的液滴汽化充分,烧起来火很旺,呼呼直响。油炉的最大好处就是燃料容易获得,不挑食,碰到酒精烧酒精,碰到汽油烧汽油,碰到柴油煤油也照喷不误。另外,一罐油四五百毫升,装满一次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个特性在那些长时间在较落后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我们驴版那些经常在巴基斯坦或者尼泊尔山区盘桓个把月的大侠们)。国产的油炉已经问世,不过我曾经见过比较负面的评测,大都是因为密封不过关漏油漏气,而且国内的油品质量较差,容易堵塞喷管,客观上也会影响到油炉的使用。国产的油炉大概200块左右,进口的八九百块起步,属于高端产品,一般人买不起这玩意。
     户外还有人用酒精炉,有DIY的,也有买的,成本从两块钱到500块钱的都有。见得很少,就不说了。一句话说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常见的这些燃料,一定各有各的好处,谈不上哪种特别好,哪种不能用。
    免费友情赠送一个提示,那种铝制的屏风一样的挡风板真是很没有用的东西。我买了一套,出去十几回,只用了一次。买它要花钱,背它要负重,其实一块硬纸板折折就能替代它,真是后悔。
    生火的技术和装备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也是野外生存技巧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在这个炊事装备篇里面过多着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读一下我写的怎样钻木取火的帖子,链接如下:
    https://bbs1.gxsky.com/dispbbs.asp?BoardID=19&ID=4881843
发表于 2009-10-21 22:10 3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otmot 于 2009-10-28 23:30 编辑

对讲机和GPS



    对讲机和GPS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这里只做科普,抛砖引玉,介绍一些基本常识,使大家买装备的时候不至于一无所知。
    先做做对讲机的科普。对讲机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一套同时拥有无线发射和接收功能的电台,所以有时候骚人们会把对讲机叫做“手台”,就是“手持式电台”的意思。一台对讲机同时拥有发射和接收的功能,所以我们拿着对讲机既能说话给对方听,也能听到对方说话。这一点上和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收音机没有发射功能,所以它只能听,却没办法和广播电台说话。
    发射机可以发射某一个或者某一段频率的电磁波,而接收机则可以接收到某一个或者某一段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单位是“Hz(赫兹)”,电台一般大都工作在多少多少千赫兹(kHz),或者多少多少兆(MHz)赫兹。例如我们说“FM100.3,广西交通台”,意思就是广西交通台的发射频率是100.3MHz。而“FM”在这里是波段的名称,在广播上就是指从88MHz到108MHz这样一段频率。工作在这一段频率的收音机就叫FM收音机。而你只要把你的收音机调整到100.3MHz上,就可以听到广西交通台的播音了。
    打开收音机,你会听到吱吱的声音,那就是收到了某种频率的电磁波。不过“吱吱”波没有意义,我们要听语音。这就需要我们在电磁波里面“放进去”语音信号(专业名词叫“调制”),然后收音机接收到含有语音信号的电磁波以后把语音信号“捡出来” (专业名词叫“解调”)。这个搭载有语音信号的电磁波快车行驶在100.3号轨道上,我们就要在100.3号轨道上等它,然后把车上的货物取下来。显而易见,你在其他的(例如101.4号)轨道上是没办法和100.3号快车相遇的,当然就谈不上收到它搭载的货物了。100.3只是电磁波快车的车号,车子上面可以搭载任何货物,包括广播电台的语音,传统意义上电台的摩尔斯电码,可以是电视里的图像,也可以是飞机和控制台之间传递的数据。对讲机发射和接收的电磁波快车上的货物就是语音了。当两台对讲机的频率一样的时候,接收的那台机子就能接收到发射的那台机子发出的电磁波,然后把电磁波里面调制的语音信号解调出来通过喇叭放出来给人听。当两台对讲机的工作频率不一样的时候,它们是相互“充耳不闻”的。为啥,因为咱俩“道不同,不相与谋”。
    上面的几段文字说明了无线通讯的几个关键词,发射,接收,频率,电磁波,信号。接下来说说对讲机工作的频段,这段内容非常重要,各位同学要认真听。
    电磁频段和地下的矿藏一样,属于国有资源。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时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人们在出于各种各样的用途在用各种各样的电台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多人和设备同时在空中通讯,岂不是乱七八糟,夹七夹八,横七竖八,叽哩哇啦?譬如对讲机,假如警察正在办案,却在对讲机里面听到一大堆机子在插科打诨,什么KTV的,桑拿的,餐馆的,的士台的,保安的,那还能正常通话吗?事实正是如此,电磁波的频段就是那么宽,经不起所有人所有设备同时在上面工作。为了保证国家安全,交通,军警,能源,急救和其他重要的通讯工作的需要,国家对无线电频段实行严格的管制。管制条例中,对民用电台的类型,频率,功率,通讯方式,电台使用者的考核等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个话题很大,我们就不去敞开谈了。大家只要记住,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给民用公众对讲机分配的频段是409.7500~409.9875MHz,并且规定公众对讲机的功率不得超过0.5W(瓦),不允许设置前面板编程操作功能。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对讲机不用去无委会备案,登记或者验机,使用者也不用去考证考级,是合法的买来就可以用的对讲机。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当中的任何一个,在购买后都必须到无委会登记备案,使用者还必须通过无委会组织的考试,机器拿到无委会去验机,然后才能合法使用。
    对讲机工作的波段有两个,分别叫做“VHF”和“UHF”。VHF的英文为Very High Frequency,用宋丹丹的话来说那是“相当高频”,不过她这不是专业叫法,专业叫“甚高频”,UHF是Ultra High Frequency,“超高频”。409.7500~409.9875MHz就是属于超高频段的对讲机,这个频段的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是干扰比较少,一般的干扰信号都没有那么高的频率;可用的频段很宽,可以容纳很多设备,但是UHF电磁波穿透和绕过障碍物的能力比较弱。而VHF频段则干扰比较多,但是VHF电磁波的穿透和绕射能力相对来说都比UHF强。这两个频段都属于高频,高频电磁波的传播基本上是沿直线传播。而地球是一个圆形,地表是有弧度的。离开一定的距离上两个点就分布到弧形的两端去了,中间被弧形的地面挡住,导致无法连通,除非你架设起很高的天线,让两个电台能够相互“可视”。有无线电爱好者的测试数据表明,两个架设了外置天线的对讲机可以通讯的距离达到70公里,而不架设外置天线的同样对讲机在城市楼宇之间的通讯距离只能达到一两公里。可见通讯环境对对讲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在使用对讲机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躲开障碍物进行“可视”通讯,这样通讯距离和质量都会有很大提高。所以选择对讲机的时候不用盲目选择大功率,多功能的对讲机,徒然增加成本,多看书,多学习无线电知识,学会正确的使用对讲机也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看几个对讲机的图片。有的看起来很简单,没有键盘,没有屏幕;有的有键盘,有液晶显示屏;有的天线比较长,有的天线比较短。没有键盘和屏幕的对讲机,可以通讯的频率已经被固定在芯片当中,使用者无法和这些频率以外的对讲机互连。而有键盘和屏幕的对讲机一般都可以手动设置发送和接收的频率(也叫编程),使用起来灵活性大大提高。不过别忘了,使用这样的对讲机是需要去无委会拿证的。另外,没有键盘和屏幕的机子结构简单,可以很容易做到防水防震,价格也便宜一些,应用于工程,消防,救援等专业领域比较多。而可编程的机器结构复杂一些,价格也相对高一点。假如你活动的圈子比较固定,或者你自忖不是个DIY爱好者,不想去跟无委会打交道,就可以选择不可编程的机子。天线的长短一般情况下是会影响通讯距离和质量的。天线长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发送的距离长,损耗小,机子的灵敏度比较高,天线短一点质量普通的,发送距离没那么长,损耗也大,机子灵敏度比较低。这个怎么选,容易,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同样功能,一分钱一分货。
    现在很多对讲机还有一种功能,叫“哑音”,这个功能可以理解成“选择性接收”。哑音设置其实就是在通讯频率上面叠加一个很低的频率,让设置了这个功能的机子听不到没有设置这个功能机子的通话,让“异类”变“哑”。两台设置了同样哑音参数的机子,可以在一大堆用同样频率通话,但是没有设置同样哑音参数的机子中间不受干扰的安静的通话。不过这个功能和“加密”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设置了哑音的机子虽然听不到没有设置同样哑音的机子的通话,但是没有设置哑音的机子却可以听到设置了哑音的机子通话,只是影响不到它而已。
    对讲机可选的参数主要有,工作频段,频道数,功率,电池种类,有无哑音功能等。这些参数以外的那些复杂有专业的名词描述的都是对讲机的一些共有特性,不会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现在国产的比较好的UHF频段对讲机大概两三百一台,5W,锂电池,带哑音,20~100个频道,品牌可以选择北峰,泉盛,灵通等。如果是MOTO、健伍之类的进口品牌机,可能需要一千多块钱。如果是无需登记的0.5W以下的“公众对讲机”,MOTO或者GE的一对大概在两百块之内,国产的几十块就能买到一对。对讲机里面还有一种车载台,基本原理没有区别,就是装在车里,用车载电源供电,功率更大,功能更多,有时候用作多台对讲机通话的中继,可以连通更远距离的电台。车载台从一两千到两三万不等,这里就不多加讨论了。



    无线电的有效通讯,有三种办法可以分配资源,管制,技术,礼让。管制,例如无委会分配频段;技术,例如哑音或者加密,这两样都是我们基本上无法控制的。现在我们说说礼让,或者说无线电使用礼节,这个可以有。懂不懂无线电礼节,是高手和菜鸟的最基本的区别。虽说公用频段谁都可以用,但是公用频段上一样可能出现紧急呼叫,求援等等突发事件,所以在公用频段上通话,礼让,通话有效率,不霸占频道就是最重要的原则。愿意向专业靠拢的,我们在呼叫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1.呼叫时报上自己的ID,例如,“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报出ID后被呼叫者就不会因为分辨不出呼叫者的声音而需要再通话确认或者做出错误响应。被呼叫者如果没有听清楚是不是呼叫自己,不用应答,等待下一次呼叫就行。例如“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你刚才是叫我吗?”这样是没有必要的。被呼叫者听清楚呼叫后应该回应:“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你的呼叫很清晰/有干扰/很难听清楚”。呼叫没有应答时呼叫者应该过半分钟再进行第二次呼叫,因为被呼叫者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爬到一个安全稳固的地方站好,再掏出对讲机;
    2.不长期占用频道,象在车队里面按住发送键不放,然后打开CD给大伙欣赏你喜欢的歌曲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
    3.把通道让给优先权更高的通话,例如有人要求插入呼救是应该让出通道的;
    4.说话文明,礼貌。
发表于 2009-10-21 22:10 40 只看该作者

GPS



    GPS其实不算初级装备。只不过想把我知道的说说,反正是谈装备,看看无妨。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由24颗卫星和它们的地面控制站以及不计其数的GPS接收器(用户终端)组成。这个庞大无比的系统从1973年开始筹建,1989年开始发射卫星上天,直到1994年完成。我们常说的“GPS”其实只是全球定位系统里面最末端的GPS终端而已,只是我们手里拿着的那台小机器,而事实上的“GPS”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大家心里有数就好了。
    GPS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飞在天上的24颗GPS卫星们用无线广播的方式不停的往外发送自己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某台GPS接收到某颗卫星的信号后,会拿自己的时钟信息、卫星的时钟信息和位置信息这些数值去进行复杂的计算。最后算出来什么结果呢,最后算出来的是GPS和这颗卫星的距离。从理论上说,如果GPS接收到三颗以上的卫星发来的信号,算出GPS相对于这三颗坐标已知的卫星的距离,就可以用简单的三角方程得出GPS在地球表面的X、Y、Z三个坐标值,而得以定位。如果接收到更多的卫星信号,那就可以用其他卫星的信号来对定位数据进行比较,校对,而得出更加精确的坐标值了。所以,一个GPS要精确定位,首先要能够收到足够多足够清晰的卫星信号。根据现有的技术,经过校正的GPS系统定位精度可以很容易的达到毫米。
    跟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关系完全一样,既然GPS卫星是以广播的方式发送信号,那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有一台接收机,这GPS卫星信号都可以接收到,都可以使用这个系统,运营GPS系统的公司不直接向用户收费。我们只要买一台GPS,就不需要再向谁缴纳什么月租费,套餐费或者其他的什么费了。当然,人家也不是学雷锋。除了这个系统在生产生活当中直接创造的效益以外,米国人还出售GPS的技术标准,让别人也可以生产和使用GPS设备。对生产GPS设备的厂家收取技术许可费,我们买GPS的时候,其实已经向米国人交钱了。
    还是跟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关系完全一样,GPS系统是单向的。GPS装置本身完全不具备和卫星通讯的功能,卫星和地面站完全不可能知道GPS接收器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用卫星跟踪器实时跟踪坏蛋或者汽车的场面不是真实的,或者说,不是用的GPS系统。目前一台实用的GPS跟踪装置是用GPS接收器加上移动电话卡来实现的,就是说,接收器负责定位,然后把定好的位置信号用短信的方式发送出去。GPS接收器自己则是个哑巴,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卫星我在哪里哪里快来救我。
    刚才说GPS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估计有的看官就急了。为什么自己手里的机子达不到这个精度呢?我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 GPS系统里面最关键的卫星和地面控制站和全套技术是完完全全Made in米国的,所以,这个游戏的规则是由米国人说了算的。1992年的某一天,米国人突然向全世界使用GPS系统的人说,为了国家安全,我不给你这么精确的信号了。说完,他们就给卫星信号叠加了一种叫S/A码的干扰码。有了这种S/A码的作用,除了米国军方和特许用户,其他同学的GPS定位精度都一下子应声大跌,实际的定位精度只能做到以10米为单位。所以,为了不被米国牵制,也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欧盟搞起了自己的“伽利略”系统,中国搞的叫“北斗”系统,俄罗斯也在开发自己的“GLONASS”系统。到目前为止,这些在建和完善当中的系统都还无法和GPS系统相比。
    现在大家都知道GPS是干嘛的了,一句话,GPS就是接收卫星信号,输出GPS所在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三个坐标值。在一般人的实际应用当中,GPS往往和电子地图软件一起配合使用。这种软件可以和GPS装置连接,从GPS那里获取坐标值,然后把它标在地图上,使用者一看就可以知道自己具体在什么方位了。离开地图和地图上的地理信息,GPS是不能“导航”的。下面我们再说详细点,这个就涉及到GPS的分类和使用了。
    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开车的时候用GPS来导航,屏幕上显示着地图,和车子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驾驶员看着地图和车子的位置就知道要到达目的地应该怎么转弯,怎么避开单行道,怎么上下复杂的立交桥引桥等等,最后驾驶员是看着地图到达目的地的。没有地图,驾驶员只能看到自己的车子是屏幕上的一个移动的坐标点,就和你在陌生城市行走,却不知道身处何方一样,你靠知道自己的当前坐标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
    电子地图软件除了能把GPS位置点放到地图上让人知道身处何方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功能。既然叫“电子地图”,就说明它不是一张简单的图片,例如一个JPG或者BMP文件。电子地图是一张包含了大量地理信息的地图,上面的每一个点都不是简单的一个“像素”。电子地图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同样包含有这个点的地理坐标,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这样一来,电子地图软件就可以拿GPS坐标和图上的像素点的坐标去比较,计算,软件就可以知道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按照现在速度多少分钟以后要转弯。如果你设定了目的地,软件还可以帮助你计算出一条最快到达的线路显示在显示屏上,你只要驾车按照这条线路行驶就可以了。另外,电子地图还可以加入很多动态信息,例如宾馆酒店,景点厕所,机场学校,公司机构等等,看着屏幕你就可以轻松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而在户外,形势就变了。户外的地图是很难找的。除了一些特殊部门和特殊机构,一般人拿不到我们要在户外用的地图。开发电子地图的公司也不可能到每一个驴友去的地方绘制一份野外地图,上面还有溪流,补水点,营地,小路。电子地图一般只包含城市,城市间的主干道,比较大的县城这样的地方。再精细下去,一来涉及国家安全不能随便搞,二来电子地图公司也没有经济动力去测绘了。你想想,没有宾馆酒店做广告,谁愿意去荒山野岭给你画地图呀!所以,对于我们驴友来说,一般的电子地图在野外就是一片空白,失去了导航功能。所以,想买GPS到户外使用的人必须首先明白这一点,GPS在野外是不能精确导航的。
    那GPS在野外应该怎么用?可以怎么用?
    GPS在野外主要用于航迹的记录。记下你曾经去过的地方,记录下你行径的轨迹,供下一次使用参考。另外,你还可以在GPS上输入一些标记点,让你在野外的时候可以大致判断你相对于这些参照点的相对位置。举个例子,我们去龙头峰,拿着GPS去的。出发前我把小陆,内朝江,下水源,两江镇这些地方的坐标输入到GPS里面,这些点就会显示在GPS上。等你到了山里,在枯树洞迷了路,掏出GPS看看,你就可以知道,原来你距离小陆已经很近,小陆就在你的西南方向直线距离一公里的地方,海拔高度相差只有三四百米。嗯,不用慌,我照着这个指示慢慢寻找,总能找到路回家。等我们这次行程结束,我们就有了这次的航迹,下一次再去龙头峰,跟着这个航迹走就不会迷路了。GPS的导航功能,只有在有航迹记录的基础上,在第二次出行时才能发挥出来。原因很简单,户外没有地图,没有地标,没有路径,只有GPS的坐标和参照点的坐标。而点和点之间怎么走没有指导,我们不能从迷路的地方沿直线往小陆出发,因为可能遇到悬崖。当然,对玩滑翔伞的除外。
    这就是地图、GPS和导航的关系。真正喜欢玩GPS的驴友,可以好好学习一下怎样自己制作户外地图。Google公司出品的全球卫星地图软件Google Earth(简称GE)是完全免费的软件,上面有视觉分辨率较低的全球地图。不过,虽然看起来精度很低,但是这个电子地图上的每一个点同样包含有地理坐标信息。通过导出这些地理坐标信息和图像并且导入你的GPS,你可以为自己的GPS建立一份要去的地方的地图。由于卫星不可能拍到隐藏在植被下的小路的照片,而且我们国家不允许Google提供高分辨率的照片,所以这种地图在野外同样是不能精确导航的,只能提供地形和地貌信息供驴友参考。驴友们学习怎样制作、校正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和是否拥有GPS是无关的。我认为学会研究地图是新驴向老驴进军的必经之路。
    常见的GPS有几种,第一种是GPS天线+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子地图,第二种是GPS导航手机,第三种是车载的一体化GPS装置,第四种是专业的户外手持式GPS。第一种常见于汽车导航,买一个GPS天线,把位置搞清楚,在智能手机或者掌上电脑里面装上电子地图软件,把GPS天线和手机连接好,打开电子地图,就可以看到上面显示的位置坐标了。GPS天线很便宜,一两百块一个,手机现成的,电子地图正版的七八百块,D版的任拷,这一套东西可以非常好的工作在城市和城际主干道上,带你去你想去的地。第二种GPS的使用者要注意,手机型GPS往往是“伪”GPS。我们上面说过,GPS要根据卫星信息来计算出自己和卫星的相对距离,而GPS手机往往是不能做这种计算的。它在工作的时候只能把接收到的卫星信息转发给基站,基站拿到数据后算好,再把结果发给手机。换句话说,GPS手机离开基站是不能使用GPS功能的。当然我也不排除有的手机有完整的GPS功能,可以脱离基站使用。要分辨手机是不是伪GPS很容易,把手机切换到“离线模式”,再打开GPS功能,如果还能定位的就是真GPS,如果无法定位的就是伪GPS,使用时要切记离开了手机信号可以到达的地方GPS就不能用了。第三种GPS往往是品牌货,很多做MP3MP4之类数码产品的厂家都有出品。原理跟第一种是一样的,只是天线电脑和软件是一体的。由于品牌货不会使用盗版的电子地图,所以成本都比较高,便宜的七八百,贵的一两千,屏幕大点的两三千都有。不过这两种GPS往往都使用车载电源,屏幕大,耗电,民用产品,不防水防震,基本上没有办法在户外条件使用。第四种GPS则比较专业,很多具有防水防震功能。有的可以装地图,有的则没有装地图的功能,铁了心不让你在城里用。目前最有名的就是Garmin(高明)和Magellan(麦哲伦)两个品牌,各有很多不同用途不同价位的型号。
    好的新的GPS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控制芯片先进,节能。能更快的做计算,算法也更科学,更先进,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灵敏度、搜星的效率和定位精度。节能也很重要,现在一般的GPS都可以连续使用十几个小时不用换电池;二是天线设计好,灵敏度高。可以在阴雨天,厚云层,甚至在茂密的林木间使用。差的GPS稍微有点遮挡甚至只是云厚点就会接收不到卫星信号找不着北了;第三是大容量,可以安装一个甚至几个地图软件(一个都要几百兆),可以选当地的地理信息最丰富最清晰的那个地图来导航;第四是屏幕大,彩色,这个好处就不用说了;第五是防水抗摔打,结实可靠。这些功能以外,还有些GPS带对讲机功能,带电子罗盘和气压测量功能,不一而足。
    我的GPS是著名的麦哲伦黄金子午线。屏幕很大,黑白,可以插SD卡,理论上容量无限。放摔抗打,防水,扔进水里能漂浮。天线是所谓的“四螺旋天线”,灵敏度比较高。芯片是号称当前最先进的SirfIII。买了一年多,到现在用的次数不算太多,也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这个GPS是欧美版,不支持中文,赠送了一个北美地图,包括加拿大和美国,没有国内地图。淘宝买的,1000块。我估计如果是中国版的就会有国内地图,而且人家大牌子不会用D版,当然价格也上去一截。
    在驴友圈子里面使用GPS,就不能不谈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很多驴友喜欢在网上共享出自己的航迹,校正过的地图等等精确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是很危险的。我们知道,从高空卫星上拍的卫星照片精度再高,总还是有误差的,有时候误差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米。而我们记录的航迹或者校正过的地图因为是实地测量出来的,误差很低,往往可以精确到分米或者米。如果我们公布的精确地理信息被别人拿去校正自己的地图,然后存到巡航导弹里面,那我们就麻了大烦了,还让敌人窃笑不已。公布精确地理信息还有许多别的危害,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导航圈子里许多有识之士、有责任感的老GPS都在呼吁驴友不要在网上公布GPS数据,我在这里也附和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在公共信息平台随意发布GPS信息,为国家安全家园安全自己安全担起一份责任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