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9974

主题

朝阳

朝阳极限户外:深度阅读活动第十五期

[复制链接] 查看:1207 | 回复:1
发表于 2015-9-9 20:3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朝阳极限户外:深度阅读活动第十六期


第十六期:2015年8月1日----9月9日

第十七期预告:2015年9月10日----9月23日


开篇的话: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修炼方法。看到扎克伯格发起的两周读一本书计划,很受激励:一年54周,两周读一本书,一年就是27本。采取写读后感,大家互相交流激励的方式,也许更容易坚持下去。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读一本经典好书,是与一位伟人的交流,他的思考,会带给你心智上的进步。

27本书,不多,也不少,希望更多行万里路的驴友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两周一册,开卷有益,书籍自选,亦可读多册写多篇读后感,每14天一期,每期结束后三天统一发读后感。读后感500字以上,可随时加入亦可随时退出,积沙成塔,文责自负,一年之后,会发现我们巨大的变化。

联系人:我们是清白的:QQ:43958391。 读后感请发至QQ邮箱:43958391@qq.com

-------------------------------------------

目录:

一、其实我们在练心----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郭鹏

二、读《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2版)》    作者:我们是清白的

-------------------------------------------

其实我们在练心----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郭鹏



     如果要谈《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是必须先谈一谈作者村上春树的。要谈村上,似是理所应当的要谈谈他的《挪威森林》。然而,《挪威森林》于我,是一个艰难的阅读过程。十多年前,我以极大的耐心与隐忍,凭着一颗原本就无阳光可言的心读完了它。读罢,我的世界阴雨霏霏,驱之不散。从此,对日本作家的书,敬而远远避之。

     十多天前,偶然看到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提到村上的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忽然好奇起来。好奇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多年在这个大城市忙于事业家庭的同时,还要兼顾尽量成为一名精深的瑜伽修为者,对身、心、灵自由一番理解和感悟的同时,更有一腔不知如何道出的艰辛与不易。忽然知道村上春树写了这么一本书,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兼顾是一名比较专业的跑者,我就真的非常想知道——当他谈跑步时他谈些什么。

     其二,是因多年前在大学的某个下午,为了缓解不可名状的心痛,跑了很久。当捱过那段生不如死的疲劳干渴之后,似乎有什么东西忽然从身体中瞬间卸掉了,似乎可以这样永远跑下去。那次的记忆,刻骨铭心。如今认为体能还不错的我,有些跃跃欲试的想成为一名瑜伽者兼跑者。

     其三,虽然每天都保持读书的习惯,但由《挪威森林》的打击,日本作家一直不曾涉及。这次,也算填补盲区。

     然而……

     然而(请允许我另起一行郑重的重复一次),或笑或思或叹或憾,我是一个字都不舍得丢弃读下来的。满书被我的眉批侧批夹批得“满目疮痍”。村上用毫不做作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开餐馆的男人,忽然有一天如神示般的成了一名作家后,是如何只因跑步“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一个特别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引原文P40页)而成为了一名很专业的跑者。这倒是与我于我最初习修瑜伽颇为相似。于我、于村上和许多跑者,想必都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引原文P19页)的性情,虽然“渐渐掌握了类似社会性的东西”(引P20页)但“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的存在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沉默的时间,对我的 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引P20页)。” “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融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惟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的,物理性的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引P24页)。”请允许我大块的引用书中的原文,因为我着实不能再找出更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一个跑者或瑜伽者的初心与独白。至少他的表述完全吻合了我的心。这不但要感谢村上,还要感谢施日伟精彩的翻译。

     随着作者的叙述,你会看到一个初跑者是如何一天天在喜悦、失落、成功、失败、顺利、坎坷、坚持、放弃中沉浮起落的。你看到的不只是他奔跑的距离与时间在延长,他参赛的次数在增加,他的成绩在提高,你更能感受到他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心路的净化;对身体、生命的敬畏;面对失败的反省与淡然。他写道:“这种寒冷彻骨的悲惨记忆,我不愿它再来。下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我要回归初心,从零出发。”“我不是好胜厌输的性格,输本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不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引P62页)。”这不是对比赛的反思,这是对生活态度的最好诠释!

     在读到“当然不能让它(肌肉)超负荷,但一定得与它维持着绝不松懈的紧张关系。处理各种的勾心斗角,有经验的跑者自然得心应手”(引P80页)“在通过七十五公里的关卡,我陷入了类似自动驾驶的状态”(引P127页)“跑进了最后……跑法近似进入冥想的状态”(引P128页)这些文字时,我不禁掩书莞尔。可见天下同脉的事必是相通的。瑜伽不也正是如此吗?瑜伽需要让身体保持在极限的边缘。如果没有最大程度的靠近边缘, 你将无法从身体到呼吸到心与灵取得精进;超越边缘,你将会被无情的拉伤,退回令你不堪承认的位置。这是什么?这便是虚荣之心,急功近利之心给你的颜色!因此说,瑜伽的体式是最不足以称道示人的。瑜伽者亦是修行者,是通过高难度的体式通过呼吸来与真正原我的心与灵获取连接进入冥想。跑步居然也达到了这种冥想的状态,令我为之一惊一叹。我深深的能体会到村上所说的“我是我,又不是我,这是一种异常沉稳而寂静的心情。”(引P129页)

     此时,洗衣机“滴滴”地响起。放下笔要起身,老公从电视节目前站起来说:“你写吧,我晾!”透过书房的窗望向平台,老公黝黑宽厚的背在夕阳中愈发显得健壮,抖着我和女儿大大小小的衣裤,看上去极不协调却又如此安然温暖。走到窗前冲着外面说:“老公你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爱支撑,这一年年周而复始的做这些琐事,两个人怎么能有那么多耐心,怎么能不吵架抱怨呢,是不?”老公头也不回的附和道:“嗯!真对!我对你我可有爱呢!对你女儿都没有!”我随手拿起窗台上的半杯水透过纱窗扬出去,极有快感的看他大呼小叫。

     其实,真的!四十岁的日子,上老下小,每天,如同复印般没有变化。这亦如跑步,双腿单调的重复交替,有如古老的纺车,乏味而又无休无止。亦同瑜伽,永远在一呼一吸间平衡调整,隐忍而无丝毫捷径。但每一个跑者,每一个瑜伽修行者,却都在路上,如此孤独坚定的前行。我想,只是因为心中对它们的这份热爱被身体所聆听,自然而然地回应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付出汗水,献出真情,战胜懈怠,捱过痛楚却从不言放弃。

     作为一名跑者,不,作为一名运动者,都应该将这种爱的觉知带入这凡世红尘,去影响接纳你的生活,去影响接纳你爱的,你恨的,你欣赏的和你鄙视的。如果说跑步是运动之王,那么跑者更应如此。因为跑者即为王者。所以,村上在书中的最后说:“季节周而复始,岁月流逝不回,我又增长一岁,恐怕小说又写出了一部。勇敢地面对眼前的难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将意识集中于迈出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的去眺望风景。我毕竟是一个长跑者。”(引P190页)

     希望每一个生命,都可以通过身、心、灵的历练,达到自己完全接受的境界,抑或无限相近的所在。

     此时此刻,这,便是我的愿望。(套用此书最后一句话)

     谨以此文字献给所有勇敢面对生活的人

                             2015年8月25日

-------------------------------------------

读《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2版)》


作者:我们是清白的


   8月份登山旅行,只带了一本书读,就是许靖华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写的地质学科普读物《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2版)》。

   这是一本很冷门的书,豆瓣上的评价和读后感不多。我读后推荐给两个朋友,均称读不进去。但我的感觉却正相反,读起来有撂不下的快感。看来读书这件事,就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啊。

   前几年乱七八糟的涉猎过一些地学的基础资料,最后越学越难受就放弃了,但对地学的兴趣却没有冷却。总是像一个小孩一样想:这山是哪来的?这块石头的沉默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许靖华这本书的定位是地学科普读物,在前言中称:“适合地质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对于非地质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本难得的高级科普读物。”什么是“高级科普”----是指大科学家写科普,还是需要高深知识才能看懂的科普?

   我相信是前者,这本书的作者是华裔,在地学中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写起来这些自己亲手经历的地学大发展,真是有举重若轻、厚积薄发的功夫。而且这本书除了地学之外,也是地学科学断代史和科学方法论著作。

   首先说地学:许靖华是“深海钻探计划”的许多重要航次的参加者和领导人,亲身经历了地学上世纪60年代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主要是海底扩张理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完善。打破了 “固定论”为基础的“地槽论”百年统治。现在这个理论已经被昂贵的“深海钻探计划”和“格洛玛•挑战者”号用经典的地质学方法逐一证实,已经定论并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地学的基础理论。

   书中并没有很多的公式和数学过程,但很清晰的写出了这个地学革命的过程:固定论认为地球形成以来,大陆基本是固定的,只有垂直运动,没有平移运动。但是钻探结果证明,洋隆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和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大陆板块平移、俯冲、消亡等活动,涉及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地磁异常、热点理论、转换断层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他们钻取岩心后,就是靠古动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来分析岩心的中的微化石残留,来确定岩石的年代。

   其次说地学科学断代史。许靖华是大洋钻探计划ODP中三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多年担任委员会成员,是大洋扩张学说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见证了很多关键性的钻探过程,哪一个钻孔的成功,哪些钻孔的失败,都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对决一样娓娓道来,让人期待、沮丧、振奋,和这些科学家一起体会科学发现的喜怒哀乐,许靖华的文笔也是非常好的,而且他掌握了一般科学家看不到的资料,所以写起来思路清晰,权威而细致。

   第三说这本书科学方法论著作。文章中坦率的承认自己的错误,热情赞扬同时代的学者的卓越贡献。这段话真是肺腑之言:“人们可能都有一种惰性。如果新的证据来自我们还不熟悉的方法或者尚未理解的原理,我们就会踌躇不前,不敢接受新的成就的挑战。有时甚至还会不明智地犯下感情用事的错误,用诡辩代替逻辑思维而回避真理。”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读一读这句话。很多时候,一开始是论点之争,而后就开始面子之争,最后形成派别和利益之争,充满锐气的理论开创者一旦功成名就,就开始压制所有的理论创新。过去读纪伯伦《先知-孩子》:(孩子)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实际上,科学和思想的发展,就是这样,当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的时候,遭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嘲笑,如今经过完善后却成为地学的基础理论。

   许靖华在最后一章,对达尔文和均衡进化论进行了批判,用一些钻探结果提出白垩纪末期(C29-R期=6.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是灾变论的想法(彗星氰化物、行星撞击等),遭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后来他也感觉到自己步子迈的太大了,把结论修改为:争论撞击作用是彗星还是小行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撞击,而是一次火山活动引起了恐龙的灭绝,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义。重要的事实是:一次事件引起了环境的灾变,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的破坏。生物大灭绝是环境破坏的结果。这个结论和他掌握的证据是相当的。

   但和所有的专家一样,一旦跨领域,就肤浅得狠了。许靖华晚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搞了一些研究,并出了几本书,但很快被淹没在浩瀚书海中。

   一个大科学家写的一本地学科普书,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读后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叹一声: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5-9-10 14:07 2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清白的 发表于 2015-9-9 20:38 朝阳极限户外:深度阅读活动第十六期第十六期:2015年8月1日----9月9日第十七期预告:2015年9月10日- ...

好活动,支持一下!!!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