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25

主题

黄山

黄山的民间传说(整理版)

[复制链接] 查看:9178 | 回复:29
发表于 2010-3-10 20:14 11 只看该作者
鲫鱼背
  鲫鱼背在天都峰之上,以奇险著称。登天都峰,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呀。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1937年,怀宁石工队历尽艰险,将此道开通,并护之以石柱铁索,从此,游人攀登揽胜,甚感安全。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鲫鱼,每年都要跟着鲤鱼去黄河跳“龙门”。说鱼只要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鲫鱼当然也想变成龙,所以绝不放过增跳的机会。但是它不知跳过多少次,总是跳不过去,它多么羡慕那一条条已既过龙门的鲤鱼啊!于是就去请教神仙,神仙告诉它:“你必须为人间办一件好事,积了功德,才可以跳过龙门。”“怎样才能为人间办一件好事呢?”它边游边想,不知不觉即游到了号称“黄海”的黄山一看通往天都峰的道路被一条峡谷割断,云水阻隔,游人无法攀登,它脑子一转,自盲自语地说:“这里多么需要搭一座桥啊!”于是,就置身峡谷间的云水中,耸起脊背,给游人当桥。百年千年过去了,也不知有多少游人从它脊背上走过,去饱览天和峰顶的无限风光.有一天,那位指点它的神仙突然来到天都峰上。对它说:“小鲫鱼,你已积满了功德可以去跳龙门变成龙了。但是这时小鲫鱼改变了主意,它愿一辈子为天都峰的游人服务,再也不想去跳什么“龙门”了。
发表于 2010-3-10 20:14 12 只看该作者
渡仙桥
  渡仙桥原名为“断凡桥”。位于黄山风景区登玉屏峰道中“一线天”之下,过小心坡后转身即至。为一单孔石桥,横跨在两峰之间。长4米,宽2米。相传以前有位扶贫济穷的老药农被官兵追杀至此,面对深渊叹道:“我种药行善,反遭恶报,这世上还有公理吗?”他话音刚落,白云深处突然降下一座石桥,老药农大喜,踏桥而过,即成种药仙翁;而官兵追至桥上,则一个个跌入深渊,粉身碎骨。后人便将此桥命名为“渡仙桥”。
  关于此桥,还有一说:明代普门和尚第一次登玉屏峰时,刚过卧龙涧,登上小心坡,突然一声巨响,岩石中断,裂开了一条深涧陡谷。普门无法越过,只得靠在一株大松树上,边休息边打主意。朦胧中,似有人自称黄山山神,暗示他说,相助者即在身边。他惊醒后,并不见有相助之人,身旁只有老松一株。他望着这又粗又高的松树,豁然醒悟:原来相助者就是你呀。于是他苦战一夜,终于将松树砍断,松树顺势倒下,恰好架到断岩的另一边,成了天然独木桥。普门便越桥而过,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后人即称此桥为“断凡桥”,并将它拓宽加固,更名“渡仙桥”,供人通行。桥北悬崖上刻有“渡仙桥”三字,为清乾隆年间临河程徽梁所书。建国后,方在旧址上架起新的石桥。在此处驻足,既可遥观天都峰的奇伟,又可凝视“一线天”的峭拔。
发表于 2010-3-10 20:14 13 只看该作者
莲花峰
    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
    关于莲花峰,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观音大士奉天帝之命,下凡巡视。当她手持净瓶、柳枝二宝,乘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宝座,驾云来到黄山时,受到山神、水神、花神及仙猿、百鸟的热烈欢迎。观音见山奇水秀,云霞造灿,草木生辉,又有许多好客的朋友,便久久盘桓,不愿离去,早把那森严寂寞的“天宫”忘得一干二净。一日,天帝派来“乌鸦使者”,催观音回宫。观音不愿遵旨,天帝即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要治她“件旨”之罪。观音也不示弱,立即取出随身法宝,用柳枝蘸着净瓶里的法水,向对方挥洒。天兵天将素知法水厉害,一旦沾身,立即皮焦肉烂,因而都不敢近身。加之黄山山神、水神、花神、仙猿、百乌等齐为观音助阵,因此,一场恶战,直打得天兵天将丢盔弃甲而逃。天帝无奈,只得降下“御旨”,将其逐出天宫,责令她永住波涛险恶的南海。所以人们便称她为“南海观世音”。其实,观音压根儿就没将天帝的“御旨”当回事,让她住南海,她偏要住在自己心爱的黄山。观音怕天帝再来骚扰,就索性将自己乘坐的莲花宝座,点化成雄奇秀丽的山峰,这就是后来的莲花峰.
发表于 2010-3-10 20:15 14 只看该作者
蓬莱三岛
  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看,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态各异。每当云雾综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又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取名“蓬莱三岛”。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克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此处。岛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到仙宫“玉妃太真院”。不久,奉玄宗之命,四处寻觅贵妃阴魂的道士亦风尘仆仆地赶到,并受贵妃之托请玄宗早日来此聚会。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技”的美好愿望。
发表于 2010-3-10 20:15 15 只看该作者
探海松
  探海松在天都峰顶,经过天桥,可望见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即为探海松。它有一侧枝很长,倾伸前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故名。
    相传,有位仙人应邀去天都赳宴,行至桥上,只见云海翻腾,浩气临空,于峰万壑,倏忽变幻。他看得如醉如痴,将赴宴忘得一干二净。另一位仙人东方朔见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犹似老松,不尝他酒,独饮海风,一醉千年,其乐无穷。”那仙翁一听,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心想:这里比仙宫还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于是便摇身一变,化作一棵苍劲的松树,日夜饱饮海上的烟霞。这就是探海松。因其造型奇特,故旧志将它列入黄山“十大名松”。有诗咏之:“天都绝壁一松奇,古干倾斜势欲离。要与龙王争海域,侧身欲跳舞披靡。”
发表于 2010-3-10 20:15 16 只看该作者
仙人晒鞋
  在排云亭前右侧的近处,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像是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共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里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宫中间隔着一道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官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一只靴子,就表示师父下山了,妙真就会见太清;妙真在宫前晒一双鞋,就是表示师父出门去了,太清就去见妙真。从此,他俩就以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发表于 2010-3-10 20:16 17 只看该作者
仙女绣花
  在排云亭前,向左眺望,远处石床峰上有一巧石似少女,面前有一奇松,如绣花台绷,美其名“仙女绣花”。这其中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古时候,黄山西海居住着一个善良的刘大爷和他的孙女。刘大爷每天到深山挖草药、采香菇、摘云雾茶,孙女聪明美丽,取名“天女”,在家烧饭、绣花。一天,者爷爷到铁线潭边采集药草,遇到一条凶恶的黑龙,几乎丧身,幸亏得到一名叫大牛的小伙子搭救。大牛决心斩除那条黑龙,为民除害。刘大爷和天女都支持他,邀集全村人不分昼夜赶制武器。大牛领着乡亲们来到铁线潭边,搬起一块石头砸向潭中。黑龙受惊动从水中猛冲上来,尾巴一卷,大嘴一张,顿时天昏地暗。大牛毫不示弱,抡起宝刀与黑龙格斗起来,前后斗了三天三夜,打了九十九个回合,大牛终于斩掉了黑龙,自己也累倒在山岗上。他一倒地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年,后来变成了卧牛峰。被大牛斩断的龙头,就是光明顶下路边那块龙头石。天女天天坐在高高的西峰上绣花,盼着大牛醒来。她手捻丝线不停地绣呀,绣呀,她要绣一条最美丽的腰带送给大牛。天长日久,她变成了一块仙石。你瞧,西海的晚霞,不就是仙女绣出的彩绢吗?今人有诗云:“绣花仙女在高峰,足踏云烟手持绷。针线如飞情意重,天人也自爱春风。”
发表于 2010-3-10 20:16 18 只看该作者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坐落于黄山北海景区的散花坞内,海拔1600多米,孤峰耸立。由于孤峰的上部1/3处横裂,裂缝以上部分渐圆渐尖,形如蘸满浓墨的笔尖,而下部2/3的石柱恰似笔杆。“笔尖”上长着一棵盘旋曲折的古松,松枝伸展,犹如盛开的花,故得名。传说古代文人墨客若文思枯竭,只要到此一游,便会茅塞顿开,妙笔生花。
  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
  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这位不凡之客原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宇,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
发表于 2010-3-10 20:16 19 只看该作者
猴子观海/猴子望太平
  猴子观海位于黄山狮子峰前,一石猴独踞峰顶,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静观云海起伏,当云海散去时,猴子又可观望太平县的田园风光,因此这一巧石又可称“猴子望太平”。
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对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己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了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们拥人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发表于 2010-3-10 20:16 20 只看该作者
棋石峰
  棋石峰,海拔1800米,三十六大峰之一。棋石峰上奇松苍翠,怪石峥嵘。相传这棋石峰曾是轩辕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下围棋之处。黄帝下棋,总离不开浮丘公和容成子。他们二个下棋,一个观棋,常常是一盘棋要下三年五载,十年八年。有一次黄帝为了一颗子,与容成子对坐了九九八十一年,还是举棋不定,眼看就要输了,幸亏观棋的浮丘公提醒,黄帝才变被动为主动,把棋下活,终于赢了容成子。
     棋石峰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好像一张天然的棋桌,石上常年满布着围棋子一样大小的石头。小石头有白有黑,星罗棋布地摆在棋桌上,懂得下围棋的人一看便知是盘双方正在一围一攻的棋局。奇怪的是,如果有人把这些小石头拨乱了,几天之后,那些被拨乱了的小石头,又会恢复它原来的布局。
     很早以前,有两个药农在棋石峰下采药,透过滚滚松涛听到一阵阵“叮叮咚咚”的着棋之声。他们感到很奇怪,这高峰绝顶之上哪里来的人在下棋呢?为了看个究竟,两个人顺着棋声向棋石峰上爬去,越接近峰顶,棋声听得越清楚。但是,当他们登上峰顶以后,就什么声音也没有了。两人寻遍了峰顶,也没见到有下棋的人影。“你来看,那不是一张大石桌吗?”一个药农招呼同伴说。在峰上的东南方向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如同一张古色古香的大书案。两人近前一看,上面有许多黑白两色的小石子,如同棋子分布在棋盘上。两个药农不懂得这是围棋布局,顺手便把那些黑白小石子给拨乱了。
     谁知事隔几个月后,两人又到棋石峰采药,当他们再次走到那长方形大石桌边的时候,发现那些被他们拨乱了黑白小石子,又各自恢复了原来的位置。这使他们感到惊讶,“怎么回事呀?”其中一人说。另一个说:“我把它全部都拨在地上,看看能不能恢复原状。”说着就把石桌上的黑白小石子全都拨下石桌,撒落了一地。
     一个多月后,两个药农因采药又来到棋石峰上,再看那方大石桌时,但见以前拨撒在地上的黑白小石子,竟又全部回到了石桌上,而且布局如前。那两位药农在想:这座无路可通的棋石峰,游人香客到不了,采药的人屈指可数,除了我们两人以外,谁也没到这里来,这些小石子又是谁把它们放回石桌呢?
     有人说,轩辕黄帝中已乘龙升天多时,但还有他的一些侍臣仍然隐居在黄山,经常到棋石上来下棋。这两位药农在棋石峰上所见到的奇迹,是否就是轩辕的侍臣在山中嬉戏消遣留下的仙痕呢?
     在始信峰,有“二仙下棋”和“丞相观棋”的怪石形成的绝妙奇景。据传,那下棋的二仙,一是轩辕黄帝,一是容成子;而那背袖双手、观棋不语的,就是浮丘公。
    “二仙下棋”的下方不远处,一位头戴古冠身背“包袱”的石仙人向这里走来,我们称他为“仙人背包”。他背的那个沉重而又累赘的大包袱里,究竟有什么宝贝呢?相传,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丞相,经常因下棋而废寝忘食,这位仙人背的是珍肴玉膳,是专为轩辕黄帝和两个丞相送来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