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同

大同先锋户外营三晋长城千里行第三站:烽火连绵 李二口----平山村 全程34公里

查看:7159 | 回复:51
发表于 2016-3-14 11:52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1:59 编辑

4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本次活动是长城行第三站,沿途经过李二口,薛三墩,白羊口,化皮庙,榆林口,六墩,水磨口,十九墩,三墩,七墩,谢庄,二墩,5墩,正门堡,水泉沟,青云寺,平山村,全程34公里。
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3.12日9点20 ,一行19人在李二口下车整理装备向目的地出发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3:59 编辑

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从薛三墩出来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2:00 编辑

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试了试老婆单位发的自拍杆,呵呵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4:02 编辑

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薛三墩村地处逯家湾镇、邻村有张仲口村、瓦夭口村、十字河村,水美,气候宜人,人勤物丰
村内企业:玻璃钢制品厂、化肥厂
主要农产品:桃子、洋蓟、紫色包心菜、芫荽叶、欧洲萝卜、白花菜、苦瓜、苹果
村内资源:花岗岩、铝、石膏、黄河矿、铜、铝土矿
朝花夕拾  15:51:00
此村有记录在册的1号2号烽火台2座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4:54 编辑

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出了薛三墩村沿长城一路沟壑大约4公里到达白羊口村,白羊口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镇宁堡,这个小小的村落何时立村,已很难找到准确的印迹。没有长城以前,这里或许是飒飒秋风吹拂下的一片荒蛮之地,或许是游牧部落策马驱羊的放牧之场,或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散居耕民的田园之家。《山西通志》载: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前已筑有一土堡,名“白杨口”。堡“东西60步,墙高2丈8尺”,距“天成卫北二十里……”。说明至少在明朝就有人在此定居生活。《读史方舆纪要》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筑土堡,名“镇宁堡”,驻防白羊口、威虎口等峪口。明万历年间又砖砌堡墙,使镇宁堡平添高大威严之势,挺拔雄壮之美。明隆庆年间,由于“隆庆和议”,明廷在镇虏卫(今新平)等沿边一带又开设了马市,恢复明蒙互市贸易,边关得以休养生息,镇宁堡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宁的岁月。风雨沧桑数百年,镇宁堡静立边山峪口,迎风承雨,沐露披霞,独自思量着鼓角争鸣,过往烟云,其厚重的历史如同其厚实的堡墙,依然积聚着令人心驰神往的巨大魅力。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白羊口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转向西北,继而又西,这个弯子拐出了名堂,拐出了奇葩,拐出了一个有点像北京八达岭的白羊口小八达岭。
图片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1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1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3-14 11:5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时光幸福 于 2016-3-14 15:32 编辑

1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下午13点30左右,到达预定吃饭地点,水磨口村水磨口位于天镇县城西北10公里的长城脚下,亦名砖磨口、镇口堡。为明大同东路天城卫七堡之一,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明初置障城,“南北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后设水磨口墩,有7—10人驻守。属天成卫。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土堡名为“镇口堡”,属山西行都使司大同镇东路管辖。为防止外部入侵,仅开设一南门,称为“迎恩门”。“隆庆六年(1572)包砖,堡墙高三丈六尺,周长一里三分,分边十三里零”。该堡北迤环翠山南麓及长城。西邻阳高县十九墩村2.5公里,东为六墩村及榆林口。


  水磨口地段长城,为明嘉靖年间夯筑。现存高度6—8米,宽6左右,每隔数百米置一敌楼,高12米左右。

  水磨口村北为边外(即明长城外侧),有山路通向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现有东长畛,绿虎沟、鸡窝沟等村落,这里元为兴和路威宁县地,明代为蒙古察汗小王子部落领地。据《读史方舆纪要》“内榆林、水磨等口极冲,边外干沙沟诸处即属部驻牧处。嘉靖间,寇常由此入犯天城一带,备御尤切。设有操守。边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在万历三十四年五月,俺答部落三千骑从此口入天城大肆抢掠。

  水磨口与北侧的长城近在咫尺,仅在南墙置一门。堡内整体布局呈十字形,但街道复杂,宽窄不一。加上寺庙、民居的布局结合,具有多层次的防卫能力。(寺庙建筑有五道庙,城隍庙,三官庙、老爷庙、真武庙、奶奶庙、观音庙、龙王庙,马王庙及戏台等)为明代典型的军屯戍堡,在明朝也就是因为这个“口”的失守,使数千蒙古铁骑冲杀进来,造成天城等地被烧杀抢掠,损失惨重。

  今村内的原住民多为明朝戍守长城士卒后裔,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衍繁生息,屯垦戍边。从这里现存的长城、古迹、民宅和民风人情上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祖先太多的印痕。看到亦耕亦守的明代军屯制度。而只有在这里才能令人有一种幽思怀古的情绪,仿佛能看到金戈铁马和听到燕赵悲歌,使来者无不唏嘘感慨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