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4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118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18-6-11 11:35 301 只看该作者

董冲吴贺堂——卒子走遍安庆

董冲吴贺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的董冲吴贺堂。图一:远望董冲毛竹茂盛

    董冲吴贺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东山村,这里地处宿松北大门,方圆十平方公里,是安庆地区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图二:吴贺堂一角

  董冲,地处东山村,境内基本是八分山地,二分田,背靠基本都是宿松县的山区。图三:吴贺堂大门

  东山村的贺氏宗祠,卒子早年已经介绍过。顺村而行、向山里行,不多时,会来到一幢叫董冲吴贺堂的古建筑前,这是一幢隐藏在多幢民宅之间的古建筑,据了解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依然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察价值。图四:吴贺堂祖堂

  东山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有白崖寨,北有鹧鸪寨(此寨目前卒子仍未到访),东连太湖县花亭湖。明末清初大财阀吴江佐故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后裔一直沿袭在此居住,已经数百年。图五:吴贺堂供台

    元朝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图六:吴贺堂是二进祖堂

    这段历史真实写照,让人发直。这里指的“淮右之军”即朱元璋部队,这个吃人的部队,何尝考虑过民意。元朝末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明朝全国人口约为一亿,到清朝初期的时候,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多万人了,锐减了八成,损失人口八千多万。图七:吴贺堂清朝屋角砖雕

    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后),陕西的大饥荒,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大顺军打下安徽省安庆市的桐城县,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图八:吴贺堂青砖

    吴贺堂使用了大量的青砖,在屋角上的青砖雕刻了精美的花纹,青砖扁平,为小青砖,灌砂泥浆勾缝。图九:吴贺堂厢房木雕

    吴贺堂两侧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厢房。厢房仍存大量的木雕刻,都是使用了山里的优质木材打造。图十:吴贺堂一角

   吴贺堂厢房老屋,是明末清初大财阀吴江佐后裔居住的老屋。老屋与吴贺堂毗邻,为清朝兴建。民居为砖木结构,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其建设风格为清朝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图十一:吴贺堂墙壁上的砖雕小窗

    吴贺堂厢房老屋建筑大量使用了青砖、石材、木雕刻颇具特色,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图十二:吴贺堂两侧厢房

(本篇完)

2018-06-11

发表于 2018-6-12 11:07 302 只看该作者

潘源泰皮油行——卒子走遍安庆

潘源泰皮油行

——安庆近代商业系列

第15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的潘源泰皮油行。图一:潘源泰皮油行一侧山墙

     潘源泰皮油行,有资料认为是潘源太皮油行,又称“潘家大屋”,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广济桥街33号。图二:潘源泰皮油行现为安庆市政府保护性建筑

     潘源泰皮油行,为清朝建筑,有左右两组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明清时期传统建筑。图三:潘源泰皮油行木饰券门

     潘源泰皮油行是皖派穿枋式建筑、砖木结构,青砖扁砌,硬山顶,跑马楼,屋脊高度约十米。比较特别的是潘源泰皮油行公馆木饰券门。图四:潘源泰皮油行跑马楼

     潘源泰皮油行是安徽近代著名的皮油商贸业老字号,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手工业民宅作坊建筑遗存,对安庆近代经济及皖派建筑工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图五:潘源泰皮油行跑马楼使用了机械车木的木轴

    潘源泰皮油行建筑原为潘家老屋。潘源泰(潘源太)是其对外的商号名称。潘源泰皮油行跑马楼使用了机械车木的木轴,说明近代安庆已经从过去的手工作坊逐步使用了小型机械代加工。图六:潘源泰皮油行接官厅木门

    潘家老屋是前后三进的三合院式的安庆传统建筑,平面呈“目”字形,砖木结构二层,面阔两间,正立面竖三段式布置,两侧突起三角形山墙。图七:当年潘源泰皮油行出口的皮油商品

    潘源泰皮油行最精华的是回字跑马楼,周围内廊式布局,跑马楼设公馆厅堂;饰木材均使用了当年的皮油粘贴,平行窗楣;图八:潘源泰皮油行公馆二楼回廊

    潘源泰皮油行使用了灰瓦坡顶,外墙使用了白色水刷石外墙,部分有花饰。图九:潘源泰皮油行木制券门

    皮油行经营的主要是一种皮油的商品,经过分析和初判断,是一张刷过桐油或某种植物油或者沥青的粗布,刷在木料上或者物件上,能够保持很长时间。图十:潘源泰皮油行二进与三进的过道

    潘源泰皮油行是安庆老城为数不多的明朝建筑之一,其第二进与第三进的过道,仍保存着当年的式样。图十一:潘源泰皮油行三进

    潘源泰皮油行三进,后改为多家共用的厨卫场所,杂物堆放多年,已经基本看不出当年的模样。图十二:潘源泰皮油行三进松树木

    潘源泰皮油行三进,有一对松木制做的木门,经过上百年的岁月洗礼,松木已经浸透了斑驳的痕迹。图十三:潘源泰皮油行二楼木楼梯

    潘源泰皮油行二进有一架木楼梯,松木制做,有木雕饰品。由于年久失修,现已损坏。图十四:潘源泰皮油行二楼木制护栏

    潘源泰皮油行二楼木制护栏,均使用了百年前木制护栏,这些护栏并非手工雕刻而成,而是使用了近现代的小型机械加工。图十五:潘源泰皮油行二楼接官厅四轴大门

    安庆,靠近长江,属长江中下游,常年潮湿,很多老屋木料板材件,不经过特殊处理,会霉变和毁损,经过皮油的粘贴之后,会保存很久。图十六:潘源泰皮油行起居室

    安庆的老字号商铺,既是安庆的,又是安徽的。安庆这些近代商业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最终统领一行。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安庆一些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的企业,要从安庆过去历史上的传统老字号商业中汲取精华,让这些已经消灭的老字号找回重生,再造辉煌。图十七:潘源泰皮油行圆圆的券门

(本篇完)

2018-06-12

发表于 2018-6-13 16:50 303 只看该作者

白石杨白寨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白石杨白寨遗址

——安庆军事遗址旧址系列

第15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原安徽省安庆市东至县张溪镇白石村张良后裔古村落,又称白石杨白寨遗址。图一:《卒子走遍安庆》到访白石古村

    白石村坐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原安庆市所属贵池县境内仅有的一处张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图二:张氏古墓

    据《张氏宗谱》记载,在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村庄有九弄十三巷,全村有二千多人口。据《东至县志》记载:“白石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二十余代。”图三:张硕论古墓碑文

    新编《东至县志》记载:“坦埠乡白石村西的长墩(又名团墩),曾出士夹砂红陶片,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图四:张公古墓

    另据史料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奉命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其部将杨白为抵御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驻守很长时间,这个山寨后人称其为杨白寨,至今仍遗有兵营旧址。图五:古巷

    现在,村里的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良相后裔,贵三传人。图六:白石村铭牌

    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图七:老屋砖雕

    白石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六百年前选址时,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图八:皖南民居

    以张姓宗祠分界,分上村、下村,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虎山右龙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图九:门槛石遗址

    白石村因这里属卡斯特地貌,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井盆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图十:白石屋基

    村头山上建有碉堡,常年架兵器保护,进出白石张村,主要是通过水路的黄湓河直通长江到安庆城,那时的村寨,宛如一座城堡,张姓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农耕桑麻,捕鱼捞虾的生活。图十二:张氏宗祠

     随着年代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换,白石张村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使这一古村落变成一片废墟和瓦砾,但村落遗址尚存。图十三:很奇特的门楼

    现在,村里的一口水塘周摆放十六口古时遗下的旗鼓,使这个古村落又透出一丝古风古韵来。图十四:门槛石

    更为奇特的是,白石张村的西面是辽阔的升金湖,沿湖岸有奇妙的堆石景观,村周围的山间有起凤阁、观音洞、敞口洞等庙宇;村南笔架山,似一尊笔架卧湖边,站在山顶上可遥望安庆迎江寺。图十五:宗祠

   白石张的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说:“天上张玉皇,地上张天师;文张良,武张飞;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他们引以为荣地把这些传说和人文与自己村联系起来。图十六:宗祠内的斗拱穿榫

   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山区,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古村落,有的依山而居,有的临水建邑。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图十七:宗祠一侧

    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六百多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图十八:白石村水塘

    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龙山右虎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据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图十九:门槛石

   清末民初,白石张就有三百余户,千余人丁。全村分为上、中、下村,共有九弄十三巷,以老祠堂弄为中轴均匀分为东西各四条弄堂。横向十三巷也基本对称,但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如同阶梯。图二十:老屋

    中弄门(又称首门)前为八字朝门,门楼上悬有横匾“御选文魁”和竖匾“宗宪第”各一块。门楼下有城门,里外设置石凳数块。门前为半月形七井塘。塘四周有保存完好的旗鼓十六个(原有旗夹已失)。图二十一:旗鼓

    七井塘南原有古牌坊两座及上下村头各有砖石雕堡一座(均已毁)。而这些弄巷地下还有密如蜘蛛网式的下水道(又称阴沟),相互贯通。图二十二:白石雕刻葫芦顶

    砖砌石嵌,宽二尺许,深四至五尺,宛如地道,不管下多大的雨,村子里都不会有积水。这下水道设有多处进出口机关,如遇兵匪偷袭,村人可进入下水道躲避,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脱。这些精巧的布局和设防,与先祖当年为避战乱来此建邑有关。 图二十三:鲜美的升金湖鱼

(本篇完)

2018-06-13

发表于 2018-6-14 14:46 304 只看该作者

月山刘家坟山清朝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

月山刘家坟山清朝墓葬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52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刘家坟山清朝墓葬群。图一:刘家坟山局部图

     月山刘家坟山清朝墓葬群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月山社区一个坡地上,刘家坟山安葬着清朝例赠修职郎刘公墓,光绪年间刘母洪氏墓,光绪年间刘盛达墓等等。图二:刘家坟山中的刘母洪氏的墓碑

   月山村是怀宁县月山镇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刘家坟山,还有查家坟山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古墓群文物,展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古坟山墓群是安庆地区丧葬文化的继承。图三:刘家坟山中的刘盛远墓

  古坟山墓群是怀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资料显示,系清代墓葬群,位于怀宁县月山镇二零六国道西约十米处。卒子实地考察后,认为文物普查资料所载墓群时代为“清代”不是非常准确,这个刘家坟山墓葬群应当是目前安庆市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清朝至民国时期刘氏的墓葬群。图四:刘盛远墓碑局部

    刘家坟山墓群分布于南、北、西三面山坡上,地貌为山间坡地,地表多为低矮灌木和杂草。墓群东西长六十至八十米 南北宽约百米有余,总面积约上万平方米。图五:刘家坟山

    清朝的家族墓群,在安庆地区比较常见。刘家坟山系南北走向,高约三十米至六七十米,面积上万平方米。清朝墓葬群沿山体布局,呈台梯递叠状,计多层以上。图六:晚清时期的宣统年间墓葬

    原二零六国道未修建以前,临山体最下一排墓葬中,还有多棺明朝的座墓穴,均为东北朝向。现在的墓群中,基本多为清朝晚期时期。图七:刘家坟山中的例赠修职郎刘公墓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刘家坟山大多数在上世纪“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破坏。古坟山墓群的风水特色,说到古坟山,不能不提到它的风水特色。图八:刘家坟山中的修职郎墓

    风水是一门玄术,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是体现了依山傍水的原则。二是体现了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三是体现了屈曲蜿蜒的原则。四是体现了明堂开阔的原则。所以,月山刘家坟山清朝墓葬群基本符合这些考究,是一处研究风水的教课书。图九:刘家坟山埋葬的绝大多数都是刘氏后裔

(本篇完)

2018-06-14

发表于 2018-6-15 17:10 305 只看该作者

万丈岩——卒子走遍安庆

万丈岩

——安庆风景系列

第15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银河村的万丈岩风景区。图一:银河村山谷

    万丈崖位于岳西县店前镇银河村。它是岳西县妙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背后的几座山峰。高约一千多米,是皖西南比较有特色的风景区之一。图二:光岩

    举目远眺,万丈岩是悬崖绝壁山顶光突突的崖壁,如果遇到薄云轻烟,会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形成了大别山万丈岩站立云端的景观。图三:通往向光岩的小径上

    走近万丈岩,是一条只有一尺多宽的山路,要想走到悬崖之颠,腾云驾雾,老乡说要四五个小时,走在到达万丈岩的山腰小路,一边是一条宽约几十米的山谷,水流轰然作响,一边是巨大的崖壁,风景美丽。图四:光岩大绝壁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近千年古道上,留下了古人走过的痕迹,月出日落,明暗退隐,远远望去,大别山群峰争娇。图五:山野小径

     万丈岩是安庆地区一处尚未被众多驴友前往的风景区之一,这里经过穿越,可以到达妙道山风景区,那一年一对父子头天上山,第二天早上才从山上下来,筋疲力尽、饥渴难耐,他们说到达了妙道山,但因为一条巨大的山谷无法逾越又从原路返回。图六:光岩大绝壁

     光岩组落位于岳西县店前镇银河村。满山的映山红从春天一直开到夏天,吴氏先民从太湖迁入此地已经二十余代,这里大多居住着吴姓百姓,鼎盛时期有二十来户,现在保留下来的一些七、八十年代的房子,一户挨着一户。图七:万丈岩

    光岩,岩高万丈,耸立为山。相传明朝崇祯四子永王朱慈炤曾避难至此,招兵买马,以图反清复明。但凡永王活动过的地方都有传说,御驾坪,太子坳,铁炉沟,太子洞,是地名也是野史,更是光岩人口口相传的谈资。图八:光岩大绝壁

    光岩风景区有老屋、悬崖,怪石,峡谷,瀑布,竹海,老树,一路都是绝妙的风景。如果叫上几个驴友,一起穿越这里,可以从背后看到妙道山风景区,可惜中间的峡谷至今很少有人翻越。图九:光岩

     民国时期,湖北省浠水县有三个年轻人经过群山来到安徽省当时还属太湖县管理的光岩一带,他们系绳索,拉铁扣,在光岩上系下绳子采搞铁皮石戽等高价值的中草药,因为绳索太长,不慎其中一人坠入山崖,死亡。后来从湖北来了好几人,把尸首抬回湖北。这是近百年来,这里死亡的第三个人了。图十:光岩大绝壁

    万丈岩,是光岩的一个别称。从光岩脚下爬山,经过大约三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今天卒子介绍的万丈岩,是一个离天很近的地方。十一:光岩巨石

    站在山顶的巨石上,能够看到司空山,古时司空八景之银河夜月的上游,依妙道,望司空,有光岩,万丈岩,上天梯……,包括光岩在内的万丈岩一列山峰都在千米以上。图十二:光岩大绝壁

    万丈岩充滿了神秘色彩,其庐山真面目,不身临其境,难以言表。万丈岩,登山爱好者的一块魔地,征服它,战胜它,是一种荣耀和自豪。图十三:风景

    通往万丈岩的山路上,经过艰难、挑战双脚,这是安庆一处山水风景。一块巨石挡在了前进的路上,卒子坐在这块巨石上。抬眼望去,苍穹辽际,萧瑟寂静,一侧山体崖高峰险,峻峭奇特。图十四:光岩大绝壁

    万丈岩巨石,怪石,奇石嶙峋。石石相叠,自然成景,石石相依,天作之合,石石相扣,别有洞天。有高高耸立,直插云霄的“万丈岩”;石与石之间荆棘丛生,枝条相互缠绕,石头缝隙处玉竹芊芊,柏树苍绿,石抱树,树抱石奇特无比,妙趣横生。图十五:万丈岩

    一尊尊山石,处处留心,处处景,有的惟妙惟俏,有的栩栩如生。大自然的千年风尘,万年风霜,造就了这美仑美奂得绝世奇景。山有情、人有意,爬过那坡度近乎垂直,穿过那坡面寸草不生。图十六:万丈岩上的怪松

    终于到了万丈崖之颠,之前的苦难化着春雨,滋润了心田,心情舒展,精神倍增。眺望远处,海天一色,这边的妙道山顶,那边是司空山,万丈岩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无限风光在险峰,万丈岩风景独好。图十七:万丈岩上的风景

(本篇完)

2018-06-15

发表于 2018-6-19 11:09 306 只看该作者

扬泗千年银杏树

扬泗千年银杏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5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杨泗村的千年银杏树。图一:古银杏树

    安庆地区,列为重点保护的树木,在安徽省名列前位。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一棵有着一千二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这棵千年古银杏,树龄据林业局专家说是五百多年,据相关测定树龄为一千二百一十四年。卒子且按安徽省政府的测定年龄介绍。图二:古银杏树幹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末期。安庆地区已经有了人类的生活痕迹。这棵古银杏树,有着扇形的银杏树叶,如果按安徽省政府测定树龄计划,这棵古银杏是目前安庆地区树龄最长的银杏树,应尽快列为安庆十大古树名木。图三:古银杏树树冠


    唐朝时期的古银杏树,也将列为中国“百株中华人文古树”名录。卒子到访杨泗村时,见到这棵银杏树,它生长在一个小山冲里,至今枝叶茂盛。图四:古银杏树下又重新长出小银杏枝

    据卒子目测,这棵古银杏树,其胸围约四五百厘米,树高二十余米,冠幅二十平方米。卒子从该树的长势和地理位置看,此树应该年龄约为五百多年,非安徽省政府标注的一千二百年。图五:古银杏树叶

    据当地的百姓介绍,前来观赏这棵千年银杏树的人,每年都有很多,特别是合肥地区的游客最多。历劫千年愈加焕发生命力,这株已数不清年轮的银杏树,树身粗裂的如同沧桑的历史,银杏树下落满枝叶,树下烧香祈福的人不少,使人感叹不已。图六:古银杏树叶

    这颗据说有一千二百年的银杏,已被安徽省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据传,这棵银杏树是唐朝末期种植,距今已有1214年历史。图七:古银杏树树干

    杨泗村,坐落在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较偏远的山区,海拨也最高。村口有一株千里银杏树,是杨泗村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杨泗村内还有“仙人坝、青风岭”等自然景观,犹其是青风岭,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图八:古银杏树铭牌

    杨泗村,之所以称为杨泗村,是因为纪念杨泗将军,亦称杨四将军、杨家四爷、斩龙杨泗将军,是最初源于湖南的民间道教水神,目前广泛信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九:古银杏树所植村口

    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运动逐步将该信仰向周边传播,包括四川、云南、广东、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广泛信仰。图十:古银杏树根部

    经过历史的流逝,民间道教更将其作为除妖斩鬼的一位重要尊神。农历六月初六为杨泗将军圣诞。道教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图十一:古银杏树

[size=0.83em]42.jpg (695.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8-06-19

发表于 2018-6-21 09:03 307 只看该作者

鹞落萍聂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鹞落萍聂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5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东冲组的聂家老屋。图一:一条长长的小溪流过聂家老屋门前

     鹞落萍聂家老屋又称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东冲组。聂家老屋就是军政委高敬亭常常居住的地方。图二:远望聂家老屋

    聂家老屋坐东朝西,房屋13间,平面为一进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双坡屋面,悬山顶、小青瓦、夯筑墙,三合土地面。老屋旁有一棵距今四百多年的银杏,这颗银杏曾被用于放哨。图三:聂家老屋简介牌

    聂家老屋位于岳西县的深山密林间,这里原是群山间的一处凹地,这里在民国时期建了一些破旧的房子,距今已经近百年。图四:聂家老屋门额

    聂家老屋是聂在忠为逃避苛捐杂税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从太湖县北庄(今岳西县河图镇)迁到本地,在这片山坳间,能够远远望到相邻村落、田园于眼底,很容易瞭望外界发生的情况。图五:聂家老屋简介

    聂在忠携妻儿老小,从河图镇迁到群山山间建起老屋,并安家落户,长子聂长和、次子聂长荣。孙子聂家政、孙媳吴秀英。当年全家人口十二人。图六:聂家老屋堂屋

    现在的聂家老屋堂屋内,仍然保留着按原物一比一复原的坐轿。堂屋放着案台,案台边是聂家宗谱,宗谱记载着聂家的家族史。图七:聂家老屋堂屋铭牌

    现在的聂家老屋堂屋的墙壁上挂着聂家老屋堂屋的铭牌。图八:聂家老屋堂屋案台

    鹞落坪因坐落在一块四面环山、方圆约两公里的坪地上,而坪地西北角有一座形如鹞的山凸,因此得名。图九:聂家老屋侧屋是聂长和居所

    因为这里山高岭陡、交通闭塞、远离城镇,高敬亭所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这片土地上开展游击战争。图十:聂家老屋侧屋

    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当年就住在聂家老屋,当时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开设了红军棚、红军山林医院等。图十一:高敬亭画像

    在随后的岁月里,中共皖西特委驻地由枯井园迁至鹞落坪。不久,在鹞落坪建立了游击队、便衣队、山林医院、红军被服厂、小型修械所、交通站和红军商店。鹞落坪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游击活动的中心和大本营。图十二:聂家老屋过堂

    聂家老屋过堂,原为杂物堆放处。红军进驻后,将此处改为会议室。图十三:聂家老屋会议室简介

     聂家老屋高敬亭会议室,原为杂物堆放处。高敬亭领导的红军在这一带活动时,将此处改为会议室。图十四:聂家老屋高敬亭会议室

    聂家老屋高敬亭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一九三四年冬鄂皖革命根据地形图。图十五:聂家老屋里挂着地形图

    聂家老屋外墙仿照当年写着红军的标语。图十六:聂家老屋

[size=0.83em]DSC_4224.jpg (482.4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22:13 上传




(本篇完)

2018-06-20

发表于 2018-6-21 12:35 308 只看该作者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卒子走遍安庆

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5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东至县东流大士阁与天然塔。图一:大士阁与背后的自然塔

[size=0.83em]20160211 012.jpg (286.3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东至位于长江南岸,两地一江之隔。东至县的东流镇是长江沿岸乡镇,它是原东流县的县治所在地,宋朝以后,江南仍属蛮荒之地,借用“长江滚滚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人命名为“东流场”。图二:大士阁

    东流镇北,临江有一块天然巨石,峍屼嶙峋、耸峙江面、人称龟石矶。矶上建起天然塔、大士阁,旁有一街巷,古称茅屋街。矶石后面山丘上的茂林修竹,前方就是一片江中绿洲,古人称其为“莲洲”。站在龟石矶上望莲洲,滔滔江水中有那么一块绿地,在长江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然塔,也是东流标志性建筑。自然塔下,明清时期建起大士阁。图三:大士阁保护牌

   龟石矶,借“北折东流”之地势,古时建了不少古建筑,人文景观十分丰厚。传说当年长江游来一只乌龟精想占用中东流宝地,后被镇压在岩石之下,那龟头被重压而无法缩回龟壳,天长地久,龟头化为岩石,伸向江面,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之为“龟头矶”。“龟头”二字,文人们有所忌,故称“龟石矶”。图四:大士阁一侧

    据清朝嘉庆《东流县志》记载:明朝知县杨季芳将菊江亭建在县西门外龟石矶上,名曰菊江楼。清朝康熙年间东流县令郭鸿义,号大士,任职三年,深入考察,群心即协,百废俱兴,河渠沟洫治理井井有条,政理讼平,甚得民心,宦绩人文彰彰可考。清朝乾隆九年(1784年),邑人周飞鹏之母陈氏捐建天然塔、天然书院,嘉庆十八年,周陈氏后裔周北溪之子振桂、振发,孙新贵捐资修葺,邑令吴箎亦捐百金以助之。图五:大士阁原石构件

    郭鸿义死后,东流百姓为纪念这位贤达县令,建大士阁,又名郭公祠。大士阁与天然塔毗邻,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前后,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吴箎重修。旧由门楼、祠堂客堂、僧房、厨房等建筑构成,整个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厅为食堂,两侧为厢房,山墙为园弧状硬山式封火墙,属阁楼式徽派古建筑。正门上方嵌石质横匾“大士阁”三个大字,正楷庄严。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图六:大士阁原石构件

    又传,清末民国初,长江大水,两岸一片泽国,因龟石矶是个小山岗,地势较高,对岸的望江人纷纷驾舟过来躲水。水退后,有的没有回去,就在龟石矶旁的一片平地上搭起一排排茅棚安家,虽是茅棚,但远看却像一条街,人们故称茅屋街。由于后人在茅屋街江边建起了渡口码头,现在茅屋换成了楼房,真正成了一条新街巷。图七:大士阁念佛堂碑记

    东流历史古老,源远流长。建县史可上溯1500多年前。汉至东晋,东流主要归属于彭泽县,此地设黄菊乡。南朝梁、陈时期,政治动荡,北人南迁,曾设太原郡所属和城县(今东流、香隅、马当一带)于此。隋灭陈后,撤销和城县,将此地仍然并入彭泽县。隋唐以来,政局趋稳,人口逐渐增多,经济趋于繁荣。唐朝会昌初(841—846年)在原和城县旧址(今东流镇)设置东流场,属彭泽县管辖。至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由东流场升为东流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自江州划归池州,后划归安庆管理。图八:大士阁新建念佛堂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东流东门续塌,知县陆培捐修。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建天然塔,东流自古地僻民贫,文风不振,明清两朝科举只考中三名进士。于是风水先生便诉诸阴阳,说其原因在于县城周围的山不高,都是培娄小丘,《左传》云“部娄(培娄)无松柏”,难出人才。因而,须建塔改良风水,以振文风,遂兴建双塔。图九:大士阁

    天然塔坐落在镇北面四龙山上北面的迦龙山祝家矶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历时三载,由东流知事万皞倡议,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造。塔五层六方,砖石结构,高十一丈,周长六丈六尺,每层门开六扇,塔体飞檐,内画栋,拾级登攀,可至塔顶。图十:大士阁背后的天然塔

    “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色吴楚开云白,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州。”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周士信之裔周振柱等兄弟三人重修。图十一:大士阁边的崇公大和尚墓碑

    登临自然塔,江面上长长的船列,塔下的学湖就像一面镜子,闪着明亮的光辉。塔下大士阁隐现在淡淡的夜霭里,犹如一幅远古的画。图十二:大士阁牛王碑记

   大士阁旁,有古墓几座,分别是大士阁历代的僧人。其中一座墓崇公大和尚墓,碑的一侧写着龙山圆觉寺临济法派碑记,落款是清朝乾隆辛酉年(1631年)。图十三: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大士阁旁还有一个牛王碑记,上记载乐输姓名列,上面记载着传鸣谦捐钱一千六百,汪会龙公捐钱一千四百等等,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图十四:大士阁牛王碑记局部

(本篇完)

2018-06-21

发表于 2018-6-22 16:59 309 只看该作者

道云庵碑刻——卒子走遍安庆

道云庵碑刻

——安庆碑刻系列

第15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的道云庵碑刻。图一: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北朱岭

    道云庵又称齐云庵,又称“齐云道院”、道院庵,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的群山之间的一处凹地。这里四面环山,茂竹森林,背后就是天柱山后山。图二:道院庵又称道云庵

    明朝有道士陈大中建,后转为僧用。明朝有道士在此建庵,名为道云庵,随后由僧人占用,改名齐云庵。到了解放后不久,齐云庵仅剩正殿。现在齐云庵已经有殿堂及寮舍,供奉玉皇、护地大王及如来、观音诸神佛。图三:道院庵碑刻

    齐云道院,俗称道院庵。古时称这里为天柱峰北朱岭。这里原是一片荒地,明朝道士陈大中来到这里,感受天柱山后山风景,随后在这里的朱氏捐置山场、田地,建起道院庵(道云庵)。清朝,全真道在天柱山逐渐衰落,道院为僧家所用。图四:重修齐云庵的碑刻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中共潜山县委曾在此召开全县党员大会,改组潜山县委。解放后,除正殿外,其余屋宇、田地、山场分给当地群众,后归生产队集体使用。图五:重修齐云庵碑记局部

    道云庵现有殿堂、寮舍,砖木结构,一百六平方米。供奉玉皇、如来、观音、护地大王(刘源)等面积塑像,是一座典型释道合一的寺院。图六:碑刻上落款道光十八年六月十七日

    齐云道院是目前安徽海拔较为高的道院,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天柱山钟灵毓秀,自古以来就是佛道两教弘法争荣的圣地,佛殿道观曾经遍布县境。相对佛教比道教繁荣,道观寺院较少。图七:天运碑刻

    在道教发展史上,特别是宋朝徽宗时期,天柱山道教却可以声震朝野,盛极一时。当时灵仙观真源万寿宫一处,就有新旧屋宇三千六百多间,完全是天下第一道山的气派,修廊广殿,复阁飞檐,连绵无际。当时民间对天柱山佛道二教的盛况就有“三千道士八百僧”的描述。图八:“立请议约”等字部分字体已经简化

    明朝嘉靖末年,潜山县道士陈大中在龙潭乡万涧村朱岭建“齐云道院”,俗称“道院庵”。当地居民朱氏捐置山场和田地。到清晚期的时候,潜山的道教建筑悉皆毁于兵燹,齐云道院也未曾幸免,全真道在天柱山完全衰落了。图九:立请议约道人陈学等字样

    院内两块石碑都是重修时所立,石碑上落款时间为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月,碑里记载着齐云庵的建院始末。碑上记载着捐钱人士的姓名和钱两。图十:碑刻上落款已经被人剔除

    院内另一块石碑是天运年间,至于天运年间,年号不详。后不知何时被刻去年号,石刻上刻有天运年间的年号,在安庆地区比较罕见。这也见证了安庆地区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图十一:碑刻局部

    齐云道院内有牌匾“一片婆心”,齐云道院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和天运(年号不详)乙丑年(1925年)经历过两次重修,都为僧家所用,已经没有道教功能了。图十二:齐云庵碑刻

(本篇完)

2018-06-22

发表于 2018-6-25 08:09 310 只看该作者

白林抬箱石——卒子走遍安庆

白林抬箱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5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的抬箱石。图一:大龙山五横乡境内

     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安庆市区的抬箱石,目前安庆地区有类似这种石头不是很多,总是充满的传奇。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岳西县的橐箱石。图二:大龙山怪石林立

     从五横乡的松隐寺下水泥道直到大龙山山上的林场,有一处群山之间的凹地。近年来,山上的大树被砍伐,植被基本是茶树,每到谷雨前,这里的茶叶远销各地。图三:大龙山山脊

    这里是大龙山主峰三县尖下不远的山谷凹地,地理图上没有准确的地名。这里与三县尖直线距离约三公里,中间有条巨大的山沟。图四:抬箱石一侧

    在这条山沟之间,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有几处突起的巨石。今天卒子介绍其中一处相对比较有特点的石头,也就是今天介绍的抬箱石。图五:抬箱石另一侧

    抬箱石,顾名思义就是像二个人把一个箱子抬起来。与岳西的橐箱石最大的区别就是橐箱石是像一个人用肩膀橐着箱子,而安庆的抬箱石是二个人用四只手抬着箱子。图六:抬箱石大头一侧

    抬箱石是一块独立而巨大的石头,长长的,一头大来一头小。从这边看,如同一棺寿材架在石头上,另一同却像一只巨炮架在炮台上。图七:远望抬箱石与远处的三县尖电视发放塔

    抬箱石下,是二处比较独立的巨石基座。这三处石头本是一体连岩,因为地理和风化的作用,现在分成了三处,相互支撑,形成如今看到的抬箱石。图八:抬箱石旁边的巨石也有几分神韵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谜团都未曾打开,研究学家对安庆大龙山的石头非常好奇,也十分着迷,曾不厌其烦地行走在大龙山观察和领悟。图九:抬箱石一侧

    这处抬箱石的巨型石块,是经过亿万年风化的作用留下来的,谁也不能确定它从何而来,是什么人把它们弄成现在这个样子。站在箱子的巨石上,心里不禁会问:这三块巨石从哪里来?这里周围几里都是泥土,至今谜底难解,只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图十:抬箱石正面一侧

    这块巨石柱一头高一头矮,模样怪异,架在石块基座上,重达约十吨,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时期,这样大的巨石是如何架在石头基座上去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图十一:抬箱石小头一侧

    经过比对和思考,卒子得出一个结论:这块叫抬箱石的巨石,与下面的基座原同为一块巨石,由于地壳运动,这块巨石被裂成三个部分。图十二:抬箱石小头一侧

    再经过数亿年的风化,使得原本裂在上面的巨石慢慢地变成一头高和一头矮。后来又慢慢形成一个斜坡,再经过变亿年的演变,变成如今的样子。图十三:抬箱石小头一侧伸出长长的一头

    抬箱石,长约六米左右,高一头略大,直径约为一米,矮一头略小,直径约为四十公分,整体看来,像一只大炮架在炮台上。图十四:抬箱石整体

    三块花岗岩巨石鼎立,高度约有五至六米,直径七至八米不等,形状像一只大炮架在炮台上,犹如二个人四只手抬起一只大木箱,顾名“抬箱石”。图十五:正面远远望着抬箱石

    青山绿水环抱的大龙山,卒子顺着松隐寺的盘山公路登上山顶,穿行到三县尖电视塔下的五横乡白林村茶场探访“抬箱石”的奇观。安庆抬箱石是一处不错的风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赏和考察。图十六:永远也游不尽的大龙山

(本篇完)

2018-06-23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