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08

主题

西北

蒙古,这个比朝鲜还陌生的国家

查看:412298 | 回复:33
发表于 2018-5-2 15:09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天啊,你竟然一个人去蒙古!
(由于电脑丢了,这篇文章里的照片除一两张外均为手机拍摄)

统一说明一下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1、一个人的话谁个你拍照啊?
路上遇到的人啊,陌生人你也可以请对方帮你拍一张来此一游照吧:)手机照片除了前期拍摄,后期修图也很重要啦~
2、你用什么拍照的?修图软件是什么?
苹果手机哟,强烈推荐VSCO app,上面有很多胶片效果,一个app基本就可以搞定大多数了。
3、背景音乐?
我是早前下载的了,所以现在不记得是谁唱的了,不过!有朋友查到是鸿雁组合的版本,非常感谢!!!

4、一个人旅行的安全问题。
其实一个人出门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夸张,也没有什么勇不勇敢的问题,只要出去过一次,就会上瘾了,会发现比跟朋友出去玩的好处是大大的多。
5、蒙古安全问题。
同样没有那么夸张,不敢说绝对安全,但至少我去那里呆了近两周,安然无事,也遇到了很多热情的当地人。其实哪里都一样,我们跟这个国家或许会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普通百姓的日子还不是得照常过。有一些出门的基本安全意识就好,不要zuo,比如大半夜一个女生跑去酒吧high,比如随意搭理路边的混混,比如看到醉鬼还不走远点等等。

本篇游记的初衷,是希望揭开这个我们不那么熟悉的国家的面纱,让大家了解我们的邻居,也希望有更多人去领略那里的辽阔和美好。祝大家旅途愉快~
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燃烧悬崖,好像世界尽头。
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暴风雨来临前的戈壁。
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渺小的我。
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风太大了。
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暴风雨前的戈壁,小彩虹。
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玩耍的蒙古小孩。
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可爱的戈壁小骆驼。

来这里之前,所有人都很惊异地反问我:
蒙古除了草原有什么好玩的?
除了乌兰巴托,有什么地方好去的?

还有,他们真的讨厌死了中国人吗?
他们真的很封闭吗?
除了草原牛羊这里还有什么?
那里是不是荒凉极了?

我在从二连浩特开往乌兰巴托的火车上,耳机里一直循环播放着《乌兰巴托的夜》,奇怪的是,这首歌几经各种改编,却让乌兰巴托承载了很多人对流浪远方的感怀。

——我们对外蒙知之甚少,这个国家曾经历过“大清洗”的重创。然而在面对现代的“入侵”时,蒙古年轻人其实开放而又热切。
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蒙古戈壁行的线路示意图。

荒漠之中
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草原,草原,还是草原,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一个都开阔,一望无际。

出乌兰巴托半小时左右,信号就没有了,在一个像龙门客栈的地方吃完午饭,不一会儿迷糊中车开始颠簸起来,不知道在哪个分岔路口拐入了旁边的小路。

车晃荡得特别有趣,全车人像坐过山车一样high起来,这里看不到任何人工的东西,除了车轮碾过之后形成的土路。

我们带队的导游叫Shine,是一个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蒙古女孩,正在大四毕业期,我们带的团也是她的最后一次兼职。司机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写,是个随和的“老司机”,虽然不会英文,但拥有健魄的身体,笑着给我们秀他手机里家乡的美丽石头。

随着一步步往南,绿草的颜色逐渐变为枯黄,原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命气息变成了扑面而来的荒凉,我们进入了曼达尔戈壁区。

1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蒙古戈壁上,遥远的新加坡人的背影。

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我们看了一堆的石头。

Shine的翻译很简单,叫rock formation,我问她蒙古名字叫什么,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反正我是没有记住。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下午两三点。

这片偌大的岩石区,寥寥几人,旷野一览无遗,阳光打在岩石上,反射出火红的色彩。江苏叔叔阿姨顾不得听我翻译Shine的介绍,他们看到这个场面便激动地爬到石顶去拍照了。

这是蒙古戈壁的两处岩石之一,石头上拥有横的纹理,另一处则在200公里之外。后来我查了下资料,知道这里叫小嘎滋林岩群(Baga Gazariin Chuluu),200公里外的是大纳尔廷岩群(Ikh Nartiin Chuluu)。在喀尔喀蒙古人(东蒙古)和卫拉特蒙古人(西蒙古)冲突期间,扎纳巴扎尔(17-18世纪喀尔喀蒙古人的宗教领袖)就在这里避难,19世纪住在这里的两位僧侣留下了一些岩画,因此不时会有当地人来此地敬奉岩石。
1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戈壁上的岩石群。

岩石群中有块山谷地区,一片树林掩映,在荒漠地区非常少见。Shine说曾经僧侣看中了这里三面环山,独特的绿树成荫的地势,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寺庙,用来修行。可惜的是,如今只能看到一些遗址,上世纪30年代蒙古的灭佛运动将这里毁坏殆尽,遗址也不过是几个泥土堆成的墙壁,难以想象曾经修行的平静。
1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剩下寺庙的残垣断壁。

一行人参观完后,我们到了当晚住宿的蒙古包(Ger),开始了连续八天睡蒙古包、没有厕所、没有洗澡、没有水电、没有单独空间的生活。

别以为这里的蒙古包如同在内蒙体验的那种,里面没有过多装饰,几根柱子和一块厚重的大布就搭建起来,Ger顶部晚上用一块布单独遮住,白天可以从外面掀开,既可通风又可光照。六张床依次环绕摆在蒙古包内,条件好一些的中心位置会放一张桌子,晚上有电瓶可以勉强照明,这就是我们那几天所住的绝大多数蒙古包的样子。
1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正常的蒙古包内部。

我们上午坐车赶路,中午逛景点,下午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在Ger周围徒步,或者就待在Ger里看他们劳动,要不就自己端个小凳子直接坐在苍穹下写东西。

那天傍晚,我往远处石头间隐约可见的小路走去。空旷的地方视觉的丈量往往具有欺骗性,走了进一个小时,也似乎还离Ger不远。

举目望去,无不处荒芜之中。我们曾经离自然那么近,但如今却又渐渐远离,现代人的回归充满了讽刺与无可奈何。停下来的时候,四周只有风声,荒草间小昆虫哧溜从脚边窜过去,一个极小的声音都容易把我惊动。

而这是最荒凉的一天。

Ger的主人没有饲养任何牲畜,手机也没有信号,晚饭后,江苏叔叔阿姨就躺下睡觉,我跟新加坡人和德国夫妇走到了荒野更深处,看了一场绝美的日落。呼呼的狂风卷起了沙尘,笼罩住了遥远的另一家Ger,气温骤降。随后夜幕很快就降临,往后的几天,天气再也没有如此清爽过。
1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沿着这种小路,在荒漠里走路。
1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日落时分,光线变得柔和起来。右手边的小建筑就是荒漠里的厕所,面朝草原。
1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日落,远处就是我们住的蒙古包。
1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手机里残留的一张相机照。远处的蒙古包若隐若现,隐没在傍晚狂奔的沙尘里。
自然主义者梦寐以求的土地
“蒙古是自然主义者梦寐以求的国家。”LP上这样说。

的确,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极低。高山绵延,原野辽阔,加上清澈动人的湖泊、河流,牛羊成群,野生动物极易找寻。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给我彻底的“回归自然”的感受,除了蒙古。奇异的是,在这个内陆国家里,南部戈壁区域竟能让你仿若置身于世界尽头。

有大型的查干苏布尔加(Tsagaan Suvarga),当地人喜欢称其为white stupa,也就是佛教里的白塔,红黄相间的岩石,色彩斑斓,有些因形似白塔而得名,也有很多当地人会来这里朝拜。

Shine介绍,“白塔”之下的广阔天地是曾经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这个地貌类似于甘肃张掖,从上往下远眺,一望无际,石头颜色在夕阳下更为壮观。不过那天风极大,拍照的时候手机都拿不稳,也不敢站得离悬崖过近,怕被风吹下去。沿着一旁的小路往下,可以深入这些红色岩石间。

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四川人(真是哪里都有老乡),他们在蒙古上班的亲戚带领下自驾来玩耍,我问他们怎么找路,因为路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信号,手机导航是没用的,他们说是经验和纸质地图的帮忙。而当晚他们就在一旁扎营,方便次日看日出,真是羡慕。
2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乌云席卷而来。
2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虽然没有阳光,但隐约还是可以看见岩石层间绚丽的色彩。
2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可以看到,人在这里多渺小。
2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我们的汽车停在岩石之上,从上往下眺望,壮观极了。

最让我难忘的还有爬干葛恩沙丘,这片蒙古最大、最宏伟的沙丘,有300余米高,“唱着歌”跟在上面爬三步下滑两步的游人开着玩笑。

1个小时左右的攀爬时间让我精疲力尽,我们把鞋子放在沙堆脚下,起初还能拿着相机各种拍照,到后来四肢并用,眼睁睁看着沙顶就在眼前却登不上去。我成为了当天最后一个登顶的人,星空都快赶上我了,朦胧中可以居高临下,望着下面一望无垠、辽阔至极的荒漠,感叹自己的渺小。

下山非常轻松,一阵狂奔,任由沙子在脚底乱窜,溅起来打在腿肚子上,蹭蹭蹭的声音,在幽静的夜空下,真的像在唱歌。

2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这里没有过多照片,看我多累就知道了。非常远的地方可以隐约看到汽车有多小。

再一路往南,向西,就能到达戈壁中的另一个奇观:巴彦扎格的燃烧悬崖(Flaming Cliff),就是在一个暴风雨将至的下午前往这里的。

所谓“燃烧”,也就暗示这里岩石的色彩呈红色,在夕阳和晨光之下更为鲜丽,这是古生物学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笔下对其的称呼。“巴彦扎格”意为“茂盛的梭梭树”,在这片岩群附近,有一片根植于荒漠中的“森林”,我们当晚就住在林边的Ger中。早在1922年,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往后当地的老百姓也纷纷挖掘,很容易在那里能找到残留下来的恐龙遗迹,不过现在去就别想了,或许能在入口的小摊铺那里淘一块年代稍久、形态各异的石头,倒不失为一种纪念。

至今走在巴彦扎格这片美丽而荒诞的岩石间,你也会有莫名的梦幻:十几米如蘑菇云般的石头拔地而起,一块接一块,侧面毫无征兆地垂直落地,胆子大的可以从一块跳到另外一块去,岩群侧面蜿蜒曲折,形成形状奇特的“石案线”,在乌云笼罩,时不时又透出阳光的日子造访,这里就是“世界尽头”。
2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巴彦扎格荒诞的石头。
2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荒漠中死去的动物骨头。
2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一旁多梭梭树林,在沙漠中很少见。

在戈壁领略了这些辽阔略显荒诞的景象后转个圈往北,就会离开黄色,迎接绿色的草原、河谷、峡谷、瀑布等各种景观了。

尤恩河谷(Yol Valley)非常著名,在炎热的戈壁中,这里被四周高峻的山脉掩盖,只留出中间河谷的狭小位置,形成了非常凉爽的气候,秃鹰在这里很容易被找到,Yol在蒙语里也就是秃鹰的意思。

不过,河谷最新奇还莫过于夏季依旧能看到的蓝冰,六七月份,冬季沉积下来的厚实冰块还未融化,踩在上面如梦似幻。可惜的是我去的9月份已经融化,整条峡谷对我来说也就稍微平淡无奇了些。
3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在尤恩河谷体验骑马,Shine策马扬鞭,姿势帅极了,她说每个蒙古人都是如此,从小就会骑马,好像是天生的,而我们则需要马夫牵着,慢腾腾的。

河水蜿蜒环绕的翁金寺(Ongi Monastery)是另一个还不错的停留地,这里包括了1660年就建立但也被毁坏得只剩残垣断壁的翁金寺院群,四周的绵延山丘还是非常不错的徒步路径,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让自己和自然偶遇,我也是在这里碰到一条小蛇的。

傍晚的时候独自坐在山头,看着太阳慢慢落入山下,底下河水川流不息,大树在上面的视角里变成了小树,随着风轻摇着枝条,河边超过一米高的芦苇也在摇曳,和戈壁不同,这里充满了生机盎然。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泓泉
  • ¥doll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8-5-2 15:15 显示全部帖子
3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最有一场盛大的日落宴席,我在河水四周的山丘里游荡了一天。

到达哈拉和林古都的前一站,就是鄂尔浑峡谷(Orkhon Valley),在峡谷尽头,可以看到一处规模还算可以的瀑布。

要亲近瀑布,需要沿着附近陡峭的石块往下20余米,站在谷底,就站在了这条巨大大地裂痕的中央,松树掩映,意趣盎然。不过在观赏了南部那么多壮观景象之后,从什么都没有的荒漠到这里住上有2g信号的Ger,已经有回归人类的感觉了,戈壁之行画上了句号,我的兴致却并没有很高。

以上这些不过是南部戈壁的浮光掠影,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不过一天,并未做深度的挖掘。

那些茫茫戈壁不只是带给你简单景观上的震撼,上面残留的人类或者动物曾经生活的痕迹或遗迹,让人不禁感慨时间的飘渺无情以及人类的孤单渺小。
3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鄂尔浑峡谷。这里以绿色植物居多,少了戈壁的豪迈气息。
3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气势不足的瀑布,不过走到悬崖下边去,体验还不错。
公共澡堂、零信号和面朝茫茫戈壁的厕所
原本已经做好了九天不洗澡的准备,不过Shine(领队)告诉我们,每路过一个村镇的时候,可以到那里的公共澡堂去洗澡,真是最好的好消息!她说9天时间我们可以洗三次,但事实上,9天时间我只在第三天洗了一次,第二次因为村里的澡堂关门,第三次因为澡堂里只有冷水。两个德国人在冲完冷水澡之后,头发甩着水滴走出来,即便在艳阳下,我看了之后还是打了个哆嗦,只好忍忍,顶着油头在戈壁走了一周。

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没有洗浴间,他们一两周去附近的村里洗一次澡,冬天的话时间甚至更久。

除此之外,洗漱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拿着每天1L的大瓶矿泉水(从城市买好带在车上的),蹲在地上,双眼望着前方山上的日落,或者荒原里的日出,机械地重复着动作。

我含着满嘴的牙膏泡沫,觉得自己孤单而微不足道。刷牙一停止,周围就安静了下来,静得连风都找不到。吞一口水,漱口,世界又才跟着动起来。

上厕所也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

蒙古包边上都有厕所,一般都在包外十几米远的地方,举目望去,那个小棚子就是方便的地方了。养骆驼的那家人拥有戈壁里堪称的“五星级”的厕所:坐垫式,坑和你踩的地方完全隔绝,更重要的是,如厕的时候你可以享受180度无死角的荒漠景观。

3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五星级”厕所。

其他厕所大多是塑料或铁皮搭起来的,门朝向荒漠一边,一般来说都不用关门,因为远处根本不会有人,任凭外面的风多大,你窝在三面环绕的小地方里,也丝毫感受不到。

这里的一草一木,蒙古包里的一桌一椅,都没有过多的装饰,简陋至极的厕所兀自立在蒙古包外,人类活动在戈壁里似乎回归了该有的原始状态。条件是艰苦了点,我们寻求舒适之路,却越来越看不到尽头。
3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蒙古包内部。

简单粗暴的大餐:石头烧烤
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时间很漫长,由于没有灯和网络,我们每天都早早的爬上床。关上门之后,蒙古包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什么都没想就进入睡眠。

坐在车上的时候亦是如此,司机放着蒙古歌曲,窗外的草越来越少,逐渐进入真实枯黄的戈壁地区,脑子里也是空白的。

这样空白的时候,让我觉得离这个世界太远了,仿佛一瞬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因为没有网络,我从各种社会关系里脱离出来。不用报平安,不用表达思念,不用完善自己的朋友圈。

此刻想起来,或许人压根儿没有自己,你需要将自己拆成无数角色,直到周围的人都舒适。

3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行驶路上,好不容易碰到同行的车。

蒙古南部有三座并立的山峰,当地人称其为“美人”,分别是东美人、中美人和西美人。第三晚,我们就住在东、中美人间的山谷里,周围山峦起伏,中美人就在身后,爬上山坡去看日落,晚上出来拍星星,美极了。

这个蒙古包旁边有一个当地人练习摔跤的房子,以及老年人疗养的场所,中间是一批中国进口的小区健身器械,这样写着中文的器械安置在茫茫荒漠中,真的是莫名的违和感。
3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戈壁里的中国进口健身器械。

除了我们,这些房子都空荡荡没有人。Shine决定给我们做了一次传统的蒙古烧烤,用当天路过的小镇市场里买的新鲜牛羊肉。我期待极了,几日在戈壁的奔波中,没有哪一天的食物缺少肉。蒙古所谓饺子,是约有拳头大小的“水饺”,入锅后用油煎,再放入锅里焖蒸,让它变得柔软;所谓炒饭,总是附加着油腻的拌料和毫不吝啬的大块羊肉;而所谓烧烤——后来我才发现——蒙古的barbecue跟“烧烤”是搭不上半点关系的。

Shine把我们从Ger里叫到了空地上,我满心欢喜,以为要搭架子撸串了。可是,没有烤架、没有竹签、没有丰富的食材拌料。

他们先在架起来的简易炉子下烧了一堆石头,等石头烧到滚烫时,再一块块夹到大锅里,铺上一层,接着把大块大块的肉直接铺在石头上,洒上盐,盖上锅,用石头的温度慢慢释放最终烤熟这些肉。草原上的人民,所谓大餐也是简单粗暴至极。

半个小时之后,出锅的肉出乎意料的鲜嫩,而且没有一丝膻味。
3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石头烧烤
3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蒙古最不缺的食物是什么:肉,肉,肉……

晚饭后,太阳隐没于山后,云彩在天边,天空的颜色由下往上呈红色、粉红色、淡黄色、淡蓝色、蓝色、深蓝,阵阵风吹来,我裹紧了冲锋衣,现在的风景就是画。

德国夫妇往山岗上走了过去,留下两个瘦高的背影,他们两人一般话很少,走在一起也是沉默着,渐渐消失在这片粉蓝中。

入夜后,银河挂上苍穹,直接蔓延至远处的天际,一闪一闪。江苏叔叔阿姨睡得很早,德国夫妇对星空没兴趣,就只有我和新加坡人摆弄着单反在这里拍了很久的照片。这是我唯一一个好好搬着小板凳、坐在荒漠中欣赏星空的夜晚,风很大,心却觉得辽阔。
4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德国夫妇。

4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夜晚的星空。

随时准备搬迁的蒙古包
无论在蒙古的城市或者周边乡村,你都能发现他们游牧生活的痕迹,蒙古人敬畏这片土地,同时尽情享受着土地带给他们自由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畏畏缩缩坐在马背上,担心这位伙伴会不会突然飞奔起来失去控制时,Shine单手拉着马缰,一手挥舞着马鞭,带着自信的微笑,挺着胸膛“呼呼”向我而来,留下一句:“我们蒙古人天生就会骑马,在城市里也一样。”

除了乌兰巴托,你在其他号称城市的地方,几乎很难发现成规模的现代建筑,但总能在城市周边看到驻扎着连片聚集的蒙古包。

很多城市道路甚至未来得及铺设柏油沥青,风大的日子,汽车碾过扬起阵阵黄土,你会觉得这里和荒漠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是游牧的他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商品交换、子女教育、以及去公共澡堂洗澡,因为蒙古包里没有浴室。

它们像大草原里聚集的一批流动建筑,随时准备搬迁。
4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4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路过的戈壁小村庄。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一年需要随季节搬四次家。早些年没有汽车,骆驼就是搬家工具。而如今一辆小型卡车就能塞下一整个蒙古包。

在巴彦扎格附近的蒙古包住宿时,我就恰好碰到了一场搬家。

别以为这里的蒙古包和在内蒙体验的蒙古包酒店一样,这里简单至极,内里没有过多装饰,几根柱子和几块厚重的毯子就能搭建起来,顶部用一块厚布单独遮住,白天从外面掀开,既可通风又可光照。

蒙古包中央一般会有类似于国内的藏式火炉,用来烧水和取暖。所有用电都靠电瓶完成,条件艰苦一些的戈壁里,甚至连电瓶都没有,大多数情况我们没法充电,只有靠每天中午在村中用餐时赶紧为手机充电续航,更别提网络了,在南部戈壁地区能搜到2G信号你就谢天谢地吧。

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用床或者凳子,几乎一切都在地毯上完成,包括我所见到的擀面条、煮饭、吃饭等,稍富裕的家里会有柜子和简单的家电,但都是从简。当你知道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时,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不会有。也是那个时候,我才亲眼目睹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真的很少。越少被物质束缚,就越觉得自由,这是草原游牧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如今的蒙古人吸收着外部世界带来的新鲜事物,建起了水泥墙房子,但这些取代不了那片辽阔的草原带给他们的东西:自由和独立。

一个蒙古包很快就被拆下来,打包好木板、毯子等物,再放到小卡车上。9月开始,小孙子要去附近的村里上学了,这家人需要一个家长去陪读。而搭起一个蒙古包,两个人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4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4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4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正在搬家的蒙古人。

也在这里,看到了此行最美的荒漠上的暴风雨。

天气骤变,狂风大作,原本搬家打包时湛蓝的天空被乌云密布取代,牛羊群被牧人赶着回家,不时传来几声闪电雷鸣,宣告暴风雨的来临。在不远的沙漠森林处,乌云堆在上空,压迫着底下的生灵,所有人忙活着收拾室外的东西,然而在森林与荒漠的接壤处,形成了一小段彩虹,宁静而毫无恐惧,勾勒出这风雨中最美丽的色彩。

我顶着风在草原里乱窜,观赏着喧嚣的日落,心里激动却如受惊吓的牛羊,草原荒漠不只是浪漫,更多是现实。传统的牧民需要看天吃饭。
4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日落晚归的羊群。

这场暴风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太阳还未落下,乌云就被狂风裹挟,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阳光挣脱出云彩,露出不那么刺眼的夕阳柔光,天空中依旧有大片的云朵飘过,不过留下的是湿润与祥和。

蒙古包为游牧生活提供了便携的住所,而牲畜则是另一重要的家产,为其提供食物、交通工具、奶制品、粪便燃料等。

我所借宿过的八个蒙古包中,有的养骆驼,有的养马,有的养牛羊,或者都养。养马最方便了,因为它们一般都在外游荡奔跑,一周左右才回一次家,在一些特别干旱的地方,马匹会在每天清晨回到蒙古包,牧民用井水喂养它们后,它们又奔向广阔的草原上。牛羊和骆驼就不一样了,一般每天都要返回住处。在动物多的地方,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的标示,用以区分各家的牲畜。——在中国也是如此。

而除了这些,游牧民族拥有的实在很少。他们占了蒙古整个国家人口的绝大部分,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去城市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对每一个蒙古人生活习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也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如减轻税收和提高补贴等,来保护这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4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4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戈壁的骆驼。
5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正在挤奶的当地人。
5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当地人正在喂马水。
5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5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在家中地板上擀面,切成面条。
5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5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这位小朋友正在赶骆驼回家。
5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戈壁中祈福的。

抵达乌兰巴托
“天啊,你竟然敢一个人去蒙古!”

这句话不断被听到,从我开始准备签证,到前往乌兰巴托的火车上,都有不同的人在对我重复这句话,甚至有朋友给我发来了那边流行什么疾病政局不稳的新闻。

登上出境火车之前,坐在二连浩特小小的火车站里,跟旁边一位长得已经像蒙古人的大姐聊天,她说她是内蒙人,会讲蒙古语,虽然口音和外蒙有差别,但他们基本能互相明白,她已经在外蒙做了超过十年的生意,即便如此,她在外蒙的圈子也仅限于生意往来的朋友,少和本地人打交道。她得知我自己去旅行之后,笑着说:“你别被骗走了啊。”

我也笑了笑,嘴上说还好,心下却一沉:难道真那么恐怖?

蒙古人排斥中国人,这个不仅是中国人的印象,普通蒙古人也确实如此,当然没有仇恨到一上来就揍你的程度。

火车上碰到另外一位在蒙古做生意的小兄弟,他一路甚是照顾,不断过来问我们签证什么有没有问题,旅行应该不需要黄色健康证,等等。还跟我说了很多自己在蒙古遇到的被仇视经历。蒙古人喜欢喝酒,半夜要是走在街上,很容易碰见醉鬼,这位小哥就碰见过一次,还发生了肢体冲突。他劝我应该去中国人聚集的酒店住,我问在哪儿,他说离市区有点距离,我想想还是算了。

听着他们的讲述,这个我正在一步步接近的国家,竟然又多了一丝神秘色彩来。

火车很快驶入深夜,银河开始架在空中,我们正穿行于蒙古南部的荒漠间。从车窗探出头去,缈缈星空下,火车仿佛一条巨兽在奔驰。

我想那些是带有“偏见”的话语。

或许又要被称作“不知者无畏”,不是那里真的那般不堪,普通人跟我们没有太多差别,更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得到的被隔阂。语言是一个问题,文化背景也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长久不同的历史教育:我们一直以“主人翁”的心态看待外蒙,它曾是中国的,大元朝是中华断代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长段辉煌;而蒙古人看来,就是他们的铁蹄踏遍亚欧,他们才是真正的征服者。我们可以用文化征服来解释,可这是否是一种诡辩呢?

想到在蒙古古都哈拉和林(Kharkhorin)参观喀喇昆仑博物馆(Karakorum Museum)时,里面讲述了蒙古国的历史,无比的熟悉感,熟悉的名字被诠释出另外一个故事,就成了不一样的民族记忆。

我跟导游Shine说中国的历史叙述不一样,她似乎很有深意而又极不认同的耸了耸肩。我不禁想:历史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是蒙古还是中国,你确定你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真正的历史?
5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二连浩特开往乌兰巴托的列车。
5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这里是中蒙国门,从蒙古眺望中国,离开了。

意料之外: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不过,抵达之前的这些种种耳闻,确实让我在乌兰巴托小心翼翼起来。

有一次我午餐时跑到一家泰国料理去吃饭,一进去点菜,服务员笑着问我说:“Are you Korean?(你是韩国人吗?)”我愣了一下,回了个“Ah?”服务员笑笑没有再接着说下去,我也没有接话,后来坐下来有点后悔和羞耻,觉得告诉她我是中国人又何妨。也许是独行的那种自我保护意识占了上风,或者是我也不自觉地带上了“偏见”和恐惧。

“仇视”归“仇视”,蒙古却无不充满了中国的痕迹。

在荒芜人烟的戈壁中能发现中国进口的小区健身设备,在超市里带中文的食物屡见不鲜,酒店里热水器、灭火设备等,你通通能看到中文的痕迹。然而,这个表面上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在我们眼里却是如此陌生。

Shine告诉我,她做了几年导游,带的中国人少之又少,而我们则是她今年带的第一个有中国人的团(当时已经9月,入冬就是蒙古旅游淡季。)绝大多数中国游客对蒙古的了解仅限于乌兰巴托和它周边的区域,并未对这个国家有过深度探索。我们对这个邻国更多的是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即使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

我所看到的是:乌兰巴托的夜,并不静。

几百年前,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铁蹄踏遍了亚欧大陆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与当初马背上叱咤风云傲视世界的豪情不同,如今的蒙古少了输出,更多是吸收。乌兰巴托高楼林立,城郊的蒙古包正被逐渐改造为商住楼房,街上时髦的年轻人让人应接不暇,国立百货商场对面的甲壳虫广场充斥着轮滑青年和商贩艺人,越来越多的家庭富裕的蒙古青年选择出国读书,美国、澳洲、韩国、俄罗斯成了他们最常去的几个国家。——传统蒙古袍子下,蒙古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外部世界,显得热切又不太能摸清自身的确切位置。

在传统行业以外,旅游服务成了归国的蒙古年轻人所从事的一大热门行业,他们大多操着流利的英文,熟练地与往来外国人做着生意。

我所住的青年旅舍的经理就刚从澳洲回来,在他看来这一行非常有前景,而且让他有着还不错的收入。担任旅行团导游的Shine则不同,她在读书期间曾去美国交流学习,于是毅然决定毕业后继续去美国深造,回不回来都还是个问题,她不想为自己设太多限制。

不光是年轻人,我在恐龙博物馆遇到的一位超过四十岁的讲解员,也毫不掩饰表达着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向往。她用还算可以的英文,向我讲述自己年轻时丰富的旅行经历,北京和上海让她感叹中国真的发展迅猛,她说自己旅行时喜欢把当地高、中、低端的住宿都尝试一遍,“生命就在于体验,不是吗?”

——这些是乌兰巴托带给我的活力。
5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甲壳虫广场。

傍晚时分,我站在城南山丘顶端的翟山纪念碑(Zaisan Memorial)前远眺这个城市:密密麻麻的高楼建筑拔地而起,一直蔓延至远处山腰上,大风呼呼地在耳边肆虐,若不是更远处起伏的山丘,我想不到自己此时实地踏在乌兰巴托的土地上。

返回城区的时候天色已晚,你依然能在马路边上偶见醉汉,不要搭理他们就好。左右两边均可的驾驶习惯让乌兰巴托的交通更为凌乱与随意,你可以将其视之为自由抑或缺乏统一管理,无论如何,上下班的堵车高峰期,鸣笛声不绝于耳,这里和任何一个大都市没有太多的区别。
6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从翟山远眺乌兰巴托,不禁感叹,这是个大城市……

奇怪的是,这里韩国人非常多,除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韩国餐厅,还有来旅游交换的韩国人及学生。

我甚至在青旅里碰到了一位号称喜剧演员的韩国人,后来在豆瓣搜了一下,确实有人家演的戏,我赶紧找他签名合影,万一以后红了呢……作为他的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中国粉丝,我感到很荣幸。

欧巴英语不是很好,常常答非所问,我问他为什么你们韩国人喜欢来蒙古。他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眼睛都瞪大了,“What?” 他煞有其事的说,“真的,我们的祖先是一样的,(他拍了拍自己的屁股,真的是屁股……)这里有基因证明!” 我更懵了,总觉得他没有说明白,后来一查,网上还真有这种说法。

说在“蒙-韩建立联合国家国际学术大会上”,两国专家们一直认为,韩民族和蒙古民族,在外貌,语言,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人种,血统,情感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质性)。2004年,驻韩蒙古国大使,在韩国媒体采访中也说道:“蒙古人从来不把韩国人当成外国人来看待,韩国和蒙古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的关系。”

我眼睛都瞪大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这位喜剧演员韩国欧巴,和他的签名……字都放飞了。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佛教的毁灭与重建
甘丹寺(Gandan Khiid)是你在乌兰巴托不能错过的一个观光点,从南面穿过鸽子飞腾的坡路,走进这座寺庙群时,你会感叹其寺庙数量的众多,殊不知,在19世纪初期,整个乌兰巴托的寺庙有上百座,修行人数一度超过5万人。这一切在1937年的“清洗”运动中都被毁灭殆尽。

▲ 甘丹寺,大门。

前苏联对蒙古的影响毋庸置疑,除了征地重新分配等共产主义政策外,饥荒、“清洗”也都出现在了蒙古。在乔巴山的领导下,那一年有27,000人被处决或失踪(占了当时蒙古人口的3%),其中大部分都是僧侣。这次巨大的灭佛运动,不仅发生在城市,更是辐射到了全国,包括戈壁里的小乡村,超过700座寺庙惨遭毁灭。

我所走到的小嘎滋林岩群旁的寺庙就是如此,更让人扼腕的还有河水蜿蜒环绕的翁金寺庙群(Ongi Monastery)。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翁金寺庙群,一望可见的残垣断壁。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翁金寺庙群,剩下的土墙。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 翁金寺庙群,被打碎的墙雕。

翁金寺庙群包括了河水北岸建于1810年的巴里拉姆寺(Bari Lam Khiid)和对岸建于1760年的胡特高拉姆寺(Khutagt Lam Khiid),前者比较多人造访,附近已经建好了几处条件不算差的旅游露营地,后者一般游客只能远眺。不过,剩下的都是断壁残垣。

沿坡而建的巴里拉姆寺规模宏大,从剩余的断墙也大约能感受到当时的盛况,这里曾是蒙古最大的僧院之一,居住了上千名僧侣,清洗活动中200余僧侣被杀害,寺庙全被捣空毁坏。如今泛黄的泥巴墙兀自矗立于山腰,在与时间和历史进行对抗。2004年,有僧人在此另起炉灶,修起了一座小寺,我拜访的时候5名僧人都去西藏学习了,一旁的小蒙古包博物馆里陈列着少量昔日的辉煌。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蒙古才重新开始对外宣称信仰佛教,那些惨遭毁坏的寺院得以重新迎接世人。
发表于 2018-5-2 15:17 显示全部帖子
6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