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3

主题

新驴读物---登峰

[复制链接] 查看:13327 | 回复:53
发表于 2006-6-22 01:5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span style='color:blue'>新驴一头,所以需要营养。<br />不知道文章有多老,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发过,或是这个文章本来就是这个坛子里那位大哥的大作。不过偶现在正在看。就一边看一边发进来了。呵呵。。。</span><br /><br /><br />目录<br />1        前言        <br />2        登山心态<br />2.1        登山与旅游花费的比较        <br />2.2        感受登山者的世界-埃德蒙.希拉里采访实录(转贴)        <br />2.3        登山的启示        <br />2.4        也许,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br />2.5        八千米是否遥远        <br />2.6        女性登山心理与生理        <br />3        装备信息        <br />3.1        装备哲学        <br />3.2        关于装备的一点经验之谈        <br />3.3        国外户外品牌一览, 紧供参考        <br />3.4        登山鞋        <br />3.4.1        英美欧鞋号对照表        <br />3.4.2        真的Teva        <br />3.4.3        户外登山鞋选购保养小常识        <br />3.4.4        关于鞋底防滑性能底理论探讨,兼谈v底        <br />3.5        帐篷        <br />3.5.1        问几个关于帐篷的几个“很傻”的问题        <br />3.5.2        帐篷—---写给入门者        <br />3.6        睡袋防潮垫        <br />3.6.1        棉睡袋白皮书        <br />3.6.2        关于棉睡袋保暖问题的探讨        <br />3.6.3        关于地席        <br />3.7        冲锋衣裤        <br />3.7.1        GORE-TEX WINDSTOPPER保养指南        <br />3.7.2        快干衣物的挑选和使用指南        <br />3.7.3        著名布料介绍        <br />3.7.4        关于冲锋衣        <br />3.8        登山包        <br />3.8.1        网上背包大讨论        <br />3.8.2        背包排个名~        <br />3.8.3        关于背包我的看法        <br />3.8.4        说背包?砸块砖吧!        <br />3.8.5        再谈BIGPACK大容量背包        <br />3.8.6        BigPack大容量背包        <br />3.9        登山仗        <br />3.10        炉具        <br />3.10.1        是我操作有误,还是桑温特的气罐有问题?        <br />3.11        衣物        <br />3.11.1        防水透气织物的发展        <br />3.11.2        给手指穿上“装甲”        <br />3.11.3        有关羽绒及挑选        <br />3.12        冰雪装备        <br />3.12.1        我的冬季装备检查表        <br />3.12.2        北京周边冬季装备建议        <br />3.12.3        国家队冬训教材——装备课程 (原作“居然”)        <br />3.12.4        高山靴        <br />3.12.5        冰镐        <br />3.12.6        冰爪        <br />3.12.7        雪镜        <br />3.12.8        滑雪装备ABC        <br />3.12.9        户外运动用望远镜的选择        <br />4        登山技术        <br />4.1        爬山经验谈        <br />4.2        高山攀登        <br />4.3        登山运动员身体训练&quot;        <br />4.4        飲食攝取與體能訓練        <br />4.5        
发表于 2006-6-22 01:56 2 只看该作者
1、前言<br />这段时间比较空闲,再加上明年有爬雪山之愿望,遂在网上大肆搜罗,吸取营养,感觉受益非浅。前一段日子,狂看《登山圣经》,感觉理论有余,有些泛泛,缺乏一些非常具体、细节上的东西,而这正是互联网BBS论坛的强项,故将精华摘在一起,组成此书,做为《登山圣经》的补充,愿其能做为登山爱好者有所帮助。<br />此书的文章是我摘抄网友文章所成,功劳不敢一人独享。在摘抄过程中,尽量保持对原文不做任何修改,保留作者署名。但某些文章已经在网上转载无数,其作者无从考详,如果文章作者对其版权存有异议,请通过Email: loughsky@sina.com通知我,我将尽快将其从书中删除。<br />该书中文章主要来源为绿野、山野、北大山鹰社、磨房、户外天地以及路客的冰岩天地(对不起,记不太清了),感谢众多网友的辛勤劳动,大家如果有什么更好的文章,欢迎推荐,我将把它编汇到本书中。<br />该书完全免费共享,网友可自由下载,网友在转贴书中之文章时,一定要署名其作者,严禁利用该书进行商业行为。作者保留版权。<br />
发表于 2006-6-22 01:57 3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2、登山心态</span><br /><br /><span style='color:blue'>2.1 登山与旅游花费的比较<br />(转山野 独行马)</span><br />登山与旅游花费的比较<br />题目大了点,只谈点个人的感受,因为最近看到很多类似的帖子。<br />人们常常提到令人上瘾的三大毒品,即毒品(海洛因等)、摄影、登山。都是欲罢不能,耗尽资财的玩法,而登山在我看来与前两者的区别很大,它会上瘾,但并不一定比旅游开销大多少,甚至更少,而旅游往往也是会上瘾的。<br />登山的三大要素:兴趣、时间、费用。套用在旅游上是完全一样的。有人会说旅游有省钱的玩法,登山也一样,只是省钱要建立在经验技术等实力基础上。<br />我一直是工薪族,算是中偏上的档次,八四年开始自助旅行,基本没有参加过旅行团,但经常关注旅行团的路线和价格。一般旅行团很少有长线,而我出行即使是八十年代也会在一个月左右,自己把那些短线连起来,为了节省时间和钱就乘夜晚的火车,计划会在出发前认真的查列车时刻表和旅游资料并列出详细到小时的行程表,食宿费用是定一个不可超越的标准,当然计划中的费用会有一定量的备份以应付特殊状况。那时候没有网络,旅游书更多的介绍天安门之类的人文景观,而我想去的地方很可能在书中只有一句话,有时是报纸上见到的一则新闻。<br />新马泰热起来的时候旅行社收费约一万元,两年前西藏热起来的时候旅行社的一周团约收费七千元,还有后来热起来的自驾车旅行团,无论是长线或是短线,费用都会让你吓一跳,如我99年参加的北京、西藏、新疆自驾车团(我不算团员),全程一个月费用是三万元,此前某团同路线报价达六万元。如果是自助所有路线的开销都起码打对折。各旅行社特种旅游团参加的人远远比现在登山的多,除了认知和普及的程度不一样外,爱好者将差异点瞄在了花费上。<br />登山主要的开销分两类:装备和实施。<br />装备不外乎宿营防寒装备和技术装备,一个人的装备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精打细算一万元能打住,好一些的一万五也足够了,何况这些装备通常都能使用五到十年,甚至更久。(帐篷睡袋3000元、衣物3000元、炉具1000元;高山靴1500元、冰爪冰镐1200元、安全带锁具上升器1300元、眼镜手表1500元,这是基本登山用品,如果再发烧一些,加上攀冰用小冰镐和冰锥等开销就在一万五左右,如果手紧一点,手表可省去,炉具标准低一些,就在一万元左右了。)<br />在实施方面,先期参加培训班或登山节等等,单位时间的费用并不比旅行团高多少,而在你掌握了基本的登山技能后,就可能参加AA制登山队或自组队,由于进山后住的是帐篷、吃的是方便食品,这段时间也没有交通开支,主要的开销是食品和公共消耗装备。如果开始投入约一万元参加技能培训和初次体验,后面的登山算路费每座也不应该超出五千元(高度、难度和进山路线不太复杂的话),现在一个较长的自助旅游路线不可能低于这个数字。而你常规购买的登山装备能保证你用这种消费登十年的山。如果算上增长率,自助的旅游和登山也是差不多的,商业的旅行团和商业的登山队也是差不多的。<br /><br />一个旅行者也有装备的问题,宿营和防寒占一定的份额,只是标准低一些,摄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我十年前换了两套尼康,就远远不只一万五。下面我来比较一些具体的数字:九四年我第一次利用四十天的时间到新疆和西藏,纯自助的开销是八千元,九五年去西藏一地五十天纯自助约一万两千元(当时租车比现在要贵)。九九年我利用四十天的时间参加新疆的友谊峰和慕士塔格的AA制登山队费用约八千元,可以看出它的消费只是四年前的自助旅行水平。我知道很多人出门旅行动僦上万元,如果一次出行降到五六成的水平,在前期先投入一些也是不为过的。<br />大家知道攀岩和攀冰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夏、冬季的一种运动和乐趣,如果在基本登山装备的基础上加上一根绳子约一千元,就可以和三五同好达到自助运动的目的,以北京为例,目前商业性的这种活动收费不低于三百元,俱乐部性质的收费不低于二百元。如果自己约三五好友,只需负担路费和食宿,通常不超过一百(以前我曾带人玩两天最后平均只有六十元),这样即使每周末都出去也不至于感到经费很紧张,如果说节约的话这笔钱投在前期也不为过。有了装备还会促使自己去使用它,对于熟悉和掌握相关技术更是大有益处。<br />这里我对自助旅行和自助登山作了比较,同样商业旅行团和商业登山也是可作类似的比较的(首先是价格上),凡商业活动组织者都要对其质量和安全有相应的承诺,而参加者乐得逍遥,所以它和纯自助的方式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一些人乐于参加旅行团或商业登山队的原因,何况如果是登山还能向教练学到很多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初段的爱好者还是有必要的。以今年国家队组织的慕士塔格商业队为例,教练和后勤人员与队员的比例是一比一,还正在考虑队员突发高山病的下撤问题,而自助登山的危险就大了许多,去年王超突发高山病,队友欧阳一人是无法救他下撤的,幸好得到国际友队的帮助,而这种侥幸在商业队中是要以充分的准备来取代的,从费用上看这次活动确实比我们九九年的活动要高出几倍,但从组织的严密性方面区别也是很大的。还有一个自愿和选择的问题,参加商业队的人多数是出于安全、学习和少操心方面考虑的,而我们当时很多事只能靠自己来做。<br />九七年我为了参加武地大的希夏邦马登山队,准备了全套的装备,当时根本没有商业队一说,我是因为我的教练朱发荣老师的关系得到许可(算编外队员),当时想的就是一个向高手们学习的好机会,但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没能去成,后来听去成了的另一编外队员老李谈山上的事,对于我只有后悔和强烈的想参加什么队伍进山,而当时民间就几乎没有登雪山的队伍,无论是不是商业队。而现在随着登山运动在国内的认知推广,各种形式的登山队伍多了起来,可供参与和选择的登山队也多了起来,但这还是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任何队伍和个人都希望找到具有相当经验和实力的成员和队伍,如果做不到而你又想登雪山,那你只有去找商业队,因为他们的义务就是带新手入门。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登山爱好者技术经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你被接受或选择的范围就要大的多,而先期打基础也是必要的。
发表于 2006-6-22 02:35 4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2.2        感受登山者的世界-埃德蒙.希拉里采访实录(转贴)   </span> <br /><br />时间 2002/01/15 10:41 <br /><br />  1.人们认识你是因为你是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那么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 <br /><br />  这些年,我的生活正慢慢地在发生变化,但我仍旧保持着儿时的兴趣。我已经从一个有许多梦想,读许多探险故事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参与到登山中,变成一个职业登山家,去喜马拉雅登山,去南极探险和各种探险活动。当我老了以后,我更多地参与到组织,筹集资金和领导探险活动中。 我对喜马拉雅的居住民很有兴趣。我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学校,医院等。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我也更多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所以我现在主动要兴趣在于人和环境问题。 <br /><br />  2.让我们回到你年青时代,谈谈你年青时的梦想好吗? <br /><br />  我的梦想都是与探险,冒险活动有关的。我不是很孤单,但我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我习惯于走在漫长的乡间道路上。我热爱徒步运动。当我独自走在乡村周围的公路上,我会梦想未来。我的心绪会四处飞扬。我梦想自己是拿着剑击退敌人的勇士,并且捕获了少女的芳心,做了许多英雄行动。这些当然只是纯粹存在于我的梦想中。我习惯于长时间地走路,我的思绪会沉浸在各种英雄的成就中。 我从不真正地感到这些事会发生。我想我只是偶然会去实践体验这种感受,但我宁可去享受这种梦想的过程。同时,我非常喜欢读书,在我最初读的书中,相当一啊分是关于探险活动的。The worlard of Mars或者Georgette Heger和其他浪漫的冒险故事。 当我读高中时,我住在城外,但我每天要花2个小时去城内的学校,所以每天我要花四个小时在路上。我习惯于每天从图书馆借本书,在路上读,这个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维持了许多年。许多书的内容有冒险成份,所以我猜当我梦想做这些事情时,这些书刺激了我。那时我不曾真的去做什么,只是读着书梦想未来而已。 <br /><br />  3.你是何时开始从梦想冒险活动转 变成去真正地实践? <br /><br />  当我真的开始做时,那时我16岁。正在读高中,我要去参加250里外的学校party,那里有许多火山山脉。那是隆冬季节,那里都下着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因为我产不能在Auckland 开party,所以连续十天。我攀登在这些山中。这是最棒的经历。我想这是我,对山,对雪,对冰狂热的开始。事实上,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冒险。我知道自己能做到,能享受它带来的欢乐。所以它伴随了我一生。 <br /><br />  4.谁鼓励过你?你有老师或家属鼓励你继续冒险活动? <br /><br />  确切地说,没有。我有许多朋友,他们也热心于攀爬山峰,但当我长大我发现自己比他们更精力充沛,更强壮。我很快成了当地最棒的攀登者。我仍未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是我喜欢户外运动。喜欢让自己,旅行在乡村,进行长时间的艰苦跋涉。我非常喜欢! <br /><br />  5.在你生命的那一刻,你想过长大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br /><br />  我没有想过。我只是感到随着自己的成长,我的生活也在成长变化。我不像有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执著地努力工作。我所知道的只是我想参与到探险活动动中,我没有特别的设想,但我想做些激动人心,刺激的探险活动。 <br /><br />  6.那时,你有什么偶像吗? <br /><br />  当然有,有一个英雄的典范对我有非常深的影响,他就是南极探先驱,Shackleton 。我崇拜他因为他是个坚强的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者,无论他在多艰难的环境下,他总是能激励他的伙伴们,领导他的团队安全地离开那些恶劣的环境。所以Shackleton 是我所崇拜偶像。 当后来我自己去了南极探险,我感到我有点像Shackleton 。 <br /><br />  7.哪些方面呢? <br /><br />  他是个能随时做决定并会很快根据实际改变决定的人。有许多成功的探险者,他们会选择方案,然后完全按计划有系统地行事,这不是Shackleton 和我的作风。主要的目标确定后,会有许多因素影响你要达到目标。所以如果谁突然冒出个好主意,我会完全接受。 许多领导探险活动的人,如果有人出了个好点子,他们会拒绝接受,因为他们感到这会影响行程,但我会接受,只要真的是好主意。 当环境情况发生变化后,我会完全改变方案,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我崇拜Shackleton ,因为他是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br /><br />  8.你父母对你探险的强烈欲望怎么看? <br /><br />  我想他们并不十分注意。他们知道我喜欢徒步,但我确定他们不了解我的梦想,我所做的。 他们知道我喜欢读书,所以他们认为这件事不错,但他们不知道我在读哪方面的书。我不读莎士比亚的书,虽然在学校我会。 <br /><br />  9.你觉得自己跟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觉得自己特别有天赋,特别聪明? <br /><br />  不,我不比其孩子聪明,实际上,当我第一次上高中时,我相当孤单。在那里我没有许多朋友。我比其他人年龄都小,因为读小学时,做老师的母亲辅导我,使我成了Tuakan小学的天才,在Tuakan小学,我跳了几级,所以当我进入中学时只有11岁,而一般学生是13岁。 我是个很一般的学生,成绩不太槽也不太好。但这足够了。 <br /><br />  10.让我们来谈谈动机。 <br /><br />  很明显,我相信动机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体力很重要,技术也很重要,钱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重要。但基本的动机,渴望成功,希望挑战极限是最重要的因素。 <br /><br />  11.让我们讨论,当你没有得到鼓励,你是如何保持你的动力? <br /><br />  我总感到将眼光放远,竖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要定得高,即便失败也如此,一旦你成功了,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br /><br />  12.你说自己是个谦虚的人,是吗? <br /><br />  是的,我想自己没有运动员的体魄,当然我还是很壮。我希望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去做许多事。一旦我开始,我不会轻易放弃。 <br /><br />  13. 怎么看待失败?你是如何处理的? <br /><br />  听起来有些自大,但我不记得在我做的重要事情中有失败的。有时候,在你尝试做某些事的过程中,目标是会发生变化的。你会决定做比最初开始做的更重要的事。在总体上,我能使我主要的目标实现。 <br /><br />  14.什么人或什么经历巩固了你将探险做为职业,而不仅是爱好的想法? <br /><br />  说实话,我只将探险视为爱好。我想它总能便人振作精神。如果你将探险视为商业活动或工作,它就会变得像其他商业活动一样乏味。但是探险改变了我的生活,不仅是我正在做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这样。我总是视自己为一个完全的业余爱好者。正因为如此,我想每一次探险都会带来新的经历和极大的乐趣。 <br /><br />  我非常喜欢享受探险的乐趣。许多次,我非常害怕死亡,但,恐惧也是刺激的一个因素。当你害怕时,血脉贲胀,如果你的坚强无法战胜恐惧,它就不是个有利的因素,但如果它是一个刺激性的因素,我想你能发挥出你极限能量。你会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有相当能力的人。 <br /><br />  15.你常提到“恐惧”和“普通”,你说普普通通也能成功。恐惧也会刺激目标的实现。你能具体谈谈吗? <br /><br />  许多方面,我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我知道自己害怕许多事,但我知道,谦虚会使你成功。 比如,当你做计划时,会仔细地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是非常有用的。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你会考虑你所能做的事,你所能做的决定,你所能做的命令,来克服战胜困难。在我的探险过程中,许多人在学术上比我聪明,在技术上,比我完美。所以如果你想领导一次探险活动,你必须保持领先于他们。每天晚上睡觉时,在床上你要考虑明天可能发生的事,仔细考虑每个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解决方法。在第二天,当真的发生了,你就是出主意解决问题的一个。许多聪明的人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思考上。他们能很快冒出主意,有些是很好的,但象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如果事先计划周全,你就也能给出很好的意见。 <br /><br />  16.当你登上山峰,知道自己的目标实现时,你想些什么?什么涌入你的脑海? <br /><br />  我的脑海中充满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珠峰上,我们用氧气,我不停地心算,检查氧气瓶的压力。我必须转换压力为停留在瓶中的氧气公升数。然后计算出我们剩下的时间。我们要处理雪崩,裂口等可能碰到的问题,同时,经常跃入我脑海的是氧气的用法和我们必须到那里并下山所需的时间。 <br /><br />  17.所以,这需要极大的集中注意力。这不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是自动的。 <br /><br />  是的,需要极大的注意力。在那些日子,我了解了许多现代登山家和他们优良的机械装备,完美的技术,能使登山比我们那时更简单方便。 因为有坚定的动机,你能使自己比你想象的走得更远,只要你坚持,总能到达顶峰。 <br /><br />  18.在恐惧和兴奋之间有平衡点吗? <br /><br />  不。有一种宁静,从容的满足感,和一点点惊喜。那么多的探险家试图登顶而没有成功,而现在丹增和我就站在世界的顶峰。这看上去真的是非凡的成绩,因为我们到达了前人未曾到达过的地方。当我下山时,心里仍是激动兴奋。尽管还有那么多下山的危险等待着我们。 <br /><br /><br /><br /><br />1.我们有过这样浪漫的想法,当你到达顶峰后, 是有一种荣誉自豪的征服感,然而在你脑海中更实际的是“嗨,我们得想办法回去了。” <br /><br />  在阿尔卑斯地区或其他较低的山脉,当我登顶后,真的非常激动,有成就感。在珠峰,因为缺乏氧气,行动都非常困难。我自然没有想要用翻腾跳跃来庆祝胜利的想法。我只是很高兴终到了那里,感觉对于成功登顶很满足。 <br /><br />  2. 你是如何向那些不懂登山运动或不理解冒险感受的人述说你的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 <br /><br />  我想我会试图找出能使他们激动的事。不管你在哪个领域:教育,科学或商业,总有许多事需要你去克服,迎接各种挑战。如果你能战胜这些挑战,你就会得到满足感。一个商人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感受和一个人登顶山峰的感受是一致的。你能克服困难。你会害怕死亡,但当你战胜挑战后,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br /><br />  我想危险是普通存在于登山,航海等诸如此类的事中,这里有巨大挑战。毫无疑问,你做任何事都会存在错误,问题。但只要你坚持。等到你成功的那天,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br /><br />  3. 是什么让你叫喜欢走在边缘? <br /><br />  我确实不知道。 <br /><br />  当我年少的时候,我读相关的书,做着梦......当我有要会去实现的时候,我很容易地抓住了机会.而且和亲密的朋友组成的团队一起,我想是非常值得的. <br /><br />  没有比坐在一群同僚中间,谈论你的经历更有意思的事了.可能有些自夸炫耀,但分享你的恐惧,危险,成功的经历真是非常有趣。 <br /><br />  4. 技术、计划、领导能力,运气的地例是怎样?哪个重要些? <br /><br />  这些你都需要。你需要完善的计划,成熟的技术,不可否认你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人们常说你是靠运气成功的,我想可能90%的所谓运气是自创的。你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是做适当的事。如果你想登顶,必须选择合适的一天。如果气候没观测好,没人能登顶。但我相信有一点点运气总是好事。 <br /><br />  5.你喜欢建设性的意见? <br /><br />  是的,太多建设性的意见曾经帮助过我的计划。我不喜欢争论,但建设性的意见更是有用的,我可以同意或拒绝。我喜欢安静,理性地讨论问题,这比激烈的争吵强。我不想卷入争吵中。 <br /><br />  6.你觉得现在登山员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br /><br />  登山员的态度已被迫发生变化。许多著名的山峰已被征服,顶峰已被踏遍。南极也已被征服。海洋深处有人类的足迹。所有伟大的事已被完成。 所以真正伟大探险家toda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探险,面对挑战。 他会通过不同的路线来攀登山峰。他会正面攀登,这更陡峭,更危险。 他带着各种仪器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使登山更有意义。这是我们40年前不可能实现的。今天,你要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线,达到目标。许多现代探险家背负各类设备,面对比我们那时更多的挑战。现在更多的其他领域的人为了科学的目标去探险,他们去南极,登雪山是为了采集数据,了解这些地区的过去,预测未来。 <br /><br />  7.哪些重要的品格,是你觉得面对成功比较重要的? <br /><br />  当我选择一支队伍时,第一件事是看他们是否能坚持不懈,能有坚定的目标,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他们在小事上表现出这些优点,那么在大事上他们也能同样有出色表现。 <br /><br />  我相信幽默是很好的品质。如果在你的队伍中,有人相当有能力并很幽默,那对整个团队而言则是积极的因素,他们是团队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br /><br />  我记得许多次我们受困于大雪,雪崩,风暴; 不能向前,不能向后,只能留在帐蓬里。这时回忆过去的岁月,大笑古代的笑话。你会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无论灾难是否来临,你都会感到泰然自若。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让你大笑的人在探险队伍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br /><br />  8.你如何在你的个人生活和探险生涯中取得平衡,有没有为探险而放弃什么? <br /><br />  在我生命前33年,在我登顶珠峰前,我是一个忧郁,不安于现状的人。我没有很大社交圈,但我有极大兴趣在探险活动中。某种程度上,我是孤独的。但我结婚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br /><br />  我发现将家庭融入探险活动中是可能的,这主要归功于我的妻子。我妻子长期忍受着痛苦。她了解我要做的事,当我做的时候她感到高兴,而她必须单独照顾孩子。她是伟大的,所以使我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当我在家时,我们享受幸福轻松快乐的家庭生活。 <br /><br />  1953-1975年对我对我而言是有非凡意义的。我成功进行了许多探险活动,我参与了对喜玛拉雅居住民的援助项目,我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全家一起进行户外运动,露营,溜冰,爬山。这是非常幸福的一段时光。1975年灾难来临了,我的妻子和我最年幼的女儿坠落在尼泊尔山脉中,他们乘坐的飞机坠毁了,他们罹难了。这对我是重大打击,因为她们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人,却死于一次飞机突降。 <br /><br />  这使我花了许多年才走出悲痛的阴影。我发现忘记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过去我们一起做的事,为山区人民建学校,医院等他们需要的东西。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它能让你忘记一切。”在最初的2年,我不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悲伤慢慢减谈,生活变得轻松了。 <br /><br />  9.让我们回到你的年青时代,你是否因为孤单而不快乐? <br /><br />  我感到不安于现状,这是不开心的根本原因,但这却激励我参与到鼓舞斗志的活动中。我的十几岁时确实是不开心的,我相信十几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糟的时间。看我自己和我的孩子们。 <br /><br />  这是个重要的时期,但如此多的十几岁的青少年是如此无常,可怜,痛苦的。有些人一生中非常喜欢自己的那段的时期。但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会躲避。 <br /><br />  10. 有个感到孤单的年青人问题:“我如何克服这些?”佻有什么意见能帮助他们? <br /><br />  我想朋友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年长的朋友。如果你是一项探险或其他运动的初学者,你可能不想和年长者一起活动,只想做你想做的,和年青人在一起。但我忠告年青的朋友,从头开始模索是愚蠢的。年长者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他们也都是很友好的。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想探险的年青人是很有用的。吸收这些,然后按你自己的方式做事,至少你的起点是站在几代人的基础上。我想这是值得年青人去做的。 <br /><br />  经常,一个不太开心,脾气无常的年轻人,能和年长的人结交为朋友,并从中学到许多。我知道许多年青人并没意识到这点,但我会多劝告他们。在我20岁的时候,我从年长者身上学到许多,而不是从年青人身上。 <br /><br />  11.你认为自己的热情是来自何初?母亲?老师? <br /><br />  坦白讲,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外祖母是爱尔兰人,她是一个高贵的妇人。她活到96岁,在她90岁时,她仍旧充满活力,对生活热情无比。我想自己受到了她的这种精神影响。 <br /><br />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这事有如此活力。我知道,这不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他们喜欢电影,海滩或其他。而我不喜欢这些,却只对户外登山有兴趣。 <br /><br />  12.你读过许多书,哪些书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br /><br />  H.Rider Haggard写过许多浪漫的探险故事,如《所罗门的宝藏》。Georgette Heyer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在他的书中有中世纪的武士,绅士,贵妇。后来我对传记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那些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我读了许多探险家的书,如Shipton,Smythe和南极探险先驱。 <br /><br />  《世界上最糟的旅行》讲的是斯科特穿越南极一个叫Windless Blight的地方的旅行,那里气候寒冷,雪很深。他们要在寒冬的夜晚穿越Cape Crozier。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当我后来自己踏上南极,我们想经历他的旅行,却失败了。 <br /><br />  13.对于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br /><br />  我不是那种相信,只要有可能,每个美国人都能成为美国总统的人。我只知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成为美国总统。但是,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可以为了你的目标一直去努力。 <br /><br />  14.你认为新世纪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br /><br />  我想我们的挑战不再仅仅是体力上的。而是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和睦相处。人们要贡献出他们的思想,意见和钱,为了创造一个诚实,秩序井井有条的社会。 <br /><br />  15.你经常自省吗? <br /><br />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叫自省。只是,我经常会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希望找到能解除决人类痛苦的方法。但有些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每件事都能变得简单,那生活会远离烦恼。 <br /><br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我曾工作过的喜玛拉雅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和环境保护上。我想让人们更关心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在未来,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清洁,更有序,更友好。 <br /><br />  16.我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但有时年轻人会因为感到和其他人有相似而烦恼。你觉得应该怎样鼓励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br /><br />  唯一的方法是告诉他们生命只有一次。这在藏传佛教中有提及。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对每个宗教都有兴趣。在藏传佛教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相信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他们不会强迫你接受他们的宗教。这是接近于哲学境界的。我们应该通过选择自己的路来克服自身种种的困难。 <br /><br />  有些人碰到一些困难时,祈祷上帝帮助他们脱离苦海,我认为这是没有用的。我不会依赖外来的力量解决问题。只有靠自己才能真的解决所遇到的麻烦。 <br /><br />  这种想法可能有些自大,但我觉得到最后,只有靠自己来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br /><br />  17.在你的传记中,你提到你希望在空间探险中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人去多留空间,这是什么意思? <br /><br />  我们空间站的英雄都是非常有能力,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但我认为他们没有被鼓励应该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们能很好地完成日常工作,能使用高精尖的设备。但是这些只是在技术方面。我想有许多人,没有很高的技术,但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能做临时准备。许多优秀的商人,没有高学历,却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引导事业走向成功。<br />
发表于 2006-6-22 03:24 5 只看该作者
晕,这不是楚楚发的云飞整理的&lt;登峰文集&gt;吗?<br /><br /><br />好好学习吧~&#33;
发表于 2006-6-22 09:13 6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下
发表于 2006-6-22 20:41 7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丑石+2006年6月21号 , 04:30 PM--><div class='quotetop'>QUOTE(丑石 @ 2006年6月21号 , 04:30 PM)</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晕,这不是楚楚发的云飞整理的&lt;登峰文集&gt;吗?<br />好好学习吧~&#33;<br />[right][snapback]390228[/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br /><br />原来如此,偶会好好学习的.呵呵&#33;看一点传一点.哈哈....<br /><br />
发表于 2006-6-22 20:47 8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2.3        登山的启示</span><br />主讲人:曾曙生 <br />时间:2000年10月26日7:30 周四 <br />地点:贵州大厦三层多功能厅 <br />(注:由于是录音整理稿,部分内容不确,请谅解) <br /><br />    大家好,和这么多有共同理想与爱好的年轻朋友在一起,感觉就是不同。我多年以来都非常的愿意和年轻人进行交流。今天就“心中有数才出发”以个人身份和大家对话。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出发的问题,将我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教训讲述给大家。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到讲座现场的朋友那些人已经有了雪山的经验。好,非常好,看来大家从五千米达七千米的山峰都有人过了。我非常高兴的看到这一现象。我国的登山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过去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登山运动也是计划性的登山。那个时候,是大家都被各行业征调去,主要是有产业工人,学生和解放军。为了完成一项国家大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登山,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现在不同了,大家都是自愿去登山,自愿去挑战自然,超越极限,这种小团队的新型理念的登山也是我多年的梦想,我终于看到了中国登山运动发展到了今天的状况。喜欢登山,愿意去登山和要我去登山,调动我去登山完全是两种精神状态。热爱山,热爱大自然,创造一切条件进到山里去体验生命,体验攀登的乐趣,超越生命的极限,这与计划经济中的登山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感谢山美天地、GORE公司、风雨雪等单位为我,也为大家提供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坐在后排的几位家住通县的几位朋友,不辞辛劳赶到此地听一次户外运动知识的讲座,那么我尽量的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给大家一些实在的、有意义的东西。 <br /><br />如何才做到心中有数才出发? <br /><br />    第一必须了解攀登对象,对山峰情况,个性以及与别的山峰不同的特点,都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山峰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地形图、交通示意图、周边居民情况,要尽可 <br />能多的研究。了解山区不同的风光、气候、含氧量。了解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不同,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高山缺氧的问题。了解高山缺氧到底是怎么回事。大体上有一个标准是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平原的1/2,7000米以上含氧量是平原的1/3,到了8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的1/4。大体上是这样一个台阶的划分。一般人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为什么我国的登山队、田径队、足球队每年都进行所谓的高原训练,就是希望能在含氧量低的地区训练,到含氧量高的比赛场地中将能量释放出来。我国昆明海埂,青海西宁都有这种训练基地。常理上分析,最危险的地方是6000米,通过了6000米的关口,在8000米以下的高山适应应该没有问题。 <br />    另一个问题是高空风,高空风来临时,往往引起冻伤、滑坠的可能。遇到有云的天气的时候,容易引起暴风雨。暴风雪来临的时候,一般都伴随有严寒、低温。雷电加上高空风。缺氧、冰雪壁、裂缝、泥石流、冰雪崩、山间急流,上述都是攀登山峰时,遇到的共同的特点,除了这些共性之外,还必须分析攀登对象的个性,了解到那些山间危险是很可能发生的,就要“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计划,五月份玉珠峰山难,抛出了其他的因素,暴风雪是造成了致命的危害。具体分析山峰的个性,哪些危险是经常发生的,哪些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山的特点准备装备,食品、制定严格的计划。最不容易忘记的事情是在出发前极容易忘记,一定要搞清单。身体训练,组织队伍,这大体上算做是心中有数。但计划随着情况的变化要修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惊惶失措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至于应变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逐渐积累高山经验的过程。 <br /><br />下面我主要谈一些我的经验总结和教训,也是过去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br /><br />    经验之一: 越是觉得忘不了的东西越容易忘记,一定要将需要的物资列出清单,一一准备。大到帐篷,小到火柴,都要精心细致的安排。 <br />    经验之二: 选择宿营地一定要躲避山间危险。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特别是大本营,有水源,但不能太靠近河边。晚上山洪暴发,半夜时分水位最高,会将帐篷冲走,营地要远离滚石,泥石流,雪崩可能发生的地方,远离山间危险。一位认识的日本女孩就在1988年尼泊尔登山时,大本营遭遇雪崩,不幸遇难,同时也有一位日本的尼泊尔专家,也同时遇难。1991年的梅里雪山,雪崩了30万吨,将营地全部掩盖,所有人遇难。 <br />    经验之三: 登山路线的选择,能在山脊走就不要走山谷线。尽量避免山谷长时间行军。山谷中一般明、暗裂缝从生,冰川有多厚,裂缝可能就有多深。冰雪崩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br />    而在山脊行军,则可躲避冰雪崩和裂缝。但同时又容易引起滑坠,我曾经滑坠过,自我保护住了,别人也滑坠过,也保护住了。这属于技术操作的问题,1996年当时在珠穆朗玛7400米的地方。有一个高个队员,滑坠,我和其余队员竭力保护,终于制动。说明结组行军,能够有效防止滑坠,使用得当,是挽救生命的好办法。 <br />    经验之四: 早出发,早宿营,早赶到目的地休息,当然这与山峰的特点有关。一般山区上午风较小,气温低,冰雪冰结结实,行军稳而快速。1988年,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三方运动员连续三次行军,都没有通过著名的大风口。主要原因是因为日本队员严格按照时间作息,起床太晚,下午的时候,这一段路暴风雪很频繁。后来中方队员接到命令,先出发,中午12点前通过了大风口,日本队员见势跟了过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样都是财富,有一年清华队员在云蒙山,出发太晚,造成迷路。因此我们要尽量早行军,早宿营。 <br />    经验之五: 坏天气留在山下,好天气用在山上,登6000米以上的山峰,任何的预报都不是很准确,小气候不可能完全预测,只是一个大体的状况供参考。老登山的作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如何判断好天气,就是要相信天气好坏交替。从前我们将天气分等级,一等天气是七级风以下,能见度较好。二等天气是八级风左右,这样的天气,不要滞留在低山营地,可利用,可行军的天气不要错过,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不要期望于绝对的好天气,好天气留在高山行军和突顶。稍微遇到坏天气的时候,就停止攀登,一般都会耗到弹尽粮绝,被迫下撤。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br />    经验之六: 反对、杜绝个人行动。我国历来反对个人登山,尤其是登高海拔的山。京郊的低山,因为森林茂密,个人行动也易导致迷路。在雪山上,个人行动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感有时候能将人逼疯。李致新,1988年登珠峰,从7800-8300米运输,风雪来临,能见度变低。风雪镜结冰,一门心思居然忘了敲掉雪镜上的冰渣。一个人在风雪中,孤独行军了10多个小时,因为报话机、电波还能够联系,终于忍过了孤独,1966年,400多人在珠峰训练,一个队员从7800下辙,回到7400米的过渡营地时,发现自己的后面的结组绳被解开,回来后发现后面的队员不见了,后来返回找,发现他躲在一个石头后,怕连累别人,将自己至于孤独的境地,信心和意志几乎丧失,坐下来就不想起来了。 <br />    经验之七: 以动防冻。我的手指在1960年仅5分钟冰伤,因此常活动,尤其是鞋子,上山至少带5-3双袜子,换下湿的,保证干燥的脚,不断地抓动以防冻伤。 <br />    经验之八: 一旦迷路,如果有条件,应该就地宿营,不要盲目抢时间,四处奔走,如果拼命寻找,有可能体力衰竭,冻伤甚至一些严重的事故发生。有一位日本朋友高健和成,曾攀登珠峰、乔戈里、在日本的2000米山上,迷路连续5天没有走出来。大家都以为他遇难,但后来因为他在大雪中挖了雪洞,逃过大难,天气好了走来出。但两天后在同一座山上滑坠而亡。1993年,我国中方一名教练从珠峰6500米下辙途中,严重冻伤。因此一旦迷路或是遇到暴风雪,不要盲目,不要急躁,努力寻找脱险的办法。 <br />    经验之九: 个人、集体装备,要试用,尤其是新鞋,试的合脚才行。 有许多老队员都信任自己的老装备也是这个原因。装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登山的成功与否。 <br />    经验之十:紧急食品,紧急水,万不得已不动用。一个成熟的队员一定要在回营地后还留着一口水和丁点的食品,国外很多的登山检验都严格要求队员返回营地时留有饮用水。这也是检验一个登山者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给自己留后路是登山的基本要求。 <br />    经验之十一: 盲目自信,是登山者大忌。山间危险是登山的天敌,而登山者自身的天敌就是盲目自信,1961年登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在河上架了绳桥,被洪水冲毁,我和教练去检查,因为盲目自信,骄傲自满,差点命丧于此山间急流,受到队里长达一个星期的批评。强调安全。科学登山,克服盲目自信。 <br />    经验之十二: 相信同伴,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能量,团队精神要好,尤其是队伍的指挥。 <br />    经验之十三:进时想着后退,上升时注意考虑下降。攀登队长尤其要考虑路线的安全。登山最怕回来时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80年代有朋友黄漂,未想好回来的路,结果遇难。 <br />    经验之十四: 记录攀登过程,总结登山经验,登顶有如登临天堂,但攀登过程无疑是下了一次地狱。登山日记留下来,对天气情况,路线难度,周边环境都要记录。有记录也是一个成熟的登山者的标志。 <br />    经验之十五: 坚持就是胜利,信心就是成功,大山小山都一样,没有毅力,香山也上不去,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一个月登一次富士山,“不畏山间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的无限风光。 <br /><br />    山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有些危险是不可能心中完全有数,人对山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像珠峰考察,前后四十多年了,也没有完全了解。仅珠峰我去过十几次,每一次都有新的认识。 <br /><br />    最后希望大家都将能登上自己的顶峰。 <br /><br />现场交流: <br /><br />问:营地选择问题 <br />答:避风、避开山间危险。 <br /><br />问:雪崩的时候怎么办。 <br />答:尽量避免,真正发生雪崩,跑也跑不掉。1984年,我遇到湿雪崩,推起的气浪较小,我们第一个结组被埋,后来被队友挖出来。在雪中,有窒息感觉,心脏跳动快,垂死挣扎,什么都没想。 <br /><br />问:肺活量与高山反应有无关系。 <br />答:没有大关系。 <br /><br />问:训练量的问题。 <br />答:根据攀登对象不同,进行不同的训练。现在中国民航总医院有一种低压舱训练,是一种单一的缺氧训练,朋友们可以试试。 <br /><br />问:晚上行军可以吗? <br />答:能见度较差,电池有限且低温,天气状况稳定的同时,还要考虑队员身体状况,和客观允许的情况。 <br /><br />问:具体怎样选择营地? <br />答:看山洪流过的最高痕迹,营地应高于此痕迹。避开山间危险的通道。 <br /><br />问:裂缝的危险大吗? <br />答:很大,最惨的是卡在冰缝里,不上不下,活活死去。登了山,胸怀变化,培养出来的毅力对生活,对工作都有用,山不在高,攀登都是有收获的。 <br /><br />问:怎样防雷电? <br />答:抛开身上所有金属。 <br /><br />问:您经历了无数次险情,每次危险来临的时候,有无先兆? <br />答:坦率讲没有,但应该清楚哪里是有可能发生危险的。 <br /><br />问:方向感的训练。 <br />答:地形图,罗盘,但基本问题是识图,到一个位置上时,要找到自己的处所点,用地图和罗盘结合定位。<br /><br />
发表于 2006-6-22 20:47 9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2.4        也许,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span>  <br />作者 open5 <br />时间 2002/01/16 03:28 <br /><br /><br /><br />今天看了有关两篇团队中队员水平和登山精神的讨论帖子,或许它们都是有价值的话题,仅仅谈谈个人的感受。 <br />其中之一是小五台中人员体力或装备出现了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职业登山队或是组织紧密的团队中,一般来说队员承担的责任很少,但是对于绿野这样的一个松散组织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有多种形式的团队组合,甚至在一个团队中也同时存在组织紧密的群体和相对松散的群体。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出现在彼此责任的认识上没有明确,可能将是“绿野”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类似团体继续发展的障碍。这会引申出一个讨论,向导、领队、登山者他们分别的技术、责任、义务和拥有的观念应该是什么? <br />一个组织者在对登山整个过程中的控制程度和控制力度没有明确得到授权或是约定,即使要求了,也未必贯彻到底。对于无经济利益驱动的活动,组织者是奉献的精神和活动进行的倡导者,是值得赞赏的人群。但是,如果将更高的权利赋予水平较低的组织者,明显也是一种错误,危机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了。或许一个组织者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自然也很难有效的进行组织。组织者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将路线、人员、装备等各项工作细分,会有利于活动的组织。 <br />对于团队整体来说,弱势个体是一定存在的,这样的个体包括技术、经验和行为观念等方面,有时也仅仅是相对的。评判这样的个体也受环境和主观认识影响,如何对待这样的弱势个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整体风格。团队的风格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很有可能是领导者或领导群协调形成的,这就和组织者个人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究竟有没有能力把握整个团队,还是从开始就没有希望这样做呢?或许,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探索频道有一个澳洲挑战赛的节目,日本东风队一名女性队员扭伤了脚,队员竟然轮流背负。当时看了毛片,有更多片段反映这个队,令人感慨呀。虽然当时的队长死于一次训练,但是风格却继承了下去。在2001年的纽西兰挑战赛东风队是第11名。即使我不喜欢日本人,可是他们的团队意志的确可怕。在有些登山活动中接触过日本的队组,总的感觉就是后背发凉和阵阵的心酸。 <br />当我们开始涉及户外运动时,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精彩、更精彩,还谈不到“理想”的。随着不断的深入,常常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登山,要参与这样艰苦的活动呢?也希望从一些名家的传记中获得答案,或许还会有自己的偶像。也许我们太习惯偶像崇拜了,以至于必须要有一个偶像来引导自己的思想,从而得到一种答案。山就是一座山,但是登山后每个人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认识也不局限于对山的认识,更多的是反映到对社会态度和对自己生活的认识。有的人回来学到了协助,就象帮助别人选购装备,更好的入门;有人学会了指责。 <br />把一群人放到这样一个单纯的环境中,精良或蹩脚的装备、魁梧或瘦弱身躯包裹下的勇敢、团结、信心、宽容、恐惧、自私、狭隘,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展现出来了,所有不同的答案都在每个人心中,只不过说出来不是那么经典罢了。 <br />也许,没有比人更高的山。<br />
发表于 2006-6-22 20:56 10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color:red'>2.5        八千米是否遥远</span>----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的一点感想 <br /><br />作者/图片: 本营 <br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br />看上去我实在不象一个登山者。工作与登山距离甚远,以前的生涯很长时间用在读书上了,尽管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并从未间断体育锻炼,但仍然是一副文弱书生般病兮兮的样子。在第一次登雪山时,女队友们称呼我书生,次落老弟也称呼我为秀才。 <br />然而我志在高山。在差九天满两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接触雪山到登顶八千米级山峰的跨越。 <br />一<br />成功需要机运,但仅仅需要机运吗?为什么许多人同样面临机运而没有抓住?&quot;机运偏爱有准备的头脑。&quot;你的成功是大山赐予的,但大山只会把成功赐予那些精心准备的人。 <br />决定要去登山,是一个不理性的决定;但是一旦登山,你作出的所有决定都必须理性。在出发之前,我进行了周详的准备。 <br />一是调整自己,使自己进入一种状态。这实际上也是进行心理上的准备。两年来一直过着一种简单、单纯并略带偏执的生活。选择登山真的是很累人,也很折磨人,你必须为它投入很大的精力,让很多事情为它开道让路。否则,他会让你付出代价。登山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很大。工作是繁忙和严肃的,在工作之余进行登山和训练,还要努力克服一种登山占据你全部生活的倾向。其中辛苦,无人知晓。 <br />下了飞机,在去拉萨的路上,一位来自湖南的旅游者,听说我三次进藏,问我&quot;哲蚌寺怎么样?&quot; &quot;没有去过。&quot;&quot;罗布林卡怎么样?&quot;&quot;没有去过。&quot;&quot;布达拉宫怎么样?不会没有去过吧?&quot;我摇了摇头,&quot;没有去过。&quot;&quot;那你来西藏三回都干吗?&quot;&quot;登山。&quot; 三次来为的是三次登山,三次登山用的是三次假,献血假,国庆假,今年登卓奥友用的是探亲假。登山是很苦的,但是所作所为和与自己的目标感到一致性,就是一种幸福。 <br />二是自己的适应性不错。高山适应性取决于先天素质,但高山适应性是可以提高的。我在登玉珠峰时,反应是全队中比较重的一个,但此后适应性越来越好。上了高原,能明显感到自动加速呼吸,提高呼吸的频率。此后,从北京出发,经过了五天登顶了六千多米的启孜峰。去年在登宁金抗沙峰时,在7000米左右头有点晕。可能是心理作用,在5600米的C1时,夜里有几个小时没有睡着觉,其他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 <br />今年至少在7100米以下我是有信心的。此次登卓奥友,只在到达拉萨的第二天早晨头疼了两个小时,此后再没有什么不适。我在短暂全程的最后四天,从5650的ABC直接突击顶峰,几乎毫无高山反应,而在此之前,我并未进行过7000米以上的行军。 <br />三是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训练。根据登山的需要,这种训练是全方位的。 <br />体力上的训练。卓奥友峰海拔820l米,是世界第六高峰。路线漫长,海拔极高,没有非常强的体力根本不可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的训练,登山,长跑,长距离游泳,爬楼梯,长途骑车。登山的训练很枯燥,而作为极限运动的登山对身体的要求很高。克服惰性,克服好逸恶劳的天性,适当保持一种反自然天性的东西,对艰苦险阻发自内心的甘之如饴。成功是韧战的福音。必须锲而不舍。那些认为工作太忙无暇锻炼的观点只是借口,是爱的不够。古话说的好,&quot;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quot;(说学习没有时间的人,即使有时间也不会去学习。) <br />生活上的训练。为使自己适应艰苦的远行,习惯于在西藏登山时的艰苦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我也琢磨出一套土办法。自己做酥油茶,自制炒面,自己和在里头,做成&quot;糌粑&quot;;训练自己忍受异常生活的能力,熬夜登山,打破生活节律锻炼;进行耐寒训练,常年用凉水擦身,洗凉水澡;以前自己脾胃虚弱,喝不得凉水,为锻炼自己,每天早上喝凉水。以前自己吃不好就容易闹肚子,用手抓东西吃,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事后证明,这些土办法是有效果的,在山上,我很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对极冷极热的环境,没有的感冒和不适,也没有闹过一回肚子。 <br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登山和技术经验。几次登雪山,也学习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我有四次攀登雪山的经历。四次攀登还分别采用了四种组织形式,起步是跟随国家队登玉珠峰,并参加了国家登山队马哥组织的冰雪培训,起点较为正规。后来参加山友自由组队登雪宝顶,再后是作为学生队的技术指导登启孜峰,去年是发起组队以聘请教练的方式登宁金抗沙峰。 <br />五是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独自赴藏,以一种新的攀登方式挑战八千米谈何容易。长期的学习和管理实践使自己比较冷静慎重,我参与组织过全国性的活动,学习和参与过对几十万人的单位的管理,自己还是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经验的。山下与有关部门衔接,在山上与国际队的沟通,得到夏尔巴的帮助和拥护,鼓励教练,制订作战计划,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变更计划,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和容忍,都一再验证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br />六是今年在外地工作,有较长的探亲假,在时间上能支持一次登北坳或者卓奥友的行动。说到底,登山还必须&quot;有闲&quot;。不进行一次大的行动,实在可惜。 <br />有些事情干就干了,一拖,以后又有别的事情出现,也就做不成了。青春易逝,流年似水。我想在年轻时,拼搏一下。 <br />二<br />登顶卓奥友峰后,许多朋友感到八千米似乎并不那么遥远和神秘了,不少朋友都认为我的成功拉近与了普通人与八千米的距离。一方面我对很多人跃跃欲试尝试挑战自己的极限很高兴,另一方面我也隐隐担心甚至说害怕很多人对这座伟大而危险的山峰以及其他八千米级山峰的轻视。卓奥友与一般的山峰截然不同。任何对雪山的轻视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更何况这是一座八千米的雪山。 <br />正如很多朋友说的一样,我的登顶也许更进一步证明了普通人可以登顶8000米。但我必须如实地不厌其烦地指出登雪山特别是登8000米级山峰的危险性。 <br />登山要时时面对生死。生死常在一线之间。危险性是登山运动与其他常规运动区别之一。滑坠、雪崩、滚石、严寒、缺氧、高山病等,哪一项不让人望而生畏。我承认,在危险之中,惊心动魄的感觉能使我兴奋、引起由衷的愉悦和快感。但仅仅是这种愉悦和快感吸引人的吗?不,是对生活的热爱,渴望,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我的理解是,与其说登山是一种体力运动,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运动,可能比许多其他运动更多地思考人生,体会生命。 <br />无山不险。没有一次登山我没有耳闻目睹和亲身碰到波折的。登玉珠峰时,虽然基本上没有大的波折,但还是有两个小小的险情。一是一名队员在下撤时没有撤到营地,被迫露营。二是我所在的突击队下山时突遇暴风雪,险些迷路,找了一段时间才找到正确的下山路(风雪将近40分钟,尽管加强防护,但我右半边脸还是给打麻了,回家后还麻了一个星期)。登启孜峰时,见过有的队员一天吐很多次,直至吐的是黄水,但还是不听我的劝阻,坚持要上。登宁金抗沙峰时,沿着东脊路线突顶过程中,在跨越裂缝时,我的腿陷入裂缝,幸而当时身上挂着保护绳。 <br />登山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登山中忽略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登山是一个综合性的运动,涉及的方面很多。对体力、技能、设备、经验、心理素质、成熟程度都需要有较高的要求。不象许多单项运动那么要求相对单一,它对体力、技术和精神的要求一样严格。登顶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只有安全归来才是成功。 <br />下面谈谈此行的危险性。 <br />一是高山病。卓奥友峰是8201米的雪峰。航空生理学和高山医学研究证明,八千米是一切生命的禁区。一句话,八千米是人类生存的极限。登顶八千米也并不代表什么,攀登给了登山爱好者很大的空间来施展身手,释放容量。你可以徒步,穿越,攀岩,攀登低海拔雪山,攀登技术性山峰等等。我认为进行多段PITCH的TRAD、BIG WALL的挑战并不亚于登很高的山。而高山适应性,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体天生的差异。不是所有人能上八千米的。在登山界中,也有七千米运动员和八千米运动员的说法,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样说没有任何自吹自擂的意思。每个登山者都应量力而行,不要试图去比,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br />此次在卓奥友,我所看到的高山反应比比皆是。韩国队长死在5600米,H。G队队员倒在6350米C1的雪地上,已经无法走路了,幸亏被急救。国际队还有几个队员因高山反应严重被迫提前返回的。前年有个瑞典(或是瑞士,我没有听清)人,登顶后下撤到C2,结果在睡梦中死去。 <br />急性高山病表示了在当前高度下身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或说忍耐程度。任何上到高海拔的人,都有可能发生,不因年龄、性别、强弱、或是否有到高海拔地区的经验的人而产生不同。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平原的1/2,7000米以上含氧量是平原的1/3,到了8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的1/4。 7000米是人的生理极限。在这个地方,人体肺泡里氧分压和动脉氧分压基本上差不多,从理论上讲,氧气无法从肺泡里进入血液送给人体的组织。到7000米,能耐低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概在百分之四左右。这确实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r />我此行的问题是上升太急太快,登顶只用了四天。攀登过急过快,很容易导致高山病的发生。而一旦发生高山病,救援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八千米,救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是一个严酷的环境,也不能奢求在这里有什么存在于平原的道德标准。在八千米上,不要考虑什么别人必定会救援你,即使你的教练。(可以看看我的登山过程)。 <br />一句话,在八千米,危险之一就是突然发病,因为不太可能救援。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死。保持好的状态,量力而行,是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最大的负责。 <br />二是滑坠。滑坠这个词有点过于文言,说白了就是滚下山,摔下山。 <br />登顶后下撤,我体力下降的很厉害。罗赛尔等三个结组小队比我们先下山了。不到一个小时,小其米很快下了山。我在最后自己走。当时我的包里有一盘30米的结组绳,一个空氧气瓶,有一个灌满水的1。5升的不锈钢保温壶,还有8块高山食品,一些备用电池,两个快挂,连上接近六斤的包,总重大约20--25斤,对比前几天的沉重负重,已经很轻了。越走越沉。我感到迷迷糊糊而劳累,突出的感觉是特别困乏,特别想睡觉。在8100米那个硬雪壳或者说是粒雪冰地带,冰爪只能踩上白印。当时我有点糊涂,差点滑坠。我反复提醒自己,动作不能变形,一次动作的变形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默念&quot;翻身压镐翘腿&quot;的六字决,终于通过。 <br />现在想想,有些可怕。滑坠往往并不是由于地形多难,而是发生在体力耗尽和意识模糊时。前面已经说了,八千米救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效的救援,一个前提是你必须能走,能动,而滑坠受伤将会荡毁这个救援的基础。 <br />三是漫长的路程。很容易体力耗尽。许多队员体力不好,赶不到预定营地,只能设立过渡营地。C1以下是一个有40到50度的大陡坡,有的队在坡下设立过渡营地,叫C1点5。C1到C2要过冰壁,再走很长的一段路,许多外国队员走到冰壁上的平台就走不动了,夏尔巴为他们搭建临时营地,称C2点5。曾经登顶过我国新疆的慕士塔格峰的罗赛尔队的队员苏摩尔都已经到达突击营地了,结果在三天连续攀登已经没有体力了,最后没有参加突顶。 HIMALAYA GUIDE队的一名队员也没有参加突顶。在下山时,如此强壮的小其米虽然能先于我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下至C2,但也很疲惫,下山时吐了两次,说浑身发软。可见卓奥友所需要的体力。 <br />快速是安全的保障。7000米以下我的速度还可以。从4950米BC到5650米的ABC的路上,我将当天出发的三支队伍的牦牛和著名的美国&quot;疯狂山峰&quot;队的大部分队员远远的落在后面,我一直和该队的老板----漂亮的美国妇女克里斯丁娜和一个叫迈克的队员交替领先。从5650米的ABC到6350米的C1的第一次运输中,我在负重二十五斤以上的情况下,只用了三小时二十分钟,将看来个个健壮、阵容整齐的挪威队超了不少,又将一支美国队远远落下。夏尔巴纷纷向我树起了大拇指。我在6800米以下速度还可以,超过了不少外国队员。但是6800米冰壁以上,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大口喘气。很多外国队员超过了我。应该说,我在7,8000米时走的速度慢了下来,没有了在C1以下的生猛劲。登顶后下山时,体力有些透支,我非常的疲劳,差点滑坠,走的很慢。我当时非常的困倦,眼皮沉重,在很长的一段不太陡的距离我采用滑降。沿着上山踩出的脚印形成的小道,我一扭一扭地滑降。我清楚地知道滑降有多么大的危险性,但实际上不滑降也不行,当时腿很软,背上的背包越来越沉。我要留一点体力,通过大岩壁上的陡坡。挂上下降器,下了大岩壁,已经是跌跌撞撞了。当时如果赶上变天,很可能会下撤不到7150米的C2营地。 <br />必须承认,当时耐力可以,但速度不够快。雪山下午经常变天,山上的风雪非常可怕。速度不快,意味着在暴风雪来临之前不一定能赶回营地。〈〈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作者之所以活着,完全是因为他的速度快。而他的一些队友或死或残,速度慢是很大原因。我的分配体力的计划执行的也不很好。登山理想状态的体力分布是上山、下撤、备用三个三分之一,没有完全运用好。 <br />四是多变的气候。卓奥友峰地区的气候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每年l0月至第二年3月为风季,风速一般为50米/秒,气温常在-30℃--40℃。每年6--9月是雨季,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l0月这段日子里,是风季过渡到雨季的时节,或雨季交替到风季的间隙时期,有几次持续的好的天气周期。 <br />包括卓奥友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持续的好的天气周期长。去年在卓奥友的秋季,9月24日以后,就没有什么好天气了,一支队伍曾经创记录地在C3等了九天,还是暴风雪,只得下撤。波兰女登山家安娜曾登顶了六座八千米的山峰,去年,她在好天气里适应,适应好了下山,结果再没有遇到好天气,只能&quot;望顶兴叹&quot;。疯狂山峰队女老板克里斯丁娜,去年也赶上了坏天气。结果只能今年再来。 <br />今年一直到9月15,16日,卓奥友还是笼罩在一片云雾中。ABC经常有很大的风雪,山上的外国队员纷纷下撤。只是后来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天气周期,用了4天时间登顶。 <br />五是技术攀登能力。卓奥友峰有几个难点。比较突出的是6800米的冰壁,7700米左右的岩石带。需要攀冰,攀岩的技巧,最起码要熟练使用上升器技术来攀登。打着头灯在这么高的海拔穿着冰爪攀岩,也是必须的技术。当时挂在岩壁上,我只有一个想法,&quot;攀岩上不去,这山就别登了。&quot; <br />那个岩壁到底多难,我记不太清了。我和一名山友曾全副武装,穿着冰爪和高山靴,以先锋攀的形式,攀登了北京攀岩胜地----白河最左边的那条裂缝路线,难度公认大概是5。9左右。我觉得比卓奥友峰那个岩壁要难。但不好比,因为夜里看不见踩脚点。 <br />六是冻伤。9月21日凌晨突顶时,由于需要固定绳索,我们在大岩壁下等了一段将近40 分钟,就这么会功夫,我和小其米,罗布桑三人的脚都有点冻伤。直到两个月后,我和其米的脚还各有一块黑。 <br />高原上,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56度,而且高原地区,温差很大。夜里非常寒冷。温度和风也息息相关。通常所说的温度是不受风速的影响的计算出来的温度,风对温度影响极大,体感温度是实际温度、风力和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的皮肤迅速散热,表面的实际温度极剧下降。我见过在大风天下来的几个登山者脸和鼻子被吹得发黑。如何防冻真是个大问题。 <br />七是高空风。高空风来临时,往往引起冻伤、滑坠的可能。遇到有云的天气的时候,容易引起暴风雪。暴风雪来临的时候,一般都伴随有严寒、低温。卓奥友C1以上很多地方是裸露的山脊,风很大,即使是小风也很硬。大风能把帐篷吹走。大风使体力消耗很大,使登山时很累,站立不稳,容易发生危险。前两年卓奥友的大风曾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登顶过K2的夏尔巴一夜顶着帐篷。 <br />C3以上,高空风更是猛烈,特别是在顶峰的大坡下,风更是厉害。八千米接近平流层,平流层和我们人类生存的对流层不一样,那里总是刮着风,不舍昼夜。风速分为12个等级,29米/秒以上就是12级(风的分级一共只有12级)。而卓奥友年平均风速一般为50米/秒。在攀登季节,风也很大。 <br />山上是干风,雪山如同沙漠,非常的干燥,虽然你的周围都是雪。湿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越往上走越干燥。高山研究表明,到4000米,相当于海平面湿度的17%,到了6000米相当于海平面5%,到了8000米是1%,非常干燥,觉得很难受。几次登山,我落下干嗓子的毛病。嗓子老不舒服,不爽利,实际上是干的。 <br />八是在八千米太阳辐射非常强烈。由于空气稀,透明度高,对紫外线辐射阻挡小。此外由于日照时间长。在高山上,一见了雪,反光严重。(冰雪的反射率平均是70%,新降雪80%,亮冰90%以上)。我的鼻子晒伤严重。一个多月也没有完全恢复。主要是在8000米以上用完氧气、摘下面罩后晒伤的,也就是那么两三个小时。当时没有带鼻套,顾不上抹防晒霜。 <br />九是向导(或称教练)与你的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与危险无关,但也是产生危险的一个因素。一切都要靠自己。你不能太指望着向导。要学会鼓励教练,要用乐观和振作的情绪感染人。加措就时常说;&quot;和本营登山很痛快。&quot; 在现在的情况下,藏队教练可能更多地把你看成是登山伙伴,而不是队员,更不是顾客,至少我此次是这样。不要奢望教练会有西方职业商业向导式的理念、意识和做法,也不要奢望存在着夏尔巴一般的服务意识。这是现实,不是理想。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自己的选择是自己作出的,自己要承担后果。 <br />三<br />应该看到,这些涉及危险的因素也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尽管存在着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八千米是不可攀登的。 <br />一是适应性可以提高。 <br />虽说高山适应性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的天生差异。但是,对通过锻炼,心肺功能的提高,对提高适应性也是有帮助的。高山适应性是可以通过多登山来提高的。 <br />高山适应性心理作用也是一个方面。登顶八千米以后,有一回和国家登山队的马队长说起我这次毫无反应,他也认为其中也有心理作用。我确实对自己的高山适应性越来越有信心了。上了高原,也没有吃任何药物。带了瓶复合维生素,结果还老想不起来吃。 <br />二是速度越走越快。 <br />我在平原走的速度一般,但在7000米以下的高山(7000米以上,走的慢),走的比很多人要快。我自己觉得和平原的速度差不了太多。登香山时比经常锻炼的老太太也快不了太多。可能这里存在着一个&quot;高原平原速度流失率&quot;问题。登的高山越多,这种流失率越小。小其米也说,他现在登山比十几年前小伙子时还要快。经常的锻炼,是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的。 <br />三是登山经验可以积累。此行有一些教训完全避免。 <br />举几个例子: <br />(一)没有充分利用坏天气。坏天气留在山下,好天气用在山上是一个登山原则。5000米以上的山峰,天气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测,但是天气一般是好坏交替。在七、八级风左右的天气,可以利用,可以行军。不要呆在低山营地,应当建好营地待机。好天气用于高山行军和突顶。稍微遇到坏天气的时候,就停止攀登,不利于抓住战机。而我们这次,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而我们这次,计划太紧,没有时间富裕量。客观上是赶上一个登山节,藏队教练必须按时赶回去,以保证参加登山节教练和队员&quot;一比三&quot;的比例。尼玛今年也派不出学员。最后只能以半ALPS方式,一天一个营地。如果没有遇到好天气,还只能在ABC呆着,不可能登顶。而且,没有适应就上,这点不可取。幸亏自己的适应性确实不错,可以说是全程没有反应。否则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希望以后的攀登者要注意。尤其是,如果没有很好的适应性,就采用半ALPS的方式,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br />(二)是使用氧气不熟练,发生漏气,一瓶满满的氧气调在1.5档只用了三个或三个多小时,甚至有可能更少,太可惜了。这是不能原谅的严重错误。事后我与小其米分析,一瓶氧气罐只用了三个小时出头,是由于氧气发生泄漏。在顶峰,其米说,&quot;你的氧气面罩不行&quot;。其米说,可能是氧气罐与调节器不匹配,我则认为,当时拧的时候就没有完全拧紧。其米以前登山从来没有使用过氧气,他也不会用,我以前更是从来没有见过。罗赛尔是在C3把氧气给我们的,来不及好好调试,结果犯了不该犯的错误。 <br />(三)一些习惯没有养成。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时影响着大事。我早晨起来收拾东西太慢,几次都影响了出发时间。雪山在凌晨和上午时风较小,气温低,冰雪冰结结实,雪不粘脚,走路稳而快,适合行军。早出发,有利于早宿营,早赶到目的地休息。这点我在几次登雪山中都意识到了,但执行的并不是很好。 <br />(四)吃的不好。伙食费预算只有1500元,决算是1700多元。几次登山,就属当年在玉珠峰吃的好,其他都不行。在前进大本营吃了十天以面条就咸菜,土豆加白菜叶子为主的伙食,而且从不挑食,幸亏自己能吃糌粑,否者体力堪忧。在C1以上,POWERBAR开始吃还可以,后来可能吃伤了,太难吃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登山者是用肚子来登山的。光知道多吃碳水化合物可以防止高山反应是不够的。吃什么,怎么吃,什么吃的下去,什么吃了好,一直是登山的大学问。 <br />仔细分析一下,这几个教训明显带有个体性,完全可以避免。 <br />四是卓奥友攀登路线成熟。因为行前调整了计划,改攀卓奥友,所以比较仓促,没有详细的收集资料,对卓奥友峰的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山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地形图了解不够。当时我想卓奥友是一座国际山峰,攀登路线很成熟,当时工作很忙,因此也就没有过多研究。这是不对的。没有时间,没有资料也不是理由。 <br />但是幸运的是,卓奥友的攀登路线确实是比较成熟。北坡偏西的路线是攀登路线,在关键地段有固定绳索。西夏邦马蜂路线也比较成熟。当然,登山之前必须了解攀登对象,应当尽可能多的研究,对山峰情况,特点,要有清晰的认识,根据山的特点制定计划,做到&quot;知己知彼,百战不殆&quot;。 <br />五是参加好的队伍可以避免很多情况。有可能的话,参加象罗赛尔队(HIMALAYA EXPERIENCE LTD)那样的国际商业队,这是不错的选择。一些人出于各种心理,很瞧不上国际商业登山。我却认为参加国际商业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公平。我们只是普通人,是登山爱好者,并不是以此为职业。登山是一种爱好,一种休闲,一种追求,一种体验。在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自己负担的起的情况下,在国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不好。 <br />国际商业队有很好的保障。后勤保障好了,能极大地增加登顶的机会。比如国际商业队能保证每个营地里有睡袋,气罐和食品,不用象我这样辛苦。我的负重不少,从ABC出发突击顶峰时,我的负重将近40斤,小其米将近50斤,即使突顶时,我的负重也有20-25斤。沉重的负重大大降低了我登顶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发生危险的机会。以至于登顶下撤时,我体力下降,状态很不好,险些发生危险。 <br />一个完全靠自己的人登山&quot;OVER&quot;了,一个花自己的钱参加商业队登山成功安全归来,你说&quot;意义&quot;是怎样的呢?撇开个人的体验不谈,从一个角度来讲,登山不太公平,是以&quot;成败论英雄&quot;。即使再强,没登上也是没登上;即使由于幸运等因素,登上了,也就是登上了。 <br />一支好的队伍还有很多诸如不用费力制定计划,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攀登本身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危险等优点,其中许多优点是难以描绘的。 <br />登山是一项危险的运动,时时刻刻都会面对危险和死亡的考验。雪山埋葬了一个个攀登者,但这并不能阻挡登山者前进的脚步,登山者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追求,仍在奋勇攀登,去体验超越自我的精神。登山者崇尚勇敢,但用事故甚至死亡来验证自己的勇敢是愚不可及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登山者梅斯纳尔在登顶了地球上的全部十四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山后,认为唯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他还活着。然而这种界限很难掌握。登山中最难把握的是一种界限,一种尺度。 <br />作为一个起草政令法规的管理人员,一个学生生涯断断续续超过二十年的书生,经过了一些努力,登上了这座有些艰难的雪山。我认为这也只是一件平凡的事情。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以后的登山者们还会产生出很多花样来,中国的登山者们(这里可能更多指的是业余,或许以后专业和业余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也会登上希峰,珠峰,K2,其他十四座,TRANGO塔,三大北壁,PAMIR,阿拉斯加的山峰,巴塔哥尼亚的托垒峰等数不清的险峻山峰,一如世界攀登史所展示的规律的那样。当然,也要考察我们现在登山的背景是什么。中国的业余登山才刚刚起步。我国的登山确切的说是业余登山在艰难的前行,我也应该是这种前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br />雪山远在天边,雪山也并不遥远。不用从我这里寻求到什么答案和解释,进山去吧!你会寻找到个人的回答和体验,你会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山。&quot;雪山是否遥远?&quot;你的答案在山里。 <br />最后再次感谢小其米和加措在这次登山中对我的帮助。<br />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