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494

主题

承德

给所有登山者的文章 登山有没有后遗症

[复制链接] 查看:2665 | 回复:0
发表于 2007-3-29 00:0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原文发表于《山野》杂志2007年第四期

  这几年,在举办高山病讲座和与山友们进行交流时,经常有山友提出“登山有没有后遗症?”的问题。严格说起来,这个问题不是很确切。后遗症指的是疾病痊愈或主要症状消退后所遗留的由于残疾或生理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些临床症状。登山不是一种疾病,也无从说起后遗症。我仔细分析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高山病会不会有后遗症?第二是高山缺氧会不会引起一些长期存在的症状?如脱发、记忆力减退等。第三是经常登山会不会引起一些慢性疾病?下面就有关问题,综合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高山病会不会有后遗症

  人对高山低氧有一定的耐受性,在低氧环境中也能形成一定的高山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是进行高山探险的基础条件,这种适应能力在不同种族、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造成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高度适应限度,有长短不同的适应时间。高山病就是高山适应不全的结果。在脱离了高山缺氧的环境后,高山病大多可以很快自然痊愈,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即便是严重的高山病,如急性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可能造成死亡,但一经治愈后尚未见到其造成残障的报告。即便是发生过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的高度也不是绝对的攀登限度,因为高山肺水肿脑水肿的发生除缺氧这个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适应过程安排不当(上升过快),天气急骤变化等。




缺氧,在登山运动中可致人于非命

  二、登山缺氧会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性损伤

  较长时间(3个月以上),较高海拔(6000米以上)的缺氧所造成的人体组织、功能上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完全恢复。1975年,我们对攀登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其结果为:

  1.平均心率:登山前为60次/分,到达大本营(5000米)一周内为75次/分,到达海拔7600米时为100次/分,到达8300米时为110次/分,登山活动结束时(将近3个月)为70次/分。返回拉萨(3680米)时基本恢复到海平心率。返回海平后,心率略有下降,一个月内为55次/分,此后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心率变化的特点为(1)登到一个新高度时,静息心率会随之增加,随着适应的建立,会逐步回落,但往往略高于攀登前的平原水平。(2)登山结束返回海平后,心率会较登山前略有下降,但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3)心电图其它变化过程和心率变化是一致的。

  2.血红蛋白:随着攀登高度增加和攀登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会有明显的增加,返回平原后,逐步回落,其变化过程与心率的变化是同步的。

  3.脑电图:登山后大部分受检者的脑电图没有明显变化。返回平原后一个月内30%受检者出现脑电图异常。第二个月,异常脑电图下降到18.7%。第三个月再次复查,异常脑电图下降到9.4%。第四个月,脑电图检查均为正常和基本正常。脑电图恢复过程比心电图恢复过程要慢一些。

  总之,可以看出攀登珠峰时这些由低氧引起生理变化的主要指标在登山后经过调整恢复,均可恢复到原有水平,并未发生后遗症。同时存在的一些健忘、记忆力减退、嗜睡、倦怠等主要症状除个别人外,已经基本消失。在攀登较低山峰和攀登周期短的登山活动中,低氧的这种影响会更轻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1-2周)在8000米以上地区活动的队员的上述变化并不比长期(1个月)在6500-7000米地区活动的队员的变化大,甚至后者的恢复时间还长于前者。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登山活动后应安排不少于1个月的调整恢复。调整期间应注意合理补充营养,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安排放松性的文体活动。登山后立即恢复快节奏的紧张工作,尤其是过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不适当的。这会使生理状态和体能的恢复延长时间,尤其是连续过度疲劳可能造成长时期的亚健康状态。





  针对很多人关心的几个具体问题,介绍如下一些情况。

  1.高山脱发:这是一本医学书中讲述的一个题目。实际上该书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常见的一般性的脱发,如脂溢性脱发、神经性脱发、斑秃等,根本不是“高山”引起的脱发,也没讲出“高山脱发”和一般脱发的区别。把“高山脱发”列为高山上的一个病症是不严谨的。学者尚且如此,科普工作就更难做了。

  脱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有病理性的,更多是生理性的。现在生发、防脱发已成为一个热门生意,各种药物、秘方、保健品大量涌进市场,据广告讲,都各有“神效”。大量想当然的夸大其词的宣传,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那么登山是不是会引起脱发呢?在高山探险中,缺氧、营养补充不足、恶劣的天气、卫生条件差等可能与一时性脱发的增加有一些关系。但登山结束回到原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下,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减轻及消除。不少登山者都有这个感觉,但这种现象不能说完全是登山引起的。其理由(1)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证明在相同的生活、营养、年龄、卫生条件下,登山时比不登山时掉头发多。(2)显著脱发者绝大部分是没参加登山的。中国登山队多数登山者登了几十年山,至今仍保持有一头好发,脱发的比例与其它人群基本一样。

  2.高山缺氧与记忆力减退。脑细胞是对缺氧最敏感的细胞,缺氧9分钟就会造成死亡或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由此推论高山缺氧会造成脑功能包括记忆力的损害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何况有众多登山者有这种亲身体会呢。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观点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持。

  曾有学者对在海拔4000米对已获得适应人群进行了系统的生理和心理测定,包括形象记忆测定,瞬时记忆力广度测验、数字记忆、汉字记忆及联想测验,均未见显著异常。表面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两者并未发生明显损害。演算能力的加减法测验正常,但乘除法略有减慢趋势。司机连续驾车6小时的视觉注意稳定性也属正常。

  中国登山队1978年对登山前后运动员的记忆力进行了测验,没发现明显差异。当然这次登山到达海拔高度只有7000米,并不太高。

  观察也表明,在海拔6000米以上地区,当空气中含氧量降至海平面地区一半以下时,易忘和记忆错误渐趋明显。从顶峰回来,对某一个细节的回忆,常常有3人同行就有3种说法的情况,而且随时间的延长,如一年以后再回忆差异会更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遗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这些都是近期记忆的一时性减退,有“转身就忘”的特点。但尚未发现登山后有记忆力的长期损害。然而高山缺氧引起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相当常见,对此应给予重视,应当进行全面深入的进一步研究。顺便说一句,所谓“遗忘”有时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过五关斩六将就记得很清楚,还会有一些扩展和添枝加叶。走麦城的事就容易“记不清了”,一些细节也会被不自觉地“忽略”掉。这些并非都是有意的,不少都是很真诚的表示。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心理暗示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硬化造成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是常见的,老一代登山者发生这些问题也是自然的,并非登山缺氧所造成的。我们要看到,登山者不仅登山经历在增加,年龄也在增长。

  但要指出,在高山上凡是发生神经精神系统、意识思维上显著变化时,必须提高警惕,其很可能是严重高山病的一种表现。如记忆力突然严重减退和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有可能是大脑严重缺氧的征兆,应给予紧急处理。

  圈里还有一个笑话,某登山者素有丢三落四、转身就忘的明显问题,发生了很多笑话。但他的一些密友发现,他忘记的大多是一些琐碎小事,随身物品。与个人工作、生活有关的大事,甚至是细节也记得很清楚,故笑谓他是“能忘的事忘干净,不能忘的事留心中。”记忆力除了可用科学方法测定以外,还会受到有很多人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慢性高原(山)病

  在登山中我们遇到的都是急性高山病,有的山友担心急性高山病会不会转变成慢性高山症?急性高山病和慢性高山病是两个概念,一般没有相互转化的问题。

  慢性高原(山)病是由南美的蒙赫医生发现的,故又被称为蒙赫氏病。该病主要有几种类型:

  1.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2.慢性高原性高血压病
  3.慢性红细胞增多病

  慢性高山病一旦发生,病情发展相对缓慢而病程持续很长,甚至无法根治。有些山友可能因此以为其是“后遗症”,其实不是一码事。慢性高山病一般发生在海拔4000米左右居住一年以上的人群,罕有居住半年就发病的报告。在登山家中,包括那些登了几十年山,登遍了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创造了“大满贯”、“小满贯”记录的登山家,至今没有发生慢性高山病的病例报告。慢性高原(山)病离登山很远,这里就不详述了。但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和注意,就是一些长期在高原工作的人员,退休返回低海拔处后第一年内发生心脑意外而病故的案例不时发生。从低到高再返回到低地定居,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都会有一个较强烈的震荡过程,需要平稳地过渡和调整。也可能存在有潜在的慢性高原病变。在渡过这个“危险期”后,就可以进入稳定状态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