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户外知识

这样的夏令营正走在犯罪路上,别让你的不专业毁了整个行业

[复制链接] 查看:3083 | 回复:0
发表于 2017-8-11 14:34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拾荒李鹏 于 2017-8-11 14:37 编辑

夏令营本是育人的,可如今有些不专业、不规范的夏令营,他们的活动方式与服务方式,不仅不是在育人,而是“毁”人不倦,在专业人士看来,他们正走在犯罪路上。


前几天,一个军事主题的夏令营教练给营员做CPR(心肺复苏)示范的小视频刷爆了营地教育圈,甚至是户外圈,引起了很多专业人士的不满。



该视频在一般人看来,可能看不出什么不妥,教练做示范,其他营员在旁边看着,时不时爆发出笑声。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教练的这种行为却是极大的不妥,为什么?因为他是在孩子身上做示范,这种行为,严重的可能会损坏孩子们还处在发育中的肋骨、影响正常的心跳频率,引发心颤或猝死,给孩子带来错误的示范效应也是必然。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贻害终身,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有网友犀利的吐槽,“我的天呐!竟敢真人按压!”“肋骨压断了几根?”“这种视频传出去真是破坏我们营地教育行业的形象,欺负家长不懂?”……


营地教育毕竟是舶来品,而中国的营地教育在落地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孩子发烧只给喝姜汤,导致死亡的;有给孩子施加“软暴力”的等等,这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以上这种现象,由于缺乏标准的行业规范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乱象横生,而以上暴露出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在中国的营地教育发展中,也不乏做的比较优秀的,类似像青青部落、欧森营地、游美营地等,在业内经营都很规范,在家长中口碑也是非常好的。


营地教育行业的火爆,与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推动有关,各行各业的热钱迅速流入,以教育、旅游行业尤甚。其中,难免会汇入想捞快钱的浑水摸鱼之辈,以低价位为卖点吸引人群,以各方面的不专业糊弄消费者。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营地教育机构偏离了营地教育本身应具有的功能,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新瓶装旧酒”。具体表现是一些中小学课外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打着营地教育的旗号,但是实质上却是换一个地方补习校内课程。


从功能区分上讲,营地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扩展,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互补而稳定的三角关系,这在欧美国家体现的特别明显。如果说,学校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侧重道德教育与亲情教育,那么营地教育应该主要侧重身心成长的教育。


认清这些之后,才能谈营地教育的规范化。家长、营地教育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对营地教育的规范化以及健康发展都有着各自的责任。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营地教育的意义,从而正确选择营地;营地教育机构应该具备充分的行业自律精神,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口碑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履行职能,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监督机制。


但是在现阶段监管机制和制度还不健全的前提下,营地教育从业者们还是应该从自身着手,多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汲取成熟的经验,然后做好中国本地化的事情,专业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要做好的事情。


我们在与众多国内领先的营地教育机构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到了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某优秀营地教育机构创始人就曾指出,口碑为王的时代,一定要重视社会化媒体。她进一步阐释,广告所赚取的这部分价值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企业有产品,消费者有需求,但是双方之间并不知情,所以就得通过广告在中间起到一个媒介作用。但是互联网就打破了这种现状,企业的品牌不再仅仅依靠砸广告去树立,而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因为产品直接跟用户产生关联,所以产品本身就要具有传播性。


这就要求营地教育机构本身从自身产品上下功夫,打造适合家长和孩子需求的产品,让产品“有效传播”起来。除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好的产品还需要有“安全感”,时时刻刻都要为孩子的安全着想,并要让家长知道。因为在家长的意识里,安全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为了保障安全,除了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机制,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在第一时间将已发生的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小化,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营地导师(或教练)的专业素养。


但是,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营地教育行业,人才的稀缺是每个营地教育机构都普遍存在的痛点。看来,在营地教育的春天到来之前,行业脱离“阵痛期”尚需时日。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