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00

主题

石家庄

北京扫街之11、17.9.7游史家胡同

[复制链接] 查看:7258 | 回复:109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1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12-25 11:23 编辑

  好园大门东侧有一碑,文物保护单位旁常见的碑。在北京,一般的文保级四合院只是在大门旁的墙壁上镶一块二尺见方的石匾,上边标明某某区文物保护单位。象这样立于地面的较大的文保碑只能是市级甚至国宝级文物才会拥有,它要比区级文物高两一个等级,这不须多说。让我最注意是是碑上的字,原来史家胡同三个紧紧相邻的院子,51、53、55号院同为市级文保单位。一个胡同,三个相依相连的院子都是省市级文物,这样的例子可不多见。至少我转了这么多条胡同了,到目前为止它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12-25 11:27 编辑

  51、53、55号院是史家胡同中三座紧密相邻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个院子中位置最靠东的是51号四合院。此院旧门牌是24号,解放前曾为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也曾是长期担任军阀韩复渠的幕傣长的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的私宅,1942年,在抗日战场上部队被打光的李树春将军就愚居于此。在此居住期间,李将军拒绝了日本人的的出山“邀请”,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1945年,赴河南联络旧部,企图东山再起,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李将军在豫东遇“国民党游击队”袭击,一行二十余人无一生还。南京当局对此闪烁其词,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史家胡同51号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三进院落,位于胡同西段路北,“广亮大门”坐北朝南,位于院的东南角,深深的门楼里有两扇厚厚的红漆大门。进门迎面原有“一字影壁”。后于50年代拆除。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大门内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1985年拆除),北房和倒坐房构成一进院,倒座房最西边的两间是车库,车库门临街开;三开间的过厅式北房是硬山筒瓦箍头脊。过厅后出廊。中院是主院,内有正房三间,前廊后厦,两侧带有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各房。院内四隅种有海棠、苹果等果木,环境幽雅。正房内的木装修颇为精美,北面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屏门组成,其顶部为一个楼阁式书橱,上带朝天栏杆。另在东边还有一个小偏院。

  53号院原有前、中、后三个院落,中院和后院间原来也是穿堂式过厅。后将第三进院分出,在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现为内务府街36号甲)。于是,史家胡同51号就变成一座二进四合院。

  解放后,51号院被政府接管。1960年周恩来总理将此院安排给章士钊先生居住。

  章士钊,中国现代箸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后曾一度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1920年夏,毛泽东和蔡和森为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缺乏路费一事,曾向章士钊求助。章士钊十分支持,立即筹措了2万元资金。这笔钱后来一部分用作赴法留学生的旅费,剩下的由毛泽东携回湖南,作为开展革命工作的经费。1949年,章士钊曾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平谈判,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遂到香港。后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随后全家来到北京。开始住在东四八条朱启钤家,两家挤在一个院里,居住比较拥挤。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探望章士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亲自出面解决章的住宅问题。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周总理郑重其事地对章士钊说他请示了毛主席,这房子是送给他的,感谢他对**的帮助和合作。章士钊认为,一家人住这么大的一座院子太大了。于是便将第三进院分了出去。于是章士钊一家在1960年搬进了史家胡同居住。章士钊先生和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文革时期,红卫兵来此抄家破四旧,结果发现了毛主席和章士钊先生的书信来往,顿时傻了眼。毛主席为此曾亲自批示:章士钊要保护。周总理又在这批示上开列了何香凝,郭沫若等20多人,于动乱中保护了一批民主人士。

  章士钊在东四八条朱启钤家住时,章士钊先生的养女章含之1957年与洪君彦结婚,开始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1960年夫妇俩搬到史家胡同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共同居住,1961年他们的女儿洪晃出生于此。后章含之与洪君彦离婚。章士钊1973年7月去世。1973年底,38岁的章含之与长她22岁的,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成婚,乔冠华的家当时在史家胡同55号院,与章含之结婚之后搬进51号院,直到 两人相继离世。章含之所著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对此院有详尽的记述。

  章含之去世后,她的女儿,著名的文化人、出版商洪晃于2011年将此院归还外交部,到此,章家人在此院共居住了正好 51年。51号院,51年,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4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12-25 11:28 编辑

过51号院东侧是一丁字路口,路口再向东胡同猛然变窄,“大街”变成了真正的胡同。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12-25 11:29 编辑

    史家胡同47号院(旧门牌23号)虽不如西邻的51、52、55号院名声显赫,却也气势不凡,只是被涂成灰漆的大门看着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这个院的身世也很不一般。解放前这个院是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先生的私产,1947年时改为傅先生手下郑洞国将军的“国民政府第十二战区驻北平办事处”。

  解放初期,这个院子是原四川大军阀,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的刘文辉将军的住所。刘氏家族乃民国时期四川最显赫的家族,一家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有近50人,素有"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的说法。刘文辉和侄子刘湘,是刘氏家族最耀眼的两颗将星。刘文辉的五哥则是四川有名的大地主刘文彩

   刘文辉,字自乾,法号玉猷。刘湘的叔叔,俗称"刘幺爸"。民国第24军军长,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在川军五行中他属火。政治上神通广大,人送外号"多宝道人。"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称"西康王"。解放后刘文辉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文革中病故。

  文革时,47号院又改为中共政治局委员、西南局兼四川第一书记李井泉的住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荣毅仁在政协副主席任上搬进此院,在此院居住的时候荣登国家副主席,后在此院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2005年去世。

  据说,47号院包括它的两个邻院清末民初年间曾做过丹麦的大使馆。但只是据说,并无确切资料可以证实,那两个邻院究竟是东邻还是西邻也没有个准确说法。



47号院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12-25 11:33 编辑

  45号院院大门比较平常,是个普通的如意门,但里边也是个三进的四合院,前院(也叫一进院)与内院(又称二进院、中院)间的二门还是个垂花门。垂花门是中国古民居常见的一种装潢风格,多用于四合院的大门或二门处,由于费工费料,造价较高,只有生活殷实的人家才会采用。

  老北京的四合院,最典型的是三进院格局,临街的大门往往偏开,进大门要拐一个弯才能进入前院,前院一侧是临街的倒座房,另一侧是一道隔墙,将院落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院是接待客人用的,内院是女眷居住用。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意思是说女眷一般不到前院来,以免与外人碰面。通往内院的二门一般建在隔墙正中的位置,正对内院的正房。内院一般有正房,左右厢房等,较大的院子还会有耳房。通往后院(又叫三进院)的门或是穿过内院的正房,或在正房东侧另开一小门。

  45号院就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院内的垂花门和内院的正房处在在一条中轴线上,内院包括正房、厢房和耳房。只是45号院近年刚刚维修过,原来的垂花门已破败不堪,新建的垂花门焕然一新,已没了原来的古朴风格。我只看了一眼就退了出来。

  清末民初,丹麦大使馆设在史家胡同内,那时45号院可能是丹麦大使馆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17-12-25 10:40 2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