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1699

主题

杭州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复制链接] 查看:5268 | 回复:18
发表于 2018-6-29 11:34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杭州) 于 2018-7-5 18:51 编辑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发表于 2018-6-30 19:56 12 只看该作者
太阳(杭州) 发表于 2018-6-22 21:51

我很   赞同
发表于 2018-7-1 15:41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杭州) 于 2018-7-1 15:45 编辑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十、通过率问题

    在藏区,再烂的路,再险的路,除了限速,从没见过有限高、限宽、限长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车子都是可以进藏的。这个地方,管制最严格的就是超速,至于你是爬着进藏,骑着进藏,拉车进藏,还是开车进藏,没人管你。无论什么样的车,只要合法,只要你敢开,都是可以进藏的。

    在路边停车区休息的时候,我们遇见了几个骑车进藏的年轻人,他们刚刚从坡底翻上来,风尘仆仆,饱经风霜的模样。台州“老张”与他们闲聊起来,得知这几个年轻人春节前就从江苏南京出发了,骑到这儿已经三月下旬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拉萨。开车都累的够呛,真的难以想象,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他们计划骑到拉萨后,将车托运回去,然后坐飞机或火车返回。“老张”从车上拿了些易拉罐饮料给他们,令年轻人很是感动。水是珍贵的,自行车上不可能带很多。的确,千难万险的走过来了,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有什么不能战胜和克服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年轻人将永世受益。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至于房车,我还是喜欢相对小巧的B型车,车高不超过2、5米。不过,大通短轴的空间局促了些,内长若能再加30公分则可以安排的更合理,更舒适。相对而言,新全顺中轴中顶尺寸比较适合小型房车,无论内高和内长都不错,尤其是外形设计,风阻小,感觉稳定性会更好。那儿的急弯太多了,那儿的侧风常常很暴力。

    停车也是个事,并非拥挤的大城市才有停车问题,进藏路上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那儿,虽然是国道,但路的两侧很难找到停车休息的地方,不是山体石壁,就是沟坎斜坡或者护栏树林。即便是在一个小集镇上想买些东西,B型车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停车位置。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云彬”的装备中值得一提的是驾驶座那个“人体工学汽车腰垫”,能够完美舒适地支撑和托裹住腰椎,使人久座不累。“王悦”不知什么时候下了单,让快递发到拉萨总部,自行去取。他后来安装使用后,也称赞不已。

    返程的路上,正常导航,我遇见过七、八处2、5左右的限高,其中多数为2.6米,坦然驶过。一处为2、4米,走中间部分最高处,慢慢挪过去,也就过了。估计设置的高度稍大于标明的高度。我观察过,若过不去,附近根本很难找到绕行路线。譬如铁路涵洞,你怎么绕?大车的痛苦就是不能随意脱离高速公路,但你老跑高速,还看个什么风景?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房车出行的费用,大致划分为五个部分。1、油费。2、过路费。3、景区门票费。4、吃喝费用。5、营地、旅馆休整和购买纪念品费用。其中,油费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计划大致要走多少公里,放出余量,油费大致要花多少钱就能算出来。吃喝费用基本可以省略,自己买自己烧,定个伙食标准,费用很有限,反正在家也是要买菜做饭的。不跑高速,过路费就可以省略,手机导航选择“无收费”即可,不赶路,慢慢行。除了油费外,其它各项都是可控的。有关景区,人工雕琢太甚,商业氛围太浓,除了极少数的著名奇观遗迹,一般不去。譬如“壶口黄河瀑布”,白浪滔滔、气势磅礴,值得一观。房车行,主要是领略大自然的江河湖海、山川风光。当然,在一些隐性费用中,最重要的是“小心驾驶”,尽量避免车辆维修费用和违章罚款费用。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我遇见的限宽,一般是2、2米。这样的限宽,只是不允许大车通过。障碍物一般是水泥或金属结构的柱子,在路的两端,一边竖一个。可在延安地区的大山里,我数度遇见了大块水泥墩子,有三块的,也有四块的,呈不规则排列,过往车辆必须要走s弯,在限宽的同时,也有效限制了车辆的长度。

    奇怪的是:绵延百公里,道路平整干净,质量等级相当高的限制区内,竟然没有任何交通管制的标识,更没有监控。这些区域,更象是休闲旅游的场所,鸟语花香,潺潺流水,风景十分秀丽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发表于 2018-7-4 07:38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杭州) 于 2018-7-4 15:59 编辑

          十一、水和公厕

    在我对西藏的综合印象中,水成了一件颇有意思、值得玩味的事儿。通过这一角度,或许多少能够折射出一些当地人文本质。这儿所指的西藏,其实是个大概念,即:包括了西藏周边的藏区。

    西藏不缺水,进藏公路在白雪皑皑、蜿蜒起伏的山脉下延伸,路的一侧,总是伴随着水流湍急的峡谷。拜老天恩赐。这儿有取之不尽的洁净水源。我们曾经测试过山涧水的水质,数据40多,几乎能与纯净水媲美。之后我路过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的部分区域,倒是真正缺水的地方,黄土高原,沟壑连天、土地贫瘠,靠天吃饭,许多的地方,还是不下雨就没有收成。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事实并非如此,在藏人聚集的乡镇、村寨,缺水是显而易见的事,常常能看见人们手提肩扛着各式水桶去远处打水,甘孜翁达镇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一行进镇后,车队开进了敞着大门的镇政府大院,我们打算在这里泊车休息,这儿有公厕,还有自来水笼头,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大院对门,有一家医院。台州“老张”的夫人已经出现了“高反”,随车携带的两个氧气袋却泄漏了,需要找医院充灌。

    在大家忙碌的时候,我带上水质测试笔去侦察水源,在大院内跑了一圈,能够发现的笼头拧开都没有一滴水。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又去厕所观看,怎料,这个有着现代化建筑的政府大院竟然使用的也是“旱厕”。怪不得厕所建在二楼上,登梯上楼,里面一样是木板上挖个洞,排泄物自然落体,堆积在一楼,一目了然。苍蝇乱飞,气味难闻,厕所内根本就没有水笼头这样的东西。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进入到对面的医院,那儿环境好多了,我不仅看到了水笼头,还有水池。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设施同样是个摆设,整个医院取不到一滴水。

    回到车旁边,正巧看见从政府大院一座楼内走出来几位女工作人员,她们背着塑料水桶往大门外走。交谈后得知,她们要到街那边去打水,这地方是隔天供水,今天轮到那边有水。她们告诉我,这儿用的水也不是自来水,是从大山那边的地下用电泵抽出来的地下水。

    随着深入藏区,我们发现类似翁达的情况比比皆是,村镇里没有水,可出了村镇,在公路边我们就能看见从山上“哗哗”直流而下的山水,有的地方还接了粗大的胶皮水管,水管上并没有笼头,任其随意喷射流淌,让我们这些外来人陪感疼惜。

    搞不懂这些藏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有钱到处修建寺庙神殿,宁愿天天背着水桶去打水,却不知道将那些现成的水源截留下来,建个简单的蓄水池什么的,或者将山水管子直接延伸接入村寨。西藏的群山常年积雪,太阳融化后水源不断,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黄土高原上的人根本享受不到。但是,我的车一旦进入那片土地,便感觉亲切。人们成群结队在田野里忙碌着,到处是绿油油的嫩苗。那儿的农民条件显然好多了,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小型的挖掘机和农用机械。以人头和农用车计,在田里干活的人似乎都是开着车去干活的,车上装着农具和杂物等。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财富,来争取美好的未来。这种场面,与西藏格格不入。

    没有水源,厕所自然又臭又脏。缺少水源,洗衣洗澡就成了奢侈。许多活跃可爱的小孩子,手脸上全是污泥黑垢,衣服比抹布还脏。令人不解的是,加油站大多也没水,偶尔发现有水,那水也不能用,不知从那儿抽过来的浑浊之物。笔测后得知,水中含矿物杂质太多,只能用来洗东西。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到拉萨和日喀则这样的城市内,情况要好很多,公厕的模式接近沿海城市,大多有专人管理,早开晚关。但公厕所用水源就找不到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大多泵的是地下水或者干脆是附近的河水,不能用来饮用,根本找不着干净水。

    进入藏区,我的饮用水一直使用从都江堰灌装的矿泉水,19升一罐,14元。杭州带出来的水以及路上补充的水早就用完了,饮用水是用来喝水和做饭的。到西藏后,水源紧张,商店与超市也没有大容量的矿泉水卖,只能买5升的小瓶矿泉水,品牌“娃哈哈”,15元一瓶。雪水之乡,圣水之源,只能高价买到外来水源。

    “王悦”夫妻相对年轻,脑子比较活络。到街上去吃点心时,随手拎把大号热水瓶,花钱买人东西,讨点开水就稀松平常了。说起“王悦”,想起一件事来。记不清楚在哪儿了,车辆可以进入景区,但必须要按照人头收取费用,大概是五、六十块一个人吧。我是老老实实排队付了钱,到了停车场后,忘了谁问我:“你付了多少”?我说:“当然是俩个人的”。他哈哈大笑:“你就不如王悦聪明,付钱时,他老婆坐到后面去了,收钱的站在驾驶室窗外又看不见,买一张票就行了”。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发表于 2018-7-4 16:10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杭州) 于 2018-7-4 16:11 编辑

          十二、结伴同行

   

    “小心落石,快速通过”!“左眼”在前面大叫。317那条路悬壁陡立,由于雨雪的侵蚀,路面上到处散落着剥落下坠的泥沙和碎石块。“左眼”继续警告:“摇上车窗,当心,当心”!


    我喜欢敞着车窗开车,但眼前看到的一切和“左眼”的警告都要求必须谨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默默地关上窗户,加快了速度。常常看到这样的警示牌:前方落石区域,注意缓行。(原话是否如此,我记不清了,反正是要求减速缓行)记得当时快速权衡过,所以有此印象。性命要紧,我当然选择尽快逃离。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半小时后,“啪”地一声脆响,我这一侧的窗玻璃象被子弹击中了那样,声音很大。我大吃一惊,猛踩油门,车子迅速向前窜去。与此同时,我大叫:“后面小心,真有落石,幸好我关了窗户”。

   

    车子来到一片缓坡前,我放慢了速度,仔细察看了玻璃,还好没事,估计上面飞落的只是一粒小石子。不过,若击在我的头上,那可不是好玩的,我的头骨绝对没有钢化玻璃坚固。说句老实话,我内心挺感激“左眼”的,或许就是他的一句话,救了我一条命,男人不善表达,记在心里了。

   

    借用老毛同志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这拨人中虽然有一半以上的车友曾经在微信群上交流过,在房车年会上见过面,或者在论坛上彼此关注过,但毕竟没有深交,相互间不识水性。为了进军西藏,为了探秘新藏线,我们走在了一起,虽然短暂,毕竟有缘。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作为我个人,除了向往以久的西藏,还有想寻回昔日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新老朋友们在青山绿水间喝酒闲聊,何等之悠哉,何等之快哉。只是,我疏忽了一点,敢于舍家弃业,浪迹天涯之人,常人看起来多半都有点疯,个性极强。当然,没一点能耐,喉咙也响不起来。至于一些退休的,有闲功夫敢于冒险的,多半都是“老谋子”,阅历、经历极其丰富,杭州人叫“老甲鱼”。这样一堆人放在一起,不同的素质,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背景,观念上要尿到一个壶里去,根本没可能。

   

    但是,人生路上也不可能没有意气相投之人,那就需要磨合,但投契需要时候,投脾气需要宽容,俗言道:以心交友日久生情,以情交友情投意合,以诚交友肝胆相照,以德交友德高服众。二十来天的聚合,的确有点短。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这一路,“西影”、“云彬”、“王悦”,我们四辆车始终在一起,一直到日喀则才与他们分离,相处时间最长,女人们相处的也挺好。天不太冷的时候,我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每车凑点菜,总体上还是和谐快活的。为此,我感觉:长途出游,结伴最多三、四辆车为好,彼此性格、脾气都了解为好。可以取长补短,在危难的时候抱团互助。这样,中途停车或者泊车比较容易寻找“窝窝”。车太多,泊车就有限制,很难找到理想的地方。并且,彼此交流融洽也不太方便。

   

    突然想起,大通车还有一个“高反”现象。那次看罢“四姑娘山”风景之后,车队继续前进。超车时我依然打开转向灯,鸣笛超越,喇叭却哑壳了。不是一点声音没有,而是如憋屁一样,轻而不痛快。我想大概是喇叭线被颠松了,接触不好的缘故。休息时,我叫“云彬”帮我看看,他微微一笑:“没事,海拔高了就这样。不信,往下面走的时候再试试”。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发表于 2018-7-5 18:48 16 只看该作者
          十三、畜牲挡道


    聊起西藏,不得不专门要说一下那儿的黑牦牛,虽然在西藏嚼过它的肉,喝过它的汤,却一直敬畏其高大威猛的雄姿。牦牛力大无比,体魄圆润健硕,但行走在崖壁险坡之上却能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走入西藏高原,到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夫人常常问我,这些牦牛中肯定有很多是野生的。我也常常疑惑,荒山野岭的,几十公里范围不见房屋人影,难道它自己出来溜达,再那么遥远的自己回窝?想不透:这么的冷,就靠地下这些枯茅草,也能长的那么肥,那么强壮有力。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这种蛮荒原野里无处不有的茅草,直接研磨成粉,加点提味增香的东西,再设计个精美的包装,印个大牦牛,广告语简单点:“每天一包,健壮如牛,老少皆宜”。年轻二十年,我就会干这事。用不着科学论证,去西藏看一看,一看便知。如若这些茅草中不含有丰富的滋养成份,牦牛能长那么壮?杀开后还没啥脂肪,全腱子肉。
   
    黑牦牛不象普通黄牛那么温顺,体大而不愚笨,对陌生人十分警觉,若试图靠近它,它会掉转牛头,死死盯住你,若感觉你可能轻举妄动,便会一跃而起,直接发起攻击。
   
    前文说过,整个旅途沿线,看不到成群的牛羊,我所看到的,在广阔的草原上,最多也就稀稀落落的几十头,没有规模。从现实中看,这种动物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为什么就不多多益善呢?
   
    西藏,的确是家畜们的天堂。所有的大型家畜皆不用饱受圈禁之苦,它们可以傲视人类,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它们可以随地拉撒,它们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公路上,辟有专门的“动物通道”,但它们依然可以悠闲地在公路上散步,根本就不必理会什么监控和红绿灯。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此类可以高于人类待遇的家畜,在藏区公路沿途大致有以下几种:驴和马,比较少,一般不会在公路上出现。农村常见的鸡鸭,没见过,可能这是唯一圈养的家畜了。黑牦牛最多,然后依次是黑香猪和山羊。其中,猪、牛满街跑,它们常常在公路上半卧歇息或追逐嬉闹。经常可以遇见黑牦牛器宇轩昂地挺立在道路中央,冲来车怒目而视,仿佛来往车辆打扰了它们的清静,侵占了他们的地盘。
   
    每到这个时候,所有的驾驶员都十分紧张,不敢揿喇叭,怕惊扰了它们。不敢强行通过,怕伤着了它们。进藏之前就有耳闻,说某人不慎压死一只鸡,被当地人团团围住,硬是赔了五千才脱身。这些庞然大物比鸡大多了,如若伤毙一只,谁赔得起呀。于是,要么不敢动,耐心等待那些畜牲们无聊了自动走开。要么慢慢地怠速挪移过去,随时准备踩刹车。那些牲口已经习以为常,根本就不怕人、车。
   
    在林芝见到一只小黑猪被压死的,血肉模糊,竖躺在路面上。心里真有些紧张,担心被人强行拦下,被人讹上了,谁说的清楚?于是,不管路面好坏,能绕多远就绕多远,离开小猪越远越好。



发表于 2018-7-5 18:49 17 只看该作者
本文共21集,将陆续上传。初来本论坛,欲与浙江和杭州本地的交友。本人原住河坊街,后因拆迁,现住滨江区钱塘江畔。(待续)
发表于 2018-7-20 08:35 18 只看该作者
[attach]43776279[/attach]


          十四、雨燕单飞

    基本是这样,海拔3000米左右,耳内便会发出尖锐地金属呲音,类似于乘坐高空飞机时的感觉。我知道,这是鼓膜受到压迫引起的耳鸣。长时间、不间断地遭受此类高频电流般的袭扰,人容易产生焦灼和烦躁。吞口水,做口腔扩展动作,嚼口香糖都无济于事,估计除了高海拔的因素,同时也跟高血压、颈椎劳损或者睡眠不足有关。
[attach]43776272[/attach]

    开车时间长了,有时会感觉颈椎不堪重负,好象脖子已经无力支撑起头颅的重量。再加上腰椎酸痛,耳内呲鸣,简直就是受罪。人一旦产生了焦躁,佐以气候原因,精神因素等,反应能力便容易迟顿,险象环生在所难免。

    很佩服重庆“雨燕”,她是进藏车队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主驾。开始时,她的车上还载着自己的姐姐、姐夫。到拉萨后姐姐俩人乘飞机返程,剩下的路程,单枪匹马,她是独闯江湖。因为在甘孜翁达因事耽搁,“雨燕”滞后数日才动身向拉萨进发。那段日子我比较关注她的信息,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她是个相对男人比较弱的女人,关健是:她也是大通短轴中顶,很想了解,同样的车在一个女人的手里会是怎样的状态。在我的印象中,她对车辆的了解程度并不比我强,在路上将会遭遇到什么,令人担忧。可是,直到在拉萨再次相逢,这一路,她的车并没发生过值得一提的事儿。

[attach]43776273[/attach]

    到拉萨后的第二日傍晚,“雨燕”的车悄没声息地停在了我的车后,她是看到我们发在群里的定位找过来的。此时,我与“西影”等四辆车宿在一起,停在一个小公园边上。一个多星期后的再聚,大家十分开心。“雨燕”翻山越岭到达拉萨,一路顺利。

    次日,我们决定奔“文成公主大剧院”与“老张”会合时,不知什么缘故,“雨燕”并未随我们转营。之后,我们去了日喀则,而她们姐妹三人还在拉萨地区游玩。“雨燕”再一次与大伙分开,便彻底单枪独骑了。她一个人独孤天下,在攀爬珠峰的盘山道上据说与之前出发的“云彬”以及之后追赶上来的“陈钟琴”都分别遇到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并未走到一块,“雨燕”依然独来独往,单骑一人。

[attach]43776274[/attach]

    按照“王悦”的说法:珠峰的盘山道有100多个弯,上去的地方还不是大本营,啥都没有,说是还要往上走四、五公里沙石烂路,上面就几顶没啥看头的帐篷。于是,他和“西影”便提前下山了。“雨燕”楞是一个人上去下来,走完了这百道山弯弯。

[attach]43776280[/attach]

    之后,她有没有继续前行不得而知。当我到达兰州的时候,无意中在群里发现“雨燕”在呼我,询问茶卡盐湖的情况,她已经独自进入了风雪青藏线。我在江苏的时候,发现她在群里说已返回重庆,平安无事,令人感慨。那么多的日日夜夜,这个女人的行为真有些疯狂,胆大包天了。我想:她一定遭遇过什么,可她什么都没说。

[attach]43776278[/attach]


发表于 2018-7-21 07:56 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杭州) 于 2018-7-21 07:56 编辑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十六、洗澡那事

    3月20日,在都江堰“雨燕”朋友的学校厕所里,我洗了进藏前的第一个澡。4月14日,到达西宁,在街边一座大厦的地下“大浴池”洗了第二个澡,前后历时半个月。第一个澡,我自己用毛巾奋力搓背,精神抖擞,神清气爽。第二个澡,则是堂搓澡工帮我完成的,自己只需泡一泡,淋一淋即可,没费力气。

    都江堰那天,“左眼”从几十米外的水笼头引来了水,让大伙都加满。附近杂物间有电插座,我用大号电水壶烧了热水。当时,根本就不知道第二个澡将会在哪儿洗,原计划此次游历用时三个月。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左眼”强调:“进藏后,千万不要在外面洗头、洗澡,一定要洗就到店里去,头发吹干了再回来。千万不要感冒,在那感冒了,不是闹着玩的”。“左眼”说这话时头脑是清晰的,接下来的话却显得有些错乱。他说:东西不要带得太多,西藏啥都有,车太重是要吃苦头的。他又说:没灌水的抓紧,都加加满。有人笑着调侃:“左眼”,到底是加满好还是不加好?

    是呀,人常常就是这样,于不经意间矛盾着。无论带多带少,都各有道理。我是个讲究规则的人,正确的道理,就是规则。我也是个讲究实效的人,正确与否,以第一判断为准。所以,经验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这次西藏行,“左眼”事先是做了功课的,他是有实践经验的,他走过“独库公路”,深入过“无人区”┄┄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谁都不曾想到,开始的日子白天连续艳阳高照,中午前后的气温相当高,只要有充裕时间,洗个澡应当不会有问题。

    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赶路,按照计划赶到下一个点去。有关路线,“左眼”是斟酌过的,首先应当是乘天气好,多跑一点。此外,泊车地尽量海拔低点,舒适点。这些应当是最重要的考量。因而,没法跟自个玩的时候那么随意。自己玩的时候,每天会花一些时间来寻找相对舒适的“窝点”。譬如洗头、洗澡这样的事,如有需要,我会将此变为一天中头等大事,而不去考虑其它。

    夫人是每三天必洗个头,因此,每到那个日子,看见理发店眼睛就会发亮。她的“高原反应”比我轻多了,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她在车上也洗过多次。洗完了就用吹风机吹干,直接上床睡觉。由于气候温差大,早晨穿的衣服到了中午就汗涔涔了,加上开车饱经尘土,身上很难受。起初,临睡前用热水擦擦身体,后来因为高反,人感觉特别疲倦,晚上又冷,便省略了。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藏区的乡镇一般规模不及浙江的一个普通村庄,没几个小铺子,加之取水困难,想泡个澡是不可能的。台州“光头”利用其特殊身份,让我们得己住进各地的公路局大院。那儿宽敞,条件相对好,可以取到水,但想泡个澡,也是不可能的。

    好不容易到了拉萨,开车经过布达拉宫后,我内心最大的愿望只剩下三个:首先要找个眼镜店,配副眼镜。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派镇,我戴的那副眼镜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死活找不着了。我从来不会丢东西的,尤其是从未丢过眼镜,即便是偶尔酩酊大醉,随身的东西也决不会忘,“高反”让人变得丢三落四的,脑细胞不知被憋死了多少。我的近视度数并不高,只有150度,但它有二个功能,变色和老花。没有它,我看不清红绿灯显示的数值,看不清公路上区间测数牌上的字,白雪的反光和白炽灯般的阳光严重影响了视线,没有眼镜的那些天,迷迷糊糊地在开车。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第二件事就是找个浴池泡一泡,去去寒气,花钱搓个背,我是没有气力自己来洗,甚至担心太闷了有可能会晕倒。我对泡澡很重视,平素里,但凡有了感冒的症状,泡泡澡,去去寒基本也就过去了。

    第三件事则是买只活杀鸡炖汤喝,若没有至少能够买到猪肋条,我们杭州人叫“仔排”的那种。

    “西影”两口子洗澡去了,他们邀我一块儿去。“西影”苦口婆心:感冒了,用热水冲一冲会舒服点。我决定还是先去找眼镜店,先把行车安全的事解决掉。我答应他们,会去的。

    沿着拉萨的商业大街一路走去,我逢人便打听有没有眼镜店。有人告诉我,要打车去找,这一带好象没有。也有人说,顺这条街一直下去,前面有一家。眼镜店是没有看到,只看见有二、三家沐浴铺,这是西藏特色了,别的地方见不到这样的店。走进去看看,店铺内狭道两旁隔成一个个小间,有淋喷头,面宽一米左右,空间容一个人还是宽敞的,比房车厕所大。走了二三公里,没见着浴室,便专心寻找眼镜店。

    经过那家眼镜店的时候,差点错过,面门大小了。里面只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一开口我便判断她可能是浙江人。果不其然,她是从温州来的,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们算是老乡了。老板虽然热情,可条件有限,可以配近视,配不了老化。无奈,只能勉强将就了。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走了那么多的路,人很累。为了补充营养,我还是得去找农贸市场。幸好,附近唯一的市场就在返回的路上。于是,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回走。结果,市场里甭说鲜肉和活鸡了,即便是冰冻的,也没有。最后,只买了两张很硬的面饼子回来。澡没洗成,被“西影”埋怨了一顿。我知道,他是为我好。

    后来,在日喀则和当雄,我都见着了这样相同的沐浴房。拉萨是20元洗一次,日喀则和当雄皆为15元。我都没有去洗,停车后,除了弄饭吃根本不想动,高原缺氧,使人感觉没有多余的力气。

    到西宁那天,在寻找“窝窝”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大型住宅楼盘,街对面赫然出现“海宁浴室”几个红色荧红灯大字,至少有二十年没有进过这样的地方了,倍感亲切。拐过去,我直接将车停在了浴室大门口。里面挺干净,进去一问:海宁两字与浙江没有关系,洗浴男女一个价:13元。搓背:12元。经济实惠。

二万五千里云和雾(西藏行)

    那是一种享受,在无人的大池内泡到浑身发热,然后躺在软软的水床上任人使搓澡布上下其手,完事后去喷淋干净。没去过西藏,或许这辈子也没机会再迈入公共澡堂了。年轻时大冬天常去泡澡,上海、杭州一带的搓澡师大多自称是“杨州人”,手法稔熟细腻,让人颇有快感。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建设,破旧老房都被拆光,这类平民化的澡堂就找不着了。家里的居住条件也逐步改善,有浴缸、有桑拿设备,洗澡也不上外面去了,“搓操”便成了久违的记忆。

    那儿的师傅是河南人,手劲大,力道足,真有些受不了。不过,搓完后倒是挺舒服的,脱胎换骨的感觉。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北派搓澡技艺?

    从澡堂出来,去隔壁面馆稀哩哗啦整了碗“刀削面”下肚,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幸福”真的就那么的简单。那晚,睡得很香。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