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465

主题

邯郸

说走就走-武安,伯延镇

查看:4798 | 回复:2
发表于 2017-6-17 22:3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光观点 于 2017-6-29 12:53 编辑



    在等26路公交车,回父母家过周末,接到同学电话:
    方位?
    丛台路,光华路口,等车。
    出去转一圈?
    好吧。
    你向南走,走到人民路口,接上你
    好吧
    ……

    坐上车,一路向西,过了牛叫河。
    去哪里?
    伯延!

    [size=14.1176px]伯延镇,位于武安市区东南8千米处,南依鼓山,北临南洺河,地势南高北低,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风貌完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武安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武安八大名镇之一。

    [size=14.1176px]一路说说笑笑,不久来到伯延镇。
    作为标准的吃货,在欣赏古镇美景之前,一定要先品味伯延熏肉的味道。
    伯延建村于北宋元年间,明乾隆清时期逐步发展成集镇,为武安八大镇之一,清朝期间伯延人大批外出经商出现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贾。在此期间伯延人创制了伯延熏肉和卤肉,经过百年积累,现在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制作方法,所制熏肉,皮烂肉嫩,内外相符,光彩艳丽,滋味醇喷鼻,肥不腻口,瘦不塞齿,皮焦红而柔韧,嚼时微筋有齿劲,肉松嫩则脂肪少,食之爽淡不腻,柏香馥郁,熏味馋人,味道醇香,成为别具一格的处所风味食品。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邯郸伯延镇,有一处气势恢宏的“品”字形大院。这所大院的主人房家,由清初推着小车以经营小本生意起家,到清末时成为冀商巨贾。如今,主人和大宅院都已物是人非,但在后人的点滴记忆和青砖灰瓦中,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个昔日富商家族的容貌。据说,房家一处院门上的匾额是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赠予的。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size=14.1176px]豪宅成型历经百年
    [size=14.1176px]“房家大院由四十多个四合院组成,呈一个‘品'字形。”房家后人房鸿业在纸上来回比划着,从他手中的这张房家大院的平面图,我们看到了房家大院“品”字结构与布局。那么,这是房家人有意而建的吗?事实上,房家大院不是同一时期建造,而是先后延续了上百年,可以说是无意之举,到了清末民国初期,房家大院形成了“品”字格局。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size=14.1176px]房家大院位于在伯延镇西南,如今的房家大院已不再是图纸上画的那般规整,更多的是零散的几处院落。不过其中“德茂恒”院与“书房院”还算保存较好。
    [size=14.1176px]“德茂恒”是一处二进院,门前东西走向的胡同名叫“房家古道”。“德茂恒”是房家销售布匹、丝绸的一个店铺。房鸿业说:“这是房家的第一个店铺,可以说房家由此起家的。然后‘德茂恒'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武安市、安阳市、开封市甚至山西省绛州市都开设有分店。”
    [size=14.1176px]“德茂恒”院与南侧的账房院相连。账房院临房家大院北大门至南大门的街道而建,它是前柜房和后柜房两处院的统称。房鸿业说:“这里是存放家族日用品的地方,管账先生住在东面正房,西面是厨房和佣人住的屋子。南北厢房有时也用作访客住的客房。”
    [size=14.1176px]账房院对面的一处院内存放着一部进口织布机,这是房家在民国时期从保定买来的。这三处院子组成了房家简单的产、储、销一体化经营。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size=14.1176px]道口建更楼防土匪
    [size=14.1176px]“书房院”是三处院子的总称,由两个并排的学堂院和一所藏书楼组成,建于民国初期,都位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古道”胡同内。
    [size=14.1176px]胡同尽头是房家最著名的照壁。它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这块照壁上刻有30多个人物,主体人物是福禄寿三仙,周围配有八仙、孙悟空、雷震子、渔夫、樵夫等,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块照壁高近3米、宽近2米,是一块完整的青石,靠人工从外地运来的。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size=18.4615px]这块照壁的特殊之处,还有开在它上方的两个“枪眼”——人们躲在照壁后,将枪架在上面,露出枪头,攻击闯入“大古道”的土匪。
    [size=18.4615px]在清末民国初期,伯延土匪猖獗,房家另一位后人房鸿熙说:“当时有一支‘龙豁的'匪帮很有势力。土匪很厉害,会武功,能飞檐走壁,双腿夹住墙就能上房。”
    [size=18.4615px]除了这块照壁,房家人还在“房家古道”和“大古道”口都建有“更楼”。 “更楼”平时是仆人来此打更报时的,主要还是充当“烽火台”防御土匪。房鸿熙记得房家被土匪抢过三次,他的母亲就曾被抢去首饰和金表,房家当时备有枪支以及修建各种防御建筑也就不足为怪了。
    [size=18.4615px]
    [size=18.4615px][size=18.4615px]南北两处学堂院,南学堂是家族内男孩子读书的地方, 女孩子在北学堂。
    [size=18.4615px]房鸿熙记得南学堂院大门上曾悬挂题字“敦睦乡邻”的匾额(已遗失),匾正中上方盖有“大总统”的印,也有人记得是“孙文”的印。至于如何得到这块匾,房家后人猜测,是房鸿熙老舅徐安玉在当时政府部门工作时得来。但是究竟如何得来,却无人知晓。只记得这匾“斗大的字,十分显赫”。
    [size=18.4615px]
    [size=18.4615px]纵观整个书房院,砖雕以及彩绘十分讲究,常见曹冲称象、孟母教子、鲤鱼跃龙门等图案。推开书房院厚实的木门,似乎嗅到了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书香,咀嚼其味,依然醇厚。
    [size=18.4615px]
    [size=18.4615px][size=18.4615px]主人故事
    [size=18.4615px]上学都是汽车接送
    [size=18.4615px]房家是冀商武安帮中最有财势的家族之一,然而这个商业大家族并非本地人。据传,房家是从山东清河县迁来的。房鸿熙说:“当时就像流民图里看到的一样,先祖或是担着担子,或是推着小车,衣衫褴褛,举步维艰。”
    [size=18.4615px]

    [size=18.4615px]房家先祖创业十分艰辛。他们常年在外,一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家中,到家后“胡子冻成一个冰疙瘩,袜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从推着小车四处谋生到开设“德茂恒”绸缎店,再到开设“德和庆”等药店,房家的绸缎生意做到了苏州,药店生意遍及东三省。由于经营药材生意与安国药市来往频繁,房鸿业祖父房守明还娶了三个安国媳妇。
    [size=18.4615px]渐趋壮大的房家却在房三成、房五成兄弟这一代时,家族一分为二,他们分别用“常怀堂”和“育德堂”堂号来区分。“堂号”在过去是只有名门望族才可以有的。当地的百姓在谈论某一家族时,往往也以“某某堂”来称呼。在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堂号”的匾额,匾额旁高挂大红灯笼,这些都是主人地位的显示。
    [size=18.4615px]家族虽分为两支,但是对整个家族并没有产生过多影响。到了民国,房家人可以由家族指派到国外留学,房鸿业的父亲在北京上学时,每天都是汽车接送。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房家财路断绝,加上动荡的政局,房家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size=18.4615px]
    [size=18.4615px]这棵年久的古槐,述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古老的建筑,讲述着曾经的辉煌……






    [size=14.1176px][size=18.4615px]阳光观点:写于2017年6月17日

发表于 2017-6-25 22:10 显示全部帖子
有机会去看看,支持朋友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9 12:54 显示全部帖子
钢铁人生 发表于 2017-6-25 22:10 有机会去看看,支持朋友

谢谢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