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632

主题

阿勒泰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复制链接] 查看:56461 | 回复:183
发表于 2016-6-21 11:02 21 只看该作者
今天,交河故城呈现在我面前的虽然是一处处断壁残垣,但仍能想见当年的雄姿。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凭借地理优势,已经形成为西域诸国中的一个城邦之国,由匈奴所控制。为了打通丝绸路,汉王朝与匈奴为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河争夺战。终于使车师从此臣服于西汉王朝,汉朝为此设立都护府。战争结束后,随即启动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车师国的发展和繁荣。后汉光武建武元年(25),前车师国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实力,统一了吐鲁番全境,交河从武帝时代归顺汉王朝时仅有“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的小城,发展成了吐鲁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成了丝绸之路的重镇。特别是到了唐代,中央政府不仅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了22个都督府、118个州,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里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6-21 11:02 22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在夕阳西斜之时进入交河故城的,望着那拖着长长影子的的残垣断壁,不由得想起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发表于 2016-6-21 11:03 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喀纳斯户外爽儿 于 2016-6-21 11:04 编辑

唐代诗人岑参曾任伊、西、庭支度营田(军事后勤)副使(实职),为筹集粮草,常往来于庭州、轮台(今乌鲁木齐)、西州之间,有他的诗句“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为证,他留下14余首与吐鲁番有关的边塞诗。我们到这里时是阳历的九月,当天艳阳高照,还十分炎热,岑参有句诗:“送君九月交河比,雪里题诗泪满衣。”诗中的九月应当是阴历,相当于阳历的十月,可见吐鲁番气候变化之剧烈。
眼前看到的都是唐代的一些遗存,这好像曾经是座碉堡之类的建筑,不知当年岑参是否在这里住过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发表于 2016-6-21 11:04 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喀纳斯户外爽儿 于 2016-6-21 11:04 编辑

现在,唐时的城门,干涸的古井,残败的庙基,坍塌的舍利台……多数早已坍塌,但还依稀有一些当时的形状。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发表于 2016-6-21 11:05 25 只看该作者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6-21 11:05 26 只看该作者
这里曾是古时的街道吧?也许这里曾经繁华过,但周围的荒漠,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还是使诗人岑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发表于 2016-6-21 11:06 27 只看该作者
佛寺曾是交河城的重要建筑,现在也是一片废墟,因为14世纪同时蒙古统治者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因此,佛寺被破坏得最严重。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6-21 11:07 28 只看该作者
这座佛塔的土坯在西下的夕阳中还屹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历史的沧桑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6-21 11:07 29 只看该作者
离开交河故城时,回首眺望,原先城内的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庙等等,有的变成了一抔黄土,有的已掩没于荒草之中,有的残垣断壁还依然依然挣扎在大漠的狂风之中,这一切仿佛一叙述正在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6-6-21 11:09 30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次离开吐鲁番是一个早晨,经过火焰山时,想起岑参有四首赞火焰山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我们在阳历的九月到这里,虽然是清晨,依然感觉到是“炎风吹沙埃”。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