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04

主题

承德

镇北台

[复制链接] 查看:3631 | 回复:54
发表于 2017-3-8 15:5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5:58 编辑

    下了易马城遗址,继续今天的重头戏——镇北台。探索长城,初次走进陕西榆林。从红石峡到镇北台,徒步还不到2公里,完全不用打车。

    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约三公里的红山之上,所谓红山,基本上是看不出什么山的高度的。此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掐指一算,距今已经410年了。它是万里长城遗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从体量上看,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名副其实。所以我把陕西长城的第一站选择了镇北台。


    去往镇北台的路上,这就快要到了。


镇北台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3-8 15:53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5:59 编辑

    远观镇北台。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0 编辑

    景区大门,门票30元。远道而来,自是缺乏逃票的心情,今天时间富裕,探究一番好了,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0 编辑

    旱柳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1 编辑

    明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题诗。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1 编辑

    “万里长城第一台”——长城专家罗哲文题字。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2 编辑

    南边立着五个威风大鼓。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3 编辑

    南边门额上嵌有一石匾,远看一直以为这两字是“明台”,明朝的镇北台嘛,走近了感觉是“明向”,翻阅了《明长城考实》才知道念“向明”,此匾是建台时巡抚涂宗浚手书所镶。要说《明长城考实》一书,单独阅读其实挺枯燥,只有走过的地方再细细咂摸才有味道。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9 只看该作者
镇北台

发表于 2017-3-8 15:53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开都河 于 2017-3-8 16:05 编辑

    让我们看看《明长城考实》一书中是如何描述镇北台的,作者对这个“万里长城第一台”的描述可谓不惜笔墨:

    镇北台座于红山最高处,东西有长城相连,为榆林南北往来的咽喉之地。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是榆林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马市贸易设立的一个观察哨所。镇北台是万里长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台,登临台项,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
      镇北台形如塔状,共分四层,总高三十余米。台基北长八十二米,南长七十六米,东、西各长六十四米。
      镇北台第一层高十米七十四,墙由下至上递减内收,顶面北长七十八米,南长七十二米,东、西各长六十米。由第一层顶沿向内进深十二米,为第二台基。第二层高十一米三十五,周长一百三十米。由第二层顶向内进深五米,为第三层台基。第三层高四米一十五,周长八十八米。由第三层顶沿向内进深三米,为第四层台基。第四层高四米四十,周长六十米。
      在第四层顶部中央,原建有砖木结构的瞭望哨棚,毁于清末。
      镇北台,全部由青砖包砌,各层亦有雉堞围墙,第二层向南开有一拱门,仅此门可上至台顶。门额上嵌有一石匾,阴刻横书“向明”两个大字。此匾是建台时巡抚涂宗浚手书所镶。门东有上、下相错的两个窗口。为梯道采光通风之用。镇北台第三层上向北亦嵌有一块石匾,匾已碎去三分之一,所存的三分之二亦因石面风化字不可辨。
      镇北台北又有款贡城,是当对蒙汉办理各项交涉的地方。此城全为夯土墙,形状不甚规则,由镇北台西北角起,向北约八十米折向东,约二百五十米又折向南,与主体城墙相交,主体城墙接于镇北台东南角。
镇北台

    镇北台卫星示意图:

镇北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