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6

主题

阳泉

独走黑尖山

[复制链接] 查看:13964 | 回复:64
发表于 2017-6-21 15:3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云中漫步凌波子 于 2017-6-26 08:13 编辑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2017年5月29日,端午小长假,晴。休息三天,昨天整理家务,明天全家聚餐,只有今天可以出行。
    有时候我看着一张自己画好的路线图,常常问自己,熟悉我的亲朋好友也常在关心地问,为什么每周都要出去?为什么要徒步户外?为什么要远足大自然?
    为什么?因为我
喜欢一直在行走,哪怕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泥泞中步履蹒跚;哪怕大雪皑皑,举步维艰,灌木里游走山巅。我不是不怕,是因为心中有信念。因为生存不易,所以始终抱有对生命的敬畏。行走时的铁骨铮铮,在停下脚步时尽化柔情。
    为什么?因为我
喜欢一直在户外,我喜欢初春山峦上的潺潺小溪,鸟儿高歌;喜欢深秋时节的红叶秋霜,黄栌满山;喜欢寒冬季节的千里长白,冰挂雪雕。春夏秋冬,我最喜欢原始丛林灌木丛里的苍茫无际,遮天蔽日的巨木拔地而起,遮挡了日光也遮挡了尘世的喧嚣,背叛城市,卧底自然。我吸着超浓度的负氧离子穿行其中,一个字——“”。
    你不在路上,有时候不是能够完全理解“在路上”这种感觉。。。。。。
    徒步几年来,有时候团队出行,有时候单兵作战。定好方向、定好来回路线
时间点、规划好行程中的看点,独自徒步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游走。我自己独自徒步的重点基本集中在古村落比较集中的路线上,看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了解一下村落的历史演变,对比一下古今,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当然有山路,一般不走公路,因为“户外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间”,有些别致的景色只有两条腿能够走到。
独走黑尖山
    今天的路线还是集中在娘子关线上,这条线沿途依次的大麦峪、水峪、兰口、上董寨、下董寨、石桥的这几个地方都曾经作为徒步的起点,向南、向北走过多条线路。今天徒步的起点是小西岔,在娘子关镇石桥村和坡底村的中间。今天我起初画好的路线图是沿小西岔、座西岔,经罗家庄、井沟,再从红育口到达大前,最后沿岔口、巨城公路返回。主要目的地是大前村,大前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平定21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中我还没有去过的唯一古村。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到罗家庄时,接到“闲饭煮人”的电话,
大学同学晚上小聚,要我马上回去。当时我的位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周边的马路上、山垴上,除了罗家庄地里有两个种地的农民,估计就我一个人在行走,调整线路,还是要尽量赶回去。不去大前了,往岔口方向走。  
独走黑尖山
    今天的线路是从娘子关一路向北,这一带大部分属于秋林山脉,沿途这些村落也都藏在大山里面。在娘子关电厂冷却塔前面下车后,整理好背包,过了一个简易的预制板石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小西岔行走。
    娘子关是山西的东大门,过了娘子关就进入河北境内。因此,这边的气温比市区高3-4度,娘子关的罗非鱼一直很有名。以前主要是利用娘子关发电厂的温水,前几年,国家对小容量、小规模的发电厂统一“关停并转”,鼓励发展大规模电厂,娘子关电厂也在其中。这些也对罗非鱼的产量有直接的影响,近几年,附近的村民们,利用原有的热带鱼养殖技术,罗非鱼产量也在逐步回升。
    小桥的东边是一排人工建的鱼塘,西边是村民种植的传统的露地菜。有条件的农村,就是要“农林牧副渔”多元化发展,多开辟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早入小康。   

独走黑尖山
   从小西岔到座西岔,都是沿着从沉积岩灰岩中开出的乡间小路行走。
   
小西岔、座西岔两个村,由于都坐落于在岔道,又位于西陲,故名西岔。而小西岔由于在座西岔的西边,故名。它们地处山区、四面环山。小西岔村路边有一排铁管,并排着三根,锈迹斑斑,好长时间没有用了。从小西岔到座西岔,有一排坡度很大的护坡,上面全部并排着铁管,和路边的铁管相通着这应该是三星水厂观测井用的。娘子关是我市重要的水源地,上世纪著名的“娘子关提水工程”就源于此,至今,我市80%以上的生活用水都来自娘子关。

   国家这几年“村村通公路”建设还有成效,连接座西岔的前后两端都是水泥硬化路。越走地势越高,沿着硬化路过了小西岔,出了座西岔,走着走着,没有硬化路了,开始进入深山。
    这一片有两处好玩的地方,一是“檀林”,二是“张果老洞”。从座西岔一直向北就进入了檀林。檀林是一片檀木树林,是生态林。路边成片成片的全是,细细的树枝、密密的树叶,遮天蔽日。在檀林里面行走,好像有一把天然形成的遮阳伞罩在你的头上,外面热烘烘、里面凉飕飕,从树隙间偶尔点射进来的光点,指引着我前行。檀林里不时有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好舒服!这就是大自然。。。。。。

    而
张果老洞在座西岔东面陀水窑的山上,也是一处深邃而壮观的自然景观,和我今天的行程方向有偏差,改天再去探访。

   恋恋不舍地穿出檀林,继续攀升。弯弯曲曲的山路,路面一会是黄土,一会是石块,一会是小石头。从脚下路面状况来看,下雨时,这是雨水的必经之路。这段路还比较好走,虽然曲曲弯弯、虽然坑坑洼洼、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无人行走,但毕竟还有路可循。
    翻上一道山梁,地势还比较平坦。休息一会,补充点能量。今天气温高,保温桶里我灌了三斤绿豆汤,还带了四瓶纯净水,还得悠着点喝,毕竟现在才起步,后面路漫漫。。。
    看看身后,走过的山路已无影无踪,全部淹没在山沟里。只有满眼的绿色,只有一道一道圪梁,只有一条深沟被两面山坡夹住。。。遥望对面,一陇一陇梯田,蔚为壮观。梯田的最上面,在绿树丛中又好几处房子。中间是深沟,半圆状的梯田一层一层环绕着。。。哎!没有想到,这么高的山上,还有这样的景致。
    绕着梯田转了大半圈,很快来到石房子前面,这是窑兰村——藏在大山里面的古老村落。

独走黑尖山
   窑兰古村,现在叫三星村。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需要,将附近的铺东、窑兰、陀水窑三村合为一村,取名三星村,但当地人还叫它窑兰。
    窑兰四面环山,是一个建在高山上的古村,现在村里面的人都搬走了。留下的民居还算完整,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如村口一座输电房子上的石雕“工农兵办电”清晰可见,如同新刻。可以想象,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在千米高的海拔上“办电”,多么的不容易。世时沧易,一切都在变化,唯有村边的弯头的古槐默默地矗立着,岿然不动,等着我这位“行者
”的到来

    窑兰之上,再现公路。盘山公路弯弯曲曲可以直通廻城寺,这段公路建成时间不长,高山之上九曲九弯的水泥硬化路,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放光,像一条玉带缠绕在秋林山脉间。沿途除了连绵不断的山脉,就是绿树成荫的树林,所到之处,到处是满满的负氧离子。
独走黑尖山
    远远听见前面有机器转动的声音,循着声音前行,在高高的山坳之上,建有一个小规模的采石场。旁边一个简易的帐篷里面,工人们在里面休息。
    过了石厂,公路有个岔口,向北通往廻城寺,向东进入罗家庄。四面环山的罗家庄静谧地卧在山凹里,恬静而又不失典雅。进罗家庄必须要先下降,然后再向上提升到现在的公路水平高度,才能继续前行,而且向下至少要下降200米。这个村子不知什么原因比较吸引我,下去看看。有一条曲折的硬化路可以直通村里面,我找了一条以前村民们走的土路横切下去,很快就到了盆底。
    罗家庄,原名挪家庄。相传是从东边的三里庄挪过来的,因“挪”、“罗”音近,以讹传讹,遂改为现名。地处沟凹中心、四面高山耸立,是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的一个行政村。村民们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现在村里面只有三十口人左右,年轻一点的都搬出去了。村口的双峰阁守护着这一方净土的这一方乡亲。独走黑尖山
   在罗家庄村委会休息了一会,热情的村委会主任正在和面,还不到十点,这么早就准备午饭?我很奇怪,主任后来告诉我,今天村里面有几个帮忙干活的,他要提前给他们准备饭。原来计划从罗家庄走三里庄、井沟翻山过,村主任告我往井沟的路已经多年没有人走,不好走,建议我从城寺走。
    罗家庄村子不大、人也不多,但村民们很勤快,村东、西两头的地,一陇一陇梯田分布,平整的不错,但愿今年有个好收成!村主任建议我从下村的路返回去在从公路走,我看看地形,刚才下来的公路是后建的,之前肯定有山路能够走出去。
    村村通公路旁边一般都有以前的乡间小路,我沿着罗家庄村西头的地埂边的后山梁向北提升。户外行走,只要有路,一般不走回头路。刚才一路下降到罗家庄,现在再从罗家庄向上提升回去,是不是吃饱撑的?户外的乐趣就在这上上下下之间。。。

独走黑尖山
   茂密的树枝已把后山梁上的山路遮住,一会低头看清楚脚下的碎石土路,一会抬头校正一下方向,这段路不长,但坡度大,提升强度高,后山梁名不虚传。两边黄栌木絮状丝常常把本就不宽的小路罩住,我只能从茂密的黄栌叶中间穿过。深秋时节,这里一定是红叶铺满山梁,有时间到时候再来。爬完后山梁,和刚才的公路再度汇合,后山梁是一条斜线,从罗家庄直插公路。
    回首望一望,沟里面的罗家庄已不见踪影,看着一陇一陇依次渐上的梯田,我仿佛看见罗家庄的村民看着家门口堆不下的玉米,乐的合不拢嘴的笑脸!
    梯田后面是连绵不断一座又一座尖尖的山头,它们都披着绿绿的厚装在迎接我,看着满山的绿装,哇!阵容太大了。
    过了两个岔口,居高临下,平整的梯田山谷首先扑入我的眼帘,梯田最前面是一座庙,庙前有一颗高大的槐树,槐树旁边还有一颗柏树。梯田的最高处,隐隐约约是一层一层的房子,应该到迴城寺了。
    迴城寺
不是寺庙,而是一个村庄的名称。
独走黑尖山
    沿着大路继续向前,可以直接进入村子。先拐下去看看古庙,我有个习惯,每到一个村子,总要看看村里面的古建筑、古树、古庙已经其它历史建筑,总想寻找到一些历史的文化痕迹。有条小路可以直达古庙,这座庙是迴城寺的观音阁。
    中国的古建筑分类中,“阁”一般都建在村口、路边,有些古村还沿着小路建有“头道阁”、“二道阁”、“三道阁”,每道阁上面都供奉着不同的菩萨。迴城寺的观音阁供奉着的是送子观音菩萨,阁楼的东西两侧墙壁上分别彩绘着“送子观音菩萨”和“莲花童子”画像,精美绝伦。阁楼正前方是进村的通道,以前要进村必须从阁楼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方便村民们以及车辆进村,与阁楼下面的土路平行着又修了一条水泥硬化路,新旧两条路中间是依地势而建的梯田。
    我沿着阁楼下面的旧路进村,直接进入迴城寺村中心的戏台。戏台旁边是“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村里面牺牲的九名革命烈士。“鲜花翠柏堪慰逝后英灵,碧山清泉长留生前浩气。”今年是全民抗战八十周年,向老兵致敬!
独走黑尖山
    迴城寺村隶属于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是一个行政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沟底古村,村里面庙宇很多,除了村口的观音阁,还有关帝庙、全神庙、五道庙。。。等等,迴城寺和村里面的一个古寺有关。相传在村北的青龙山上建有一座古寺,汉朝刘秀路径此地时,为山上寺庙宏伟气魄吸引,回头瞥了一眼,故名。戏台对面的中心有两眼水井,多少年来,在千米高的村庄里,一直水流汩汩,村民们称之为“神泉”,也和刘秀有关。
    虽然这些仅仅是传说而已,但村北青龙山却有古寺遗迹,山势也状似城桓,以寺兼为山形为名,确为是之。在村中心
“神泉”的南边还有一块古石头茶几,村里面的老人说是春秋时期的,是一块帽石,中间有一个深深的圆洞,但没有穿透,什么年代的,不得而知。
独走黑尖山
    今天气温较高,在“神泉”边补充点能量,绿豆汤还有半桶,休息一下。由于晚上还要尽量早点回去,所以现在只能往岔口方向走。而从迴城寺往回走,前面全是秋林山脉,要在山梁上上上下下,看了看路线图和六只脚,确定先到西家庄附近,这样就上了公路,回去就方便了。
    西家庄在
迴城寺的西北方位,先向北越过黑尖山,再向西到达西家庄周边下山。
    从迴城寺东边的回驹垴,寻着长石块山路继续提升,坡度不大,但比较长。到顶后,沿着山梁无路可走,已经中午十三点了,肚子叽里咕噜闹腾,一上午上上下下,连翻三座山,气温又高,消耗体力不少。但现在还不能休息吃饭,吃饭地点必须要选择在能够确定好下午路程的地方,时间要尽量往前面赶。
    现在我遇到的问题是:“下一步往哪里走?”我现在在
回驹垴顶,西边山梁无路,东边山梁我爬升了一段,用指南针定位一看,有点偏。北面灌木丛有一条依稀可见的小路,但一路向下,下去应该进入圪料沟,圪料沟向西提升是西家庄方向,向东提升可进入红育口方向,走现成的路,下圪料沟。

独走黑尖山
   下山之路相对还比较好走,窄窄的山路两边全是黄栌。山路绕来绕去,很快到了圪料沟底。
   
圪料沟是一个自然村,四面环山,高山峻岭,因沟到弯弯、难以行走,故名,现在已无人居住。
   
圪料沟底不平整,这是一道山沟,沟里以青石小石块为主,走一段会有几块大帽石拦路,这么多的石头集中在沟里,这应该是去年七月中旬的持续降雨留下的记忆。

    在沟里找了一块相对平整、凉快之处休息、吃饭。沟里相当安静,石块间好多黑黑的弓背蚁不停地穿来穿去。吃完饭、喝了一杯绿豆汤,休息了一会,又在沟里走了走。真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州凌波子,独走黑尖山。

     沿着圪料沟的乱石圪圪跌跌向西走了一段,开始了今天的第五次提升,走着走着,山路断了,应该是好长时间没有人进来了,原来的山路都被杂草、树枝淹没了。没有退路,只有前行。在灌木丛里艰难穿行,突然前面出来一排窑洞,有四眼正房,两眼侧房。有门洞、有窗户洞。结构比较完整,房子正前方是一颗高大的榆树。十几年前这里肯定还有人居住,是什么人在这深山老林里面建立如此完整的院落?应该是圪料沟村以前的村民。

独走黑尖山


    从北边的山坡横切上去,好艰难,全部在树枝中穿行,穿出树林,爬上山梁,抬眼望去,全部是山梁,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根本看不见山下的村落和公路。我看着眼前的秋林山脉,不禁感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远足。。。

   我现在已经上了黑尖山,周边地区有好几座黑尖山,光在平定县境内就有三座黑尖山,一在巨城,一在娘子关,现在我脚下的黑尖山海拔1192米,在西家庄的西 南方向。山上植被很好,而且山山相连,深秋时节,红叶满山,蔚为壮观。

    从黑尖山到西家庄,还有五个山梁要翻越,才能到达最近的公路边。循着梁,迂回着往西走,山上一会能够看见路,走一会就没有了,只能凭着这几年走山的感觉和方位继续前行。纯净水还有两瓶,走上半小时,喝上一大口,慢慢小口咽下去。

    山路绕绕弯弯,过了一个梁,好像还是那座山,这是真正的“又双叒叕”。

    好几段路都是从黄栌木中间茂密的黄栌叶强行穿过,黑尖山上的黄栌木一片一片连成林,和去年秋天在巨城的黑尖山上的黄栌林感觉差不多,都是在茂密的树林里,只不过那时是在红叶里,现在是在绿叶中。

   在梁上弯弯的山路迂回走一段、又全身“淹没”在黄栌叶木里,不时还有横七竖八的树枝拦路,气温又高,一瓶纯净水很快见底了。已经十七点了,晚上聚会的同学不时打来电话,询问进度。不能着急,安全第一,看好路再走。

    从一片长长的黄栌林里出来,一条长长的反着光的公路映入我的眼帘。应该是“巨城到岔口”的公路,前面还有一个山梁。休息一会,在山梁间不停地走动,费时费力,还出不来路程,好在离下山口不远了。
    公路在山梁的西边,虽然已经看见公路,但如果一直循着公路方向走,从山梁上走还要走很长时间,先翻过正面的山梁,应该有近路下山。这段山路相对还好走一点,爬上山梁,长长的公路一目了然,东边山谷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庄,西家庄——应该是它。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由于手机一直开着GPS定位,虽然中午吃饭休息时一直给手机充电,但一路耗电还是比较厉害。充电宝电量不足了,手机电量也只剩下5%了,把六只脚、手机都关了,留下手机半格电量应急。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出现。
    虽然西家庄就在山脚下,虽然眼前的村庄好像触手可及。但下山之路不平坦,和今天走过的秋林山脉里村庄的好多山路一样,由于现在村村通公路,人们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山路已经越来越少有村民走了,海拔低一点的山路人们走的多,留下的痕迹还能迷迷糊糊的看见,地势高一点的山路一年一年被杂草树枝覆盖,根本看不见。
    通往西家庄的路也是如此,下山有两条路,一条进村,一条上马路。
现在天还亮,等天黑了还下不了山,就麻烦了。山顶的小路还可辨认出来,走一截就被密密的树枝拦住了。从北边直接下到地里,到地里后可以看见有村民种地上山的一条路直通村口的公路。我集中精力就从北边下,这边没有现成的路,无路可走也要走,还好安全进入地里,很快上了空旷的马路。
    已经误了班车了,回到村里面,把剩下的绿豆汤喝完,又用最后的电量给家里通了电话,又给朋友打电话,联系汽车。一路返回,直奔饭店和同学们相聚。
   
全程用时12.5小时,徒步20.28公里。全天提升1253米、下降612米,最高处1129米,是我徒步以来单日徒步提升强度最大的一次。
独走黑尖山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3 2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4 3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4 4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5 5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5 6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6 7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7 8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9 9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6-21 15:49 10 只看该作者
独走黑尖山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