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728

主题

加拿大

亚历山大之黄刀淘金游

查看:16105 | 回复:3
发表于 2018-6-7 16:40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亚历山大流浪狗 于 2018-6-7 16:47 编辑

我知道我是完全凭运气,但是我决定了这个冬天结束之前必须看到极光。即使是非官方推荐的极光观测日期,我也一定要去这个地方征服一下星辰,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勇气。


中国漠河可能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地方,但数次碰上的商业化,旅游化,让我对其他的地方产生了兴趣。


加拿大北部对于很多加拿大人来说,都是很遥远的地方,寒冷而神秘。也可能是我天生对未知有着敏锐的嗅觉,但。。。由于活动经费有限,这次只能选择加拿大西北领地的首府-黄刀作为我征战北极之前,最后一个“根据地”。方圆十里的冻原和针叶林以及广阔无人的荒野都是我想看到的。吸引我的还有它,一年365天中,240多天的北极光。


出发前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加拿大的历史吧。


“加拿大西抵大平洋,东迄大西洋,北至北冰洋,东北部和丹麦领地格陵兰岛相望,东部和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相望,南方与美国本土接壤,西北方与美国阿拉斯加州为邻“。国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千米,位列全球第二。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密度却极小,还有一大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北边。


加拿大最早原为土著人民的居住地,其中包括了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因纽特人 Inuit 以及梅蒂人 Metis。而这次我们所拜访的西北领地,则是由甸尼第一民族最早定居下来的。甸尼是由甸(De)和尼(Ne)组成的,分别代表着流动和大地。


出发前估计很多人大概都没什么概念。我也没有。


毕竟我觉得亲耳所听和双眼所见的历史和地理,会比网上搜的更直观、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但仅凭我对极光和少数民族部落的了解,这一定会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旅行


5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Day 1:


当时是四月中旬,正当我们要降落黄刀机场时,傍晚的太阳依旧在天空中徘徊,远处的天空和绵延的雪,一望无际。忽然之间,乘客们都疯狂开始往身上套衣服,于是我学着开始把自己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的。


一下飞机,乘客必需要从停机坪绕行至机场内部拿行李。那一段路上感受到的刺骨寒风让我热血沸腾,仿佛感受到了这一片新天地的呼唤,呼吸瞬间凝结成冷气,连带着鼻毛一起结冰,这片雪原正以他的方式迎接着我的到来。


来自极地的热情欢迎,让我精神抖擞。


我们抵达黄刀镇的机场那阵已是下午六点半。长时间的飞行让我有些精疲力竭,无法在飞机上硬卧也让我的筋骨变得僵硬。一下机,Aurora Story极时旅游的人就早早地等候着了。几句寒暄之后,得知Tony将会是我们四天三晚的导游。


据他说:“观测北极光的最佳纬度是在北纬60度到70度之间。你需要晴朗的天空,轻微到无的光污染和良好的时机才能看得到”。而我现已经身处北纬62.5度的黄刀镇,但我没想到的是,当晚便在B&B门口看到了极光,这机率还是让我觉得踩到了狗屎。


Tony把我们安顿好之后,由于时差的关系,越到深夜我越觉得兴奋,跟打了鸡血一样睡不着觉。在门口裹了件羽绒服。这时候,天空突然亮了起来,也就是几秒钟的功夫。起初是淡淡的浅色条纹,随后演变成绿色的波浪,再然后是淡紫色和白色。所有的变化仿佛是一气呵成,一瞬间的事,我忙掏出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了下图。



Day 2:


白天醒来,我连同万物生灵一起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我比任何时候更积极,零下20度的寒冷并没有让我退却,反而将我内心的猛虎全部召唤出来。阳光洒下来觉得屋里屋外都懒洋洋的。

跟房东说了昨天晚上在B&B门口就看到极光的事,房东笑着说我运气好,估计未来的三晚还有指数更强的极光可以观赏呢。


5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6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去了游客中心,沿途颇有一番小城的风光,象征意义上的拿了个“正式进入北纬60度”的证书和“小黄刀”。说实在,我是有点拒绝的,像我这种脱缰的野马,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体会到了,才叫真正的来过,也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更也不需要一纸“文凭”。


吃喝什么的你们也知道我比较随便,在这边超市买到的土豆和辣椒,随意炒了个土豆丝。这次由于坐飞机缘故,而且也没有徒步远行的打算,就没有带折叠锅,餐具都是用的房东家的东西。简单的菜就是好吃,一点油盐,再加点醋,饱腹感爆棚的一盘菜就做好了。



随后,去老城转了转,看了布里斯托尔飞行员纪念碑Bush Pilot’s Hill & Monument。这是一个岩石露出的小山,山顶大约才几层楼高,俯瞰着老城的同时,船屋湾,丛林飞机和大大小小的船只都尽收眼底。这座纪念碑是主要是为了纪念当时因为开辟加拿大北部土地而牺牲的飞行员和工程师而修建的。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当时根本没有黄刀这个地方,更不要说有通往黄刀的公路了。可以说没有他们,也没有现在的北方了。这个地方虽然很小却也算是个很棒的城市缩影了。


6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下午去攻占了加拿大西北地区唯一的博物馆, Prince of Wales Northern Heritage Centre 威尔士王子北部文化遗产中心。


6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个地方的特别在于,有我想了解的加拿大土著民族甸尼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以及他们的传统领土的故事。


通过他们的传统文物,服装,口述历史和照片,我了解到大约在7000多年前,甸尼族被认为跟随驯鹿群Caribou进入今天的加拿大西北领地。他们主要生活的地方位处寒温带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甸尼族印第安人不但在这里落了户,并且成为在寒温带地区生活的专家;在他们的区域内,他们随着驯鹿、驼鹿等动物的迁徙和鱼和家禽的出现以及季节的变化而迁徙,食物在哪里就居住在哪里。他们和土地和睦相处,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夏季到黄刀河、大努湖主要以捕鱼为生;秋冬则移居丘陵地带,以打猎为生。


在寒冷的冬天,他们尤其喜欢按驯鹿迁移的路线两旁散居,夏天去贸易点卖毛皮。但他们的生活从不依赖于当时政府的补给和生活福利,也没有人吃不饱。那时“大部分男人有独木舟,所有人都干活“。甸尼族对土地的了解和尊重使得他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最险恶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对于他们来说,北方丛林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同时也充满了简单的快乐。


6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对于甸尼族来说,驯鹿几乎意味着一切,远不止脂肪和卡路里所带来的饱腹感。


这不经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所拜访的敖鲁古雅的使鹿部落,那个靠同样靠驯鹿为生的民族。如同加拿大西北部的甸尼族,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尔加湖畔迁徙而至的鄂温克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也世代与驯鹿相依为命,在大兴安岭种过着游猎的生活,吃兽肉、穿兽皮,住在类似于印第安人的帐篷-撮罗子。


6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左图:撮罗子 右图:印第安人Tipis)


甸尼人搭的帐篷坡度会稍微高一点,这样可以让积雪比较容易的自然滑落。

不同的是甸尼人似乎更倾向于隐居在安静的深林之中,保留着自己的信仰,谨守着自己的古朴,任时光流过它的山门。可同样的遭遇又为这两个隔海相望的民族平添一丝淡淡的忧伤。


6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历史早期,加拿大政府对土著民族实行强制同化政策,试图摧毁土著人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社区结构,使其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当时白人至上社会)。目标是为了要消灭美洲的原住民文化。而土著儿童寄宿学校是这一政策当中的一部分。采取的是同日本当年试图同化殖民地相差无几的手段。“当年第一批寄宿学校是在1870年建立的,之后,在加拿大各地总共建立了139所这样的寄宿学校,是为了让他们从小接受白人的高等教育,生活方式,强制学习知识和语言,掌握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可学校的教育粗暴地阉割了他们与原本文化的纽带,丝毫没有保留原住民的文化和习俗。


后来跟Tony聊天的时候他说他从读大学时候选修过相关的课程中了解到,当时曼尼托巴省(加拿大的其中一个省)北部的驯鹿遭到过度捕杀,政府认为罪魁祸首便是依靠驯鹿为生的甸尼族。于是他们当即采取行动,将两百多名甸尼族男女老少上了飞机,送到了哈德逊湾岸边,丘吉尔市的郊外。但他们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工具,例如,船,雪橇,捕猎用的网和夹子,甚至是猎狗都被扔下。迁移甸尼族的决定根本没有经过仔细的调查,也没有事先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对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解和尊重。印第安人扎营总是尽量远离墓地,但10号营地(他们被安排的住所)正好建在丘吉尔市的墓地旁边。这个细节充分说明负责此事的政府部门随意地决定了一个族群的命运。而且后经调查研究发现这个控诉是子虚乌有的。

不管在哪都有这样的事情,想起了上次被请去喝茶时,刚进去的时候还是有点忐忑的。


这座用英国皇室成员命名的博物馆,是原住民抵抗同化的最后一座城池了。


6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这是当地甸尼人营地的基本构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次博物馆之旅确实是个全新的体验,在很多历史的舞台上,古今中外果然都是一个尿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不只是在野生动物上面才体现的出来的。


从博物馆出来,回去稍事休息,到了晚上10点多钟便和Tony一起驱车赶往极光观测地。也不知道是前一天提前把好运给用完了还是咋地。我提前将装备都套在身上,一路上车上的暖气热得我直冒汗。结果在车里等了好一会儿,只隐约见到一丝丝绿的极光,程度也就和第一天走狗屎运看到的差不多。我当时想可能是天气不好的原因,云雾比较大。不过那夜的星空倒是还不错,星星点点的。室外确实是很冷,相机带的电池流失的很快,拍不了几张照片就死了。然后,Tony说要带我去下一个地方观测极光。路上无聊在和Tony聊天,他说他高中就出来读书,来了加拿大快7年。英文没学好,却游遍了四方。曾开车横跨美国八个州最后回到加拿大,一路累了就睡在汽车旅馆。他热爱自然,更偏爱人文。我和他说,我也是穷游了好多地方不过大都在国内,经常写些搞怪游记放在网上。写这些一来是想分享给有一样梦想的人,二来也是想记录自己的故事。


Tony点头表示同意,并劝我说要耐心,极光追猎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只是在固定一个地方看的话,不容易捕捉到。所以我们这个团一般晚上要去三、四个极光观测点,这样大大地增加了看到极光的可能性。接下来的两个极光点确实都没有让我失望。这时候天边的极光由一丝丝绿光变成了两道,随着亮度的增加,光带慢慢开始移动和聚集。然后越变越快,掠过整个天幕。根本没有时间反应,拍照速度更跟不上。我也顾不上寒冷了,索性往雪地里一躺,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法思考,光带的移动速度和变化形式太多太快,连眨眼的功夫都没有,眼睛直勾勾地就被吸引住。



就算没有看到极光,这样漫天的星空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番景色。想想我们美丽的祖国,原始的景色绝不会输给任何地方,但我们还是输了,输在了贪婪二字之上,充满铜臭味儿的空气遮蔽了天上的无数繁星,让这种存放在儿时记忆里简单而纯粹的自然景观,变得如此的绚烂。



Day 3:

这天晚上搞搞弄弄回B&B都要晚上两三点钟了。洗漱完毕后,倒头就睡了。睡得很沉,感觉头枕着星空。

隔天起来,饿得不行,自己徒步去外面晃了晃,一路就晃到了老城区Old Town。都说这里曾经因为淘到了黄金才被发现的,于是一个小镇便随之发展了起来,而老城区就是当时最早的发源地。



还有“臭名昭著”的Ragged Ass Rd 烂屁股街,据说是有人喝醉后无聊乱取的名字,自己还做了个牌子插在那里。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黄刀市政府还认可了这个决定,将其正式的变成路名。后来还有歌手专门用这条路名当专辑名字,使之爆红了一把。



但真的逛到那儿后,除了那个路名,我觉得真的都非常的普通,尤其那片基本都是居民区。



晃着晃着看到一家不错的小店,名字非常吸引我,叫The WildCAT Cafe 野猫,简直是在说我本人。走进去是木质结构的房子,一共几张桌子,当天人并不多也不需要排队,我便坐下来好好吃了餐饭。点的是。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薯条上有奶酪和肉酱汁的。据说在这个店被重新翻修之前的最后一个老板是黄刀镇上有记录的第一个中国人呢。


酒足饭饱之后,Tony准时的来接我去徒步卡梅隆瀑布。上车,我跟他说我刚吃了个贼好吃的薯条,上面有酱汁,有奶酪还有肉,非常好吃。Tony说这是加拿大独有的菜式,源自于蒙特利尔,加拿大的东部,别小看它是薯条,制作工艺很复杂。那个酱是肉汁,每天新鲜熬出来的。可不是一般的酱。而且我去的那家小店是黄刀镇最古老的餐厅之一,它几乎见证了黄刀镇的整个发展史,代表着黄刀早期的采矿营风格,是当地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听到刚刚Tony所说的我不由心生一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念头。


大约是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卡梅隆瀑布所在的公园。一路上的景观大多是平坦的,由于都是开发过的路途,整个路上都有很清楚的标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短暂的热身运动。

沿途人工的东西很少,还是很好的保持了这片林子的原样,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在主道一旁的小山坡,可以看到远处的湖景。



这个是雪兔留下来的足迹,跳跃前行,寻找着食物。 虽然人类是动物界里的长跑冠军,在及腰深的雪地里还是跑不过这些生长在厚厚积雪里的小动物的。上次就体验过陷在雪里艰难爬出来的感觉,不是必要就再也不想陷到雪里了。




一条小径通向树林的深处,就算是冬天,这里也充满了生机,主要是针叶植物。Tony说这片树林一般没有野生动物出没,但还是不能放松警惕。



虽然是开发过的道路,从这个小道的状况来看,冬天来徒步的人也不少。主干道上的积雪都被压紧了,让本来应该很轻松的一段上坡路变成了滑滑梯。由于并没有长距离徒步的安排,没有带登山杖,最后是手扶着地面爬上去的。回来的时候倒是轻松多了,一屁股坐到地上两秒钟不到就到底了,就是要注意及时刹车。



多年前在加拿大举行冬奥会时设计出来的logo,被加拿大人引以为豪。几乎随处可见,一个简单的logo确实很容易被大众复制和传播。



在坡度最大的地方修有这样的扶梯,保护行人的安全,上面刻满了名字,到让他显得别有一番风味。此扶梯并非历史文物,简易涂鸦并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还是不要随意涂鸦的好,呼吸到这里的空气就是来过,无需留下什么痕迹。



瀑布的主体任然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着,倒是旁边的一股激流冲破了温度的束缚。由于温度问题,河面宽度变得很窄,水看起来十分清澈,忍不住俯下身喝了一口,甘甜之后有一点点苦味。这一口充满了矿物质的水,就像喝下了这古老的历史,与大自然更加接近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卡梅隆桥了,比国内最简易的天桥大不了多少,但在这个位置修建这样一座金属的桥还是很有难度的。



到了这里也就是终点站了,据tony说河的另一边还有往里面延伸的路,但是被积雪给覆盖了,要走进去几乎不可能了。抱着一点点遗憾沿途返回了。


这一段路还是挺有趣的,一路起起伏伏,路上压实的积雪为他增加了不少难度,虽然路途很短,但一个来回还是会消耗掉许多体力的。难度属于老少皆宜那种,带有一点挑战性,作为一个郊游路线还是非常好的。



晚上老时间出门追极光,说实话跟着团一起走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的,要不是没有带帐篷说不定真的就出来搭帐篷了,有可能第二天就僵在某棵树下变成雕塑了,10000年以后被挖出来当作学习远古人类的标本。

同行的还有其他一对夫妇,一路上tony滔滔不绝的聊着各种事情,我也偶尔插一两句话,不一会儿就到了生火的地方。



这个搭法属于中规中矩的,火势不是最旺,也不是最省柴的,对于我们今晚这种一两个小时的篝火来说是很合适的。



极光如约而至,像天上的一条小河,突破重重阻拦,奔向远方。


生命的意义就是如此,看到大自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经加工的美,全身的毛孔都感受到的冷空气,这个时候,我感觉到活着的意义。



完事之后当然要处理现场了,本以为是撒点雪,结果是搬一块冰直接砸上去,烤冰块的既视感。回程如昨天一样疲惫不堪,虽说下午路程并不多,但这里懒散的节奏让我的精力也下降了,一路上没有多说话,回到住处到头便睡了。



Day 4:


前两天的追光之旅再加上一天的徒步,这个地方该去的都走得差不多了,最后一天我选择延公路慢步走一圈,走了5公里左右就折回了,因为还要为第二天的飞机养精蓄锐。 转眼之间就到了饭点,最后一天就稍微放纵一下吧。(主要是房东说尽量不要做油烟大的东西) 黄刀镇的中餐选择可谓是少之又少。沿市中心的主路走,带中文字的好像也就三家。一家是 YK Hotpot 黄刀火锅,还有一家好像是粤式炒菜和一家越南牛肉粉店。黄刀这里冬季又冷又干燥,所以我最后选择了有汤汤水水的越南牛肉粉。老板很客气,看着像中国人,不一会儿给我端上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粉。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加粗纤维,一晚牛肉粉提供的能量还是很全面的,只是比例不太对。


回到住处后小睡了一阵,于昨天一样的时间就出发了。

极光还是那么的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北极光确实刷新了我的新的世界观。首先,因为没有单反。我真的拍不出极光的震撼。即使有单反在手,我还是一样拍不出那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很遗憾,不经p图的极光照,我不敢斗胆放上来。毕竟我不想随随便便破坏你们心中北极光应该有的样子和它的庐山真面目。下面为,非专业p图出身的我,眼中的北极光


8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8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9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总结一哈~


加拿大作为世界第二大国也算地大物博了,最重要的是人很少,大自然得以保存。现在国内各处都充满了铜臭味,很大力度的在改造自然,让人们可以更“方便”的体验到人造的美景,原生态的景观主要都集中在川藏和新疆地区。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地球呈现给每一个人类的,是大家共有的,把一大块地圈起来收钱才可以去看,这样直接违背了一切道理,享受大自然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不是某个人的赚钱途径。人们过多的“修缮”着周围的环境,殊不知有时在林子里深呼一口纯净的空气能带来多少的满足感。想要的太多,就失去了初心。

希望这里保持这样的野性,让更多人放下浮躁看到这里的美把。


此次游览,感谢瞎逛时碰上的笑脸,也感谢tony辛苦的开车带我们看极光。希望以后再来的时候,可以找回现在的感觉。也很感谢Aurora Story极时旅游的其他小伙伴们,给的建议很良心,很适合我的穷游,微信号给你们aurora-story,要去的黄刀的推荐试试这家。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6-7 17:04 显示全部帖子
哈哈哈升级了!原来是“流浪狗”现在是“超级流浪狗”了啊
发表于 2018-6-7 17:21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18-6-8 07:59 显示全部帖子
北极极光美不胜收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