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069

主题

天水

古城秦安

[复制链接] 查看:15401 | 回复:145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柳河汀 于 2017-11-24 11:08 编辑

古城秦安

古城秦安


    秦安自古就是一座历史很悠久,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古城。
    秦安历代最显赫的名人录:

一、伏羲

伏羲,上古圣人,相传是燧人氏的儿子,母亲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古以十二年为一纪)所以把伏羲出生地叫成纪。

近代学者们根据《水经注》《开山图注》等史料研究,一致认为天水是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先民诞生、繁衍和长期生活的主要地域,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光明日报》1992年十月三十一日《伏羲故里话伏羲》一文中肯定了“伏羲生于成纪”,古成纪即今秦安,大地湾的考古发掘有力的佐证了这一历史的真实性。

做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一画开天,肇启人类文明,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八卦中的二进位记数发明出当代人类使用最为广泛计算机。“二进法”现在广泛应用于生物电子学,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至今仍在研究和探讨。伏羲演绎八卦的地方在离秦安不远葫芦河下游,在今天水渭河南岸的“卦台山”。***在1992年来天水视察时,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二、炼石补天——女娲

女娲,相传是伏羲的妹妹,亦称娲皇、女娲娘娘,史料记载她生于今秦安陇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

据《太平御览.风谷通》记载,女娲抟黄土作人,用黄土模仿自己的形象捏成泥人,用口一吹便成人,但这样做太费功夫,于是她用草绳在泥浆中醮了一下提出来一甩,那些泥点全变成人,至今陇城还存有“女娲洞”,(女娲栖居过的地方)还有“抟土造人”用的泉水“龙泉”。

其次,女娲引导人们同洪水斗争,炼五色石以补苍穹,天上的晚霞,据说是女娲炼的五彩石补的。同时她同哥哥伏羲一块儿创立族外配偶婚,结束了原始社会的乱婚状态,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女娲娘娘亦是人类最早的“月老”媒神。女娲还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笙簧。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尊以为神,称娲皇,修庙纪念,据史料记载,东汉以前在陇城一带就建有女娲祠。《水经注》亦云:“(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在今安伏乡境内)。大地湾的考古发掘正好同历史上的一些传说相吻合,证明伏羲女娲就是最早活动在我们秦安一带的部落首领。

三、飞将军——李广

李广(约公元前185-前119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国的将领。父亲李尚任成纪令,(就是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奉命追击燕太子丹直到辽东的那位将军)做为将门子弟的李广,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练就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

西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入萧关(今甘肃环县西北),广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因杀敌有功,汉文帝封他为“汉中郎将”,任武骑常侍,常随文帝出征或狩猎,冲锋陷阵,擒斗猛兽,冒险御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得到文帝的常识,文帝晚年,曾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要是你生在高祖(刘邦)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汉景帝初年,李广做了陇西郡都尉,不久又升任骑郎将,吴、楚等国联合起兵反叛时,李广在太尉周亚夫手下做骁骑都尉。在昌邑作战时,他奋夺敌旗,立下战功。从此李广闻名于世,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亲自授给他将军印。还朝后调任上谷太守。匈奴大举侵入上郡(汉景帝派一个亲信宦官跟随),李广带领100多骑兵追杀三个匈奴的射雕能手,突然被匈奴的几千骑兵包围,李广令所有人都下马卸鞍,就地休息,匈奴兵怀疑汉朝有大军埋伏在附近乘夜偷袭他们,于是半夜带兵撤走。第二天天亮,李广带全部人马返回汉营。

元兴六年(前129年)李广从卫尉转任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讨伐匈奴,因众寡悬殊,李广被俘,匈奴把李广置于用绳结成网袋中。李广佯装已死,窥见路边一匈奴少年骑一匹好马,猛地挣脱出来,飞身夺马及弓箭而逃,匈奴兵奋力追赶,被李广射杀无数。回汉后,因李广部队损伤惨重又被俘而判死刑,后纳金赎罪免死,削官为民。匈奴听到这件事后,称李广“汉之飞将军”。元朔元年,匈奴举兵入侵,汉武帝不得不又启用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避而不战。一次出猎晚归,误认草中石头为虎,射之,“中石没镞”,使人拔箭,怎么也拔不出来,唐诗人卢伦曾在《前出塞》中写诗赞此事。汉武帝元狩四年(119年)汉大举反攻匈奴,李广自告奋勇,请求率先出征。这时他已所过六十,武帝认为他年岁偏大,不便出战,李广一再请战,最终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军卫青进军。卫青为独擅战功,故意差遣李广出歧路策应,因路途遥远,又无向导,终致迷路,耽误了会师时间,遭到责问,李广一人承担了全部责任,因耻对“刀笔之吏”审问而自刎。

李广为人正直,诚实宽厚,拙于辞令,关心部下,体贴士卒,他一生担任“二千石”官职40余年,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名句。李广至死终未封侯,死后家人将其衣冠送归故里,作“衣冠冢”,墓前立石马为护卫,故名此地叫石马坪。李广一生“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世每至边关吃紧,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位忠勇的将军。

四、西州大将军——隗嚣

隗嚣(前72-前33年)字季孟,出身陇右大族,年轻时就在州郡做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国师刘歆闻其贤,荐举隗嚣为国士。

刘玄更始政权建立后,隗嚣在天水-甘谷一带合众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被推为上将军,从此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隗嚣建立割据政权后,采纳军师方望的建议,隗嚣以“辅汉而起”为宗旨,号召人民讨伐王莽,更始二年,刘玄帝派遣使臣征召隗嚣及诸将领归顺,隗嚣投奔刘玄被封为右将军,后因隗嚣告密有功,刘玄皇帝又封他为御史大夫。

光武帝刘秀即位,隗嚣劝刘玄东归刘秀末果,又欲挟玄东归未遂,再次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重新招兵买马,光武帝为统一天下,使隗嚣讨伐蜀,隗嚣以“三辅单弱,蜀道难行”为借口,拒绝出兵,实为分裂割据。

建武八年(前32年)春天,光武帝派来歙袭取略阳城(五营蔡河)隗嚣派王元据守番须口,王孟塞鸡头道,牛邯驻瓦亭,他亲率大兵包围略阳。光武帝御驾亲征。光武帝在给大将岑彭的信中写道:“既平陇,复望蜀”。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来源于此次战役。隗兵派携家人奔天水市西南,光武帝诏降隗嚣,隗嚣始终不降,光武帝杀死他在京城做人质的儿子隗恂,并派兵包围了天水市西南,第二年,隗嚣患病饥饿,愤恨而死,王元等立隗嚣少子隗纯为王,第二年兵败被降,陇右割据结束。

五、大秦天王——苻坚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名文玉,略阳郡临渭县(今秦安县东南)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孙。13岁入关拜为龙骧将军。当时,王猛、吕婆楼、梁平老等一批英雄豪杰,都聚集在他的麾下。苻生继位后,残虐无度,“甚于桀纣”。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苻坚在一批大将的敦促下,联合清河王苻法,诛掉苻生而自立,僭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

苻坚继位后图强自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他整顿吏治,削弱和打击氐汉豪强的势力,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王权的政策和措施。

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苻坚改元“建元”,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前秦国富民强,“关陇清宴,百姓丰乐,”出现汉魏以来少见的清明政治。

苻坚为完成统一大业,派王猛等人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没有接受王猛的临终忠告,决心消灭掉东晋,亲率87万大军,号称百万。东晋谢石、谢玄等率军8万拒秦于淝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典故皆出此战役。苻坚兵败单骑北逃,北部将慕容垂逃至安阳后背叛了前秦,占据阿房,部将姚苌也在北地背叛,太和十年(385年)苻坚被后秦王姚苌的大将吴忠杀死于居平佛寺,年仅47岁。

六、方士、文学家——王嘉

王嘉(约325—390年),字子年,东晋安阳县(秦安人),生活在前秦主苻坚后秦主姚苌同时。形貌丑陋,是当时一位方士.滑稽好语笑。初隐居于东阳谷(南小河谷),凿崖洞居。传说他不食五谷,有徒数百人,石季龙末年,因战乱潜于终南山,苻坚屡征召他出山做官,均被拒绝。善言未然之事,382年,苻坚准备南征东晋,派使者向王嘉问话,王嘉只说了四个字“金刚火强”,并骑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冠,慢慢向东走了百步,然后衣落鞋掉,狼狈返回。没人能懂王嘉之意,苻坚重派人询问,又得两个字“未央”。苻坚认为很吉祥,决定南伐。结果淝水大战,一败涂地。人们回想王嘉的言行,终于明白“金刚火强”是说秦在西为金,晋南为火,火能销金,故秦必败,“未央”未是指383年癸未年,而“央”谐音“殃”,是说癸未年有祸殃,王嘉跑马动作预演了战败逃奔的情形。

后因王嘉言辞激怒后秦主姚苌而被杀。传说就在王嘉被杀的当天,有人在陇右看见他悠闲地漫步。姚苌得知消息,派人开棺验尸,但见棺内只有竹杖一条,压根儿就没有尸体。传说此时他已得道成仙,后有秦安商人在南方碰见过王嘉。

王嘉不但聪明善断世然之事,而且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说《拾遣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文笔颇靡丽,而事实皆诞漫无实。”《拾遣记》对研究中国神话传说以及初期小说发展提供了依据。王嘉是东晋著名的志怪小说家,也是中国最早小说的作家之一,堪称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七、唐高祖——李渊

李渊(566-635年),字叔德,祖籍秦州成纪(今秦安人)。7岁时就袭爵唐国公。青年时代李渊就养成了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的性格。

隋朝建立政权后,李渊深受隋文帝的器重,历任谯(今安徽亳县)、陇(今陕西陇县)、岐(陕凤翔)三州刺史。隋炀帝时,授山西、河东宣慰大使的官职。617年改任太原留守。此时,隋炀帝荒淫无道,朝政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次子李世民私结豪杰,招纳亡命,准备举兵造反,李渊初不同意,后来看到隋腐朽无道,民不聊生,李渊开始支持李世民反隋大业,并积极组织发展势力,待机行事,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事,建置大将军府,设三军,并向诸军传下檄文,号称“义兵”。从太原向关中进发。一路上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军纪严明,约法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者死。李渊率军攻克京城长安,立隋炀帝孙杨侑为皇帝,李渊晋封唐王,总理全国。大赦天下,改元“义宁”。618年五月,李渊在“百僚上表劝进至于再三”的情况下,登基称帝,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建都长安。

唐建立后,李渊改郡建州,改刺史为太守,实行道、州、县三级建置。统一全国,轻徭薄赋,兴办学校。为后来的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626年,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五月驾崩,谥号大武皇帝,庙号“高祖”。

八、一代明君——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李渊次子,李渊希望他能“安世济民”,便取名“世民”。李世民自幼聪明英武,有大志,又能屈节下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遍及全国。李世民结纳贤士,广交豪杰,极力劝说其父李渊起兵太原。他统领三军渡黄河,直赴长安,一举攻破长安,推翻隋朝腐朽的统治,是建立李唐王朝中功劳最卓著的一位,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担任尚书令。

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四处征讨,平息叛乱,消灭割剧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勾结,秘谋害死李世民,为此,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隋朝灭亡,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知人善任,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实行租庸调制,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他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他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用人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一代名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传位太子李治,谥号“广孝帝”,庙号“太宗”。

九、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亚碎叶城(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汉飞将军李广的25世孙西凉王李暠的9世孙。5岁时,随父李客(大商人)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与韩荆州书》言“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又如《赠张相镐》言:“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10岁时,就读了《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以及楚辞、汉赋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喜好剑术,好任侠。年轻时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20岁时,他饱游四川的名山大川,并在青城山读书,25岁时仗剑漫游全国,途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名扬海内外的诗歌,但政治抱负未实现。

唐玄宗天宝元年(142年),经他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城并命他供奉翰林。对此,李白非常高兴,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认为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太子宾客贺知章慕名看望李白,李白将《蜀道难》一诗送他。贺知章边读边称赞,诗未读完即拍案叫绝,呼李白为“此乃天上谪仙人”,于是“谪仙”的称号就誉满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认为李白的 “道德文章,非常人可比”。但此时李隆基已失去了当初锐意进取之志,宠爱杨贵妃,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奸相李林甫专权,朝政异常昏暗,要把李白当作御用之人,写宫廷艳诗,李白在政治上得不到重视,整日无所作为,同诗友聚会,以酒浇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在酒醉后指使唐玄宗的亲信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醉写抚蛮书。戏弄权贵,受到诋毁,“安能摧媚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终愤然离开长安漫游全国。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饮酒作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参加了永王李璘的起事,被召为幕府,李璘兵败后,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东部),中途遇赦,此时诗人已年过花甲,生活凄苦,经常靠朋友的帮助度日,后来,客死安徽当涂县令李冰阳处。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拘一格。尤其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唐诗中最为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他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诗歌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共36卷。

十、德才兼备的中唐名相——权德舆

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今秦安县王尹乡包全村)人。官至唐朝元和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诈死名叛逃,受到朝野称道,声名大震。权德舆就出生在这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便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

元和五年(810年)冬,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切合实际,拜为礼部尚书,先后封为武襄县开国侯,扶风郡开国公。权德舆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秉公执法,不畏邪恶,又体察民情。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严惩贪官污吏,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倍加关注。

权德舆不仅是一位封建社会清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酷吏传议》纠正了司马迁、班固的片面评价。在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也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1985年1月1日《光明日报》载《权德舆与中唐诗的“意.境”说》,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权德舆首先把诗的“意”和“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诗歌意境说的。宋人严羽说:“权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权德舆卒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年八月二十七日,死后,赠左仆射,谥曰“文”,后人称之为权文公。权为人从政,堪称尽职秉公,刚正不阿,韩愈在他的《墓志铭》中称:“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

十一、政治家、文学家——李翱

李翱(778-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人。西凉王李暠之后。他是唐代杰出的古文学家,是以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参与者,是韩愈、柳宗元之外最为杰出的古文运动者。

李翱自幼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少年时曾执文谒见梁萧,很得他的赏识。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以文会友,才识大长。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张,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中进士。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直到唐代后半时,才出现了两个人韩愈和李翱,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是继孔孟之后中断了一千多年的真正的儒学继承者。同时,他又是开创宋明新儒学的鼻祖。”

在文学方面,李翱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反对单纯以技巧作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称“唐文之善,则曰韩李。”苏洵说:“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灿。”李翱的文章,大都收录在《李文公集》中,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年病卒。谥号为“文”,世称李文公。

十二、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缵宗

胡缵宗(1480-1560年)字世甫、一字孝思,号可泉,别号鸟鼠山人,秦州秦安县人。是明代甘肃与李梦阳齐名的诗人和作家。

传说胡缵宗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在他小时候上私塾的时候,由于身单体薄,常受大同学的欺侮。班里的卫生经常由他来打扫,当时,私塾设在土地庙内。有一天,胡在扫地时扫到土地跟前,顺便说,把脚抬起来,土地爷的那条泥腿果然提了起来,他扫完地,拿起毛笔在土地背上写道:“土地、土地,罚你到云南背三年土去。”当天晚上,教私塾的先生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对他说:“我年迈体弱,云南路途遥远,求你给都堂大人说说,就不要让我去云南背土了。”第二天,先生来到私塾,看到土地爷背后果然写着梦中老头对他所说的字。于是,他故装发怒对全班学生说,昨天是谁在土地爷背上写的字?同学们以为是胡缵宗闯了大祸,都说是他写的。先生感到非常吃惊,暗中对胡缵宗格外留意,长大后,胡缵宗果然做了都堂。

还有个关于胡缵宗的传说,据说有一天晚上,胡缵宗办完事,很晚才往家里赶,在巷口碰上一个手提篮子的老婆婆。胡问老婆婆:“这么晚了,你来我巷干什么?”老婆婆说:“我是来撒花儿的”。胡缵宗说:“去,我们巷的人不要花儿。”说着将花篮推翻在地,倒在一块大石头上。这位老婆婆是来撒天花的,结果天花全被胡撞翻,自己又被胡训斥了一顿,提着空篮子回去了。第二天,人们发现胡家巷口的一块大石头上全身起了泡泡,从此,胡家巷人永远不患天花了。

胡缵宗从小在父亲士济的教育下,刻苦读书,涉猎甚广。二十岁时,他到西安参加乡试,中举人;二十九岁,到北京中进士因成绩优异,拟授一甲三名(探花),因权臣营私而降三甲一名,后因大学士李东阳等力谏,皇帝同意授予其传胪(同探花持遇),因而秦安文庙镶有盘龙泮池悬有“凤凰池”匾额。后授官翰林院检讨,参加《孝宗实录》的修纂。历任江南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为官“礼民爱士,著于一时”。从安庆调升苏州知府时,安庆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涕而谒之者以万计”。“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颃”,皇帝亲自封为“中宪大夫”。六十岁时,结束了仕途生活。七十一岁时,因早年所做迎驾诗中“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句,被阳武县知县王联和其父王良诬告(这父子二人在嘉靖二十八年,因玩忽职守,被胡缵宗鞭笞过,对胡缵宗一直怀恨在心)为诽谤之词而系狱,后被削籍为民。

胡缵宗的著作甚多,刊行的有《鸟鼠山人小集》、《乌鼠山人后集》、《拟涯翁拟古乐府》、《拟汉乐府》、《愿学篇》、《安庆府志》、《巩郡志》、《秦汉文》、《雍音》、《唐雅》、《春秋集传》、《仪礼集注》、《读子录》、《汉音》、《魏音》,还主编《秦安志》等书。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被迫害的正直文人深表同情,关心百姓疾苦,歌颂祖国美好河山。《四库全书总目》集别集类存目《鸟鼠山人提要》说:胡缵宗的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无妩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砺之音,是其所短。”

胡缵宗的书法浑厚流畅,气力雄健,亦是明代一大家。全国名山大寺多有其手迹,他曾为天水伏羲庙书“与天地准”的大匾。今江苏镇江谯山的迎照壁上醒目地镶嵌着潇洒遒劲的书碑:“海不扬波”,落款是“天水胡缵宗书”。山东曲埠孔庙正面第一牌坊至今悬挂着“金声玉振”的匾额。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济南有“趵突泉”。秦安兴国寺般若殿有“般若”巨匾。在苏州任职期间,胡缵宗给唐伯虎写了墓碑。

胡是在明代有影响的人物。正如长安人何栋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说的:“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岁。

十三、牛运震

牛运震(1706-1758年),字阶平,号真谷,山东滋阳(今兖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选授秦安知县。

牛运震任秦安知县后,极力兴办教育,选就人才,于乾隆四年(1739年)春,到衙东购买民宅一处,创办“陇川书院”。挑选城乡聪慧子弟入学就读,并在公余之暇亲自给学生讲课,一时学风渐起。几年间,秦安人才辈出,不少学士登高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牛运震在秦安任职期间,以“做官为民”为宗旨,积极兴革利弊,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平反冤狱,清理田赋,废除苛捐杂税,破除一些陈规陋俗,改革农具,乾隆四年(1739)年,县北玉钟峡山崩,陇水被阻,淹没村庄,牛运震冒着大雨,连夜募集四乡民夫,日夜奋战,平息水患,救出百姓五六百人。发动百姓挖渠引灌,使万亩良田得到浇灌,并亲自教民秧稻种棉。牛运震还经常深入乡村,“无日不与百姓相见,差与之齐而洵甚苦,但求一切便民而已。”

乾隆九年(1744年),牛运震离任,后为平番(今永登)知县,为上官所弹劾,罢官后贫困不能回家,主讲皋兰书院两年后返归故里,经秦安县境时,各界人士送行者近万人,沿途设香案,置酒饯行。许多人跪哭挽留,呼为“牛爸”,有的随送三四百里才回。在他的《留别秦安士民》写道:

玉钟峡北湫坪西,去表高泉万顷低。

九道清渠分绕县,一川杨柳正垂堤。

近传少妇能秧稻,好语儿童学弄犁。

莫恨陂田人去早,东山犹忆夕阳畦。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牛运震因病在山东老家去世。每逢祭日,秦安人“各设坛位向东致祭”。县内民众为他所立的颂德碑现存的有陇城、安伏和泰山庙三处。

十四、陇上铁汉——安维峻

安维峻(1854-1925年),字晓峰,一字小陆,号槃阿道人,秦安县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人。从小就受父亲严格教育,5岁时就能识楹联中字。他童年时,因兵燹频繁,只能辍学务农,16岁后,监生出身的舅父邓铭堂将他接到家中,亲自课读,竭力培植,时值陕甘兵乱,兵临城下数次,人心惶惶,他却闭门攻读,手不释卷。初应县试,就考取3个第一名,被当时知县程履丰看中,留在县署学经史,受益非浅。同治十二年(1872年)科举考试,他考取第一名,中拔贡,以七品小京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年)经程履丰介绍就学于当时甘肃最大的省立书院——兰山书院,投于吴可读山长门下肄业,并谒见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其赏识,称“秦安安维峻者,真第一流人才也!”。1875年8月,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临场监试,应试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举人第一名科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

光绪十九年(1893年),安维峻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夕,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清廷内部形成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北洋大臣李鸿章挟北洋海军自重,总揽朝政,极力主张“避战自保”,致使海战不断失利,安维峻面对民族危亡,忧国忧民,置个人安危不顾,力主对日作战,在他任谏官后的十四个月时间内,就连续上疏65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提出将李鸿章“明正典刑,以尊主权而平众怒”,揭露李鸿章“平时挟外洋以自重”“倒行逆施、接济倭贼”“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安维峻还在奏疏中痛斥慈禧太后专权误国的罪行,主张归政于光绪帝。结果慈禧太后大怒,将安维峻交刑部严加惩处。光绪帝曲意回护,以“肆口妄言,恐开离间之端”为理由,还有清朝不斩谏官的传统,进行开脱,才幸免一死,革职发往张家口效力赎罪。

安维峻以爱国获罪,轰动京城。《清史稿》中记载“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亲自为他治印,刻“陇上铁汉”四字相赠,京师大侠“大刀王五”亲为护送,并赠以车马。甘肃赴京应考的文人将他送到张家口。正如当时人所称“可见公道在人心,晓峰当此不朽矣!”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他痛恨万分,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安维峻获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在家乡办学,对甘肃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光绪三十四年(1880年),他受聘总纂了《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总教习。辛亥革命后,再次回到故里定居。他的书法也有很深造诣,写字必正楷,一丝不苟,其“鹅头挑”楷书誉满陇原。其行书无拘无束,潇洒自然,既有碑刻劲厉的意趣,又有贴学洒脱的痕迹,骨力强健,风格独具。县内九龙山等地,有他题写的许多牌匾额联,其手迹民间多有收藏。民国十四年卒于老家柏崖山庄。

十五、孙海

孙海(1840-1901年),字吟帆,一字举卿,号配山,秦安人。少时才智出众,已有声名,咸丰十一年(1861)中拔贡。历任阆中,成都、富顺、遂宁、米县知县。任职期间,皆能称职。

光绪二十年(1901),孙海随从提督夏毓秀办理文案,在山西韩侯岭去世。

孙海才学奇特,有《欲未能斋诗文集》等著作,并著《秦安县志》。擅长书法,笔法稳健,结体险峻,方圆兼施,庄重严谨,结构与法度森严的规矩中超脱而出,变为飘逸洒脱,娴雅多姿。他最早将北碑引入秦安,是创一代风气之先的人物。其书法作品“获之者,珍若拱璧”。他一生挥霍成性,历经官资随手散去,晚年生活窘迫,著书较多。

十六、路道庸

号天中道人,明秦安县兴国镇胡家巷人。长于诗文。著有《迪岩诗草》四卷。一生酷嗜书法,他以行草书见长,入门以唐楷,得力于“二王”,融贯于“宋四家”而后成,气势豪放,笔力苍劲、纵横开阔。取法各家之长,把个人狂放性格融合于书法之中。

路道庸墨迹遗存少见,今能饱以眼福的是有珍藏的几件牌匾而已。除泰山大殿内悬有“因果地”和“绿野禅林”,另有明代刻木牌,现存路氏家藏木刻中堂匾四幅。



15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2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秦安水上公园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408130717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3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秦安水上公园,曲径通幽处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408130717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4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秦安的古街巷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5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秦安水上公园,曲径通幽处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6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保存完整的秦安古街巷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7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8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饮马巷仅存的古宅门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9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11-24 10:58 10 只看该作者
古城秦安

饮马巷古建筑
4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