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614

主题

马拉松的“国际化”

[复制链接] 查看:2395 | 回复:0
发表于 2017-4-11 16:2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再有5天,北京国际长跑节就要来了(北京半程马拉松),宣传说是长跑节,再加“国际”二字,眼前浮现各国人民盛大狂欢的嘉年华画面,顿时高大上之感扑面而来。

马拉松的“国际化”


说起国内的最成功的老字号“国际马拉松”,不得不提的就是北马。从1981年创办国内首马,到2016年成功举办,北马已经历了风雨36年,北马早已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烙上了中国印记。

原来为了显得高大上,都叫“北京国际马拉松”,从2010年开始,北马变得自信,“国际”二字取消。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国际”二字针对大部分人对国际马拉松的界定——是否有外籍特邀选手。

1.为什么要举办“国际”马拉松?

原因1:最适合城市“国际化”的体育赛事

放眼寰宇,诸如纽约、芝加哥、伦敦、巴黎等等之所以蜚声海内,拥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如网球四大满贯、马拉松八大金标、欧洲足球五大职业联赛、美国职业NBA联赛等)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选项。体育竞赛,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些国际大都市最令人自豪、最聚人气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马拉松,集职业竞赛与群众体育于一身,集城市发展show与大众欢乐party于一体,既高端又接地气,无疑成为城市打造“国际范”最适合的一项体育项目。

原因2:接轨国际的硬性要求

说到接轨国际,这里就要提到马拉松赛事级别的概念。CAA、IAAF、AIMS、WMM,这些或多或少大家都见过,具体是哪些级别缩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马拉松的“国际化”


图片源于网络

以IAA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即国际田联)为例, 赛事的标准之一便是男女至少各有5位顶尖国外选手参赛。“顶尖”的标准由IAAF认定,3年内成绩到达一定时间内的选手才能入列,每年名单会公布在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官网上。

另一方面,赛事的最好成绩也奠定了赛事地位。就是“老一哥”北马,在近些年国内赛事的激烈竞争中也有了危机感,13年时找到了中国著名马拉松经纪人陶邵明,打破尘封了27年的赛会纪录,让北马再次稳固圈中地位。

2.是否“国际化”矛盾点?

矛盾1:奖金都被黑人拿走了

不可否认,目前马拉松的高手基本集中在肯尼亚和埃塞尔比亚,硬要说他们因穷而参赛,显得不太高尚。与国际赛事相比,国内冠军4.5万元美金的奖励只能算是普普通通,但以中国马拉松的井喷发展之势,在中国以跑马为生也并不困难。

但不论奖金多少,国内稍有名气的国际马,前五都难见国人身影,更遑论前三。这无疑会引起国人强烈爱国情怀的怨怼。

矛盾2:提高奖金吸引特邀选手,忽略了比赛服务质量

马拉松赛事是竞技体育,但更是一项全民健身的赛事,处理好用于精英群体和大众服务的比例至关重要。为了打造赛事品牌,地方政府会提高奖金以吸引优秀特邀选手。但比赛经费的筹措也不容易,如果为了追求赛事国际化而忽略比赛的服务质量,让一些没有真正水平的国际‘奖金猎手’圈钱,那便是伪国际化。特别一些刚起步的赛事连赛时的供给、安保和救护设施都很难保证,再用高额奖金吸引非洲选手,当然会受到诟病。

马拉松并不能单从数量上和国际接轨,质量上也必须有变化。例如:香港、澳门等城市为了推进马拉松在群众中的普及,将年龄、组别等分类落实在规程中,并以户口所在地为准,奖励本地选手参赛。国内马拉松应从意识上、组织上、运作上达到国际水平,更多顾及到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感受。

比赛氛围是否热闹?路上是否有香蕉?参赛服是否质美颜好?景色是否足够优美?这些都不是IAAF的评判标准,对精英跑者也不具有特别意义,可却可以让大众跑者留下美好回忆,是比技术认证更值得赛事组织追求的价值!

如果马拉松不仅只是一个赛事、一座城市跑向世界的起点,更多能启迪市民对体育的认识、体育文化与城市发展建设内在关系的新理解,也许才是一个城市面貌真正改变的开始。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