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466

主题

石家庄

北京扫街之3——17.4.29-5.1同仁医院周边扫街

查看:3908 | 回复:77
发表于 2017-8-4 08:50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06:32 编辑



  

  这次北京看病去的是同仁医院。同仁医院全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院位于北京崇文门北北100米处。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是南城三个门靠东侧的一个城门。元时文明门又叫哈达门(又讹传为"哈大")。《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后来哈达门这种称呼甚至超过了文明门。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考虑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利用它的谐音写成"海岱门"。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北京城的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却改名为崇文门,后沿用此名直到今天。但民间一直还有哈达门、海岱门的称呼,清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就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后来不知何时,哈达门又谐音成"哈德门",解放前的哈德门牌香烟就源于此。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又在北京城南加筑了外城。从此崇文门和正阳门、宣武门一起,由城防重地变成为北京内外城间的一个通道,也就从那时开始,崇文门一带成为了北京市中心的一部分。

  今天,崇文门城墙已经拆除,原来的城门早已不存在,但崇文门这个地名还是保留了下来,这儿是五条大街的交汇处。其南为崇文门外大街,北为崇文门内大街(明时称崇文门里大街,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大街,建国后改现名),西为崇文门西大街,东边过路口分成两岔,分别为崇文门东大街和北京站西街。

  同仁医院位于崇文门北,东邻崇文门内大街,西邻大华路,南为东交民巷,北与东单独公园一墙相隔。正门开在东交民巷1号。同仁医院又分院本部(又称西区,位于崇文门北100米,崇文门内大街西侧;东区(又叫同仁医院特需门诊,位于位于崇文门大街东侧,与院本部一路之隔);南区(也叫同仁亦庄分院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号);同仁医院大兴分院(同仁医院大兴眼,耳鼻喉会诊中心,北京市大兴区黄村西大街26)

  我住院的是同仁东区。同仁东区大楼原为一家军队产权的饭店,后被同仁医院购买。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06:28 编辑

  好动不好静是驴友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尽管是住院,但枯燥的等待让我无奈,只能抽时间出去散散心,俗话说叫遛弯。用句时髦词就是扫街。

  今天是5.1,按计划今天是游法华地社区。法华寺社区位于北京老城区的东南角处,从崇文门向南走,过瓷器口就是。在过去,这儿属于北京的外城,解放后属崇文区,2010年北京行政区划调整,崇文化区撤消,现在的法华寺社区属东城区。

  从卫星图上看,法华寺社区那片老胡同面积不小,足够好好转上一会儿的。但让我意外的是,这片看着离市中心并不太远的老胡同竟然象个城中村,其建筑多是解放前后的普通平房,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四合陆院)建筑,且临街房屋又被私搭乱建的各种小棚拟遮档,完全就是一片栅户区,所以这趟转下来走路不少,照片却没拍几张。因单独分贴内容太少,故将4月29日到5月1日间分几次转过的其它地方的一些零零散散的照片合在一起。



同仁医院周边扫街示意

崇文门.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3:07 编辑

一、游北京苏州社区

  在同仁医院的东侧,长安街以南,北京火车站以西,站前西街北侧这一区域里,还保留有一片老胡同,主要有船板胡同、苏州胡同、南八宝胡同、麻线胡同等,这一片统称为苏州社区。去年来同仁看眼时时,我就到那片胡同里瞎转了
几次,这次住院的闲暇之时,我又多次来此遛弯,那片小胡同保存尚好,可惜胡同里的建筑多是司空见惯的普通人家,并无鲜明特色,所以转的次数虽多,却没拍几张照片。



同仁医院东侧苏州社区里的老胡同,标红线的是我先后转到过的地方

船板.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2:47 编辑

  船板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旧为水道,与泡子河相通。因古有造船作坊,自明朝起即称船板胡同。其东北侧的西镇江胡同(原称钓饵胡同),鲜鱼巷,也与水相关。
船板胡同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崇文门内大街,东南至崇文门东顺城街,北与南八宝胡同、西镇江胡同、丁香胡同相通,中与北京站西街相交,南与后沟胡同相通,胡同长525米,宽7米,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船板胡同内原有汇文学校。汇文学校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美国教会学校,最初规模甚小。光绪十一年(1885),学校扩充,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定名为怀理为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改校名汇文书院,分设文、理、神、医、艺术等科。院内添设印书馆。庚子事变时,学校的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后重新建设,先后盖起了德本斋、安德堂、德厚斋等楼房。光绪三十年(1904)更名为汇文大学堂。民国三年(1914),各教会动议合组大学,民国七年(1918),汇文大学部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定名燕京大学,迁至海淀。本校只留中学和小学,更名汇文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汇文学校学生宿舍不慎失火,消防队闻讯赶来,不是急于救火,而是找到学校负责人索取金条。校长高凤山严厉斥责说:"不用说学校没有金条,就是有金条也不用金条救火。"消防队见不出钱,不往火上浇水,而是往地上乱浇,眼看宿舍被烧光。1959年建北京火车站占用了部分校舍,汇文中学迁至崇文门外培新街。现胡同内还有一个东交民巷小学。

  因靠近北京火车站和同仁医院,现船板胡同内开有许多小商店、小饭馆,生活气息浓厚但老胡同的风貌已经不存。




船板胡同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2:48 编辑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3:03 编辑

  船板胡同北侧有条南北胡同名南八宝胡同。南八宝胡同北起苏州胡同,南至船板胡同,长218米,宽5米,中间与三源胡同,小报房胡同相通。南八宝与其北边不远的八宝楼胡同名称来源如出一辙,因胡同附近有粪场,此处乾隆时称巴巴胡同,宣统时改雅称南八宝胡同,沿用至今。

  南八宝胡同不长,却是苏州社区内的主要南北通道(其它几条南北胡同多不通顺),胡同两侧多是民居,夹杂着不多的几家小饭馆、小旅馆。胡同内较僻静,生活气息较浓。

  南八宝胡同的北口是东西走向的苏州胡同。北京胡同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名称,以地名命名的少之又少,苏州胡同可说是不多的例外之一。说起来这里有个小故事:
明朝早年,苏州陆墓人姚广孝14岁时到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穹窿禅寺为僧,法号道衍。他精通术,工于诗画,后来被朱元璋选中辅助燕王朱棣,终成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登基后封他为资善大夫,授太子少师,赐宅第与宫人,命他返俗,姚广孝辞而不受,仍隐居在潭柘寺内。后来,姚广孝受命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他以潭柘寺为蓝图,设计了北京城的九个城门,北京城的一些地名如紫竹院、龙潭、白石桥和一些牌楼都与潭柘寺的建筑同名,大明皇宫则更是潭柘寺的扩大型翻版。所以至今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姚广孝规划建设明皇宫时,大量起用了天下闻名的家乡吴县香山(现在的吴中区)的工匠,陆墓(现为相城区)的大砖(后来因铺了金銮殿而称为金砖)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那时候北京城里有大批苏州工匠、苏州船民,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这些就在离皇宫不远的北京城东南角住了下来,形成了一条街市。这就是今天的"苏州胡同"。


  在南八宝胡同以东,在船板胡同和苏州胡同间还有很多小胡同,这些胡同有一个共性:短而乱、七扭八拐如同迷宫一般。

  虽然多次走进苏州社区,虽然至少两次走过八宝胡同和苏州胡同,虽然也钻了不少苏州社区的小胡同,但并没能把那些胡同转全,在这些胡同内也没有拍照。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3:14 编辑

二,17年4月29日游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站.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3:11 编辑

  由崇文门路口向东走,北京火车站的南侧有一带状公园,名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原名“蓟城”,有3000多年的城市史,后称幽州,自古即北方重镇。北京有860多年的建都史。公元938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将北京定为4个陪都中的一个,即“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但那时的燕京并非真正的国都。1125年12月,女真人攻占北京,次年11月攻入东京汴梁,北宋。公元1151年,完颜亮篡位,下诏迁都燕京,两年后的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迁都北京改国号贞元元年。北京初名“圣都”,不久改称“中都大兴府”,自此,北京正式成为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当时的金中都大致在现在的虎坊桥西,玉渊潭以南一带,皇宫位于今天的白纸坊立交桥那一带。

  1215年,成吉思汗攻入金中都,将金人的皇宫烧了个精光。大兴府名复改为燕京。忽必烈即位后,于1264(至元元年)颁诏建都燕京,都城城址勘定由刘秉忠主持过去,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再做城圈,即便是国都也没有规划,往往是迁都后再建,建设很随意。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大都却是历史上少有的先统一规划、再统一建筑,统一搬迁,规划完全遵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皇权至上的原则。经反复考察,刘秉忠决定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1267年工程开始,新的都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城池南北长东西短标准长方形城墙周长约60里城内南北中轴直线贯通,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东西对称。经过5年的建设,忽必烈于1272年(至元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改燕京名为大都,从此诞生了世界闻名的元大都。
  
  明攻克北京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之意。当时的大将徐达为削减元大都的“王气”使之不能超过明都南京城的规模,为缩小城圈防线便于防守,将原来在健德门和安贞门一线的元大都北城墙废弃,向南5里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另筑了一道城墙。这就是后来的北城墙。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将北平府升格为了陪都,名北京顺天府,意为自己顺应天意。这是北京首次使用“北京”这个名称。1406年,明成祖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命大臣陈珪 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设计营建工程,
明皇城基本以元大都基础进行营建,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是在原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而成,只为给皇宫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拆除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二里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南城墙。重建之后的北京城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约5.3公里,是南北短于东西的扁方形,只是西北角受河流影响向内略收缩,到时候城墙总周长约45里。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北京 王宫完工,次年迁都北京。至此,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王朝决定在北京城外加修外城,起初想在内城外面再修一圈城墙亦称外罗城。工程开始后发现工程量比设想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只好决定先筑南城墙一面,其它三面以后再建。南城墙修在永定门一线,长约7.4公里,东西两端与内城抱接,使的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嘉靖四十三年,南城的外城工程结束,其它几面的外城后来没有再修,至此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城墙是明代修建的城墙,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

  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常听到**门这样的站名。北京人有句老话儿,“内九外七皇城四”,其中的“内九”,指的是北京内城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西城墙上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安定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宣武门三个城门。“外七”则是指北京外城的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等门以及和“前三门”平行,位于外城东北角的东便门和西北角的西便门,再加上皇城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现东华门)、西安门,一共有20个城门。然而,当你走在北京的的大街上时,除了闻名世界的大前门和故宫博物院(即皇城)的四个门外,却看不到其它城门的影子。也几乎看不到任何城墙。这是为什么?

  北京城的城墙,即是抵御敌人进犯的防御工事,又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维护皇族编制的有力工具。它的建立和存在对维护无明清三朝土建阶级的统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避不可免的起到了阻碍市民的通行的作用。但当皇族统制强而有力时,没人敢对北京的城墙打主意。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中国一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混乱的局面也反应到北京的城墙上。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东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共四门的甕城。1921年又拆毁了崇文门的箭楼和德胜门的箭楼。官拆民也拆,为图出行方便,北京民众也自行在墙城上凿了六处豁口。为了“顺从民意”,袁世凯时期成立的京都市政公所于1916到1918年间将这六处豁口进行了官方认证,但那时对整个城墙的破坏还是比较节制的。1923年以后,社会局势进一步动荡皇城改造上。京都市政公所应各方要求开始无计划、无规划地开豁口,只要是一个有点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比如某报社等)为自己通行方便,就可以要求在单位附近的城墙上开豁口,单1923年这一年就增开了七处豁口。

  1924年,北京市政公所决定将皇城垣东西北三面城墙完全拆毁,形成一种“南面称孤”的局势。名义上仍然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但北京城墙增开了前边说过的十三处豁口后,城墙对北京交通不再构成实质性障碍,所以北京市政公所这一决定并没有真正实施。只由冯玉祥派部队在城墙上掏了两个门洞,这两个门洞即后来的和平门。既然官方已不再保护城墙城砖,于是市民自发的拆砖倒卖,取土自用(活煤泥等)也包括一些利益集团成规模的倒卖城砖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1939年:日伪政府统治时期,又在内城东西城墙与东、西长安街的延长线的交接点上各开了一个豁口,东边的叫长安门,西边的叫启明门。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将长安门改名为建国门,启明门改为复兴门。


  1949年全国解放后,随著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展,关于北京城墙的去留发生了很大争议,1957年,经刘少奇批准,北京的西便门、东便门、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渠门、西直门、安定门、阜成门、朝阳门等各门及城楼相继拆除。 但北京城各段城墙基本尚存。1968年,随着二环环城地铁的修建,城墙基本上都拆除了,到现在,只剩东南角楼等两段残垣,我们看到的这个明城墙遗址公园是其中最长的一段。


  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北京东二环(也叫建国门南大街)东便门桥即北京内城东楼处,西至崇文门东侧,即崇文门东大街与北京站西街交汇处,南邻崇文门东大街,北以残留的明城墙与北京站相隔,西长1.5公里,南北宽约85米,总面积约15.5公倾,其中绿地面积12公倾,是一带状公园,公园地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因而成了附近居民休息、娱乐、散步、健身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外地游客访古思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4 13:13 编辑

  散步利用的是晚饭后的时间,感谢医院每天5点就晚饭,让我饭后有充足的时间出去散步。由崇文门方向步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几个首尾相邻的大理石石碑,碑上刻有从1950年到2015年,北京历届全国劳动楧范的名字,他们为共和国的发展、为北京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发表于 2017-8-4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