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8792

主题

莱芜

探路莱芜谷——常庄烟站-苍山子-耙头山-小山子-辛庄杨家横-岔道穿越

查看:16209 | 回复:12
发表于 2017-12-13 19:58 显示全部帖子
转莱芜市老年大学苏培汉先生的《漫话莱芜谷》
   
       莱芜谷,因原山而生,为汶水而名。
       它在华夏地理名著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在莱芜自身史料中却难寻其迹;它“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使考客“为之踟蹰,为之屡眷矣!”但其当下,却依然穴居野处而无人问津。如此反差的形成,无须深究其里,细读前人笔下留语,或许疑惑自解,而迷津自释矣。
       一、莱芜谷今在何处?它与汶水有何关联?对此,早有明文入册。晋书《从征记》载:“汶水出莱芜县原山,入莱芜谷,出县,西南流。”又言:“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慓之惧;危磎断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从以上载文可知,莱芜谷,是一条连山夹道长达一百多里的山谷,是汶水流经之谷。谷中,有药草松柏之材;有清泉涌流之景;有绝路断崖之险;有呼啸鸣镝之惧。此谷人迹罕至。
    由考文所提及的几处景点可以断定,此谷的具体所指,即北起原常庄乡的文字现,南达今辛庄镇的杨家横这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谷。此谷是鲁国汶阳田的东界界谷。汶阳田,又称“莱芜地”,故,古人将其界谷定称为“莱芜谷”,当是恰如其分的。莱芜谷,是汉初所设莱芜县辖区内的一条山谷,其出口处,即初设莱芜县县界之地,考文所说“汶水出县,西南流”,即指此。
       二、现在,再对考文所提及的几处景点“对号入座”。“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对照实际谷段可知,“未出谷”是相对谷的北端入口而言的。全句的意思是说:在距谷入口十余里处,有一孤山,独立于谷中,将谷别一为二绕山而过。此山,玲珑峻秀,体貌奇特,隐渔翁独钓之趣,显卧虎阻道之威,由此为幽谷造就了一处独特景观。
     “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谷有清泉”是个泛指,是说,谷中有很多涌泉。到底有多少?古往今来,无人详考,也无人知晓。仅就“孤山”以北这十多里地段中,在大雨季节,山谷两边的涌泉随处可见,有名号的就有八个之多。作为地域标志定名的有两个,即位于谷北端入口处,山石崖下的大、小石峡涌泉。两泉常年涌水,四季水流不断,古人把此处认定为“汶水涌现之处”,定名为“汶自现”。即“汶水自这里涌现”之意。村名“文字现”即由此假借而来。“泉上数丈”是个专指,所指泉名俗称“温河老泉”,本称是“汶河老泉”。
     “有石穴二口”。实指今响水湾村东谷中两个深不见底相距丈余的“石湾”。上边的叫“小响湾”,下边一个称为“大响湾”。“响水湾”村名,即由此而来。
     “汶水出莱芜县原山,入莱芜谷。”这是对汶水正宗源头之地最准确、最具体的界定。“汶出原山”,是史学界的共识,是地理名著的共载,是一个符合实情的正确定论。但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原山”及“原山之阳”,都是一个广域概念,汶水源头具体在原山何处?仍然是一个待考问题。把“入莱芜谷”一语记写于内,汶水具体发源于原山何处,便有了准确方位和具体界定,那就是莱芜谷北部的古德范山峪。
       古德范山峪,是一个簸箕状大山峪。其东侧是文字岭,西侧是黄石崖岭,北面是“九十九顶摩云山”的两个峰顶,黄鹤顶和羊羔子顶。文字岭,本称“汶自岭”,表明汶水出自此岭之意。古德范,本称“古德氾”。按五行说,北水为“德”,“德氾”即“水氾”。“古德氾”,是说,亘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水氾之地的意思。在大雨之季,山峪中聚水量非常之大,泻入莱芜谷的洪流,常有断桥阻路之险发生。有诗云:“九峰南望碧嵯峨,汶水平添一丈波。渡口客来休使过,北溪山雨正滂沱”。此即莱芜谷入口处,洪水漫路下泻的景状。可以推想,洪流入谷后,再汇集百里之遥的夹道连山之来水,到出口之处,其流量之大,之凶猛,真可谓势不可挡。
       三、莱芜谷出口地带,古人定称为“陽 家横”,立村定名为“杨家横”。陽,指山南面。这里是原山的南界,故以“陽”表称;家,指地带,即原山南界地域;横,是洪水纵横流淌之意。“陽家横”的表意是:洪水冲出莱芜谷后,在原山南界地域形成了纵横流淌之势。
       这一汶水横流的地域,在古人的眼中该是什么样子呢?北魏郦道元考察此地,挥毫感怀:“出莱芜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余时经此,为之踟蹰,为之屡眷矣。”感己也感人:清流濯足,悠然南山,麦香飘野,流连忘返。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托业怡生”之地啊!
       关于“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之说,应和此“横流”之地联系而思考。稷黍是夏种秋收之作物,其生长和成熟期,正处于水患浸挠之季,很难抗拒水涝之灾以确保作物丰收。小麦是秋种夏收,当雨水到来之季,小麦已到成熟收割之时。所以,“不宜殖稷黍而宜麦”,这与其说是“承齐人之教”,不如说是土人自己祖辈的经验传承更切合实情。这也表明,土人定居于此,可能已有几代乃至数代的历史。
       莱芜谷,是汉初所设莱芜县辖区内的一条峡谷,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莱芜“母亲谷”;它是汶源之水汇集流经之谷,所以,它又是名符其实的“汶水谷”。作为“母亲谷”,理应得到其应有的敬重和关爱;作为“汶水谷”,当该维系其固有的身份、地位和尊荣。此仅续《原山寄语》聊以遐思:“悠悠莱芜谷,滔滔汶水流。盛名传千古,寂寞写春秋。河图名已易,山川固坚守。西东谁为辨,归来独自愁”。
发表于 2017-12-14 08:32 显示全部帖子
山猫野兔 发表于 2017-12-13 19:48

很好,很精彩
发表于 2017-12-14 09:47 显示全部帖子
山猫野兔 发表于 2017-12-13 19:48

多多分享路上的故事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