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072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查看:343571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21-4-24 20:45 显示全部帖子

大龙山林场壕沟遗址


第2042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林场壕沟遗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大龙山林场中。

    大龙山林场,距离市区约二十余里路,却是通往怀宁、潜山、桐城等地的必经之路,在高约五百米的大龙山一个山包一侧,卒子找到这个战壕遗址,就位于大龙山林场一个山包的一侧山坡背面,站在这个山坡,能够看到大龙山一条山脊。



    从龙角峰下山脊,路过一个脊背岭,这条脊背岭一侧同样也深挖了约一米多宽、一米多深的战壕。

    这条一米多宽、一米多深的战壕分成二段,一段呈弧形,从一个山包背面绕到山腰。



    另一条一米多宽、一米多深的战壕长约十米。站在山顶,下方有几个巨大的巨石,其中一个就是安庆著名的弥勒石,站在这里能够看到安庆市北部新城西南一整片区域,与安庆大学隔街相望,是一处全新发现的古战壕。


    安庆大龙山与周边山体间,有多个战壕遗址,过去卒子曾介绍多处,今天介绍的战壕是安庆市区海拔最高的战壕,这条战壕可能是百年前清军或是太平军所构建,抗战时又重新修建了。

    经过一百多年也没有毁坏,可能因为土质较硬,沟里长出的松树也有二三十年之久。为什么安庆会在这么高的山顶上修建这样一条长长的壕沟呢?



    据了解,清军中的湘军曾国荃在驻扎安庆期间,就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毕业于湘乡私塾,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清朝咸丰年间曾国藩筹建湘军,并带领招募兵勇数千人,对太平军作战,后组建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一八六零年围攻安庆,屡次击退英王陈玉成的援军。

    这些早已被废弃的战壕遗址内杂草丛生,相传湘军曾国荃当年在安庆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勇,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



    在1860年至1861年9月攻陷安庆期间,多次以寡敌众,常常力战几天至几十个昼夜,屡次击退太平军。

    大龙山战壕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抗日战争时期重修,大龙山战壕呈条带状布局,每处环形战壕既相对独立,同时又可通过中间相互连通的掩体彼此相连,互为依托,在战斗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处战壕在战争时期发挥瞭望和运兵运粮作用。

    在当今的大龙山战壕遗址中,作为交通性质的战壕最深处约二米米、宽约半米至一米,根据山体走势依山挖掘,其中处于道路交叉位置的战壕,体轮廓依然清晰。



    就在大龙山战壕遗址不远处,就是安庆著名的大龙山弥勒石。大龙山有很多传说,数百年来游人从东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从山腹一直向山上行至山顶,气象万千。



    大龙山山顶一角,有一个巨大的巨石,高约三十余米,宽约十多米,上下三层,这就是大龙山著名的弥勒石。相传奉化雪窦寺有个和尚,名叫契此。他笑口常开,肚皮凸出,长得很胖很胖。他四处游学化缘,身边总带着一只布袋。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这个胖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千年前,地藏王菩萨云游安庆时,见此地风水极好,山间一巨石酷似弥勒佛,并决心在此建道场,可惜后来种种原因去了池州九华山。大龙山主峰之巅的一座象形巨石“弥勒石”,是安庆一处著名的弥勒石。


   “弥勒石”海拔约五百米左右,由多块花岗岩巨石自然堆砌而成,佛像高约三十米,宽约十多米,佛身周长约五十多米,整体形象为坐姿。在山腰远眺,巨石高大,光头大肚,威严又慈祥,端坐山顶,自成一景,形象酷似大众喜欢的弥勒坐佛。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1 20:38 显示全部帖子

范塘犁头尖


第2043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范塘犁头尖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

    犁头尖,海拔295米,是怀宁县茶岭镇一座如同锅底的山丘。


    犁头尖是茶岭一山脉的延伸部,地处怀宁县茶岭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山,绵延约十多座小山丘。



    犁头尖,是因形状类似过去农家的犁田的犁头而名。


    犁头,这种农用工具,不仅在城市很少见,即使在今日农村,也渐渐淡出视线。小时候卒子曾到小佬家看过这种弯弯的木头做成的犁头,使用久了之后,内弯处光滑透亮。



    现在大多城里人、乡下人,大多在农家乐中偶尔一见。这或许也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

    犁头尖,南起范塘村吴家冲口,一个很不起眼的入口,往北偏东方向,尽头一个山包就是犁头尖。




    安庆叫尖的山丘,真不是少数。著名的有三县尖、笋子尖、黄茅尖、荒佬尖等等等等。而这个犁头尖的小山丘则不足三百米。

    安庆不止一处叫犁头尖,安庆宜秀区五横乡也有一个山头也叫犁头尖。




    顺着村民民房进山,一条由山上流下的小溪顺溪而上,再向犁头尖的山包顶斜插进山,不多一会儿就能登顶。



    犁头尖因峰顶壮如犁头,故名犁头尖,古山从清朝初期名沿用至今。


    犁头尖在怀宁县境内不算最高峰,却是沟通县内县外的重要一座山峰,也是怀宁县与周边县的界山。



    犁头尖与旁边一座小山丘隔一条长长的山沟对望。

    这条长长的山沟大约从清朝初期开始有移民入境生活,久而久之,被大姓氏吴姓渐渐取代,到了清朝中晚期这个地方就开始叫吴家冲。



    犁头尖山体被厚厚的土壤包裹,土质松软,山势南陡北缓,一条长长的山谷很深,有小溪,顺溪而上,至犁头尖顶,一望无边。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2 17:33 显示全部帖子

茶岭吴家冲百年枫扬树


第2044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茶岭吴家冲百年枫扬树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


    这棵枫杨树,矗立在村头。村口立着维修这条水泥路的吴姓,和这个吴家冲的历史。




    村里老百姓说这棵树有二千年,卒子不信,与他们辨析,他们不信。实际上,这棵百年枫杨树仅算三级古树,不到三百年树龄。与工农街第二桥老桥头的枫杨树相似。



    在吴家冲这个典型南方小村,就是一段古人迁徙移民的历史,它的传统和文化积淀就是因为清朝初期或个时候由吴氏迁入此地而来。




    与安庆众多小村一样,居住在这里的吴氏后裔过着世世代代与他们的祖先一样原始的生活,村子里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最原始的先民是相同的。在与卒子交流中,已经常常感受到这点。


    他们并不知道这棵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枫扬树给他们带来什么祈祷,只是给这棵古树披挂上厚厚的绸缎。




    这棵耸立着的高高的枫杨树,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


    苍劲的枝杆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牵引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历经风霜雪雨,见证了吴家冲的兴衰和变迁。




    清朝初期,匪劫众多,一股吴氏后裔迁入这个没有几户人家的小冲里。渐渐繁衍出十几代人。迁入此地时,有人在冲口种上了这棵枫杨树,给这个古老的山冲增添了勃勃生机。



    这棵有着二百多年树龄的枫杨树伴随着吴家冲这这百年山冲,焕发新的生机。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3 12:54 显示全部帖子

大陡岭巍石


第2045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陡岭巍石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大陡岭一个山坡上。


    《巍石》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位叫徐颖的留下的一首诗。



    玉篆中分斧劈痕,人言雷火掣天门。石莲亦解风开落,千丈今无一瓣存。



    徐颖,字渭友,一字巢父,海盐人。




    据《槜李诗系·卷十九》记载,颖字渭友,一字巢友,海盐人。


    年轻时为诸生,大致为当时的府、州、县各级生员。以诖误逃于僧。


    自楚归入茅山为道士,往来句曲道上,双髻道服,骑紫牛导以孔翠道路,喧哗传神仙来,儿女罗拥不得前,且以为天上人携将怪异物落人间,矣久之复出游江南。




    燕雒间,好谈兵以徐鸿客姚荣靖,自许兵后入闽粤,不知所终尝自言欲作三十六洞天游。

    以故瓢笠所至几遍天下,葛震甫序其诗有九合,曰有閒情、曰遇佳山水便住,曰中年以前能好学,曰弃家入山,曰无长物,曰不交流俗人,曰无应酬语,曰苦吟,曰不多作有玄洲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4 22:58 显示全部帖子

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


第204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

    在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境内保存有一处清朝初期武士私宅旧址,现仅存二进门楼与四进门楼,其余屋楼不存。


    在怀宁县,杨氏一门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涌现出很多人才,大名鼎鼎的杨汝穀就是一位。杨汝谷(1665年—1740年)字令贻,直隶江南安庆府怀宁县人,清朝官吏。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浙江浦江县知县。行取,授礼部主事。三迁监察御史。

    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屋主人身世非凡,仅凭一块名为“清白流风”的牌匾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石雕工艺“清白流风”四个大字俊洒飘逸,“龙眠张英题”及张英的印章石刻清晰可辨。


    经过近四百年风雨历史,门楼早已是屋颓墙倾,但从门楼的磨砂青砖、石门框、上下马踏石仍然可见当年的门第显赫及繁华形迹。


    三百多年来,杨氏后裔继承先祖“清白流风”的德行,“清白”、“谦让”、“礼让”作为杨氏家风世代薪火相传,优良的家风延续至今。



  杨氏武士宅第如今仅存二个门楼、一个是中门楼、另一个是堂门楼。二个门楼因为是白石青砖建筑,虽历风雨,故貌依旧。


    据了解,现门楼上有门楣匾额,匾上刻有清朝康熙初年进士,后来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安庆府桐城县张英题字。


    近年来,杨氏族人对门楼檐面瓦进行了修葺,重修后的中门楼门楣匾额上张英所题的“清白流风”这四个大字。双岭村也在路标上标有“清白流风”遗址。


  据了解,此处旧址是清朝初期姓杨的武士所建,传说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保镖,多次出生入死为康熙保驾护航,因此深得皇上的赏识,故宅门前上下马踏石和门轴石石质就是有力佐证。


    卒子认为,这种传说基本不靠谱。要知道,从现在仅存的二进门楼可以看出,清朝的杨氏非富即贵,应该是一位朝廷命官,与同朝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同为安庆府同乡友人。

    在清廷,能有同乡友人,自然这位杨姓官员能够得到众多支持。后建起这幢宅子,由友人张英题字,足见不仅仅是一般的幕僚那么单纯。

    张英,作为安庆府桐城朝廷官员,能够为同乡杨姓武士题字“清白流风”,可见当时同乡情义深厚。



    在屋角,有一块清朝同治年间的“乐输碑”,由当时怀宁县上青保百姓捐款的一块碑刻。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5 14:42 显示全部帖子
知识量很大,学习了,异乡的安庆人顶一下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发表于 2021-5-6 20:20 显示全部帖子

五横三山


第2047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五横三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境内。

    五横三山是指五横乡境内以永安村附近的三个相邻山头的总称。



    五横三山三个相连的山头,一个是乌兔岭,中间一个是高岭,后面一个是犁头尖。

    宜秀区位于安庆市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宜秀区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小龙山,以“独不类他山”之誉。

    与大龙山山脉一脉相承的就是五横乡的三山。三山满山在三四月份都开满映山红,很美。

    这三个既独立,又相连相通的山头,去过的朋友肯定不多。

    民国时期,新四军游击队队员在五横乡山区一带活动。日本敌寇曾在这一带设卡哨,并且经常来搜山。



    当时,日本敌寇在麻峪修碉堡,游击队曾与日本敌寇周旋在山区。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在杨亭村陈老屋山包上,曾有两个碉堡,有日本敌寇兵站岗放哨,日本敌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



    五横乡山高林密,加上前后左右连接大龙山和周边数个山头,三山就是当年的游击队员藏匿的好地方。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爬到三山之间,山顶上依然平坦,可坐可靠,前后左右四通八达,是非常不错的好地方。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17 22:00 显示全部帖子

大龙山操冲李公山


第2048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操冲李公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



    大龙山镇桃园村有一条上大龙山的山路,这条山路一直顺溪而上,沿着操家冲上山,最高处就是三县尖。



    大龙山北坡操冲,是一条被驴友称为上大龙山的升降大路,这条山路现在已经被开发的很好,很多险要路段都已经修建了扶手。


    要想进操冲,需要沿着一条很宽的溪流走很长一段路,再二渡这条山溪。



    整个操冲深约六七里地,一条溪流从冲里流出,顺着溪流一直向山上行。


    大龙山是安庆后花园,很多朋友常常登顶大龙山。



    山间有字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出处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天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明朝时期《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大致意思是:将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对以后的事不要太高期待,做好自己。



    今天,卒子再次介绍一条北坡登上大龙山的山路。



    从桃园村进山,一路顺溪而入,过溪进山,此山有山界,称合肥李氏。这个合肥李氏,是否是百年前李鸿章家族,也不得而知。



    合肥李氏有上、下两块介碑,一块在溪水边,一块在山腰。

    跨两介,就是操冲。一条长长的溪水,时陡时缓。人工路基将原有的小山路填平。



    操冲最陡的要算是百步梯,这条直上直下的有一百多个台阶的百步梯,走上去真的需要一定的体力。

    再向上行,就是一片茶园,操冲的茶,是大龙山林场的主要经济作物。



    整个操冲,从上而下,大约六、七里路,走起来大约一万四千多步。

    操冲,大龙山一条非常不错的徒步路线。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21 21:40 显示全部帖子

闵山古石像


第2049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闵山古石像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闵山村。

    数年前,路过岳西县田头乡,在一片玉米地里,卒子见到传说中的古石像。



    田头乡,古时有很多庵寺。


  闵山村在田头乡北部,为纯山区,早在清朝初期就有一座的古庵名叫雪山庵,庵前有一片茶园。走在茶地,脚底弹性十足,抓一把泥土在手,松软而芬芳。



    站在茶场高处,俯仰之间,见青山抹黛,天宇澄明,采茶工红衣数点,远山近岚,如潮水奔涌,天风吹树,似丝竹萦耳。


  闵山,有岳西人都引以为傲的茶叶历史。这里茶叶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三百多年前闵山茶就列为贡品,则是千真万确。



    清朝顺治十二年(1654年)《潜山县志》的记载“闵山,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其山多茶,其茶佳”;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安庆府志》:“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为最”;“闵山,芽茶,岁派供应库二百九十斤,谷雨前者,岁派供应库二百八十五斤”。这里的“潜之闵山”,就在田头乡闵山村,从林湾、方边方向去雪山庵,果老岭是必经之地。



  田头乡民风古朴,空气清新,植被良好、生态完美。

    四望山钟奇俊秀,聚浓郁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峻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岳西县内名山之一。



    四望山主峰海拔1097米,东可见潜山梅城古塔,南可观太湖晋熙沙滩,西眺湖北省英山县之英山古寨,北可望霍山县之三天门,四望山因此而得名。

    山有古寺五龙寺,有近七百年的历史。



    山中景点众多,以川心庵遗迹为中心有处之多明、清两朝佛塔、墓志、碑铭,寺庙遗址1,古梁两架,石雕,木雕塑像六尊。


    自元朝起即为佛教禅宗“临济法派”卓锡之地。今天卒子介绍的二尊古石像,距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这二尊石像具体是什么时代,又是什么寺庙供奉的石像,这里不得而知。



    这二尊古石像,造型优美,为当地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经过数百年风雨,成如今模样。

    龙王井、神仙坟、金盆架、罗汉石、笔架峰、宝珠岗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流连,六合寨、牵马寨、朱令寨、张山寨、葫芦寨等诸多山寨,自宋末刘源与张德兴抗元至太平天国陈玉成部抗清,都是农民起义队伍的大本营。



    东山河峡谷幽静深长,凸处蛟腾凤舞、凹处蜿蜒曲折,深潭连深潭,瀑布接瀑布,终年水声如雷,岩间古木参天,令人乐不思归。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5-23 10:12 显示全部帖子

凉亭朱氏宗祠清朝石鼓与门墩石


第2050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朱氏宗祠清朝石鼓与门墩石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凉亭社居委。

    怀宁县凉亭乡政府所在地一带,旧时,当地百姓称这里为“朱家凉亭”。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朱姓始祖福七公,在明朝洪武年间由江西鄱阳迁来此地繁衍生息。而在此聚族而居的蒋姓已经历多年,从地名“蒋家塘”、“蒋家冲”,还有气势轩昂的“蒋家凉亭”,便可见蒋氏家族之盛。

    朱氏经过繁衍,到了明朝宪宗成化年间,朱福七后裔兴旺,其六世孙朱钊,为“郡廪生”,朱钊有八子二十三孙,可谓“钟鸣鼎食”之家,已远在蒋姓之上。



    朱钊虽年近八十,他对“蒋家凉亭”的地名心存不悦,想要超过蒋姓。


  一日,朱钊将他的八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从明天起,你兄弟八人各挑一担箩筐,我在桐城练潭糕饼坊定做了四千斤大麻饼,你们每人挑五十斤,十天挑完,从家里出发到集贤关口(今安庆市集贤关),一路吆喝:“来吃大麻饼啰!”见人就发,每人两个。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给他们发饼?你们则齐声回答:“我们是从五横桥前朱家凉亭来的,老父八十大寿,遵嘱如此,算是与父老乡亲同欢同庆。”一时间,从居住地到宜城(安庆)北门外,“朱家凉亭”声名大振,妇孺老幼,无人不知。



  又一天,蒋姓发现宅前凉亭上的“蒋”字被剜去了,换成了“朱”字,众人面面相觑,气得七窍冒烟,便挥拳捋袖到朱姓门前理论。没想到这朱钊却掀髯一笑:“这里本就是‘朱家凉亭’嘛,汝等着恼何为!”蒋姓闻听此言更是火冒三丈,有为首者指着朱钊说:“好……好,你如此胆大妄为,我到官司府告你。”“奉陪!”朱钊抱拳一揖。


  很快,蒋姓为原告,将诉状呈递到了官府。当时的怀宁知县韩明(浙江余姚人、进士)阅过诉状,心想:此案当实地查访,方明究竟。



    一日,他带着几名衙役,坐着小轿出了安庆城,吩咐衙役一路询问:“五横桥前为何处?”这一问,从北门外集贤关口到三十里铺,无论妇孺老幼皆齐声回答:“朱家凉亭。”过了三十里铺,来到“分水岭”(卒子注:现为枫树岭,在岭头上建有枫树岭农庄)。这里山路崎岖,衙役汗流浃背,韩知县坐在轿中摇摇晃晃也很不舒服,咀嚼着一路所闻皆为“朱家凉亭”,便命令衙役回衙。


  次日,知县发出传票,将原告、被告带上公堂,未等原告开口,他将惊堂木一拍:“此案由本县查访得清楚明白,尔等听判:朱家凉亭,声名远播;本县察访,明白无讹;蒋姓兴讼,大错特错;罚银三百,具结悔过。退堂!”一桩公案就此了结。这场官司,蒋家输得很惨。自此之后,蒋姓在这片土地上便一蹶不振,纷纷外迁。



  后来朱氏宗族真的便在蒋家冲一口水塘中建立了四角凉亭(在现在的凉亭居委会凉亭组),葬始祖福七公于现在的凉亭国土所旁边。

    现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潜山、枞阳等地的朱氏后代乘几十部大巴车来坟地祭拜祖先,坟地向北不足五十米处便是原朱氏宗祠(现为中心学校)。



    现朱氏宗祠为迁移别处新建的朱氏宗祠,宗祠前有四只大石鼓,青石制地,时代为清朝中期。二只石鼓上雕刻有龙纹,直径约为一米一,高约八十公分,中间插旗杆的孔径为三十公分。

    朱氏宗祠门前为二只石制门墩石,其中一只是清朝时期制,白石制地,双面回形纹,圆形。



    曾经的灰瓦白墙、庭院天井的朱氏宗祠已经不存,在村中一处宽阔的地方,新建的朱氏宗祠雄伟壮丽。如今,宗祠不断修缮,每年还要举办盛大祭祖活动,激励后人慎终追远,尊祖敬宗。


    岁月沧桑,五百余年过去了,当年的“凉亭”已无处可觅,但“朱家凉亭”作为地域名使用却相沿至今。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