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子.小白 于 2015-11-17 10:12 编辑 猴岭奇峻岭摩天,飞身险穿锯齿墙 ——新旧广武长城穿越记 长城,国之瑰宝也。 上可溯至西周,烽火戏诸侯,亦源于此。时春秋战国,列国争霸,互筑长城。六王毕,四海一,始皇连战国长城于一体,始有万里长城之说也。历代均增补修筑,经明代大修始成现之规模矣。
长城,华夏民族精神之脊梁,意志、勇气、力量之魂也! 余久闻长城之名,曾先后游历京都八达岭、红叶岭,左云八台子、保安堡、拒门堡,阳高正边堡、守口堡长城。 然长城万里,历属寥寥几处,实属沧海一粟也。
雁门关,又名西陉,其以险著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于代县以北,雁门山中,长城重要关隘也,与宁武、偏关合称外三关。其外壮平城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也。 虽体雁门险峻之美,然未能越猴岭长城全段,憾矣!
虽是初冬,平城不同以往,气候略显温和,并无初寒之气也。余随友友,重踏猴岭长城之旅,欣欣然也! 上高速,过怀仁、经朔州,出新广武高速口岸入二零八国道,行至二里,过新广武村,西拐,入新辟旅道,左右盘旋约四里,行至停车场。 猴岭,悬崖峭壁间,有石酷似猴形,因而名之。此间长城,盘踞猴岭,蜿蜒其上,如龙伏波,起伏奔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矣。 其为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寻长城古址,复筑而成。砖包石砌,垛口如齿,顶部铺面,宽可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全长十里余,隔千尺建戍城一座,其多筑于长城外侧,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之段,外置烽火台,遥相呼应,谓华夏明长城之标也。 沿长城外侧台阶蜿蜒而上,行约百步,越陡坡,顺坍塌豁口,即可登上长城。沿途散落残砖,比比皆是。墙体皆黄土裸露,斑斑驳驳,沟沟豁豁,道尽沧桑。座座敌楼,包砖皆无,只余夯土墩台。 上行约一里,至一敌楼,上残留门洞一座,高不过丈,宽及八尺,此洞似门,实则由砖楼北墙一箭窗塌落而成,数里之外,举目可见矣。 余立于门洞前,拢目西望,见白草沟西,道道冲沟,重重山梁,层次分明。紫荆山者,巍然而立,顶覆银雪,状如宝顶,颇为奇特;举目远眺,东北方向,新广武城,形如棋局;巍巍长城,与新广武,相衔之势,逶迤东去;山舞银蛇,原驰烽火,座座敌楼,雄风犹在;广武东关,子母敌楼,相依相偎,扼守东陉;转南极目,长城踞脊,摇头摆尾,凌空而去。 由此前行,沿路长城,残缺不全,包砖坍塌;长城外侧,高达数丈,内侧坡地,缓缓而落;城墙顶部,时而铺底,时而黄土,狼蒿遍布。 过两座坍塌墩台,一座敌楼,矗立眼前,其跨建于长城外侧,一门九眼,墩内空心,平面呈方。西、南、北三面,箭窗三眼。门额嵌长方石匾,横刻楷书针扃二字。右侧竖刻楷书云:万历丙午中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字迹清晰,雄浑圆润。 回首眺望,绵绵长城,左拐右弯,盘桓数里;旧广武城,扼守白草,青砖红瓦,格外醒目;蓝天之下,平坦盆地,桑干缓缓,辽阔悠远。洪涛山脉,横亘如龙,雾霭之中,朦朦胧胧。
控扼楼南,行五十步,墙下砌筑,拱形暗门;外低内高,内外相通,余推测之,以为联络;继续行之,山势愈高,山脊愈窄,长城愈险矣。 斜坡野草,没过人膝,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前行一里,过两座倒塌砖楼,沿坡攀援,再上城墙。又见敌楼一座。辟有南北两门。北门上书,壮橹二字。 出壮橹楼,南行不及一里,至天山楼。 北墙箭窗,向下裂缝,似眼泪流,感叹如斯;岁月沧桑,风霜雪雨,昔日长城,风光不再。 由此眺望,南北长城,随山就势,突兀参差;东西群山,波澜起伏,沟壑纵横,蔚为壮观矣。 出天山楼前行,长城沿山脊起,由低而高,两侧山坡,峭壁直立,险要奇峻;居高临下,山谷幽深,头晕目眩,油然而生;狭窄地段,积雪未消,黄土泥泞,湿滑异常;单边墙行,平衡为要,屏气凝神,专注如一。 小心翼翼,行一里余,至分界楼。敌楼已毁,仅剩残基,长城在此,分为两支;石筑城墙,沿山脊行,东向而去,不知所踪,所谓战国长城矣;西向长城,在此急转,恰如弓形,舒缓自然,所谓明长城矣。 至此,猴岭长城路程过半,余二度攀越,轻车熟路,印象更深矣! 出分界楼,向西南行,长城随势,由高而低,由低而高,跌宕起伏,奇趣横生也。 上行一里,至猴岭峰巅,摩天楼是也。 登临绝顶,仰观苍穹,蓝天若曦,薄云如纱;俯瞰大地,欲穷千里,四周风光,一览无余;摩天岭南,群山低眉,万峰称臣,连绵无际;浩渺远山,云天相接,逆光如幻,青雾缭绕;摩楼西南,漫天云影,恍惚之中,一峰突兀;高耸入云,欲接青天,势压紫荆,谓白人岩;近处诸峰,峰峰毗连,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峡谷如波,沟壑纵横,气势险峻,深不可测;摩天楼北,桑干盆地,辽阔无垠,田畴如画;北部长城,蜿蜒巨龙,东冲西突,左盘右旋;神秘莫测,起伏无定,昂首腾云,驾雾而来;险要之处,座座敌楼,遥遥相望,前后呼应;虽经风雨,岁月沧桑,铜墙铁壁,雄姿依旧矣! 摩天楼西,山势陡峭,长城随脊,急速而下;长城奇险,坡陡路滑,不可攀越,惊险再度;无奈之中,返转寻路,长城内侧,沿坡慢行。 行一里余,敌楼一座矗立眼前矣。攀上高坡,观之。 此楼相较于其他,最为完整,南门可入楼内,此楼上下,共七箭窗,故称七眼楼也。 七眼楼西行之,险峻异常,最窄之处,竟无人敢走。其下斜坡陡立,余手脚并用,抓草攀石,险险过也。 前行一里,至一倒塌砖楼处,此楼仅残存东墙一角,从上至下,布满裂缝,似遥遥欲坠,岌岌可危矣!然始终未倒,奇也! 残墙独立,若长城雄鹰,双翅收拢,并爪而立,面南向北,若有所思,如人工雕凿,实天然而成,惟妙惟肖矣。 下行一里,至敌楼,续行之。 此段随山势缓慢而下。外侧坐于悬崖,内侧夯土,渐行渐窄矣。 行二百步,城墙急转而下,外侧壁立千仞,内侧万丈悬崖,陡坡俱为岩石矣! 野道曲折,上下高差,错综复杂,碎石参杂其间,坡立道滑,行走间,险象环生,战战兢兢也! 余于垛口侧望,墙崖壁立万仞,头眩目晕矣。休憩间,西南观之,高速公路,曲线如规,银光四射,无限延长,纵贯南北,直达天际也。 愈往下走,坡愈陡峭,山似刀劈,墙如斧削,如临万丈深渊,近乎垂直而下矣! 不知其几番降落,终至半山平处。回首高处,台阶陡立,层层阶梯如锐利锯齿,犬牙交错,砌筑于山之巅也,此所谓锯齿长城也。 锯齿长城者,天险之险也! 筑于绝壁之上,若悬挂于九天之梯,左右无凭,上下无依也!又如霹雳闪电,划破云天,直指苍穹,天地皆惊也! 余无语良久矣,惊叹于古人借天机之巧,化神奇于平淡间,更醉于古人若仙之智、巧夺天工之慧也! 叹后人未及古人之先矣! 顺长城残迹,余缓缓向下,沿梯道几经转折,跨越河谷,至白草口村。 百草口,其子母敌楼似与猴岭长城隐隐相衔,其间已为人工分断矣。 出百草口,途经柳林村,行约十里,至旧广武。 新旧广武穿越之旅至此圆满矣! 此间穿越,不及三十余里,其间过程,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不虚此行矣! 猴岭长城,明长城之精华,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也。 长城因猴岭而雄伟,猴岭因长城而险峻,相依相存,共为一体也。 然巍巍长城,历经岁月沧桑,风霜雪雨,人为侵扰,往昔不再,渐失本来面目矣,惜之。 唯吾同道共起爱护之心,珍其一草一木,延其年限,发其精神,后世皆能观之赏之继之,如此,不亦乐乎! 词曰: 广武飞鸿,绝顶猴岭,百草口处。长城内外,秋冬气象,风吹寒更深。逆光幻影,针扃控扼,天山壮橹摩天。 分界处,回首相望,雁门鲲鹏难越。 紫荆白岩,仙界佛国,扶摇直上云端。长城犹在,沧桑万里,关山别旧情。往事千年,龙城飞将,叱咤塞外风云。 森严壁,成城众志,安奈我何? 公子小白以为记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凌晨于柳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